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Script reports reduced losses amid cell therapy growth potential

細胞療法現成長潛力 金斯瑞虧損收窄

生命科學業務與細胞療法業務的大幅增長,幫助金斯瑞全年虧損收窄58% 重點: 金斯瑞細胞療法業務收益按年增長143.7% 至2025年底,Carvykti年產能預計達到10,000劑      李世達 細胞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最受矚目的領域,其中CAR-T細胞治療對部分血液腫瘤具有顯著療效,全球對該療法的需求正在增加。受惠於子公司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N.US) CAR-T細胞治療產品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熱賣,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48.HK)去年業績有了顯著改善。 金斯瑞近日發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集團收益8.4億美元(60.4億元),同比增加34.2%,五年複合年均增長率達30%;股東應佔虧損9,547.7萬美元(6.9億元),2022年虧損為2.3億美元,同比收窄約58%。績後股價升逾7.9%,市場反應正面。 金斯瑞是一家基因合成及新藥研發商,擁有生命科學服務及產品(CRO)、子公司蓬勃生物的生物製劑開發(CDMO)業務、子公司百斯傑的工業合成生物產品及傳奇生物的細胞療法等四大業務平台。其中生命科學業務是集團主要利潤來源。年報顯示,2023年生命科學業務收益4.2億美元,同比增長14.5%,貢獻了7,830萬美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19.4%。相較之下,細胞療法業務去年則虧損達3.9億美元,雖較2022年收窄,仍然是集團最燒錢的業務。 虧損的主因是龐大的研發開支。去年集團整體研發開支由2022年的3.9億美元增加約10.9%至4.3億美元,其中細胞療法業務就佔了3.8億美元。 明日之星:細胞療法 不過,細胞療法業務正是金斯瑞「最吸眼球」的明星業務。其CAR-T細胞治療產品Carvykti在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快速增長,證明了有關業務的未來潛力。報告期內,細胞療法收益達2.9億美元,較2022年的1.2億美元增長143.7%。經調整毛利約為1.4億美元,同比大增171.5%。收益及毛利的增長,主要來自Carvykti的銷售。 Carvykti是子公司傳奇生物與強森公司(JNJ.US)旗下楊森生物於2017年起合作開發、製造,並成功推出市場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主要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與標準療法相比,Carvykti可將復發風險降低74%。 於2022年2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獲准上市後,Carvykti銷售額快速增長。據傳奇生物年報,Carvykti去年第三季銷售額達1.5億美元,超越首款CAR-T療法產品、必治妥施貴寶(BMY.US)公司的Abecma,全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500多名患者接受Carvykti治療。 Carvykti獲得廣泛關注後,傳奇生物與諾華製藥(NVS.US)達成合作協議,傳奇生物授權諾華數個靶向DLL3蛋白CAR-T細胞療法,獲得1億美元預付款,及有資格獲得總額最高10.1億美元的里程碑金與額外權利金。 與此同時,傳奇生物正持續投入研發資金拓展Carvykti的適應症範圍,目前仍有七項臨床研究正在同步進行。如果後續拓展順利,市場估計Carvykti銷售額將超過50億美元。 有望擴大適用範圍 今年2月,Carvykti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建議批准擴大應用範圍,納入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復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另外,FDA也將召開腫瘤藥物諮詢委員會(ODAC)會議,審查最新的研究資料。傳奇生物首席執行官黃穎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公司對這次審查深具信心。 金斯瑞與CAR-T細胞療法的前景,吸引了高瓴資本的青睞,早在2021年5月便投入逾80億港元入股金斯瑞生物、蓬勃生物與傳奇生物。去年12月,金斯瑞控股股東Genscript Corp.再出售約0.4%股份予高瓴資本旗下的GNS II Holdings Ltd.,顯示高瓴資本持續看好金斯瑞的業務發展。 對於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生物安全法案》,金斯瑞認為對該公司業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集團輪值首席執行官邵煒慧(Sherry Shao)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擁有長期的產能擴張戰略,並在不同地點都可以進行。將繼續執行原訂計劃,並將密切關注事件進展。」 儘管金斯瑞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市銷率(P/S ratio)約為5倍,仍高於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S)的4倍與必治妥施貴寶的2.5倍。事實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傳奇生物市值已來到約125億美元(約899億元),但持有傳奇生物48%股權的金斯瑞,目前市值僅約330億港元(約303億元),即持有傳奇生物股權的價值,已超過整家金斯瑞的市值,可見金斯瑞的價值有被低估。 未來Carvykti還將擴大北美與歐洲的產能,5億美元銷售額遠非終點。傳奇生物預計2025年底實現Carvykti年產能10,000劑,並預計與諾華合作的產能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生產出臨床試驗藥物。…
The Chinese developer of next-generation cancer treatments is raking in huge returns from its flagship drug, but R&D and sales costs keep rising.

