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ng Seng plunged 28.6% in the year of the rabbit, hurt by China’s slow economic recovery and simmering tens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vestors will be looking for a rebound under the auspicious sign of the dragon

歷來龍年恒指全漲 大行估重上兩萬點

受中國經濟復甦不理想及中美博奕影響,恒指在兔年大跌28.6%,傷透投資者的心,寄望龍年可以「龍轉乾坤」 重點︰ 恒指1969年面世以來,歷來四個龍年全數錄得正回報,平均上升近14% 美國總統大選及美國何時降息,將成為阻礙港股在龍年能否「飛龍在天」的主要因素   裴梓龍 港股兔年表現差強人意,不但未能乘著中國於新冠疫情後全面解封而急升,反而受中美關係及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影響而大挫,最終恒指累挫6,298點,跌幅高達28.6%,成為歷年表現最差的兔年。 對中港股市的投資者來說,兔年絕不好受,然而「送兔迎龍」,甲辰龍年港股首三個交易日全部紅盤高收,累漲593點,突破16,300點關口,開局相當不錯,大有「龍轉乾坤」之勢。 事實上,在踏入龍年之前,市場已不斷傳來好消息,例如中國官方準備兩萬億元平準基金入市,同時推出組合拳刺激經濟及股市等。踏入龍年後,過去一直被外資拋棄的中概股,獲加拿大養老基金增持,於去年第四季買入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京東(JD.US; 9618.HK)及網易(NTES.US; 9999.HK)。此外,傳奇對沖基金,被稱為「沽空王」的Scion Asset創辦人Michael Burry的基金,去年第四季也進一步增持阿里巴巴和京東等中資股份。 不過,各大投資銀行及券商對港股今年表現不敢太進取,雖然中港股市的估值已跌至很低,但仍受不明朗因素困擾,除了中國復甦速度及中美博奕等老問題外,還需要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美國降息時間表,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等考驗。 摩根士丹利認為恒指最樂觀可見21,500點,最低或見11,350點,瑞銀則看20,600點,光大國際和富途認為恒指最高可見21,000點,至於滙豐和凱基亞洲較悲觀,分別看19,890點及19,260點。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估計,恒指龍年最高可見20,500點,「回望恒指30年數據,每次在接近8倍市盈率、股息率5厘左右便會見底,而今年1月已經非常接近。」 他建議投資者留意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何時重回50以上的擴張區間,「官方政策出台後,需要時間才能見效,1月新增貸款數據已經高過預期,是不錯的現象。回望2015年6月,中港股市場也曾爆發股災,之後官方出手救市,PMI大約半年後重回50水平以上後,股市便正式回升」 龍,一直被華人視為吉祥、帝王的象徵,回望恒指生數自1969年11月24日推出以來,55年間經歷四個龍年,巧合的是恒指在這四個龍年均全部上升,平均回報達14%。 1976年的火龍年,港股回報為5%;12年後的1988年,總回報高達33%,而當年恒指在新年後首個交易日與今年一樣低開高走,難免令人對今年有所憧憬;至於2000千禧金龍年,恒指回報較差,只有0.48%,2012年的水龍年,恒指回報達15.44%。 從數據上看,港股在過去四個龍年表現不俗,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四個龍年都是波折重重,但最後都能柳暗花明。例如1976年,正值中國內地政局動盪,恒指首季大漲超過30%,但之後大幅回落,隨着政局轉趨穩定,恒指才重展升勢;1988年前一年,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股災席捲全球,港股也受重創,1987年10月26日曾創下單日下挫33.33%的史上最大單日跌幅,到1988年的龍年後才轉穩,恒指跟隨環球股市回升。 避開中美博奕股份 到千禧龍年,本港掀起科網熱潮,當年的TOM.COM(2383.HK,現稱TOM集團)上市引爆股民狂熱,為獲得申請表通宵達旦排隊,連IPO表格都有人炒賣,然而狂熱冷卻後,科網股爆破,雖然恒指全年仍有0.48%回報,但大批炒科網股的股民損失不菲。至於2012年,先有中國官方「放水」刺激經濟,帶動港股上漲,之後卻爆發歐債危機,拖累恒指大幅下挫,年中歐、美、日開啟印鈔機救經濟,加上內地經濟復甦,刺激恒指由低位約18,000點,反彈近5,000點。 踏入2024木龍年,市場估計也不會平凡,其中最大不穩定因素在於中美博奕,還有下半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國牌」絕對是特朗普及拜登的重中之重,新年前藥明生物(2269.HK)突然被美國兩黨議員呼籲制裁而暴跌便是一例,最近更傳出拜登政府正考慮限制中國新能源車及相關零件,以及增加中國新能源車進口關稅等,市場估計制裁消息今年或不絕於耳,影響投資者信心。 另一關鍵在於美國何時降息,現時美國經濟數據仍然堅挺,市場認為上半年減息機會不大,大部份認為6月開始降息,理論上降息有助中港股市表現,同時為內地「放水」救經濟提供更大空間。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說,投資者在龍年應盡量避開與中美博奕相關的股份,「例如中國移動(0941.HK)的盈利增長穩定、股息率高,而且主要在內地提供服務,會是一個好選擇。」 楊韻銳則認為科技股的估值已很低,例如阿里巴巴的預測市盈率只有8倍,由於每股手持現金達19港元,扣除現金後,預測市盈率只有5倍,可能有反彈空間。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助貸業務仰賴現金流 百望雲二度遞表

