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inent US targeting casts shadow over future of WuXi AppTec

美國針對一觸即發 藥明系前景蒙塵

美議員推《生物安全法》擬禁止聯邦機構或接受聯邦資助的機構,購買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與服務,藥明康德等CXO企業遭點名 重點: 藥明康德去年上半年收入超過65%來自美國 藥明康德澄清從未贊助涉軍項目,亦沒有直接收受相關投資      李世達 中美競爭正從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轉向「醫藥戰」。1月26日,一則報道令中國多家CXO(醫藥代工)企業股價應聲下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提案,擬禁止美國聯邦機構購買特定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及服務。對於營收主要來自美國的中國CXO企業來說,這條法案可說攸關生死存亡。 消息公布後,遭點名的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股價在A股及港股兩市應聲急跌,其關聯公司藥明生物(2269.HK)、藥明合聯(2268.HK)無一倖免。藥明康德從25日收盤價76.2港元,三個交易日下跌26%至56.3港元;A股跌幅亦達22%;藥明生物股價則跌去31%。 對於上個月才剛剛宣布大手筆回購股份的藥明系來說,無疑是沈重的打擊。 這項新法案被稱為《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由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等多位議員提出。法案中提到,中國尋求主導生物技術作為未來產業,且該國的生物技術公司「多次與解放軍實體合作」,當局有權迫使他們交出數據。 在參議院提出類似提案的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表示,當前中國生技公司正透過醫療檢測,收集全球數百萬人的基因數據,許多被抽血的美國公民,並不知道誰有權查看其DNA與敏感數據。隨著生技領域發展,中國能夠大幅收集這些數據,在未來中美科技戰中佔據上風。 法案直接點名藥明康德,指其曾贊助「軍民融合活動」,接受「軍民融合基金」的投資,並指其同系的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曾是解放軍醫藥科技的教授之一。 對於這些指控,藥明康德發布自願性公告,指法案有關藥明的內容「不恰當也不準確」,重申公司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的安全構成風險,澄清公司從未贊助過涉軍項目、沒有直接收受相關基金投資。 是否「極小概率事件」? 藥明生物則發出澄清公告,指法案提及陳智勝有關解放軍醫藥科技學術頭銜,是2013年在唯一一次受邀講座後,作為一種禮遇而授予,這是中國高等院校慣例。強調陳智勝沒有為軍事醫學科學院或任何具有軍事背景的機構工作過,也沒有從具有軍事背景的機構中獲得過任何報酬。 「生物安全法只是一個反華議員的提案,到成為法律是極小概率事件,而且需要幾年的時間」陳智勝說。 陳智勝口中的「極小概率」事件,幾乎推翻了公司為了挽救股價所做的努力。在公司澄清後,藥明系股價仍持續下跌。 藥明康德營收超過八成來自境外。根據2023年中期業績,藥明康德境外業務佔總體營收的82%,美國佔比超過65%,來自中國境內的收入僅佔17%。藥明生物也是如此,去年上半年營收有54%來自北美。 藥企眼中的「富士康」 藥明系對於歐美藥企來說,重要性就像富士康之於蘋果。歐美藥企負責新藥研發、品牌及銷售,而像藥明系這類的CXO企業,則負責技術相對沒那麼尖端的研發、驗證與生產,提供外判代工服務。頂尖藥企集中在歐美,意味著中國CXO企業收入仰賴海外,很難改變。 儘管不少中國分析師認為,有關法案成功立法的可能性不高,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臨近,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將會在更多層面被檢視。像藥明系這樣與美國企業廣泛合作並掌握敏感數據的企業,勢必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事實上,在生物科技領域禁止中國企業的呼聲,早在去年11月就已出現,當時有16個保守團體致信國會參眾兩院,呼籲在國防授權法案(NDAA)修正案中修法禁止與「敵對生物技術公司」,特別是中國的華大基因(300676.SH)簽訂合約。 總統拜登最終簽署的2024年國防授權法中,與中國相關的技術合作、技術轉移等受到重點關注,尤其是在新能源、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因此無論法案最終是否成為法律,美國政府逐漸收緊與中國生物技術領域的合作,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慎防政治風險 然而,有投資銀行認為市場目前的反應過於激烈,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即使該法案成為法律,亦只是限制接受聯邦資金的項目外判給海外公司。藥明康德作為一家高性價比的服務提供商,可於生物製藥行業發展中得益。大和則稱,藥明生物曾於美國商務部的未經核實名單中排除,或可作為類似事件的參考,將藥明生物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 醫藥研發仍是增長快速的領域,目前藥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5倍,低於藥明生物的21倍,仍高於同業凱萊英(6821.HK;…
This pharma services provider has shocked investors with a steep downward revision of its earnings outlook, slashing its full-year revenue growth forecast to just 10% from an initial 30% and predicting a profit drop.

藥明生物自爆業績遇冷  緊急回購能否重塑信心?

