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洪九果品首季收入大增一半

最新:水果分銷商重慶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6689.HK)周一宣布,今年首季度營收按年大升50.3%至43.3億元,主要受惠於成功把握中國經濟與全球物流復甦的市場機遇。 利好:該公司表示,期內六大核心單品的收入貢獻按年大增77.3%至20.2億元,其中最大核心單品榴蓮的銷售金額,更飆升163%至8.78億元。 值得關注:這份季度業績未有披露淨利潤金額,只表示其增長幅度與收入相近。 深度:洪九果品成立於2002年10月,主要業務為水果分銷,近年瞄準中國消費升級,專注銷售高貨值果品。由於該公司去年9月上市時市況不佳,最終只能集資約5億港元(4.3億元),遠低於市場傳聞的目標集資額23.5億港元,但最終仍成為港股的「水果第一股」。雖然中國於2020年起經歷新冠疫情,但其業務過去三年仍高速增長,以去年為例,其收入與經調整利潤大升46.7%與33.5%。 市場反應:洪九果品周二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跌8.9%至14.46港元,比去年的上市價40港元低63.9%。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6689.HK

疫情寒冬過後 怪獸充電再注能量

這家在中國叫怪獸充電的智能手機充電服務供應商稱,第一季收入增長10%,結束了連續五個季度的收縮 重點: 怪獸充電2022年收入下滑21%至28億元,其中第四季下跌28.77% 這家租借智能手機充電寶的供應商稱第一季收入增長10.5%,高管還表示公司今年將恢復non-GAAP盈利   西一羊 在經歷了斷電失速的2022年後,摯享科技有限公司(EM.US,簡稱怪獸充電)希望隨著今年恢復經調整non-GAAP盈利而重獲新生。在中國實行最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期間,其標誌性的智能手機充電寶因為商店和餐廳關門而用戶寥寥。 上週五發佈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和很多其他面向消費者的公司一樣,這家移動電源充電站營運商表示,受去年疫情影響,實力受到削弱。 這個解釋應該不足為奇。該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設置在商店、餐廳、健身房和其他公共場所的移動電源提供智能手機充電服務。但為遏制病毒傳播而持續實施的防疫措施,導致很多此類公共場所關閉,從而減少國民使用怪獸充電的服務。而且在頻繁的封控期間,很多人經常被迫居家,這進一步降低了對此類服務的需求。 需求減少導致該公司去年業務萎縮,這個趨勢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最後一個季度,當時其收入自2017年成立以來首次下降。怪獸充電報告去年收入下降21%至28億元,淨虧損激增近五倍至7.11億元。 去年最後三個月尤其痛苦,因為中國實施了嚴厲的防疫措施,直到12月初突然取消「清零」政策。但即使在那時之後,由於中國經歷了一大波感染,直到1月底,其業務依然慘淡。因此,該公司第四季收入下降28.8%至5.96億元,而虧損則擴大近四倍至3.35億元。 「由於線下客流的流動性是決定我們營運業績最大的因素,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規模和盈利能力,」首席執行官蔡光淵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說。 2022年已成為過去,所有人的目光都將聚集在2023年的情況會否好轉。怪獸充電的高管似乎肯定是這麼認為的,他們將2023年定為公司在經歷三年疫情重創後的東山再起之年。 「2023年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開端。從2月開始,我們看到了明顯的按年增長,而且增長率每個月都在漲,」首席財務官辛怡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連續虧損兩年後,她預計公司今年將恢復剔除股權激勵的non-GAAP盈利。「我們目前認為,如果沒有其他外部影響,我們有望恢復全年盈利,」她說,並接著表示公司已在3月實現盈虧平衡。 拓展網路 CEO蔡光淵表示,怪獸充電將採用兩大持續戰略,使公司恢復增長模式。第一個是擴大移動充電服務,以覆蓋更多的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小城鎮。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公司將繼續一項政策──強調與合作夥伴的合作,在其中一些地點開發和營運充電點,而不是自己做所有事情。 截至去年底,該公司52.5%的充電點是通過這類合作夥伴關係管理營運的,高於2021年底的38%。採用這種策略有助增加公司充電點,從一年前的84.5萬個增加到2022年底的99.7萬個。 第二個戰略側重於「提升營運效率」,這個說法通常意味著裁員。裁員使每個業務發展代表對應的充電點數量,在去年底達到逾160個,比一年前增加了35%。 怪獸充電還說,充電櫃機在設計上的改進,也使其能夠繼續削減成本。該公司表示,去年第四季推出的經過重新設計的最新一代櫃機,最終將使每個櫃機的成本下降40%。 總而言之,怪獸充電今年能否捲土重來,將取決於它能否有效地執行蔡光淵制定的政策。雖然新冠疫情似乎已經過去,但是有一個因素繼續困擾它,就是日益激烈的競爭,尤其是O2O服務巨頭美團(3690.HK)迅速擴張到該領域之後。 從過去幾個月的業務來看,怪獸充電的復甦趨勢似乎確實有所增強。據蔡光淵說,今年前三個月,其總交易額(GMV)分別增長了3%、14%和34%。該公司表示,預計第一季營收將達到8.15元,較上年同期的7.37億元增長10.5%。 儘管如此,投資者似乎希望有更大的增幅。上週五,在最新業績公佈後,怪獸充電的股票下跌了6%。從長期來看,該公司股價已從2021年8.50美元的IPO價格穩步下跌,上週五收於1.06美元。這仍然比去年9月該股的歷史低點0.64美元有所改善。但其最新估值約為2.79億美元,較上市時的21億美元市值仍存在很大差距。 該股目前的市銷率和市帳率都不起眼,前者為0.58倍,後者為0.61倍,這表明投資者還沒有被該公司東山再起的故事所吸引。相比之下,美團的市銷率和市帳率高出不少,分別是3.6倍和5.8倍。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M.US

