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w Tai Fook's first quarter sales rise 12%

金价屡创新高 周大福股价能否扭转劣势?

上周伊朗的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后金价飙升至历史新高,这家中国领先的珠宝销售商或能从中受益 重点: 周大福今年前三个月的销售额增长12.4%,高于公司截至2023年9月的中期的6%收入增长  作为中国最大的上市珠宝商,周大福可能会从近期金价升至历史新高中受益 谭英 在痴迷于黄金的中国,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位于香港中环的展销厅,是一个如梦境般的地方,展示了这种贵金属的许多不同面貌,从沉甸甸的黄金饰品,到小巧的迪士尼主题儿童耳环。 公司1929年在广州成立,并于1956年推出了999.99%的纯度标准,这一标准随后被香港政府采用,从而改变了整个行业。现在,随着金价上涨,屡创历史新高,该公司希望能乘上这股东风。从上周发布的最新经营数据来看,公司今年前三个月的增长相对强劲,似乎已经从这一波涨势中获益了。 公司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里,中国内地零售值增长了12.4%,内地市场占比88.6%。另外两个主要市场香港和澳门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2.8%。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4.7%,达到120,327亿元,增长速度远不及周大福的增速。 然而,消息也不全是乐观。在这三个月里,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同店销售同比下跌2.7%,同店销量同比下降6.9%。在香港和澳门,同店销售和销量都增长了4.5%。 这次公布的最新数据相对有限,不包括实际销售数据或其他财务指标。但这些数据确实反映了公司的销售趋势,可以作为衡量中国黄金和珠宝市场整体情况的标准。 黄金价格在过去四年里上涨了48%,而同期利率也在上升。这让一些分析机构认为,加息可能会推高金价,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当时,由于美联储试图抑制通胀,美国短期利率上升,黄金价格也随之大涨,与现在的情况类似。 金价上涨可能会让周大福这样的黄金销售商受益,当它公布截至2024年3月整个财年的详细业绩时,投资者会寻找更多这方面的信号,这份财报很有可能在6月份公布。 周大福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已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一种 "金标",其中黄金珠宝是其主打产品之一。创始人周至元的女婿郑裕彤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现代零售商。郑裕彤91岁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家纯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 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 过去两年,由于人们认为黄金可以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加上全球利率如果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开始下降,其他投资的回报可能会降低,所以金价不断上涨。 在周大福的最新季报中,更值得关注的数字包括中国内地镶嵌珠宝、铂金及K金首饰同店销售下降19.5%,而在香港和澳门该类别降幅更大,达到27.2%。这可能反映了在疫情后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有所下降。 但内地黄金首饰及产品类别的同店销售表现较好,增加3.4%。在港澳,销售情况更佳,涨幅达16.6%。在这三个月里,该公司关闭了88家门店,但在截至2024年3月的整个财年中,仍增加了153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7,548家。 截至去年9月的前六个月,公司录得营收同比增幅为6%,总销售额为495亿港元,而最近一个季度,两位数的销售额增幅明显高于这一数字。在截至2023年3月的上一财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实际上下降了4.3%,至947亿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令全国零售商陷入困境。 公司截至9月的六个月,利润增长了27%达到45.5亿港元,毛利率上升1.3个百分点,至24.9%。 市场并未从周大福的最新数据中发现太多亮点。自消息公布以来,该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在一周内下跌10%,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下跌了13%。1,000亿港元的市值使其成为全球第12大奢侈品公司,排在它前面的是Prada(1913.HK;PRPO.F),后面是Pandora(PNDORA.CO)。 公司的市盈率为16倍,低于Pandora的20倍和Prada的26倍。但它远远领先于规模较小的中国同行周生生(0116.HK)的5倍,后者也是源自广州,成立于1934年,并在1973年成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黄金珠宝公司。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leads world in smartphone recycling

智能手机循环产业的“完美风暴”

新手机销售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上政策因素、环保理念以及行业标准化等,为二手手机销售注入动力 陈雪峰 (本文由Bamboo Works咏竹坊翻译)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循环经济”正在为可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强的动力,这些动力汇聚到一起,把智能手机循环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这些变化主要由政府主导,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也开始汇入这股潮流,力求成为更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不久前,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呼吁加强设备回收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我们认为,这是在倡导扩大耐用品的消费和循环利用,包括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乘用车。 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已经日趋成熟。这些设施的标准化程度以及质量保障,是整个行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最近的经济环境,也使得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循环经济中,尤其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期望花小钱办大事。 尽管全球智能手机新机市场两年多来有所收缩,但二手市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IDC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新机销量下降3.2%,至11.7亿部,而同期二手智能手机销量却增长近10%,达到3.1亿部。预计未来五年,二手智能手机交易将继续以年均8.8%的速度增长。 作为一家领先的二手产品回收与交易企业,万物新生(RERE.US)一直站在这种变革的前端。我们去年回收并促成了约3,230万件二手商品的再循环。不久前与苹果(AAPL.US)达成的合作,也增强了我们对循环经济的信心。2023年下半年苹果手机以旧换新的业务,为我们增加了3.3亿元的销售额,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这项合作会成为我们生态系统重要的供给来源,我们也可随着苹果在中国的发展而共同成长。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推进中国智能手机循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中国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发布对智能手机等九类电子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引用的研究也强调,2021年至2025年可能会有60亿部智能手机被废弃,其中很多都含有金、银、铜、铂、钯和稀土等应被回收的金属材料。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全国推进消费品循环利用的决心。 碳减排融资 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央行在2021年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重点领域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以此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报告还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承诺提供45.5亿元,资助徐州市建设中国首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在地方层面,深圳也在2022年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为旧手机的维修和翻新提供指导方针,这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模板,可以推动智能手机回收的进一步标准化。 行业组织也在通过自己的回收计划参与进来,比如全球电池联盟,这是一个由150多家企业、政府和行业参与者组成的合作组织。官网显示,它的“电池护照”鼓励“在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负责任地采购、管理、回收和使用"。 以上种种努力,共同扶持了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循环利用平台,其中不仅有像闲鱼这样的传统二手商品交易市场,还有万物新生(爱回收)和闪回收等越来越多的专业循环经济企业。这些专业企业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它们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高质量的商品,也能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或者支持。 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出现了新变量,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发现消费者开始变得更精明、更注重性价比;而高端手机的需求依然强劲,因而以旧换新就成了更受欢迎的选项。 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各方来说都是好消息。各国政府和国际上的企业与机构正在通过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来保护环境,成为更负责任的参与方。新一代二手交易服务用标准化来保证质量,这趋势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最后,消费者购买二手手机的意愿越来越强,因为这样的消费方式不仅具有性价比,而且更加环保。 万物新生已经是中国领先的二手消费电子设备交易和服务提供商。立足于我们1,800多家实体店的强大消费触点,以及我们朗朗上口的国民回收品牌“爱回收”的用户认可,我们也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包括二手奢侈品、黄金甚至名酒等等类别。我们坚信,万物新生正在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我们鼓励用户进行负责任的回收、转售和重复利用,“让闲置不用,都物尽其用”;同时,ESG也是我们企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雪峰(英文名Kerry Chen)是万物新生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媒体采访请联络pr@ATRenew.com,投资者问询请联系ir@ATRenew.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engfeng stock settles after wild first year

独角兽打回原形 盛丰物流股价暴起暴跌

自一年多前上市以来,这家专注细分市场的物流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但现在可能终稳定在一个现实的水平 重点: 去年3月上市后,盛丰物流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上涨了一倍多,之后又经历了暴跌和暴涨,最终跌至发行价下方 与股票表现不同的是,这家细分市场物流公司的收入正在稳步增长,同时盈利能力也在改善 梁武仁 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SFWL.US)的一大优点是利润稳定增长,如今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无法做到的。但这一点,或是该公司其他基本面,对其股价的表现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影响,自该公司上市以来,其股票在一年里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轨迹,可能会吸引希望短线获大幅回报的“迷因股”投资者的关注。 现距该公司2023年3月在美国上市仅过去了一年多,但期间它的股价已经经历了不少高点和低点。盛丰物流的股价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从每股4美元的IPO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之后,该股经历了同样壮观的暴跌,随后又迎来了更强劲的牛市,到12月初突破了15美元大关,促使公司市值超过10 亿美元,短暂地跻身“独角兽”之列。 似乎这还不够戏剧性,到去年底,公司股价再次暴跌,较发行价下跌了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股蒸发了80%以上。这些剧烈波动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们发生时几乎完全没有和该公司有关的新闻,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在没有相关新闻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疯狂走势,让人回想起2021年时的大量迷因股交易。当时,迷因股风靡一时,表现落后的游戏商店运营商GameStop(GME.US)股价大幅上涨就是一个缩影。一年后,一批在美国上市的小体量中概股上演了这一现象的2.0版,它们的股价也出现了类似的剧烈波动。 自IPO以来,盛丰物流唯一一份与最新财报无关的新闻稿是去年6月发布,称斥资150万美元购买电动重型卡车。尽管此消息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盛丰物流顺应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但它很难引发公司股价朝任何一方大幅波动。事实上,消息发布后,该股连续下跌数日,表明盛丰物流的股价走势并非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尽管公司的股价今年开局不佳,前几个月的涨幅已全部被抹去,但上月底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都有相当不错的改善。 得益于新客户订单以及面向老客户的销售额增长,盛丰物流去年的净收入较2022年增长约9%,达到4.04亿美元。它还通过运输服务外包、缩减冗余部门和配合一项“人力资源优化”计划(可能是裁员的代号),从而提高了毛利率。因此,其毛利润增长了12%,快于收入增长。 更好的是,它将营业费用的增长控制在了3%以下。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优化措施促使营销费用减少。 但盛丰物流的管理成本(占营业费用的大部分)增幅也不到 7%。如此严格的成本控制,帮助推动其净利润增长33%。去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均快于2022年。 聚焦细分市场 虽然盛丰物流去年才上市,但它的历史可不短。公司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为企业而非消费者服务。它有三条业务线,B2B货运、仓储管理,以及包括提货送货、报关在内的增值服务。但它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运输服务,客户包括小米、施耐德电气、顺丰速运、光明乳业和宁德时代等大公司。 毫不奇怪,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先进电子商务市场和数千家工厂(这为其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绰号)的国家,物流和其他供应链相关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盛丰物流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独立的B2B合同物流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8.32亿元增至今年的12.3亿元。 因此,投资者有充分理由对盛丰物流的前景抱有信心。但显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股价的不稳定走势。盛丰物流的股价在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后略有上涨,但随后忽上忽下,不过波动幅度远小于去年。 导致这种剧烈波动的一大因素,是其公开流通股份相对较少,也就是可交易股票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盛丰物流去年股价急剧飙升,引起了线上投资社区的重视。大约四个月前,有Reddit帖子介绍了一些股票的交易策略,推荐在盛丰物流的股票大涨后做空。Reddit也是2021年许多迷因股上涨的发源地。 在经历了所有的震荡之后,盛丰物流的股票稳定在了14倍的市盈率上,不过它的市销率相当低迷,仅0.38倍。在全球同行中,其市盈率大致与Hub Group(HUBG.US)的15.5倍和Air Transport Services Group(ATSG.US)的15倍持平,但远低于Radiant Logistics(RLGT.US)的23倍。它的市盈率也与中通快递(ZTO.US;2057.HK)的13倍大致相当,在中国六大物流公司中,中通普遍被视为效率最高的之一。 因此,盛丰物流目前的股价也许终于反映了它的真实价值。但如果它上市后的短暂历史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当迷因股社区重新重视起这只股票时,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虽减消费下滑 中免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中免去年业绩重拾增长动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现却有点停滞不前,市场忧虑内地消费前景 重点: 中免首季度盈利仅增长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业绩公布前,管理层又再出现变动   刘智恒 中国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纵即逝?又或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年初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时,收入及盈利分别按年增长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与国内机场达成的减租协议,均对中免利好,市场对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似又燃起了希望。 毕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时,每股高见280港元,市值近5,790亿港元,但不到两年间股价插水近七成半,蒸发近4,300亿港元,众多投资者高位被绑,当看见去年业绩有可观增长时,大家期望或股价能迎来一轮复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业绩乏亮点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业绩快报,似乎情况又不如想像般乐观,盈利按年增长只有0.33%至23亿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亿元,毛利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则上升3.95个百分点至32.7%。 集团的生意额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显是减省了成本,这全赖去年底与机场达成减少分成协议的结果。 根据新协议,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对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别由47.5%、43.5%、42.5%调整至18%至36%之间。综合计算,平均分成比例约在20%至25%,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费亦同时下调,首都机场由每年约30亿元降至不到6亿元;上海两机场由原来的年均约61亿元,降至年均约7亿元。 由于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实施,即是在首季度业绩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调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机会首季盈利按年出现倒退。 消费单价滑落 海南岛在政策扶持下,免签证国家不断增加,中免在海南岛深耕六年,省内有六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全球前两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让市场失望透顶。分析问题,结论很大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内地的消费力的下降,特别是奢侈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4.9亿元,购物人数近29.8万人次,人均消费8,358元。与2023年春节假期相比,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近六成,购物人数增长近九成,可客户单价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业绩快报后,股价接近原地踏步,之后几天更接连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见市场对公司的表现有一定保留,暂时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资银行都将中免的目标价下调,反映投行也对公司的前景仍然审慎。 投行纷降目标价 建银国际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长较慢,将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下调17%及22%,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4港元。麦格里在审视中免首季业绩后,将今年至2026年的期内纯利预测下调0.8%至1%,目标价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认为人均消费下跌将影响中免表现,将其评级由"买入"调低至"跑赢大市",目标价由135港元大幅调降至80港元。 事实上,部份市场人士对中免2023年业绩表现也过分乐观,若细心留意,去年业绩的理想,除本业增长外,很大程度来自公司的其他收入,当中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及政府补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亿元,增至去年的14.9亿元,按年增逾两倍半。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新增大额定期存款,让利息收入随之大增所致。 市场另一关注点,是过去一年中免管理层频频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业绩的前一周,发公告表示总经理王轩因工作调整,已申请辞去职务。 去年2月,彭辉卸任董事长后由李刚上任,岂料不到九个月,李刚突然病逝,由王轩出任主席。作为长线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频频变动十分关心,怕会对公司的发展方针有影响,并需要时间观察新管理者的表现。 综合分析,中免虽能大幅压缩成本,但未来还看内地经济及消费力的走向,现在只是首季情况,暂难下确切定论,投资者可续观望,看接下来的季度表现。另外,内地政府或许会续有政策利好海南岛或免税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会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后再作出进一步决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禀清盘世茂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掌握中概股最新动态,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

