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ng Seng plunged 28.6% in the year of the rabbit, hurt by China’s slow economic recovery and simmering tens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vestors will be looking for a rebound under the auspicious sign of the dragon

歷來龍年恒指全漲 大行估重上兩萬點

受中國經濟復甦不理想及中美博奕影響,恒指在兔年大跌28.6%,傷透投資者的心,寄望龍年可以「龍轉乾坤」 重點︰ 恒指1969年面世以來,歷來四個龍年全數錄得正回報,平均上升近14% 美國總統大選及美國何時降息,將成為阻礙港股在龍年能否「飛龍在天」的主要因素   裴梓龍 港股兔年表現差強人意,不但未能乘著中國於新冠疫情後全面解封而急升,反而受中美關係及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影響而大挫,最終恒指累挫6,298點,跌幅高達28.6%,成為歷年表現最差的兔年。 對中港股市的投資者來說,兔年絕不好受,然而「送兔迎龍」,甲辰龍年港股首三個交易日全部紅盤高收,累漲593點,突破16,300點關口,開局相當不錯,大有「龍轉乾坤」之勢。 事實上,在踏入龍年之前,市場已不斷傳來好消息,例如中國官方準備兩萬億元平準基金入市,同時推出組合拳刺激經濟及股市等。踏入龍年後,過去一直被外資拋棄的中概股,獲加拿大養老基金增持,於去年第四季買入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京東(JD.US; 9618.HK)及網易(NTES.US; 9999.HK)。此外,傳奇對沖基金,被稱為「沽空王」的Scion Asset創辦人Michael Burry的基金,去年第四季也進一步增持阿里巴巴和京東等中資股份。 不過,各大投資銀行及券商對港股今年表現不敢太進取,雖然中港股市的估值已跌至很低,但仍受不明朗因素困擾,除了中國復甦速度及中美博奕等老問題外,還需要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美國降息時間表,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等考驗。 摩根士丹利認為恒指最樂觀可見21,500點,最低或見11,350點,瑞銀則看20,600點,光大國際和富途認為恒指最高可見21,000點,至於滙豐和凱基亞洲較悲觀,分別看19,890點及19,260點。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估計,恒指龍年最高可見20,500點,「回望恒指30年數據,每次在接近8倍市盈率、股息率5厘左右便會見底,而今年1月已經非常接近。」 他建議投資者留意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何時重回50以上的擴張區間,「官方政策出台後,需要時間才能見效,1月新增貸款數據已經高過預期,是不錯的現象。回望2015年6月,中港股市場也曾爆發股災,之後官方出手救市,PMI大約半年後重回50水平以上後,股市便正式回升」 龍,一直被華人視為吉祥、帝王的象徵,回望恒指生數自1969年11月24日推出以來,55年間經歷四個龍年,巧合的是恒指在這四個龍年均全部上升,平均回報達14%。 1976年的火龍年,港股回報為5%;12年後的1988年,總回報高達33%,而當年恒指在新年後首個交易日與今年一樣低開高走,難免令人對今年有所憧憬;至於2000千禧金龍年,恒指回報較差,只有0.48%,2012年的水龍年,恒指回報達15.44%。 從數據上看,港股在過去四個龍年表現不俗,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四個龍年都是波折重重,但最後都能柳暗花明。例如1976年,正值中國內地政局動盪,恒指首季大漲超過30%,但之後大幅回落,隨着政局轉趨穩定,恒指才重展升勢;1988年前一年,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股災席捲全球,港股也受重創,1987年10月26日曾創下單日下挫33.33%的史上最大單日跌幅,到1988年的龍年後才轉穩,恒指跟隨環球股市回升。 避開中美博奕股份 到千禧龍年,本港掀起科網熱潮,當年的TOM.COM(2383.HK,現稱TOM集團)上市引爆股民狂熱,為獲得申請表通宵達旦排隊,連IPO表格都有人炒賣,然而狂熱冷卻後,科網股爆破,雖然恒指全年仍有0.48%回報,但大批炒科網股的股民損失不菲。至於2012年,先有中國官方「放水」刺激經濟,帶動港股上漲,之後卻爆發歐債危機,拖累恒指大幅下挫,年中歐、美、日開啟印鈔機救經濟,加上內地經濟復甦,刺激恒指由低位約18,000點,反彈近5,000點。 踏入2024木龍年,市場估計也不會平凡,其中最大不穩定因素在於中美博奕,還有下半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國牌」絕對是特朗普及拜登的重中之重,新年前藥明生物(2269.HK)突然被美國兩黨議員呼籲制裁而暴跌便是一例,最近更傳出拜登政府正考慮限制中國新能源車及相關零件,以及增加中國新能源車進口關稅等,市場估計制裁消息今年或不絕於耳,影響投資者信心。 另一關鍵在於美國何時降息,現時美國經濟數據仍然堅挺,市場認為上半年減息機會不大,大部份認為6月開始降息,理論上降息有助中港股市表現,同時為內地「放水」救經濟提供更大空間。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說,投資者在龍年應盡量避開與中美博奕相關的股份,「例如中國移動(0941.HK)的盈利增長穩定、股息率高,而且主要在內地提供服務,會是一個好選擇。」 楊韻銳則認為科技股的估值已很低,例如阿里巴巴的預測市盈率只有8倍,由於每股手持現金達19港元,扣除現金後,預測市盈率只有5倍,可能有反彈空間。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助貸業務仰賴現金流 百望雲二度遞表

以雲端財稅技術起家的百望雲,正積極發展助貸業務,開拓小微企業融資大數據分析市場 重點: 百望雲在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大數據分析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5.9% 公司支付營銷代理的轉介費,由2020年的2,450萬元增加至去年的1.7億元    李世達 一張小小的發票,背後藏有難以想像的商機。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推出《「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傳統「以票管稅」開始逐步向「以數治稅」的方向轉變。用電子發票取代傳統發票,為雲端財稅業務打開了大門。 為企業提供財稅數字化及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的百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望雲)2月9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公司曾於2021年衝刺A股上市無果,後又於2023年6月28日遞表轉戰港交所,今次是二度遞表。 中國在2021年開啟全國統一電子發票服務平台和「數電票」(數字化電子發票)的試點,讓財稅數字化賽道獲得高度關注,從2017年起的四輪融資獲得逾10億元資金,吸引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復星國際(0656.HK)、大眾公用(1635.HK)等明星資本的青睞。 根據申請文件,百望雲2022年在中國雲端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6.6%。同年完成約七億張發票處理請求,在中國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然而在政策與資本的加持下,百望雲仍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根據申請文件,公司收入從2020年2.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5.3億元;2023年首九個月收入4.7億元也好於2022年同期的3.8億元。但在實現收入增長的同時,公司仍連年錄得虧損。2020年至2022年三年虧損近十億元,2023年截至9月30日止九個月亦虧損2.1億元。 對於虧損擴大,公司表示是由於今年首9個月期間,用於激勵僱員的股份開支,由去年同期的750萬元,大增至1.6億元。另外,期內為發展數字精準營銷服務產生的轉介費,亦由1.1億元增加至1.7億元。導致毛利率由2022年9月30日為止九個月的41.4%,大幅下降至2023年同期的29.1%。 從業務層面來看,百望雲的收入主要來自「提供財稅數字化解決方案」及「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兩大項。其中前者佔收入比重由2020年的42.7%降至2023年9月30日止首九個月的27.6%,後者則由21.6%上升至57.2%,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分為「數字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兩項服務,前者是向小微客戶精準推薦金融產品,後者是為企業提供風險控制,換句話說便是「助貸業務」。 助貸業務成長快速 隨著票據電子化的發展,掌握電子發票數據的服務提供商,便成為財稅大數據分析的領先者。按2022收入計,百望雲在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的交易相關大數據分析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5.9%。 百望雲與外部營銷代理合作,推廣金融服務提供商(如銀行)推出的金融產品,並根據相關產品的申請條件識別潛在客戶。公司會根據促成銷售的金融產品的價值,向金融服務提供商收取服務費,並根據金融產品的價值,向營銷代理支付轉介費。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營銷代理數量已增至516名。2023年首九個月,促成銷售的金融產品價值達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 助貸業務雖然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支付給營銷代理的轉介費卻也侵蝕了利潤。根據申請文件,轉介費由2020年的2,450萬元、佔總銷售成本15.6%,大幅增長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1.7億元、佔總銷售成本49.7%。整體銷售成本則佔總收入31.8%。 轉介費的增加,令百望雲對現金流更為依賴。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總額為9億元,但流動負債總額卻達23.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淨額為負1.3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2021年的5億元減少至2023年9月30日的2.1億元,下滑幅度近六成。吃緊的財務狀況也是百望雲急於上市籌集資金的主因。 數據分析市場前景看好 雖然百望雲在中國雲端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但市場份額僅為6.6%,顯示行業競爭仍然激烈。著重助貸業務發展或許是有利的策略,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5,200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1億戶,其中55%左右的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題,其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元。 根據申請文件,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的交易相關大數據分析市場,由2018年的13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4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5.2%,至2027年更將達到153億元。 但營銷業務方面的增長,始終來自於財稅數字化方面的累積,唯有通過技術累積及準確的商業布局,才能維持市場上的有利地位。作為一家以技術起家的雲企業,百望雲正走在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上,他們仍需要證明自身的盈利能力,並持續在研發上投入,才能在上市後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ongAn records strong January premium growth

應對經濟不確定性 眾安依靠網購及旅遊人群

這家數字保險公司今年1月和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穩健增長,這可能得益於它的保險產品深受網購和旅遊人群的歡迎 重點: 眾安在線1月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24億元,同比增長約20% 該公司針對網購和旅遊相關保險頗受歡迎,推動了它的收入增長      梁武仁 俗話說,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但對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060.HK)來說,把這裡的「砒霜」換成「不確定性」興許會更貼切,該公司正借助對其保險的強勁需求,安然渡過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難關。它不同於其他很多處境艱難的公司,後者通過防範各種經濟不確定性的產品賺錢。 上周,眾安在線表示上個月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24億元,較2023年1月增長約20%。這低於該公司去年上半年37.5%的同比增幅,但也算相當不錯了,特別是面對中國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謹慎。 事實上,最新的月度增長遠好於2023年1月,彼時眾安在線保費同比僅增長1.5%,之後幾個月增速才有所加快。該公司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增長25%,至295億元。 這裡我們應該注意到,今年開局強勁也可能部分是由於時機的原因,因為今年的春節長假是在2月份,而去年是在1月份。這意味著我們可能要等到2月份的數據出爐,然後才能最終確定這家創新保險產品提供商2024年的開局如何。 在春節長假結束後股市普漲的背景下,眾安在線的股票在最新公告發佈後的兩個交易日裡上漲10%。但和大多數中國公司一樣,其股價今年仍下跌約27%。 眾安在線由阿里巴巴、騰訊和金融巨頭平安保險於2013年共同創立,早期因一款針對阿里巴巴旗下網購平台淘寶購物退貨費用的產品而聲名大作,該產品隸屬於公司的「數字生活」業務 。多年來,它一直在努力增加其他產品類型,尤其是健康保險,後者已和數字生活產品一起,成為公司最大的兩個產品線。 去年上半年,數字生活板塊佔據眾安在線營收增長最大的份額。在那六個月裡,來自此類產品的保費同比激增近53%,是主要業務線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約佔總保費的40%,相比之下健康保險在總保費中的佔比為35%。 數字生活產品可能會繼續推動眾安在線的收入增長。此類產品的費用通常較低,因此不太可能讓那些不想多花錢,又想獲得網購保障的買家發愁,即便是在目前中國經濟疲軟,房地產和股市低迷導致家庭財富縮水的情況下。 數字生活板塊還包括旅遊保險,涵蓋從航班延誤到酒店取消的各種保險。隨著中國消費者進行「報復性旅遊」,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可能會增長——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之後,旅遊行業的表現比大多數行業都要好。對眾安在線來說,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是,官方數據顯示,在本月的春節長假期間,中國的旅遊支出比去年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甚至超過了疫情前一年,即2019年的水平。 盈利挑戰 在營收增長方面,眾安在線的表現相對較好,但盈利能力可能要棘手得多。首先,數字生活產品的利潤率遠低於其他業務線。儘管數字生活產品的運營費用相對較低,但去年上半年,眾安在線在索賠和相關費用中支付了超過該類別68%的毛保費。 因此,數字生活產品的所謂綜合成本率(所有索賠和其他費用佔毛保費的比例)為99.8%。換句話說,這些產品每100美元的毛保費中,該公司獲得的利潤只有微不足道的20美分。相比之下,健康類產品的比例要好得多,為92.5%。 這意味著,如果數字生活產品的增長大大超過其他領域的增長,這實際上會損害眾安在線的利潤,因為這個類別的盈利能力要低得多。儘管如此,自2021年首次實現承保盈利以來,眾安在線的利潤率一直在持續改善。去年上半年,它的承保綜合成本率為95.8%,較上年同期改善0.7個百分點。 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整體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眾安在線的另一大變數。該公司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將絕大部分資產配置到固定收益投資,它們比近期波動較大的股票更安全。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投資佔眾安在線總投資資產的82%以上,高於去年同期的78%。 在中期報告中,眾安在線表示,將保持固定收益投資的比例穩定。這無疑將有助於保護該公司免受股價波動的影響。在該公司比現在更具冒險精神的過去,股價波動曾導致其收益大幅波動。 但在中國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下,這種投資策略也面臨挑戰。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將繼續走低,如果中國央行今年降息(許多人預計會降息),債務投資的收益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就在本週二,央行為了扶持房地產市場而下調了一項關鍵利率。 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5家分析機構預計,眾安在線今年的利潤將下降8%,儘管它們預計營收將增長13%,這反映出獲得豐厚投資回報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眾安在線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約為11倍,遠高於中國平安(2318.HK; 601318.SH)的3.5倍。這表明投資者似乎更青睞眾安在線,這或許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它專注於規模更小、價格更實惠的產品,這些產品可能比人壽保險等傳統產品更能經得起中國經濟低迷的考驗。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

美團海外擴張 王興御駕親征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將最核心的外賣業務交棒「少壯派」,但能否為公司尋求新增長點則有待觀察 重點: 王興將核心本地商業的重點業務整合後,交由高級副總裁王莆中掌管,主要的新業務則交由高級副總裁張川負責 美團於2022年底已放眼海外,去年在港推出「KeeTa」服務,今輪由王興親自下場,相信有助加快拓展步伐    羅小芹 2月2日,美團(3690.HK)首席執行官王興向員工發內部通知,宣布公司多項業務整合及人事調整。簡單來說,王興將內地業務分兩部分,由兩位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與張川分管,但重點仍是王興親自掌管境外、無人機業務,冀加快擴張海外業務。 在核心本地商業上,美團對到家事業群、到店事業群、美團平台、基礎研發等進行整合,以往在店服務和基礎研發是相對獨立地營運,整合後全部向高級副總裁王莆中匯報,而大眾點評、SaaS、騎行、充電寶等新業務交張川負責,其他組織保持不變。 擅玩權力遊戲 王興是內地少數科技企業中還在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創始人,這與他極具攻擊性的性格有關。美團歷次收購中,都擠掉被收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較明顯的例子是美團收購大眾點評,迫使後者的創始人張濤敗陣離場。此外,去年6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以個人健康為理由辭去非執行董事職務,今次王興將經驗豐富的張川調職往新業務,都反映他擅於玩權力的遊戲。 美團業務大致分為核心本地商業和新業務兩部分,前者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三,是盈利的主要來源。美團去年前三季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收環比錄得穩步增長,但第三季經營利潤率降至17.5%,低於第一季的22%和第二季的21.8%,反映外賣業務的競爭愈趨激烈,利潤率持續受壓。 新業務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一,過去三季此分部的虧損受控於50億水平,而且經營虧損率持續改善,由初期高近50%,到去年上半年降至略高於30%,第三季更改善至27.2%。美團去年第三季還錄得經營現金流入112億元,持有251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和1,085億元的短期理財投資。 美團財政尚算穩健,只是新業務未能轉化為新增長點,影響整體利潤率。去年第三季經調整淨利潤率為7.5%,低於第一季的9.4它%及第二季的11.3%,加上主要股東減持,拖累股價表現。 美團於2021年宣布戰略升級,圍繞著「本地生活」的消費服務場景,將自己逐步武裝成一個「超級App」,服務涵蓋到店團購、外賣、酒店旅行、騎行、前置倉、社區團購以及充電寶等,當年亦是字節跳動旗下抖音殺入「本地生活」的賽道,雖不能說美團的戰略升級是為了應對抖音,但之後抖音加快成為美團本地生活服務最大勁敵。 市值蒸發逾八成 過去幾年,美團為了抗衡抖音等新對手,加大了對雜貨零售、團購和直播等新措施的投資。如果說這三年間,抖音的確對美團構成威脅,惜未能撼動其一哥地位,但美團只能慘勝對手,期間市值大跌85%,公司股價由2021年2月17日收市新高451港元暴跌至2月9日的67.3港元,市值萎縮至約4,200億港元。最新股價不單跌穿2018年上市招股價69港元,而且是同期表現最差的藍籌股之一。 美團原於2022年底便著手部署開拓海外市場,也許是美團與抖音競爭激烈,讓王興遲遲沒騰出手落實計劃。美團今輪整合內地業務,一方面簡化營運架構,削減成本提高潤率,並且集中資源,不再胡亂打消耗戰,另方面,美團在國際業務跨出第一步。2023年5月,美團在香港推出「KeeTa」服務,迄今已成為香港第二大外賣平台,僅次於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 根據追蹤業務收入的香港公司Measurable AI數據,2023年12月Foodpanda應用軟體佔當地食品外賣市場的42%份額,儘管「KeeTa」服務未覆蓋全港,但市佔率達37%,Deliveroo Plc為20%。 美團欲購Foodpanda 值得一提,去年9月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表示正就出售公司在東南亞的部分業務進行談判,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以及老撾的Foodpanda業務。當時未透露誰是潛在買家,隨後11月傳出美團是潛在買家之一。 近日市場盛傳美團與Delivery Hero的商業談判告吹,Delivery Hero首席執行官Niklas Ostberg於週三(14日)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公司能永續地營運東南亞業務,他感到非常高興,似乎美團擴張海外業務,並未如預期般順利。 以現價計,美團預測市盈率12.6倍並不昂貴,但海外市場並非美團主場,它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魔咒。中國科技公司開拓海外市場,較成功的有抖音的姊妹公司TikTok、快速時尚新星Shein及拼多多(PDD.US),除此之外,成功例子其實寥寥無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TH International in need of more cash commitment

