The Bamboo Works provides news on Chinese companies listed i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mid-cap and

快訊:東南亞業務理想 極兔速遞虧損收窄

最新:極兔速遞環球有限公司(1519.HK)周五公布,去年非國際會計準則計算的經調整虧損為4.32億元,按年減少71%。 利好:該公司去年收入增長21.8%至88.5億元,主要因為來自中國、東南亞及其他新市場的營業額上升,其中在東南亞市場的包裹量達32.4億件,以25.4%的市佔率在行業排名第一。 值得關注:如果計算可轉換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與股權交易相關以股份為基礎的開支,該公司去年錄得11.6億元淨虧損,遠遜2022年的15.7億元淨利潤。 深度:成立於2015年的極兔速遞,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快遞業的攪局者,因為該公司曾在2021年以每票收費低至0.8元的「割喉價」震驚市場,令這個競爭早已白熱化的行業天翻地覆。極兔上市前經過9輪融資,前期投資者包括騰訊(0700.HK)、博裕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及招銀國際等,甚至連競爭對手順豐(002352.SZ)也是投資者之一。該公司去年10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集資淨額為35.3億港元。 市場反應:極兔速遞周一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1.1%至11.3港元,比上市價12港元下跌5.8%。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ill China shedding strategies work?

捨棄中國戰略的困境

全球投資巨頭在亞洲建立獨立業務時面臨著高風險的平衡行為   楊方曦 隨著幾家全球性中國公司的總部遷出中國,高瓴投資和GGV等領先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紛紛擴大其亞洲業務。它們進行這一戰略轉移的目的,似乎是為了降低北京與華盛頓之間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所帶來的風險。 但這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由於這些公司在中國仍有大量資產和投資,這種「捨棄中國戰略」能否充分應對它們所面臨的複雜挑戰,抑或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過去一年,受政府政策指令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在美國備受矚目的中國公司,紛紛向中國以外的地區擴張,並積極重塑品牌,以擺脫與中國的聯繫。這些公司在傳統上由美國公司主導的領域展開競爭,並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和監管機構的審查。為了更好地與全球市場接軌,減少與中國的聯繫,這些公司在試圖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自己的註冊地,提高自己的聲譽。 網上零售商拼多多(PDD.US)旗下成功的跨境電子商務公司Temu,已經刪除了母公司的字樣,現在自稱成立於波士頓。其競爭對手Shein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收購了Forever 21等公司的股份,並期待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TikTok在得克薩斯州的項目(Project Texas)等計劃中投入巨資,在美國建設基礎設施,以確保其數據存儲和管理獨立於北京的母公司字節跳動。 現在,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大型基金,也開始尋找其中國業務以外的機會。多年來,這些基金在幫助美國股東進入中國最成功的新晉「全球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它們也在重新考慮中國戰略。 中國基金 在字節跳動的投資者名單中,紅杉資本、GGV和高瓴投資等巨頭,在過去二十年通過對中國科技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投資,利用中國顯著的經濟增長實現了蓬勃發展。去年紅杉資本將三個地區業務分離完全獨立運營後,紅杉中國公開承諾將繼續專注於中國國內投資,支持中國創始人,包括他們走向世界的努力。 與此同時,以投資京東(9618.HK)、騰訊(0700.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公司而聞名的GGV和高瓴投資,也重新審視了它們以中國為中心的投資理念。GGV於2023年9月重組為獨立的GGV Capital U.S.(專注於在美國的投資)和GGV Capital Asia(專注於該地區,總部設在新加坡)。自 2022 年以來,高瓴投資的HH Capital Investment也在新加坡註冊了基金,遷移了高級管理人員,並擴大了在新加坡的辦事處。 這一轉變反映了他們的目標,即應對地緣政治格局以及美國對投資中國科技公司日益增長的擔憂,特別是考慮到GGV和高瓴投資龐大而重要的美國有限合伙企業基礎,其中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其他公共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高瓴投資,自從2005年從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獲得 2,00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開始,至今已發展成為市值1,000億美元的巨頭。 「撤出中國」戰略 GGV和高瓴投資都對亞洲業務進行了重組。 高瓴投資和GGV的大多數有限合伙人是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這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正在重新考慮中國的風險敞口,並停止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以降低風險,化解經濟不確定性造成的影響。拜登政府對美國在華先進技術產業的投資採取新的限制,進一步強化了大型投資者撤離中國的理由。 GGV一直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積極投資者,投資了曠視科技等中國企業,曠視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軟件公司,現已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包括GGV在內的幾家基金公司收到了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的信函,要求它們提供在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計算領域投資的詳細信息。再加上拜登政府的新規,GGV重組成了兩家獨立公司,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另一家總部在亞洲。 高瓴投資重新定位的時機與其融資週期相吻合。自四年前創紀錄的私募股權融資以來,其公共股權表現一直受到更廣泛的宏觀和市場因素的影響。由於IPO流程的演變,以及從公共資本向私人資本的根本性轉變,公開市場作為主要退出策略的吸引力正在減弱。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文件顯示,去年高瓴投資的公共投資部門HHLR Advisors資產暴跌三分之一。專注於流動性較低投資的高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資產同期僅增長2.2%,至447億美元。投資活動也有所放緩:2022年高瓴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交易下降至61筆,較前一年的238筆大幅減少。 聲譽潛在風險 不過,當這些中國企業試圖改變自己在美國的形象時,由於嘗試跟中國身份劃清界限,它們在中國政府那裡可能也會面臨危及長期聲譽的潛在風險。 高瓴投資正在採取防範措施。在將兩家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公司遷往新加坡之前,它完成了一隻以人民幣計價的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的首次關賬,基金總規模逾40億元。這可以視作其為了與中國更廣泛的目標保持一致,並表明對中國的持續承諾而做出的努力。…
Biden signs new order limiting US investing in Chinese chips, AI