新股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imalaya files for IPO

挟首获盈利之势 喜马拉雅三申上市

这家中国领先的播客平台,可能成为香港近年最热门的科技股之一,它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并在最近实现了盈利 重点 喜马拉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据报道其早前曾在中国政府官员的压力下,撤回了2021年在美国的IPO申请 去年,这家中国领先的播客平台首次实现净利及和调整后盈利,因它在保持适度增长时又强化成本控制 阳歌 先是2021年尝试纽约上市失败,不久后又在香港提出IPO申请,但再次无疾而终。现在,领先的播客提供商喜马拉雅控股希望自己的第三次IPO申请(这次也是在香港)能够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对这家与喜马拉雅山脉同名的公司来说,自前两次提出申请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注重成本控制,喜马拉雅的增长大幅放缓。但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同时实现了净利润和调整后盈利,这壮举就连行内巨头Spotify (SPOT.US)都做不到。 对于很多中国科技公司来说,喜马拉雅的故事并不让人陌生,这些公司已经开始优先考虑盈利能力,而非单纯的增长。对于寻求吸引海外投资者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这个新焦点变得越来越重要,海外投资者对过去几年增长急剧放缓的中国经济变得更加不安。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是一家用户生成内容供应商,这在中国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领域,要求平台监控并删除一切认为过于敏感的内容。在当前环境下,过于敏感的定义变得越来越严格,甚至提到经济放缓都可能被认为是禁忌。 由于在行业的主导地位,喜马拉雅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巨大的监控量。根据上周五提交的IPO上市文件,截至去年底该公司的平台上有约4.88亿条音频内容,总时长约为36亿分钟,去年移动端用户共花费长达18万亿分钟的时间收听其音频内容。 公司的3.03亿月活跃用户(MAU)是相当忠实的群体,平均每天花130分钟,相当于两个多小时收听喜马拉雅的内容。虽然这个数字很高,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数字实际低于2021年的144分钟。 但不管怎么划分,公司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它的用户听众人数相当于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据报道,正是这种影响力,促使中国政府官员向该公司施压,要求其撤回2021年在纽约上市的申请,并将上市目的地改为香港。 最近,数据安全已成为中美两国关注的重点,双方都担心某些公司持有的大量本土用户数据,可能落入对方政府手中。眼下,这些担忧正推动美国,尝试逼迫字节跳动出售其在美国的业务TikTok。 在香港上市应该有助于喜马拉雅避免此类数据安全问题,但降低监控平台上的海量内容,是一项堪比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挑战,对于降低这项挑战,它无能为力。 大牌承销商 该公司最初的上市文件中没有给出目标融资金额,这是港股IPO文件的惯例。但其承销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国内巨头中金公司,显示这是一笔不小的交易。 Spotify是该公司最接近的上市同行,目前的市销率(P/S)为4.1倍,而中国在线视频网站快手 (1024.HK)和爱奇艺(IQ.US)的市销率则要低一些,分别为1.78倍和0.91倍。 有点讽刺的是,爱奇艺和快手虽然都实现了盈利,但市销率却较低,而Spotify还处于亏损状态。这表明,由于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企业陷入监管麻烦的可能性增加,目前市场上的中国股票被严重低估了。 鉴于喜马拉雅的市场领先地位,以及在中国的播客平台当中率先上市,假设其市销率为2倍,略高于快手,那么喜马拉雅的市值将达到17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成功,此次IPO可能会筹集到远远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这在当前市场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金额。 正如我们所指,该公司现在的情况与前两次申请上市时有所不同,现在更加注重盈利,而非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在2021年实现收入增长44%后,2022年增长急剧下降至3.5%,去年仅为1.7%,收入61.6亿元。 订阅用户增长也表现出类似的缓慢增长趋势,月付费用户从两年前的1,490万增至去年的1,580万,仅增长6%。公司仍是中国播客市场绝对的领导者,去年占据移动收听市场60.5%的份额。但在这里,我们也应注意到,与2021年上半年提出上市申请时71%的市场份额相比,这个数字一直在下滑。 虽然最近的营收增速不算太快,但公司的运营成本却较之前提交申请时大幅下降。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1年的26.3亿元下降到去年的20.7亿元,降幅约为20%;同期行政开支从14.1亿元降至去年的4.68亿元,降幅超过三分之二。 对提高效率的关注,帮助公司去年将毛利率提高到56.3%,比2022年的51.9%提高了4个百分点。公司在2022年实现了净盈利,但调整后,即剔除包括与股票价值变化和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后,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去年同时实现了净利润和调整后盈利,分别为37.4亿元和2.24亿元。 总言之,喜马拉雅看起来像是最近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中更有趣的一家,这既是因为它的市场领先地位,也是因为它的盈利能力。高盛和中金等大牌机构承销也是一个积极因素,这意味着,如果喜马拉雅第三次上市尝试成功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强烈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医院业务稳健 前景独欠增长亮点

明基医院是内地华东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计划集资扩大发展,正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明基医院去年收入26.9亿元,按年增长15% 上市集资所得,将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   刘智恒 今年初,专注治疗肿瘤的民营医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于股份背后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药(1093.HK)等,市场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价超过三成,令市场大跌眼镜。可幸后来陆续收复失地,股价拾级而上,上周五更报23港元,较上市价升逾六成。 在市场对民营医院股的印象稍微修复之下,台湾资金背景的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本地首家挂牌的综合民营医院股。 持两家三级医院 根据申请文件,明基医院旗下有两间医院,分别是2008年开始营运的南京明基医院,属三级甲等医院,另外是2013年开始营运的苏州明基医院,属三级医院。两家医院总运营面积合计约38万平方米,注册床位1,850张,拥有超900人的医生团队,去年门诊次数超过200万,住院手术逾 20,000宗。 明基医院背后大股东是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公司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医疗事业、智能解决方案及网络通讯事业。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佳世达更居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的综合医疗服务供应商盛弘(8403. TPEx),亦持有少量股份。 过去三年,明基医院的业绩均有增长,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别是22.2亿元、23.4亿元及26.9亿元;盈利6,908万元、8,955万元及1.67亿元。 过去多年,明基医院在华东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计,2022年明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在全国排名第五。以每张登记床位的平均收入计,在内地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排名第一。 医疗市场持续增长 对于内地民营医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态势。内地医疗市场整体稳中向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内地医疗总支出在2026年达到12万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1%,并于2030年增至16.2万亿元 民营医院的收入则由2017年的3,191亿元增至2022年的6,0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估计于2026年达到1.09万亿元,2022年至 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无可否认,医疗市场及民营医院正处于稳定增长中,明基医院亦在华东区站稳一席位,有相当知名度,业绩也在稳步向上;但明基医院缺乏一个增长亮点,能吸引投资者在现时疫弱的港股市场投下信心一票。 特别在资本市场,相比于医药或生物科技股份,民营医疗机构相关的股份相对乏爆炸点,前者有无限想象空间,后者的业务稳打稳扎,正所谓收入有数得计。强如海吉亚医疗(2453.HK),市值也不过179亿港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扩张大计 明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住院服务,另外是门诊服务,来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门诊平均支出也出现饱和之态,过去三年分别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体收入能上升,全赖住院及门诊人数提升所致。 然而,医院目前的处理量已达到一定水平下,除非兴建新医院,否则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过去三年的床位数是1,600张、1,700张及1,850张,增长平稳,未来要大幅增长不易,因要考虑医院是否有充足空间。至于平均床位周转天数,分别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转天数相信也不容易。 事实上,集团的毛利率也不吸引人,经过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个理想升幅,暂时很难说。若以现时看,毛利率较康宁医院(2120.HK)的25.8%低,更远远及不上海吉亚的31.6%。 明基医院表示,上市集资将用作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部分或用于投资并购,另外是升级现时的“智慧医院”。细看其未来发展,都只是在原有规模上构想,未见有新增医院大计,亦乏在其它地区拓展的蓝图。 当然我们明白在内地要再建一家具规模医院,除了涉及资金外,专业医护人员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规限及要求;但若没有一个更具前景的计划,明基医院的吸引力不够强,特别在目前差劲的港股市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电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渐降第三方平台依赖

这家曾多次申请在A股挂牌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转战港交所争取集资上市 重点︰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达5.2亿元,同比增长133% 该公司近年持续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相关平台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欧美美 中国跨境电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从2019年从内地新三板退市后,曾先后冲刺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最终都无功而返。最近,这家主要通过亚马逊(AMZN.US)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企业对客户(B2C)业务,专注于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家具家居类产品的企业,毅然决定转战港交所,并找来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销售收入计,傲基科技的6个产品品类(包括床架、食品柜、梳妆台和梳妆椅等)在亚马逊美国网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个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1亿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柜及抽屉柜等10个产品品类,在亚马逊美国网站的市场份额也占10%以上,而其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平均退货率只有3.5%,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比较不稳,2021年达90.72亿元,2022年跌至71亿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亿元;至于盈利方面,2021年亏损5.9亿元,2022年成功转盈,赚了2.23亿元,去年再增长133%至5.2亿元,主要因为毛利率持续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亏损,主要与亚马逊的封杀事件相关。当年正值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之时,中国多家知名亚马逊“大卖商”接连被亚马逊封号,当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还有帕拓逊、通拓、有棵树等,所有热销产品都无法出售,严重影响这些电商的现金流,部分更不得不变卖资产套现保命。 亚马逊当时解释,封号是因为发现有卖家滥用评论,出现严重违规行为。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上就是有卖家涉嫌参与俗称“刷单刷好评”的虚假产品评论等。经过亚马逊一连串调查后,各大电商平台的账号也陆续解封,但也足以吓怕一众在亚马逊平台做生意的中国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当时在发现员工参与与亚马逊事件有关的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的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所有相关员工于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同时开展内部审查,并对网店进行了检查,以及实施相关补救措施。 经历了亚马逊事件之后,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亚马逊销售商品的占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过沃尔玛(WMT.US)的占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占比则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于包括eBay在内的其他平台的占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开始推进自营网站的销售。 但从数据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赖亚马逊平台。 除了电商业务外,公司近年也加强物流解决方案业务,目前与超过700家电商公司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更设立了全球多级仓储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在美国主要港口城市及欧洲营运27个海外仓储设施。 加强物流业务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决方案的收入只有4.9亿元,占总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亿元,占总收入升至10.9%,去年该业务的占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长1.13倍,达16.53亿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扩张业务,以提升业务规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样中心,以实现快速打样及标准化;优化产品开发及减少产品开发开支,以及升级仓储及物流系统等;其次是用于加强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就是用于潜在投资或并购,剩下的用于一般营运。 不过在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的大局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并不容易,不知何时会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赖亚马逊、沃尔玛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资者,如果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日后我们的业务将不受影响。”公司也明言,美国政府可能不时实施可能对公司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第三方电商平台政策出现变更,甚至影响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轮融资及8轮股权转让,当中投资者包括景林、深圳创投及红杉等,每股代价从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后一轮融资每股售价16.8元计算,估值高达64.68亿元。不过,港股今年表现疲软,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东(9618.HK; JD.US)等电商巨头股价今年均录得跌幅,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陆港交所,估计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说服投资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电动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这家电瓶车制造商一季度销量大幅上涨,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长乏力的态势 重点 经历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艰难后,小牛电动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告发布后的一周内,这家电瓶车制造商的股价较历史低点上涨34%  谭英 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IU.US) 经历了艰难的日子。2017年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瓶车销售商,按销量计算占26%的市场份额,按价值计算占39.5%。它在欧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销量计算占据11.1%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销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89,467辆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万辆。 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其后更逆转下跌,即便常州工厂的扩建将年产能提高到了200万辆。2023年,年销量回到71万辆,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电瓶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是锂价飙升,导致电池组价格上涨所致。2023年下半年,锂价开始回落,但小牛电动仍被迫关闭500家门店,至去年底,其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减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发表报告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大幅反弹后,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涨了34%,为其摇摇欲坠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电动表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5%至110,115辆,海外销量(主要在欧洲)增长48%,达到19,024辆。 小牛电动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自行车NXT,占当季国内销量的26%。据公司称,推出两周内,该车型的预售订单就达到了10,000辆。它将强劲的国际增长归功于“全面的产品线”和零售渠道扩张的进展。 “在新车型和销售渠道扩大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在2024年重获增长动力,”公司表示,“对恢复增长的坚定信心,凸显了我们对行业领导地位的责任。”小牛电动首席执行官李彦在3月发布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辆。 在那次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预计一季度收入将增长约10%,远低于上周宣布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延续了去年的趋势。 投资者更关注最新公告中增长恢复的情况,可能也对小牛电动的战略规划感到满意。在发布NXT的同时,公司2月还推出了电动摩托车NX和智能驾驶越野电动摩托车X3,标志着公司向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以抵销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李彦向财经杂志《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会降价,但小牛电动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脱离过热的低端市场。 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彦在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中国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电瓶车市场规模在1,400万至1,600万辆,但小牛电动在该类别仅售出了约60万辆。 除了走高端路线,小牛电动还有意在今年回归扩张模式,计划在国内开设1,000至2,000家门店,并尝试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销,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公司还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从直播到与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团队京东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后者是2023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者。 恢复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小牛电动今年能维持整体好转吗?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报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进。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亿元,同期毛利率从22.5%降至19%。小牛电动报告称,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02亿元,较2022年的3,71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 全年营收26亿元,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为21.5%,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长归因于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年度净亏损从2022年的4,950万元扩大至2023年的2.718亿元。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牛电动每辆电瓶车的收入继续下降,但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趋于平缓。去年第四季度,每辆电动车的平均收入为3,482元,同比下降21%。 总的来说,小牛电动似乎正在开始兑现走高端市场的承诺,并尽其所能应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其市值为1.76亿美元,市销率为0.36倍,与九号公司(689009.SS)持平,后者拥有标志性的赛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亿美元,市销率0.36倍。两者都落后于意大利的比亚乔集团(PIA.MI),后者制造的Vespa品牌电瓶车名气更大、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它的市销率只有0.52倍,并没有令人特别兴奋。与小牛电动不同,九号公司和比亚乔集团都处于盈利状态。 近几个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对小牛电动的股票给出的建议不是“买入”,就是“持有”。但一个积极的迹象是,随着公司恢复增长,它们本月转向了“买入”和“强力买入”。两家提交财务预测的分析机构也预计,该公司今年将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ekr steps on the IPO acclerator