多重因素「完美風暴」 小牛電動業績受挫

中國的封控措施重創這家領先的電動滑板車製造商,同時因為共用電動車服務商停止購買新車,它在海外也遇到困難 重點: 截至去年第四季,小牛電動已連續三個季度錄得營收萎縮,但預計今年會恢復增長 該公司遭遇一系列因素的合力打擊,包括中國的防疫封控、鋰電池價格飆升以及共用電動車服務削減開支   陽歌 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第四季遭遇多重因素同時形成的驚濤駭浪,結束了這家中國領先電動滑板車製造商的動盪一年。 在困擾小牛電動的一系列問題中,首先是中國在10月和11月實施了一些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封鎖和其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迫使很多銷售該公司電動車的商店關門。但問題早在當年較早時間就開始了,當時其大部分產品採用的電池價格因鋰價飆升而開始猛漲。 當然,還不止這些。 去年第二季,小牛電動在老家上海已經遭受到一輪同樣嚴厲的防疫措施重創。當時,上海整個4月和5月都處於封城狀態。這導致小牛的產品開發進度落後,因為其主要的研發中心就設於上海。因此,它不得不推遲幾款通常為其增長提供關鍵驅動力的新款車型發佈,錯過了夏末秋初的關鍵發佈季節。 然而,這還不算完。 在國內的各種麻煩開始越積越多之前,國際銷售是小牛電動為數不多的新亮點之一,因為在該公司活躍的歐洲、美國和東南亞,外國人接受了這種零碳出行方式。但這些市場因匯率波動而受到打擊,小牛電動被迫在歐洲提價22%,公司領導層在週一發佈最新業績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 它的國際市場也因共用電動車市場的大幅放緩而受到沉重打擊,該市場佔其海外銷售額很大一部分。在這方面,小牛電動官方給出了頗為慘淡的介紹,稱該季度大部分共用電動車營運商沒有購買新車,導致該公司國際銷售額大幅下降。 小牛電動的最新報告烏雲密佈,唯一的一線曙光,來自它對2023年的展望,預計在過去三個季度銷售連續收縮後,將再次回復增長。該公司表示,預計今年將售出100萬至120萬輛電動車,比慘淡的2022年增長20%至45%。 分析機構也認為小牛電動今年的情況會有所改善,在去年第四季陷入虧損、全年錄得罕見的年度淨虧損後,它們預測該公司將恢復盈利。 「雖然我們仍然面臨消費者信心恢復的不確定性和壓力,但我們有信心隨著未來幾個月新產品的推出,我們國內銷售將在2023年回到增長軌道,」首席執行官李彥在最新財報中說。 雖然我們在上面提到的「完美風暴」中的所有因素都已為人所知,但投資者依然對該公司的最新報告,包括將在今年恢復增長的預測不為所動。報告發佈後,小牛電動的股價週一在紐約下跌9.1%,今年到現在累計下跌35%。 數據全面下跌 接下來,我們就深入地研究財報數據,從中可以看到,第四季讓小牛減速的那場完美風暴究竟有多糟糕。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個月,該公司的收入下降37.9%至6.12億元,與2021年第四季增長近50%形成鮮明對比。 在第四季,小牛電動滑板車的銷量為138,279輛,按年減少41.9%,連續三個季度下降。其實,該公司平均每輛滑板車的收入增長了7%,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進軍高端市場的努力,因這些產品的利潤率往往更高。但很大一部分漲幅也可能是由於鋰電池成本上漲,該公司被迫提價所致。 在整體銷售的下滑方面,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跌幅大致相若,而前者佔了總銷售的80%。