針對中國尖端科技 美國收緊投資限制

拜登總統新簽署的一份行政命令是華盛頓為阻止美國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敏感領域的中國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採取的最新舉措 重點: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私募股權和風險資本投資半導體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敏感行業的中國公司 此舉連同去年的類似舉措,越來越多地嚇跑美國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和有限合伙企業,它們曾經是中國科技行業最大的資金來源之一   陽歌 美國總統拜登新簽署的行政明令可能會重創中國科技公司,其最大的影響是切斷這些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所需的資金。儘管股市反應相對溫和,或許是因為最新舉措僅針對少數幾個行業,但這一動作的影響,可能會比早期反應所暗示的要大得多。 據媒體報道,拜登週三簽署的行政明令旨在阻止美國投資資金流入中國的少數尖端高科技領域,包括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目前細節仍不明確,可能是因為很多細節仍在制定中。 相關限制適用於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這表明此舉旨在扼殺某些類型的早期中國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那些生產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產品的企業。 在芯片領域,該命令針對的是涉及芯片製造技術的公司,而不是芯片設計公司。這意味著中國的芯片製造設備和用於芯片設計的軟件的製造商(這些產品目前由應用材料[AMAT.US]和新思科技[SNPS.US]等西方公司主導),將成為美國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禁區。但這些資金或許依然能夠投資真正的芯片設計公司,它們的數量要多得多。 人工智能的情況可能也類似,只有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技術的開發公司受影響。因此,面部識別人工智能開發商可能會被禁,而投資聊天機器人等更無關緊要的人工智能可能依然是允許的。這種含混不清或導致很多美國投資者因為怕惹上麻煩而徹底避開整個行業。 股票投資者似乎對最新命令並沒有太驚慌,至少在過去幾天裏一直有關於它的傳言。我們關注的兩個基準指數,即在美國掛牌的MSCI中國ETF和香港的中國企業指數,週四實際上均小幅上漲,本週前四個交易日基本持平。 平靜的反應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新命令重點關注的是擬上市公司,因此目前已經上市的公司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此舉最終可能會扼殺一些中國初創企業。以前在早期階段,這些企業通常依賴的是西方資金。這最終會滲透到IPO市場,因為此類公司傳統上是最有吸引力的美股IPO候選者,不過很多公司越來越多地前往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兩大A股市場。 不過,股票買家,尤其是大型機構買家,可能會三思而後行。這是因為上周有其他報道稱,美國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已開始調查貝萊德等主要資產管理公司是如何利用指數基金等渠道,為美國投資者本不得投資的對中國公司的投資提供便利。 總之,在前總統特朗普和現任總統拜登的領導下,美國決心在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行業,切斷流向處於各個發展階段的中國科技公司的資金。 擔憂何來? 說實話,這些新舉措對規模較小的散戶來說應該不會太過困擾,因為他們有很多股票可以選擇,而且買賣快速、方便。但對於動輒成百上千萬投入的機構投資者來說,這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 這種格局轉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出現在6月份,當時美國的風投巨頭紅杉資本宣佈計劃將其中國和印度部門分拆為獨立公司,不再與加州的母公司掛鈎。外界紛紛將此舉解釋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紅杉資本試圖與中國子公司保持距離,以避免因投資敏感領域而陷入麻煩,儘管紅杉中國已經避開了人工智能等領域。 另一個可能會陷入麻煩的例子發生在2021年12月,當時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商湯(0020.HK)被迫在最後一刻推遲在香港上市,因為它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美國的黑名單上,投資者不能購買其股票。該公司在略有推遲後成功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但自那以來,它的股票表現不佳——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價值——主要是因為巨額虧損,但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美國投資者缺席,導致流動性較低。 科大訊飛(002230.SZ)和海康威視(002415.SZ)等其他很多中國公司也被美國列入黑名單,而美國眾議院的最新調查顯示,任何試圖找到變通辦法繼續投資這些公司的美國投資者最終都可能陷入困境。 然後,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問題,涉及向大型風投和私募股權公司提供實際資金的有限合伙企業。其中許多都是美國的,通常包含一系列公司,從保險公司到養老基金和大學等不一而足。 這些有限合伙企業不僅為美國的私募股權和風投提供資金,還為許多非美國公司提供資金,例如中國的高瓴資本。但這些美國資金來源正越來越多地對關注中國的投資者敬而遠之,它們更傾向於避開華盛頓未來的行動可能會帶來的任何潛在風險。 從數字上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投資者變得越來越謹慎。路透社援引PitchBook的數據稱,去年美國對中國企業的風投總額只有97億美元(702億元),不到2021年329億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風險資本今年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只有12億美元。 雖然其他資金來源,尤其是來自中國國內和中東等其他地區的資金,必然會填補部分資金缺口,但它們無法取代西方投資者撤離所造成的巨大缺口。這最終將沿著食物鏈向下傳遞,導致曾經對中國的增長故事趨之若鶩的股票投資者所能選擇的熱門投資品種越來越少。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多寧生物快速擴充 冀支撐高估值上市

