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製藥燒錢迅速 英矽智能再衝港股

這家AI製藥企業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但其燒錢速度亦十分驚人,急需在更大的資本市場融資「續命」 重點: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按年增長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 該公司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藥物通過三期臨床試驗,若研發進展不順,將大幅影響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遞交的招股書失效之後,AI製藥企業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將與2023年底赴港申請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爭奪「亞太AI製藥第一股」的名號。 英矽智能成立於2014年,是一間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書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按年增長了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連完成兩項對外授權交易,合同金額總額最高可達15億美元,其中與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讓英矽智能可以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這也是亞太地區的第一個AI新藥的專利授權合作。 英矽智能的業務主要包括管線藥物開發、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三大領域。其中,管線藥物開發服務是支柱業務,公司通過研發內部管線候選藥物,在其對外授權或實現商業化後產生收入,該分部去年貢獻收入3,902萬美元。 藥物發現服務是與藥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發的Pharma.AI平台發現與疾病有關的靶點,識別並進一步研發,從中收取服務費。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則是客戶使用Pharma.AI平台時,就該平台的存取權限收取的預付訂閱費。2023年,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分別貢獻879.6萬美元和336.2萬美元,期間簽訂軟件客戶達50個,新增禮來(LLY.US)、諾和諾德(NVO.US)等大型藥企客戶。 在大額對外授權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財務表現稍為好轉,除了收入上升,淨虧損也按年減少1,019萬美元至2.11億美元。不過,儘管通過多種管道獲取收入,這間技術驅動公司燒錢速度仍然十分驚人,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達到5.6億美元。 在過去生物醫藥融資活躍的時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醫藥」的概念頗受資本青睞。自2014年成立以來,英矽智能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股東名單星光熠熠,包括啟明創投、創新工場、高瓴資本、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更獲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領投,公司的投後估值高達8.95億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77億美元,這個金額與不少通過港股《上市規則》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比較,其實已為數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資金消耗速度來看,可能無法維持一年的營運開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發開支為9,734萬美元,按年增長24.5%,行政開支亦高達1,734萬美元,當中包括勞工成本、股份薪酬開支等項目。 此外,公司的負債水平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動負債總額達到8.47億美元。由此可見,管理層或急於登上港股市場,獲得更為通暢的融資管道,為眾多管線的下一步研發提供資金。 AI製藥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擁有涵蓋纖維化、腫瘤學、免疫學和其他治療領域的15款候選藥物管線,其中6種已取得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選藥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產品,也是研發進展最快的管線。對於AI製藥行業來說,這款候選藥物也有重要意義,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現靶點、並設計化合物的候選藥物。 過去兩年,由AI輔助研發並進入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的藥物通過了三期臨床試驗。部分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臨床研發進展不順,導致研發企業的市場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國AI製藥企業BenevolentAI(BAI.AS)曾備受矚目,但是其核心管線BEN-2293在II期試驗中未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公司隨後裁減一半員工,股價亦下跌超過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臨床項目,在中國和美國近40個研究中心同步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中美國2a期臨床試驗已於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給藥,在中國2a期臨床試驗預計將於2024年第四季完成,該候選藥物的研發情況,或對公司業務前景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港股和A股市場尚未有AI製藥企業上市,另一間衝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後一輪融資中,投後估值高達19.7億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餘。與其他AI製藥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僅擁有自我造血能力,通過管線授權持續產生營收,還擁有進展較快的自研管線,值得投資者長期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sun looks to sell Atlantis Sanya

