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China shedding strategies work?

全球投資巨頭在亞洲建立獨立業務時面臨著高風險的平衡行為

 

楊方曦

隨著幾家全球性中國公司的總部遷出中國,高瓴投資和GGV等領先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紛紛擴大其亞洲業務。它們進行這一戰略轉移的目的,似乎是為了降低北京與華盛頓之間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所帶來的風險。

但這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由於這些公司在中國仍有大量資產和投資,這種「捨棄中國戰略」能否充分應對它們所面臨的複雜挑戰,抑或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過去一年,受政府政策指令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在美國備受矚目的中國公司,紛紛向中國以外的地區擴張,並積極重塑品牌,以擺脫與中國的聯繫。這些公司在傳統上由美國公司主導的領域展開競爭,並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和監管機構的審查。為了更好地與全球市場接軌,減少與中國的聯繫,這些公司在試圖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自己的註冊地,提高自己的聲譽。

網上零售商拼多多(PDD.US)旗下成功的跨境電子商務公司Temu,已經刪除了母公司的字樣,現在自稱成立於波士頓。其競爭對手Shein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收購了Forever 21等公司的股份,並期待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TikTok在得克薩斯州的項目(Project Texas)等計劃中投入巨資,在美國建設基礎設施,以確保其數據存儲和管理獨立於北京的母公司字節跳動。

現在,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大型基金,也開始尋找其中國業務以外的機會。多年來,這些基金在幫助美國股東進入中國最成功的新晉「全球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它們也在重新考慮中國戰略。

中國基金

在字節跳動的投資者名單中,紅杉資本、GGV和高瓴投資等巨頭,在過去二十年通過對中國科技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投資,利用中國顯著的經濟增長實現了蓬勃發展。去年紅杉資本將三個地區業務分離完全獨立運營後,紅杉中國公開承諾將繼續專注於中國國內投資,支持中國創始人,包括他們走向世界的努力。

與此同時,以投資京東(9618.HK)、騰訊(0700.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公司而聞名的GGV和高瓴投資,也重新審視了它們以中國為中心的投資理念。GGV於2023年9月重組為獨立的GGV Capital U.S.(專注於在美國的投資)和GGV Capital Asia(專注於該地區,總部設在新加坡)。自 2022 年以來,高瓴投資的HH Capital Investment也在新加坡註冊了基金,遷移了高級管理人員,並擴大了在新加坡的辦事處。

這一轉變反映了他們的目標,即應對地緣政治格局以及美國對投資中國科技公司日益增長的擔憂,特別是考慮到GGV和高瓴投資龐大而重要的美國有限合伙企業基礎,其中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其他公共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高瓴投資,自從2005年從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獲得 2,00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開始,至今已發展成為市值1,000億美元的巨頭。

「撤出中國」戰略

GGV和高瓴投資都對亞洲業務進行了重組。

高瓴投資和GGV的大多數有限合伙人是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這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正在重新考慮中國的風險敞口,並停止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以降低風險,化解經濟不確定性造成的影響。拜登政府對美國在華先進技術產業的投資採取新的限制,進一步強化了大型投資者撤離中國的理由。

GGV一直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積極投資者,投資了曠視科技等中國企業,曠視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軟件公司,現已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包括GGV在內的幾家基金公司收到了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的信函,要求它們提供在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計算領域投資的詳細信息。再加上拜登政府的新規,GGV重組成了兩家獨立公司,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另一家總部在亞洲。

高瓴投資重新定位的時機與其融資週期相吻合。自四年前創紀錄的私募股權融資以來,其公共股權表現一直受到更廣泛的宏觀和市場因素的影響。由於IPO流程的演變,以及從公共資本向私人資本的根本性轉變,公開市場作為主要退出策略的吸引力正在減弱。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文件顯示,去年高瓴投資的公共投資部門HHLR Advisors資產暴跌三分之一。專注於流動性較低投資的高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資產同期僅增長2.2%,至447億美元。投資活動也有所放緩:2022年高瓴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交易下降至61筆,較前一年的238筆大幅減少。

聲譽潛在風險

不過,當這些中國企業試圖改變自己在美國的形象時,由於嘗試跟中國身份劃清界限,它們在中國政府那裡可能也會面臨危及長期聲譽的潛在風險。

高瓴投資正在採取防範措施。在將兩家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公司遷往新加坡之前,它完成了一隻以人民幣計價的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的首次關賬,基金總規模逾40億元。這可以視作其為了與中國更廣泛的目標保持一致,並表明對中國的持續承諾而做出的努力。

高瓴投資兩邊都不撒手的新嘗試,對於它未來的成功究竟是助力還是拖累?

