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SO.US 9896.HK
Miniso’s new dividend policy with a payout rate of 50% or more will please shareholders, including the company’s chairman and his wife who own 62% of its stock.

儘管該公司在過去四年中有三年處於虧損狀態,這家中國經濟型生活方式零售商將把不低於50%的利潤作為定期股息派發

重點:

  • 名創優品股息支付率不低於50%的新政策將令股東感到滿意,其中包括持有公司62%股份的董事長夫婦
  • 總部位於廣州的名創優品大舉擴張其經濟型生活方式門店網絡之際,派息承諾可能有助於吸引新的投資者

 

譚英

名創優品 (MNSO.US, 9896.HK)上周宣佈新的股息政策,將經調整淨利潤的50%甚至更多返還給股東時,投資者不為所動。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當天僅上漲了3%,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實際上還下跌了1.3%。

一方面,波瀾不驚的反應可能反映出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漠不關心,雖然它的股價在去年增長了兩倍多,但也僅僅是與2018年紐約IPO價格大致持平。不過話又說回來,投資者可能要先看看名創優品能否實現持續盈利,才會變得興奮。

與此同時,創始人兼董事長葉國富一直在忙於勾勒名創優品的全球前景。這家主要通過特許經營合作夥伴經營的零售商,從2013年開設首家門店到今年3月31日,已經擁有了5,514家門店,其中包括中國以外的2,131家門店。它最新的「御寶」是5月19日在紐約時報廣場開業的全球旗艦店。除了同名連鎖店外,名創優品還經營著一個更新的商店品牌Top Toy,目標客戶是兒童和青少年。

董事長葉國富和妻子楊雲雲將成為新股息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為他們總共擁有名創優品62%的股份。

但在顧及小股東的看法的同時,葉國富和其他中國上市企業的決策者一樣,可能正在想方設法來平衡曾經純粹憑借增長潛力吸引全球投資者的中國故事的衰落。中國科技巨頭騰訊控股(0700.HK)多年來一直有派發股息,但電商同行京東 (JD.US, 9618.HK) 去年才開始派息。中國其他大多數科技巨頭尚未加入這一行列。

像名創優品這樣市值67.5億美元(485億元)的低市值企業,在最近幾年之前都不願意拿出現金,而是選擇將所有利潤重新注入公司。但隨著中國國內經濟出現放緩跡象,以及投資者對尚未盈利的公司失去耐心,這種情況現在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名創優品起初是與一位日本設計師合資,人們常說它的商標與規模大得多的日本快時尚巨頭優衣庫很像。它的家居用品系列又讓人想起另一家日本零售商無印良品。它還與迪士尼和寶可夢等標誌性品牌達成了知識產權協議。

隨著公司的大舉擴張,葉國富表示,希望跟隨名創優品所模仿的那些日本大公司的腳步。

他曾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稱:「未來,世界上的每個消費者都會使用名創優品的產品,就像買衣服和運動鞋選擇耐克、買咖啡選擇星巴克、買飲料選擇可樂一樣。」 2022 年,海外門店為名創優品創造了9.865億元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五分之二,葉國富希望將這一比例提高到50%。

收益波動

雖然新的股息承諾聽起來了不得,但投資者有理由先做觀望,直到有證據證明其確實有意義。這是因為名創優品自2018年在紐約上市以來,盈利記錄一直起伏不定。去年,該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

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上一個財年,名創優品的利潤為6.397億元。但這是在連續三年嚴重虧損之後,包括2021年14億元的巨額淨虧損,此前2020年和2019年的虧損額分別是2.6億元和2.944億元。

然而,在經歷了這三年的虧損後,名創優品似乎走上了盈利的正軌,這或許可以解釋它現在決定宣佈股息政策的原因。該公司今年前三個月(即2023財年第三季度)的最新財報顯示,調整後淨利潤為4.83億元,按季增長29.5%。同期收入為29.5億元,按季增長18.4%。

名創優品去年12月和9月季度調整後利潤分別為3.731億元和4.174億元,流通股3.159億股。因此,如果第四季度業績強勁,按照當前股價計算,該公司最終可能要派發每股2.64元左右的股息,相當於約1.8%的收益率。

這並不是名創優品第一次派息。它在2021年8月曾宣佈派發每股0.039美元的現金股息,並於去年8月再次派發每股0.043美元的現金股息。然而,之前的分紅是臨時性的,而最新的公告表明,未來將更為定期去支付股息。葉國富稱,這是公司短暫歷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時刻」。