以雲端財稅技術起家的百望雲,正積極發展助貸業務,開拓小微企業融資大數據分析市場 重點: 百望雲在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大數據分析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5.9% 公司支付營銷代理的轉介費,由2020年的2,450萬元增加至去年的1.7億元    李世達 一張小小的發票,背後藏有難以想像的商機。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推出《「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傳統「以票管稅」開始逐步向「以數治稅」的方向轉變。用電子發票取代傳統發票,為雲端財稅業務打開了大門。 為企業提供財稅數字化及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的百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望雲)2月9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公司曾於2021年衝刺A股上市無果,後又於2023年6月28日遞表轉戰港交所,今次是二度遞表。 中國在2021年開啟全國統一電子發票服務平台和「數電票」(數字化電子發票)的試點,讓財稅數字化賽道獲得高度關注,從2017年起的四輪融資獲得逾10億元資金,吸引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復星國際(0656.HK)、大眾公用(1635.HK)等明星資本的青睞。 根據申請文件,百望雲2022年在中國雲端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6.6%。同年完成約七億張發票處理請求,在中國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然而在政策與資本的加持下,百望雲仍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根據申請文件,公司收入從2020年2.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5.3億元;2023年首九個月收入4.7億元也好於2022年同期的3.8億元。但在實現收入增長的同時,公司仍連年錄得虧損。2020年至2022年三年虧損近十億元,2023年截至9月30日止九個月亦虧損2.1億元。 對於虧損擴大,公司表示是由於今年首9個月期間,用於激勵僱員的股份開支,由去年同期的750萬元,大增至1.6億元。另外,期內為發展數字精準營銷服務產生的轉介費,亦由1.1億元增加至1.7億元。導致毛利率由2022年9月30日為止九個月的41.4%,大幅下降至2023年同期的29.1%。 從業務層面來看,百望雲的收入主要來自「提供財稅數字化解決方案」及「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兩大項。其中前者佔收入比重由2020年的42.7%降至2023年9月30日止首九個月的27.6%,後者則由21.6%上升至57.2%,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數據驅動智能解決方案分為「數字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兩項服務,前者是向小微客戶精準推薦金融產品,後者是為企業提供風險控制,換句話說便是「助貸業務」。 助貸業務成長快速 隨著票據電子化的發展,掌握電子發票數據的服務提供商,便成為財稅大數據分析的領先者。按2022收入計,百望雲在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的交易相關大數據分析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5.9%。 百望雲與外部營銷代理合作,推廣金融服務提供商(如銀行)推出的金融產品,並根據相關產品的申請條件識別潛在客戶。公司會根據促成銷售的金融產品的價值,向金融服務提供商收取服務費,並根據金融產品的價值,向營銷代理支付轉介費。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營銷代理數量已增至516名。2023年首九個月,促成銷售的金融產品價值達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 助貸業務雖然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支付給營銷代理的轉介費卻也侵蝕了利潤。根據申請文件,轉介費由2020年的2,450萬元、佔總銷售成本15.6%,大幅增長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1.7億元、佔總銷售成本49.7%。整體銷售成本則佔總收入31.8%。 轉介費的增加,令百望雲對現金流更為依賴。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總額為9億元,但流動負債總額卻達23.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淨額為負1.3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2021年的5億元減少至2023年9月30日的2.1億元,下滑幅度近六成。吃緊的財務狀況也是百望雲急於上市籌集資金的主因。 數據分析市場前景看好 雖然百望雲在中國雲端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但市場份額僅為6.6%,顯示行業競爭仍然激烈。著重助貸業務發展或許是有利的策略,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5,200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1億戶,其中55%左右的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題,其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元。 根據申請文件,中國面向小微企業融資的交易相關大數據分析市場,由2018年的13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4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5.2%,至2027年更將達到153億元。 但營銷業務方面的增長,始終來自於財稅數字化方面的累積,唯有通過技術累積及準確的商業布局,才能維持市場上的有利地位。作為一家以技術起家的雲企業,百望雲正走在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上,他們仍需要證明自身的盈利能力,並持續在研發上投入,才能在上市後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ongAn records strong January premium growth

