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quan got approval for listing on Hong Kong exchange

鍋圈疫情銷售爆升 疫後面臨增長考驗

這家中國內地領先的「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品牌,終成功通過港交所上市審批 重點: 鍋圈食品今年首四個月扭虧為盈,賺近1.2億元 截至今年4月底止,鍋圈在中國有近一萬家零售分店       劉智恒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令中國內地經濟大受打擊,特別餐飲零售,人們經常被迫留在家裏,足不出戶,食店生意自然大受影響。然而,有人愁時亦有人受惠,經營一站式食材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藉此機會急速增長。 剛過去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在台州站的一位笑容滿面、身材微胖的火炬手,正是鍋圈創始人楊明超。畢業於1994年鄭州大學中文系,原獲得政府招聘,但楊明超不選擇「鐵飯碗」工作,反而在夜市經營燒烤店,開設大排檔,年紀輕輕已當起小老闆。 經營一段時間後,楊明超看準內地人對火鍋的嗜好,轉而開設火鍋店,但相類門店五步一門,十步一閣,競爭十分激烈。具有生意頭腦的楊明超,於是改攻火鍋上游市場,做起食材生意;2015年成立鍋圈,2017年在鄭州開設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 楊明超轉賽道成功 鍋圈採用特許經營模式營運,經營哲學是「多、快、好,以及為市民解決在家吃飯的難題。」主要銷售家庭火鍋及燒烤食材,雖然旗下超過九成門店是以特許經營模式運作,但公司收入並不倚賴加盟費,大部分收益是來自向加盟商提供自有品牌「鍋圈食匯」的產品。 鍋圈食匯提供火鍋底料、涮肉、時蔬、特色海鮮等,但為了減低季節性波動對業務的影響,近年引入燒烤產品、即煮餐包、生鮮食品、飲料和零食等合共8 大類產品。 初期業務發展緩慢,直到新冠疫情大爆發,成為鍋圈的一大契機。由於市民經常留在家中用膳,鍋圈的預製食材既方便儲存,又種類豐富,迎合當時的市民需要,鍋圈生意出現爆發性增長,楊明超亦把握時機,將加盟店數量大幅提升,由2020年1月的1,441間,急升至2022年底的9,216間,至今年4四月,更增至9,844間。 鍋圈的經營模式也打動了投資界的注意,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間,公司一共完成7輪融資,累計籌集約30億元。投資者包括IDG資本、天圖投資、茅台基金與招銀國際等,而其主要供應商三全食品亦有參與。據企業征信機構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申請上市前,鍋圈的估值已高達130億元。 急速成長或已過去 據招股文件露,鍋圈在2022年扭虧為盈賺2.41億元,今年首四個月,鍋圈的收入為20.8億元,按年跌3.7%,但錄得利潤1.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2,502萬元,期內毛利率增加7個百分點至21.1%。 業績雖然一直改善,但未來亦面對幾項問題,首先是收入高速增長或已過去。2022年集團收入大幅上升,主要是三年疫情期內,去年是市民居家最多的一年;而預製火鍋食材因其衛生及方便儲存,加上種類豐富,適合作為長期居家的儲備食品,因而大受市場歡迎。 然而疫情過去,市面復常,過去躲在家裏用膳的模式不再,人們重返街外吃飯,更甚是因關在家久了,出現報復式反彈,反而一窩蜂出外用餐。因此,對於鍋圈來說,爆發式增長很大機會已過去,從今年首四個月的收入同比下跌,不難看見公司的銷售確實出現放緩,可幸鍋圈能將毛利率大幅提升,盈利才不跌反升。 競爭激烈管理不易 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大企業紛紛加入這個戰場。無可否認,食材銷售這盤生意的門檻並不高,火鍋湯底、肉丸、肉類等預製菜品,技術處理含量需求不大,競爭者要加入並不是十分困難。 因此,行業最大的護城河,就是要看其規模效應,倘若沒有了規模效應,企業的競爭力就十分薄弱。目前,鍋圈除要跟超市和菜市場競爭外,盒馬鮮生及叮咚買菜(DDL.US)等電商平台亦是強大對手,均有多類的火鍋預製菜可供選擇,可見鍋圈面對的競爭是不容忽視。 至於鍋圈採用的加盟模式,確實讓公司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但另一方面,亦有一定的風險,就是食品安全,以及庫存管理等各方面容易出問題。事實上,在新浪的黑貓投訴頁面,就出現不少鍋圈食品的投訴個案,內容涉及食品質量及安全、門店的服態度、以及宣傳不實等。要知道,鍋圈的加盟店佔公司門店九成九以上,實際自營店只有6家,如何確保各加盟店可以遵循公司的要求,確實費煞思量,一不留神,隨時會影響整個集團。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dilao launches affordable brand "Hailao"