這家生物製劑產品開發及商業化解決方案供應商,近年憑藉收購「捷徑」,快速擴充業務規模 重點: 藥明生物是多寧生物的最大客戶,也是第二大股東,IPO前持股17.36% 在最後一輪融資中,該公司的估值已達到100億元,市盈率高達289倍   莫莉 通過快速收購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擴充業務規模,再加上一級市場資本加持,能否打造出國產生物製劑行業龍頭?上海多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尋找這個答案。引入藥明生物(2269.HK)和紅杉資本等戰略投資者的多寧生物,更新了去年的財務數據後,在3月最後一天第二次闖關港交所,希望獲得更多資金,繼續壯大公司業務。 與化學藥物相比,生物藥物的研發和生產更為複雜,需要有穩定的、可供大規模生產的細胞培養基,利用生物體進行生化反應獲得產品的生物反應器,還需要高品質的一次性容器等各類耗材,上述產品都屬於生物工藝行業,多寧生物就是這個細分賽道的佼佼者。 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多寧生物是中國國內唯一一家產品組合覆蓋生物工藝所有主要步驟的供應商。但以2021年收益計,多寧生物在中國所有生物工藝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十,市場份額僅為1.6%,反映市場較為分散。 多寧生物主要服務製藥公司、合同研究組織(CR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及科研機構。生物大分子醫藥外包服務龍頭企業藥明生物是多寧生物的最大客戶,過去三年為該公司貢獻了5,330萬元、1.25億元及6,870萬元銷售額,佔其總收入約兩至三成。 由於生物醫藥行業近年增長迅速,對生物工藝產品及服務產生更多需求,多寧生物的整體營收也坐上火箭,從2020年的1.93億元,翻了三番至去年的7.98億元。不過,在收入大增的同時,其淨利潤卻在縮減,從2020年2.74億元,逐步降至去年僅3,755萬元。 收購大量業務 不過,2020年的淨利潤高於營業收入,是因為投資公司的股權價值增加了3.56億元,從而拉高淨利潤數值。如果除去未上市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股份獎勵開支、所得稅優惠等影響,該公司過去三年的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為2,272萬元、1.4億元及4,916萬元,盈利表現略見飄忽。 多寧生物成立於2005年,初期業務是開發細胞培養基。2016年,王猛僅以18萬元收購公司60%股權,成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在他的帶領下,公司開始向綜合型生物工藝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王猛並非專業研發人員,但曾經在生物科技公司負責銷售團隊,也曾創立公司提供生物產品的銷售代理服務。 2017年,多寧生物首次與藥明生物合作,參與成立了「抗體生產原材料及裝備國產化聯盟」。翌年,多寧生物收購了天廣實生物的細胞培養基業務,引入首個機構投資者寧波弘甲。再過一年後,多寧生物引進藥明生物作為戰略投資者,同時收購了齊志生物,將業務擴展至開發、設計及生產生物反應器,進一步擴充了業務範圍。 2020年開始,多寧生物繼續密集收購同產業鏈公司,並在三年之內收購了8間企業,將業務線擴大至生物反應器、一次性產品、篩檢程式、納米藥物製劑製備系統、認證及測試服務等領域,為業務創造協同效應。 商譽減值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的快速大手筆收購,為多寧生物累積了較高的商譽減值風險,在過去三年,公司的商譽帳面值分別為4,490萬元、1.28億元及7.55億元。一旦已收購附屬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低於前期估計,未來可能會再錄得較大規模的商譽減值。 多寧生物營收大規模增長的三年,適逢新冠疫情爆發。招股書承認,公司的疫苗相關業務在2020年及2021年有所增長,主要原因是研發新冠疫苗、治療及檢測程式的需求增加,加上疫情對全球物流及運輸產生的不利影響,進口產品供應不足導致中國客戶對國內生物工藝解決方案供應商的產品的需求上升。然而,隨着清零政策終結及新冠疫情快速退潮,疫苗生產及藥物研發進度已減慢,多寧生物的相關產品需求將受到不利影響。 不過,中國相關政府部門近年發佈多項利好政策,支持生物工藝解決方案國產化。2021年,國產生物工藝解決方案的市佔率僅為26.4%,估計市場潛力龐大,為多寧生物營造增長空間。 2019年以來,多寧生物在資本市場受到追捧,引進了進清池資本、紅杉中國等專業機構投資者,也吸引了石藥集團(1093.HK)、康方生物(9926.HK)與康諾亞(2162.HK)等生物醫藥公司成為戰略投資者。當前,王猛持股24.49%,為公司控股股東,藥明生物共持股17.36%,是第二大股東。 在去年3月的最後一輪融資中,多寧生物的估值已達到100億元,相比於王猛於2016年入股時僅30萬元的估值,6年間已暴升3.3萬倍。但值得留意的是,以最後一輪融資估值計算,多寧生物的市盈率竟高達289倍,遠高於生物工藝行業的同行東富龍(300171.SZ)的23倍;即使以市銷率計算,其12.5倍的市銷率,也較對方的3.3倍存在明顯溢價。 隨着「新冠紅利」消失,多寧生物的業務能否維持高速增長,以支撐該公司以高估值上市,將會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萬國數據虧損擴大 電力成本蠶食毛利