核心產品收入豐厚 百濟神州何時扭虧?

澤布替尼是首款在美國獲批的中國國產創新藥,在美獲批四年後成為「重磅炸彈」藥物,如今進入商業回報的爆發期 重點: 百濟神州2023年的營收按年上漲73.7%,仍然錄得巨額虧損,也沒有具體的預期盈利時間指引 另一款潛力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已在歐洲獲批上市,但海外商業化權益曾兩次被合作方退回,或因同類藥物市場競爭極其激烈   莫莉 在生物醫藥行業,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藥物通常被稱為「重磅炸彈」藥物(Blockbuster drug)。如今,中國的第一款「重磅炸彈」藥物出現在創新藥行業「一哥」百濟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手上。上週一晚間,百濟神州公佈了2023年業績報告,核心產品抗癌藥物澤布替尼全年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 受兩大明星產品澤布替尼以及替雷利珠單抗的銷售帶動,百濟神州去年營收按年上漲73.7%至24.6億美元,包括產品收入21.9億美元,按年增長約74.5%,以及合作收入2.69億美元,按年增長約66.7%。 不過,即使收入大幅增長,百濟神州仍然錄得巨額虧損,其中經營虧損12.08億美元,按年減少約33%,全年淨虧損收窄至8.82億美元。財報公佈後,百濟神州的美股在其後兩天大漲3.3%和12.1%,港股和A股更連續三日上升,或顯示投資者對這次公佈的業績較為滿意,看好公司發展前景。 最值得期待的,是澤布替尼的未來潛力,作為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經成為同類最優(Best-in-class)藥物, 銷售額不斷上漲,去年第四季度的全球銷售額達4.13億美元,按年增長135%,全年全球銷售額達13億美元,按年增長129%。 澤布替尼是首款在美國獲批的中國國產創新藥,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以及適用範圍的增加,如今進入商業回報的爆發期。自2019年11月在美國獲批成人套細胞淋巴瘤以來,澤布替尼已經在美獲批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等多個適應症。 截止2023年底,澤布替尼已累計在全球超過65個市場獲批,而美國是它最重要的市場,去年美國市場貢獻的銷售額高達9.46億美元,按年增長142.6%。 澤布替尼成為百濟神州的王牌支柱產品,在整體產品收入中佔比高達61.9%。但作為國內研發投入資金最多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還有另一款剛剛出海歐洲的潛力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值得關注,該產品全年銷售額為5.37億美元,按年增長26.9%。但令人關注的是,替雷利珠單抗第四季度只賣了1.28億美元,按季下降了12.5%。 雖然替雷利珠單抗是國內首個PD-1出海產品,2023 年9月在歐盟獲批上市,預計將今年內在美國獲批上市。但是在全球競爭極其激烈的PD-1領域,替雷利珠單抗能否取得如澤布替尼的亮眼成績,仍有待觀察。 替雷利珠單抗的海外商業化權益曾先後兩次被授權,但之後又都被退回。跨國醫藥企業諾華製藥(NVS.US)曾在2021年以6.5億美元的首付款,獲得在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地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替雷利珠單抗藥物的權利;其後,新冠疫情影響了該藥物在美國的獲批進程,諾華僅表示終止合作原因是PD-1抗體前景發生了很大變化。百濟神州稱,權益收回後,將會獨立銷售替雷利珠單抗。 高額開支難減 百濟神州近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預期在2024年及以後,產品收入增幅將繼續超過經營費用增長,使公司能夠持續提升經營優勢和現金流,但沒有給出具體的預期盈利時間指引。 在擁有一款「十億美元」藥物後,百濟神州為何仍未盈利呢?這與百濟神州龐大的產品管線帶來的高額支出有關,因其現有17款商業化產品,以及超過50款在研藥物管線。這意味著,公司不僅需要高昂的研發開支,亦有大量的商業推廣和銷售成本。 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經營費用總計為32.9億美元,按年增長12.6%,這已是百濟神州積極控制成本的結果,增速較上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當中,研發費用、銷售及管理費用分別為17.8億美元和15億美元。 根據百濟神州在業績快報中披露的研發進展,自主研發的三款已上市藥物,均有新的適應症處在臨床三期階段,而尚未上市的新藥Sonrotoclax有四項註冊性臨床試驗,包括用於一線治療CLL的全球三期註冊性試驗,今年預計還會有超過10款新分子藥物進入臨床階段。這些「燒錢」的研發管線,對應著龐大的研發支出,將進一步推後百濟神州的盈利時間表。 截至去年底,百濟神州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1.85億美元,較2022年底的38.75億美元有所減少。百濟神州在港股的市銷率為6.8倍,相比之下,同樣手握出海PD-1藥物的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在港股的市銷率為7.1倍。對於已經驗證了自身研發及商業化能力的百濟神州來說,下一步能否讓更多重磅產品帶來商業化回報,並最終為股東帶來利潤,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iGene has a total of three marketed proprietary products.