忧市况逆转 极氪赶美上市

据报道,随着同行估值迅速下跌,这家新能源车企正在重启纽约上市计划 重点: 据报道,极氪已重启IPO计划,并降低融资目标,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前景恶化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车销售收入,同比从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缓至下半年的44% 阳歌 在因市场情绪疲弱而暂停赴美IPO后,新能源车企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门,似乎想在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上市。 这是我们根据路透社的最新报道做出的评估,报道称公司已重启赴纽约上市的计划。事实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请以来,极氪每个月都会定期更新招股说明书,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让外界对极氪的近况有了一些了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数据。更新文件显示,极氪的销售情况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缓,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趋势同步。 与此同时,极氪的劲敌如理想汽车(LI.US; 2015.US)和蔚来(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缩水,因为投资者为它们的持续亏损和销售增长放缓感到担忧。蔚来最近跨过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销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销率1倍本来没有什么可以说,但对于一家自认为处于热门增长领域的公司来说,低于这个数字就相当尴尬。理想汽车的市销率高于1倍,目前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趋势持续下去,它可能很快也会跌破这个数。 鉴于极氪的情况与蔚来类似,它1倍的市销率似乎是合适的,以此计算,按照最新招股说明书中的2023年销售数据,该公司的市值为71亿美元。这远低于我们去年11月首次关注极氪IPO时,进行类似分析后得出的100亿美元估值结果,大约是该公司在2023年2月融资时130亿美元估值的一半。 据报道,估值迅速缩水促使极氪推迟了最初的上市计划。但现在看来,该公司正急于在估值进一步下滑之前登陆资本市场。据路透社报道,极氪的筹款计划已从之前10 亿美元或以上的目标,降至5亿美元左右,可见市场情绪不断恶化。 此次IPO正值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整体疲软之际。一季度,此类上市仅筹集资金4,690万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4.28亿美元,成为2017年以来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实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国股票整体显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迹象,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 较1月底的近期低点上涨约10%。但由于对经济放缓,以及西方限制进口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的担忧,新能源汽车股逆势而跌。反映这一点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上涨,而同期蔚来的股价却下跌了约30%。 销售放缓 极氪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车型。它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批顶级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车为首。吉利是中国领先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还拥有沃尔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极氪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来自销售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主要是卖给吉利旗下企业。 公司目前有四款车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说明书显示,最新款是极氪高档轿车车型,去年11月发布,今年1月开始交付,目标客户是“精通技术的成年人和家庭”。该公司认为自己是一个高端品牌,售价一般不低于30万元,与蔚来的定位类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长,因为它在2021年10月才开始交付产品。去年的增长更能反映它未来的潜力,全年总收入从2022年的319亿元增长到517亿元,增幅达62%。以半年为单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它的收入增长从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缓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车销量目前约占该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长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放缓,从去年上半年的约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个略显积极的趋势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增长了72%,超过了汽车交付量65%的增幅,这表明公司每辆车获得的收入增加了。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随着销售开始放缓,去年很多新能源车企大部分时间都在降价。但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后,极氪正在推出越来越高档的车型,而Zeekr 001的起步价为30万,处于目标区间的底部。 该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标是交付23万辆新能源汽车,这几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辆的一倍。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显示,公司在年初的销量有望达到这一增速,1月和2月的总销量同比增长134%,达到20,047辆。但在市场放缓的情况下,这种增长将越来越难以维持。 总言之,极氪的前景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总体前景正迅速失去动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该公司突然如此急于重启上市,它最终筹集到的资金甚至可能低于已经调低了的5亿美元目标,因此估值可能会远低于100亿美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消费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虽减消费下滑 中免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中免去年业绩重拾增长动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现却有点停滞不前,市场忧虑内地消费前景 重点: 中免首季度盈利仅增长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业绩公布前,管理层又再出现变动   刘智恒 中国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纵即逝?又或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年初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时,收入及盈利分别按年增长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与国内机场达成的减租协议,均对中免利好,市场对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似又燃起了希望。 毕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时,每股高见280港元,市值近5,790亿港元,但不到两年间股价插水近七成半,蒸发近4,300亿港元,众多投资者高位被绑,当看见去年业绩有可观增长时,大家期望或股价能迎来一轮复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业绩乏亮点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业绩快报,似乎情况又不如想像般乐观,盈利按年增长只有0.33%至23亿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亿元,毛利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则上升3.95个百分点至32.7%。 集团的生意额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显是减省了成本,这全赖去年底与机场达成减少分成协议的结果。 根据新协议,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对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别由47.5%、43.5%、42.5%调整至18%至36%之间。综合计算,平均分成比例约在20%至25%,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费亦同时下调,首都机场由每年约30亿元降至不到6亿元;上海两机场由原来的年均约61亿元,降至年均约7亿元。 由于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实施,即是在首季度业绩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调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机会首季盈利按年出现倒退。 消费单价滑落 海南岛在政策扶持下,免签证国家不断增加,中免在海南岛深耕六年,省内有六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全球前两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让市场失望透顶。分析问题,结论很大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内地的消费力的下降,特别是奢侈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4.9亿元,购物人数近29.8万人次,人均消费8,358元。与2023年春节假期相比,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近六成,购物人数增长近九成,可客户单价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业绩快报后,股价接近原地踏步,之后几天更接连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见市场对公司的表现有一定保留,暂时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资银行都将中免的目标价下调,反映投行也对公司的前景仍然审慎。 投行纷降目标价 建银国际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长较慢,将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下调17%及22%,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4港元。麦格里在审视中免首季业绩后,将今年至2026年的期内纯利预测下调0.8%至1%,目标价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认为人均消费下跌将影响中免表现,将其评级由"买入"调低至"跑赢大市",目标价由135港元大幅调降至80港元。 事实上,部份市场人士对中免2023年业绩表现也过分乐观,若细心留意,去年业绩的理想,除本业增长外,很大程度来自公司的其他收入,当中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及政府补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亿元,增至去年的14.9亿元,按年增逾两倍半。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新增大额定期存款,让利息收入随之大增所致。 市场另一关注点,是过去一年中免管理层频频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业绩的前一周,发公告表示总经理王轩因工作调整,已申请辞去职务。 去年2月,彭辉卸任董事长后由李刚上任,岂料不到九个月,李刚突然病逝,由王轩出任主席。作为长线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频频变动十分关心,怕会对公司的发展方针有影响,并需要时间观察新管理者的表现。 综合分析,中免虽能大幅压缩成本,但未来还看内地经济及消费力的走向,现在只是首季情况,暂难下确切定论,投资者可续观望,看接下来的季度表现。另外,内地政府或许会续有政策利好海南岛或免税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会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后再作出进一步决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电动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这家电瓶车制造商一季度销量大幅上涨,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长乏力的态势 重点 经历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艰难后,小牛电动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告发布后的一周内,这家电瓶车制造商的股价较历史低点上涨34%  谭英 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IU.US) 经历了艰难的日子。2017年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瓶车销售商,按销量计算占26%的市场份额,按价值计算占39.5%。它在欧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销量计算占据11.1%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销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89,467辆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万辆。 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其后更逆转下跌,即便常州工厂的扩建将年产能提高到了200万辆。2023年,年销量回到71万辆,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电瓶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是锂价飙升,导致电池组价格上涨所致。2023年下半年,锂价开始回落,但小牛电动仍被迫关闭500家门店,至去年底,其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减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发表报告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大幅反弹后,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涨了34%,为其摇摇欲坠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电动表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5%至110,115辆,海外销量(主要在欧洲)增长48%,达到19,024辆。 小牛电动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自行车NXT,占当季国内销量的26%。据公司称,推出两周内,该车型的预售订单就达到了10,000辆。它将强劲的国际增长归功于“全面的产品线”和零售渠道扩张的进展。 “在新车型和销售渠道扩大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在2024年重获增长动力,”公司表示,“对恢复增长的坚定信心,凸显了我们对行业领导地位的责任。”小牛电动首席执行官李彦在3月发布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辆。 在那次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预计一季度收入将增长约10%,远低于上周宣布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延续了去年的趋势。 投资者更关注最新公告中增长恢复的情况,可能也对小牛电动的战略规划感到满意。在发布NXT的同时,公司2月还推出了电动摩托车NX和智能驾驶越野电动摩托车X3,标志着公司向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以抵销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李彦向财经杂志《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会降价,但小牛电动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脱离过热的低端市场。 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彦在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中国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电瓶车市场规模在1,400万至1,600万辆,但小牛电动在该类别仅售出了约60万辆。 除了走高端路线,小牛电动还有意在今年回归扩张模式,计划在国内开设1,000至2,000家门店,并尝试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销,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公司还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从直播到与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团队京东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后者是2023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者。 恢复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小牛电动今年能维持整体好转吗?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报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进。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亿元,同期毛利率从22.5%降至19%。小牛电动报告称,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02亿元,较2022年的3,71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 全年营收26亿元,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为21.5%,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长归因于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年度净亏损从2022年的4,950万元扩大至2023年的2.718亿元。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牛电动每辆电瓶车的收入继续下降,但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趋于平缓。去年第四季度,每辆电动车的平均收入为3,482元,同比下降21%。 总的来说,小牛电动似乎正在开始兑现走高端市场的承诺,并尽其所能应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其市值为1.76亿美元,市销率为0.36倍,与九号公司(689009.SS)持平,后者拥有标志性的赛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亿美元,市销率0.36倍。两者都落后于意大利的比亚乔集团(PIA.MI),后者制造的Vespa品牌电瓶车名气更大、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它的市销率只有0.52倍,并没有令人特别兴奋。与小牛电动不同,九号公司和比亚乔集团都处于盈利状态。 近几个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对小牛电动的股票给出的建议不是“买入”,就是“持有”。但一个积极的迹象是,随着公司恢复增长,它们本月转向了“买入”和“强力买入”。两家提交财务预测的分析机构也预计,该公司今年将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uoquan Food is on a bumpy journey ahead

盈增全赖降成本 锅圈前景有压力

疫情期间,火锅食材供应商锅圈凭借“在家吃饭”的契机突围,并成功将业务上市,如今疫情退却,消费者用餐习惯复常,导致锅圈收入大跌,管理层如何变阵开拓新财源 重点: 去年锅圈收入同比减少15%至60.9亿元,但受益于更好的成本控制,净利润反增9.3% 锅圈已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大大压缩销售成本,但今年能压缩的成本空间或有限 罗小芹 疫情期间,“在家”概念企业纷纷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饭”餐食产品作招徕,创业初期业务不愠不火,直至疫情爆发,推动了外卖DIY火锅食材生意,锅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陆港股,并于上月28日交出上市后首份业绩成绩单。 随着疫情缓解,人们外出用餐增加,对外卖DIY食材的需求相应减低,导致锅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亿元(9.91亿美元)降至60.9亿元,同比减少15%,与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全国餐饮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径庭,反映外卖DIY市场份额正逐步流失至户外餐饮市场。 若与经营太二酸菜鱼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国际(9922.HK)及海底捞国际(6862.HK) 等有提供火锅餐食作比较,两家中式餐饮店去年度在营收及利润上均有相当增长。 财报显示,九毛九去年收入为59.9亿元,同比增长49.4%,股东应占溢利4.53亿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捞收入增长33.6%至414.5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75倍至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中式餐饮店的收入和净利润都远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内地餐饮市场大洗牌,在汰弱留强下,能够杀出重围的都非泛泛之辈,个别餐饮店生意远超疫情前水平并不令人意外。 面对户外餐厅业务快速复苏,预计锅圈收入跌势要持续一段时间,它既要压缩成本,也要避免收入进一步下滑,这是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管齐下 锅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公司去年已经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一是开发新产品和将原有产品升级,二是通过收购工厂提升自产比例,强化整合垂直供应链,三是增加加盟店数目,利用规模优势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产品升级最为关键,因这是开拓新收入来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产比例和增加门店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亦能产生额外毛利,但今年要进一步压缩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间。 在三管齐下后,锅圈成功将去年销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亿元大大挤压至47.4亿元,刚好抵销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亿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净利润同比亦增加9.3%至2.6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增加23.8%。 锅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10,307家零售门店,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营门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过加盟店进行,达到53.7亿元,占整体收入90.3%。不过,去年锅圈在增加门店数目后,收入却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门店来提升收入已经进入瓶颈。 至去年底止,锅圈注册会员数目达到约2,790万名,随着公司继续加强预付卡计划,预付卡预存金额达约7.2亿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壮大注册会员的基础,反而更有助锅圈开拓收入来源。 力促在线销售 为赋能加盟商并促进其销售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购物体验,锅圈亦开发了多种在线销售网络或渠道,包括锅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如抖音),数字化成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应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可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稳定供应。以锅圈持有19.36亿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去年6.78亿元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却只有8,030万元,向上游收购投资更多生产线应该绰绰有余。 锅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明超指出,上市融资主要目的是围绕上游的供应链进行延伸扩展,对于上游供应链合作商中,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食品品类工厂,将会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以现价计,锅圈的追踪市盈率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捞和颐海国际(1579.HK)分别为16.6倍、20.08倍和16.7倍,锅圈股价无疑偏贵,加上外卖DIY火锅食材市场正遇冷锋,锅圈今年业务将面对户外餐饮业的挑战,现时并非低捞的时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eihe's profit and revenue declined last year

