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恒

    

內地

    

陳天橋成美國大地主

曾經在內地網絡遊戲界叱咤一時的陳天橋,近日被外地媒體發現成為美國大地主,據土地報告(The Land Report)透露,陳天橋在俄勒岡州持有19萬8千畝林地,是第二位擁有最多美國土地的外籍人。

出生於浙江的陳天橋,在上海長大,畢業於復旦大學,1999年創立了盛大互動娛樂,一度成為內地最大的網絡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更榮膺中國首富。至2012年將公司私有化,之後陸續賣掉盛大文學及盛大遊戲。他於2015年斥資8,500萬美元,向富達國民金融收購俄勒岡州林地。我們看,美國地大物博,林地並非核心地區的商業或住宅地,升值潛力似乎有限,陳天橋以幾千萬美元就做大地主,除非他有志於農林業發展,否則實際的價值未必太大。

人行出手撐樓市

內地樓市銷售持續疲弱,《經濟觀察網》報道,人民銀行批核1,000億元的住房租賃團體購房貸款,支持8個城市購買商品房,再而用作長租房。涉及的8個試點城市包括天津、成都、重慶、福州,濟南、鄭州、長春及青島,借款最長年期30年,利率3厘。

我們相信,新政策一方面可以讓地方拯救部分項目,同時又可以帶動購買力,支持地方樓市,另一方面也可為地區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實在一舉多得。當然,以現時內地樓市情況,千億元的購房貸款或許只是杯水車薪,而且出租房的回報未必可以抵銷貸款利率,但在目前的樓市中,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且若推出後效果理想,或許中央會續在其它地方推行,又或會加大貸款金額,對樓市有一定效益。

龍湖擬提早還160億債

市場有消息,龍湖集團(0960.HK)計劃今年下半年,提早償還明年1月到期的80億港元銀團貸款,而一筆明年底到期的80億港元貸款,集團也計劃明年陸續清償。據報道,龍湖與部分境外債權人的會議中,表示會提早償還貸款,計劃是透過發行新債及向銀行進行新貸款,當中發行的新債會由中債信用增進公司擔保。

自從旭輝(0884.HK)及碧桂園(2007.HK)等較有實力的內房企業先後陷於債務危機,龍湖幾已被視為民營房企最後一座大山,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畢竟若連龍湖也出問題,民營房企將全面崩圍。現時龍湖有意提早償還債項,向外釋出穩健信號,對集團本身及房地產市場也有利。

香港

    

合景鴨脷洲項目何去何從?

內房企業面對債務壓力,除將旗下物業出售套現外,亦因資金有限,手上的合作發展項目也要適當減磅,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權益悉售予合作伙伴,前提當然是夥伴仍有財政能力。合景泰富(1813.HK)剛公布,將位於浙江寧波市的住宅項目5成權益,售予合作伙伴美的置業(3990.HK),作價4億元。出售將令合景錄得虧損近1.67億元。

合景出售合資權益後,市場又想到其香港重點項目「凱玥」,2017年合景與龍光集團(3380.HK)以近169億港元投得鴨脷洲地皮,每方呎樓面地價達22,118元,創下當時賣地紀錄。發展商於去年初推售,每方呎均價50,800萬元,但因為呎價高,而項目的單位面積較大,等閒逾千方呎,涉及銀碼動輒數千萬港元,加上樓市回落,並不容易覓得買家。之前曾傳長實(1113.HK)藉收購凱玥的銀團貸款而染指該項目,後又沒有下文。至今樓盤銷情不佳,發展商遲遲未能套現,樓價又持續調整,若沒白武士挺身而出,項目會何去何從,最終會否被銀團接管?

新盤撻訂除笨有精

香港樓價向下調整,之前一兩年出售的新樓盤陸續出現撻訂,長實去年推售的油塘親海駅II,近日接連有兩宗撻訂,各自損失訂金129.4萬港元。同區由五礦地產(0230.HK)發展的蔚藍東岸,亦有一宗撻大訂個案,買家被殺訂金134.4萬港元。中洲置業位於火炭的星凱.堤岸亦有一宗撻訂,發展商沒收訂金77.1萬港元。至於億京旗下位於白石角的海日灣,亦錄得1伙撻訂。

樓市雖未大幅下挫,但樓價持續調整,加上現時中港經濟疲弱,息口相信在一段時間持續高企,本地樓價難復舊觀。個別高位入市人士(特別是兩三年前買入樓花的買家)細心考慮,樓價相較高峰時已下調兩成,撻訂也是被沒收5%或15%訂金,計算下來尚屬化算,倒不如選擇壯士斷臂,止蝕離場。

咏竹坊文章

    