需注入更多資金助力 Tims天好中國擴張計劃放緩

由於與品牌所有者在新投資方面存在分歧,Tims天好咖啡連鎖在華營運商的擴張落後於計劃 重點: ●   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RBI的首席執行官表示,Tims天好中國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以激動人心的方式」擴大這個咖啡品牌的在華業務 ●   此前的公司數據顯示,截至1月中旬Tims天好中國在華擁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門店,低於此前計劃到2023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 陽歌 有沒有人想要甜甜圈? 自從Tims天好咖啡在中國的營運商去年決定把該品牌的這道招牌餐點之一從菜單上去掉後,如今在它的中國門店裡,你很有可能已經看不到它的身影了。現在,對於該連鎖品牌在中國的營運商Tims天好中國(THCH.US)來說,現金似乎也越來越少,而這正在侵蝕該公司在中國市場大舉擴張的計劃。 這是餐飲品牌國際(QSR.US)上周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多番言論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該公司是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也是Tims天好中國的合作夥伴。作為一家合資企業,Tims天好中國的其他股東包括Cartesian Capital,以及中國本土合作夥伴騰訊和物美。在電話會議上,餐飲品牌國際(簡稱RBI)首席執行官喬希·科布扎(Josh Kobza)發表一些言論,暗示Tims天好咖啡在中國的業務意外放緩。 單獨上市的Tims天好中國尚未公佈第四季度的業績。一位發言人告訴詠竹坊,公司對科布扎的言論不予置評(科布扎具體說了什麼,我們稍後再做介紹)。 但這並不妨礙投資者表明自己的態度,在RBI公佈第四季度業績併發表中國市場相關言論當天,Tims天好中國在紐約掛牌交易的股票下跌了5.6%。今年迄今為止,該股已下跌22%,自2022年9月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上市以來,該股已下跌超過80%。 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是,最新這一輪拋售導致Tims天好中國的市銷率(P/S)跌至具有重要心理意義的1倍以下,截至上週末是0.97倍。相比之下,肯德基和必勝客在中國的營運商百勝中國(YUMC.US;9987.HK)的市銷率為1.54倍,而披薩連鎖達美樂比薩(DPZ.US)在中國的營運商達勢股份(1405.HK)的市銷率則為3.75倍。 我們上月首次指出可能出了問題,當時Tims天好中國公佈的部分最新門店數量數據似乎表明,該公司落後於在華開店目標。數據顯示,1月初,該公司在中國擁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餐廳,遠低於其在2023年中預測的到去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 擴張放緩背後的罪魁禍首可能是中國經濟放緩,加上Tims天好咖啡連鎖在中國的業績不及預期造成的雙重打擊。經濟放緩的影響誰都逃脫不過。但就具體公司而言,2018年進入中國並在幾年後開始大舉擴張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似乎仍在努力站穩腳跟。 科布扎含蓄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提到「在華業績疲軟」是對四季度RBI總的同店銷售額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個因素。他沒有具體提到中國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而且我們還應該注意到,RBI旗下的另一個大品牌漢堡王也通過另一個合作夥伴在中國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疲軟的國際業績 从他的話裡,我們就來仔細看看科布扎究竟說了什麼,從他的話里,可以聽出Tims天好咖啡未能達成開店目標是因為資金短缺。  「關於Tims天好咖啡的業務,我們認為我們的合作夥伴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以激動人心的方式擴大這項業務,我們認為他們這麼做至關重要。」他在談到該品牌在華業務時說。「我們正在與這兩家公司合作,為實現我們的增長願望奠定必要的基礎,我們知道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在電話會議的問答環節,幾位分析師問到了中國市場的情況,科布扎隨後補充說:「我們也確實認為,需要向該業務投入更多資金,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 這些言論似乎都表明,Tims天好中國正在猶豫是否要像之前計劃的那樣,大舉向中國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投入資金。此外,該公司最近也很有可能難以獲得資金,因為出於對中國經濟放緩,以及中美緊張局勢相關地緣政治風險的擔心,許多銀行和其他資金來源都在減少對華投資。 由於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速度不及預期,RBI表示將把今年全球餐廳數量的增長預測,從5%下調至4.5%左右。 科布扎在談到中國時提到的「業績疲軟」,體現在了Tims天好咖啡國際業務的同店銷售額數據中。儘管漢堡王的國際業務錄得同店銷售額增長,但在四季度,Tims天好咖啡的同店銷售額卻下滑6.3%,較上年同期4.3%的降幅有所加快。 發佈最新季度業績的同時,RBI公佈了一個五年計劃,目標是到2028年在全球範圍內擁有7,000家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這將比去年底的4,525家增加50%以上。該連鎖店的中國業務是其擴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的在華連鎖門店數量為909家,約佔去年底全球1,308家門店總數的70%。 除了在去年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之外,Tims天好中國此前還表示,他們計劃到2026年底在華擁有3,000家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這些計劃與百勝中國和達勢股份等公司的大舉擴張計劃相類似。百勝中國的目標是到2026年在華擁有2萬家門店,達勢股份的目標是到2026年在華開設1,500家門店。 Tims天好中國去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42.7%,達到4.36億元。表面上看可能還不錯,但要考慮到大部分乃至全部增長可能都來自新店開業,而同期新店開業增幅更是高達57%。所有這些都表明,Tims天好中國在華擴張計劃面臨阻力,並且除非RBI願意介入並提供更多援助,否則它可能需要收縮擴張計劃。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Cloopen settles fraud charge with SEC

坦白從寬 美證監放容聯雲一馬

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指控這家雲服務提供商存在虛報收入,但由於該公司配合調查,未對其處以罰款 重點: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雲服務提供商容聯雲收入造假,但也對它配合調查予以認可 公司於12月宣布對董事會進行大改組,但由於競爭激烈和中國經濟放緩,它的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陽歌 它曾是這個凍結期前最後一批在紐約上市的大型集資公司,2021年2月在紐約上市時籌集了3.2億美元,中國雲服務市場被寄予厚望。但在2022年5月被曝出高達3,000萬元的銷售額造假後,原本財務業績已一般的容聯雲通訊(RAASY.US)股價,由面對一場毛毛雨變成經歷傾盆大雨。 現在,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最新公告,宣佈就對該公司的欺詐指控達成和解後,容聯雲希望把這一段算不上光彩的過往翻過去。公司想效仿同樣爆出醜聞的瑞幸咖啡(LKNCY.US),後者在2020年承認了規模更大的造假,此事令華爾街陷入震蕩,並且可能是SEC從2021年開始打壓中國公司IPO背後的一個導火線。 容聯雲一事也對同城快遞服務提供商達達(DADA.US)產生了影響,該公司上個月也剛剛承認存在類似的財務造假行為。 三個案例都值得注意,因為它們的欺詐行為是通過內部審計,而不是通過SEC發起的調查發現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SEC之前幾乎無法查閱這些公司的內部賬簿,因為它們的大部分乃至全部會計記錄都在中國,不在SEC的觸及範圍內。但這種情況在2022年發生了變化,SEC通過與中國證券監管機構達成的一項具有里程碑的信息共享協議,獲得了查閱權限。 整體來看,所有這些事態發展應該都會讓外國投資者放心,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財報正變得更加真實可信。但目前尚不清楚容聯雲、瑞幸咖啡和達達等公司的過錯,最終是否會得到原諒,並獲准重返華爾街的主要交易所。 在分別被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摘牌後,瑞幸咖啡和容聯雲目前都只能在場外交易。達達仍在納斯達克交易,但如果無法在清理會計爛攤子的同時提交年報,它可能會面臨摘牌壓力。瑞幸咖啡此前曾表示,如果納斯達克允許,它希望重新上市,但納斯達克尚未就此事公開發表評論。 可能因為和解協議剛達成,還沒顧上考慮重新上市的可能性,容聯雲表示仍在確定下一步行動。 雖然被SEC指控欺詐顯然從來都不是啥好事,但考慮到各種情況,此次和解的條款似乎是容聯雲所能期望的最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容聯雲全力配合調查,SEC並未對它的違法行為處以罰款。這與瑞幸咖啡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因將2019年的收入誇大了22億元(相當於它當時預期年銷售額的40%左右),而在2020年被罰款1.8億美元。 SEC的認可 事實上,容聯雲對此事的處理,SEC是持認可態度的。 在上週四發表的聲明中,它表示:「證交會決定不對容聯雲實施民事處罰,因為該公司主動報告了存在的會計問題,全力配合了工作人員的調查,並迅速採取了補救措施。」SEC稱,調查發現,「面對完成嚴格的季度銷售目標的壓力,兩名高級管理人員指示手下,不恰當地確認了許多合同的收入,而這些合同要麼沒有完成,要麼有的甚至都還沒有開始執行。」 SEC聲明的語氣總體上是肯定的,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容聯雲未來如果重新上市的話,紐約證交所必定會將這種態度考慮進去。該股目前的交易價格只有0.0002美分,自去年6月宣佈退市以來,其交易價格大多低於1美分。 從那時起,該公司不僅忙於修復與SEC的關係,還忙於穩定自己的陣腳。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年12月,宣佈公司董事會五名成員辭職,其中包括首席執行官孫昌勳放棄了董事長職位。其他離任的董事,包括首席財務官李亦鵬和首席產品官熊謝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孫、李、熊雖然離開了董事會,但都保留了在公司的職位。這與瑞幸咖啡截然不同,瑞幸的兩名高管在欺詐事件發生後都被趕出公司。瑞幸隨後組建了新的管理團隊,開始了一段快速增長的故事,贏回了投資者,股價從2020年的低點推高了10倍以上。 如果容聯雲能夠證明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改革,SEC可能會對其重新上市持開放態度,那麼贏回投資者的一個主要障礙可能只是增長的停滯。在醜聞發生前的最後一份財報中,公司算不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2021年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44.3%,達到2.76億元。若扣除欺詐行為,實際增長率將降至30%左右,但不管怎麼說,實際金額都相對較小。 現實情況是,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正在急劇放緩,這可能會影響企業在雲服務等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美國的出口限制也可能影響該行業的發展,這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最近決定放棄之前計劃將雲部門剝離為獨立公司的背後一個因素。 總的來說,容聯雲的整體前景仍然相當不明朗。SEC的肯定態度可能會為該公司重新上市鋪平道路,如果它想重新上市的話。首先它需要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未來的企業,而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同時在老的管理層仍然在位的情況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掌握中概股最新動態,訂閱我們的新聞郵件

新股

Intercont serves up recycling at sea plan

Intercont申美上市 集資拓展海上綠色業務

這家散貨航運公司計劃赴美上市集資,再重組一支新船隊在海上進行紙漿回收 重點: 總部位於香港的Intercont計劃在美國IPO,並利用募集到的資金組建一支由八艘「海洋工廠」船組成的船隊,回收硬紙板製成的紙漿 這家航運公司目前的船隊由四艘散貨船組成,去年收入3,240萬美元,盈利1,090萬美元 譚英 Intercont (Cayman) Ltd. 於9月27日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儘管財務狀況強勁,但看上去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IPO候選公司。全球乾散貨航運業擁有12,861艘船,運力規模為9.64億載重噸,而Intercont只有一艘自有船和三艘租賃船,總運力217,191載重噸,相比之下完全是滄海一粟。 規模雖小,公司卻沒有因此卻步,它有一個有趣的綠色故事來吸引關注環境的投資者, Kingswood Capital Markets將為公司籌集3,500萬美元。 去年,Intercont的收入增長3.5%,達到3,240萬美元,淨利潤增長了28%,達到1,090萬美元,兩項數據在這個成熟的行業都相當可觀。去年,公司44%的毛利率也相當亮眼。 去年下半年,公司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37%至1,240萬美元,期間毛利率從50%降至27%,因運費在經歷了疫情期間的飆升後,恢復到更正常水平。但這種波動應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過去,因疫後價格重回穩定水平。 Intercont有兩個收入來源,即定期租船和船舶管理,前者約佔其收入的三分之二。 散貨海運具有很強的週期性,追蹤乾散貨大宗商品價格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在2021年9月疫情最嚴重時的5,050高點,和目前的2,030點之間波動。招股說明書中的市場數據顯示,全球散貨船的交易量預計在2023年至2027年期間,每年僅增長 0.7%,反映這個行業的狀態相對成熟。 如果說這種緩慢增長的故事聽起來不那麼震撼,Intercont還有另一個絕招,它正在推銷一項新業務,IPO收益將有助於創建這項業務。 新業務是海上紙漿回收,將於2025年一季度,在一艘翻新的散貨船上啓動,後面將擴大到八艘船。這些船將化身「海洋工廠」,將紙板箱分製成紙漿。原材料在洛杉磯港集中,最終回收的紙漿會被運往中國。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加環保,紙漿生產將使用酶或真菌,而不是對環境不太好的化學品。 Intercont指出:「海洋環境中的潮汐和波浪運動提供了天然的混合和攪拌,這有助於木質素的分解,並增強生物制漿過程。」它還補充稱今年亞洲對紙漿的需求將達到1.4億噸,佔全球總計1.97億噸需求的70%以上。 到目前為止,Intercont已花費30萬美元進行一項研究,以驗證這概念。該公司計劃將IPO收益的30%用於開發該技術、20%用於聘請專業人士促進海洋ESG、15%用於該項目組建研發團隊、35%用於擴大船隊。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IPO資金都將用於Intercont的綠色未來。 吸引ESG投資者 該公司綠色轉型背後的理念非常清晰,即利用目前散貨航運業務產生的現金流來孵化新業務。加入綠色元素,有助吸引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其他尋求環保的投資者。 這概念似是Intercon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朱牡春的創意,他擁有資產管理背景,背後還有航運業其他投資者的支持。其中一家關鍵的支持者是Topsheen Shipping Singapore Pte Ltd,該公司在2023年為Intercont提供了43%的收入,2022年為52%。   Topsheen目前提供Intercont四艘租賃船中的兩艘,它們均於2018年建造,Topsheen的控股股東雷壽成(音)還通過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約18%的IPO前股份。朱牡春曾於2019年至2020年擔任Topsheen的財務顧問,並通過兩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 20.7%的股份。Intercont的最大股東是李俊(音),他是雷壽成的親屬,通過兩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上市前約41%的股份。   Intercont在香港擁有五家與航運相關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自201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定期租船或船舶管理業務,並於2023年7月重組為一家名為Fortune Ocean…
The third biggest audiovisual “platform as a service” provider has finally won approval for IPO at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七牛智能未止虧 三度申請終獲批

這家中國第三大音視頻「平台即服務」提供商,三度申請在港上市後,最近終於獲批 重點︰ 七牛智慧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逾7.5億元,今年首季虧損再增加50.5%至1.43億元。 其股東背景甚強,包括阿里巴巴、啟明創投、經緯創投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   裴梓龍 沉寂多時的中港股市在中央連放大招後再次活躍,港股在9月27日創下單日成交額高達4,457億港元的歷史新高,恒生指數一周內大漲2,373點,突破兩萬點大關。 二級市場翻身,香港的新股市場表現同樣不俗,美的集團(0300.HK)上市後股價報捷,最近上市的卡羅特(2549.HK)錄得1,346倍超額認購。最近,曾經兩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但未有進展的中國音視頻雲服務商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9月22日第三次提交申請後兩天,終獲通過上市聆訊,由申萬宏源香港及交銀國際作為聯席保薦人。 該公司的目標是通過出售股票籌集約4.57億港元,發售的近1.6 億股,將於 10 月 16 日首次上市交易。 2011年成立的七牛智能,是中國第三大音視頻「平台即服務(PaaS)」供應商。所謂PaaS,即一種計服務模式,公司通過自家雲平台,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硬件及軟件資源,而七牛智能的產品主要分為MPaaS及APaaS,前者專注於提供與音視頻,包括圖像、音訊及視頻內容相關的雲服務,有助於客戶降低音視頻產品的使用及訪問難度。 至於APaaS,屬一種計算服務模型,雲服務提供者通過其為用戶提供一個開發、運行及管理應用的一站式平台,應用場景包括社交娛樂、視頻行銷、視聯網、智能新媒體及元宇宙。 招股文件顯示,MPaaS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去年佔整體收入近73%,至於APaaS的佔比逐年提升,已經由2021年的1.7%增至今年3月底的24.3%。隨著半導體晶片供應鏈去年稍為回復正常,去年總收入回升16%至13.34億元,但仍未回復到2021年水平,今年首季度則按年增長26.4%至3.42億元。 然而最困擾七牛智能的是虧損問題,由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虧損約2.2億元、2.13億元及3.24億元,今年第一季的虧損更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50.5%,達1.43億元。 與國內其他PaaS企業類近,高昂的成本投入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平值虧損」,導致七牛智能持續虧損。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提出了「盈利之路」,包括專注及深化毛利率較高的APaaS業務,該業務去年的毛利率達30.1%,高於MPaaS的19.3%;而公司APaaS新付費用戶由2021年的8,079名,激增至去年約24.5萬名;其次將增強MPaaS競爭優勢,同時擴大客戶群,並優化管理及銷售、精簡業務流程,從而降低成本。 今年只有46歲的許式偉,2011年創立七牛智能,他之前曾是金山軟件(3888.HK)的技術總監,協助金山軟件設立專注於研發分散式存儲技術的實驗室,之後在知名互動娛樂媒體企業盛大網路擔任高級研究員,主導推出盛大網盤及盛大雲計算。 淘寶為第二大股東 經驗豐富的許式偉,成功吸引不少投資界巨頭真金白銀支持,在2011至2020年期間,七牛智能進行了6輪融資,合共獲得超過30億元資金,股東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雲鋒基金、啟明創投、經緯創投、交銀基金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 上市前,許式偉持股17.96%,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中國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69%,雲鋒基金旗下的Magic Logistics則持股12.44%。 七牛智能曾在2021年2月申請赴美上市,但最後無功而回,公司在招股文件中特意解釋棄美原因,直言是「由於當時美國資本市場的不利情況,我們自願撤回美國上市申請,非在處理美國證交會意見方面的任何困難」。 公司在2023年首次轉戰港交所,仍無功而回,今年3月再向港交所遞表,惟在9月並無進展而失效,隨即「三顧草蘆」,第三次遞表後終獲港交所通過上市聆訊,準備為上市作最後衝刺。 七牛智能熱衷上市,估計與一眾前期投資者要套現有關;此外,截至今年7月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剩下約1.48億元,對未來研發及推廣並非好事。 據其招股價2.74港元至2.86港元計算,取其中間價,其估值約56億港元。然而,港股的雲服務相關股份今年表現不佳,例如明源雲(0909.HK)過去一年累跌近兩成,百融雲(6608.HK)也跌了約一成,截至上週五,兩者市值分別為50.8億港元及42.9億港元。 目前明源雲的市銷率為2.9倍,至於百融雲只有1.4倍,以七牛智能去年收入計算,市銷率達3.8倍,遠高於前述兩間同業,如果想取得理想招股成績,將考驗管理層的功力。…
Cement industry in a slump, Anhui Conch Material’s outlook not all moons and roses

