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3年,恆瑞醫藥引入「重磅人物」,獲得曾擔任基石藥業董事長兼CEO的江寧軍加盟,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

重點:

  • 恆瑞醫藥的營收和淨利潤近年明顯下挫,市場將觀望江寧軍能否協助公司挽回劣勢
  • 公司自去年起已有四名副總經理辭職,市值比2020年末的高位縮水近60%

莫莉

中國醫藥巨頭之一的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00276.SH),剛熬過了困難的2022年。該公司在營收、淨利潤同步下跌的泥潭中掙扎,加上管理層頻頻出現變動,打擊投資者信心,股價曾跌至四年半低位。

新年伊始,恆瑞醫藥隨即於1月2日引入「重磅人物」,創新藥企基石藥業(2616.HK)其中一名創辦人、前董事長兼CEO江寧軍,將擔任恆瑞醫藥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負責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江寧軍將與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副總經理兼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組成戰略決策小組,三人會全面負責公司戰略和研發決策。

然而市場未給出積極回應,在消息公佈後的兩個交易日,恆瑞醫藥的股價分別下跌0.2%和上漲0.9%,也許投資者需要更多時間觀察江寧軍能為該公司作出甚麼貢獻。

現年61歲的江寧軍在醫藥研發和商業化領域頗有經驗,既有在外資藥企的工作經歷,又曾參與創辦本土創新藥企。他曾在賽諾菲工作14年,先後擔任中國臨床研究中心副總裁、亞太研發總部總裁及全球副總裁。

2016年,江寧軍以創始CEO的身份參與創辦基石藥業,其後被任命為董事長。短短五年時間,他引領基石藥業的四款創新藥產品獲批上市。江寧軍還主導基石藥業與美國藥業巨企輝瑞(PFE.US)達成戰略合作,將國內競爭激烈的PD-L1產品權益轉讓給對方,讓公司獲得最高可達2.8億美元(19.2億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額外的特許權使用費。

不過,江寧軍於2021年批准時任基石藥業財務副總裁翁曉路使用公司閒置資金投資招銀國際金融發行的基金掛鈎票據(FLN),涉及違規投資並連累公司錄得損失,基石藥業於去年5月底宣布江寧軍離職,由非執行董事李偉接任。

轉型業績慘淡

由於恆瑞醫藥正處於從仿製藥企轉型為創新藥企的艱難過程,業內人士認為,該公司引入江寧軍,看中的不僅是他的研發背景,還有他推進創新藥上市的能力。

恆瑞醫藥是成立於1970 年的老牌藥企,2000 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化學仿製藥起家,2011年至今,共有11款藥物獲批上市,產品涵蓋抗腫瘤藥、手術麻醉藥、糖尿病藥、自身免疫藥及心血管藥等。該公司業績近年開始走下坡,其中2021年上半年淨利潤僅按年增長0.2%,到了第四季度,營收和淨利潤更下降約31.4%和84.4%,拖累全年業績下挫。去年頹勢延續,前三季度營收按年減少21.1%,淨利潤則下降24.6%。

恆瑞醫藥業績走低,主要受政策影響。作為中國主要的仿製藥企業,其仿製藥業務約佔營收比重約50%至60%。2018年底以來,中國政府組織多次藥品帶量集中採購,令其仿製藥業務受明顯衝擊,因為旗下藥品如果在集採中獲選,價格將需要大幅下降,影響盈利表現;但如果由競爭對手的產品中選,則會被搶佔市場份額。

該公司在去年的中期報告披露,2021年9月開始陸續執行的第五批「集採」涉及的8款藥品,於去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同比大降88%。自2018年以來,恆瑞醫藥產品中,涉及帶量採購的共有35個品種,當中有22個品種中選「集採」,中選價格平均降幅高達74.5%。

至於恆瑞醫藥大力投入的創新藥領域,也同樣面臨國家醫保談判的降價壓力。去年起,公司旗下多款創新藥開始執行新的醫保談判價格,價格平均下降33%,令利潤空間受挫。受疫情反覆、產品准入困難等因素影響,創新藥收入增長較慢,加上公司主攻的腫瘤藥物領域同質化競爭加劇,令轉型面臨頗大挑戰。

