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毛九盈利削70% 無懼疫情堅持擴充

近年靠“太二”品牌打出名堂的餐飲連鎖集團九毛九,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將大減七成
重點:
- 九毛九發佈盈利警告,雖然上半年收入僅微跌6.1%,但淨利潤卻大削70.4%,主要受疫情影響,以及擴充門店的開支增加
- 該公司的估值遠高於同業,反映投資者對其前景仍然樂觀
葉天娜
2022年已過去了7個月,這7個月對所有中國餐廳老闆來說,絕對是一種煎熬。
由於新冠疫情反覆不定,中國各大城市連接“封城”嚴防病毒擴散,居民們連門都出不了,更遑論外出吃飯。因此,餐廳老闆們除了等待病毒“動態清零”外,也只能看著自己的銀行戶口同時“清零”。
但在疫市中,仍有連鎖餐廳集團選擇擴充,等待疫情平穩後大展拳腳,這就是以酸菜魚聞名的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
8月1日晚上,九毛九發出了盈利警告,預計截至6月底的上半年營業額按年下跌約6.1%至18.99億元,雖然收入跌幅溫和,但卻預計淨利潤將大跌最多70.4%至5,500萬元。按常理來說,這種盈利預警一般會令公司股價受壓,但九毛九不跌反升,在公佈盈警後三天漲了約4%,更錄得南向港股通的資金持續流入。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中國多個城市在第二季封城,九毛九有很多分店都未能開業,所以業績不佳早已是市場預期,從公司股價從6月底最高22.5港元落至8月初的17港元,已足以反映投資者期望。
逆市擴張
“隨著中國疫情緩和,像九毛九這類中國股民喜愛的知名品牌,憧憬官方推出刺激內需等振興經濟措施,目前的股價水準是值得投資者關注。”溫傑說。
九毛九主席管毅宏也看中了疫後內需復甦的商機,在其他餐廳縮減規模保存實力的同時,九毛九在上半年反而新增了37家餐廳,當中包括35家主打酸菜魚的“太二”品牌餐廳和兩家“慫重慶火鍋廠”分店,因此令開支大幅上升,拖累公司半年盈利表現。
事實上,九毛九近年的核心收入來源,便是以年輕客群為主的“太二”品牌餐廳,其主打的酸菜魚菜式風靡全中國,截至去年底在全國有350家分店,去年收入同比急升67.3%至32.9億元,佔總收入78.6%,無論人均消費與翻座率,均比主品牌“九毛九”為高。
至於慫重慶火鍋廠同樣主打年輕人,專賣一種口味鍋底,被視為九毛九的第三增長曲線,餐廳數量由2020年的只有兩家激增至去年底的9家,其人均消費達129元,比太二的80元為高。該品牌今年上半年新增兩家分店,估計是想繼續試探麻辣火鍋市場,以挑戰同行海底撈(6862.HK)為最終目標,而海底撈去年的平均翻座率為3,高於慫重慶火鍋廠的2.5,但人均消費104.7元,比後者低近兩成。
整合品牌
除了積極擴充外,管毅宏也有重整業務。今年6月,九毛九公佈僅以50.94萬元出售管理“2顆雞蛋煎餅”品牌的廣州兩顆雞蛋餐飲80.85%股權,交易完成後,廣州兩顆雞蛋餐飲將不再為公司的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
2顆雞蛋煎餅的表現一直未如理想,截至去年底,該品牌旗下自營店與加盟店分別只有6家與17家,按年減少6家與15家,營業額只佔公司總收入不足0.7%,人均消費也只有20多元,對於九毛九來說有如“雞肋”。既然如此,倒不如壯士斷臂,集中資源發展更具盈利能力的品牌。
九毛九與海底撈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餐飲奇跡,見證了中國人過去十多年來對火鍋的熱愛。1994年之前只是一名工人的張勇,創辦了以麻辣火鍋以及各種創新服務的海底撈,在餐飲業市場殺出一片天,成為全國最大的連鎖火鍋集團,翻座率更高達每天5次。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海底撈一共新增了超過一千家門店,但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公司去年虧損高達41.6億元,最終需關停300多家餐廳,股價也從最高的85.8港元,大幅蒸發八成至上周的16港元水準,連張勇也親自承認錯判情勢及 “盲目自信”。
對比張勇,以一家海南小麵館起家的管毅宏在2005年創辦九毛九,2010年從一家傳統的餐飲企業轉型為連鎖餐廳,以“九毛九”同名品牌經營門店,並在2015年成立了針對年輕食客群的“太二”品牌,主打時尚酸菜魚產品,並從副品牌晉身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目前總餐廳數量只有500多家,遠比海底撈截至去年底的1,443家少,但管毅宏未來會否跟隨張勇的快速擴張路線,市場還需時觀察。畢竟當業務蒸蒸日上時,加速發展的誘惑總是很大的。
不過從投資者角度,則較為看好九毛九的增長前景,因為該股的市盈率高達64倍,是港股上市的內地餐飲股中最高者;至於其市銷率5.48倍,也遠高於兩大同業海底撈與呷哺呷哺(0520.HK)的1.83倍和0.51倍,反映市場願意給予九毛九較高溢價。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