水泥業低迷 海螺材料難寄厚望

中國水泥行業低迷,水泥外加劑製造商海螺材料卻能逆勢增長,然而其營收仰賴所屬集團餵養,或是衝刺上市最大隱憂 重點: 上半年,來自關聯公司海螺水泥的收入佔總營收約三成 期內,公司錄得應收賬款7.9億元,佔同期總營收約72%。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近年跌入谷底,水泥營建業等過去伴隨房地產起飛的行業,同樣吃盡苦頭。其中,曾經「點土成金」的水泥產業,現在成名副其實的「慘業」。 不過,並非所有水泥行業都一同沉淪,製造水泥與混凝土添加劑的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在這一波衝擊中逆勢向上,營收持續增長,並於近日向港交所二度遞表申請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根據申請文件,海螺材料是一家生產及銷售水泥外加劑、混凝土外加劑及其相關上游原材料的精細化工材料供應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財年水泥外加劑銷量及收入計,該公司在中國排名首位,市場份額分別約爲28.3%及32.3%。 公司的背後,就是全國最大水泥生產商、《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海螺集團。海螺集團持有海螺材料36.4%股權,為控股股東。集團旗下還擁有中國水泥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海螺水泥(600585.SH; 0914.HK)。 水泥行業有多慘,數字可知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10%,產量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價格方面,上半年全國水泥市場平均成交價為每噸367元,同比回落54元,跌幅為13%,處於近六年最低水平。 另外,1至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行業虧損約34億元,企業虧損面(指虧損企業數佔全行業比例)超過55%。 上半年多賺四成 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海螺材料仍能保持增長態勢。根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別爲15.4億元、18.4億元、23.9億元及1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24.8%。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股東應佔溢利5,270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8%。 海螺材料的營收,主要依靠海螺水泥(關聯客戶)而來。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公司持續為海螺水泥提供水泥外加劑產品。海螺水泥一直是海螺材料的最大客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自海螺水泥取得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約52.5%、41.6%、31.8%及30.7%。 從收入佔比遞減可以看出,海螺材料似乎希望擺脫對關聯客戶的依賴。公司表示,上半年營收增加,來自於獲得新客戶訂單。但是第三方客戶的訂單,卻會侵蝕公司的毛利。 根據申請文件,今年上半年,公司向關聯客戶銷售的毛利率為45.4%,但同期向第三方客戶銷售的毛利率則為40.2%。公司承認,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公司會向第三方客戶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產品。至於對關聯客戶毛利較高,公司稱是因為關聯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以及存在相關配套服務所致。 公司直言,參與關聯客戶招標時,「通常會設定一個較高的價格範圍,以便在不影響成功獲得合同可能性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可能獲得的收益」。 簡單來說,海螺材料的盈利基礎,有點像是來自海螺水泥的讓利,但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海螺水泥似乎「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根據海螺水泥上半年財報,公司營收456億元,同比減少30.4%;股東應佔溢利34.8億元,同比減少48.4%。9月上旬,海螺水泥發行了2024年度第三期、第四期中期票據,募得70億元,發行利率分別爲2.12%、2.10%。 應收賬款上升 此外,過多的關聯交易,對海螺材料而言也不是沒有後遺症,那就是應收賬款大增。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3年,公司貿易應收款分別為3億元、5.6億元及7.6億元。而今年僅上半年已達7.9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應收賬的總額,佔上半年總營收高達72%。且同期貿易應收款項平均週轉天數分別為68.8天、73天、82.2天及99.7天。 應收賬款持續上升,周轉天數不斷延長,對公司營運顯然不是好現象。 儘管海螺材料試圖證明公司不完全依賴關聯公司的餵養,但現階段仍難擺脫「寄生集團」的既有印象,且在水泥行業全面不景氣的背景下,能否闖過上市關仍在未定之天。考慮到市場上水泥股持續低迷,即使海螺材料成功上市,恐怕也難受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H Technology, Lei Jun's favorite mobile phone recycler, lacks investment highlights

雷軍青睞的手機收買佬 閃回科技乏投資亮點

內地手機回收的龍頭閃回科技,在今年二月未能在港成功上市後,近日捲土重來 重點: 公司過去三年持續錄得虧損 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只有4.5% 劉智恒 有沒有想過,去年全球二手手機的交付是多少?答案是接近3.1億台,市場之龐大教人吃驚,而中國內地的市場佔比接近四成,當中專營二手手機回收服務的閃回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已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剛在港遞交上市申請。 公司的業務模式是通過旗下的「閃回收」品牌,透過合作商店的線上及線下渠道進行以舊換新;在獲得舊機後,經過檢測、分級和定價,再通過自家線上平台「閃回有品」,以及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營運的自有網店上出售。 發展迅猛 閃回是一家相當年青的公司,2016年在深圳成立,短短8年已向港交所敲門,這不得不歸功於創始人劉劍逸,他在通信行業經驗豐富,工作18年,積累極廣人脈,公司成立一年已與國內主要運營商達成合作。更了不起是他打動了小米董事長雷軍的心。 雷軍透過金米投資、杭州順贏及順為科技參與閃回的A輪融資,並佔股約20%,後經過幾輪融資,雷軍及相關人士的持股降至約11%。 在基金加持下也不負所望,公司業務遍布內地31個省份,涵蓋逾49,000家線下門店。公司收入持續上升,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7.5億元、9.19億元及11.58億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收入也達5.77億元。 閃回申請上市信心十足,最大優勢無疑是國家對相關業務的認同。早於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發布對智能手機等九類電子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於今年3月更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要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循環利用。中國城市正陸續配合,今年7月深圳就推出方案,鼓勵智能手機以舊換新的計劃。 連年虧損 國家取向雖對閃回有利,實際運營情況則是兩碼子事,其中一大問題是生意愈做愈大,卻仍持續錄得虧損。過去三年分別蝕4,870萬元、9,910萬元及9,830萬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仍虧損近4,010萬元。 公司的毛利率始終未能達到雙位數,反之更有日走下坡的趨勢,過去三年分別是8.2%、6.1%、6.8%,今年上半年更下跌至只有4.5%。 閃回解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為保持回收量及市場份額,二手手機回收價較過往年度上漲,加上要增加合作門店前台銷售人員的佣金。 換言之公司面對競爭下,為應對挑戰而令成本開支上升。若按目前中國市場內捲嚴峻,相關問題不會一時三刻緩和,相反極有機會演變得更加慘烈。相信閃回的成本難以在年內下降,要扭虧為盈似不容易。 債務迭增 債務問題亦一直對閃回纒擾不休,2021至2023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2.37億元、3.36億元及6.31億元,期內負債愈積愈高,單就今年上半年就達6.72億元。債務高企下,對於公司營運構成一定壓力。為要應付沉重債務,隨時會拖慢未來的發展步伐。 業務運營亦未能帶來足夠現金流,過去三年在經營活動均未能產生正現金流,相反現金更不斷流出,2021及2023年,經營現金分別流出640萬元、4,374萬元及4,777萬元,今年上半年略為轉好,但亦只是錄得經營淨現金流入1,310萬元。 事實上,在回收企業中,投資者或許更關注於2021年在美國上市的萬物新生(RERE.US),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收入達37.8億元,同比增長27%,雖也錄得虧損,但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已獲利8,050萬元。 萬物回收更與蘋果公司合作,在蘋果官網及47家蘋果零售店以舊換新,去年第四季度已有3億元收入,公司估計今年全年可達10億元。另外,京東持有萬物新生逾三成股份,背靠電商巨頭,為萬物新生回收業務提供有利平台。 雖然近日港股表現神勇,但很可能屬低位反彈,市場要接受一家遲遲未有盈利的企業並不容易,雖然二手回收有國策扶持,但相比起閃回,萬物新生似更具競爭優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能源類

WeRide in new tie up with Uber

文遠知行上市推遲 攜手優步提振業務

這家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將從阿聯酋開始向優步用戶提供服務,不過目前雙方無意在美國或中國開展合作 重點: 文遠知行與優步建立合作,年底時在阿聯酋開始,可透過優步應用程序選擇預訂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8月,文遠知行在最後一刻叫停4億美元的美國上市計劃,但公司可能會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後,在年底前嘗試重啓上市計劃 陽歌 文遠知行的紐約IPO計劃可能暫時被迫擱置,但這並不意味這家自動駕駛出租車公司只是閒坐著沒事幹。 在8月份,公司遭遇了一個令人尷尬的挫折,當時它的IPO突然在最後一刻被迫取消,此次IPO原本有望,成為過去三年中國公司在紐約最大的IPO之一。之後公司對此事保持沈默,不過它仍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最新材料,包括本週三提交的最新招股說明書。 撇開財務狀況不談,也是在周三,公司宣佈與共享出行運營商優步 (UBER.US)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再次彰顯了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種合作對文遠知行頗為重要,因它正試圖通過自己的技術商業化,以創造一些可觀的收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僅為1.5億元,2023年的營收為4.02億元,對於在最近一次融資估值51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這算不上亮眼。相比下,公司僅今年上半年就在研發上投入了5.17億元,大致相當於它截至6月的18個月收入。 文遠知行和優步稱兩家的聯姻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共同推進文遠知行自動駕駛車輛上線Uber平台,並先在阿聯酋啓動運營」。雙方還表示,這項服務將於今年底推出,優步用戶在阿聯酋打車時,可以選擇文遠知行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目前,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車隊在中國、新加坡、阿聯酋和美國都擁有自動駕駛牌照,並在亞洲、中東和歐洲7個國家的30個城市開展業務。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告稱,優步和文遠知行「合作不涉及美國和中國市場」。此外,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在少許其他市場有牌照,但仍處於測試階段,意味現時與優步的合作只屬有限。 「顯而易見地,未來的出行將越來越共享化、電動化和自動化。我們期待與像文遠知行這樣的領先自動駕駛公司合作,將自動駕駛技術的便利傳遞到世界各地。」優步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羅薩西在宣佈這一合作時說。 這份公告為文遠知行的故事增添了一些積極元素,在最後一刻決定推遲美國上市後,文遠知行的名字再次登上新聞頭條。公司正在日益擁擠的中國自動駕駛概念股領域爭奪關注,在香港上市的知行汽車科技(1274.HK)和在美國上市的禾賽(HSAI.US)都屬於這個領域。 此外,豐田支持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初創公司小馬智行和比亞迪支持的自動駕駛軟件公司夢騰智駕,均已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可在美國進行IPO。而且汽車芯片設計公司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都已申請在香港上市。 IPO前景不明朗 去年8月,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文遠知行赴美上市,這是所有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完成的步驟。公司於今年7月底,首次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公開文件,並定於8月19日那周首次公開發行。 此次上市將籌集超過4億美元,其中包括以每股15.50美元至18.50美元的價格出售65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最高籌集1.2億美元。文遠知行表示,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已表示有意購買價值約1億美元的IPO股票,這至少相當於其所公開發售股票的90%。其餘的融資將通過同時進行的3.2億美元私募來籌集,其中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風險投資基金Alliance Ventures領投了1億美元。 在當時市場情緒相對低迷的情況下,這些重大承諾是重要的信心信號,表明文遠知行只需找到其他投資者購買極少量的股票即可。考慮到此次上市的承銷商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中國的中金公司這三家A級承銷商,這應該是很容易的事。 但上市的日子到了,公司卻沒有上市。公司後來解釋說:「更新交易文件的時間目前比預期的要長,文遠知行正努力完成推進交易所需的文件。」 不幸的是,公司未能在8月25日之前完成上市,這是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到期時間。在週三提交給美國的最新文件中,文遠知行承認早先的申請已過期,並表示已向中國證監會重新提交了更新後的申請。 該公司表示:「在證監會完成對我們最新備案材料的審查併發布新的備案通知之前,我們無法完成此次發行和上市。」但沒有說明它何時可能獲發新的批准。這個審批程序相對較新,於去年3月啓動,似乎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文遠知行新提交的申請可能會更快獲得批准,因為它只包含對先前已獲批申請的更新信息。 公司現金相對寬裕,截至6月底擁有18億元。似乎表明它不存在迫在眉睫的資金枯竭危險,只是中國證監會的批准快到期,才急於在8月上市與。 在文遠知行正試圖向其核心圈子以外的投資者推銷自己的故事時,與優步合作的最新公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讓公司的名字繼續出現在頭條新聞,同時也暗示這項合作未來的潛力。鑒於目前的情況,如果中國證監會相對較快地批准該公司的上市申請,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文遠知行可能會嘗試在今年底前重啓上市計劃並完成IPO。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CHG posts strong gains in Nasdaq trading debut

智充科技上市集資大縮水 未來還看「淨零系列」

這家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依賴歐洲市場取得增長,為開拓美國市場,它還在得克薩斯州建立製造基地 重點: 在納斯達克IPO中籌集資金2,070萬美元後,智充科技的股價在首周的交易中上漲了近兩倍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收入增長52%,利潤增長近三倍,但公司警告二季度有所放緩 譚英 9月10日,對曾任職於特斯拉的行業老兵侯逸飛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因他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開市鐘,標誌著他創辦的電動汽車(EV)充電公司智能充電有限公司(XCH.US,下文簡稱“智充科技”)正式邁上資本市場的台階。 公司的英文名叫XCHG Ltd.,又叫XCharge。早在今年2月智充就試圖上市,但卻遇冷,導致德意志銀行和華泰證券放棄擔任承銷商。規模較小的美國老虎證券成為此次交易的唯一承銷商,交易籌集資金2,070萬美元,不到之前5,000萬美元目標的一半。 儘管IPO規模較小,又或正因為如此,智充科技的股價在首個交易周內上漲了近兩倍,之後有所回落。週三收盤價為11.56美元,仍比6.20美元的發行價高出86%,IPO兩周後該公司的市值接近7億美元。 但現在為時尚早,而且該股具有一些獨特的模因股特質。它的市銷率(P/S)高達16.5倍,相比於規模較小的同行NaaS Technology (NAAS.US)僅為0.67倍、ChargePoint (CHPT.US)也只有1.77倍,這個比率看起來相當高。三家公司2023年均虧損,不過智充科技在今年扭虧為盈。 智充科技IPO規模縮水前,美國於5月提高了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關稅,不過充電樁不在此列。智充科技還希望,在得克薩斯州聖馬克郊外修建一座3,500平方英尺的充電樁製造工廠,以避免未來美國政府或針對中國企業的潛在風險。 目前智充科技的充電樁來自中國,但其大部分業務都在歐洲。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從自己銷售的充電樁的軟件升級|和維護服務中獲得可觀的收入。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它絕大部分收入來自產品銷售,去年的總額為3,800萬美元,佔總收入的98.8%。 2023年,智充科技收入3,850萬美元,淨虧損800萬美元,部分原因是750萬美元的股權激勵費用。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盈利,淨利潤73.3萬美元,營收1,110萬美元,同比增長51%。但公司警告,二季度營收在810萬美元至990萬美元間,同比下降19.2%至33.9%,毛利潤下降18.7%至33.5%。公司將業績下降歸因於“過渡期”,即因客戶升級到新產品,導致的舊產品銷量下降。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其對個別客戶的依賴。2024年一季度,最大客戶佔其收入的47%,高於2023年全年的42%。 中國市場的小角色 儘管它的產品採購自中國,但來自中國的銷售額,在智充科技總收入中的佔比相對較小。去年,它在華銷售額僅為475萬美元,佔總收入的12.2%,而這個數字在今年一季度降至僅6.7%。 咨詢公司Next Move Strategy Consulting估計,2022年中國電動車充電市場的規模接近100億美元,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該市場有望在2030年達到614億美元。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2023年新註冊登記新能源汽車810萬輛,佔汽車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市場的巨大規模意味智充科技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包括來自提供自有充電設備的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歐洲是智充科技的最大市場,那裡的競爭似沒有那麼激烈,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投資者對該公司青睞有加。 與競爭對手相比,智充科技有兩點優勢。它在2018年較早進入歐洲市場,2023年歐洲市場佔其收入的78%,今年一季度這數字增長到85%。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的獨立研究顯示,智充科技在2023年是歐洲領先的大功率充電裝置供應商。 公司在馬德里設有一個檢測實驗室,是與瑞士檢測公司SGS的合資企業,並且它正在位於德國漢堡的全球總部,建造另一處檢測設施和研發中心。公司歐洲銷售負責人哈維爾·拉薩羅指出,歐盟設定到2030年減少至少55%淨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鼓勵汽車製造商從內燃機車型轉向電動車。 但歐盟並不完全歡迎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7月與美國一樣,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稅率從在華生產的特斯拉的9%,到上汽車型的37.6%不等。雖然智充科技的充電裝置對歐洲和中國製造的汽車都適用,但額外的關稅可能會妨礙整個市場的增長。 智充科技的第二個賣點是其淨零系列,它可以打開汽車充電以外的市場。該系列由集成鋰電池和直流快速充電器組成,除了為電動汽車充電外,還可以在非高峰時段購買和存儲電力,並以更高的價格將其回賣給電網,在高峰時段賺取利潤。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第三方數據,此類充電裝置的全球銷量,預計將從2024年的9,000台,以幾何級數增長,到2028年將增至約29萬台。 根據Grand View…
iMotion Automotive Technology struggle with low gross margins, future hang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its self-developed systems

知行汽車毛利率低 成敗還看自研系統

這家自駕方案提供商上半年營收顯著增加,但低毛利率的毛病沒有改善,仍獲納入恒生指數一系列成分股 重點: 上半年公司營收6.4億元,年增17.1%,虧損下降1.1%至9,861萬元 期內公司毛利率由2023年同期的7.55%下降至7.05% 李世達 隨著自動駕駛出租車在中國內地多個城市上路測試,與至少十個汽車品牌獲得L3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正迎來政策利好的東風。不過,自駕方案提供商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仍陷在低毛利率的泥淖中。 知行汽車近期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期內營收為6.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加17.1%;毛利爲4,485.2萬元,同比上升9.3%。股東應佔虧損下降1.1%至9,861萬元,較去年同期的9,975萬元略有收窄。報告期內,公司交付9.6萬套自駕方案及產品,同比大增92.9%。 雖然業績表現穩健,但作為一家已經上市且實現商業化的L2級自駕方案提供商,知行汽車的毛利率在行業中仍處較低水平,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僅7.05%,低於去年全年的9.9%,以及去年同期的7.55%,似乎有愈來愈低的趨勢。相反具備晶片設計能力的地平線,2023年毛利率高達70.5%。 夾縫中求生存 問題在於,知行汽車缺乏過硬的技術實力,和百度(BIDU.US;9888.HK)、小馬智行或文遠知行等在自駕技術研發聞名的公司相比,反而更像一家負責代工的中間商。 知行汽車的快速增長,得力於與吉利汽車(0175.HK)及以色列自駕科技公司Mobileye(MBLY.US)的合作。2020年,知行汽車與Mobileye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向其採購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軟件和Eye Q5計算晶片,合作開發Supervision輔助駕駛導航方案,隨後取得吉利旗下極氪(ZK.US)的定點開發通知書。 2021年10月極氪001正式上市,帶動知行汽車營收大爆發。2021年營收僅有1.8億元的知行,至2022年大增至13.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六倍,當年營收來自吉利集團的佔比高達96%。 根據2023年報,知行汽車向Mobileye採購金額高達10.1億元,佔總採購額的88.7%;而向吉利集團銷售Supervision的收入為10.8億元,所有來自吉利的收入則為11.3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93.3%。 事實上,吉利與Mobileye自2018年便展開合作。也就是說,知行汽車的供應商與客戶,本身就是深度合作關係。公司年報中承認,他們無法保證Mobileye不會直接與吉利集團合作,也無法保證兩者不會與其他一級供應商合作。 一方面依賴Mobileye提供自駕晶片,另一方面又高度依賴單一客戶,令公司議價能力受限制,毛利率自然無法提升。 在近日舉行的極氪新品發布會上公布,2025款極氪001將採用浩瀚智駕2.0系統,配備兩顆英偉達(NVDA.HK)0rin-x智駕晶片及激光雷達,僅保留入門款車型繼續使用Mobileye方案。這意味著知行汽車可能要失去部分訂單。 同時,極氪似乎正與Mobileye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將自駕技術本地化。Mobileye在8月初發布新聞稿,宣布將為極氪推出基於Eye Q6H晶片的新一代 ADAS及L2+至L4級別的自動駕駛產品。但新聞稿中並未提到知行汽車。 股價仿似過山車 缺乏硬實力支撐,讓知行汽車股價顯得脆弱。自去年底上市以來,至今已經歷多輪大起大落。 至今年4月底,公司股價漲至歷史最高的115.6港元,為發行價近三倍。但5月2日及5月3日卻分別狂跌12%和39.2%,跌至60港元左右。之後經過一陣緩慢抬升,至6月3日又大跌26.5%,6月20日再跌18.2%,7月2日跌12.4%。 這些還不是最慘。7月17日,知行汽車開市後暴跌68.3%,從84.05港元跌到26.4港元。迫使公司發布緊急公告,強調公司經營一切正常,仍挽救不了後續頹勢,截至8月中,公司股價自峰值崩跌了80%。 公司自然知道其商業模式上的問題,一直積極開發自研系統。其全線自研的iDC自動駕駛域控制器正在實現量產。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獲得括奇瑞、吉利、東風(0489.HK;600006.SS)、零跑(9863.HK)等客戶的18個定點函,其中大部分將在2024年和2025年投產。公司似乎即將迎來自研產品的爆發。 在經歷大半年的動盪後,市場面終於傳來好消息。作為「港股自駕第一股」,知行汽車獲納入恒生指數一系列成份股(不包括恒生指數),自9月9日起生效,消息激勵股價大漲29.3%,回升至28.5港元左右,市場目光重新聚焦知行汽車。 從市銷率看,知行汽車為3.2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2.1倍,並不算高。然而,知行汽車想在這一波股價高潮後走得更遠,自研系統量產後的表現相當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消費