利润收入齐下滑 飞鹤靠高息打动投资者

这家高端婴儿奶粉制造商正受中国低出生率的打击,但投资者可能满意它的股息以及向其他乳制品的转型 重点 由于深受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去年中国飞鹤利润和销售额双双下滑 公司91%的收入来自婴儿配方奶粉,由于承诺将大部分利润作为股息,它可能对投资者仍有吸引力 谭英 中国飞鹤有限公司(6186.HK)上周公布的2023年业绩惨淡,足以让投资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家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的年收入同比下降8.3%至195亿元,利润更是下降33.5%至33亿元。但投资者并没有哭泣,反而对该公司表示赞赏,推动其股价上涨了9%以上。那么,他们在这家本土婴儿奶粉明星身上看到了什么? 答案之一是它将派发的可观股息。去年9月,该公司派发中期股息11亿元,相当于利润的30%。在最新的业绩公告中,公司承诺再拿出40%的利润作为股息返还给股东,股息金额将由周年大会确定和批准。 像这样派发股息是飞鹤等消费类股票吸引投资者的一种策略,消费股往往坐拥海量收入,却增长缓慢,往往不如科技和新能源等公司那么有吸引力。 除股息外,飞鹤的最新业绩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公司可能正努力在核心的婴儿配方奶粉外实现多元化,进入儿童和成人奶粉,以及增长潜力更好的新型奶制品领域。它还拥有105亿元的现金,可以帮助它度过转型期。尽管去年婴儿配方奶粉产品的销售额下降10.3%至178亿元,但“其他乳制品”的销售额实际上增长了23.4%。 婴儿配方奶粉占飞鹤收入的91.5%,“其他”乳制品,如成人奶粉、液态奶和米粉辅食等,占比要小得多,但增长却更快,增幅达7.3%。面对中国出生率骤降的必然趋势,转向其他产品类别似乎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去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 除生育率下降外,飞鹤等公司还面临政府全面改革婴儿奶粉质量而推出的规章制度所挑战,有人称这些规章制度是全世界最严格的。 改革的目的是制定尽可能接近母乳的标准。这种严格部分也是对2008年的一起丑闻的回应,当时有6名儿童在喝了掺加三聚氰胺的婴儿配方奶粉后死亡,另有30万儿童患病。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一些奶粉生产商用它来提高牛奶蛋白质检测分数。 新规实施前市场上有400个品牌,现在很多都已经离开了,剩下的玩家不得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重新认证。去年10月,市场波动迫使至少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雀巢(NESN.SW)关闭一家位于爱尔兰的婴儿奶粉厂,该工厂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奶粉。 利润率下降 中国飞鹤2023财年的其他指标,与它的收入和利润数据一样令人沮丧。毛利率从2022年的65.5%降至64.8%。而2022年的业绩也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地方,收入和利润分别较2021年下降了6.4%和28.4%。 公司2021年年报的封面是一颗金星和一罐奶粉,那也是它最后一次录得收入上涨的年份,涨幅为22.5%,达到227亿元。但即使在最高峰的2021年,利润也下降了7%。 2021年也是中国正式实施“三孩”政策的第一年,国家准许的子女生育数量从之前的两个增加到三个。2016年,中国政府废弃了实行数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该政策对超生夫妇处以罚款和其他处罚措施。飞鹤的股价在那段时间屡创新高,在2019年7.50港元的IPO价格基础上涨了三倍多,因为投资者相信,飞鹤会成为政府呼吁人们多生孩子的一大受益者。 但政策的变化并没有达到提高出生率的预期效果,很多人把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视为一个主要的阻碍因素。随着出生率的下降,飞鹤的收入开始萎缩,股价也随之下跌,目前的股价约为发行价的一半。 中国飞鹤的股票当然不是唯一的公司,感受到中国生育率下降带来的痛苦。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S)的股价也在2021年见顶,之后开始下跌。但与飞鹤不同的是,自2020年以来,伊利的收入和利润都在上升。蒙牛乳业(2319.HK)也是如此,股价在2021年见顶,但收入和利润仍在持续增长。蒙牛的附属公司现代牧业(1117.HK)也有类似的股价趋势,不过尽管收入增长,但利润却出现了下滑。 这些差异可能意味着,监管改革有利于蒙牛和伊利等与国家关系更密切的老牌企业,而不利于中国飞鹤和现代乳业等较新的公司。飞鹤对婴儿配方奶粉的严重依赖也对其不利,而同行的产品线更具多样性。该公司最近的多元化举措,旨在摆脱对婴儿市场的过度依赖,但这一转变需要时间。 所有这些差异都体现在中国飞鹤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公司的市盈率上。它目前的市盈率为7.4倍,而蒙牛和伊利分别为13倍和17倍。现代乳业的市盈率最高,为33倍。 市场对飞鹤最新业绩的强烈反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股目前被低估,以及对该公司股息政策的热情。投资者喜欢中国飞鹤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在一个相对不受经济衰退影响的消费领域,这应该有助于它稳定收入,即便在当前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消费者削减了更多非必要支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angri-la ushering in rebirth as the tourism industry surges back

香格里拉在旅游风口下重生

去年全球旅游业从疫后急速反弹,酒店业实时受惠,香格里拉亦扭转亏损三年的劣势,重回盈利之路 重点: 去年盈利1.84亿美元,并派息每股15港仙 集团预期今年中国人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刘智恒 去年全球经济在疫后复苏未如预期,但旅游业出乎意料地火爆,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0069.HK)迎来一份亮丽的成绩表。可此前几年,集团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香格里拉酒店,不得不提香格里拉,原来竟是一处虚构的地方,出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落的地平线》,该地与世隔绝,居民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有点近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园。那为何又会被用作酒店集团的名称? 时间回到1971年,大马糖王郭鹤年在新加坡兴建一家顶级酒店,开业前与法国朋友谈到酒店名字,法国人一听郭老说出酒店名后,立时嗤之以鼻地说”idiot”(笨蛋),跟着就抛出香格里拉几个字。 财务官频频换人 之后的事情不用说,香格里拉成为世界顶级酒店集团,发展一帆风顺,直至2019年。那年新冠疫情大爆发,集团业绩连续三年亏损,祸不单行,期间高管如走马灯般频频换人,先后三换首席财务官,外人看来,总觉事情并不寻常。 正当市场对香格里拉的前景极度怀疑时,去年旅游市场的复苏,为酒店业送来春风,站在风口的香格里拉,亏损问题迎刃而解。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收入21.4亿美元,按年升46.5%,赚1.84亿美元;2020至2022年三年分别亏损4,600万美元、2,900万美元及1.59亿美元。集团更恢复派息,末期息每股15港仙。 集团旗下主要业务包括酒店营运管理,以及物业投资。酒店有四个品牌,包括香格里拉、嘉里、JEN及盛茂饭店,合共有103间酒店,客房41,800个,当中83间酒店是自家拥有,20间负责管理。集团又持有一个共243万平方米的投资组合,分别有写字楼、商用物业及服务式公寓。 去年来自酒店的收入20.3亿美元,按年增长49.3%,投资物业收入增长8.6%至1.08亿美元。 趁市淡减省成本 能够重踏盈利之路,主要是大环境使然。联合国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指出,2023年国际旅游已恢复至疫前的88%,国际游客达13亿人次,估计收入1.4万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93%。 作为优质的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当然能受惠。集团也表示,中国内地及香港于去年初解封后,酒店的需求急升,而世界多个地区的旅行需求亦继续上升,带动集团在各地的酒店业务。 除了市场升势配合外,香格里拉在疫情期间的策略调度得宜亦可记一功。其中是把握疫情时市况淡静的时机,改善了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此外,许多企业在疫情时大幅裁减员工以节省开支,但疫后就出现人手不足之景况。香格里拉即使在疫情期间,亦尽可能留住前线员工,于是在疫后酒店业迅即复苏下,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提供服务,省却招聘及培训的时间。 然而,市场有声音,认为酒店及旅游业是疫后出现报复式反弹,加上2022年的基数较低,才会让香格里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业绩,今年能否延续增长态势,暂属未知之数。 有望提升入住率 要探讨香格里拉的前景,我们先看看其酒店的入住率,去年平均为62%,较2022年的42%上升20个百分点。至于每房收入 (入住率乘以每房租金)为108美元,按年上升69%。以去年底的入住率看,香格里拉仍有空间去提升入住率,大前提是今年旅游业能持续向好,酒店业就有机会同步向上。 据市场的估计,今年旅游业走向仍然乐观。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旅游信心指数调查中,有67%受访的旅游专业人认为,今年的前景将会较2023年更好或好得多。香格里拉亦估计,随着国际旅行及中国国内旅游恢复正常,以及更多市场继续推出优惠政策和促销活动,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政府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集团预期中国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香格里拉目前的估值并不高,按市盈率计算约12倍,大酒店(0045.HK)是66倍、华住酒店(1179.HK)是21倍。若以香格里拉的资产净值看,截至去年底止,集团旗下酒店及物业的公平值近110亿美元,每股资产净值为1.47美元,相较上周四收市价4.9港元,即是大幅折让57%。 香格里拉基本因素及业务前景属理想水平,然而本地股票市场一直对于酒店股兴趣不大,业绩公布后股价不升反跌。加上香港整体股市气氛薄弱,在内地经济放缓及中美争拗下,机构投资持续将将资金调走,以致即使好股票的市场估值也受到一定局限,令到香格里拉业务升而股价未必跟得上。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医院业务稳健 前景独欠增长亮点

明基医院是内地华东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计划集资扩大发展,正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明基医院去年收入26.9亿元,按年增长15% 上市集资所得,将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   刘智恒 今年初,专注治疗肿瘤的民营医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于股份背后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药(1093.HK)等,市场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价超过三成,令市场大跌眼镜。可幸后来陆续收复失地,股价拾级而上,上周五更报23港元,较上市价升逾六成。 在市场对民营医院股的印象稍微修复之下,台湾资金背景的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本地首家挂牌的综合民营医院股。 持两家三级医院 根据申请文件,明基医院旗下有两间医院,分别是2008年开始营运的南京明基医院,属三级甲等医院,另外是2013年开始营运的苏州明基医院,属三级医院。两家医院总运营面积合计约38万平方米,注册床位1,850张,拥有超900人的医生团队,去年门诊次数超过200万,住院手术逾 20,000宗。 明基医院背后大股东是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公司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医疗事业、智能解决方案及网络通讯事业。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佳世达更居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的综合医疗服务供应商盛弘(8403. TPEx),亦持有少量股份。 过去三年,明基医院的业绩均有增长,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别是22.2亿元、23.4亿元及26.9亿元;盈利6,908万元、8,955万元及1.67亿元。 过去多年,明基医院在华东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计,2022年明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在全国排名第五。以每张登记床位的平均收入计,在内地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排名第一。 医疗市场持续增长 对于内地民营医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态势。内地医疗市场整体稳中向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内地医疗总支出在2026年达到12万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1%,并于2030年增至16.2万亿元 民营医院的收入则由2017年的3,191亿元增至2022年的6,0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估计于2026年达到1.09万亿元,2022年至 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无可否认,医疗市场及民营医院正处于稳定增长中,明基医院亦在华东区站稳一席位,有相当知名度,业绩也在稳步向上;但明基医院缺乏一个增长亮点,能吸引投资者在现时疫弱的港股市场投下信心一票。 特别在资本市场,相比于医药或生物科技股份,民营医疗机构相关的股份相对乏爆炸点,前者有无限想象空间,后者的业务稳打稳扎,正所谓收入有数得计。强如海吉亚医疗(2453.HK),市值也不过179亿港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扩张大计 明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住院服务,另外是门诊服务,来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门诊平均支出也出现饱和之态,过去三年分别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体收入能上升,全赖住院及门诊人数提升所致。 然而,医院目前的处理量已达到一定水平下,除非兴建新医院,否则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过去三年的床位数是1,600张、1,700张及1,850张,增长平稳,未来要大幅增长不易,因要考虑医院是否有充足空间。至于平均床位周转天数,分别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转天数相信也不容易。 事实上,集团的毛利率也不吸引人,经过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个理想升幅,暂时很难说。若以现时看,毛利率较康宁医院(2120.HK)的25.8%低,更远远及不上海吉亚的31.6%。 明基医院表示,上市集资将用作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部分或用于投资并购,另外是升级现时的“智慧医院”。细看其未来发展,都只是在原有规模上构想,未见有新增医院大计,亦乏在其它地区拓展的蓝图。 当然我们明白在内地要再建一家具规模医院,除了涉及资金外,专业医护人员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规限及要求;但若没有一个更具前景的计划,明基医院的吸引力不够强,特别在目前差劲的港股市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foundBio to be bougth by Genmab

普方生物卖盘 中国创新药企的出路?