復星擬削肉還債 旅遊業務何去何從

據報道,復星國際正尋求出售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以及Club Med的部分股權 重點: 據路透社報道,復星國際正考慮出售旅遊業務旗下兩大核心資產的部分或全部權期廿,以籌集現金償還巨額債務 出售其中一項或兩項資產可能會極大地改變復星旅文的未來。復星國際持有復星旅文78%的股份      陽歌 有戰略投資,也有債務。對復星國際有限公司 (0656.HK)而言,談到這兩者時,眼下債務問題似乎更要緊。有報道稱,該公司正考慮出售旗下復星旅遊文化集團(1992.HK)兩大主要資產的部分或全部。 具體而言,據路透社本周報道,復星旅文正考慮出售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此外,路透社上月還報道,復星旅文還在探索出售核心資產Club Med的股份。此前,持有復星旅文78%股份的復星國際曾多次表示,旅遊業務是其核心業務之一,無意出售。 過去也許確實如此,但如果它真的出售三亞亞特蘭蒂斯以及Club Med的部分資產,那該公司的旅遊業務就所剩無幾。路透社此前還曾在1月報道,復星正就出售旗下另一項旅遊相關資產——打包旅行度假公司Thomas Cook,正與波蘭的eSky進行高級別洽談。 最新報道出來後,復星旅文發表聲明稱:「始終審視並優化業務組合」。與以往對類似報道做出的回應不同的是,它並沒有斷然否認,似乎表明公司確實正考慮出售三亞亞特蘭蒂斯和Club Med的部分股份。 更重要的是,以復星國際為旗艦的復星集團,是海航和安邦等競爭對手潰敗之後,仍屹立不倒的最後幾家中國大型企業之一,海航和安邦曾在2010年代舉債在全球大舉收購。復星是它們中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它尚未遭受類似命運的原因。集團與上海市政府關係密切,這也有所幫助。 據路透社報道,復星正瞄准大型國企以及財力雄厚的中東投資者來收購三亞亞特蘭蒂斯,這也反映了它與上海市政府的關係。眾所周知,當地方政府想要救助陷入困境的地方龍頭企業時,國企往往會在財務和其他方面伸出援手。去年,我們在深圳看到了類似的救助措施,當地的房地產巨頭萬科,當時因為沈重的債務負擔陷入了類似的困境。 復星的巨額債務已不是什麼秘密,截至去年6月,它的債務總額約為300億美元。公司此前曾表示,將出售非戰略資產來償還部分債務,不過集團此前多次強調,旅遊和醫藥是兩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業務。 因此,最新的报道似乎表明,复星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旅游业务具有战略意义。在出售了最大的两项资产的部分或全部之后,复星旅文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 復星旅文的命運 復星旅文很有可能繼續作為上市公司運營,即使失去亞特蘭蒂斯度假酒店,據去年上半年的最新財報顯示,該酒店約佔復星旅文收入的10%。復星國際也有可能最終解散旅遊部門,專注於其他核心領域,其中包括復星醫藥(2196.HK;600196.SH)和復朗集團(LANV.US)奢侈品業務。 至少最近的風聲似乎表明,旅遊業務不再是絕對不可出售的資產了。 週二路透社的報道出來後,復星國際和復星旅文的股價雙雙下挫,在接下來的三個交易日里,它們分別下跌約6%。兩只股票最近都承受了一定壓力,復星旅文目前的遠期市盈率只有8倍。只有在線旅行社携程(TCOM.US;9961.HK)16倍的一半,更不到希爾頓酒店(HTL.US)29倍的三分之一。 復星旅文的低估值似乎反映了對其母公司債務的擔憂,而不是公司本身存在什麼問題。事實上,復星旅文最近的表現相當不錯,這要歸功於疫情過後的旅遊業復蘇,全球的旅遊業界都從中受益。 公司上個月發布盈利預告稱,2023年旅遊業務的業務量增長15%或更多,較2019年疫情前增長25%或更多。有趣的是,使用盈利預告中的數據進行的計算顯示,公司去年下半年將錄得約2億元的虧損,扭轉了上半年盈利4.72億元的局面。但虧損可能是由於一次性費用等因素造成的,因為旅遊業的業務總體相當不錯。 針對路透社有關亞特蘭蒂斯可能出售的報道,復星旅文在聲明中表示:「目前,公司業務運營良好,財務狀況穩健。」 位於海南的亞特蘭蒂斯是一座大型度假酒店,擁有逾1,300間客房,還設有水上樂園和購物中心等設施。它於2014年開工,四年後竣工,據報道,復星曾表示,截至2018年,已經在這個項目上投資110億元。 去年上半年,該酒店的收入同比增長89%,達到9.28億元,每間可供出租客房收入(revpar)也同比增長82%,至2,075元。同期,Club Med在復星旅文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最大,約為84%,同期增長34%,至75億元。 歸根結底,復星為了償債,可能正在探索所有可行的方案,甚至是之前曾表示不在考慮之列的旅遊資產。鑒於目前旅遊業的良好環境,如果能找到合適的買家,復星甚至有可能從Club…
Shanghai Henlius Biotech said on Monday it expects to report a net profit of 500 million yuan or more for 2023, reversing a loss of 695 million yuan in 2022 and marking its first-ever annual profit.