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已悄然開始將派息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但像名創優品這樣的小公司做出如此堅定的承諾仍較為罕見。根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去年滬深300指數上市公司的股息支付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元,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鼓勵為股東提供更好的回報。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的報告沒有追蹤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儘管這些公司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近80%。許多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國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 (9988.HK, BABA.US) 和百度 (9888.HK, BIDU.US)尚未派發過股息。但國有企業自2007年以來就開始派發股息,當時財政部規定,盈利企業的股息最高可達利潤的10%。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壓力增加,更多的中國上市公司可能會迫於壓力,開始效仿名創優品的做法,而不僅僅是通過發表願景聲明和談論巨大的增長前景,來保持投資者對其故事的興趣。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行業簡訊:6月澳門賭收大升近兩成 半年收入1,188億澳門元

澳門博監局周二公布,6月的博彩毛收入為210.64億澳門元(下同)(204.4億港元),按年升19%。不過,按月則微跌0.6%。今年上半年,澳門賭收已達1,187.7億元,同比上升4.4%。 今年初澳門賭收有放緩趨勢,1月賭收更按年下跌5.6%,之後幾個月的賭收增速也是個位數字。直至在5月及6月有回勇態勢,兩個月均錄得超過2,000億元收入。 澳門2024年賭收達2,280億元,今年初政府估計全年賭收是2,400億元,但5月時修訂為2,280億元,現時上半年賭收已達修訂目標的52%,相信今年要達標並沒困難。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ina plays catch-up to U.S. in stablecoin rivalry

中美穩定幣競逐浮上水面

在美國正為鏈上金融制定規則之際,焦慮的中國正透過香港試圖在虛擬貨幣世界中尋求突圍    李世達 近年來,穩定幣憑藉其鏈上支付與清算能力,在虛擬資產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積極推進穩定幣立法尋求規則主導,中國則透過香港制度改革與中資券商的布局,試圖在這場數位貨幣清算權爭奪戰中打開缺口,令全球貨幣清算的戰場正式延伸至虛擬貨幣世界。 今年4月,美國《STABLE Act》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獲得通過,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須持有銀行牌照並接受聯邦監管,而另一部更為嚴格的《GENIUS Act》近日也在參議院通過。美國的戰略意圖明確——將USDC、USDT等美元掛鉤穩定幣納入官方體系,鞏固其在鏈上金融中的主導地位。受此推動,Circle(CRCL.US)作為USDC的發行商,其股票在6月初上市至今已漲了3.8倍,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美元鏈上清算優勢的預期。 所謂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與特定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資產,常見如與美元1:1掛鉤的USDT、USDC。其價值穩定性使其成為DeFi、跨境支付、代幣化資產(Tokenized Assets)等場景中的首選清算工具。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波動性極高的虛擬貨幣不同,穩定幣強調的是可預期、可兌換、可用於支付結算的貨幣功能。 美國穩定幣立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消費者的保障與反洗錢的監管,更在於將穩定幣納入官方金融清算體系,使其具備跨境支付與資產清算的合規身份。這一步一旦完成,就意味著美元(或其他貨幣)透過穩定幣「駐紮」在全球各個區塊鏈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無需經由傳統SWIFT或商業銀行網絡。 九成穩定幣掛鈎美元 根據數據提供商CoinMetrics,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通中的穩定幣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其中逾九成掛鉤美元。這一事實意味著,即使在去中心化的Web3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美元依然透過穩定幣維持其主導地位。 這對急欲提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而言,顯然是一場不容忽視的挑戰。 由於中國明令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雖然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e-CNY),但主要由央行主導,其封閉式設計難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在此背景下,中國對美元穩定幣滲透亞洲、非洲等區域市場感到警惕。今年以來,中國官媒多次點名批評美國推進穩定幣立法,稱其本質是構建「數字美元霸權」。 不只是嘴上説說,中國也在展開具體行動。同樣是6月,香港正式通過穩定幣發牌制度立法,並於8月1日起實施,中國透過香港正式邁出參與數字資產國際清算體系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中資券商國泰君安國際(1788.HK)獲准成為首家可於香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與託管服務的內地背景金融機構,象徵著中國資本開始謹慎試水區塊鏈金融。雖尚未直接涉及穩定幣發行,但結合金管局提供的制度框架與監管路徑,未來推動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並非不可能。 除國泰君安外,包括中信建投、海通國際等其他大型中資券商亦被傳出正在積極研究入局可能性,甚至著手建立虛擬資產平台與風控模型。這種制度與商業的雙向積極,顯示香港可能成為人民幣推動鏈上國際清算的試驗場。 儘管與美國立法方式不同,香港採用的是行政指引與牌照制度,但其針對資產儲備比例、資訊披露、清算透明度的規範已具備完整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容許掛鉤港幣與人民幣的穩定幣發行,為未來更多中資金融機構參與創造制度空間。 目前來看,中國內地放寬虛擬貨幣管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由於缺乏較為開放的虛擬資產生態與參與空間,中國要追趕美元穩定幣勢必面對不少困難,但在香港或透過特定跨境用途上進一步的放鬆是可能的。透過香港作為特殊金融樞紐,以「受控實驗場」方式發展人民幣穩定幣或其他清算方案,終究不會讓中國在新一波貨幣競爭中缺席。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後 朝聚眼科重啓收購擴張模式?