應對經濟不確定性 眾安依靠網購及旅遊人群

這家數字保險公司今年1月和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穩健增長,這可能得益於它的保險產品深受網購和旅遊人群的歡迎 重點: 眾安在線1月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24億元,同比增長約20% 該公司針對網購和旅遊相關保險頗受歡迎,推動了它的收入增長      梁武仁 俗話說,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但對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060.HK)來說,把這裡的「砒霜」換成「不確定性」興許會更貼切,該公司正借助對其保險的強勁需求,安然渡過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難關。它不同於其他很多處境艱難的公司,後者通過防範各種經濟不確定性的產品賺錢。 上周,眾安在線表示上個月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24億元,較2023年1月增長約20%。這低於該公司去年上半年37.5%的同比增幅,但也算相當不錯了,特別是面對中國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謹慎。 事實上,最新的月度增長遠好於2023年1月,彼時眾安在線保費同比僅增長1.5%,之後幾個月增速才有所加快。該公司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費收入總額增長25%,至295億元。 這裡我們應該注意到,今年開局強勁也可能部分是由於時機的原因,因為今年的春節長假是在2月份,而去年是在1月份。這意味著我們可能要等到2月份的數據出爐,然後才能最終確定這家創新保險產品提供商2024年的開局如何。 在春節長假結束後股市普漲的背景下,眾安在線的股票在最新公告發佈後的兩個交易日裡上漲10%。但和大多數中國公司一樣,其股價今年仍下跌約27%。 眾安在線由阿里巴巴、騰訊和金融巨頭平安保險於2013年共同創立,早期因一款針對阿里巴巴旗下網購平台淘寶購物退貨費用的產品而聲名大作,該產品隸屬於公司的「數字生活」業務 。多年來,它一直在努力增加其他產品類型,尤其是健康保險,後者已和數字生活產品一起,成為公司最大的兩個產品線。 去年上半年,數字生活板塊佔據眾安在線營收增長最大的份額。在那六個月裡,來自此類產品的保費同比激增近53%,是主要業務線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約佔總保費的40%,相比之下健康保險在總保費中的佔比為35%。 數字生活產品可能會繼續推動眾安在線的收入增長。此類產品的費用通常較低,因此不太可能讓那些不想多花錢,又想獲得網購保障的買家發愁,即便是在目前中國經濟疲軟,房地產和股市低迷導致家庭財富縮水的情況下。 數字生活板塊還包括旅遊保險,涵蓋從航班延誤到酒店取消的各種保險。隨著中國消費者進行「報復性旅遊」,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可能會增長——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之後,旅遊行業的表現比大多數行業都要好。對眾安在線來說,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是,官方數據顯示,在本月的春節長假期間,中國的旅遊支出比去年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甚至超過了疫情前一年,即2019年的水平。 盈利挑戰 在營收增長方面,眾安在線的表現相對較好,但盈利能力可能要棘手得多。首先,數字生活產品的利潤率遠低於其他業務線。儘管數字生活產品的運營費用相對較低,但去年上半年,眾安在線在索賠和相關費用中支付了超過該類別68%的毛保費。 因此,數字生活產品的所謂綜合成本率(所有索賠和其他費用佔毛保費的比例)為99.8%。換句話說,這些產品每100美元的毛保費中,該公司獲得的利潤只有微不足道的20美分。相比之下,健康類產品的比例要好得多,為92.5%。 這意味著,如果數字生活產品的增長大大超過其他領域的增長,這實際上會損害眾安在線的利潤,因為這個類別的盈利能力要低得多。儘管如此,自2021年首次實現承保盈利以來,眾安在線的利潤率一直在持續改善。去年上半年,它的承保綜合成本率為95.8%,較上年同期改善0.7個百分點。 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整體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眾安在線的另一大變數。該公司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將絕大部分資產配置到固定收益投資,它們比近期波動較大的股票更安全。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投資佔眾安在線總投資資產的82%以上,高於去年同期的78%。 在中期報告中,眾安在線表示,將保持固定收益投資的比例穩定。這無疑將有助於保護該公司免受股價波動的影響。在該公司比現在更具冒險精神的過去,股價波動曾導致其收益大幅波動。 但在中國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下,這種投資策略也面臨挑戰。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將繼續走低,如果中國央行今年降息(許多人預計會降息),債務投資的收益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就在本週二,央行為了扶持房地產市場而下調了一項關鍵利率。 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5家分析機構預計,眾安在線今年的利潤將下降8%,儘管它們預計營收將增長13%,這反映出獲得豐厚投資回報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眾安在線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約為11倍,遠高於中國平安(2318.HK; 601318.SH)的3.5倍。這表明投資者似乎更青睞眾安在線,這或許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它專注於規模更小、價格更實惠的產品,這些產品可能比人壽保險等傳統產品更能經得起中國經濟低迷的考驗。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