快訊:復宏漢霖銷售理想 首次錄得全年盈利

最新: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周一公布,預計去年錄得不低於5億元淨利潤,扭轉2022年的6.95億元淨虧損,是公司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全年度盈利。 利好:該公司轉虧為盈的主要原因,是受惠於核心產品漢曲優的盈利能力獲得提升、創新產品漢斯狀的銷售收入持續提高,以及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成果。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首三季的盈利為4.08億元,假如保守估計去年的利潤為5億元,意味第四季的盈利或不足1億元。 深度: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是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旗下的生物製藥公司。該公司於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同年取得一項重要突破,獲得中國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的銷售批准,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截至去年第三季,該公司已有5款產品成功商業化,18項適應症獲批,銷售空間不斷擴大,並於去年上半年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 市場反應:復宏漢霖股價周二上漲,中午收市升1.6%至14.08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aoju buys Beijing hospital

朝聚眼科一招提升收入:併購

這家總部位於內蒙古的眼科護理供應商,正借收購私立醫院和診所,在高增長領域打造龐大投資組合 重點: 朝聚眼科的戰略是通過並購實現增長,近日宣佈收購北京一家醫院 去年上半年,這家眼科護理提供商的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30%和44.3%,產生了充足現金,能滿足大肆收購之需        譚英 朝聚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2219.HK)正將目光投向中國利潤豐厚的私立醫院業務,近年中產階級不斷壯大,他們有能力在基本公立醫療體系之外,尋求更優質的服務。朝聚眼科總部位於內蒙古,並非是內地富裕地區,但今年一開始就宣布以3,680萬元,在北京收購明月眼科診所。 此前,公司從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增加了八家眼科醫院和兩家眼科中心,使其總數分別達到26家和27家,新增的八家中六家是收購所得。醫院提供全面的眼科服務,而眼科中心提供的是更基礎的服務,如驗配眼鏡和簡單的眼科檢查。去年3月,公司還在寧夏收購一家眼鏡廠。 朝聚在2021年7月上市,當時集資15億港元,儘管其後積極擴張,但今天股價還不到上市價的三分之一。與復星醫藥(2196.HK)等除核心藥品業務外還經營醫院的大型企業相比,該公司規模相對較小。據報道,復星醫藥正在考慮分拆旗下的醫院部門,該部門2023年上半年收入31億元,是朝聚6.93億元的三倍多。 但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股票基本一視同仁,它們目前的市盈率(P/E)均在11倍左右。可能部分要歸因於復星醫藥的醫院業務(大多位於富裕的沿海地區,擁有20處醫療設施,6,000多個床位)仍在虧錢。