高管變動頻繁

由於業績承壓,恆瑞醫藥管理層近兩年來頻繁變動。2021年8月,曾執掌30年的孫飄揚在退休一年半之後重回一線,再次擔任董事長。在他回歸後,公司的發展重點聚焦於創新藥研發和藥品「出海」。去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累計研發投入高達29.1 億元,佔銷售收入達28.4%。

在恆瑞醫藥的轉型陣痛期,多名高管的離職,也打擊了市場對公司發展的信心。自去年以來,公司已先後有四名副總經理辭職,當中一名兼任首席醫學官(腫瘤)的副總經理,甚至在升職半年後便火速跳槽。

恆瑞醫藥在2020年12月的市值曾超過6,100億元,一度成為「醫藥行業一哥」。但隨著業績表現下滑,周一的市值已降至約2,500億元,大幅縮水近60%,重回2018年7月的低位。然而,恆瑞醫藥當前的市盈率仍高達72倍,遠高於同類藥企邁瑞醫療(300760.SZ)、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和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的16倍至40倍,反映其龍頭地位仍獲投資者認同。

東吳證券的研報認為,仿製藥企的利淡消息即將盡出,加上旗下6款創新藥有望獲批,預計恆瑞醫藥今年將迎來業績突破。在新任首席戰略官帶領下,其業績能否回到持續增長軌道,市場將拭目以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香江電器招股集資最多2.28億元

廚具製造商湖北香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2619.HK)周二在香港公開招股,集至多2.28億元。根據交易所公告,公司計劃發售6,820萬股,發行價每股2.86元至3.35元,。 最終定價日定為6月23日,於6月25日掛牌上市。若以區間上限定價,公司市值將達9.14億港元。 香江電器去年營收達15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23年的11.9億元增長26%,盈利從2023年的1.21億元增至1.4億元,上升達16%。北美是公司最大市場,佔去年總銷售額逾四分之三,亦令其在中美貿易戰中處於不利地位。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啟動破產重整

中國新興電動車品牌哪吒汽車陷入經營困境,其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正式啟動破產重整程序。根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6月13日披露,上海禹形廣告有限公司因遭拖欠車展印刷品合作款項,向法院申請合眾新能源破產已獲受理,並已指定破產管理人。 據財新報道,哪吒汽車泰國Facebook帳號12日發表聲明,表示此次重整為政府主導、法院監督下的積極自救,將透過引入戰略投資、重組管理團隊以恢復生產、研發及擴展海外市場。然而,有泰國供應商質疑聲明內容,指出當地團隊已於5月底全數解約,經銷商與供應商損失慘重。 自2024年下半年起,哪吒頻傳欠薪、停產與裁員消息,前CEO張勇亦於同年12月卸任。雖董事長方運舟承諾改革並改善毛利率,惟至今營運未見起色,甚至在2025年6月遭員工圍堵討薪。據了解,公司累計負債近百億元,早前擬透過債轉股與新融資紓困,但進展有限。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anu operates hotpot restaurants