美團海外擴張 王興御駕親征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將最核心的外賣業務交棒「少壯派」,但能否為公司尋求新增長點則有待觀察 重點: 王興將核心本地商業的重點業務整合後,交由高級副總裁王莆中掌管,主要的新業務則交由高級副總裁張川負責 美團於2022年底已放眼海外,去年在港推出「KeeTa」服務,今輪由王興親自下場,相信有助加快拓展步伐    羅小芹 2月2日,美團(3690.HK)首席執行官王興向員工發內部通知,宣布公司多項業務整合及人事調整。簡單來說,王興將內地業務分兩部分,由兩位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與張川分管,但重點仍是王興親自掌管境外、無人機業務,冀加快擴張海外業務。 在核心本地商業上,美團對到家事業群、到店事業群、美團平台、基礎研發等進行整合,以往在店服務和基礎研發是相對獨立地營運,整合後全部向高級副總裁王莆中匯報,而大眾點評、SaaS、騎行、充電寶等新業務交張川負責,其他組織保持不變。 擅玩權力遊戲 王興是內地少數科技企業中還在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創始人,這與他極具攻擊性的性格有關。美團歷次收購中,都擠掉被收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較明顯的例子是美團收購大眾點評,迫使後者的創始人張濤敗陣離場。此外,去年6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以個人健康為理由辭去非執行董事職務,今次王興將經驗豐富的張川調職往新業務,都反映他擅於玩權力的遊戲。 美團業務大致分為核心本地商業和新業務兩部分,前者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三,是盈利的主要來源。美團去年前三季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收環比錄得穩步增長,但第三季經營利潤率降至17.5%,低於第一季的22%和第二季的21.8%,反映外賣業務的競爭愈趨激烈,利潤率持續受壓。 新業務營收約佔整體四分一,過去三季此分部的虧損受控於50億水平,而且經營虧損率持續改善,由初期高近50%,到去年上半年降至略高於30%,第三季更改善至27.2%。美團去年第三季還錄得經營現金流入112億元,持有251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和1,085億元的短期理財投資。 美團財政尚算穩健,只是新業務未能轉化為新增長點,影響整體利潤率。去年第三季經調整淨利潤率為7.5%,低於第一季的9.4它%及第二季的11.3%,加上主要股東減持,拖累股價表現。 美團於2021年宣布戰略升級,圍繞著「本地生活」的消費服務場景,將自己逐步武裝成一個「超級App」,服務涵蓋到店團購、外賣、酒店旅行、騎行、前置倉、社區團購以及充電寶等,當年亦是字節跳動旗下抖音殺入「本地生活」的賽道,雖不能說美團的戰略升級是為了應對抖音,但之後抖音加快成為美團本地生活服務最大勁敵。 市值蒸發逾八成 過去幾年,美團為了抗衡抖音等新對手,加大了對雜貨零售、團購和直播等新措施的投資。如果說這三年間,抖音的確對美團構成威脅,惜未能撼動其一哥地位,但美團只能慘勝對手,期間市值大跌85%,公司股價由2021年2月17日收市新高451港元暴跌至2月9日的67.3港元,市值萎縮至約4,200億港元。最新股價不單跌穿2018年上市招股價69港元,而且是同期表現最差的藍籌股之一。 美團原於2022年底便著手部署開拓海外市場,也許是美團與抖音競爭激烈,讓王興遲遲沒騰出手落實計劃。美團今輪整合內地業務,一方面簡化營運架構,削減成本提高潤率,並且集中資源,不再胡亂打消耗戰,另方面,美團在國際業務跨出第一步。2023年5月,美團在香港推出「KeeTa」服務,迄今已成為香港第二大外賣平台,僅次於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 根據追蹤業務收入的香港公司Measurable AI數據,2023年12月Foodpanda應用軟體佔當地食品外賣市場的42%份額,儘管「KeeTa」服務未覆蓋全港,但市佔率達37%,Deliveroo Plc為20%。 美團欲購Foodpanda 值得一提,去年9月德國外賣巨頭Delivery Hero表示正就出售公司在東南亞的部分業務進行談判,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以及老撾的Foodpanda業務。當時未透露誰是潛在買家,隨後11月傳出美團是潛在買家之一。 近日市場盛傳美團與Delivery Hero的商業談判告吹,Delivery Hero首席執行官Niklas Ostberg於週三(14日)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公司能永續地營運東南亞業務,他感到非常高興,似乎美團擴張海外業務,並未如預期般順利。 以現價計,美團預測市盈率12.6倍並不昂貴,但海外市場並非美團主場,它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魔咒。中國科技公司開拓海外市場,較成功的有抖音的姊妹公司TikTok、快速時尚新星Shein及拼多多(PDD.US),除此之外,成功例子其實寥寥無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TH International in need of more cash commitment