向小米投下信心一票

《咏竹坊》本周報道小米(1810.HK)造車,集團創辦人雷軍在發布會上,展示小米第一輛電動車SU7,顏值超爆,設備也是高端,當市場猜度小米會再以平取勝時,雷軍卻反高潮,叫大家別期望可低價買入。他更揚言,要在10至15年成為全球五大車商。

市場有懷疑,小米在汽車行業只是菜鳥一名,如何可在強手環伺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佔一席位。我們認為,截至去年11月,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只是36%,加上車企逐漸拓展海外,整個新能源車市場仍是相當大,有足夠空間讓小米去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雷軍過往辦金山軟件(3888.HK),以及由一個手機門外漢去創立小米,最終都能成功,其能力無容置疑,加上小米這個大平台,有足夠資金支持發展,因此我們也願意投下信心一票。

蜜雪冰城「平」攻海外

內地茶飲龍頭蜜雪冰城剛在香港旺角開設首家分店,旋即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市場消息集資金額介乎5至10億美元。蜜雪冰城於1997年成立,發展至今已有35,000家分店,分布全國各地,去年首三季收入達154億元。

蜜雪冰城能在市場脫穎而出,靠的是一個「平」字,最廉宜的幾塊錢有交易。集團初期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專攻三四線地區,再而藉加盟商模式,令門店迅速增加。近年更積極海外擴張,複制內地「以平取勝」的模式拓展至東南亞,現時在越南就有4,000間分店,去年更宣布進軍澳洲。蜜雪冰城於華人市場十分成功,在東南亞亦初見成果,但當開拓西方人為主的市場,就真的是對其能力的考驗,畢竟西方人的口味以咖啡為主。

新聞

簡訊:廣告收入急增 B站第三季扭虧

影音平台嗶哩嗶哩股份有限公司(9626.HK; BILI.US)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錄得淨利潤4.69億元(6,59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7,980萬元, 成功扭虧為盈。經調整淨利潤達7.86億元,按年大增233%,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公司期內收入按年增長5%至76.9億元,其中廣告營業額按年急增23%至25.7億元;增值服務收入達30.2億元,增長7%。移動遊戲收入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而下跌17%至15.1億元。毛利率提升至36.7%,已連續13個季度按季改善。 用戶數據方面,日活用戶增長9%至1.17億,月活用戶增長8%至3.76億;月付費用戶增加17%至3,500萬,日均使用時長達同比增加6分鐘至112分鐘,再創歷史新高。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廣告效益與內容生態,並在技術革新浪潮下保持投資節奏,以鞏固長期增長基礎。 嗶哩嗶哩美股周四高開低走,收市報25.89美元,跌4.7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毛利率急跌的創新實業 招股集資55億元

電解鋁和氧化鋁生產商創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開招股,發售5億股份,當中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場費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開始掛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個月的收入達72.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卻不升反跌14.4%至8.56億元,公司解釋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價上升,導致毛利下跌所致。 據招股書資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達28.2%,但今年首五個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個百分點。 是次集資金額約55億港元,扣除開支使費後,約50%用於拓展海外產能,包括建設一家電解鋁冶煉廠,另外40%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站及購買設備,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amai sells concert tickets