相比之下,擁有1,112個床位的朝聚眼科,在不太富裕的西北地區卻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去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4%至1.47億元,營收6.93億元,同比增長30%。 與中國所有的醫院系統一樣,朝聚眼科也遭受疫情的重創。三年疫情期間,大部分門診服務設施在不同時間被迫關閉。但朝聚已從低迷中完全恢復,去年上半年中國結束嚴格的疫情管控後,其利潤增長強勁。 通過自建和收購新設施來實現增長,提升了朝聚的收入,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一直在增加,2022年同比增長約10%至2.73億元,2023年上半年增長24%至1.95億元。但然而,不斷收購是有代價的,因一直在燒錢,現金從2021年底的12億元大幅下降至一年後的9.45億元。截至去年中,更進一步下降至4.14億元,主要原因是資金被用於投資。 醫院泡沫 對於中國的民營醫院來說,快速增長並不一定是好事,在新冠疫情前,該行業已接近泡沫狀態。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2015年時,中國民營醫院的數量超過了公立醫院,到2021年,民營醫院的數量是公立醫院的一倍,前者為24,766家,後者為11,804家。但是,朝聚不僅一直專注於眼科領域,還將領域拓展至眼科服務相對匱乏的華北地區。 成立於1988年的朝聚眼科,是內蒙古最大城市包頭的家族企業。董事長是張波洲,大股東包括創始人張朝聚的子女,以及老中醫張星煥的孫輩,張星煥在1921年創辦了診所仲和堂。 雖然與中國沿海地區相比,內蒙古可能相對貧窮,但在2022年,內蒙古以102,558元的人均GDP排名全國第八,上海為179,907元。儘管如此,朝聚眼科因在一個競爭相對較少的市場,反獲得豐厚的利潤。最新收購的北京醫院距離內蒙古總部不遠,朝聚眼科正試圖走出傳統大本營,進入利潤更豐厚但競爭也更激烈的地區。 眼科護理需求不斷增長,一定程度上是人們長時間玩電腦和智能手機造成的眼部問題所致。在中國,超過一半的青少年近視,比例居世界之首,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間達29.5小時。眼部護理產品的市場也在迅速擴大,根據咨詢公司博聖軒的數據,2022年,蒸汽眼罩、眼部按摩器和熱敷眼罩等產品分別增長501%、111%和109%。 朝聚眼科兩大業務板塊中規模較大的「消費眼科服務」,去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61億元,而「基礎眼科服務」緊隨其後,為3.32億元。2022年上半年,基礎眼科服務佔總收入的比例為45.5%,2023年同期為47.9%;同期,消費眼科服務佔總收入的比例從54.6%降至52.1%。 朝聚眼科並不在大多數投資者的關注範圍內,但雅虎財經採訪的五家分析機構,將該公司的平均目標價定為7.68港元,較當前水平高出約80%。同樣經歷了快速擴張階段的植發機構雍禾醫療(2279.HK),其市銷率為0.69倍,遠低於朝聚眼科的2.26倍,可能是前者尚處於虧損階段所致。而這也恰恰表明,投資者最喜歡的莫過於利潤,更不用說動聽的增長故事了。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ghai Henlius Biotech on Wednesday reported a net profit of 408 million yuan in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this year, reversing a loss of 343 million yuan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快訊:核心產品銷售大升 復宏漢霖轉虧為盈