快訊:諾華再退出合作 百濟神州股價挫

最新:抗癌藥製造商百濟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周二公布,旗下百濟神州瑞士和諾華製藥(NOVN.SWX)簽署協議,諾華將向百濟神州交還食道癌藥物替雷利珠單抗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 利好:諾華仍會向百濟神州提供過渡服務,以確保該藥物開發和商業化計劃中的關鍵事項能順利推進,包括對生產、藥政申報、藥品安全和臨床事項的支持。 值得關注:早在今年7月,諾華已決定退出百濟神州在研的TIGIT抑制劑歐司珀利單抗項目,意味該公司在三個月內,第二度與百濟神州終止合作。 深度:百濟神州共有三款已上市的自研產品,其中獲批在美國用於治療淋巴瘤的百悅澤,以及在國內PD-1領域領先的百澤安的銷售增幅理想,引領該公司今年第二季收入大增74%至5.95億美元(43.4億元),而淨虧損也收窄27.1%至7.3億美元。不過,該公司被美國藥企艾伯維(ABBV.US)指控百悅澤涉嫌侵犯其專利,加上接連被諾華終止合作協議,令該公司的產品出海大計受阻,引起市場關注。 市場反應:百濟神州的港股周三下挫,中午收市跌4.8%至120.9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iGene was slapped with a patent lawsuit by U.S. rival AbbVie in June, and suffered another blow to its global ambitions in July when Novartis pulled out of a drug collaboration.