其中電動滑板車在中國市場營收下降34.6%,國際市場則大挫54.2%。 小牛電動預測,本季度收入將繼續下降,不過在今年稍後恢復增長之前,下降幅度將會縮窄。它預測第一季的營收為4.03億元至4.8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至30%。 在第四季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時,該公司的營運費用還小幅上漲了3.8%左右。因此,該公司本季度出現了3,710萬元的虧損,而去年同期盈利為4,760萬元。正如我們之前所說,2022年是令小牛電動和許多中國企業頭大的一年。 這就引出了小牛電動的股票目前是否被低估了的問題,尤其是在最近的下跌之後。根據5個分析機構對它今年恢復盈利的預估,該公司的遠期市盈率相對較低,僅為9倍。義大利的競爭對手Piaggio(PIA.MI)的遠期市盈率更高,為11倍,而國內競爭對手康迪車業(KNDI.US)甚至更高,達到14倍,不過這個數字是僅僅根據一家分析機構的盈利預測得出的。 在我們看來,小牛電動一直是中國相關領域的領導品牌,加上全世界對低排放車輛趨之若鶩,它也是一家真正具有巨大全球潛力的公司。雖然也許失去了一些領先優勢,但它似乎是一系列負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受害者,這些因素的同時出現導致了它第四季慘淡的業績表現。 如果這個判斷準確的話,那麼無論是它的銷量還是股價,應該都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屆時消費者和投資者都有望在今年看到它重回盈利。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IU.US

快訊:統一企業中國 收入新高利潤挫

最新:食品生產商統一企業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220.HK)周三公布,去年收入上升12%至282.6億元,創歷史新高,但淨利潤減少19%至12.2億元。 利好:由於新冠疫情去年在中國多地頻發,不少民眾被迫留在家中,即食麵成為必備物資,期內該公司的即食麵收入大升17.9%至106.2億元。 值得關注:受到大宗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該公司去年的整體毛利率大降3.6個百分點至29%,是繼2011年的29.2%以來,毛利率再次跌破30%水平。 深度:統一企業中國成立於1992年,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其總部位於上海,是台灣食品製造商統一企業旗下的控股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即食麵、茶飲、果汁和咖啡等。自從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發後,由於民眾對方便食品的需求大增,其收入已連續三年上升,但伴隨着原材料、銷售成本及推廣開支的增加,其淨利潤卻連續兩年下降。該公司表示,今年將研發更多非油炸、無糖及減鹽產品,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健康優質食品及飲料的需求。 市場反應:統一企業中國的股價周四大漲,中午收市升8.7%至7.65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上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0220.HK