最近多家中国相关的创新药企被大型外国买家收购,该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员 重点 抗癌药物制造商普方生物宣布,丹麦公司Genmab将以18亿美元收购它 这是过去四个月里第四家被外国公司收购的中国相关创新药企 阳歌 在单打独斗多年后,中国创新药企可能终于开始意识到,有个富裕的金主来料理自己的财务会轻松得多。普方生物成为其中最新一员,该公司上周宣布,丹麦公司Genmab A/S(GMAB.US)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它。 过去四个月里,突然出现了一连串涉及中国创新药企的类似交易,这是其中的最新一笔。一开始是英国巨头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将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此后,至少又出现了三笔涉及收购中国药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这笔交易在内,总交易数量已达到四笔。 今年才过去几个月,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交易。我们稍后再来细说每一笔交易,它们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新趋势,以及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这个趋势才开始出现。 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外国股票市场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规则,允许此类公司上市(现在这类公司多数在香港上市)。在改变规则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须实现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这个条件几乎所有初创药企都达不到。 规则变化推动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带动了少量公司在美国上市,比如亘喜生物。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发前沿药物的,其中很多药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疗法来治疗癌症。 在西方,此类公司通常会通过私人渠道获取资金,直到研发的药物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到那时,如果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这样财力雄厚的大药企,通常会介入并收购这些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者则会获得可观的利润。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药物前景明朗的中国公司不是把自己卖给大公司,而是选择自己上市,为耗资巨大的药物研发提供资金。它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股市投资者愿意以高估值购买它们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还需要数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变规则后不久,投资者对这些公司兴趣浓厚,但过去三年里,浓厚兴趣转变成了悲观情绪,导致许多上市药企的股价暴跌。最初看好它们部分源于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计划在中国销售自己的药物。 事实证明,这些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中国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会将药物纳入多数中国民众的医保。这一现实,加上新药研发耗资巨大,导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迟数年。与此同时,股票买家对这些公司的耐心和兴趣都在迅速减弱。 中美混血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Genmab计划收购普方生物的交易。尽管普方生物自称总部在西雅图,但它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是一个中美混血儿。公司把它的研发中心放在了苏州。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赵柏腾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公司有三款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最先进的药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这是一款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的尖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并在今年1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这将有助于更快地将其推向市场。 就在两个月前,普方生物宣布完成了1.12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奥博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后者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LLY.US)在亚洲的风险投资公司,最近宣布的几家中国公司收购交易中都能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两笔收购都是上个月宣布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肾脏药物制造商信瑞诺表示,将被瑞士制药巨头诺华 (NOVN.SW)收购,但没有透露收购条件。在另一笔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疗药物制造商葆元医药表示,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NUVB.US) 收购。葆元医药表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它将持有Nuvation约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计算,葆元医药的估值为2.4亿美元。 这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各不相同,从葆元医药的2.4亿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亿美元,范围涵盖了大多数上市中国药企的估值。四笔交易中有三笔涉及非上市公司,这一事实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药商可能是更受欢迎的收购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需要现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收购目标,因为许多公司发现,要让股市投资者继续拿钱为它们的亏损业务埋单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类被收购的目标,可能包括与礼来等外国公司有关联的药企,例如1月在美国上市的博悦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这些公司大多拥有前景不错的药物,对于现金充裕的大型买家来说,这些药物将成为其产品组合中的重要补充。现在,这些中国初创药企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药公司是相当困难,而把自己卖给一个有钱的支持者往往会容易得多,因为后者可以为它们的亏损运营埋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uoyed by bumper earnings, the biotech has announced a share placement to raise HK$1.17 billion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its portfolio of anti-cancer drugs.

康方生物首次年度获利 配股再融资12亿港元

康方生物对此次财报表现相当有信心,公布第三日即宣布再次配股融资,筹资所得款项净额将达到11.7亿港元 重点: 本年度确认的技术合作收入为29.23亿元,协助康方生物实现盈利19.42亿元 该公司下一代值得期待的产品是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PD-1/VEGF双抗   莫莉 在国产创新药最“内卷”的PD-1赛道中,康方生物科技(开曼)有限公司(9926.HK)却依靠差异化竞争成功突围。得益于授权收入的巨大贡献和产品销售的强劲表现,在2023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该公司上周一公布2023年业绩,全年实现收入45.26亿元,同比增长440%。 康方生物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以及技术授权,其中两大获批产品PD-1/CTLA-4 双抗卡度尼利以及PD-1单抗派安普利带来的销售额为16.31亿元,同比增长48%。另一部分则来自与美国药企Summit Therapeutics(SMMT.US)达成的对外授权合作收入,本年度确认的技术合作收入为29.23亿元。 在大额技术授权收入的加持下,康方生物实现盈利19.42亿元。即使剔除技术授权及合作收入,其年度净亏损也从2022年的14.26亿元,大幅收窄至7.88亿元,可见商业化道路已迈出坚实一步。 但是,财报公布翌日,恰逢生物医药板块下跌,康方生物的股价单日下跌3.7%至49.95港元。投行花旗银行的最新研报称,为了反映最新的销售趋势,将康方生物2024和2025财年收入预测分别上调10%和6%,并看好PD-1/VEGF双抗依沃西即将于二季度公布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前景。 康方生物显然也对这次财报表现相当有信心。财报公布后的第三天,康方生物宣布再次配股融资,以每股47.65港元的价格,向至少六名承配人配售总计2,480万股股份,该价格较前一交易日的收市价50.70港元低6.02%,预计所得款项净额为11.7亿港元。 对于这次集资,康方生物称65%的款项将直接投入到研发中,包括推动多个临床前项目进入新药申请阶段,开发先进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以及加速卡度尼利等药物的全球临床试验,另有25%的资金将用于卡度尼利和依沃西的商业化进程。 事实上,康方生物并不缺钱。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流动资产总值为56.8亿元,而全年的研发总投入为12.54亿元,营销费用为8.9亿元。换言之,公司手头资金至少可以支持未来两到三年的运营。选择此刻配股融资,或许是公司希望在股价位于相对高位时,及时将扭亏为盈的利好兑现,为之后更多的研发管线储备“弹药”。 自2020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这已经是康方生物的第三次配股融资,加上上市集资所得,累计集资总额已超过50亿元。在上市时,康方生物筹集了23.1亿元资金,此后在2021年1月和2022年7月,通过配售股份的分别筹资10.7亿元和5.2亿元。 盈利能否持久? 目前,康方生物的王牌产品卡度尼利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双抗药物,“单药双靶点”的特性,使其在疗效上显著优于PD-1单抗或PD-1+CTLA-4单抗联用疗法,同时不良反应又低于联用疗法。2023年实现销售额13.6亿元,同比增长149%。不过,这款药物是2022年6月才获批用于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和三线治疗,半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46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6.06亿元,下半年7.5亿元。销售额的增速约20%,这可能与产品未进医保,销量未能快速上升有关。 另一项已上市产品是PD-1单抗派安普利,由正大天晴代为销售。去年该药物的销售额仅有约2.73亿元,同比下降56%,而2022年这个品种的增速是164%,在极为内卷的PD-1单抗赛道,派安普利的竞争力或已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康方生物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产品是依沃西,其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已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PD-1/VEGF双抗,康方生物已经为其布局肺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癌等16个适应证,正在进行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已经上市的卡度尼利,也在开展多项单药及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研究,涵盖胃癌、肺癌、肝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多个适应证,有6项研究处在三期临床阶段,未来如果有更多大适应证获批,卡度尼利的销量有望进一步拉升。 康方生物的这份收入暴涨440%的业绩显然足够亮眼,但实现扭亏为盈离不开一次性的技术授权付款。从估值来看,康方生物的市盈率约为17.3倍,高于同样深耕PD-1领域的复宏汉霖(2696.HK)的市盈率12.8倍。康方生物今年能否维持盈利状态,还需产品销售能否给予足够支持。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财经

Zhongmiao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众淼利润率虽高企 别忽视业务及监管风险

这家由家电制造商海尔控股的保险代理公司已提交上市申请,由于主打企业保险并且采用了轻量化的成本结构,该公司盈利可观 重点 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支持的保险代理公司众淼创科已申请在香港上市 该公司的收入基础小,但通过聚焦利润丰厚的企业保险,并采用轻量化的成本结构,公司利润强劲 梁武仁 投资者对保险代理公司通常不会很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往往缺乏像那些科技公司那样吸引人的增长故事。但任何一个寻找高盈利公司的人,不妨认真考虑一下众淼创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乍一看,众淼创科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的多数股权由中国最著名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海尔集团持有。但这家上周申请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高利润商业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专注于企业保险和轻量化的成本结构。 当然,众淼创科也未能幸免于中国经济迅速放缓的影响,近年来其收入增长放缓就表明了这一点。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稳定地实现了盈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高效的商业模式。 这家保险经纪公司的总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长约17%,达到1.74亿元,较2022年24%的增长有所放缓。鉴于它收入基础较小且2017年才成立,尽管收入增长速度平平,但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并且同样重要的是,它的毛利率超过40%,以致最后的纯利率达20%。 众淼创科的销售成本,即每1美元收入的成本,主要是向分销渠道合作伙伴和代理人支付的推荐费和佣金。而营业支出还不到其收入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泛华控股集团(FANH.US)去年的经营开支占据了90%以上的收入,而线上保险公司水滴(WDH.US)实际上出现了营业亏损。平心而论,泛华控股集团和水滴的规模都比众淼创科大得多,而且业务侧重点不同,这会增加运营的复杂性和成本控制的难度。 但众淼创科卓越的运营效率似乎确实表明,有时候越简单越好。公司的运营相当精简,围绕主要的保险业务展开,不依赖投资收入,投资收入在经济繁荣时期对很多保险公司来说可能都是赚钱,但在金融市场表现不佳时却是一种负担。 众淼创科还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向企业而非消费者销售保险。因为企业经常购买长期保单,此类保险可以成为更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公司的保障计划往往也更复杂,因此保险公司的收费可以更高。 众淼创科主要面向企业销售的财产保险,去年的平均佣金比例接近18%,意味每收取100美元的保费,该公司能赚18美元。主要面向消费者的车险佣金,其比例则要低得多,仅为5.6%。众淼创科同时面向企业和个人销售的意外伤害保险,其佣金比例最高,达到30%以上。这么高的佣金比例,意味尽管意外险在公司的总保费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但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巨大。 企业的侧重点 总的来说,企业保险销售占众淼创科保险收入的41%左右,去年的毛利率为66%。这远高于个人保险24%的毛利率。因此,尽管企业保险的营收贡献较小,但占公司总毛利润的三分之二。 众淼创科由海尔旗下的一家实体于七年前创建,接管了海尔保险代理,该公司主要是为海尔的客户提供服务。众淼创科仍在向海尔销售保险,但一直在减少对这一业务的依赖。去年,众淼创科面向非海尔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来自海尔内部的贡献。同时,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比例逐年下降,这对利润率有利。 众淼创科也确实存在弱点,主要是对少数承保方的高度依赖。其中,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去年就占众淼创科收入的35%以上,前五大承保合作伙伴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销售额。意味着哪怕是失去其中一个承保方,都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打击。 如果承销商决定专注于自己的直接业务,竞争就是另外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众淼创科这样的中间商来说。至于公司对海尔的依赖,也是一个潜在的弱点。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监管打压的可能性一直都有,过去五六年里,监管部门对中国民营金融业的打压非常常见。 撇开这些风险不谈,众淼创科最终需要证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能够在增长的同时保持利润率,以保持投资者的兴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将可吸引寻求稳定盈利公司的投资者。 目前,尚不清楚众淼创科希望从香港IPO中筹集多少资金,也不清楚它将如何使用这笔资金。该公司从运营中产生现金,但也一直在从外部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从海尔员工创建的一个团体里筹集了1,400万元,这笔交易中公司的估值约为9.3亿元。 按照这个估值,根据众淼创科2021年的净利润计算,其市盈率超过30倍。即便按照2023年更高的利润计算,市盈率也远远超过20倍,远高于泛华的4.7倍,但非常接近水滴的23倍。众淼创科卓越的盈利能力,可能为其在香港上市时获得更高的估值提供了理由。 能否以如此高的估值向投资者出售股票,可能取决于它能否让投资者相信,它良好的利润率从长远来看是可以持续的。加速实现更强劲的营收增长(可能通过收购实现),也可能会增强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an Tu Capital tumbles into the red