線下娛樂全面復蘇 大麥盈利狂飆

儘管持續面臨消費者投訴與壟斷爭議,但公司在現場娛樂票務與IP業務上的主導地位,仍強力推動收入增長 重點: 截至9月底的六個月內,在演出票務及IP業務強勁增長帶動下,大麥的盈利上升約50% 快速增長的現場娛樂票務正面臨風險,包括年輕族群消費降溫,以及因技術問題與黃牛亂象引發的用戶反彈   夏飛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似乎在各方面都開始減少支出,從智能手機到外出餐飲皆然。然而,即便如此,他們在演唱會、脫口秀、足球賽等現場娛樂上的消費意願卻持續攀升,創下新高。 即便中國經濟放緩、就業市場艱難,受惠於強勁的市場需求,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1060.HK)仍從這波線下娛樂活動熱潮中獲得巨大紅利。公司上周發布的盈喜,透露其表現有多強勁,預計截至9月底止的上半年度,盈利將錄得強勁的雙位數增長。 大麥於2004年以線上電影票務平台起家,並於2017年被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收購,納入其獨立上市的影視子公司阿里影業旗下。該上市主體今年7月更名為「大麥娛樂」,以反映大麥現場票務服務在阿里娛樂版圖中,日益凸顯的重要地位。 在舉辦包括Ed Sheeran、周杰倫等頂級藝人的大型現場活動後,大麥近期股價飆升,已較1月時翻倍,大幅跑贏恒生指數約30%的漲幅,也遠遠勝過主要競爭對手貓眼娛樂(1896.HK),後者今年以來股價約下跌8%。 股價飆升主要反映大麥票務服務的「第二春」——在多年來的平淡表現後,該業務終於出現戲劇性反彈。大麥票務在截至3月的財年中,收入按年增長逾兩倍至20.6億元(2.9億美元),遠高於上一財年的6.13億元,使其成為公司最賺錢的業務,也佔阿里娛樂業務整體收入近三分之一。 大麥這波令人驚豔的增長,使其業務迅速成為公司最耀眼的核心資產,而這段強勢走勢或許還沒結束。公司上周向股東預告,截至9月的六個月內淨利將超過5億元,按年增幅達48%或以上。公司指出,業績亮眼主要受惠於其阿里魚(Alifish)IP授權業務表現強勁,以及投資虧損減少。 不只電影票 目前帶動整體公司增長的,毫無疑問就是大麥與阿里魚(Alifish)兩大業務。大麥票務收入之所以能夠大幅飆升,源於其策略轉向, 從早期主打的電影票務,轉為專注現場娛樂活動。電影票務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而近年在經濟放緩下需求亦持續疲弱。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票房按年下跌22.6%至425億元。雖然今年票房有所回升,但電影產業整體低迷,仍讓主要依賴電影票務與製作的貓眼娛樂,今年上半年錄得37%的盈利暴跌。 與此相比,大麥的核心業務已蛻變成中國現場活動的首選網上票務平台,涵蓋演唱會、脫口秀、體育賽事,以及博物館與展覽等各類活動。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商業演出去年增長近11%,達48.84萬場,其中觀眾超過5,000 人的大型演出,票房收入達296億元(42億美元)。在阿里影業5月的品牌重塑發布會上,大麥總裁李捷甚至暗示,未來除交通票務外,所有門票都應該可以在大麥買到。 除了票務業務外,這家上市公司的另一大增長引擎——阿里魚(Alifish),也在 Z 世代中錄得強勁增長。該業務重點投入IP授權與周邊商品開發,涵蓋包括三麗鷗(Sanrio)、寶可夢(Pokemon)以及吉伊卡哇(Chiikawa)等日本人氣 IP。該部門在公司最新一個財政年度的收入按年增長73%,達14.3億元。阿里魚IP業務的快速擴張,某種程度上正試圖複製泡泡瑪特(9992.HK)旗下「Labubu」所帶動的全球爆紅模式。 壟斷疑雲 儘管股價今年表現亮眼,但大麥與消費者之間日益惡化的關係,可能是一個暗藏的風險信號,顯示好景隨時可能逆轉。坐擁1.7億用戶的大麥票務平台近年頻頻惹怒粉絲,不僅因技術故障導致搶票失敗,也因平台在防堵黃牛方面執行不力而備受批評。 今年6月,因大麥未能讓部分用戶按時購票,導致系統取消所有訂單並最終延期演唱會,引起中國歌手鹿晗的粉絲憤怒,湧入微博大麥官方票務頁面留言抗議。部分活動中,黃牛更大規模湧入平台搶票,隨後在二級市場大幅哄抬價格。公司今年也因未能履行相關義務而遭到兩次罰款。在部分演唱會上,當歌手在尾聲致謝大麥時,台下甚至出現粉絲高喊「倒閉吧!」的場面。 然而,輿論風暴似乎未能撼動大麥在中國現場演出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根據 Questmobile數據,今年2月大麥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440萬人,是主要競爭對手Moretickets的近五倍。其市場支配力更讓大麥有足夠底氣向演唱會觀眾「開條件」。 大麥的延伸市盈率已高達100倍以上,但在分析師圈中仍獲得強烈好評。根據Yahoo Finance的調查,在受訪的12位分析師中,有3位給予「強烈買入」、9位給予「買入」評級,主要看好其快速擴張的IP授權與特許經營業務。 在商業模式上,大麥其實與騰訊系的貓眼不太可比,反而更接近美國的現場活動巨頭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LYV.US),後者目前的市盈率同樣高企在101 倍。 但投資者仍需記住:市場狂熱終有極限。就業市場若進一步轉弱,Z世代在演唱會與現場娛樂上的「報復性消費」可能很快降溫;而Labubu熱潮急速冷卻,也再度顯示年輕消費力反轉之快。對於具支配地位的企業而言,監管風險同樣不可忽視。Live Nation目前正因涉嫌從黃牛活動中獲利,而與美國監管機構對簿公堂;若中國消費者對票務費用、排隊機制或二級市場炒價的不滿持續累積,中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或許遲早會敲響大麥的大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issin foods