Nissin buys ABC Pastry in Australia

覷準澳洲商機  日清踩過界賣餃子

這家即食麵生產商表示,將以2,33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澳洲一家冷凍餃子生產商,以期在中國之外實現多元化發展 重點: 亞裔人口不斷增長,針對該類顧客需求,日清食品以2,330萬美元收購澳洲冷凍餃子生產商ABC Pastry 日清食品正尋求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之外實現地域多元化,最近還採取了其他舉措,進軍越南和台灣 陽歌 俗語說,怕熱就別呆在廚房裡。同樣的道理,如果忍受不了中國經濟放緩帶來的壓力,那就去壓力小的地方開拓市場吧。 如果這話是套在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身上,可能稍顯誇張。日清食品是日本日清食品控股株式會社(2897.T)的中國子公司,它大部收入仍來自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這兩大市場。但為實現更加多元化的收入基礎奠定基礎,在香港上市的日清食品正通過多項戰略,越來越多在這兩個主要市場之外拓展業務。 公司上周五宣布,將以3,37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澳洲冷凍餃子生產商ABC Pastry,這是它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最新一步。對於在香港上市的日清食品來說,收購價格看起來相當實惠,該公司沒有債務,截至6月底擁有13.2億港元的淨現金,還持有8.2億港元的銀行貸款。 日清食品表示,除了上述的收購價外,它還有權再以880萬澳元的價格購買ABC餃子工廠所在的土地。 日清食品稱這筆交易是將業務擴展到澳洲的「優質機會」。它表示:「由於受惠於亞洲人口移民至澳洲的人數上升,澳洲冷凍食品市場規模預期將蓬勃增長,尤其是冷凍餃子市場。」 在公告發布後的周一早盤交易中,日清食品上午收漲2.24%。近期,該股與同行相比表現不佳,反映出公司在中國經濟放緩期間所面臨的困難。今年截至目前,日清食品股價已下跌29%,而其競爭對手康師傅控股(0322.HK)和統一企業中國(0220.HK)則分別上漲17%和27%。 過去,日清食品曾是三家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反映它的市場定位。憑借其日本血統和方便面發明者的地位,公司將自己標榜為同類產品中的高端品牌。但隨著股價下跌,其市盈率已跌至14倍,落後於康師傅的17倍和統一的16倍。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日清食品作為高端品牌的定位,似乎越來越成問題,因為消費者正在控制支出,從高端產品降級到更實惠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收入在去年開始收縮,此前在疫情期間,由於消費者大量購買方便的居家食品,公司的收入經歷了幾年的穩健增長。 今年上半年,日清食品的收入繼續萎縮,同比下降5.5%至18.2億港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康師傅同期收入小幅增長0.1%,統一的增幅更大,達到6%。生產便宜零食的衛龍美味(9985.HK)報告稱,同期收入增長26%,部分原因是消費者對廉價食品的喜愛與日俱增。 不斷增長的全球足跡 日清食品的日本母公司是一家全球化程度頗高的企業,其標誌性的杯面在全球大多數主要市場均有銷售。在亞洲,這家日本公司活躍於大多數主要的東南亞市場,包括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在香港上市的日清食品,很大程度仍集中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市場,這兩個市場今年上半年分別佔其收入的40%和60%左右。最近六個月,兩個市場的收入都出現下滑,按人民幣計算,香港下降6%,中國內地下降3%。 儘管收入下降,但日清食品的利潤基本穩定在1.69億港元,略低於一年前的1.72億港元,全得益於原材料成本下降,促使毛利率提高了0.9個百分點。 相比下,新收購的澳洲業務看起來要更健康一些,至少在盈利方面是這樣。日清食品表示,截至今年6月的財年中,ABC Pastry錄得收入1,520萬澳元,不過公司沒有提供以往的比較數據。與日清食品去年38.3億港元的營收相比,這個數字相當小,僅約2%。 ABC Pastry看起來相當賺錢,在截至6月的財年裏,它的稅後利潤從上年同期的223萬澳元增長27%至284萬澳元。相當於ABC Pastry的淨利潤率達到了18.7%,約為日清食品今年上半年9.3%淨利潤率的一倍。所有這一切都表明,ABC Pastry的利潤相當可觀,而且收入可能還在增長,這意味著它可以為日清食品在該市場迅速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澳洲只是在香港上市的日清食品,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實現多元化經營的最新區域市場。 去年7月,日清食品收購母公司越南業務67%的股份,邁出了走出這兩個核心市場的第一步。該業務主要由一家方便面工廠組成,在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中,該部門虧損了140萬美元。日清食品在最新的半年財報中提到了越南業務,但僅表示「取得良好表現,整體業務前景令人鼓舞」,暗示其收入仍相對較小。 日清食品去年底在台灣設立辦事處,目前它通過分銷商和批發商在台灣市場進行銷售。在最新財報中,它表示該業務「預期隨後達致銷售增長」,但沒有詳細說明加強該業務的潛在計劃,也沒有詳細說明是否有可能在當地建廠。 在這裡,我們應該注意到,台灣是統一和康師傅的主場,因此,如果日清食品要在台灣市場動真格,將面臨來自這兩家企業的激烈競爭。不過,台灣民眾喜歡日本的東西也是出了名,因此當地消費者可能會喜歡日清食品。…
ShanH Technology, Lei Jun's favorite mobile phone recycler, lacks investment highlights

雷軍青睞的手機收買佬 閃回科技乏投資亮點

內地手機回收的龍頭閃回科技,在今年二月未能在港成功上市後,近日捲土重來 重點: 公司過去三年持續錄得虧損 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只有4.5% 劉智恒 有沒有想過,去年全球二手手機的交付是多少?答案是接近3.1億台,市場之龐大教人吃驚,而中國內地的市場佔比接近四成,當中專營二手手機回收服務的閃回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已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剛在港遞交上市申請。 公司的業務模式是通過旗下的「閃回收」品牌,透過合作商店的線上及線下渠道進行以舊換新;在獲得舊機後,經過檢測、分級和定價,再通過自家線上平台「閃回有品」,以及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營運的自有網店上出售。 發展迅猛 閃回是一家相當年青的公司,2016年在深圳成立,短短8年已向港交所敲門,這不得不歸功於創始人劉劍逸,他在通信行業經驗豐富,工作18年,積累極廣人脈,公司成立一年已與國內主要運營商達成合作。更了不起是他打動了小米董事長雷軍的心。 雷軍透過金米投資、杭州順贏及順為科技參與閃回的A輪融資,並佔股約20%,後經過幾輪融資,雷軍及相關人士的持股降至約11%。 在基金加持下也不負所望,公司業務遍布內地31個省份,涵蓋逾49,000家線下門店。公司收入持續上升,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7.5億元、9.19億元及11.58億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收入也達5.77億元。 閃回申請上市信心十足,最大優勢無疑是國家對相關業務的認同。早於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發布對智能手機等九類電子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於今年3月更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要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循環利用。中國城市正陸續配合,今年7月深圳就推出方案,鼓勵智能手機以舊換新的計劃。 連年虧損 國家取向雖對閃回有利,實際運營情況則是兩碼子事,其中一大問題是生意愈做愈大,卻仍持續錄得虧損。過去三年分別蝕4,870萬元、9,910萬元及9,830萬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仍虧損近4,010萬元。 公司的毛利率始終未能達到雙位數,反之更有日走下坡的趨勢,過去三年分別是8.2%、6.1%、6.8%,今年上半年更下跌至只有4.5%。 閃回解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為保持回收量及市場份額,二手手機回收價較過往年度上漲,加上要增加合作門店前台銷售人員的佣金。 換言之公司面對競爭下,為應對挑戰而令成本開支上升。若按目前中國市場內捲嚴峻,相關問題不會一時三刻緩和,相反極有機會演變得更加慘烈。相信閃回的成本難以在年內下降,要扭虧為盈似不容易。 債務迭增 債務問題亦一直對閃回纒擾不休,2021至2023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2.37億元、3.36億元及6.31億元,期內負債愈積愈高,單就今年上半年就達6.72億元。債務高企下,對於公司營運構成一定壓力。為要應付沉重債務,隨時會拖慢未來的發展步伐。 業務運營亦未能帶來足夠現金流,過去三年在經營活動均未能產生正現金流,相反現金更不斷流出,2021及2023年,經營現金分別流出640萬元、4,374萬元及4,777萬元,今年上半年略為轉好,但亦只是錄得經營淨現金流入1,310萬元。 事實上,在回收企業中,投資者或許更關注於2021年在美國上市的萬物新生(RERE.US),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收入達37.8億元,同比增長27%,雖也錄得虧損,但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已獲利8,050萬元。 萬物回收更與蘋果公司合作,在蘋果官網及47家蘋果零售店以舊換新,去年第四季度已有3億元收入,公司估計今年全年可達10億元。另外,京東持有萬物新生逾三成股份,背靠電商巨頭,為萬物新生回收業務提供有利平台。 雖然近日港股表現神勇,但很可能屬低位反彈,市場要接受一家遲遲未有盈利的企業並不容易,雖然二手回收有國策扶持,但相比起閃回,萬物新生似更具競爭優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ein’s overseas odyssey hits fresh obstacles

美國針對英國阻攔  Shein上市一波三折

尋求倫敦上市的Shein再度遭遇政治阻攔,而美國小額貨品關稅新規,可能大大降低這家快時尚電商的價格競爭力 重點: 英國下議院議員吁工黨政府加強Shein上市審查,並禁止新疆產品進口 美國擬修法調整小額貨品免稅規定,或導致Shein產品售價上漲20% 李世達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商貿關係愈發緊繃,中國背景跨境電商感受最為強烈。正在尋求於倫敦上市的中國快時尚電商Shein,進入西方市場的前景似乎愈來愈不樂觀。 這家總部設在新加坡、但供應鏈來自中國廣東的快時尚電商,原本尋求在紐約上市,後來因為政治因素而被迫放棄,轉往倫敦提交上市申請。然而Shein很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英國下議院工黨重量級議員Liam Byrne,基於人權理由,要求對Shein上市申請展開更嚴格的審查,並仿效美國禁止中國新疆製造的產品進口。 「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至關重要」,Liam Byrne說,如果英國希望與美國政府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就應該建立起「相同的標準」。 由於人權問題上的爭議,在英國當地,已有組織發起「對Shein說不」的活動。 小額貨物新規 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日益加劇的競爭,不僅讓中國大型公司尋求海外上市困難重重,也讓雙方的貿易連結變得更加脆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項調查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集團,與以中國為中心的集團間的貿易及投資下降幅度,超過了各自集團內的降幅;顯示全球化正在被割裂,兩大集團更加趨向各自的「內循環」。 最新例證是,美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會調整小額貨物關稅免除措施,該措施被認為已遭中國電商Shein及Temu濫用。 美國「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制度豁免800美元以下小額貨物的關稅,其目的原本是為了降低從國外接收小包裹,或從帶回紀念品的難度。但白宮表示,在Shein普及的過去十年里,運用該制度進口的小額貨物數量,由每年1.4億件增加到了10億件。 跨黨派成員組成的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推算,豁免關稅進口的小額貨物中,Shein和Temu就佔三成。委員會還指,如果修改該條款,Shein和Temu的產品售價至少上漲20%,其市場競爭力將大幅削弱。 美國政府計劃提出的新規,包含各種貿易法規,被納入徵收關稅的產品包裹不再享有小額豁免待遇,預計中國約70%的紡織品與服飾貨物都被涵蓋在相關關稅內。 除美國外,歐盟在今年7月也傳出,可能對進入歐盟的小額貨品徵收關稅。目前歐盟對網上購物的免稅限額為150歐元。 這顯示西方社會愈來愈重視廉價商品對當地製造商的威脅,而針對中國企業的保護主義也在加劇。 根據早前公佈數據,Shein去年(2023)銷售額達322億美元(約2,281億元),按年增長40%,增幅高於2022年的37%。年度銷售額已超越Zara(IDEXY.US)、H&M(HNNMY.US)和UNIQLO(6288.HK; 9983.T)。 價格低廉正是Shein最大的優勢。Edited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Shein連身裙平均售價為28.5美元,遠低於H&M的約40美元與Zara的79美元。如果Shein漲價20%,價格將與H&M接近。 去中國化惹不滿? 去年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為660億美元的Shein,仍是全球市場矚目的超級獨角獸,然而不同於十年前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在紐約IPO募得250億美元的盛況,Shein正在各大交易所之間四處碰壁。 為了擠進西方資本市場,創立於南京的Shein將總部搬到新加坡,甚至創始人許仰天都索性移民當地,公司官網介紹中已找不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字樣。然而其供應鏈、倉庫和庫存,都離不開中國。 其實,Shein上市之路不僅面對西方政府的嚴格檢視,也要面對中國監管部門的壓力。根據相關法規,無論控股公司是否登記在第三地,如果其營業收入、利潤、總資產或淨資產的50%或以上在中國產生,那麼該公司的境外上市作業必須要向中國証監會備案。…
CSRC puts the brakes on bubble tea IPOs

中證監突叫停 茶飲港上市碰壁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暫停批准茶飲企業在香港的新上市,影響正在申請中的蜜雪冰城和古茗 重點: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暫停批准內地茶飲企業赴香港上市,變相叫停申請中的茶飲企業 此舉可能表明中國證監會將採取更積極的方式,以調控那類中國企業可在香港或紐約上市 陽歌 最近在香港交易所上演的「茶飲派對」似乎結束了,至少目前如此。 据路透上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决定勒紧茶饮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大门。路透称,中国证监会这一决定是基于今年茶饮股表现疲软,且市场情绪普遍低迷。 在我們看來,這一事態發展令人擔憂,因它會影響中國公司的境外上市。眾所周知,中國會保護上海和深圳的國內A股市場,當投資者情緒低迷時,往往會放緩或完全停止新股上市。 此類干預的最新跡象是,中國證監會在批准滬深兩地新股上市時越來越挑剔,特別偏愛北京方面優先發展的行業,如半導體和新能源。導致其他較為普通的行業(主要是消費行業)別無選擇,只能尋求通過海外IPO籌集資金。 中國證監會去年3月出台了一項制度,要所有中國公司在進行此類境外上市前,需要在中證監備案。但迄今為止,這種備案大多被視為一種例行公事,中國並未試圖用這一程序來控制上市流向其他市場。現在,這情況似在發生改變,有人可能會認為,中國為了對以市場制度為導向的香港實施更多影響而採取的舉措。 我們稍後會回到這一最新舉措的政治因素上。但首先,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中國證監會暫停茶飲企業在香港上市更直接的後果。 這決定會直接影響至少三家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請的公司,即蜜雪冰城、古茗和滬上阿姨,它們都是在1、2月份申請。蜜雪冰城和古茗是中國茶飲行業最大的參與者,兩家加起來的門店數量達到4.5萬家。 隨著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茶百道(2555.HK)等品牌利用特許經營制度,以閃電般的速度開設新店,這行業最近變得過熱。但據中金公司去年1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國規模達3,000億元的茶飲市場的增長預計將在今年開始放緩,增長率將從2024年的約20%降至2027年的16%。 增長乏力,加上新店數量劇增,正損害曾經強勁的盈利。根據最新財報,奈雪的茶(2150.HK)今年上半年錄得虧損,而茶百道同期利潤驟降約一半,降至2.37億元。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是,7月底,茶百道突然宣布取消一個月前剛剛宣佈的派息,此舉似乎是為了在財務狀況惡化之際節約現金。 表現糟糕的股票 不難看出,中國證監會為何擔心市場對茶飲股的情緒。茶百道自4月份成功上市募得3.3億美元後,股價持續下滑,按照週一收盤價5.88港元計算,已較17.5港元的發行價下跌約三分之二。如果這還不足以勸退投資者的話,今年以來,奈雪的茶股價也下跌了約58%,而自2021年IPO以來便持有該股的投資者現已損失約93%的投資。  奈雪的茶市銷率(P/S)只有0.41倍,茶百道稍好一點,為1.38倍,由此可見這些股票是如何遭投資者冷待,比率亦不符合對高增長公司的預期。這並不令人意外,因這些公司似正進入一個收入萎縮的階段,茶百道報告今年上半年收入下降了10%。 中國證監會可能還擔心,這些茶飲企業希望通過新股上市籌集大筆資金,這或影響投資者從其他香港股票中抽走資金。據報道,蜜雪冰城擬募集的資金高達10億美元,而古茗則計劃籌集多達5億美元的資金。 據路透報道中引用的Dealogic數據,這兩個數字加在一起,相當於今年迄今在香港上市的所有新股籌資額25.6億美元的近三分之二。過去兩年,香港的集資活動總體上相當疲軟,去年僅籌集了57億美元——大約是2021年創紀錄的221億美元的四分之一。 投資者對路透社報道的反應透露出了一絲樂觀,茶百道的股價周一上漲8.7%。奈雪的茶也小幅上漲了0.75%,幅度不大,但仍優於大盤恒生指數的小幅下跌。儘管如此,小幅上漲不太可能持續太久,因為它是基於監管行動,而不是任何與市場相關的因素。 這讓我們回到中國證監會干預香港股市的問題上。中國監管機構此前曾因其在上海和深圳股市的高壓策略而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的聲音相對較小,因為這兩個市場基本上不對外國人開放。但香港的股市則不同,它被視為外國人能投資中國股票的全球主要市場之一。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也許一些國際投資者會鬆一口氣,因為面對低迷的市場情緒,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支持香港市場。但從長期來看,此類舉措有可能削弱投資者信心,因為它們表明,中國監管機構可能會隨時出手干預,依據則是北京方面自己的考量,而不一定是出於對投資者最有利的考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ranssion's longtime CFO arrested, released