IPO市场陷困境 天图急转策略应对

这家风险投资公司去年录得8.14亿元投资亏损,2022年则录得3.37亿元收益 重点 天图投资去年转盈为亏,录得净亏损8.73亿元, 2022年则有盈利5.59亿元 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正受香港IPO市场疲软的打击,这原是它处置消费相关投资的主要市场       阳歌 主要一大收入来源枯竭时,你会怎么做? 这是天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首份财报中的核心问题,公司去年成为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也算是创造了历史。不幸的是,由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足,去年在港上市的新股相对较少,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 对天图投资这样的公司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严重依赖IPO来回收对企业的投资。随着这种“退出”策略变得越来越难,天图投资表示正在转向“不依赖IPO退出的投资策略”,比如把所持股份卖给其他买家。 最重要的是,天图投资去年陷入严重亏损,改变了2022年的盈利局面,原因是它的资产处置收入下降,现有资产价值也出现下跌。公司在复活节前的周四发布的业绩显示,去年亏损 8.73亿元,相比下2022年则取得了5.59亿元的利润。 大部分亏损源于去年8.14亿元的投资损失,扭转了2022年3.37亿元的收益。公司还取得了其他一些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但即便是管理费,去年也从2022年同期的4,600万元下降3%至4,460万元。 复活节加上周末的长假结束后,天图投资的股价周二上涨了2.3%。但自3月初发布盈警,预示2023年出现巨额亏损以来,公司的股价已下跌约23%。按约3.10港元的最新价格计算,相对去年10月6.50港元的上市价,现已缩水超过一半。 公司处境艰难,原因是多方面。它主要的关注点是消费公司,早期投资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乳制品制造商中国飞鹤(6186.HK)、茶饮销售商奈雪的茶(2150.HK)和水果零售商百果园集团(2411.HK),现已全部在香港上市。 天图投资的投资目标往往会设法登陆香港交易所,而不是寻求在中国国内的A股市场或美国上市(最受中国公司欢迎的另外两大上市地点),这并非偶然。香港投资者对这种消费类股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该类股票通常增长较慢,并通过派息来吸引投资者。 相比之下,美国投资者传统上青睐来自科技和制药等高增长领域,以及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公司。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监管机构扮演着公司在上海和深圳上市时的把关人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能源、微芯片等北京重点发展领域的公司,往往会在上市申请人中获得优先考虑。 低迷的香港股市 这一切都将我们带回香港,那是其投资的公司最青睐的上市地点,但香港正遭受数十年来最糟糕的市场情绪。天图投资指出,基准恒生指数去年下跌了14%,并表示,另一个追踪中国消费类股的指数今年迄今已下跌12%。 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市场情绪如此低迷下,去年只有73家公司能够在香港上市,筹资463亿港元。筹资总额尤其疲软,较2022年下降56%,为20年来最低。在成功上市的企业中,消费品和服务是最大的群体,占所有新上市公司的29%。 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IPO市场的疲软,也打击了对中国企业的整体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它们在去年下降了27%至426亿美元。 随着市场下滑,天图投资指出,它管理的资产价值从去年3月底的255亿元,降至去年底的244亿元。公司表示,去年通过资产处置获得了4.33亿元的资金,但未提供2022年的可比数据。 但在去年的IPO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三年多时间里,通过资产处置产生了40亿元的收入,平均每年12.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去年从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收益,可能比前几年减少了三分之二或更多。 天图投资表示,作为转向IPO替代方案的一部分,它将寻求与政府优先事项更一致的投资。在目前的环境,这个决定看起来相当明智,因为中国的许多大型国有投资公司都喜欢购买这类资产,以示对政府的支持。不幸的是,天图投资通常瞄准的基本消费相关企业,并不是北京方面优先考虑的对象。 不过,天图投资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虽然它去年推出的五只新基金中,有四支瞄准了消费品和服务,但第五支基金着眼于生物技术。公司去年的最新投资之一是上海悦鲲,这是一家经营智能回收系统的企业。生物技术和回收利用都是更有可能吸引大型国有投资者,或获准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高科技领域。 随着天图投资的战略转变,其估值水平与全球同行相比有大幅折让。它的市净率(P/B)只有0.28倍,相当于美国私募股权巨头凯雷集团(CG.US)和KKR (KKR. US) 3.3倍和3.9倍的零头。 在转型过程中,公司不需要担心现金问题,因为截至去年底其资金储备达到11.1亿元,几乎是上一年6.14亿元的一倍。而且确实,香港股市有望在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企稳而有所改善。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uzhou Bank's profit climbs

泸州银行表面美好 实赖投资收益推升盈利

尽管有迹象表明贷款违约现象增加,但主要得益于非经营性投资收益,这家地方银行去年利润强劲增长 重点 尽管净利息收入萎缩,但受投资收益推动,泸州银行去年利润增长23% 虽然该公司不良贷款率下降,但违约风险最大的贷款却有所增加 梁武仁 就一家公司的财务表现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数字往往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对中国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往往需要对它们的财报进行拆分,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对中国数百家地方银行来说,情况甚至可能更加棘手,这些银行往往处于各种相互角逐的力量的交汇处,包括需要服务地方权力的同时,亦要努力实现盈利。 泸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983.HK)的最新业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乍一看,你可能觉得总部位于四川泸州的地方银行表现相当不错,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困境。但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它的最新年报会发现,对于同行面临的挑战,它也难以幸免。 根据上周五发布的财报,泸州银行去年净利润总计9.94亿元,较2022年增长23%。对于一家中国银行来说,这看起来相当令人羡慕,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放缓,导致很多银行违约率攀升。 它的同行中,天津银行(1578.HK)2023年的利润增长要慢得多,仅增长6%。行业巨头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尚未披露最新的年度业绩,不过它去年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几乎没有增长。 诚然,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天津银行的规模也比泸州银行大得多,因此这两家银行取得大幅增长的难度更大。但去年泸州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实际上落后于天津银行。这不禁让人质疑泸州银行为何还能取得如此强劲的利润增长。 泸州银行去年的净利息收入(通常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实际上下降了约5%,尽管其贷款资产组合规模有所增长。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降低利率,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下降了。但利率下降提高了债券收益,推高了债券价格和泸州银行持有的债券价值。由此产生的投资价值增长,帮助银行的经营利润增长了20%以上。 泸州银行对投资资产的归类方式对它自己有利。银行将一半以上投资资产价值变动计入经营收入,它们直接流入净利润。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确认资产价值变化的另一种选择是将其归为“其他综合收益”,不计入净利润。 这使得银行在如何归类投资资产方面有一定的余地,可能对它们的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天津银行就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将投资资产价值变动从去年的营业利润中剔除。因此,其投资收益的增幅远不及泸州银行。这意味着,泸州银行去年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归因于与其核心银行业务无关的因素。 可疑类贷款 通过看似巧妙招数,公司的贷款在中国疲软的经济环境下似乎仍然表现不俗。但更深入地研究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它仍然与大多数同行一样处于不稳定的境地。 截至2023年底,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一年前的1.53%下降至1.36%。相比之下,最新的数据远低于整个银行业的1.6%和天津银行的1.7%,与中国工商银行去年6月底的比率持平。尽管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泸州银行仍有能力改善这一重要指标,这也应该能给人信心。 但也存在一些危险信号。首先,泸州银行去年为贷款预期减值损失计提了16亿元。这比2022年增长了60%,相当于该行2023年利息净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表明该行的前景并不像一些整体数据所暗示的那样乐观。 另一个警示信号是,去年泸州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大幅增加,而次级类贷款大幅减少。可疑类贷款飙升意味着,随着更多的次级类贷款被降级到较低的可疑类别,意味着该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可能在增加。该银行的实际贷款损失也在大幅增长。总而言之,很难说泸州银行去年的贷款质量是否有所改善,而且事实很有可能恰恰相反。 泸州银行专注于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约占其贷款总额的85%。该行逾35%的贷款来自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这些行业正在应对持续低迷。去年底,该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4.8%,明显高于其整体不良贷款率。 泸州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相当于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倍多。因此,它应该能够应对贷款违约,而无需进一步提高潜在贷款减值的拨备。这一事实,再加上泸州银行去年相对温和的贷款增长,似乎确实表明其风险管理比较谨慎。 泸州银行的情况突显了中国的银行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常常被迫放弃利润增长以维持健康的风险水平。自2018年上市以来,它的股价已下跌约三分之一,加入大量失去投资者青睐的中国股票行列。尽管如此,它的市盈率为7.5倍,高于工商银行的3.8倍和天津银行的2.6倍。 总而言之,泸州银行不仅盈利,而且多年来盈利还一直在增长,尽管其中一些增长可能是由于非经营性因素所致。这使其有别于像锦州银行这种陷入困境的地区性同业,后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困境后已被中国政府救助。不过,尽管利润增长强劲,泸州银行的最新收益显示,该公司也可能会像其他同行一样陷入波涛汹涌的困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vestors unimpressed by massive Lufax dividend

业务续萎缩 陆金所息诱投资者

在宣布每股美国存托股份派发2.42美元特别股息后,这家在线贷款公司的美国存托股份在两天内仅上涨1.11 美元 重点 陆金所宣布每股美国存托股份派发2.42美元的巨额特别股息,相当于其周五收盘价4.48美元的一半左右 随着专注于更优质的借款人,公司去年将贷款投资组合削减了45%,预计今年还将再削减32%      阳歌 在线贷款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HK;6623.HK)规模不断缩小。首先,公司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转型,贷款投资组合在2023年缩减了近一半,因为它正进行更广泛的“去风险”过程,专注更优质的借款人。现在,随着宣布派发巨额特别股息,陆金所的现金储备也即将经历一场类似的缩减,派息将花去约100亿元,相当于它去年底现金总额的约四分之一。 公司在上周四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中宣布,记录在册的股东将于4月9日获得每股美国存托股份 (ADS)2.42美元的巨额股息。 换句话说,这个股息金额,相当于它在美上市股票公告发布前的72%收盘价。即便该股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上涨了33%,股息仍相当于美国存托股份周五收盘价4.48美元的54%左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告发布后ADS上涨1.11美元,不到股息的一半。因此,即便股息支付后价格回落至发布公告前的水平,现在购买ADS的人仍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利润。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投资者对这种不多见的巨额股息并不是太兴奋。 事实上,缺乏热情是人们对中国民营线上贷款机构普遍持高度怀疑态度的延续。过去五六年来,这种疑虑一直困扰着这类公司,此前政府因为担心它们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经验而进行了一场监管整顿。 这些担忧依然存在,因为监管机构的不可预测,始终是在中国做生意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最近,又多了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直接影响到陆金所控股等线上贷款机构。 公司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对这风险,并在最新报告中,将2023年称为“去风险”年。最能体现这种“去风险”的是公司大幅减少贷款,将重点放在最优质的借款人身上。截至2023年底,它的贷款余额为3,1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760亿元下降45%。 公司预计今年贷款余额将继续萎缩,称预计到年底余额将在2,000亿元至2,300亿元。按中值计算将下降32%,与两年前公司放贷更加自由的时期相比,缩减近三分之二。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第四季度,随着去风险计划的完成,业务的缩减处于可控状态,我们的业务可见度很高。”他续称“但是……由于审慎的战略和业务模式转型,我们仍然需要更多时间。” 更重视消费贷款 陆金所的转变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全都是为了提高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公司由金融服务巨头中国平安控股,曾是201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批民营金融科技贷款机构中的佼佼者,主要面向小企业和消费者,这些借款人往往不受传统国有银行的重视。 这些借贷公司后来几乎都要么关门,要么转型为贷款中介以应对整顿,而陆金所是少数几家仍从事直接借贷业务的公司之一。根据最新业务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公司正转向为所有贷款提供担保的模式,而不是依赖第三方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这将为它节省大量的保险费用,但同时也促使其严加筛选,以降低违约风险。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陆金所更加专注于消费贷款,降低了之前对小企业贷款的偏好,因为许多此类企业由于当前经济放缓而举步维艰。公司表示,第四季度新增贷款中约有四成是面向消费者的,这将消费者贷款占其投资组合的比例,从2022年底的5%提高到去年底的12%。 公司还在迅速缩减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以便专注于最具盈利潜力的市场。 因此,其覆盖城市数量从上年的300多个减至去年底的146个,同期直销团队的规模也从4.7万人减至2.1万人左右。 收入方面,公司日益保守的做法,致其第四季度营收从2022年同期的123亿元下降44%,至68.6亿元。公司当季支出同比减少了近40%,但巨额信贷减值损失,导致当季净亏损8.32亿元。 在宣布派息后,陆金所的股价大幅上涨,最终使其往绩市盈率达到可观的20倍。这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奇富科技(QFIN.US)的5.6倍、信也科技(FINV.US)的4.2倍和乐信 (LX.US)的区区1.8倍。但基于今年利润将大幅增长的预期,陆金所的远期市盈率回落至5.7倍,表明投资者对该公司仍不是特别看好。 在中国金融科技贷款机构中,派息越来越常见,陆金所控股实际上是最后一批派发股息的公司之一。奇富科技、信也科技和乐信都已经定期派发股息,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每年的分红金额,相当于当前股价的5%左右,而乐信甚至更高,达到10%。 像这样直接用现金回报股东,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陆金所控股即将进行的大规模派息,对投资者来说似乎尤其诱人。这可能有助于在短期内吸引投资者重返该股,但它们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控制经济衰退带来的更大风险,才能在长期内吸引投资者购买它们的股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电子商务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电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渐降第三方平台依赖