需注入更多資金助力 Tims天好中國擴張計劃放緩

由於與品牌所有者在新投資方面存在分歧,Tims天好咖啡連鎖在華營運商的擴張落後於計劃 重點: ●   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RBI的首席執行官表示,Tims天好中國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以激動人心的方式」擴大這個咖啡品牌的在華業務 ●   此前的公司數據顯示,截至1月中旬Tims天好中國在華擁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門店,低於此前計劃到2023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 陽歌 有沒有人想要甜甜圈? 自從Tims天好咖啡在中國的營運商去年決定把該品牌的這道招牌餐點之一從菜單上去掉後,如今在它的中國門店裡,你很有可能已經看不到它的身影了。現在,對於該連鎖品牌在中國的營運商Tims天好中國(THCH.US)來說,現金似乎也越來越少,而這正在侵蝕該公司在中國市場大舉擴張的計劃。 這是餐飲品牌國際(QSR.US)上周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多番言論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該公司是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也是Tims天好中國的合作夥伴。作為一家合資企業,Tims天好中國的其他股東包括Cartesian Capital,以及中國本土合作夥伴騰訊和物美。在電話會議上,餐飲品牌國際(簡稱RBI)首席執行官喬希·科布扎(Josh Kobza)發表一些言論,暗示Tims天好咖啡在中國的業務意外放緩。 單獨上市的Tims天好中國尚未公佈第四季度的業績。一位發言人告訴詠竹坊,公司對科布扎的言論不予置評(科布扎具體說了什麼,我們稍後再做介紹)。 但這並不妨礙投資者表明自己的態度,在RBI公佈第四季度業績併發表中國市場相關言論當天,Tims天好中國在紐約掛牌交易的股票下跌了5.6%。今年迄今為止,該股已下跌22%,自2022年9月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上市以來,該股已下跌超過80%。 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是,最新這一輪拋售導致Tims天好中國的市銷率(P/S)跌至具有重要心理意義的1倍以下,截至上週末是0.97倍。相比之下,肯德基和必勝客在中國的營運商百勝中國(YUMC.US;9987.HK)的市銷率為1.54倍,而披薩連鎖達美樂比薩(DPZ.US)在中國的營運商達勢股份(1405.HK)的市銷率則為3.75倍。 我們上月首次指出可能出了問題,當時Tims天好中國公佈的部分最新門店數量數據似乎表明,該公司落後於在華開店目標。數據顯示,1月初,該公司在中國擁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餐廳,遠低於其在2023年中預測的到去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 擴張放緩背後的罪魁禍首可能是中國經濟放緩,加上Tims天好咖啡連鎖在中國的業績不及預期造成的雙重打擊。經濟放緩的影響誰都逃脫不過。但就具體公司而言,2018年進入中國並在幾年後開始大舉擴張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似乎仍在努力站穩腳跟。 科布扎含蓄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提到「在華業績疲軟」是對四季度RBI總的同店銷售額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個因素。他沒有具體提到中國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而且我們還應該注意到,RBI旗下的另一個大品牌漢堡王也通過另一個合作夥伴在中國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疲軟的國際業績 从他的話裡,我們就來仔細看看科布扎究竟說了什麼,從他的話里,可以聽出Tims天好咖啡未能達成開店目標是因為資金短缺。  「關於Tims天好咖啡的業務,我們認為我們的合作夥伴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以激動人心的方式擴大這項業務,我們認為他們這麼做至關重要。」他在談到該品牌在華業務時說。「我們正在與這兩家公司合作,為實現我們的增長願望奠定必要的基礎,我們知道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在電話會議的問答環節,幾位分析師問到了中國市場的情況,科布扎隨後補充說:「我們也確實認為,需要向該業務投入更多資金,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 這些言論似乎都表明,Tims天好中國正在猶豫是否要像之前計劃的那樣,大舉向中國的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投入資金。此外,該公司最近也很有可能難以獲得資金,因為出於對中國經濟放緩,以及中美緊張局勢相關地緣政治風險的擔心,許多銀行和其他資金來源都在減少對華投資。 由於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速度不及預期,RBI表示將把今年全球餐廳數量的增長預測,從5%下調至4.5%左右。 科布扎在談到中國時提到的「業績疲軟」,體現在了Tims天好咖啡國際業務的同店銷售額數據中。儘管漢堡王的國際業務錄得同店銷售額增長,但在四季度,Tims天好咖啡的同店銷售額卻下滑6.3%,較上年同期4.3%的降幅有所加快。 發佈最新季度業績的同時,RBI公佈了一個五年計劃,目標是到2028年在全球範圍內擁有7,000家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這將比去年底的4,525家增加50%以上。該連鎖店的中國業務是其擴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的在華連鎖門店數量為909家,約佔去年底全球1,308家門店總數的70%。 除了在去年年底擁有1,000家門店的目標之外,Tims天好中國此前還表示,他們計劃到2026年底在華擁有3,000家Tims天好咖啡連鎖店。這些計劃與百勝中國和達勢股份等公司的大舉擴張計劃相類似。百勝中國的目標是到2026年在華擁有2萬家門店,達勢股份的目標是到2026年在華開設1,500家門店。 Tims天好中國去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42.7%,達到4.36億元。表面上看可能還不錯,但要考慮到大部分乃至全部增長可能都來自新店開業,而同期新店開業增幅更是高達57%。所有這些都表明,Tims天好中國在華擴張計劃面臨阻力,並且除非RBI願意介入並提供更多援助,否則它可能需要收縮擴張計劃。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Cloopen settles fraud charge with SEC