百濟神州迎豐收期 兩大外患仍需關注

 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海內外銷量超預期,這家生物製藥公司第二季產品收入按年大增81.8% 重點: 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百悅澤第二季全球銷售額3.08億美元,增幅達139% 繼6月被艾伯維指控專利侵權,諾華也於7月中退出一項合作計劃,令該公司的產品出海大計接連受阻   陳嘉儀 專注於開發創新抗腫瘤藥的百濟神州有限公司(6160.HK; 688235.SH; BGNE.US)最近公布了相當亮眼的第二季業績,見證了其自主研發產品開始踏入收成期。 百濟神州上周三公布,第二季總收入達5.95億美元(42.5億元),按年大增74%,主要得益於自主研發產品銷售增長;同時,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5.66億美元,大幅縮減32.7%至3.81億美元,主要因為期內產品收入的81.8%增幅,拋離經營費用的17%增長,令經營表現改善。 百濟神州已上市的三款自研產品中,全國首個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淋巴瘤的百悅澤,以及在國內PD-1領域佔先的百澤安,是兩大銷售主力。季內,作為強效BTK抑制劑的百悅澤全球銷售額達3.08億美元,按年飆升139%;其中美國銷售額約2.24億美元,大幅增長152.9%。百澤安於內地銷售額則為1.5億美元,增幅為42.5%。 以上半年計,集團總收入約10.43億美元,按年增長60.9%;淨虧損約7.3億美元,縮減2.71億美元或27.1%。其中百悅澤全球銷售額5.19億美元,增長123%,主要受惠於美國銷售額大增132%至3.62億美元。百澤安內地銷售額則達2.64億美元,按年增長37%。 雖然百濟神州季績理想,但投資者的反應相當飄忽,在公布業績後一天,其股價下挫3.3%,但翌日卻回升6.2%。有券商則調升其目標價,瑞信認為該公司第二季收入升幅優於預期,主要是因為百悅澤銷量理想,協助虧損收窄,加上銷量組合持續變化以及經營槓桿增加,把目標價從180港元輕微調升至180.6港元,評級維持「跑贏大市」。 東吳證券則指出,百悅澤在全球多中心「頭對頭試驗」中,打敗了美國藥廠艾伯維(ABBV.US)與強生公司(JNJ.US)合作研發和商業化的領先產品伊布替尼,上半年獲批躋身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一線用藥,將為百悅澤的海外銷售帶來持續高速增長。此外,由於另一主力產品百澤安在中國境內已獲批11項適應症,其中醫保納入9項適應症,考慮到第二季產品收入增長超過了經營費用增長,看到了盈利信號,決定維持「買入」評級。 不過必須留意的,是該公司實質仍處於虧損狀態,在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更已累計虧損57.43億美元,主要反映其重研發和自主「出海」模式的產品銷售成本、研發費用、銷售及管理開支仍然高昂。此外,也包括因美元走強,按美元計價子公司所持外幣貨幣價值重估,所錄得的匯兌損失。 諾華退出合作 至於百濟神州的另一個隱憂,是接二連三的商業糾紛,可能會成為其進軍全球的障礙。 雖然該公司與百時美施貴寶(BMY.US)因Abraxane注射用紫杉醇被召回、因此自2020年展開的訴訟,已於8月1日達成了仲裁和解,對方同意在無現金補償下,向百濟神州出讓所持約2,327萬股公司普通股,換取終止雙方簽署的許可和供應協議。但今年6月,該公司卻遇上更大挑戰,遭美國藥企艾伯維透過旗下Pharmacyclics LLC對百濟神州和其美國分公司BeiGene USA提出申訴,聲稱百悅澤涉嫌侵犯其專利。 百悅澤是百濟神州首個成功商業化的自研產品,2019年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為第一款中國本土企業自主研發、並在美國獲批上市的抗癌新藥,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英國等超過65 個國家及市場獲批,證明獲得歐美主流市場認可,而且增長勢頭迅猛。 由於其在全球多中心頭對頭試驗中,在有效性、安全性層面均優於艾伯維的伊布替尼,而伊布替尼曾經是血液瘤領域的領跑者。因此,艾伯維眼見百悅澤美國銷量以倍速增長,藉專利訴訟試圖加以遏抑,在製藥商是很常見的現象。 雖然百濟神州已回應會奮力辯護,並強調百悅澤是基於公司的原始開發,但類似訴訟往往拖延數年,期間可能會為其銷售帶來不穩定因素。 除此以外,跨國藥企諾華製藥(NOVN.SWX)於7月上旬決定退出公司在研的TIGIT抑制劑歐司珀利單抗項目,對百濟神州也是一個打擊。TIGIT一度被看好可成為新一代免疫治療靶點,根據雙方最初的協議,百濟神州通過對外授權,能獲得諾華分階段付款逾28億美元,而這次終止協議,雖然不會影響前期已收到的3億美元現金首付款,但餘款難有著落,恐怕會影響未來收入。同時,諾華的退出也可能被市場理解為投下不信任票,或意味該項目前景並不樂觀。 估值方面,百濟神州暫未錄得盈利,可與同類創新藥公司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市銷率作比較。百濟神州最新市銷率為12.3倍,稍低於君實生物的13.6倍,但由於君實的港股今年已累挫逾五成,反觀百濟神州的港股跌幅僅12.7%,意味市場對後者的看法可能稍為樂觀,說不定在今年稍後時間,百濟神州能享受較明顯的估值修補。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來凱醫藥「借東風」 巨虧下力求上市