日清方便麵銷量持續回暖 但還不是高興的時候

日清食品在中國內地的銷售持續回暖,但增速開始放緩,其方便麵業務仍在等待一個正確答案 重點: 前三季度純利按年增長2.73%至2.58億港元 中國內地業務收入錄得18.6億港元,同比增5.4%,增速低於上半年    李世達 在中國消費市場持續低迷的2025年,方便麵這碗「老味道」似乎又更香了。11月10日,日本方便麵大廠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公布喜人的業績報告,這個登陸中國40年的品牌似乎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根據最新財報,日清今年截至9月底止的前三季度收入達30.6億港元,同比增長6.99%;純利錄得2.58億港元,增幅2.73%。毛利率亦從去年同期的34.8%升至35.4%,主要由於杯裝即食面銷量增加及生產效率改善所致。 分地區看,香港及其他地區業務表現搶眼,收入同比增長9.5%至12.01億港元。公司稱,香港方便麵銷售穩健、其他海外市場需求上揚。相比之下,中國內地業務收入為18.6億港元,同比增5.4%,在集團總收入中佔比約六成。不過,這一增速已明顯低於上半年的9.4%,意味著第三季度動能有些無以為繼。 強化線下渠道 公司在投資者會議上指出,早前受壓的華南市場已重拾增長,華北及西部地區的銷售亦有改善。這顯示公司正在擺脫電商渠道的依賴,重新強化線下經銷與便利店網絡,特別是在華南與西部市場布局實體終端,以穩定利潤率並鞏固品牌聲量。 在創新方面,公司近年推出非油炸面、高纖低卡麵等主打健康概念的新品,並藉動漫、遊戲IP聯名強化品牌年輕化。這些策略雖提升了品牌活力,但部分非主業如冷凍食品與零食仍持續虧損。 中國的方便麵需求確實在恢復。根據世界速食麵協會(WINA)統計,中國方便麵年消費量已從2020年的463.6億份降至2023年的422億份,至2024年止跌回升至438億份。這意味著儘管外賣、自熱火鍋與預製菜的興起分流了大量即食需求,但在消費分級的時代,方便麵仍然不會被淘汰。 儘管如此,日清在中國市場的回暖仍顯脆弱。 品質穩定還是缺乏創新? 對日清而言,穩定的品質是一種優勢,也可能成為束縛。當中國市場的年輕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新鮮感」與「互動感」時,傳統口味與包裝的出前一丁與合味道,雖具懷舊情懷,卻難免顯得保守。這種矛盾正成為日清在兩地市場的最大挑戰。 日清香港與內地的品牌定位與消費場景存在明顯差異。在香港,「出前一丁」是許多人從小吃到大的經典品牌,幾乎家家戶戶櫥櫃內的必備品,不僅長年佔據高端方便麵市場主導地位,且與本地便利店、茶餐廳及超市形成穩定供應網絡,早已成為一種「熟悉的品質」與「習慣的口味」。 反觀內地市場,方便麵更多被視為快節奏生活下的「即食解決方案」,主流市場仍偏重價格與性價比。而康師傅(0322.HK)、統一(0220.HK)、今麥郎、白象等國產品牌陣容龐大,產品線從平價到高端不一而足,讓承受經濟壓力的消費者有更多更具性價比與新鮮感的選擇。 日清雖然也推出多款細分子品牌,但能見度仍然有落差,消費者一想到日清,還是只會聯想到包裝萬年不變的「合味道」與「出前一丁」。 據相關數據,目前,康師傅、統一、白象與今麥郎四大品牌,在內地方便麵的市場份額合計已達到81.35%。而日清身後,還有韓國三養(145990.KS)與農心(004370.KS)正虎視眈眈。 即使如此,日清並未收縮中國投資。今年9月,公司斥資約2.4億元在廣東珠海購地建新廠,計劃導入高度自動化產線,以提升產能與效率。董事長安藤清隆表示,此舉是為應對「高端產品需求增加與區域市場變化」,並強調中國市場仍是公司中長期發展重心。 今年以來,日清股價累升約17.18%,雖較去年低位拉升,仍遠低於同期恒生指數的升幅。目前日清市盈率37.9倍,高於康師傅的15倍與統一企業中國的15.7倍,這反映出市場對日清品牌穩健及毛利率改善的高期望,但也顯示其價格明顯偏貴,其成長性與盈利表現未必能夠支撐其高估值。 說到底,日清仍象徵著熟悉的品質與日式工藝,那份「不變」仍是品牌最動人的部分,這對消費者而言是安心,但對投資者而言卻是停滯。日清若想突圍,必須在「變」與「不變」中找到平衡,讓「老味道」講出新故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