這家私立醫院及診所運營商宣布了兩項新收購計劃,或標誌著其去年一度沉寂後,公司重返收購賽道 重點: 朝聚眼科宣布,計劃全資收購寧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機構,同時收購寧夏地區另一家機構70%的股權 公司去年下半年營收縮水,利潤驟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長    陽歌 對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在中國國家醫保體系外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中國數千家醫保體系之外的民營醫院及診所經營者近年獲得的教訓,它們試圖通過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費醫療服務盈利。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消費者正收緊非醫保覆蓋的自費醫療項目支出。 伴隨業務停滯甚至出現萎縮,部分企業正試圖通過收購擴張重振股價。朝聚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為其中一例。該公司周一宣布,計劃收購兩家醫院,分別位於浙江寧波市與寧夏的吳忠市。 兩項收購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資者關注。2021年IPO時,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為中國眼科行業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兩筆交易都缺乏亮點(下文將詳述原因),但更具象徵意義的是,在長達一年多未進行重大收購後,此舉可能標誌著該公司重啓收購模式。 最新公告顯示,朝聚眼科對兩家機構的收購金額都不高,折射出此類機構的盈利困境。其中較大規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萬元(200萬美元)收購寧波博視眼科醫院有限公司37%的股權,該機構整體估值約3,800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寧波博視63%的股權,早已是該機構控股股東,並將其納入財報合併範圍。因此,嚴格來說此項交易不構成收購。 第二筆交易則構成實質收購。朝聚眼科將以約500萬元,購得吳忠市雲視康眼科醫院有限公司70%的股權。該作價顯示,這家機構總值僅714萬元(約100萬美元),遠非大額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稱:「本次收購系既定戰略規劃組成部分,公司將進一步整合浙江及寧夏的醫療資源,通過多點布局,增強行業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有效應對市場風險。」 朝聚眼科選在7月1日香港公眾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資者反應需待周三開盤後顯現。不過,考慮到交易總額僅2,000萬元(不足300萬美元),市場反應平淡也不足為奇。 民營醫療機構熱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價表現,反映出整體民營醫療板塊的低迷情緒,其股價年內維持橫盤。該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2021年IPO時因有望整合高增長賽道而備受矚目,但此後表現多遜於預期。其港股最新收盤價為2.85港元,較10.60港元的發行價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價表現絕非個例,其當前9.2倍的市盈率雖顯著低於藥品及醫療器械板塊同業,卻與民營牙科機構現代牙科(3600.HK)9.9倍、醫美連鎖機構完美醫療(1830.HK)10倍估值相當。 IPO之後,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頗為活躍,走出內蒙古大本營後展開較為激進的收購。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該公司運營17家眼科醫院及24家視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醫院及兩家視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續擴張節奏,新增10家機構(7家醫院+3家視光中心),至當年末,其網絡擴大至31家醫院及29家視光中心。然而,此後擴張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顆粒無收。去年年初,雖宣布以3,680萬元收購北京明玥眼科診所有限公司的計劃(屬較大規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報顯示,這家醫院沒有被合併納入財務報表,表明該交易並未完成。 伴隨併購停滯,朝聚眼科也開始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去年全年勉力實現2.6%的營收增長,總額達14.1億元。但結合年報及去年上半年數據測算,其去年下半年營收出現0.9%的負增長(上半年則同比增長6%)。 去年,該公司毛利率下滑近兩個百分點至43.5%(2023年為45.4%),反映出在運營成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診人次及客單價承壓,導致盈利能力萎縮。 受此影響,該公司去年全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2%至1.86億元(上年同期為2.21億元)。數據顯示,其去年下半年淨利潤同比大跌30%,遠高於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確實擁有充足的併購資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賬面現金達7.8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63億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預示,該公司準備重啓併購模式。若能鎖定優質標的,或可提振其股價,但仍需對當前疲軟經濟環境下財務不穩的資產予以警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譚仔國際私有化獲高票通過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線品牌連鎖店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獲高票通過,將於7月28日最後交易,並於8月19日收市後正式除牌。 根據公告,私有化方案於法院會議中獲99.7%贊成票,反對票僅0.29%;獨立股東的反對票僅佔0.13%。在特別股東大會上,持股74.25%的大股東亦投下99.96%贊成票。 譚仔國際控股股東東利多控股(3397.T)於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作價每股1.58港元,較2021年上市價為3.33元低52.6%。譚仔指,公司在海外擴展方面未能充分發揮效力,而大股東東利多擁有相關資源及專業知識,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擴展海外業務及加強內部以應對行業逆境的挑戰。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譚仔全年純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萬港元,收入錄得28.4億元,上升3.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