坦白從寬 美證監放容聯雲一馬

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指控這家雲服務提供商存在虛報收入,但由於該公司配合調查,未對其處以罰款 重點: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雲服務提供商容聯雲收入造假,但也對它配合調查予以認可 公司於12月宣布對董事會進行大改組,但由於競爭激烈和中國經濟放緩,它的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陽歌 它曾是這個凍結期前最後一批在紐約上市的大型集資公司,2021年2月在紐約上市時籌集了3.2億美元,中國雲服務市場被寄予厚望。但在2022年5月被曝出高達3,000萬元的銷售額造假後,原本財務業績已一般的容聯雲通訊(RAASY.US)股價,由面對一場毛毛雨變成經歷傾盆大雨。 現在,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最新公告,宣佈就對該公司的欺詐指控達成和解後,容聯雲希望把這一段算不上光彩的過往翻過去。公司想效仿同樣爆出醜聞的瑞幸咖啡(LKNCY.US),後者在2020年承認了規模更大的造假,此事令華爾街陷入震蕩,並且可能是SEC從2021年開始打壓中國公司IPO背後的一個導火線。 容聯雲一事也對同城快遞服務提供商達達(DADA.US)產生了影響,該公司上個月也剛剛承認存在類似的財務造假行為。 三個案例都值得注意,因為它們的欺詐行為是通過內部審計,而不是通過SEC發起的調查發現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SEC之前幾乎無法查閱這些公司的內部賬簿,因為它們的大部分乃至全部會計記錄都在中國,不在SEC的觸及範圍內。但這種情況在2022年發生了變化,SEC通過與中國證券監管機構達成的一項具有里程碑的信息共享協議,獲得了查閱權限。 整體來看,所有這些事態發展應該都會讓外國投資者放心,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財報正變得更加真實可信。但目前尚不清楚容聯雲、瑞幸咖啡和達達等公司的過錯,最終是否會得到原諒,並獲准重返華爾街的主要交易所。 在分別被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摘牌後,瑞幸咖啡和容聯雲目前都只能在場外交易。達達仍在納斯達克交易,但如果無法在清理會計爛攤子的同時提交年報,它可能會面臨摘牌壓力。瑞幸咖啡此前曾表示,如果納斯達克允許,它希望重新上市,但納斯達克尚未就此事公開發表評論。 可能因為和解協議剛達成,還沒顧上考慮重新上市的可能性,容聯雲表示仍在確定下一步行動。 雖然被SEC指控欺詐顯然從來都不是啥好事,但考慮到各種情況,此次和解的條款似乎是容聯雲所能期望的最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容聯雲全力配合調查,SEC並未對它的違法行為處以罰款。這與瑞幸咖啡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因將2019年的收入誇大了22億元(相當於它當時預期年銷售額的40%左右),而在2020年被罰款1.8億美元。 SEC的認可 事實上,容聯雲對此事的處理,SEC是持認可態度的。 在上週四發表的聲明中,它表示:「證交會決定不對容聯雲實施民事處罰,因為該公司主動報告了存在的會計問題,全力配合了工作人員的調查,並迅速採取了補救措施。」SEC稱,調查發現,「面對完成嚴格的季度銷售目標的壓力,兩名高級管理人員指示手下,不恰當地確認了許多合同的收入,而這些合同要麼沒有完成,要麼有的甚至都還沒有開始執行。」 SEC聲明的語氣總體上是肯定的,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容聯雲未來如果重新上市的話,紐約證交所必定會將這種態度考慮進去。該股目前的交易價格只有0.0002美分,自去年6月宣佈退市以來,其交易價格大多低於1美分。 從那時起,該公司不僅忙於修復與SEC的關係,還忙於穩定自己的陣腳。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年12月,宣佈公司董事會五名成員辭職,其中包括首席執行官孫昌勳放棄了董事長職位。其他離任的董事,包括首席財務官李亦鵬和首席產品官熊謝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孫、李、熊雖然離開了董事會,但都保留了在公司的職位。這與瑞幸咖啡截然不同,瑞幸的兩名高管在欺詐事件發生後都被趕出公司。瑞幸隨後組建了新的管理團隊,開始了一段快速增長的故事,贏回了投資者,股價從2020年的低點推高了10倍以上。 如果容聯雲能夠證明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改革,SEC可能會對其重新上市持開放態度,那麼贏回投資者的一個主要障礙可能只是增長的停滯。在醜聞發生前的最後一份財報中,公司算不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2021年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44.3%,達到2.76億元。若扣除欺詐行為,實際增長率將降至30%左右,但不管怎麼說,實際金額都相對較小。 現實情況是,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正在急劇放緩,這可能會影響企業在雲服務等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美國的出口限制也可能影響該行業的發展,這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最近決定放棄之前計劃將雲部門剝離為獨立公司的背後一個因素。 總的來說,容聯雲的整體前景仍然相當不明朗。SEC的肯定態度可能會為該公司重新上市鋪平道路,如果它想重新上市的話。首先它需要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未來的企業,而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同時在老的管理層仍然在位的情況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掌握中概股最新動態,訂閱我們的新聞郵件