該公司還完成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國際投資,包括以37億美元收購荷蘭電子巨頭飛利浦的家電部門。據The Information報道,高瓴投資還與美國醫療服務提供商妙佑醫療國際,以及美國咖啡連鎖品牌皮爺咖啡等外國公司達成了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的協議,為它們拓展中國市場提供幫助。

即便取得了這些「勝利」,高瓴投資仍在憑借其在中國市場的專長籌集資金。它目前正在籌集一隻數十億美元的基金,目標是被低估的中國股票,這一機會主義舉動與中國政府振興實體經濟的努力背道而馳。此舉也表明,高瓴投資還沒有準備好將重心完全從中國轉移出去。

在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全球化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GGV和高瓴投資這樣的基金,以及Temu、Shein和TikTok這樣的公司,將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十字路口,需要兼顧截然不同的優先事項。它們必須想辦法在與中國的聯繫和全球抱負之間取得平衡,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兼顧投資者的期待。

它們創造新的業績記錄和獲得核心優勢的能力將至關重要,這樣就能確保它們在目標市場的成功,重新定義它們的企業形象,並為全球商業和投資實踐樹立新的標準。

楊方曦是紐約傳播與聲譽管理公司Wavelet Strategy的創始人。她為《金融時報》撰寫中文專欄《話語權時代》,還撰寫時事通訊《Calling the Shots: Bridging the U.S. -China communications gap, stories of wins and fails》。她畢業於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商學院,讀者可以通過ivy@waveletnyc.com與她取得聯繫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滴普科技首掛大漲 半日收升121%

企業級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開市大漲112%,至中午休市報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發售2,663.2萬股,發售價26.66港元,集資淨額6.1億港元。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得熱捧,錄得7,568.83倍超購,香港公開發售原佔5%,按回補機制增至532.64萬股,佔發售總數20%。國際發售錄得15.61倍超購。 滴普科技主要為企業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主要客戶涵蓋消費零售、製造、醫療及交通等多個領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18.4%達到1.32億元。整體毛利率提升至55%。虧損由去年同期的6.2億元收窄至3.1億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文遠知行招股集資31億元

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文遠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開招股,發售8,825萬股,5%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不超過35港元,集資30.9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3,535.3港元。公司於下周一截止認購,下周四在港掛牌。 過去三年文遠知行持續虧損,今年首六個月,公司收入近兩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2.8%,但仍錄得虧損7.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公司解釋,虧損主要是加快業務及技術發展,故前期在研發、行政及銷售開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資金。 公司表示,集資所得約40%用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另外40%用於加快L4級車隊的商業化量產或運營,約10%用於建立營銷團隊和分支機構,餘下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making billions in annual profits to persistent losses: Can Sun Art Retail turn the tide?

從年賺百億到年年虧損 高鑫能否打贏這場翻身戰?