財務官解除置留 傳音暫紓一口氣

這家在非洲市場處於領先地位的智能手機製造商表示,財務負責人的肖永輝於上周解除留置,但未透露他為何被留置的細節 重點: 傳音控股財務負責人於本月初被實施留置措施,後解除留置,但由於公司利潤微薄,且正面臨法律糾紛,投資者仍持謹慎態度 今年上半年,這家智能手機製造商的營收增長38%至346億元,利潤增長35.7%,主要得益於向新市場的擴張 陳竹 作為非洲大陸領先的智能手機製造商,該公司被稱作「非洲之王」。但最近一起涉及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8036.SH)的戲劇性事件,讓聚光燈重新回到該公司在中國的大本營。 緊張局面始於兩周前,當時公司在9月7日的一份公告中表示,財務負責人肖永輝因涉嫌違法行為被採取留置。但上周,傳音控股發布最新消息稱,肖永輝已解除留置並恢復財務負責人職務,事件戛然而止。 此類消失事件在中國並非聞所未聞,通常發生在公司高管涉嫌違法或協助調查。過去兩年,遊戲公司鬥魚(DOYU.US)和華興資本控股(1911.HK)各自都因此失去了掌舵人,給股價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 隨著肖永輝解除留置,傳音控股似乎躲過了一劫。儘管如此,危機還是讓快速崛起的勢頭有所減弱。去年,公司在非洲大本營以外地區擴張,躋身全球五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之列。 未來被調查的可能性始終存在,並且還面臨知識產權法律糾紛,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外的競爭對手現在不僅在傳音控股的非洲據點爭奪市場份額,還在公司一直進行擴張的拉丁美洲等新市場展開廝殺。 在9月7日的公告中,傳音控股首次披露肖永輝被實施留置,但公司向投資者保證“目前,公司已對其相關工作進行了妥善安排”,公司在上周的公告中再次重申這一點。肖永輝於9月6日在丹東被留置,這是中國東北遼寧省下轄的一個與朝鮮接壤的城市。公司未提供任何有關導致肖永輝被留置的詳細信息。 與很多年輕中國科技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不同,他們通常在一家公司乾幾年就跳槽,現年55歲的肖永輝自2014年加入傳音以來,已在公司工作十年。他和傳音控股創始人朱兆江,曾在中國早期智能手機領導者之一的寧波波導共事。除這些基本信息外,有關肖永輝在傳音的信息很少。 儘管傳音控股再三保證,但投資者對圍繞肖永輝的事態發展感到不安。肖永輝被留置的消息甫一公布,傳音股價在9月9日開盤時暴跌8%,收盤下跌5%。肖永輝解除留置後,公司股價有所回升,但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依然脆弱。 自4月中旬以來,傳音的股價一直呈下跌趨勢。上周五的收報84元,較4月中旬的120元下跌超過30%。雖然該股在中國國內A股市場交易,但國際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滬港通購買該股。 傳音目前的市盈率為18倍,不及競爭對手小米(1810.HK)的24倍,小米也在向傳音運營的市場擴張。這兩個數字都明顯低於蘋果(AAPL.US)的35倍市盈率,反映投資者願意給予利潤率更高的高端市場領導者更高的估值。 挑戰日益嚴峻 傳音控股成立於2006年,最初在非洲銷售智能手機,並迅速獲得了知名度。旗下的Tecno、Itel和Infinix已成為非洲大陸家喻戶曉的品牌。然而,隨著市場飽和及競爭加劇,它也向其他發展中市場擴張。 根據最新的財務數據,公司的營收在今年上半年增長了38%,達到346億元,而淨利潤也增加了35.7%至28.5億元。公司將強勁的業績歸因於「持續向新興市場的擴展和推進產品升級。」   競爭激烈的印度市場是傳音控股近期關注的重點之一。自2015年已進入印度市場,雖然其市場份額逐步提升,但仍在努力打入前五名。傳音還在東南亞、東歐和拉丁美洲迅速擴張。據Canalys的數據,僅在東南亞,公司2024年一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420萬部,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考慮到這些進展,以及兩位數的強勁收入和利潤增長,投資者為什麼對這家公司沒有更多熱情?投資者的擔憂似乎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傳音控股的低端機型通常利潤微薄,依賴走量來提高利潤。由於專注於此類廉價機型,公司主要局限於新興市場,遠離歐洲等利潤率較高的市場。 傳音也涉足了相對高端的市場,推出了Tecno Phantom V Flip和Phantom V Fold等機型,價格明顯高於其傳統的100至200美元的產品。然而,該細分市場競爭同樣激烈,小米、Oppo和Vivo等競爭對手已經在東南亞和南美等市場,佔據了主導地位。   投資者心存警惕的第二個原因,或許更關鍵,就是在中國境外針對傳音的訴訟正在進行。今年7月,美國芯片巨頭高通對該公司及其在印度、德國和其他地區的子公司,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仍在審理中。 一個涉及Oppo的類似案件,凸顯了此類糾紛可能對一家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2021年,諾基亞的訴訟迫使Oppo完全退出德國市場。儘管Oppo在解決訴訟後於2023年重返歐洲,但期間它缺席歐洲最大市場,使其在銷售和佔有率方面付出了沈重代價。 傳音難以承受這樣的挫折,它必須繼續證明自己能在新地區獲得市場份額,以取悅投資者。與此同時,它也不能忽視自己的非洲大本營,尤其是在小米等競爭對手積極拓展非洲的情況下。根據Canalys的數據,二季度它在非洲的出貨量僅增長了1%,而小米、真我和Oppo則分別增長了45%、137%和39%。 目前,財務負責人的危機似已得到解決,不過這仍可能預示著傳音未來可能面臨法律問題。同時,持續進行的專利訴訟,依然是困擾公司的主要問題。解決這些擔憂對傳音保持增長至關重要,因小米和Oppo等競爭對手在非洲緊隨其後,並試圖減緩傳音在其他新興市場的崛起。…

醫療保健/生物技術

Kindstar Globalgene's proposed acquisition price of $31.3 million for AnchorDx means Series B and Series C investors of AnchorDx might lose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investment.

康聖環球平買基準醫療 投資者為何蝕本退出?

以康聖環球對基準醫療提出的3,130萬美元收購價來看,B輪和C輪投資者恐怕蝕本超過一半 重點: 康聖環球可通過基準醫療現有業務板塊快速切入肺癌、胃癌等重大實體腫瘤檢測領域 通過疫情期間的積累,康聖環球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定期存款約19.9億元   莫莉 隨著新冠疫情紓緩,市場對於抗原和抗體檢測的需求出現下降,導致體外診斷(IVD)行業的整體表現自去年起普遍下滑。在國家集體採購政策和醫療反腐行動的雙重影響下,IVD公司的經營挑戰增加,行業內部分化明顯。在這個行業整合的關鍵時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抓住機遇,通過並購來擴展其產品組合。 IVD行業中的第三方特檢賽道龍頭企業康聖環球基因技術有限公司(9960.HK)於9月20日發佈公告,表示將以3,130萬美元(2.2億元)的總代價,收購基準醫療100%股權。收購總價包括現金和股票兩部分。其中,由基準醫療創始人范建兵實控的基準醫療(香港)獲得約1,220萬美元,金域醫學(603882.SH)、藥明康德(2359.HK)以及旗下投資公司通和毓承等六方投資人,一共獲得5,887. 7萬元;奧博資本和ARCH Venture則選擇了以股替代現金,他們獲配發約5,943萬股康聖環球股票,價值約8,439萬港元。 基準醫療的創始人范建兵博士,是基因檢測領域的國際領軍人物,得益於他的資深行業經驗以及此前腫瘤早篩行業的熱度,基準醫療曾先後完成四輪融資,在2017年和2021年的B輪、C輪融資中,基準醫療分別獲得了2,800萬美元和4,000萬美元。然而,以康聖環球3,130萬美元的收購價來看,後兩輪投資者恐怕蝕本超過50%。以B輪投資方金域醫學為例,在交易中獲得了481.5萬元,但在2017年的投資中,金域醫學付出的金額為1,321.4萬元,虧損比例約為63.6%。 康聖環球作為中國最早涉足臨床特檢服務行業的公司之一,其業務是提供醫院普通檢測之外的血液病、神經學、遺傳及罕見病、傳染病、實體瘤、婦科等六大領域的特殊檢測服務,在血液學檢測領域的市佔率多年位列第一,是細分市場龍頭。 基準醫療是中國腫瘤早篩早診斷領域的頭部企業,主要開發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統癌症與泌尿系統癌症等高發癌種的早期篩查、診斷、監測和伴隨診斷產品。基準醫療旗下的兩大核心產品均屬於同類第一(First-in-Class)產品,全球首個肺結節早篩早診產品「費益檢」,可用於肺結節良惡性鑑別輔助診斷,已經獲得中國專家共識推薦用於早期肺癌診斷,以及歐盟IVDD CE產品認證。 至於另一款「泌益檢UriFind」是通過檢測尿液細胞DNA甲基化,對可疑尿路上皮癌患者輔助診斷,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突破性療法認證(BTD)和中國藥監局第Ⅲ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在完成此項收購後,康聖環球可以通過基準醫療現有業務板塊,快速切入肺癌、胃癌等重大實體腫瘤檢測領域,提升腫瘤專科檢測實力。根據交易條款,範建兵還將繼續帶領團隊推進基準醫療的技術研發及商業化,此安排或許能降低收購後不同業務之間的磨合風險。 手頭現金充足 何以基準醫療此時選擇低價賣身呢?這恐怕與其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有關。交易公告披露,基準醫療近年一直虧損,2022年和2023年分別虧損1.37億元和1.22億元,2024年上半年亦虧損約4,498萬元,截至2024年6月底,資產淨值為負4.73億元。然而,自2021年後,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遇冷,投融資事件與金額呈現斷崖式下跌,對基準醫療來說,既無融資輸血,自身業務亦扭虧無望,低價賣身成為唯一選擇。 同樣立足於體外檢測行業的康聖環球,業績更為穩健。在疫情期間,得益於新冠檢測需求激增,2022年的營收按年增長49%至13.87億元,淨利潤大增105.2%至7,548.4萬元。雖然疫情消退後,相關檢測收入銳減,但非新冠業務反彈。今年上半年,康聖環球實現營收4.73億元,下跌3.9%,但盈利仍下挫75.8%至1,052萬元。 通過疫情期間的積累,康聖環球財務穩健,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定期存款約19.9億元,為業務拓展和收購提供資金保障。今年7月,康聖環球收購北京博富瑞基因診斷技術約11.38%股權,總代價3,187.6萬元,後者專門從事移植醫學領域的分子免疫指標特檢服務,以及相關試劑設備銷售。 將基準醫療收入囊中後,康聖環球於三日內累漲逾11%,其當前市帳率僅0.4倍,而ICL行業龍頭金域醫學的市帳率約1.7倍,顯示其可能被低估。此次收購完成後,康聖環球的自身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都有望提高,投資者可予以關注。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drug maker failed to generate any revenu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4 even with three major commercialized products in hand.

上半年銷售零收入 歌禮轉攻肥胖藥物

這家製藥公司旗下的三大商業化產品,今年上半年竟然無任何收入進賬 重點: 歌禮製藥轉攻減肥藥,但其產品僅剛剛獲批進入臨床階段,距離商業化帶來收入,還需要數年研發時間 公司目前尚有現金儲備21.2億元,可保證未來5年的研發和營運   莫莉 作為港交所曾經的「18A上市第一股」,歌禮製藥有限公司(1672.HK)過去幾年可謂流年不利,核心臨床管線接二連三失利,重金研發的新冠藥物市場已經萎靡。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旗下的三大商業化產品,竟然未能錄得任何收入。 上週二,歌禮製藥宣佈將進軍肥胖藥物領域,希望在當前最火熱的減重市場中分一杯羹。 公告稱,歌禮自主研發的ASC30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既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也可每日一次口服,以用於治療肥胖症的小分子GLP-1受體(GLP-1R)激動劑。在肥胖症和糖尿病市場,每月一次注射和每日一次口服用藥,對患者都有較大吸引力,患者可以根據長期體重管理方法、生活方式和便利性自行選擇用藥方式。 歌禮的臨床前研究顯示,經過頭對頭比較,ASC30對GLP-1受體的體外藥效,比禮來(LLY.US)研發的口服非肽類GLP-1R激動劑Orforglipron高出兩至三倍。在對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的靜脈葡萄糖耐受實驗中,ASC30比Orforglipron刺激分泌的胰島素更多,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但值得注意的是,ASC30目前的研發進展,還僅僅處於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階段,該藥物在人體中使用的風險和有效性尚未得到驗證。公告稱,ASC30片劑和ASC30注射劑,分別於今年7月和9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新藥臨床試驗(IND)批准,預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才獲得前述兩項美國第一期臨床試驗的頂線數據。這意味著,距離獲批銷售帶來收入,至少仍需要數年研發。 或許因為臨床試驗的消息提前走漏,在公告發出前,歌禮沉寂已久的股價連續兩日上漲,9月16日單日漲幅高達18.4%,翌日再漲1.9%,目前股價在1港元左右徘徊。在8年前,歌禮剛剛上市時,頭頂上的「18A第一股」光環,曾讓股價衝高至14.9港元,如今市值已經縮水超過九成至大約10億港元。 接連遭遇挫折 回想公司2018年在港股上市之際,旗下丙肝藥物戈諾衛獲批上市,成為中國本土企業研發的首個1類靶向丙型肝炎創新藥,與默沙東(MRK.US)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片等三種丙肝進口藥物直接競爭,當時是何等風光。可是,在2019年和2020年的醫保談判中,三種進口藥降價超過八成得以入圍,而戈諾衛卻接連落選,收入大打折扣。到2020年,歌禮另一款丙肝藥物新力萊獲批上市,但銷售收入並不高,未能給公司帶來大額回報。 此外,歌禮的合作推廣業務也受阻。2018年,公司從羅氏制藥獲得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療藥物派羅欣在中國市場的獨家商業化推廣權。2021年,該產品曾給歌禮貢獻85%收入。但是,由於丙肝和乙肝新規範化治療方案普及,羅氏在2022年10月宣佈派羅欣正式退出中國市場,讓歌禮失去重要收入來源。 2021年9月,在新冠疫情期間,歌禮生產的利托那韋片在中國上市,利托那韋片作為新冠特效藥Paxlovid的兩大成分之一,該藥物一度成為公司業績支柱。2023年,歌禮獲得收入5,660萬元,利托那韋的貢獻超過80%。但隨著新冠疫情退潮,利托那韋市場需求收縮,今年上半年已未能貢獻營收。 幸運的是,相比其他捉襟見肘的創新藥企業,歌禮目前尚有現金儲備21.2億元,而上半年研發開支僅1.3億元,財報稱現有資金可保證未來5年的研發和營運。其實,這也是基於歌禮製藥兩年來接連終止臨床管線,以節省開支所致。 今年3月,歌禮宣佈停止法尼醇X受體(FXR)激動劑ASC42用於治療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臨床研究,原因在於其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與目前處於開發和註冊階段的同類候選藥物相比,ASC42未顯示出競爭優勢。去年6月,歌禮也曾終止兩款分別針對肝癌和愛滋病的候選藥物。公司現有研發資源主要集中於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肝炎領域的兩款候選藥物,兩者均在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進展相對較快的痤瘡藥物,也才剛剛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 從風光一時的「本土丙肝一哥」,到賣藥「零收入」的尷尬境地,歌禮的大起大落,或與商業市場化失誤有關,也顯示醫藥研發行業艱難。如今歌禮重新押注的GLP-1減重賽道,也是紅海一片,不僅有諾和諾德、禮來等資金雄厚的跨國藥企提前佈局,亦有信達生物(1801.HK)、恒瑞醫藥(600276.SH)等本土藥企蓄勢待發,作為後來者的歌禮能否在未來得到優回報,仍需更多時日觀察。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n’t stop bleeding, HealthyWay may fail to score a high valuation for IPO

健康之路持續虧損 上市之路難獲高估值

健康之路與百度有緊密合作,客戶包括醫藥企業、信息技術公司、保險公司等 重點: 健康之路計劃來港上市,百度為第二大股東,主營數碼健康醫療服務平台 上半年業績仍錄虧損,料全年業績續見紅 白芯蕊 全球利率高企,加上缺乏大型新股上市,港股首8個月集資規模更按年跌5%,不過踏入9月香港新股市場轉趨活躍,除了美的集團掛牌外,已在深圳上市的順豐控股亦有望在本港招股,至於已獲百度入股的健康之路股份有限公司,亦是新股市場焦點之一。 百度持12.5%股權 健康之路前身為福州人人健康,2001年推出網站醫護網,最初主打線上預約醫療服務,隨後更成為福建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項目一部分,目前業務發展至經營中國其中一個最大數碼健康醫療服務平台。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2015年健康之路獲得百度A輪入股,涉及金額達6,000萬美元,在未上市前,健康之路最大股東為公司創辦人張萬能,佔該公司34.7%股權,百度則持有健康之路12.5%股份,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申請文件披露,健康之路2024上半年收入升14.5%,達至6.11億元,當中內容服務貢獻最大達3.09億元,佔總收入的50.5%,其次為信息技術服務,佔總收入的21.1%,上述兩項業務收入,便佔集團總收入七成。 所謂內容服務收入,是指健康之路與外部醫生及醫療專家合作,以文字或多媒體方式,主要向百度提供科普內容服務,同時亦會支持醫藥企業,對全球藥物及其他醫療產品,提供研究、收集及分析臨床數據,以及進行臨床實證狀況觀察及分析。 百度作為內地人工智能(AI)企業龍頭,與健康之路有多方面合作,特別是AI應用場景。初步上市文件披露,雙方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渠道交流,並將人工智能驅動應用程序及解決方案,融入健康之路平台上,故百度入股健康之路實屬是雙贏局面。 至於健康之路信息技術服務,是指為醫藥與醫療健康企業,以及醫療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以滿足基礎設施或營銷諮詢服務營運要求。該公司2024上半年企業服務及數字營銷服務企業機構客戶達531家,按年升11.8%。 行業極度分散 整體上,中國數字健康企業服務市場未有真正的龍頭企業出現,去年內地有超過100家數字健康企業服務供應商,所謂的龍頭市場份額也只是2%,明顯是極度分散格局。據調查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2023年該市場規模達589億元,隨著不斷發展,預期到2027年市場規模會變大至1,784億元,相當於複合增長31.9%,意味市場參與者有大量併購及增長機會。 除了主力拓展醫療企業業務外,健康之路還有發展個人業務領域,但現時業務佔比仍細,只佔2024上半年總收入約兩成,包括個人健康管理服務、遠程醫療諮詢等。不過,集團在初步招股文件也表明競爭激烈,尤其健康醫療服務市場,其直接競爭對手包括平安健康(01833.HK)、京東健康(6618.HK)及騰訊(00700.HK)有份投資的在線醫療平台微醫。 要留意健康之路仍是虧損企業,2021至2023年虧損分別為1.57億元、2.58億元及3.1億元,雖然2024上半年收入仍錄增長,但業績仍要見紅,錄得虧損5,582萬元,集團明確預期全年仍將錄得虧損,主要是受贖回負債賬面金額變動所影響。 此外,健康之路主要客戶來自醫藥企業、信息技術公司、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代理商及醫藥零售商,頭五大客戶佔集團總收入36.2%,當中最大戶是一家醫藥產品、醫療器材及消毒用品民營批發商及分銷商,便佔2024上半年健康之路收入12.9%,明顯有一定的集中風險。 儘管平安健康與京東健康是健康之路直接競爭對手,但市場估計上述兩間公司預期今年會有盈利出現,因此估計目前預測市盈率達43.8倍及18.6倍,市銷率則為2倍和1.3倍。相反正在計劃在香港上市的健康之路,由於未有盈利基礎,慣常會以市銷率定價,因此估值上會比平安健康與京東健康較低水平。 還有一點是內地經濟數據疲弱,單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跌23個月,大量資金只停泊在中國債市避險,令港股今年交投長時間每天少於一千億港元,變相亦會影響新股市場氣氛,尤其未錄得盈利企業,市場興趣未必太大,因此健康之路要成功上市,除了要估值吸引外,市況環境好與壞也相當重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u Yongjun’s experience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ive drugs and his connections with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CSPC Pharmaceutical’s ongoing transformation.

石藥研發新帥上任 勢提振創新藥發展?