新股

Mininglamp makes marketing software

投資者星光熠熠的明略 獲中證監放行擬集資1億美元

這家領先營銷軟件製造商的香港上市計劃,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此次上市可能籌集超過1億美元 重點: 明略科技赴港上市獲中國證監會放行,為公司籌集逾1億美元的上市計劃鋪平道路 投資者包括騰訊、WPP及淡馬鍚的明略,正積極削減成本,向實現盈利邁進   陽歌 明略科技上市申請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頂級投資者陣容,幾乎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財務狀況的穩步改善;上週五,公司的上市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意味香港上市的進程取得重大監管進展。 明略科技潛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去年收入有所下滑,公司的服務旨在幫助企業通過更好地理解客戶,進而提升營銷能力。公司也在相當積極地削減成本,這體現出良好的內控紀律,但如果力度過大,可能導致未來的業內領導地位動搖。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快速發展的潛力下,公司過去三年將其研發支出削減過半,在行業中這做法可能過於激進。 繼前一次申請過期後,明略科技今年6月再次提交香港上市申請。根據上周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的公告,明略科技的上市計劃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新申請可繼續推進。公告還顯示,明略科技擬發行不超過830萬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在2024年1月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降至16.7億美元,較2020年11月融資後高峰期的30億美元估值大幅縮水。此次上市計劃由國內投行龍頭中金公司承銷。最新估值加上中金公司的行業地位,上市可能籌集相對可觀的1億美元或更多資金。 儘管如此,我們將深入剖析該公司的運作細節,其基本面雖存少量問題但仍較為樂觀。在多年跟蹤中國科技領域的經歷中,鮮有見到像明略科技這樣具備眾多明星投資者的公司。這一名單以互聯網巨頭騰訊為核心支柱,後者持有明略科技約30%的股份。 騰訊的投資背景可能是幫助明略科技吸引其他知名機構的關鍵因素,包括紅杉中國、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以及全球風投巨頭凱鵬華盈。其他投資者還涵蓋兩大媒體行業巨頭,英國的WPP和中國領先短視頻平台快手。這些投資者持股比例各異,從1.8%到紅杉中國的7.5%不等。 根據上市文件,公司核心產品「秒針系統」去年佔其總收入的90%,該系統「整合媒介預算優化、社交媒體管理及客戶增長軟件」。明略科技提供工具,幫助企業客戶,如消費品製造商、零售商和餐飲企業,更好地理解消費者行為,並優化主要通過在線媒體平台投放的營銷內容。 例如,上市文件指出,客戶可利用明略科技的分析服務發現,北方地區的產品消費者在冬季更喜歡觀看以雪景為背景的視頻,且喜愛視頻中的小提琴音樂。「可推斷廣告素材中文字、圖片與視頻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影響,協助企業識別出可能生成最佳營銷效果的廣告內容。」 收入下滑 接下來,我們將審視財務數據。公司收入去年短暫受阻,但盈利指標正穩步改善,儘管仍處於虧損狀態。 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5%至14.6億元(約合2.05億美元),但去年下降5.5%至13.8億元。未提供今年的財務數據,但我們推測降幅在今年上半年可能延續。公司三大主營業務板塊中,運營智能和營銷智能去年雙雙下滑,兩者佔總收入九成以上;僅有行業解決方案板塊實現11.3%增長,但該板塊僅佔收入的9%。 相較而言,據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數據,明略科技處於龍頭地位的中國數據智能應用軟件市場,預計2023至2028年的年均增長18.7%,到2028年銷售額可達713億元。因此,明略科技增長已滯後行業均值;去年收入收縮又顯著喪失市場份額,作為自居市場領軍者的公司而言,這不是好兆頭。 然而,下滑的主因看似合理,即公司正嘗試從低毛利的定制產品轉向更盈利的標準化產品。伴隨這一轉型,毛利率從2023年的50.1%改善至去年的51.6%,不過兩者均低於2022年53.2%的水平。 過去三年,明略科技也在大幅削減開支,進而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如先前所述,研發支出從2022年的7.51億元降至去年的3.53億元,降幅逾半;同期行政開支下降38%,銷售及營銷支出減少55%。 所有這些開支削減,幫助公司去年實現首次調整後經營利潤58萬元,2023年同期則虧損1.18億元。公司調整後淨虧損,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及股票薪酬,也從2023年的1.74億元大幅收窄至去年的4,500萬元。 現金流也穩步改善,明略科技預計今年這一趨勢將「顯著向好」。淨現金量增長的同時,負債比率從2023年末的47.9%銳降至去年的13.8%。 所有這些向好趨勢意味著,此次上市一旦落地,可能吸引相對較強的投資者關注。雄厚投資者陣容構成重大信心信號,成本自律及盈利指標的改善也是積極因素。這家公司很可能成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受益者,但需謹慎維持下滑的研發支出,以免被更激進對手趕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xshare Precision, Apple’s primary mainland supplier, a 300 billion yuan worth empire built up from ground up