这家曾多次申请在A股挂牌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转战港交所争取集资上市 重点︰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达5.2亿元,同比增长133% 该公司近年持续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相关平台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欧美美 中国跨境电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从2019年从内地新三板退市后,曾先后冲刺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最终都无功而返。最近,这家主要通过亚马逊(AMZN.US)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企业对客户(B2C)业务,专注于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家具家居类产品的企业,毅然决定转战港交所,并找来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销售收入计,傲基科技的6个产品品类(包括床架、食品柜、梳妆台和梳妆椅等)在亚马逊美国网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个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1亿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柜及抽屉柜等10个产品品类,在亚马逊美国网站的市场份额也占10%以上,而其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平均退货率只有3.5%,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比较不稳,2021年达90.72亿元,2022年跌至71亿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亿元;至于盈利方面,2021年亏损5.9亿元,2022年成功转盈,赚了2.23亿元,去年再增长133%至5.2亿元,主要因为毛利率持续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亏损,主要与亚马逊的封杀事件相关。当年正值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之时,中国多家知名亚马逊“大卖商”接连被亚马逊封号,当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还有帕拓逊、通拓、有棵树等,所有热销产品都无法出售,严重影响这些电商的现金流,部分更不得不变卖资产套现保命。 亚马逊当时解释,封号是因为发现有卖家滥用评论,出现严重违规行为。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上就是有卖家涉嫌参与俗称“刷单刷好评”的虚假产品评论等。经过亚马逊一连串调查后,各大电商平台的账号也陆续解封,但也足以吓怕一众在亚马逊平台做生意的中国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当时在发现员工参与与亚马逊事件有关的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的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所有相关员工于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同时开展内部审查,并对网店进行了检查,以及实施相关补救措施。 经历了亚马逊事件之后,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亚马逊销售商品的占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过沃尔玛(WMT.US)的占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占比则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于包括eBay在内的其他平台的占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开始推进自营网站的销售。 但从数据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赖亚马逊平台。 除了电商业务外,公司近年也加强物流解决方案业务,目前与超过700家电商公司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更设立了全球多级仓储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在美国主要港口城市及欧洲营运27个海外仓储设施。 加强物流业务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决方案的收入只有4.9亿元,占总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亿元,占总收入升至10.9%,去年该业务的占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长1.13倍,达16.53亿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扩张业务,以提升业务规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样中心,以实现快速打样及标准化;优化产品开发及减少产品开发开支,以及升级仓储及物流系统等;其次是用于加强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就是用于潜在投资或并购,剩下的用于一般营运。 不过在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的大局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并不容易,不知何时会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赖亚马逊、沃尔玛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资者,如果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日后我们的业务将不受影响。”公司也明言,美国政府可能不时实施可能对公司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第三方电商平台政策出现变更,甚至影响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轮融资及8轮股权转让,当中投资者包括景林、深圳创投及红杉等,每股代价从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后一轮融资每股售价16.8元计算,估值高达64.68亿元。不过,港股今年表现疲软,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东(9618.HK; JD.US)等电商巨头股价今年均录得跌幅,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陆港交所,估计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说服投资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ST Group eyes Hong Kong IPO for the second time

营收毛利大跃进 聚水潭二次闯关

中国最大电商SaaS ERP供应商聚水潭更新申请文件,公布去年营收增长超三成,再次挑战港股上市 重点: 公司去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供货商,市场份额达23.2% 2023年营收增长33.3%至6.9亿元,毛利率提升10个百分点至62.3%      李世达 中国电商行业持续蓬勃发展,带动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关联产业茁壮成长,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聚水潭股份有限公司,继去年6月10日递表失败后,近期更新申请文件,二度冲刺港股上市,由中金公司与JP Morgan担任联席保荐人。 有中金公司和JP Morgan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加持,通常会提高市场对公司上市的认可度与信心,尤其中金公司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拓展业务;而JP Morgan的参与则意味着能帮助聚水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 SaaS指的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软件交付模式,用户通常通过云端按需使用软件服务,并以订阅或使用量计费的方式付费。 ERP则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的缩写,是一套集成的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加强对业务运营的控制和监督。 订单处理效率全国最高 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开发出一整套云端电商SaaS产品,帮助商家升级业务能力、提高业绩表现并发展跨平台业务,同时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 申请文件中称,聚水潭云端电商SaaS产品,能够推动客户与中国乃至全球逾400个电商平台连接。根据灼识咨询资料,行业平均的平台连接量只有不到200个。截至2023年底,聚水潭SaaS客户总数由2021年底的3.3万名增长至6.2万名,而行业平均客户数不到2万名。 此外,2023年聚水潭ERP平均每天能够处理约6,500万份订单,单日最高订单处理量达2.3亿单,是中国订单处理效率最高的电商SaaS ERP。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3年相关收入计算,聚水潭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20.7%进一步提升至23.2%。在中国电商运营SaaS市场中,按2023年SaaS总收入计算,聚水潭同样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7.5%。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营收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4.3亿元增加20.7%至2022年的5.2亿元,并进一步增加33.3%至2023年的6.9亿元。经营现金流入净额从2022年的7,87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1亿元。 不过,聚水潭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股东应占亏损分别为2.5亿元、5亿元及4.9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12.4亿元。…
SF Intra-city reports annual results

特约报道:解码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大增近1倍

中国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提供商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符合市场预期 重点: 顺丰同城2023 年收入人民币123.87亿元,增长21.1%,单量增长超过三成,净利润为 6,490万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人民币5,060万元,实现全年盈利 毛利为人民币7.95亿元,增长94%,毛利率提高 2.4个百分点至 6.4% 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习惯改变,越来越多中国居民倾向于网上购物,而网络购物的流行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为实时配送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23 年实时配送行业的订单规模出现较明显增长,录得约408.8 亿单,同比增长 22.8%。 实时配送蓬勃发展 随着近年特别是疫情后市场消费模式转变,市民购物由线下转向线上,使实时配送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从顺丰同城(9699.HK)2023年业绩显示,公司在面向商家(2B)及面向消费者(2C) 乃至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上均录得骄人增长,为同城配送业务共带来人民币123.87亿元的稳健收入。主要是由于餐饮外卖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实时配送的消费习惯也扩展到零售消费场景。非餐饮场景的消费也保持着稳健增长的趋势。与KA(Key Account)客户的合作得到深化,年度活跃商户和消费者规模扩大,及公司加强对市县级市场的渗透,特别是在县域层面进行深耕。期内,县域收入规模同比增长147%。 强化与优质商家合作 顺丰速运在多年的发展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加强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及号召具有巨大潜力客户,如抖音超市、微信门店快送、滴滴快送等。主要客户增长势头强劲,新签约客户收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连锁客户占比提升,业务稳定程度增强;年内,与包括霸王茶姬、茉莉奶白、淘宝买菜和海王星辰在内的品牌商家合作。顺丰同城通过聚焦于重点行业、节庆假日等,完善差异化服务能力。例如,在暑假和节假日营销活动中,重点服务茶饮客户,使期间的日均订单量翻了一倍。 另外,公司在医药方面,聚焦医药新零售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核心医疗消费场景,提升能力。在企业服务方面,顺丰同城利用自身在骑手资源方面的优势,服务于超市分拣、信息采集等灵活场景。2023年,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增长了75%,医药、美妆、母婴、宠物和珠宝等零售品类收入同比实现了高双位数增长。 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 公司加深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跑腿类需求外,假日前后平台上有大量的礼品配送需求,迎来单量高峰。同时,还加强在城市商业区(CBDs)和写字楼区域的服务能力,通过规范骑手形象、装备、对话、配送操作等环节,确保优质取送体验和配送安全性,商务订单量同比增长27%。顺丰同城亦通过管道合作,增加对同城快递用户的触达,消费者可以在顺丰速运下单接口自主选择“小时达”服务,满足对同城快递的提速需求。 去年,顺丰同城通过拉新活动、折扣投放、社群运营和城市活动等多种方式覆盖目标客户,提升了获客效率和新用户转化率。年度活跃消费者规模扩大,录得接近2,050万人。 最后一公里增长36% 期间,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增加36%至人民币50亿元,呈现了较大增长势头。主要是得益于利用公司的小时级/分钟级的弹性配送网络,满足传统物流服务的提速需求,深化合作场景,包括“收件”、“半日达”、“小时达”等在内的多元化转运和上门揽派服务快速起量,收入同比快速增长,其次与主要客户的合作规模和派件占比稳步提升,及充分发挥弹性底盘的作用,春节、“618”和“双11”电商节等订单高峰业务量同比增长,峰值派件量创新高。随着新商业模式和城市配送服务网络快速完善,消费者对货品配送时效、便捷要求上升,估计该部分业务将持续增长。 在实时配送市场蓬勃发展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的机遇下,作为龙头企业的顺丰同城将继续受益于行业的红利时代,并持续改善盈利情况。随着消费者对实时配送的需求不断增长,顺丰同城作为领先的配送服务提供商,将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并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将继续加强其实时配送网络和服务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速、便捷配送的需求。此外,顺丰同城还将积极应对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其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顺丰同城将继续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ngo eyes export market

国内面临寒冬 灿谷放眼海外市场

这家汽车交易平台运营商,为进口内地二手车的海外经销商推出新服务 重点: 灿谷推出应用程序AutoCango,以协助在海外市场进口内地二手车的经销商 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营收暴跌73%,但因在困难重重的中国汽车市场上采取稳健策略,仍受到投资者的较高评价       阳歌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如果扛不住压力,就另谋高就吧。 当然,这有点夸张,但也和灿谷(CANG.US)的最新做法相去不远,作为一家曾经的汽车金融公司,现正试图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成为领先汽车交易服务提供商。继去年底大举调整国内战略以应对激烈竞争后,灿谷在周一发布的第四季度业绩中,披露了其路线图的另一个重大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灿谷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一家领先的服务供应商,促成中国二手车销往发展中市场。虽然这听上去可能有些激进,但此举与最近中国新车出口的荣景相吻合,它已挑战日本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蓬勃发展,汽车的需求量巨大,中国企业建立起庞大产能。但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国内的激烈竞争促使很多公司出海。灿谷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为很多中国汽车经销商现在都处于亏损状态。 “2023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加速了优胜劣汰,改变了行业格局。” 灿谷首席执行官林佳元表示。“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同,中国二手车出口市场蓬勃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国,拥有大量二手车,对出口商来说是一座金矿。” 就在林佳元推出出口计划的几个月前,灿谷做出了另一项重大转变,将两个推出不久的新车和二手车交易平台,整合为一个名为“灿谷优车”的平台。公司称这一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并反映出新车和二手车经销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投资者似乎仍对灿谷抱持着令人惊讶的兴趣。最新季度业绩公布后,它的股价上涨2%。今年迄今为止,该股已上涨约50%,市销率(P/S)为0.72倍。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汽车之家(ATHM.US;2518.HK)的市销率比它高,为3.24倍,但优信(UXIN.US)则低得多,仅为0.04倍。就连美国二手车巨头CarMax (KMX.US)也比它低,只有0.48倍。 对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吸引力似乎是灿谷充裕的财务储备,由于采取了稳健策略,公司的现金流保持为正,因此它的财务储备实际上还在增长。截至去年底,公司拥有33亿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而三个月前为31亿元。相比之下,截至去年6月底,优信仅有6,400万元的现金。 放眼海外市场 林佳元透露,灿谷进军全球市场的第一步,是本月早些时候推出AutoCango,为新兴市场的经销商,提供中国二手车信息和相关服务。他表示,这项服务已收录超过7.5万辆汽车的信息,并且正在以每周500到1,000辆的速度增加。 “中国拥有完善的物流网络,确保能够高效、安全地向国际买家运送二手车,”他说。由于这项服务刚起步,它尚未促成中国二手车出口第一单。但投资者几乎肯定会在约三个月后,公司发布下一份季报时看到这项服务的进展情况。 中国去年出口超过500万辆汽车,威胁到日本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该国最大的两个汽车出口目的地是俄罗斯和墨西哥,它们看上去是那种蕴含着AutoCango服务需求的发展中市场。 灿谷推出海外业务之际,其国内业务当前发展缓慢。去年第四季度,它的收入暴跌73%至1.3亿元,与三个月前给出的预测一致。汽车交易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从上年同期的4.31亿元下降88%至5,32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灿谷首席财务官张永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最近一个季度,公司营业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从上年同期的98.9%下降至85.1%,标志着公司在恢复持续盈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虽然营收大幅下降,但它的大部分成本也大大下调,包括销售和营销费用下降77%,一般及行政费用下降 31%。因此,公司营业亏损从上年同期约2.12亿元大幅收窄至2,890万元,净亏损则从约5.59亿元降至近1.04亿元。 公司表示,当前季度营收将继续大幅下降。预计今年一季度的营收仅为5,000万元至1亿元,取中值计算,将比去年同期约5.43亿元下降86%。 由于中国本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灿谷近期也做出了另一项调整,把重点从库存风险较高的汽车直销业务,转向风险较低的业务,如为汽车贸易商提供中介及其它服务。 灿谷表示,应用程序“灿谷优车”正在慢慢建立一个此类贸易商的生态系统,第四季度有38家经销商,开店提供新车和二手车服务。季度内该应用程序服务了3,499家小型线上汽车经销商,促成了530笔二手车交易。 总而言之,灿谷看上去很像一家正在为漫长寒冷冬日做准备的公司,至少在国内市场是这样,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后,这个市场产能过剩,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正小心翼翼地降低自身风险,并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以便度过困难时期。它还播下了一些种子,包括最近进军汽车出口行业,以便在情况好转时蓬勃发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基础建设/资源

Chow Tai Fook's first quarter sales rise 12%

金价屡创新高 周大福股价能否扭转劣势?