劉勇軍在創新藥商業化領域的資深經驗、以及跨國藥企的人脈關係,都是轉型中的石藥集團所迫切需要的 重點: 劉勇軍在信達生物任職期間,促成了與賽諾菲的深度合作,公司獲批上市產品從兩款大增至10款 石藥集團上半年營收僅按年增長 1.3%,支柱產品面臨集購採購影響,尋找下一個重磅藥物迫在眉睫   莫莉 最近,又有一位自身的醫藥界高管,從創新藥企業流向本土老牌藥企。上週一,中國醫藥行業龍頭企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宣佈,聘任劉勇軍為執行總裁、全球研發總裁,這距離劉勇軍正式離開創新藥企信達生物(1801.HK)剛剛過去不到20天。 劉勇軍是醫藥界知名人物,兼具學術和工業領域的經驗,曾經是華人科學家在跨國大藥企研發部門任職的天花板。他在生物醫藥行業深耕超過30年,是免疫學、腫瘤學以及轉化醫學領域科學家,曾擔任過信達生物、賽諾菲和阿斯利康等多家公司的研發負責人。 過去四年,劉勇軍在信達生物負責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等工作。其間,信達生物獲批上市的產品從兩款大增至10款,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新獲批了6項新適應症,在中國競爭激烈的PD-1市場中,成為唯一五大高發癌種一線治療,均全部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 PD-1 抑制劑。劉勇軍還促成了信達生物與賽諾菲的深度合作,信達生物引進了賽諾菲開發的兩款處於臨床期間的藥物,賽諾菲還對信達生物進行3億歐元(20.7億元)的初次戰略股權投資。 劉勇軍在創新藥商業化領域的資深經驗、與跨國藥企的人脈關係,都是轉型中的石藥所迫切需要的。自從石藥2018年開始重金投向新藥研發,在心腦血管、代謝類疾病、抗腫瘤、精神神經和抗感染等五大新藥領域佈局超過300個在研項目以來,至今只新增了三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大多數項目的進展仍然緩慢。 劉勇軍並非首個從創新藥企走向國內老牌本土藥企的高管,2023年1月,前任基石藥業(2616.HK)總裁江寧軍加入恒瑞醫藥(600276.SH),主要負責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 不過,研發新帥的上任,也未能挽救石藥步步下滑的股價。自從8月21日發佈中期財報以來,石藥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逾兩成,在公佈劉勇軍任職消息的三個交易日內,其股價仍然下挫約4.6%。 營收增速緩慢 2024上半年,石藥營業收入162.8億元,僅按年增長 1.3%,淨利潤則微升2%至32億元。其中,成藥業務營收上升5%至135.5億元,主要聚焦神經系統、抗腫瘤、抗感染、心血管等重點治療領域。神經系統業務貢獻營收52.4億元,增長15%,在總營收中佔比32%。 腦卒中治療藥物恩必普,是石藥神經系統業務的核心產品,公開資料顯示,其2022年銷售額逾66億元。上半年財報稱,恩必普兩劑型用藥時長增加,與非處方藥及零售管道持續拓展,是該板塊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恩必普及其製備工藝於2023年底到期,現在已有仿製藥在申請上市階段,市場擔憂當仿製藥獲批後,石藥的收入和利潤都將受到重挫。 在腫瘤藥物領域,與其他創新藥企業主攻生物靶向藥不同的是,石藥旗下產品多為化療藥物,如長效白細胞增強藥津優力和注射用紫杉醇克艾力,這些產品均已納入中國官方集體採購。上半年,石藥抗腫瘤業務營收下滑10.2%至26.83億元。財報顯示,受到區域聯盟藥品集中採購的影響,腫瘤領域50億大單品多美素的銷售額也已下滑。 對石藥而言,尋找恩必普、多美素之後的下一個重磅藥物,迫在眉睫。為此,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今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達到25.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3%。目前,該公司有約 60 個重點在研藥物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其中 7 個已遞交上市申請,19 個處於註冊臨床階段。石藥還大手筆引進創新藥管線,2021年8月以10億引進康寧傑瑞(9966.HK)的HER2靶向雙抗KN026,2022年10月與和鉑醫藥(2124.HK)達成超10億元合作,共同開發巴托利單抗。 國內轉型創新藥的老牌大藥企中,常常與石藥集團做對比的是恒瑞醫藥。雖然上半年恒瑞醫藥的總營收136億元不及石藥集團,但是營收增速高達22%,創新藥貢獻了營收的半壁江山,市盈率達到53倍,而石藥集團的市盈率僅有8倍,可謂遠遠落後。 或許,在本就信心不足的醫藥市場中,石藥集團轉型不順的財報讓投資者倍感失望,且看新帥上任後能否帶來研發新氣象,以挽救股價頹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財經

Yuanbao applies for Nasdaq IPO

借技術模式應對逆市 元保申美上市籌5,000萬美元

這家在線保險分銷商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儘管面臨中國的經濟挑戰,但公司的收入正快速增長 重點: 元保申請在紐約上市,據報道公司以超過4億美元的估值籌集5,000萬美元,這個目標相對而言不算高 儘管中國保險市場艱難,但公司的平台利用大數據為潛在買家匹配最合適的產品,發展迅猛 梁武仁 即便是在繁榮時期,保險也往往不好賣。因此,如果潛在客戶先來找保險公司,而不是按慣例通過銷售人員來招攬新買家,保險公司的日子就會好過得多。 這正是自稱提供「保險與前沿技術無縫集成」的保險分銷商元保有限公司,正努力通過其在線營銷平台向客戶兜售的完美場景。至少從其蓬勃發展的業務來看,該公司似乎正成功完成這一使命,在公司尋求上市之際,可能有助說服投資者。 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成立剛五年的元保於上周申請赴美上市,大牌機構高盛、花旗集團和中金公司任主承銷商。這些大牌承銷商通常預示著發行規模相對較大,但一篇媒體報道指其融資目標是5,000萬美元,相對不算高。 本質上,元保是一家保險經紀公司,通過使用大數據的「引擎」,為保險公司提供高度針對性的在線服務。為了幫助保險合作夥伴找到新買家,它將計算機模型部署到社交媒體等熱門網站上,以便收集有關消費者特徵和行為的數據。然後,其引擎會對潛在買家的需求進行初步預測,並在此基礎上,為每位潛在買家製作量身定制的廣告內容。 當潛在買家來到元保的平台上時,平台會收集和分析更多有關他們的數據,並為他們匹配最合適的產品。公司還提供售後服務。它的收入來自向保險公司收取服務費,以及從促成的銷售中收取傭金。 這種數據驅動的營銷和銷售體系,比傳統的保險銷售方式更有效,傳統的保險銷售方式,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來促成,讓人們相信自己需要這類產品。這類產品在中國本就不好賣,但隨著過去三十年中國轉向更加市場化的經濟,人們需要自己支付醫藥費用時,慢慢被社會接受。 元保的商業模式另一個同樣積極的方面是,隨著新買家的增加,它的數據庫也在擴大,使它能夠更準確地預測消費者想要什麼產品,並提出更好的建議。從而提高新客戶的轉化率,為該公司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與傳統保險經紀公司一樣,元保主要收入來源,是收取保險公司在其平台上達成的保單,佣金比例在10%到30%之間。元保專注於個人壽險、意外險和醫療險。援引第三方研究數據的招股說明書稱,按首年保費計算,元保是中國最大的獨立分銷商。 增長亮眼 元保增長迅速,在當前環境下絕非易事,因隨著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增長後放緩,消費者正控制支出。去年,公司的收入較2022年增長了140%以上,達到約20億元,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長了約59%,達到15.3億元。 元保已有盈利,這對如今的中國公司來說並非易事。去年,公司淨利潤2.03億元,是2022年盈利的10倍多。儘管如此,在計入折價發行的優先股贖回價值的會計處理後,公司去年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即便如此,元保在今年上半年又恢復了盈利。 如果上半年的增長持續到全年,元保今年的收入預計約為30億元,按照競爭對手水滴(WDH.US) 1倍左右的市銷率計算,元保的估值約為4.25億美元。 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其實並不利於保險業,因消費者不太願意把錢花在醫療保險等不會帶來直接利益的非必需品上。 中國對金融業實行高度監管,而且監管隨時可能發生變化,這也帶來了風險。以保險業為例,中國監管機構最近對通過銀行或所謂的銀保渠道銷售的保單收費進行了限制,以確保它們更準確地反映風險評估。這對與銀行簽訂分銷協議的保險經紀公司造成了打擊。這類保險經紀公司包括泛華控股集團(FANH.US),該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降超過40%,部分原因是政策轉變。 但至少從元保最新的財務表現來看,公司目前似乎沒有受到這些風險的影響,這表明該公司沒有太多參與銀保產品的分銷。 公司計劃將上市所得大部分用於投資增長。自2020年以來,公司已通過發行優先股私募籌集了1.53億美元。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約1.23億美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這表明其在尋求美國上市之際財務狀況良好。 北京自2021年起加強對海外上市審查的背景下,元保是少數幾家意欲試水美國股票市場的較大中國公司之一。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ZK.US)今年在紐約的IPO,是自共享出行應用程序運營商滴滴在2021年底退市以來,中國公司在紐約的首批大型上市之一。 當然,潛在的元保投資者可能會擔心,中國的經濟形勢對保險公司不那麼有利。但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的保險公司才需要元保等公司的服務。 而且,無論經濟形式有多不好,至少有一部分人可能願意購買保險,但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尋找此類保單。元保找到這類消費者的能力,可能有助於讓它的業務繼續擴張,使它的服務在保險公司自身業務放緩的情況下頗具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tarting from Sept. 23,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will allow the trading of stocks and derivatives during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港股打風停市成絕響 證券界稱難助成交額

本月初超強颱風「摩羯」侵襲華南沿岸,港交所再次因天文台掛上8號風球而停市一天,導致當天收市後的恒生指數調整要順延一個交易日 重點︰ 港股「打風不停市」鐵定下週一(9月23日)正式實施 證券業認為措施對提升港股交易額作用不大,當務之急是應取消以「每手」為單位,改為每股買入股票,同時降低稅項吸引投資者   裴梓龍 9月5日晚,超強颱風「摩羯」來襲,香港天文台掛上今年首個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翌日「摩羯」持續影響香港,8號風球持續到中午12時40分,才改為3號風球。以港交所(0388.HK)的規定,港股市場需要全日停市,而當天正值恒生指數季度調整,最後要延期到下一個交易日收市後才進行。 「摩羯」是今年首個導致港股全日停市的颱風,也會是最後一個,因為在9月23日、即下週一開始,香港將正式實施「打風不停市」,看齊國際市場。 港交所是目前全球唯一會因為惡劣天氣而停市的主要交易所,中國滬深兩市、美國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日本東京及印度新德里等地的交易所,都能在自然災害等不可預見的事件發生時持續交易,所以港交所常被投資者詬病,並揶揄港股「是在露天交易」。 今年6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式宣佈,9月23日起,港股在惡劣天氣下不會停市,他在記者會上稱︰「環球主要股票市場包括深圳和上海,在惡劣天氣下仍會維持交易,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無理由不看齊,加上現時絕大部分交易已電子化,當其他市場在惡劣天氣下可以不停市,香港沒理由做不到。」他認為,新安排可鞏固港交所的競爭力,增強香港作為國際和內地市場雙向門戶的角色。 自2018年起,本港股市合共有12日因惡劣天氣而需要停市,去年共有四日,當中三日要全日停市。根據港交所去年的業績報告顯示,股本證券產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932億港元,以此計算,去年三日全日停市,共損失2,796億港元成交額。 對於「打風不停市」,本港主要券商已作好準備,耀才證券(1428.HK)行政總裁許繹彬在今年股東大會後的記者會中表示,在疫情期間,公司已做好員工在家工作的基礎建設,加上一直有提供環球期貨服務,即使打風時,員工也可以照常工作。 市場準備就緒 據港交所上周公佈,在完成在惡劣天氣維持交易的測試及市場演習後,佔港股市場份額超過99.9%的參與者已準備就緒,截至9月10日,只有四間中小型市場參與者仍未全面準備。 「在惡劣天氣下維持交易,對提升港股全年成交會有幫助,但效果不顯著。過去7年只有12次停市,平均每年不到兩天,而其實當天做不到的交易,是會順延到第二天。最重要的是完善整個機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者,就像較早前日本及亞太區股市爆發小股災,如果港股當天因打風要停市,投資者便不能利用港股市場作對沖交易。」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說。 凱基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也同意,「打風不停市」對整體成交額的幫助不大:「今天買不了,可以明天再買。投資者看的是價值,目前港股成交持續低迷,主要是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大型科技股在監管過後股價大跌,投資者失去信心。」他又認為,近年市場熱炒人工智能概念,但港股市場欠缺相關行業的股票,導致投資者轉投美國及台灣市場。 去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提出了12項改善市場競爭力的短期措施,證監會與港交所也正按照該小組建議的中長期方向研究進一步措施,包括完善上市機制、優化交易機制、提升市場訊息及加強市場推廣,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會否取消以「每手」為買入單位,減低散戶的入市成本。 溫傑認為,取消以「每手」為單位,能直接吸引投資者:「好像比亞迪(1211.HK),每手就要10幾萬港元,一般小投資者能買多少?」楊韻銳也獻計,建議降低交易成本:「例如印花稅及港股通股息稅,我與不少內地投資者談過,為什麼AH股有差價也寧願買A股?尤其是近年受捧的高息股,就是因為港股有股息稅,估計減免後,可以吸引北水來港購買港股。」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wC slapped with record fine in Evergrande case

巨額罰單「靴子落地」 普華永道奮力尋出路

這家「四大」之一因對恆大的審計工作而被處以創紀錄的罰款,恆大清盤給投資者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重點: 中國對普華永道處以創紀錄的罰款,並暫停經營業務6個月,以懲罰其對面臨清盤的房地產開發商恆大的審計失誤 北京方面越來越鼓勵國有企業避開普華永道等大型外國會計師事務所,選擇中國公司,這部分是出於對數據安全的擔憂 梁武仁 普華永道因擔任現已面臨清盤的房地產巨頭中國恆大集團(3333.HK)的審計機構而受到嚴厲處罰,成了中國房地產行業外溢問題的最新受害者。同時,此事也突顯了外國公司在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展業務的危險,由於北京方面對數據安全的擔憂,這家會計師巨頭及其同行面臨的阻力越來越大。 13日,也就是上週五,對於這家全球會計師事務所來說無疑將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中國對普華永道中國分公司處以創紀錄的人民幣4.41億元罰款、暫停經營業務6個月、撤銷一家參與了恆大審計工作的分所的處罰。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證券監管機構表示,調查顯示,作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旗下的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恆大主要的境內子公司恆大地產並幫助其發行債券時,故意忽視恆大的造假行為。財政部還勅令牽頭恆大地產審計的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廣州分所關閉。 六個月前,中國監管機構因公司收入造假超過780億美元而對恆大集團創始人許家印處以罰款,並終身禁止其進入證券市場。他還被指控證券欺詐罪。恆大本身也因欺詐發行和違反披露規定被罰款42億元。 在鼎盛時期,恆大引領了房地產繁榮,幫助推動了中國經濟長達二十多年的增長。但它的倒債始於2021年,在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了巨大的連鎖反應,因為許多其他開發商也發生了債務違約。該行業的困境也給其他行業造成了影響,削弱了中國整體經濟增長,而且目前還看不到簡單的解決辦法。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政府毫不留情地懲罰與恆大案有關的一切機構和個人,履行他們用「長牙帶刺」、有稜有角的監管保護投資者的承諾。中國證監會發現普華永道在恆大的審計工作存在大量違反審計準則的行為。香港一家法院於今年1月勅令恆大清盤。 除此之外,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還被發現多次未能就其本應注意到的危險信號向這家開發商提出異議。其中包括恆大將期房當作現房,並將這些公寓收到的付款記為收入。 這種瀆職行為使該公司得以在2019年和2020年大幅誇大收入,人為支撐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這些股票現在基本上一文不值,投資者損失數十億美元。 遠低於標準 在上週五發佈的一份聲明中,普華永道全球董事長穆罕默德·坎德表示,對中國分公司的工作感到「失望」,「這一工作遠低於我們對普華永道網絡成員公司的期望標準」。普華永道中天並非直接由這家美國會計巨頭擁有,而是像該品牌的獨立加盟商一樣運作。 普華永道也採取了自己的行動,解僱了參與審計恆大地產的合夥人和員工,並啓動了一項程序,對負責該客戶的的現任和前任領導團隊成員予以經濟處罰。  「普華永道中國的高質量審計有著多年良好的歷史,我們相信恆大審計團隊少數成員的行為並不能代表普華永道中國兢兢業業工作的1萬8千多名員工,」坎德表示。「然而,我們認識到,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在整個普華永道網絡中不斷強化我們的價值觀和期望。這是普華永道所有領導層的首要任務。」 自去年1月辭去恆大的審計機構以來,普華永道早已做好了應對中國監管機構懲罰的準備。此事的收場表明,在華外資企業可能會出現多麼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它們面臨壓力,不得不降低標準以迎合大客戶的可疑行為時。 普華永道一事還表明,在中美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跨國公司越來越受到政府的密切關注,擔心它們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審計尤其敏感,因為它涉及獲取大量市場數據,而北京方面擔心這些數據可能會被洩露給外國政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政府一直在敦促國有企業從普華永道等外國審計機構轉向國內的審計機構。 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中,願意留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別無選擇,只能在讓客戶和政府滿意之間走鋼絲。正如恆大案所示,有時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這可能會給普華永道這樣的公司在中國的整體業務帶來麻煩,因為其他客戶出於對該公司未來的擔憂,已經紛紛轉向其他審計機構。 聽命於政府的大型國有企業對這種情況尤其敏感,普華永道上個月失去中國銀行這個大客戶就反映了這一點。最新罰款金額創下紀錄,加上案件引發廣泛關注,這向其他國有企業發出了類似的信號,使普華永道在中國的處境更加岌岌可危。 在「四大」其他幾家中,德勤去年也因對瀕臨破產的華融審計不當而被罰款3,000萬美元,後者在2021年觸發政府救助。兩名華融前高層因受賄被判處死刑,突顯了這起醜聞的嚴重性。 至於普華永道,它在中國的未來並不確定。目前,普華永道似乎仍致力於中國市場——或者至少它正在努力繼續前進。據路透社報道,在收到罰單後,該公司發出了一份內部備忘錄,稱其正在進行 「切實的」投資,以確保在中國擁有 「長期、高質量和可持續的業務」。 但普華永道在中國的業務短期內不太可能恢復正常。據《金融時報》報道,該公司最近叫停了耗資1.4億美元的海南豪華培訓園區的修建,該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戰略評估。 該公司目前顯然處於止損模式,在發生如此規模的危機後,這很正常。但無論事態如何發展,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能夠獲得大量國內數據的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警惕的新環境下,它的業務似乎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JD.com expands into consumer finance with acquisition