啄木鳥計劃助扭虧 海底撈「省」出個奇蹟

這家中國連鎖火鍋店在疫情下改變策略,狠心大規模關店兼裁員,最終成功扭虧為盈 重點: 海底撈預告去年扭虧為盈,錄得至少13億元淨利潤,主要受惠於大規劃關店並提升營運效率的「啄木鳥計劃」 從海底撈、九毛九及呷哺呷哺等中國餐飲企業的營運數據,反應中國餐飲市場已快速復甦   裴梓龍 對於一眾中國餐飲業營運商來說,去年絕對是痛苦的一年,在官方嚴密的新冠疫情封控措施下,不少餐廳掙扎求存,但更多的是關門止蝕,但有公司竟然能在「疫市」中扭虧為盈,讓市場眼前一亮。 這裏說的,是中國知名火鍋連鎖集團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 2月底,海底撈公布正面盈利預告,預告去年總收入不低於346億元,按年減少不多於15.8%,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下,部分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令客量減少,以及在「啄木鳥計劃」下,減少了門店數量。 然而,公司去年竟然扭虧為盈,預計淨利潤不低於13億元,主要歸功於「啄木鳥計劃」提高餐廳的營運效率,以及去年下半年經營明顯改善。 消息公布後的交易日,海底撈股價飆升13.7%,全周更大漲逾兩成。不只海底撈受到投資者熱捧,去年由海底撈分拆上市、負責海外業務的特海國際(9658.HK)全周也上升10%以上,主要因為去年受惠於多個國家取消因新冠疫情而實施的堂食限制令,令旗下餐廳逐步恢復正常營運,因此預告去年收入大增78.6%至3.12億美元(21.6億元),令虧損大幅縮小70.2%至76.2%。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表示,市場對餐飲企業去年的成績本來不寄厚望,但海底撈最終扭虧為盈,的確出乎市場預料:「從股價反應來看,看來投資者認同『啄木鳥計劃』的成效,同時相信隨着中國全面重啟經濟,對該公司今年的表現更有信心。」 狠心關店裁員 以往海底撈的成功,是靠不斷開店搶佔市場份額。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其新增門店就達到308家,刺激當年營收高達265.6億元,創下23.5億元淨利潤的歷史新高。 這一年出色的表現,令創始人兼主席張勇信心滿滿,即使翌年經歷新冠疫情,由於認為疫情不會長期維持,公司決定「豪賭」一把,在2020年狂開544家分店,到2021年上半年再新增299家,意味在疫情反覆的一年半期間,海底撈平均每天便新增1.5家分店。 據海底撈上市時的招股文件顯示,開一家新店的前期成本在100萬至200萬元不等。除了全速擴張導致成本急升,影響更大的是不少新店因為疫情而做不了生意。 伴隨新冠疫情反覆持續三年,加上嚴密封控措施,其大幅擴張措施堪稱「時不我與」。在2020年,海底撈的營收增速只有7.8%,比2019年的59.5%相去甚遠,淨利潤更大減86.8%至3.1億元;到了2021年,甚至錄得41.6億巨虧。 事實上,張勇在2021年6月已公開承認錯判趨勢,直言2020年的擴店計劃是「盲目自信」,並在年底啟動大規模關店的「啄木鳥計劃」。在2021年底,海底撈共關閉了260家餐廳,32家停業休整,並在去年上半年再關閉26家分店。 啄木鳥計劃還包括重建並強化部分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說穿了就是裁員。截至去年6月末,海底撈共有約10.1萬名員工,按年大幅減少約4萬人,成功令員工成本下降17.6%。 把握疫後商機 連串省錢計劃,成功為海底撈「省出個奇蹟」,成為扭虧為盈的關鍵。伴隨店舖營運效率提升,加上新冠疫情紓緩,海底撈緊接啟動「硬骨頭計劃」,重開部分因啄木鳥計劃而關閉或休業的餐廳。據國信證券統計,截至去年底,硬骨頭預計將重開60至70家門店。 海底撈重開門店,反映公司希望把握餐飲業復甦的商機。根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今年春節假期期間,中國重點餐飲企業的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24.7%,甚至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多了1.9%。 不只海底撈,九毛九(9922.HK)和呷哺呷哺(0520.HK)這些餐飲同業也在快速復甦。雖然九毛九去年淨利潤大挫86.2%,但下半年收入已改善,從上半年的19億元增長到21億元。至於呷哺呷哺雖然未公布去年業績,但據媒體報道,公司今年春節假期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126%,並計劃今年在國內及海外新增超過240家門店,搶佔經濟復甦的機遇。 「可以肯定的是,隨着各大城市全面解封,在消費環境改善下,像海底撈、九毛九及呷哺呷哺這類餐飲企業,今年的業績肯定會大幅改善,」溫傑說。 海底撈目前的預測市盈率高達156倍,至於九毛九也達到120倍,兩者都屬於偏高水平,可能反映市場對這類餐飲股的盈利前景較為樂觀。 一眾投行也看好海底撈的前景,其中國泰君安維持其「增持」評級,認為公司的後端治理架構,已重新和前端提效增質的戰略匹配,支撐業績反彈,有助推動未來業績增長,目標價26.89港元,比現水平約有16%潛在升幅。大和也把海底撈的評級從「跑贏大市」上調至「買入」,目標價提升25%至25港元,認為海底撈是中國重新開放的主要受益者,有助收入和利潤強勁回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6862.HK