這家核心產品從第三方引入的創新藥企業,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未得充分證實,亦未產生任何銷售收入 重點: 來凱醫藥目前有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今年底向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 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出現「回暖」跡象,能否助力來凱醫藥二次遞表上市,仍然有待觀望   斯年 坐在別人的翅膀上,能否協助這家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的藥企起飛? 腫瘤創新藥公司來凱醫藥有限公司去年6月首次向港股上市發起衝擊,但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港交所聆訊,招股書也因此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後,該公司上周一再度遞交招股書,並繼續由中金公司作為獨家保薦人安排上市。 招股文件介紹,來凱醫藥成立於2016年,致力為全球癌症及肝纖維化患者提供突破性療法。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在最被關注的管線前景方面,來凱醫藥主打來自瑞士跨國藥企諾華製藥((NOVN.SWX)授權的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於今年第四季在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NDA),或可與化療聯合使用以治療癌症。 與上一次遞表相比,來凱醫藥這半年的財務表現無明顯改善,近兩年虧損已擴大至15.3億元,如果扣除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經調整虧損也有6.2億元,絕大部分來自行政開支與研發成本;隨着旗下產品距離申請上市越近,其研發開支也明顯增加,去年大增81%至3.1億元。 截至去年底,來凱醫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3.2億元,差不多等於去年的研發開支,如果未能成功上市集資,候選藥物也不能「衝線」成功,在資金緊張下,其前景或受到市場質疑。 不過,對該公司利好的消息,是經過去年下半年觸底後,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已出現明顯「回暖」趨勢,眾多跡象表明,企業的融資意願和投資者的信心均有回升,可能有助來凱醫藥借市場熱度回升成功上市。 高度依賴諾華 「打鐵還需自身硬」,但來凱醫藥爭取上市的路途,卻需要「外力」扶持。從研發管線看,該公司現有兩款核心產品及13種其他管線候選產品。其中進展最快的是核心產品LAE002,這是一種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AKT抑制劑,有治療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潛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資料,全球有兩種AKT抑制劑已進入註冊臨床試驗,而期望在今年底申請在中美兩地上市的LAE002,是來凱醫藥最快的「回血」希望。 另一款核心產品LAE00是雄激素合成抑制劑,有治療前列腺癌的潛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LAE001是全球唯一一種用於治療前臉腺癌的臨床試驗中的CYP17A1/CYP11B2雙重抑制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款產品、以及另外兩款抗腫瘤產品LAE005及LAE003,都是從跨國藥企諾華授權引進,這與大多數海外創新藥公司與大型藥企的合作模式正好相反。 一般而言,小藥企被認為具有更大膽高效的創新能力,因此往往是小藥企先做出創新藥研發的階段性成果,然後被大藥企看中,再授權引入產品,甚至作出收購。然而,來凱醫藥卻是從諾華引入較為後期的產品,再投入大部分研發費用。 例如在其招股書介紹,來凱醫藥在2018年從諾華引進LAE002時,該候選藥物已經歷經諾華和另一家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L)的11項臨床試驗,以證實其安全性及療效。在諾華進行的I/II期臨床研究中,LAE002已經在鉑耐藥卵巢癌患者中,顯示出潛在的抗腫瘤療效。 這種做法的優勢,是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但暗含的隱憂,是來凱醫藥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沒有獲得充分證明。 在這種不太常見的合作模式背後,與來凱醫藥多名高級管理層的「諾華背景」具關聯性。招股書顯示,來凱醫藥的主席呂向陽曾在諾華工作十多年,擔任的最後職位為執行總監,負責領導藥物研發平台及多項疾病研究項目,而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謝玲、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顧祥巨,也都曾在諾華任職。 醫藥板塊回暖 新藥上市成功與否,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港交所容許未有盈利及收入藥企上市的上市規則「18A章」政策於2018年出台後,曾點亮眾多創新藥企的融資希望,但在過去兩年,多家已上市的創新藥企跌破招股價,市場信心不佳,讓後來者也越來越難獲得垂青。 但在今年初,情況似乎明顯好轉,港股生物醫藥板塊有回暖跡象,例如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部分在港股上市的醫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最高漲幅,已經接近60%。 另外,多家創新藥公司也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前赴港交所尋求上市,包括綠竹生物、維昇藥業、科倫博泰等。已上市醫藥科技企業中,加科思(1167.HK)、諾輝健康(6606.HK)、亞盛醫藥(6855.HK)等公司也抓住市場升溫的視窗期,通過配股進行大額融資以補充資本。 去年4月,來凱醫藥曾進行6,100萬美元(4.2億元)的D輪融資,令投後估值上升至約37億元。參考去年三季度首款產品獲准銷售、並獲得1,560萬元銷售額的同類企業樂普生物(2157.HK),其最近市值達86億港元。來凱醫藥將來的上市估值能否達到這個高度,還看其候選產品LAE002申請上市的進度能否取得突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