京東擬收購捷信 完成金融服務的一塊重要拼圖

據報道,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即將收購捷信,但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擁有這樣一家消費金融公司或會帶來一些麻煩 重點: 據報道,京東即將收購陷入困境的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消費金融公司捷信 這筆交易可能有助京東完善其金融服務產品,但也會帶來各種風險,包括增加貸款和控制違約的困難 梁武仁 隨著核心的電子商務業務陷入停滯,京東集團(JD.US; 9618.HK)正在其規模較小的金融服務板塊尋找新的挑戰。 據財經媒體財新上周五援引未具名的報道,這家互聯網巨頭即將收購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捷信是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消費金融公司,陷入困境已有一段時間。報道稱,這筆交易已經得到捷信總部所在地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但仍需獲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批准。 乍一看,這筆交易對京東來說合情合理。京東的金融服務板塊馬上會增加一個消費貸款部門,它可利用這個部門,讓龐大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更加完整。京東的金融服務板塊目前提供支付服務、小額貸款和保理,也銷售基金,因此消費金融對這些產品會是一個很好的補充。特別是,不難想象公司會用此類消費貸款,來為其核心的電子商務客戶提供購物資金。 但如果該部門難以管理貸款違約,進軍消費金融也可能給京東帶來新的麻煩。即便是繁榮時期,管理貸款違約都困難重重,而在中國當前經濟低迷的環境下,這方面變得更難。這種困成為中國私有消費貸款機構的挑戰,它們不得不在保持增長與控制不良貸款之間維持平衡。  二季度京東的收入僅增長了1.2%,很多面對消費者的公司所面臨的困難可見一斑。這可能反映中國消費者財務狀況不穩定,促使很多人控制支出。京東沒有在季度財務業績中公佈京東金融的業績,估計該部門對公司整體業務的貢獻相對較小。 京東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它能以多低的價格收購捷信(目前還沒有太多信息),以及如何在不受捷信貸款損失影響的情況下,從新增的金融業務中獲得最大收益。 捷信曾是中國領先的消費金融公司,但目前不清楚該公司最近的表現如何,因為自發佈2020年財報以來,該公司未再公布任何業績相關數據。公司最後一次公佈的業績也不理想,淨利潤暴跌88%。 捷信於2010年底開始經營,那時正值經濟繁榮時期,捷信希望利用自己的創業背景,在中國打造一家大型消費金融公司。當時,中國特別缺乏這樣的公司,金融服務業由國有銀行主導,而它們幾乎沒有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貸款的經驗。 謹慎的消費者 但該公司及其同行最近正學習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因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房地產市場嚴重低迷,加之疫情期間,國家採取的限制措施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 結果導致失業率上升,個人收入停滯,使消費者對購買新產品和承擔新債務變得更加謹慎。同時,新增和現有借款人,也更易因財務狀況惡化而違約。在這情況下,貸方被迫增加貸款減值準備,從而侵蝕了它們的利潤。最後,中國為了刺激經濟而維持低利率,限制了貸方可以獲得的利息收入。 所有這些因素,似乎都讓捷信的根基搖搖欲墜。據財新報道,除2020年利潤大幅下滑外,公司還以大幅折扣出售了兩批總值60億美元的不良貸款。 捷信還被捲入地緣政治的複雜局面。捷信的母公司PPF集團總部位於捷克共和國,而捷克的網絡安全監督機構,曾因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對華為進行審查。PPF控制著捷克的四家主要電信運營商,這些運營商一直在努力避免使用華為開發的5G網絡。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PFF有充足的理由出售捷信,放棄在中國的業務。考慮到該公司近年還出售了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業務,它可能擬整體撤出亞洲市場。 另一方面,京東則可能從擁有消費金融業務中受益。這類資產可以幫助吸引新客戶,並留住現有客戶;通過幫助他們獲得購物資金,從而提高在面對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等對手時的競爭力。阿里旗下的螞蟻集團現已成為中國金融行業的一個強大參與者,如果京東完成對捷信的收購,它還可以利用自身龐大的客戶數據庫來幫助管理信用風險,解決公司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京東還擁有充足的現金,截至6月底,它持有的現金超過280億美元,因此它能夠輕鬆負擔得起捷信這樣陷入困境的企業。 不過,投資者似乎更關注交易帶來的潛在風險,而不是收益,至少從《財新》的報道出來後,京東在紐約和香港的股價不升反跌。該公司股票在兩個市場的市盈率(P/E)都相當不錯,約為9倍,不過這仍遠低於阿里巴巴超過20倍的市盈率。 如果交易完成,收購捷信不會立即給京東帶來巨大的提振,因京東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清理捷信的業務,並將其整合到自己的運營中。但如果京東能夠在當前的困難環境下,克服經營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的種種挑戰,此次收購最終可能有助於它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電子商務

The third biggest audiovisual “platform as a service” provider has finally won approval for IPO at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七牛智能未止虧 三度申請終獲批

這家中國第三大音視頻「平台即服務」提供商,三度申請在港上市後,最近終於獲批 重點︰ 七牛智慧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逾7.5億元,今年首季虧損再增加50.5%至1.43億元。 其股東背景甚強,包括阿里巴巴、啟明創投、經緯創投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   裴梓龍 沉寂多時的中港股市在中央連放大招後再次活躍,港股在9月27日創下單日成交額高達4,457億港元的歷史新高,恒生指數一周內大漲2,373點,突破兩萬點大關。 二級市場翻身,香港的新股市場表現同樣不俗,美的集團(0300.HK)上市後股價報捷,最近上市的卡羅特(2549.HK)錄得1,346倍超額認購。最近,曾經兩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但未有進展的中國音視頻雲服務商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9月22日第三次提交申請後兩天,終獲通過上市聆訊,由申萬宏源香港及交銀國際作為聯席保薦人。 該公司的目標是通過出售股票籌集約4.57億港元,發售的近1.6 億股,將於 10 月 16 日首次上市交易。 2011年成立的七牛智能,是中國第三大音視頻「平台即服務(PaaS)」供應商。所謂PaaS,即一種計服務模式,公司通過自家雲平台,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硬件及軟件資源,而七牛智能的產品主要分為MPaaS及APaaS,前者專注於提供與音視頻,包括圖像、音訊及視頻內容相關的雲服務,有助於客戶降低音視頻產品的使用及訪問難度。 至於APaaS,屬一種計算服務模型,雲服務提供者通過其為用戶提供一個開發、運行及管理應用的一站式平台,應用場景包括社交娛樂、視頻行銷、視聯網、智能新媒體及元宇宙。 招股文件顯示,MPaaS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去年佔整體收入近73%,至於APaaS的佔比逐年提升,已經由2021年的1.7%增至今年3月底的24.3%。隨著半導體晶片供應鏈去年稍為回復正常,去年總收入回升16%至13.34億元,但仍未回復到2021年水平,今年首季度則按年增長26.4%至3.42億元。 然而最困擾七牛智能的是虧損問題,由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虧損約2.2億元、2.13億元及3.24億元,今年第一季的虧損更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50.5%,達1.43億元。 與國內其他PaaS企業類近,高昂的成本投入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平值虧損」,導致七牛智能持續虧損。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提出了「盈利之路」,包括專注及深化毛利率較高的APaaS業務,該業務去年的毛利率達30.1%,高於MPaaS的19.3%;而公司APaaS新付費用戶由2021年的8,079名,激增至去年約24.5萬名;其次將增強MPaaS競爭優勢,同時擴大客戶群,並優化管理及銷售、精簡業務流程,從而降低成本。 今年只有46歲的許式偉,2011年創立七牛智能,他之前曾是金山軟件(3888.HK)的技術總監,協助金山軟件設立專注於研發分散式存儲技術的實驗室,之後在知名互動娛樂媒體企業盛大網路擔任高級研究員,主導推出盛大網盤及盛大雲計算。 淘寶為第二大股東 經驗豐富的許式偉,成功吸引不少投資界巨頭真金白銀支持,在2011至2020年期間,七牛智能進行了6輪融資,合共獲得超過30億元資金,股東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雲鋒基金、啟明創投、經緯創投、交銀基金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 上市前,許式偉持股17.96%,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中國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69%,雲鋒基金旗下的Magic Logistics則持股12.44%。 七牛智能曾在2021年2月申請赴美上市,但最後無功而回,公司在招股文件中特意解釋棄美原因,直言是「由於當時美國資本市場的不利情況,我們自願撤回美國上市申請,非在處理美國證交會意見方面的任何困難」。 公司在2023年首次轉戰港交所,仍無功而回,今年3月再向港交所遞表,惟在9月並無進展而失效,隨即「三顧草蘆」,第三次遞表後終獲港交所通過上市聆訊,準備為上市作最後衝刺。 七牛智能熱衷上市,估計與一眾前期投資者要套現有關;此外,截至今年7月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剩下約1.48億元,對未來研發及推廣並非好事。 據其招股價2.74港元至2.86港元計算,取其中間價,其估值約56億港元。然而,港股的雲服務相關股份今年表現不佳,例如明源雲(0909.HK)過去一年累跌近兩成,百融雲(6608.HK)也跌了約一成,截至上週五,兩者市值分別為50.8億港元及42.9億港元。 目前明源雲的市銷率為2.9倍,至於百融雲只有1.4倍,以七牛智能去年收入計算,市銷率達3.8倍,遠高於前述兩間同業,如果想取得理想招股成績,將考驗管理層的功力。…
Shein’s overseas odyssey hits fresh obstacles

美國針對英國阻攔  Shein上市一波三折

尋求倫敦上市的Shein再度遭遇政治阻攔,而美國小額貨品關稅新規,可能大大降低這家快時尚電商的價格競爭力 重點: 英國下議院議員吁工黨政府加強Shein上市審查,並禁止新疆產品進口 美國擬修法調整小額貨品免稅規定,或導致Shein產品售價上漲20% 李世達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商貿關係愈發緊繃,中國背景跨境電商感受最為強烈。正在尋求於倫敦上市的中國快時尚電商Shein,進入西方市場的前景似乎愈來愈不樂觀。 這家總部設在新加坡、但供應鏈來自中國廣東的快時尚電商,原本尋求在紐約上市,後來因為政治因素而被迫放棄,轉往倫敦提交上市申請。然而Shein很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英國下議院工黨重量級議員Liam Byrne,基於人權理由,要求對Shein上市申請展開更嚴格的審查,並仿效美國禁止中國新疆製造的產品進口。 「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至關重要」,Liam Byrne說,如果英國希望與美國政府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就應該建立起「相同的標準」。 由於人權問題上的爭議,在英國當地,已有組織發起「對Shein說不」的活動。 小額貨物新規 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日益加劇的競爭,不僅讓中國大型公司尋求海外上市困難重重,也讓雙方的貿易連結變得更加脆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項調查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集團,與以中國為中心的集團間的貿易及投資下降幅度,超過了各自集團內的降幅;顯示全球化正在被割裂,兩大集團更加趨向各自的「內循環」。 最新例證是,美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會調整小額貨物關稅免除措施,該措施被認為已遭中國電商Shein及Temu濫用。 美國「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制度豁免800美元以下小額貨物的關稅,其目的原本是為了降低從國外接收小包裹,或從帶回紀念品的難度。但白宮表示,在Shein普及的過去十年里,運用該制度進口的小額貨物數量,由每年1.4億件增加到了10億件。 跨黨派成員組成的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推算,豁免關稅進口的小額貨物中,Shein和Temu就佔三成。委員會還指,如果修改該條款,Shein和Temu的產品售價至少上漲20%,其市場競爭力將大幅削弱。 美國政府計劃提出的新規,包含各種貿易法規,被納入徵收關稅的產品包裹不再享有小額豁免待遇,預計中國約70%的紡織品與服飾貨物都被涵蓋在相關關稅內。 除美國外,歐盟在今年7月也傳出,可能對進入歐盟的小額貨品徵收關稅。目前歐盟對網上購物的免稅限額為150歐元。 這顯示西方社會愈來愈重視廉價商品對當地製造商的威脅,而針對中國企業的保護主義也在加劇。 根據早前公佈數據,Shein去年(2023)銷售額達322億美元(約2,281億元),按年增長40%,增幅高於2022年的37%。年度銷售額已超越Zara(IDEXY.US)、H&M(HNNMY.US)和UNIQLO(6288.HK; 9983.T)。 價格低廉正是Shein最大的優勢。Edited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Shein連身裙平均售價為28.5美元,遠低於H&M的約40美元與Zara的79美元。如果Shein漲價20%,價格將與H&M接近。 去中國化惹不滿? 去年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為660億美元的Shein,仍是全球市場矚目的超級獨角獸,然而不同於十年前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在紐約IPO募得250億美元的盛況,Shein正在各大交易所之間四處碰壁。 為了擠進西方資本市場,創立於南京的Shein將總部搬到新加坡,甚至創始人許仰天都索性移民當地,公司官網介紹中已找不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字樣。然而其供應鏈、倉庫和庫存,都離不開中國。 其實,Shein上市之路不僅面對西方政府的嚴格檢視,也要面對中國監管部門的壓力。根據相關法規,無論控股公司是否登記在第三地,如果其營業收入、利潤、總資產或淨資產的50%或以上在中國產生,那麼該公司的境外上市作業必須要向中國証監會備案。…
BingEx files for Nasdaq listing

外包模式湊效 閃送申美上市

這家同城快遞公司擬募資1億美元,可能是自極氪5月上市以來,中國公司在紐約規模最大的上市 重點: 閃送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集資1億美元 這家同城快遞公司通過外包的形式,雇用騎手和部份客服人員,以壓低成本 譚英 今年,中國IPO並沒有真正重返華爾街,雖然三年前開始的監管障礙大部份已清除﹐但因中美緊張局勢和投資者信心疲軟,完全抵消了監管放鬆的利好消息。 但一些值得注意的大型上市正在慢慢進入紐約,其中包括閃送有限公司,該公司於上周提交最新申請,擬募集資金1億美元。這將使其成為自5月份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ZK.US)融資4.41億美元以來,華爾街最大的中國IPO。雖然提供同城配送服務的閃送的集資規模遠遠比不上極氪,但與今年上市的大部分中國公司相比,是次的集資金額還是很大。 根據Dealogic的數據,截至8月中旬,今年只有13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6.42億美元。閃送的IPO規模,以及早前極氪的IPO規模表明,形勢可能正在好轉。 但這肯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應該注意到,上個月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的大型IPO,因市場信心疲軟而在最後一刻被叫停。在線教育公司雲學堂(YXT.US)上個月成功完成納斯達克上市,但只籌集到2,500萬美元,而它起初的目標是3,300 萬美元。 閃送在IPO招股說明書中,未提供有關融資金額的信息。但媒體報道稱,該公司的目標是1億美元,估值71億元,將比2021年少30%。在申請IPO之前,閃送通過七輪融資籌集到高達3.88億美元的資金,其中最後一輪1.25億美元的融資發生在2021年3月,由順為資本、SIG海納亞洲和五嶽資本領投。 與很多處於早期階段的中國IPO候選公司不同,閃送其實處於盈利狀態。這對該公司來說應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美國投資者已厭倦了支持擁有大量客戶但虧損巨大的中國公司。該公司聘請了相對知名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里昂證券、德意志銀行和瑞銀來承銷此次IPO,證明其上市潛力相對較大。 閃送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10個季度中,該公司有7個季度實現了盈利。這些利潤也伴隨著一些警示,我們稍後再來討論。但能夠盈利就相當不錯。 招股說明書顯示,閃送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2.8億元,利潤1.24億元。這比競爭對手達達(DADA.US)的表現要好,達達今年上半年淨營收48億元,虧損6.14億元。而且與達達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6.5%不同,閃送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7.5%。 中國最大的同城快遞公司順豐同城(9699.HK)報告今年上半年營收68.8億元,盈利6,220萬元。但這次小幅盈利,以及2023年全年的小幅盈利,都是在連續多年虧損之後取得的。 勞動力成本高昂 同城配送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勞動力成本。閃送表示,它通過眾包騎手來解決這個問題,騎手通過應用程序來獲得工作,並被相對較高的費用所吸引。它也願意雇用幾乎任何人,包括一個名叫「Raz」的外國人,他在YouTube上記錄了自己的經歷。 騎手的薪酬及獎勵是公司的最大成本,佔2024年上半年收入的85.4%。公司也盡可能地將其他勞動力外包,包括203名客服中的61%。 該公司表示,它還通過收取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價格來實現利潤,相信消費者會認可其更高水平的服務,並願意支付溢價。 閃送沒有採用其他大多數電商物流服務商所採用的聚合模式,即為單個騎手分配多個任務,它稱這種做法會增加成本,並導致損失。相反,它採取的是一對一的服務模式——企業客戶可能更願意為此支付溢價。事實上,有消息稱,企業客戶佔到該公司訂單的20%至30%。 閃送創始人、董事會主席薛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像順豐速運和其他主要的快遞公司都試圖通過降低成本來控制風險。」他續稱:「我們完全採取了另一條路線,從服務開始,經過精心設計,使其達到消費級,滿足用戶的速度和安全需求。」 閃送的招股書將以下兩種服務區分開來:一種是「專屬」的按需配送服務,比如達達集團,其大部分業務來自大股東京東;另外就是像它這樣的獨立快遞公司。它聲稱,獨立快遞公司的增長速度快於整個行業,2023年至2028年期間每年增長27.8%,而整個按需配送市場每年增長19.1%。 閃送表示,它是「獨立」類別下的最大企業,佔據了33%的市場份額,截至6月,已在中國295個城市開展配送服務,註冊騎手達270萬。該公司表示,其獨立地位使其能夠將客戶放在第一位,而像達達這樣的公司,必須優先考慮相關利益方的配送。 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閃送的利潤帶有星號。該公司去年的淨收入為1.1億元,而2022年則有虧損1.8億元。該公司扭虧為盈的部分原因是政府撥款,從2022年的920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7,430萬元。在招股說明書中,公司指出,這一增長是其今年實現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並指出此類撥款“由相關政府部門酌情決定”。 由於收入結構複雜,中國的外賣行業既受到監管部門的騎手勞動權益審查,也偶爾出現會計醜聞。今年早些時候,達達承認虛報了約5億元的收入,導致股價大跌。許多中國公司都存在類似違規行為的風險,但隨著外部審計師變得更加嚴格,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與此同時,關注中概股的人士將密切留意閃送,看看它是否能夠完成首次公開募股,並實現1億美元的融資目標。它的盈利能力和不斷增長的收入可能有助於吸引投資者,儘管對中概股持續的負面情緒仍將是一個主要障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igaCloud announces share buyback