大潤發母企高鑫零售近年業積極不穩定,三年兩虧,即使由私募王者入主,暫仍未見龧光 重點: 公司預警上半財年業績虧損達1.4億元 現正進行一系列架構及人事整改   劉智恒 「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068.HK)前主席黃明端幾年前的一句說話,道出大賣場今天的辛酸。 在電商網購盛行下,昔日大賣場的經營模式顯得不合時宜,老態畢現;去年底行業老大哥家樂福在中國內地只餘下4家門店,另一巨頭沃爾瑪,光在去年於內地關閉超過20家門店,早將一顆心投向山姆式的倉儲會員店。 不敵時代巨輪 在商超行業出現結構性改變,加上自身公司的衰敗,令大潤發這家曾經的超市之王,年賺數十億的龍頭企業變得一蹶不振。其母企高鑫零售剛向市場發布中期盈警,預告截至今年9月底止,料虧損1.4億元,去年則有盈利2.06億元。 公司解釋,虧損主要因市場競爭加劇及消費疲弱影響,拖累商品平均售價下降;至於「中秋國慶」雙節合一,亦影響消費額。另外,受一次性影響,包括商店街調整過程令收入下降、為華中大區組織優化的開支,以及期內利息收入減少。 要知道高鑫的高光時刻,每年收入超逾千億元,2017年時盈利一度高達30億元。之後在網購日盛的環境下,高鑫業務逐漸被碾壓,業績日走下坡,2022年更出現虧損7.3億元、2023年雖扭虧為盈,亦只僅賺7,800萬元,到2024年虧損更高達16億元。 2025財年能扭虧為盈賺3.86億元,全賴大手關店及大幅削減成本而來,期內關閉了八家大潤發大賣場及一家中型超市。即是說,要通過降本才稍稍止住虧損,並非生意有明顯改善。 私募教父接盤 阿里巴巴先後於2017年及2020年購入高鑫股份,最終取得逾七成股權,累計投入502億港元。原以為有了阿里這個大靠山,能帶領高鑫渡過商超生態轉變的困境,豈料市場逆轉,縱擁有龐大財力及高科技的阿里亦鎩羽而回,最終由德弘資本(DCP Capital)以131.4億港元接盤,此役令阿里虧損371億港元。 德弘資本有何能耐,難道連阿里也搞不好的熨手山芋,他也能力挽狂瀾於既倒? 德弘創立於2017年,創辦人之一的是內地藝人陳好的丈夫劉海峰,在業內有 中國 「PE教父」的美譽,曾在KKR及摩根士丹利任高職,過去投資的中國巨企包括有海爾、中國平安、蒙牛、南孚電池、恒安集團及百麗國際等,戰績彪炳;這次接手連阿里也虧大本的高鑫,實在是投資生涯一場大挑戰。 轉變模式大關分店 德弘接手高鑫後,即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在「節流」上,首先是將五大營運區重構為四大區;然後來一場關店大行動,將虧損不斷的分店壯士斷臂,以達致停損目的。 然後將管理層及員工進行重整,即使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也要辭去董事會主席,多位高管也相繼離去。德弘更啟動反貪腐行動,今年9月時,大潤發營運長管明武被公安帶走,公司表示因涉嫌職務犯罪,案件正在調查階段。 「開源」方面,在大事關閉大賣場及減省人手的時候,將資源調往中型超市的大潤發Super與M會員店。2025財年公司新開4家大潤發Super新開4家,主要針對社區需求,集中售賣5,000至8,000款商品,門店面積在1,500至3,000平方米,部份設有食堂或兒童樂園,深度融合了消費場景。 至於M會員店,模式一如山姆,以倉儲會員模式運營,減少貨品種類及採高周轉方式,並以高性價比或自家商品作招徠。2025財年,高鑫零售共開設4家M會員店。 暫時看,德弘對高鑫的整頓及發展方向似走對路,將虧損分店關閉,可減省開支,從而集中資源拓展大潤發Super及M會員店,而倉儲會員式經營是現時市場所需,高鑫這個後發者有機在市場搶佔一席位。 然而山姆與好市多兩家龍頭已早著先鞭,在內地門店布局、知名度及貨品供應鏈上,遠較高鑫完善及理想,後者要轉型追趕,不但要克服眾多問題,更要投入相當資金,且不是一時三刻可一蹴而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简讯:停牌中的陸金所 首席風險官辭任

線上信貸平台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周五宣布,Youn Jeong Lim 因「個人工作安排」辭任首席風險官職務;自10月24日起,該職位由程建波接任。程建波今年4月加入陸金所前,其職業履歷涵蓋京東、平安銀行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 公告發布後,陆金所上周五在美股市场上涨2.8%,年内累计涨幅达38%。其港股自今年1月因与前审计机构存在分歧而暂停交易至今。 公司7月披露已聘任安永為新審計機構,邁出重啓財報披露的關鍵一步。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陸金所尚未發布正式季報;但今年7月業務更新公告中透露,截至6月底未償還貸款總餘額為1,93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7.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