海底撈打消費降級戰 推平價品牌「嗨撈」

為應對內地消費降級,海底撈推出平價品牌「嗨撈」,在經濟環境疲弱時爭取客源 重點 嗨撈人均消費79元,較海底撈平均低23% 十一黃金周這幾天,初步見市場對嗨撈反應理想       伊索 內地餐飲市場競爭激烈,花樣百出,以服務為賣點的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甚至開始有分店提供免費洗頭服務,但另一邊廂,公司又開始推出「去服務化」的平價品牌「嗨撈」,以應對內地整體消費降級的大趨勢。在黃金周,這個降級版的海底撈似乎亦受到消費者歡迎。海底撈競爭策略的靈活多變,意味正在適應疫情後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有望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 海底撈的首間子品牌「嗨撈」火鍋店,已於9月26日在北京龍湖北苑天街正式營業。在美團點評可見,當日只有寥寥幾條評價,但之後評論數目每日激增,開業一個禮拜後(至10月3日),累計評論數已達164條,以好評為主,可見受到消費者追捧。 嗨撈的價格非常親民,鍋底只有兩種選擇,分別為19.8元的清油麻辣鴛鴦鍋,和29.8元的川味麻辣鴛鴦鍋(海底撈的鴛鴦鍋鍋底售價最低為88元),牛肉從28元至49元不等(海底撈的撈派肥牛和撈派脆脆毛肚每份售價分別為70元和84元)。嗨撈目前人均消費79元,明顯低過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主品牌客單價的103元。 與海底撈不同的是,嗨撈火鍋產品以牛肉為主,店內一款羊肉產品都沒有,主打多款牛肉,包含澳洲牛五花、牛板腱、和牛上腦、和牛卡努比、牛前胸等。嗨撈火鍋鍋底和火鍋配料數目限制,有利控制成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嗨撈的部分火鍋配料以自助形式售賣,顧客可以從櫥櫃裡自主選擇配料,意味將來可以大幅減少人力成本。 海底撈能在內地餐飲市場殺出,主要依靠其優質服務,顧客在等枱時可提供水果、手部護理、美甲等服務,甚至網上經常更見其侍應,幫顧客的小朋友輔導功課的搞笑片段。在今年8月,海底撈無錫店更開始推出洗頭服務,再創火鍋界的先河。但上述措施,亦導致海底撈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占營收比例高達30.5%,遠高過同業九毛九集團(9922.HK)的25%。目前嗨撈並沒有提高海底撈門店常見的配套服務,並以自助形式配料,將來可望大幅減少人力成本。 受疫情拖累,2021年是海底撈上市後最艱難的一年,當年虧損41.6億元,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陷入虧損。公司宣布在當年年底前關停300家門店。在決定關店的同時,海底撈還宣布推出「啄木鳥計劃」,從內部調整經營策略。該計劃的主要舉措包括關店、裁員、收縮戰線、提升門店效率等。經過一年多調整,海底撈經營情況已經出現好轉。海底撈在2023年上半年營收189億元,同比增長24.6%;淨利潤達到22.6億元。 不過,作為行業龍頭,海底撈的復蘇反彈遜色於同處火鍋賽道的連鎖品牌競爭者。其中,呷哺呷哺(0520.HK)上半年收入爲28.5億元,同比增加約32%。擁有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的九毛九集團,上半年經營收入同比增長51.6%,其中,慫火鍋收入更是同比增長331%。 儘管如此,在業績扭虧為盈及業務漸復舊觀下,海底撈的股價自7月初以來上漲近30%。公司的預測市盈率為25 倍,高於九毛九的16 倍及呷哺呷哺的9 倍,反映市場對海底撈的前景更看好。 應對消費降級挑戰 雖然疫情放開令餐飲收入反彈,但隨經濟下行,近年內地開始興起消費降級。呷哺呷哺、海底撈、九毛九今年上半年的人均消費均有下跌。當中呷哺呷哺由去年的63.1元跌至今年的58.2元;九毛九旗下的品牌「太二」由78元跌到75元,「慫火鍋」由130元跌至121元;海底撈則由105元跌至103元。 查看美團點評網站發現,除了北京龍湖北苑天街外,嗨撈火鍋還有一家朝陽門外店在籌備中,近期也將開業。另外,有內媒查詢天眼查App發現,早在2020年10月,海底撈母公司就在申請「嗨撈」相關餐飲商標,直到今年7月還在申請方便食品、廣告銷售、啤酒飲料等相關商標。因此,2020年和2021年申請的商標均已註冊,今年申請的還在等待實質審查。這意味海底撈在低價市場的部署還有更多後著,以應付消費降級所帶來的挑戰。 由於海底撈供應鏈本就有非常強的議價能力,如果嗨撈火鍋再可減少服務成本,可為集團提高毛利率。因此,建議投資者可留意今年嗨撈火鍋的市場回饋及開店節奏。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春營收表現強勁 呷哺呷哺乘勝追擊