投資者對大健雲倉亮麗業績無動於衷

這家B2B電子商務公司為重振低迷的股價,公布了一項4,600萬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 重點: 大健雲倉二季度收入翻倍,淨利潤增長46.7%,截至6月的12個月,其平台GMV突破10億美元 投資者似忽略該公司上周公佈的樂觀財報和股票回購計劃,其股價在隨後幾天下跌 譚英 有時你就是贏不了。不管是因為中國科技股近期走勢動蕩、中國製造業整體疲軟、海運成本失控,還是美國傢具市場低迷,自大健雲倉科技公司(GCT.US)兩年前上市以來,投資者基本上都對其敬而遠之。 上周,這家跨境B2B電子商務公司宣佈了一項規模較大的股票回購計劃後,投資者繼續對其避之不及。大約一個月前,投資者還忽略該公司最新的出色業績。二季度該公司的收入實現了三位數增長,利潤也實現強勁的兩位數增長。 大健雲倉是一家B2B電子商務公司,運營總部位於蘇州,主要業務是從中國採購傢具、家用電器和健身器材等大件物品,並將其銷售給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銷商。自3月份公佈首季度業績以來,公司股價已下跌近60%。最新的二季度業績未能阻止股價下滑。 上周公布的4,600萬美元股票回購計劃短暫中止了拋售,但隨後下行壓力再次出现。 投資者的忽視,導致大健雲倉股票的市盈率只有6.7倍。這還不到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 21倍的三分之一,與全球巨頭Shopify (SHOP.US)的69倍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大健雲倉試過各種辦法來贏得投資者的支持,包括在2023年6月的股票回購。它的部分努力有效果,但大部分也是徒勞無功。 為了應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大健雲倉先是將其官方總部從蘇州遷至沃爾納特,然後又遷至艾爾蒙特,兩地都位於洛杉磯。公司最近還更換了首席財務官,由曾在洛杉磯普華永道工作了10年的臨時負責人Erica Wei,取代David Kwok Hei Lau。 去年11月,公司出資8,500萬美元收購了Noble House Furnishings,這是一家已破產的室內和室外家居用品B2B分銷商,總部位於查茨沃斯,這讓它在洛杉磯地區,有了庫存和230萬平方英尺的倉庫空間。同月,公司還以1,000萬美元收購了Wondersign,後者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 二季度,公司新推出面向傢具供應商的品牌即服務(BaaS)平台Christopher Knight Home,利用一批核心市場賣家完成了試點階段。 公司似乎成功抵御了Grizzly Research在5月份發佈的做空報告帶來的壓力,該報告稱,大健雲倉的網絡流量與其報告的增長不匹配。大健雲倉在回應時指出,與B2C公司不同,它的客戶通常是經銷商而不是消費者,並且2024年4月其網站的訪客為13萬,與經銷商終端市場一致。 雖然它自身的進展看起來足夠穩健,但也有一些它無法改變的因素正在影響業務。其中包括美國市場整體疲軟,2024年上半年美國零售傢具銷售額同比下降7%。除此之外,來自數據聚合服務商Statista的數據顯示,集裝箱運費從2023年10月一個40英尺集裝箱1,342美元,驟漲至今年7月的5,900美元,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價格。 改善財務狀況 儘管存在這些宏觀不利因素,但該公司的財務狀況持續改善。大健雲倉董事長吳雷表示,二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103%至3.1億美元,連續第六個季度擴張。公司當季淨利潤增長46.7%至2,700萬美元。 公司唯一顯示出疲軟的關鍵指標是8.7%的淨利潤率,低於上年同期的12%。但即便如此,淨利潤率下降主要是受股票的薪酬支出1,390萬美元影響,去年同期僅為150萬美元。最新的收入增長延續了2023年總收入增長43%至7.038億美元,淨收入增長292.1%至9,410萬美元的趨勢。…

基礎建設/資源

Intercont serves up recycling at sea plan

Intercont申美上市 集資拓展海上綠色業務

這家散貨航運公司計劃赴美上市集資,再重組一支新船隊在海上進行紙漿回收 重點: 總部位於香港的Intercont計劃在美國IPO,並利用募集到的資金組建一支由八艘「海洋工廠」船組成的船隊,回收硬紙板製成的紙漿 這家航運公司目前的船隊由四艘散貨船組成,去年收入3,240萬美元,盈利1,090萬美元 譚英 Intercont (Cayman) Ltd. 於9月27日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儘管財務狀況強勁,但看上去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IPO候選公司。全球乾散貨航運業擁有12,861艘船,運力規模為9.64億載重噸,而Intercont只有一艘自有船和三艘租賃船,總運力217,191載重噸,相比之下完全是滄海一粟。 規模雖小,公司卻沒有因此卻步,它有一個有趣的綠色故事來吸引關注環境的投資者, Kingswood Capital Markets將為公司籌集3,500萬美元。 去年,Intercont的收入增長3.5%,達到3,240萬美元,淨利潤增長了28%,達到1,090萬美元,兩項數據在這個成熟的行業都相當可觀。去年,公司44%的毛利率也相當亮眼。 去年下半年,公司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37%至1,240萬美元,期間毛利率從50%降至27%,因運費在經歷了疫情期間的飆升後,恢復到更正常水平。但這種波動應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過去,因疫後價格重回穩定水平。 Intercont有兩個收入來源,即定期租船和船舶管理,前者約佔其收入的三分之二。 散貨海運具有很強的週期性,追蹤乾散貨大宗商品價格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在2021年9月疫情最嚴重時的5,050高點,和目前的2,030點之間波動。招股說明書中的市場數據顯示,全球散貨船的交易量預計在2023年至2027年期間,每年僅增長 0.7%,反映這個行業的狀態相對成熟。 如果說這種緩慢增長的故事聽起來不那麼震撼,Intercont還有另一個絕招,它正在推銷一項新業務,IPO收益將有助於創建這項業務。 新業務是海上紙漿回收,將於2025年一季度,在一艘翻新的散貨船上啓動,後面將擴大到八艘船。這些船將化身「海洋工廠」,將紙板箱分製成紙漿。原材料在洛杉磯港集中,最終回收的紙漿會被運往中國。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加環保,紙漿生產將使用酶或真菌,而不是對環境不太好的化學品。 Intercont指出:「海洋環境中的潮汐和波浪運動提供了天然的混合和攪拌,這有助於木質素的分解,並增強生物制漿過程。」它還補充稱今年亞洲對紙漿的需求將達到1.4億噸,佔全球總計1.97億噸需求的70%以上。 到目前為止,Intercont已花費30萬美元進行一項研究,以驗證這概念。該公司計劃將IPO收益的30%用於開發該技術、20%用於聘請專業人士促進海洋ESG、15%用於該項目組建研發團隊、35%用於擴大船隊。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IPO資金都將用於Intercont的綠色未來。 吸引ESG投資者 該公司綠色轉型背後的理念非常清晰,即利用目前散貨航運業務產生的現金流來孵化新業務。加入綠色元素,有助吸引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其他尋求環保的投資者。 這概念似是Intercon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朱牡春的創意,他擁有資產管理背景,背後還有航運業其他投資者的支持。其中一家關鍵的支持者是Topsheen Shipping Singapore Pte Ltd,該公司在2023年為Intercont提供了43%的收入,2022年為52%。   Topsheen目前提供Intercont四艘租賃船中的兩艘,它們均於2018年建造,Topsheen的控股股東雷壽成(音)還通過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約18%的IPO前股份。朱牡春曾於2019年至2020年擔任Topsheen的財務顧問,並通過兩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 20.7%的股份。Intercont的最大股東是李俊(音),他是雷壽成的親屬,通過兩家BVI公司持有Intercont上市前約41%的股份。   Intercont在香港擁有五家與航運相關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自201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定期租船或船舶管理業務,並於2023年7月重組為一家名為Fortune Ocean…
Cement industry in a slump, Anhui Conch Material’s outlook not all moons and roses

水泥業低迷 海螺材料難寄厚望

中國水泥行業低迷,水泥外加劑製造商海螺材料卻能逆勢增長,然而其營收仰賴所屬集團餵養,或是衝刺上市最大隱憂 重點: 上半年,來自關聯公司海螺水泥的收入佔總營收約三成 期內,公司錄得應收賬款7.9億元,佔同期總營收約72%。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近年跌入谷底,水泥營建業等過去伴隨房地產起飛的行業,同樣吃盡苦頭。其中,曾經「點土成金」的水泥產業,現在成名副其實的「慘業」。 不過,並非所有水泥行業都一同沉淪,製造水泥與混凝土添加劑的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在這一波衝擊中逆勢向上,營收持續增長,並於近日向港交所二度遞表申請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根據申請文件,海螺材料是一家生產及銷售水泥外加劑、混凝土外加劑及其相關上游原材料的精細化工材料供應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財年水泥外加劑銷量及收入計,該公司在中國排名首位,市場份額分別約爲28.3%及32.3%。 公司的背後,就是全國最大水泥生產商、《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海螺集團。海螺集團持有海螺材料36.4%股權,為控股股東。集團旗下還擁有中國水泥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海螺水泥(600585.SH; 0914.HK)。 水泥行業有多慘,數字可知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10%,產量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價格方面,上半年全國水泥市場平均成交價為每噸367元,同比回落54元,跌幅為13%,處於近六年最低水平。 另外,1至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行業虧損約34億元,企業虧損面(指虧損企業數佔全行業比例)超過55%。 上半年多賺四成 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海螺材料仍能保持增長態勢。根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別爲15.4億元、18.4億元、23.9億元及1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24.8%。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股東應佔溢利5,270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8%。 海螺材料的營收,主要依靠海螺水泥(關聯客戶)而來。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公司持續為海螺水泥提供水泥外加劑產品。海螺水泥一直是海螺材料的最大客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自海螺水泥取得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約52.5%、41.6%、31.8%及30.7%。 從收入佔比遞減可以看出,海螺材料似乎希望擺脫對關聯客戶的依賴。公司表示,上半年營收增加,來自於獲得新客戶訂單。但是第三方客戶的訂單,卻會侵蝕公司的毛利。 根據申請文件,今年上半年,公司向關聯客戶銷售的毛利率為45.4%,但同期向第三方客戶銷售的毛利率則為40.2%。公司承認,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公司會向第三方客戶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產品。至於對關聯客戶毛利較高,公司稱是因為關聯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以及存在相關配套服務所致。 公司直言,參與關聯客戶招標時,「通常會設定一個較高的價格範圍,以便在不影響成功獲得合同可能性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可能獲得的收益」。 簡單來說,海螺材料的盈利基礎,有點像是來自海螺水泥的讓利,但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海螺水泥似乎「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根據海螺水泥上半年財報,公司營收456億元,同比減少30.4%;股東應佔溢利34.8億元,同比減少48.4%。9月上旬,海螺水泥發行了2024年度第三期、第四期中期票據,募得70億元,發行利率分別爲2.12%、2.10%。 應收賬款上升 此外,過多的關聯交易,對海螺材料而言也不是沒有後遺症,那就是應收賬款大增。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3年,公司貿易應收款分別為3億元、5.6億元及7.6億元。而今年僅上半年已達7.9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應收賬的總額,佔上半年總營收高達72%。且同期貿易應收款項平均週轉天數分別為68.8天、73天、82.2天及99.7天。 應收賬款持續上升,周轉天數不斷延長,對公司營運顯然不是好現象。 儘管海螺材料試圖證明公司不完全依賴關聯公司的餵養,但現階段仍難擺脫「寄生集團」的既有印象,且在水泥行業全面不景氣的背景下,能否闖過上市關仍在未定之天。考慮到市場上水泥股持續低迷,即使海螺材料成功上市,恐怕也難受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ngEx files for Nasdaq listing

外包模式湊效 閃送申美上市

這家同城快遞公司擬募資1億美元,可能是自極氪5月上市以來,中國公司在紐約規模最大的上市 重點: 閃送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集資1億美元 這家同城快遞公司通過外包的形式,雇用騎手和部份客服人員,以壓低成本 譚英 今年,中國IPO並沒有真正重返華爾街,雖然三年前開始的監管障礙大部份已清除﹐但因中美緊張局勢和投資者信心疲軟,完全抵消了監管放鬆的利好消息。 但一些值得注意的大型上市正在慢慢進入紐約,其中包括閃送有限公司,該公司於上周提交最新申請,擬募集資金1億美元。這將使其成為自5月份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ZK.US)融資4.41億美元以來,華爾街最大的中國IPO。雖然提供同城配送服務的閃送的集資規模遠遠比不上極氪,但與今年上市的大部分中國公司相比,是次的集資金額還是很大。 根據Dealogic的數據,截至8月中旬,今年只有13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6.42億美元。閃送的IPO規模,以及早前極氪的IPO規模表明,形勢可能正在好轉。 但這肯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應該注意到,上個月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的大型IPO,因市場信心疲軟而在最後一刻被叫停。在線教育公司雲學堂(YXT.US)上個月成功完成納斯達克上市,但只籌集到2,500萬美元,而它起初的目標是3,300 萬美元。 閃送在IPO招股說明書中,未提供有關融資金額的信息。但媒體報道稱,該公司的目標是1億美元,估值71億元,將比2021年少30%。在申請IPO之前,閃送通過七輪融資籌集到高達3.88億美元的資金,其中最後一輪1.25億美元的融資發生在2021年3月,由順為資本、SIG海納亞洲和五嶽資本領投。 與很多處於早期階段的中國IPO候選公司不同,閃送其實處於盈利狀態。這對該公司來說應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美國投資者已厭倦了支持擁有大量客戶但虧損巨大的中國公司。該公司聘請了相對知名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里昂證券、德意志銀行和瑞銀來承銷此次IPO,證明其上市潛力相對較大。 閃送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10個季度中,該公司有7個季度實現了盈利。這些利潤也伴隨著一些警示,我們稍後再來討論。但能夠盈利就相當不錯。 招股說明書顯示,閃送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2.8億元,利潤1.24億元。這比競爭對手達達(DADA.US)的表現要好,達達今年上半年淨營收48億元,虧損6.14億元。而且與達達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6.5%不同,閃送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7.5%。 中國最大的同城快遞公司順豐同城(9699.HK)報告今年上半年營收68.8億元,盈利6,220萬元。但這次小幅盈利,以及2023年全年的小幅盈利,都是在連續多年虧損之後取得的。 勞動力成本高昂 同城配送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勞動力成本。閃送表示,它通過眾包騎手來解決這個問題,騎手通過應用程序來獲得工作,並被相對較高的費用所吸引。它也願意雇用幾乎任何人,包括一個名叫「Raz」的外國人,他在YouTube上記錄了自己的經歷。 騎手的薪酬及獎勵是公司的最大成本,佔2024年上半年收入的85.4%。公司也盡可能地將其他勞動力外包,包括203名客服中的61%。 該公司表示,它還通過收取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價格來實現利潤,相信消費者會認可其更高水平的服務,並願意支付溢價。 閃送沒有採用其他大多數電商物流服務商所採用的聚合模式,即為單個騎手分配多個任務,它稱這種做法會增加成本,並導致損失。相反,它採取的是一對一的服務模式——企業客戶可能更願意為此支付溢價。事實上,有消息稱,企業客戶佔到該公司訂單的20%至30%。 閃送創始人、董事會主席薛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像順豐速運和其他主要的快遞公司都試圖通過降低成本來控制風險。」他續稱:「我們完全採取了另一條路線,從服務開始,經過精心設計,使其達到消費級,滿足用戶的速度和安全需求。」 閃送的招股書將以下兩種服務區分開來:一種是「專屬」的按需配送服務,比如達達集團,其大部分業務來自大股東京東;另外就是像它這樣的獨立快遞公司。它聲稱,獨立快遞公司的增長速度快於整個行業,2023年至2028年期間每年增長27.8%,而整個按需配送市場每年增長19.1%。 閃送表示,它是「獨立」類別下的最大企業,佔據了33%的市場份額,截至6月,已在中國295個城市開展配送服務,註冊騎手達270萬。該公司表示,其獨立地位使其能夠將客戶放在第一位,而像達達這樣的公司,必須優先考慮相關利益方的配送。 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閃送的利潤帶有星號。該公司去年的淨收入為1.1億元,而2022年則有虧損1.8億元。該公司扭虧為盈的部分原因是政府撥款,從2022年的920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7,430萬元。在招股說明書中,公司指出,這一增長是其今年實現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並指出此類撥款“由相關政府部門酌情決定”。 由於收入結構複雜,中國的外賣行業既受到監管部門的騎手勞動權益審查,也偶爾出現會計醜聞。今年早些時候,達達承認虛報了約5億元的收入,導致股價大跌。許多中國公司都存在類似違規行為的風險,但隨著外部審計師變得更加嚴格,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與此同時,關注中概股的人士將密切留意閃送,看看它是否能夠完成首次公開募股,並實現1億美元的融資目標。它的盈利能力和不斷增長的收入可能有助於吸引投資者,儘管對中概股持續的負面情緒仍將是一個主要障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siaInfo reboots with founder’s return, big investor’s departure

中信打退堂鼓 田溯寧接盤亞信再出發

亞信科技與A股上市關聯公司亞信安全正進行資產重組,兩者合併後將成為營收近百億元的企業 重點: 「互聯網先生」田溯寧主導兩家公司重組,拿回亞信科技控股權 交易對價下調後,仍較市價溢價約44% 李世達 如果從1993年創立AsiaInfo算起,亞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675.HK)實際上已走過了31個年頭。作為中國民營電信軟件先行者之一,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互聯網先生」田溯寧,正透過資本運作,試圖完成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 電信軟件提供商亞信科技主要股東將進行股權轉讓。由田溯寧實際控制的公司亞信安全(688225.SH),以每股9.45港元收購亞信科技大股東Skipper Investment Limited(中信資本實控)持有的股份,約佔公司股權19.236%或20.316%(部分股份未確認)。 溢價46% 中信退出 亞信安全還將以表決權委託方式,取得田溯寧及其實控公司持有股份對應的表決權,約佔9.572%或9.605%。完成交易後,亞信安全將擁有及有權行使合共約28.808%或約29.921%的表決權,成為亞信科技的控股公司。 不過,亞信科技股價今年以來已下跌了42%,買賣雙方又簽訂了補充協議,調整收購價格。 根據亞信科技近日發布的公告,雙方同意調整轉讓股份對價金,從每股9.45港元降至每股7.70港元,而由於公司已派發去年度末期息每股0.412港元,交易對價再降為每股7.288港元,交易總價約13.1億港元或約13.8億港元。7.288港元的價格仍較近日市價約5.04港元溢價44%。 亞信安全是一家主要從事信息安全業務的公司,其成立與亞信科技返國上市密不可分。 201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AsiaInfo Holdings(亞信科技)被當時的大股東中信資本(0267.HK)、寬帶資本等機構私有化。創始人田溯寧重新出任亞信科技董事長。2014年,亞信科技剝離信息安全業務,在南京成立亞信安全。亞信科技則於2018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2022年,亞信安全也成功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IPO。 不過,亞信安全自IPO以來,經營業績上一直面臨壓力。2023年,亞信安全營收16.1億元,同比下滑6.6%,錄得股東應佔虧損2.9億元。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59.7%下滑到2023年的47.8%。 這樣的體量與亞信科技相比自是小巫見大巫。亞信科技2023年營收是79.4億元,比亞信安全多3.9倍;亞信科技截至2023年末資產總額114.8億元,也比亞信安全的34億元多2.4倍。 根據亞信安全發布的交易報告書,亞信安全將透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與天津國資委旗下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並向銀行貸款後成立境外公司作為收購亞信科技的主體,以完成這項「小併大」的收購案,而中信資本則完成退出。 協同發展 交叉銷售 亞信安全缺少的是業績,兩家公司重整,有機能緩解亞信安全的經營壓力及資金壓力有很大幫助。 目前亞信科技市盈率約8倍,略高於中興通訊(0763.HK; 000063.SZ)的7倍,但遠低於全球網絡設備和軟件巨頭思科(CSCO.US)的19倍。 面對通信行業客戶加大降低成本的壓力,亞信科技試圖以積極發展新業務應對。根據中期年報,雖然公司整體營收下降8.8%,但在數智運營、垂直行業數字化和網絡支撐系統等三項新業務上,錄得12億元營收,按年增長10%,佔總營收比重從2023年全年的37%,提高到40%。 新業務的進展似略為緩解了外界的擔憂。半年報正式發布翌日,8月15日公司股價上漲12.02%,收5.22港元,是中期業績盈警、股價大幅下行後的一個明顯反彈。 事實上,亞信科技致力發展的新業務,多聚焦能源、交通、政務等關鍵領域的信息基建,這正是亞信安全耕耘多年的領域,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行業擁有眾多客戶。雙方有望在多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行業實現協同發展,在商機共享、交叉銷售等方面開展更多合作。 田溯寧在內部講話中指出,「這是兩家公司發展的重要時刻」,他稱,合併後要打造「懂網、懂雲、懂安全」的一體化能力體系,以「雲網安」的產品與服務,「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基礎建設」。 作為最早將互聯網帶回中國的企業,「互聯網先生」田溯寧正重整他的百億帝國,朝新的方向前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