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藥明生物宣佈大幅下調業績指引,全年收入增速從年初預計的30%下調至10%,利潤也將出現個位數比例下降 重點: 藥明生物股價一周內下跌超過30%,自稱已經嚴重偏離公司估值,宣佈大手筆回購10%股份 收入下挫一方面因為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放緩,導致新增項目減少,另一方面因監管機構批准滯後,導致重磅藥物延期影響收入   莫莉 過去這一周,曾經堅定看好醫藥外包(CX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9.HK)的投資者,可能會頗為傷神。上週一,藥明生物突然發出業務不及預期的公告,其後股價大幅插水,即使公司管理層積極回應解釋,也未能挽救頹勢,一周之內股價累計下跌32.5%,市值縮水超過374億港元。 以藥明生物CEO陳智勝的話來說:「今年是藥明生物歷史上最難的一年,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寒冬。」在此背景之下,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藥明生物宣佈大幅下調業績指引,全年收入增速從年初預計的30%下調至10%,兩大核心業務中,藥物開發比去年同期有3%至5%的增長,藥物生產業務的收入將下降3%至6%,利潤也將出現個位數比例下滑。 藥明生物自2017年從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分拆獨立在港交所上市以來,受惠於生物藥的開發熱潮、以及新冠疫情帶來大量研發及生產項目,在2017年至2022年,每年收入均錄得四成至八成的高速增長。 到了2023年,不只核心業務收入下滑,整體收入增速也大幅萎縮至10%,淨利潤甚至出現倒退,也難怪投資者選擇快速離場,光是業績預告發佈當天早上,其股價便暴跌23.8%,以致公司宣佈停牌,次日復牌後仍然延續跌勢,48小時內下跌超過30%。 12月6日,眼看股價一步步滑向深淵,藥明生物宣佈大手筆回購10%股份,總價格不超過6億美元。公告稱,這次回購是因為股價已經嚴重偏離了公司估值,陳智勝補充說,「因為我們有資金、有實力做這件事,不然不論股票跌到什麼程度都沒錢回購。」 雖然業績增速不如預期,但作為行業龍頭的藥明生物仍有著充足的現金流。中期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手握76億元現金。藥明生物還將旗下專注於抗體偶聯(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組織(CRDMO)服務業務獨立出來,今年11月,負責這部分業務的子公司藥明合聯(2268.HK)成功登陸港交所,淨籌資額高達34.8億港元。 行業危機? 「我們是行業裏最後一個感受到寒冬的,但我們已經開始感受到春天的到來」,陳智勝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公司今年的新增項目或將達到100個,佔全球研發領域50%以上的市場份額,預計2024年將會穩健增長,2025年及以後恢復強勁增長。 藥明生物管理層屢次喊話,試圖向市場傳遞信心,但是這次預測是否準確,則仍然有待考驗。畢竟,在10月底的傳媒交流會上,陳智勝曾表示,公司年初制定的新增120個項目目標沒有變,不少公募基金經理都在第三季大幅加倉藥明生物。然而一個月後,業績預告卻突然變臉,可能讓投資者的信任受打擊。 造成藥明生物收入銳減的原因是甚麼?公司稱,在藥物開發領域,由於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放緩,導致藥明生物獲得的新增項目減少,比去年減少約40個新項目,即約3億美元收入減少;在藥物生產領域,由於今年下半年監管機構批准滯後,三個重磅藥物延期,大約影響了約1億美元的收入。 新增項目數量下降的確不是個別例子,整個中國的CXO行業都存在同樣問題,這或許與中國經濟不景氣,導致生物醫藥融資環境艱難有關。今年首三季,同業凱萊英(6821.HK; 002821.SZ)的營收為63.8億元,按年下滑18.3%,但對應去年同期的收入增速卻高達167.25%;同期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的營收為56.5億元,雖按年增長4.5%,但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9.2%高增長。 可是,若將對比範圍擴大到全球市場,CXO行業的另一位領軍者三星生物(207940.KS)仍然維持高速增長。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三季度營收超過1萬億韓元(54億元),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實現86%的增長,最新的2023年收入指引,更是從增長 15%至20%,上調至20%以上。對此,陳智勝解釋稱,三星生物的強項在於藥物生產,而藥明生物目前在該領域產能不足,生物技術投融資環境對藥物生產業務的影響很小。 目前藥明生物還在積極擴充產能,之前公佈擬在歐洲、美國、新加坡累計投資30億美元建廠,預計海外產能佔比在2026年將接近40%。然而,這些全球基地的產能爬坡,也導致2023年毛利減少1億美元,成為拖累利潤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新冠疫情帶來的CXO行業超高速增長難以持續,許多曾經以新冠藥物研發為主業的醫藥企業亦轉型攻入CXO市場,同行競爭更加激烈。但是,隨著ADC、GP-1減肥藥等新的明星藥品種不斷推進,醫藥研發及生產的需求還將持續上升。藥明生物當前的市盈率已回落至28倍,仍然高於藥明康德的市盈率23倍。如果2024年可以如管理層所言步入春天,藥明生物仍然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