最新:獨立數據中心營運商萬國數據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周二公布,今年第二季的收入按年增加24%至23.1億元,但淨虧損較去年同期擴大25.7%至3.75億元。 利好: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該公司的數據中心第二季仍增加超過1.3萬平方米預訂量,令總簽約或預簽約面積增至58.8萬平方米,按年增加16.1%。 值得關注:由於電價上漲及季節性用電量增加,導致電力成本上升,公司第二季毛利比首季減少3.7%至4.69億元,毛利率亦下降1.4個百分點至20.3%。 深度:成立於2000年的萬國數據,是一家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公司於2016年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20年再到在港交所主板掛牌。該公司近年擴張至東南亞市場,管理層透露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項目,將令公司成為區域數據中心,並於今年2月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中國內私募巨頭紅杉資本出售6.2億美元(42.5億元)可換股票據,以籌集所需資金。 市場反應:萬國數據在紐約上市的股份周二下跌2.7%,收報25.29美元;其港股周三早市跌幅逐步擴大,中午收市下挫7.2%至24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銷售及利息成本增 萬國數據虧損擴大

最新:獨立數據中心營運商萬國數據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周四公布,今年首季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31.5%至22.43億元,但淨虧損擴大33.7%至3.73億元。 利好:公司期內繼續擴張業務,營運面積比去年同期大增36.6%至49.2萬平方米,計費面積也增加32.2%至33.2萬平方米。 值得關注:公司銷售成本大增三成至17億元,加上利息開支增加23.8%至4.42億元,為首季虧損擴大的主因。 深度:成立於2000年的萬國數據,是一家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公司於2016年於納斯達克上市,4年後再到在港交所主板掛牌。公司近年步入快速擴張期,除了在中國擴展數據中心外,今年2月更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中國內私募巨頭紅杉資本等出售6.2億美元可換股票據,以加快在港澳地區及新加坡周邊建立區域中心。 市場反應:萬國數據的港股周四低開4.6%後跌幅擴大,中午收盤下挫5.5%,報27.55港元,目前其股價正處於過去52周的低端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