最新: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周三公布,今年首三季轉虧為盈,錄得4.08億元淨利潤,表現遠勝去年的3.43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兩大核心產品漢曲優與漢斯狀,在中國境內的銷售收入分別大增52%及321%,引領營業收入大漲84%至39.3億元。 值得關注:由於研發服務成本增長及關鍵商業化產品市場銷售數量增加,該公司期內的銷售成本大增119%至11.29億元。 深度: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是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旗下的生物製藥公司。該公司於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同年取得一項重要突破,獲得中國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的銷售批准,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該公司已有5款產品成功商業化,18項適應症獲批,銷售空間不斷擴大,並於今年上半年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 市場反應:復宏漢霖股價周四上漲,中午收市升3.6%至14.96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上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drugs maker eked out a 0.16% rise in first-half revenue, but underlying net profit slipped 26% as waning sales of Covid treatments and foreign exchange losses squeezed earnings.

復星醫藥收入微增 惟債務壓力惹關注

受抗疫產品收入銳減、美元升值導致匯兌損失等因素影響,這家綜合製藥集團上半年收入僅增長0.1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更下滑26.28% 重點: 受惠於創新藥新品和次新品的收入快速增長,復星醫藥核心製藥業務實現營收159.2億元,按年增長11.56% 不過該公司債務壓力較大,還有275.27億元的對外擔保金額,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莫莉 隨著新冠疫情明顯降溫,疫苗、抗病毒藥物等抗疫產品銷量銳減,作為新冠疫苗復必泰以及新冠特效藥阿茲夫定的銷售方,中國綜合製藥集團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的收入大受影響。不過,受惠於創新藥產品的銷售貢獻,加上在醫療服務、醫藥流通等多各領域的全面佈局,復星醫藥上半年仍勉強維持業績增長趨勢。 上週二,復星醫藥披露的2023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約213億元,按年增長0.16%,如果不計算新冠疫苗、抗原及核酸檢測試劑等抗疫產品,營收則增長約15%;期內,該公司的淨利潤上升15.7%至17.84億元,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則下降26.3%至13.73億元。 財報發佈後,復星醫藥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8月30日,其A股下跌1.4%,港股下挫2.7%;翌日股價繼續下挫,A股再跌2%,港股軟2.3%。投資者信心不足,或與其第二季業務增速下滑有關,雖然上半年營收增長平穩,但是第二季的營收卻按年下滑4%,期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更按年大幅減少57.3%至4.53億元。 對於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明顯下滑,公司解釋是由多項綜合因素導致。首先是新冠mRNA疫苗復必泰、新冠抗原及核酸檢測試劑等抗疫產品收入顯著下降,但仍有團隊和醫學、市場等費用支出;其次是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因美國市場競爭加劇與部分產線停產升級等,導致經營業績按年下降;再加上美元加息、升值等因素導致的財務費用和匯兌損失增加等。 復星醫藥的業績也並非全無亮點,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創新藥企復宏漢霖(2696.HK)已經成為拉動其業績的主要功臣。今年上半年,復宏漢霖的多款創新藥新品和次新品的收入快速增長,其中去年3月獲批上市的漢斯狀實現收入5.56億元,漢曲優收入按年增長57.1%,蘇可欣收入按年增長32.7%。 此外,加上新冠治療藥物阿茲夫定片的銷售貢獻,復星醫藥最主要的製藥業務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59.2億元,按年增長11.6%,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從2022年上半年的67.1%升至74.7%。 與此同時,復星醫藥也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重金押注創新藥研發,力圖改變以併購為主要增長點的模式。上半年,其研發投入增長19.8%至28.84 億元,佔營業收入13.5%。目前,復星醫藥手上還有四個創新藥或是生物類似藥的新適應症、34 個仿製藥的適應症申報上市,另有7 個創新藥/生物類似藥的新適應症在中國境內獲批開展臨床試驗。 擔保風險不小 對復星醫藥來說,除了業績基本面的表現之外,最受投資者關注的,是其控股股東的債務風險,以及為旗下諸多子公司提供的高額擔保。 復星醫藥的控股股東為復星國際(0656.HK)在中國境內的主體——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其實控人則為「復星系」的話事人郭廣昌。復星系歷來以併購、投資著稱,業務線遍佈地產、珠寶、餐飲、文旅和醫藥等。中國去年低迷的債券市場,加上復星系龐大的債務規模,讓其現金流十分緊張。 去年下半年開始,復星系大幅拋售非核心資產,復星醫藥的股票也遭大額度質押。截至8月11日,復星高科技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復星醫藥股份總數約 36.06%,他們所持的股份中,仍有約67.71%處於質押狀態。 除了控股股東債務壓頂,復星醫藥自身的債務壓力也不可小覷。中國證監會8月14日公佈的一則問詢函,顯示復星醫藥擬發行80 億元公司債券,其中 45 億元用於償還有息債務、35 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可是,該公司去年7月才完成了44.84 億元的定向增發。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復星醫藥的資產負債率為29.05%,流動負債為368.2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為208.9億元,而其帳面貨幣現金為148.85億元,存在較大短債壓力。 此外,復星醫藥還為旗下子公司做了大規模擔保。截至8月24日,復星醫藥實際對外擔保金額高達275.3億元,約佔去年底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資產的…