快訊:周黑鴨預告淨利潤暴挫94%

最新:食品加工及零售商周黑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458.HK)周一發表盈利警告,預計去年總收入較上一年度的28.7億元下降約20%,淨利潤更大降約94%至不少於2,000萬元。利好:按該公司推算,預計去年下半年收入約11.15億元,僅比上半年的11.81億元輕微下降,反映其生意額並無因為第四季的疫情高峰期而明顯減少。值得關注:由於去年中國新冠疫情持續反覆,該公司部分門店需根據疫情防控要求而暫時停業,對銷售及利潤造成一定影響,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壓力增加,令盈利表現受到更大衝擊。深度:周黑鴨成立於2006年,是一家生產及銷售熟食鹵製品的食品加工企業,於2016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該公司上市後快速擴張,截至去年6月底的門店總數達3,160間,覆蓋中國27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內的297個城市。不過,在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嚴重干擾該公司業務,其收入及淨利潤在當年分別大挫31.5%及62.9%;翌年雖然出現回升趨勢,但由於疫情在2022年再度升溫,令該公司的經營表現再次受到沉重打擊。市場反應:周黑鴨的股價周二僅輕微波動,中午收市無升跌,報4.39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下限水平。記者:何仲尼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復星旅文三亞渡假村 營業額勝新冠疫情前

最新:復星旅遊文化集團(1992.HK)周三公布,在今年合共16天的農曆新年假期期間,旗下核心渡假村項目三亞亞特蘭蒂斯的營業額為1.5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5%,更比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農曆新年假期的營業額上升6.1%。利好:該旅遊項目期內接待遊客合共47.4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加4.4%,意味已擺脫新冠疫情的影響,並全面復甦。此外,其客房入住率更高達98.6%,反映旅客需求高漲。值得關注:農曆新年假期過後,中國的旅遊業一般會迎來淡季,該旅遊項目的入住率及收入表現,屆時將面臨考驗。深度:新冠病毒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後,各國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業務遍及多個國家、經營連鎖度假村品牌Club Med的復星旅文,在兩年間錄得逾50億元巨額損失。踏入2022年,雖然面對變異病毒株蔓延的挑戰,隨着各國逐步解封邊境,該公司的國際旅遊業務出現復甦勢頭,旗下度假村、旅遊目的地營運及旅遊休閒服務及解決方案的首三季營業額按年大升逾倍,其中Club Med的營業額更大增146%至91.35億元,恢復到2019年同期約96%。市場反應:復星旅文周四股價上升,中午收市漲1.8%至11.26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記者:何仲尼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