遞交港上市申請 巴奴為投資者奉上「高端火鍋」

這家火鍋連鎖企業申港上市的文件揭示,在今年第一季度複雜的市場態勢下,客流量大幅攀升,但人均消費縮水 重點: 巴奴已遞交赴港上市申請,文件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及利潤雙雙實現增長 上市文件披露,中國消費者今年第一季度外出就餐頻次增加,但單次消費金額走低   陽歌 火鍋連鎖企業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新近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請,折射出中國餐飲市場的複雜圖景:消費者日趨精打細算,但外出就餐熱情依然不減。 作為赴港上市餐飲企業陣營中的一員,巴奴此次港股上市擬募資額有望突破1億美元,或成該梯隊規模較大的募資項目。這家定位高端火鍋市場的企業,其客單價確實比服務大眾客群的海底撈(6862.HK)高出約40%。 定位高端能否助力企業發展,將成投資者是否認同公司上市的關鍵。去年,多數中國餐飲企業同店銷售額下滑,主因是經濟增速放緩下消費趨於謹慎,人均消費縮水。 鑒於香港上市規則僅要求企業每年披露兩次業績,今年目前的趨勢是否緩解尚不明朗。不過,零售業數據顯示,在政府刺激消費政策助推下,今年初以來,行業已重現營收與同店增長態勢。 肯德基中國運營商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是為數不多披露季報的餐飲企業,公司同店銷售額去年下滑3%後趨於平穩,今年第一季度同比持平。不過,其客單價(與傳統堂食餐廳人均消費概念類似)同比下降4%。 巴奴的上市材料顯示,儘管消費者保持謹慎支出,但今年一季度外出就餐人群持續擴大。公司營收同比攀升26%至7.09億元,而上年同期為5.64億元,雖然增長很大程度源於門店擴張。截至3月底,公司全國門店達145家,較去年初的111家大幅增加。 深入分析運營指標可見,巴奴今年第一季度客流量同比激增,有效對衝人均消費下滑。當季接待顧客數同比增加40%至541萬人次(去年同期為387萬人次),翻台率從去年同期的每日3次大幅上升至3.7次。 但如前所述,當季客單價延續下行趨勢,同比下降5.3%至138元(去年同期為148元)。可比數據顯示,海底撈去年客單價97.5元,雖遠低於巴奴,但其降幅較溫和,較2023年的99.1元僅微跌1.6%。 經歷三年頻繁閉店及出行限制後,2023年中國餐飲零售業一度迎來報復性消費。然而,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就業與房地產市場疲軟,這股復蘇勢頭在當年末明顯減弱,消費行為趨於保守。 中央廚房體系 財務數據顯示,在消費疲弱環境下,巴奴在增速放緩考驗下,表現相對穩健。與同業相似,公司去年同店銷售額較2023年下滑9.9%,但今年第一季度該指標同比逆勢增長2.1%。 巴奴2001年創立於河南省,是中國最早專注火鍋品類的連鎖品牌之一,這種業態如今已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一大餐飲形式。目前,河南仍為其門店最密集的區域,全省分布53家門店,佔總門店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在堅持高端定位的同時,巴奴深耕下沉市場的戰略成效顯著。145家門店中,近80%分布於二線及以下城市。 據第三方數據,巴奴位居中國火鍋連鎖第三大品牌,並以3.1%的市佔率成為高端細分領域龍頭。由於該市場集中度較低(前五大品牌合計份額僅8.1%),若能持續擴大規模,巴奴有望躋身行業頭部陣營。 值得玩味的是,巴奴在上市文件中異常低調地處理擴張計劃,而這本應是常規路演的亮點。經濟不確定性之際,此舉或為保持戰略彈性。實際上,公司近年淨增門店數持續攀升;2024年新增35家,2023年新增25家,2022年新增11家。 高度依賴中央廚房,似乎構成巴奴的核心優勢,這種模式在降本增效的同時,保障就餐體驗的穩定性。目前,公司運營5座中央廚房及專業化食材加工基地。 招股書稱:「我們高度重視精益店面運營」,又指出:「依託中央廚房與冷鏈體系支持,食材經集中加工及小份包裝,顯著降低門店對設備及人力的依賴。」 規模化效應疊加中央廚房模式,推動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提升。餐廳經營利潤率從2023年的21.3%穩步增長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3.7%,從而帶動盈利穩健上行,當季淨利潤同比激增58%至5,520萬元(上年同期為3,500萬元)。 海底撈構成估值對標的最佳參照,當前其市盈率(P/E)為16倍,市銷率(P/S)達1.74倍。若採用可比估值法,巴奴的市值區間約為20億至40億元,對港股投資者而言,不啻為一道獨具風味的餐飲投資新選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虧損中的曹操出行 上市集資兩成還債

網約車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在港公開招股,發售4,417.86萬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1.94元,集資約18.53億元,於本月20日截止認購,25日掛牌。 公司2024年收入146.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37.4%,但仍錄得虧損12.5億元。截至去年底,曹操出行的定制車隊超過3.4萬輛,覆蓋31個城市用。公司的月活躍用戶按年增49.5%至約2,870萬,日訂單量上升33.2%至163.4萬,司機每小時平均收入35.7元,跌1.1%。 是次集資所得約20%用於償還若干銀行借款,19%用於改進車服解決方案及服務質量,約18%用於提升並推出定制車,17%用於提升技術及投資自動駕駛,16%用於擴大地理覆蓋範圍,餘下約10%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