新冠疫苗明日黃花 復星康希諾營收兩極化

這兩家曾經因新冠疫苗受惠的醫藥公司,在疫情落幕後的首個季度,業績表現各走極端 重點: 受惠於產品多元化,復星醫藥第一季收入輕微上升,但淨利潤大增116% 康希諾同期營收大挫八成,更轉盈為虧,主要因為營銷及研發開支沉重   莫莉 隨著新冠疫情走向尾聲,曾經因疫苗銷售而賺得盆滿缽滿的醫藥企業風光不再,對於全面佈局製藥、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的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來說,疫情紅利的衰退,並不足以引起收入大幅變動;反觀依靠新冠疫情晉身「疫苗巨頭」的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卻不得不面對業績被打回原形的尷尬局面。 復星醫藥和康希諾都曾受惠於新冠疫苗。2020年,復星醫藥向德國生物醫藥企業BioNTech(BNTX.US)引進了復必泰疫苗在大中華地區的商業化權益,雖然該疫苗最終未能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但是在港澳地區的銷售額,已足以為復星醫藥帶來大額收入,僅在2021年,復必泰的銷售規模就已超過10億元。 康希諾則在過去兩年分別推出肌肉注射式和吸入式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扭轉連續5年虧損的頹勢,其中2021年實現淨利潤19.1億元。 如今,中國新冠疫情在今年初終於消退,國內疫苗需求明顯降低,海外市場也在大幅萎縮。雖然近期中國不少地方出現二次感染病例,方正證券的研報認為,為了做好應對新冠二次感染的準備,相關疫苗和藥物儲備的需求或將短期回升。但是,此刻的疫苗市場競爭已經相當激烈,國內不但已有15款疫苗獲批,亦有多款可以預防Omicron 變異株的多價新冠疫苗獲准銷售,相信康希諾等疫苗企業難以復製2021年的輝煌業績。 復星醫藥產品線豐富 最新公佈的第一季財報顯示,「家大業大」的復星醫藥所受影響並不明顯,期內收入按年增長4.7%至108.7億元,淨利潤更飆升116%至9.8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經調整淨利潤則上升14.8%至9.19億元。 然而,康希諾的業績則大幅下滑,第一季營收約1億元,對比去年的4.99億元急降79.9%,期內更轉盈為虧,錄得1.4億元淨虧損,而去年同期盈利1.2億元。 先看看復星醫藥的業績,財報將第一季淨利潤的快速增長歸功於創新藥收入上升,其中2021年獲批上市的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漢曲優第一季銷售5.39億元,按年增加66.7%;於2022年3月在中國境內開始銷售的抗癌PD-1藥物漢斯狀,今年第一季收入2.5億元,期內還新增獲批用於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為全球首款獲批該適應症的PD-1藥物。 除此之外,復星醫藥在其他疫苗、腫瘤和醫美等多個領域的研發管線也在逐步邁向商業化。其控股子公司研發的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今年2月在國內III期臨床完成入組,ADC藥物FS-1502國內啟動乳腺癌的III期臨床,一款用於中重度皺眉紋的肉毒桿菌毒素在中國的上市註冊申請獲得受理。 康希諾轉型另闢蹊徑 至於季績不容樂觀的康希諾,對於營收和利潤的大幅變動,管理層在財報中解釋,主因是新冠疫苗需求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以及產品價格調整。除了兩款新冠疫苗之外,康希諾的現有管線包括2021年11月與2022年6月推向市場的兩款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以及腺病毒載體伊波拉病毒病疫苗。然而,這些疫苗推廣時間不長,難以彌補新冠疫苗收入銳減後帶來的空缺。 可是,在收入驟降的同時,康希諾仍保持著高額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導致其營業總成本高達3.38億元,其中研發費用僅減少5%至1.5億元,甚至比1億元的營收還要高,而銷售費用甚至大漲60%至5,498萬元。 或許康希諾管理層已經意識到公司不合理的支出規模,最近網上便流傳一份通知,聲稱上藥康希諾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決定從4月4日開始暫停產線生產,期限約180天。」上藥康希諾由康希諾持股約49.8%,原本用於生產康希諾研發的兩款新冠疫苗。 在新產品青黃不接、疫苗銷售難有起色,但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尚餘39.7億元的情況下,康希諾選擇另闢蹊徑尋找發展機會。4月21日,康希諾公告稱,將與其他合夥人共同出資發起設立私募基金,重點投資疫苗等生物醫藥領域的上游產業鏈、以及創新技術平台等項目。本次投資設立的基金目標籌集規模上限5億元,公司以自有資金認繳出資1.4億元,出資比例約28%。 藥企參投私募基金並非新鮮事,例如復星醫藥就曾多次參與設立或認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於擁有豐厚資金的企業而言,投資初創公司不僅可以獲得新的收入增長點,也有機會實現低成本的業務轉型,康希諾參投的私募聚焦疫苗產業鏈,就正是公司深耕的領域。 從估值來看,復星醫藥的市銷率僅1.2倍,反而康希諾的市銷率卻高達9.3倍,醫藥龍頭企業恒瑞醫藥(600276.SH)的市銷率更高達14倍,復星醫藥估值明顯偏低,可能與其創新藥大多來自控股子公司或授權引進有關。如今,新冠行情已經落幕,曾經曾享受過市場紅利的醫藥企業需要拿出更多成果,才能讓投資者恢復信心。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