上周伊朗的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后金价飙升至历史新高,这家中国领先的珠宝销售商或能从中受益 重点: 周大福今年前三个月的销售额增长12.4%,高于公司截至2023年9月的中期的6%收入增长  作为中国最大的上市珠宝商,周大福可能会从近期金价升至历史新高中受益 谭英 在痴迷于黄金的中国,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位于香港中环的展销厅,是一个如梦境般的地方,展示了这种贵金属的许多不同面貌,从沉甸甸的黄金饰品,到小巧的迪士尼主题儿童耳环。 公司1929年在广州成立,并于1956年推出了999.99%的纯度标准,这一标准随后被香港政府采用,从而改变了整个行业。现在,随着金价上涨,屡创历史新高,该公司希望能乘上这股东风。从上周发布的最新经营数据来看,公司今年前三个月的增长相对强劲,似乎已经从这一波涨势中获益了。 公司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里,中国内地零售值增长了12.4%,内地市场占比88.6%。另外两个主要市场香港和澳门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2.8%。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4.7%,达到120,327亿元,增长速度远不及周大福的增速。 然而,消息也不全是乐观。在这三个月里,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同店销售同比下跌2.7%,同店销量同比下降6.9%。在香港和澳门,同店销售和销量都增长了4.5%。 这次公布的最新数据相对有限,不包括实际销售数据或其他财务指标。但这些数据确实反映了公司的销售趋势,可以作为衡量中国黄金和珠宝市场整体情况的标准。 黄金价格在过去四年里上涨了48%,而同期利率也在上升。这让一些分析机构认为,加息可能会推高金价,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当时,由于美联储试图抑制通胀,美国短期利率上升,黄金价格也随之大涨,与现在的情况类似。 金价上涨可能会让周大福这样的黄金销售商受益,当它公布截至2024年3月整个财年的详细业绩时,投资者会寻找更多这方面的信号,这份财报很有可能在6月份公布。 周大福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已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一种 "金标",其中黄金珠宝是其主打产品之一。创始人周至元的女婿郑裕彤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现代零售商。郑裕彤91岁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家纯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 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 过去两年,由于人们认为黄金可以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加上全球利率如果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开始下降,其他投资的回报可能会降低,所以金价不断上涨。 在周大福的最新季报中,更值得关注的数字包括中国内地镶嵌珠宝、铂金及K金首饰同店销售下降19.5%,而在香港和澳门该类别降幅更大,达到27.2%。这可能反映了在疫情后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有所下降。 但内地黄金首饰及产品类别的同店销售表现较好,增加3.4%。在港澳,销售情况更佳,涨幅达16.6%。在这三个月里,该公司关闭了88家门店,但在截至2024年3月的整个财年中,仍增加了153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7,548家。 截至去年9月的前六个月,公司录得营收同比增幅为6%,总销售额为495亿港元,而最近一个季度,两位数的销售额增幅明显高于这一数字。在截至2023年3月的上一财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实际上下降了4.3%,至947亿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令全国零售商陷入困境。 公司截至9月的六个月,利润增长了27%达到45.5亿港元,毛利率上升1.3个百分点,至24.9%。 市场并未从周大福的最新数据中发现太多亮点。自消息公布以来,该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在一周内下跌10%,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下跌了13%。1,000亿港元的市值使其成为全球第12大奢侈品公司,排在它前面的是Prada(1913.HK;PRPO.F),后面是Pandora(PNDORA.CO)。 公司的市盈率为16倍,低于Pandora的20倍和Prada的26倍。但它远远领先于规模较小的中国同行周生生(0116.HK)的5倍,后者也是源自广州,成立于1934年,并在1973年成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黄金珠宝公司。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engfeng stock settles after wild first year

独角兽打回原形 盛丰物流股价暴起暴跌

自一年多前上市以来,这家专注细分市场的物流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但现在可能终稳定在一个现实的水平 重点: 去年3月上市后,盛丰物流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上涨了一倍多,之后又经历了暴跌和暴涨,最终跌至发行价下方 与股票表现不同的是,这家细分市场物流公司的收入正在稳步增长,同时盈利能力也在改善 梁武仁 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SFWL.US)的一大优点是利润稳定增长,如今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无法做到的。但这一点,或是该公司其他基本面,对其股价的表现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影响,自该公司上市以来,其股票在一年里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轨迹,可能会吸引希望短线获大幅回报的“迷因股”投资者的关注。 现距该公司2023年3月在美国上市仅过去了一年多,但期间它的股价已经经历了不少高点和低点。盛丰物流的股价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从每股4美元的IPO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之后,该股经历了同样壮观的暴跌,随后又迎来了更强劲的牛市,到12月初突破了15美元大关,促使公司市值超过10 亿美元,短暂地跻身“独角兽”之列。 似乎这还不够戏剧性,到去年底,公司股价再次暴跌,较发行价下跌了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股蒸发了80%以上。这些剧烈波动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们发生时几乎完全没有和该公司有关的新闻,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在没有相关新闻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疯狂走势,让人回想起2021年时的大量迷因股交易。当时,迷因股风靡一时,表现落后的游戏商店运营商GameStop(GME.US)股价大幅上涨就是一个缩影。一年后,一批在美国上市的小体量中概股上演了这一现象的2.0版,它们的股价也出现了类似的剧烈波动。 自IPO以来,盛丰物流唯一一份与最新财报无关的新闻稿是去年6月发布,称斥资150万美元购买电动重型卡车。尽管此消息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盛丰物流顺应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但它很难引发公司股价朝任何一方大幅波动。事实上,消息发布后,该股连续下跌数日,表明盛丰物流的股价走势并非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尽管公司的股价今年开局不佳,前几个月的涨幅已全部被抹去,但上月底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都有相当不错的改善。 得益于新客户订单以及面向老客户的销售额增长,盛丰物流去年的净收入较2022年增长约9%,达到4.04亿美元。它还通过运输服务外包、缩减冗余部门和配合一项“人力资源优化”计划(可能是裁员的代号),从而提高了毛利率。因此,其毛利润增长了12%,快于收入增长。 更好的是,它将营业费用的增长控制在了3%以下。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优化措施促使营销费用减少。 但盛丰物流的管理成本(占营业费用的大部分)增幅也不到 7%。如此严格的成本控制,帮助推动其净利润增长33%。去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均快于2022年。 聚焦细分市场 虽然盛丰物流去年才上市,但它的历史可不短。公司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为企业而非消费者服务。它有三条业务线,B2B货运、仓储管理,以及包括提货送货、报关在内的增值服务。但它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运输服务,客户包括小米、施耐德电气、顺丰速运、光明乳业和宁德时代等大公司。 毫不奇怪,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先进电子商务市场和数千家工厂(这为其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绰号)的国家,物流和其他供应链相关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盛丰物流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独立的B2B合同物流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8.32亿元增至今年的12.3亿元。 因此,投资者有充分理由对盛丰物流的前景抱有信心。但显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股价的不稳定走势。盛丰物流的股价在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后略有上涨,但随后忽上忽下,不过波动幅度远小于去年。 导致这种剧烈波动的一大因素,是其公开流通股份相对较少,也就是可交易股票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盛丰物流去年股价急剧飙升,引起了线上投资社区的重视。大约四个月前,有Reddit帖子介绍了一些股票的交易策略,推荐在盛丰物流的股票大涨后做空。Reddit也是2021年许多迷因股上涨的发源地。 在经历了所有的震荡之后,盛丰物流的股票稳定在了14倍的市盈率上,不过它的市销率相当低迷,仅0.38倍。在全球同行中,其市盈率大致与Hub Group(HUBG.US)的15.5倍和Air Transport Services Group(ATSG.US)的15倍持平,但远低于Radiant Logistics(RLGT.US)的23倍。它的市盈率也与中通快递(ZTO.US;2057.HK)的13倍大致相当,在中国六大物流公司中,中通普遍被视为效率最高的之一。 因此,盛丰物流目前的股价也许终于反映了它的真实价值。但如果它上市后的短暂历史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当迷因股社区重新重视起这只股票时,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TO International replaces CEO amid 30% revenue decline last year

去年少赚近三成 圆通国际撤换CEO

受国际货运价格与需求下滑影响,圆通国际去年盈利大减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换CEO,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掌舵 重点: 2023年圆通国际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 圆通国际宣布行政总裁孙建去职,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接任       李世达 尽管全球供应链在疫情过后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中国经济放缓、需求减弱的情况下,去年国际货运需求相对低迷。中国快递业巨头圆通速递(600233.SS)旗下负责国际业务的子公司圆通国际快递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业绩,其中海空运业务都出现明显下滑。 圆通国际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约52.9亿港元(6.76亿美元),按年减少21.1%。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拟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圆通国际原是圆通速递的海外事务部,于2006年成立。2017年圆通速递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更名为圆通国际快递,在港股市场借壳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国际货代等服务,以及与跨境电商相关的仓储、配送、清关等全球一体化解决方案。 分项业务看,占收入比重最高的空运业务(54%),2023年收入28.6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长22%至1.9亿港元;海运方面收入6.5亿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减少47.5%至1.3亿港元。至于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则增长47.4%至16.3亿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减少主要由于客户对海运服务的需求下降,另外因为海空运舱位供应增加,导致去年海空运货运费减少。 去年中国经济趋缓,进出口表现不佳,全球对中国除汽车外的货品需求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去年全年出口总值以美元计为3.4万亿美元,同比减少4.6%,为2016年来首次不升反降。进口总值也下降5.5%至2.6万亿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运市场也从疫情期间的不正常状态回归稳定,在运能扩大与需求减少情况下,运价也大幅下滑。根据航空货运数据公司WorldACD数据,相比于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运运价下滑19%。海运方面,去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均值为937.29点,同比下降66.43%。 虽然去年10月发生“胡塞武装”(Houthis)攻击红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运价,但涨势不久便回落。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B.CO)执行长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全球运能过剩、运价滑落的低迷市况,恐将持续数年。 受到国内外大环境因素影响,业绩下滑不是圆通国际特有的现象。根据近期公布财报,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大减78%至7.9亿港元,其中国际货运业务盈利跌幅高达70%;货运代理龙头中国外运(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运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现下滑,总体仍录得42.2亿元归母净利、3.5%的增长幅度。 快递业老将掌舵 未知是否业绩不佳,圆通国际在年报公布同日宣布高层人事异动,原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孙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时间及精力于集团的货运业务发展而辞职。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关职位。 周建是快递业老将,加入圆通国际前为丰网速运行政总裁,直至极兔速递收购丰网为止。在此之前则为百世集团(BEST.US)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在国际业务上具有丰富经验。根据协议,周建每月酬金为138,462元,每个财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红,外加每12个月年终花红。 周建也是圆通国际四年来第三位行政总裁,国际业务的经验或许是喻会蛟(圆通速递创办人、董事会主席)选择他的原因。圆通国际近年加快发展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2023年该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11.1亿港元增长47.4%至16.3亿港元,占去年总收入30.8%,而2022年仅占16.5%。 圆通国际在年报中称,将会加快拓展国际网络,通过战略合作、授权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增强公司全球服务能力,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 拓展国际市场是各大物流企业当前致力的目标。京东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国际特快送”服务;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开设跨境空运包机服务;嘉里物流也宣布与顺丰控股(002352.SZ)附属公司顺丰多式联运订立协议,收购阿拉山口国际快铁(主营国际班列、国际公路联运、跨境电商专线及内贸铁路运输)的70%股权,为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增值。 自收购先达国际物流七年来,圆通国际股价一直未见起色,目前市盈率约为4倍,低于嘉里物流的12倍、中国外运的6倍,市场吸引力不足。 圆通国际业务发展,仰赖与圆通速递、圆通航空的关联交易。今年首两月,圆通速递业务收入达84亿元,按年增长19.7%,增长幅度仅次于申通快递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发展国际业务,势必会为圆通国际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ST Group eyes Hong Kong IPO for the second time

营收毛利大跃进 聚水潭二次闯关

中国最大电商SaaS ERP供应商聚水潭更新申请文件,公布去年营收增长超三成,再次挑战港股上市 重点: 公司去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供货商,市场份额达23.2% 2023年营收增长33.3%至6.9亿元,毛利率提升10个百分点至62.3%      李世达 中国电商行业持续蓬勃发展,带动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关联产业茁壮成长,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聚水潭股份有限公司,继去年6月10日递表失败后,近期更新申请文件,二度冲刺港股上市,由中金公司与JP Morgan担任联席保荐人。 有中金公司和JP Morgan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加持,通常会提高市场对公司上市的认可度与信心,尤其中金公司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拓展业务;而JP Morgan的参与则意味着能帮助聚水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 SaaS指的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软件交付模式,用户通常通过云端按需使用软件服务,并以订阅或使用量计费的方式付费。 ERP则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的缩写,是一套集成的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加强对业务运营的控制和监督。 订单处理效率全国最高 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开发出一整套云端电商SaaS产品,帮助商家升级业务能力、提高业绩表现并发展跨平台业务,同时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 申请文件中称,聚水潭云端电商SaaS产品,能够推动客户与中国乃至全球逾400个电商平台连接。根据灼识咨询资料,行业平均的平台连接量只有不到200个。截至2023年底,聚水潭SaaS客户总数由2021年底的3.3万名增长至6.2万名,而行业平均客户数不到2万名。 此外,2023年聚水潭ERP平均每天能够处理约6,500万份订单,单日最高订单处理量达2.3亿单,是中国订单处理效率最高的电商SaaS ERP。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3年相关收入计算,聚水潭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20.7%进一步提升至23.2%。在中国电商运营SaaS市场中,按2023年SaaS总收入计算,聚水潭同样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7.5%。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营收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4.3亿元增加20.7%至2022年的5.2亿元,并进一步增加33.3%至2023年的6.9亿元。经营现金流入净额从2022年的7,87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1亿元。 不过,聚水潭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股东应占亏损分别为2.5亿元、5亿元及4.9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1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