受惠中國經濟活動復常,這家「台式小火鍋」連鎖店今年農曆新年營收持續復甦 重點︰ 呷哺呷哺預計去年收入減少,同時淨虧損增加,但下半年的表現已明顯改善 該公司計劃增加分店、擴充海外市場,並與抖音等平台推出多元化銷售,希望把握後疫情時期的商機   葉天娜 作為風摩一時的「台式小火鍋」集團,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控股)有限公司(0520.HK)在最近三年的日子不易過,首先是在2021年經歷管理層「內鬥」後大換血,同時面對反覆不定的新冠病毒疫情,在過去兩年虧損超過6億元,市值從高峰近300億港元,跌至最近的70多億港元。 該公司在上周二發表盈利警告,預計去年收入減少約23.1%至約47.2億元,淨虧損約3.2億至3.4億元,比2021年增加13%至20%,是公司自2014年上市以來第二次虧損。 與不少餐飲集團一樣,呷哺呷哺在疫情期間,被要求停業或限制營業時間,但卻要應付租金及員工等固定開支,成為虧損的主要原因。但公司表示,去年下半年及時調整架構及策略,與業主談判免租或減租,加上中國放寬防疫政策,期內淨虧損約4,200萬至6,200萬元,比上半年的2.78億元大幅減少。 話雖如此,投資市場卻不賣帳,呷哺呷哺的股價在盈警公布後的三個交易日累挫約兩成,曾跌破6.8港元,創三個月新低。由於同行海底撈(6862.HK)最近公布去年扭虧為盈,錄得淨利潤不少於13億元,呷哺呷哺卻仍然處於虧損,因此投資者感到失望也是情有可原。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新冠疫情去年對餐飲業的影響相當大,因此呷哺呷哺的業績表現是在預期之中:「其股價跌幅較大,除了因為盈警,還因為整體港股氣氛不好,加上呷哺呷哺從去年低位2.84港元,曾回升至本年初的10港元以上,部分投資者見市況不妥,決定賣出先鎖定利潤,成為股價受壓的原因之一。」 內外擴版圖 隨着中國全面解除嚴密防疫舉措,並決心重振經濟,呷哺呷哺的主席賀光啓自然希望及時抓緊商機,並定下翻身「三步曲」。 第一步是全力擴張,公司計劃今年新增超過230家門店,其中呷哺呷哺主品牌新增120家、「湊湊火鍋」新增超過70家、「歡樂燒肉」新開20家,目的是把握疫後消費復甦的商機。畢竟截至去年6月底,公司只剩下810家分店,比一年前大幅減少267家。 事實上,該公司今年農曆新年假期的總營收比去年同期飆升126%,翻枱率更比去年12月增長近3倍,當中以二線及旅遊城市的營業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利用良好復甦勢頭趁機擴充,實屬有跡可尋。 第二步是向海外擴展,有分析估計是呷哺呷哺看到海底撈的海外生意表現理想,希望趁機分一杯羹。該公司已成立海外事業部,進軍亞太區主要城市。例如旗下湊湊火鍋自去年在新加坡開業後,至今已擁有三家分店;而呷哺呷哺主品牌的海外第一店,也在今年1月25日落戶新加坡,並於3月18日在台北試運,更準備繼續擴展至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 第三招便是聯手抖音、小鵬汽車(9868.HK)及百度(BIDU.US;9888.HK)進行多元化營銷。呷哺呷哺上周宣佈,與進軍外賣市場的抖音合作,今年將於抖音平台進行官方直播、達人直播及短片帶貨等,初步通過旗下小程式,以及抖音原生外賣等方式進行,推出定制化專屬外賣產品,雙方會員平台將在今年5月前打通,外賣服務計劃第三季上線。 管理層內訌 去年呷哺呷哺旗下品牌通過抖音官方號,已獲得數億次曝光量,成交額突破一億元,預計配合抖音新推出的外賣業務,今年將增長至兩億元。 來自台灣的賀光啓1998年在北京開設了首家呷哺呷哺台式小火鍋店,然而中國北方人習慣親朋好友圍在一起吃火鍋,用的是炭火或煤氣,賀光啓卻從台灣引入電磁爐的吧枱式個人小火鍋,在形式上及飲食文化上相差太遠,未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直到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為賀光啓帶來契機,呷哺呷哺打着「一人一鍋,非典染不上」的口號,吸引大量想吃火鍋、又不敢一群人一起吃的顧客,令公司聲名大噪,更吸引資本垂青。 2014年,呷哺呷哺登陸港交所,成為「火鍋連鎖第一股」,2016年更拋出四年內實現一千家分店、百億營收及淨利潤10億元的計劃。直到2019年底,其門店數量雖然高達1,124家,但盈利表現未能趕上,埋下管理層「內鬥」的伏線。 2021年8月,呷哺呷哺發聲明,罷免帶領公司上市的功臣──時任行政總裁的趙怡,並由賀光啓領導管理團隊。聲明的言辭非常不客氣,批評趙怡在擔任行政總裁期間,公司若干品牌表現未達預期,其管理方式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存在重大差異。該公司目前的市銷率僅1.63倍,遠遠落後於海底撈與九毛九(9922.HK)的2.83倍和6.38倍,或許正好解釋了投資者的憂慮。 「呷哺呷哺的股價長期落後,主要和管理層近年的變動有關,但經歷換人後,公司未來能否修補估值,還看賀光啓對於最新戰略的執行能力。」溫傑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