最強果鏈企業上市 立訊精密從零到3千億王國

果鏈三巨頭之一的立訊精密,近日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趁市場熾烈趕上市 重點: 2025年首三個月盈利增長31%至34億元 今年7月更成功收購德國的汽車線纜製造商萊尼   劉智恒 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火熱,中國內地企業競相到港上市集資,蘋果在內地供鏈上的三大企業早對港股上市虎視耽耽,藍思科技(6613.HK,300433.SZ)率先於今年7月登陸港股,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最近也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冀在熾烈的港股市場上集資,並取得一個具國際地位的融資平台。 立訊精密的故事,絕對充滿傳奇與勵志,1988年農民出身的王來春,不甘心只當一介農民,更不願在家鄉嫁人而過著平凡的生活,想讓生活更豐足,毅然跑到深圳追求新的人生。適藉富士康在深圳設立首座工廠,王來春加入成為一位流水線工人。 王來春做事認真肯拼肯捱,老闆郭台銘慧眼識英雌,十年間將王來春擢升為課長,管理千名員工。但一名工頭又怎能載得下王來春的雄心,1999年她與兄長王來勝一起創業,2004年成立立訊精密,那時主要客戶就是富士康,2010年時來運到,不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更成為蘋果供應鏈廠家,自此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至今A股上市公司市值達3,000億元。 立訊精密是一家從事精密智造創新科技的公司,為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與數據中心的全球客戶提供精密零組件、模組到系統的垂直一體化開發,以及智造解決方案。 業績佳市佔率高 立訊精密的業績表現理想,過去三年拾級而上,2022至2024年間,收入分別是2,140億元、2,319億元及2,688億元,期間盈利為105億元、122億元及146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收入為618億元,同比增長18%;賺34億元,同比增加31%。 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的純利介乎64.75億至67.45億元,同比增長20%至25%。 另外,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銷量計算,在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中,立訊精密排名全球第四,在中國內地排名第一。上市文件又披露,全球平均兩部智能手機、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每五部智能汽車中,就有一部使用該公司的產品。 布局完善邁向全球化 立訊精密近年在業務及地域布局上續見成效,於2016年在越南及多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2019年擴大東南亞產能,完善全球化布局。早於2017年,開始從核心零組件及模組,邁向系統集成的垂直整合,2018年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2022年深化醫療設備的發展。 公司更透過收購合併,壯大各方業務。今年7月完成收購聞泰的ODM業務,以提升消電子定製化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產品組合,以及豐富業務與客戶結構。同期亦完成收購萊尼業務,該公司是具百年歷史的德國汽車線纜及線束製造商。 經營現金流走 不過,要注意是其經營現金流,過去三年均錄得正現金流入,唯獨今年首三個月卻出現流走66.9億元。公司解釋是預付款及其他應收款增加55.3億元,存貨及合同履約成本又增加34.1億元。今年開局似乎不大理想,經營活動若未能有現金流入,似乎有點不對勁,往後情況怎樣暫時未知,但投資者要多加注意公司公布的變動,究竟是短期還是持續發生的問題? 另外,公司的毛利率並不高,2022至今年首三個月,分別是11.9%、11.1%、10.1%及10.5%,而且有出現持續下滑走勢。公司指出,毛利持續走弱,是因產品及解決方案種類繁多,各產品銷售價及利潤率存在差異,而產品組合的調整,可能導致公司盈利能力出現波動。 雖存在一點問題,但總體而言,立訊精密正處於業績上升態勢,市佔率又具有一定優勢,同時日漸走向全球布局兼業務多元化,方方面面也展現出優點,公司在港具一定投資價值。7月時藍思科技在港上市,不足兩個月股價已升逾三成,目前市盈率約33倍;而立訊精密現時在深圳上市的A股,市盈率只是23倍,並非處於一個高水平,若香港上市估值維持相若,相信不難獲得理想反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H seeking an infusion of funds through IPO, after having hemorrhaged 700 million yuan due to years of losses

連年虧損負債7億 閃回上市融資輸血

手機回收商閃回第三度申港上市,冀乘著香港新股熱的風口下,成功上市集資 重點: 今年上半年虧損近2,500萬元 淨負債超過7億元   劉智恒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於閃回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去年兩次在港申請上市均失敗而回,原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香港新股市場過去半年受市場熱捧,閃回這時再遞交上市申請,時機再好不過,有望趕上新股的風口,讓公司得以融資續命。 閃回主要從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回收業務,當中又以回收手機為主。公司通過旗下的「閃回收」系統,在合作夥伴的線下零售店,或網上商城進行以舊換新。 回收產品通過檢測、分級、維修及定價後,再通過旗下的「閃回有品」平台,或在多家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上出售。 增收不增利 閃回最大的賣點,在於國策支持,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發布對智能手機等九類電子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今年1月,國家再發《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當中手機每部補貼最多500元。 國策的大方向雖有利回收業務,但閃回的實際業務表現實在難以恭維,正如去年我們對閃回的分析,在今次新的申請中,情況縱有改善,核心問題依然持續,暫時看其前景乏善可陳,投資價值並不吸引。 公司過去四年的收入節節上升,由2021年的7.5億元升至去年的12.97億元,今年上半年收入更達8.09億元,同比上升40%。收入增長理想,可虧損持續,過去四年虧損分別是4,870.8萬元、9,908萬元、9,827萬元及6,587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同比雖收窄近四成,但仍蝕2,481萬元。 毛利率低企 連年蝕錢的一大原因,主要源於對投資者持有的優先股權進行贖回,導致出現虧損。不過,實際上回收手機這門業務,最大問題在於毛利率太低。公司過去四年半來自產品銷售的毛利率,從來未高於8%,2021年高見7.5%後,去年跌至4.4%,今年上半年即使回升至6%,仍然是處於偏低水平廿 毛利率過低,意味盈利要增長,就要靠銷售量彌補。不過,閃回要爭取更大生意並不容易。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中國內地手機回收市場的佔有率,首五大參與者佔18.6%,閃回位列第三,但市佔率僅有1.3%,而排第一位的是萬物新生(RERE.US)旗下的愛回收,市佔率為7.9%,而緊隨其後的公司市佔率也達7.4%。 按2024年手機出售金額計算,首兩位分別是78億元及 77億元,閃回只有12億元,也是嚴重落後競爭對手。可見閃回在回收及二手銷售的數量,均被首兩位對手大幅拋離。換言之在兩大強手環伺下,閃回處於弱勢,要搶佔市場以提升交易量並不容易。 債高現金流弱 閃回另一問題是負債高企,淨負債由2021年的2.35億元,上升至去年的6.88億元,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升至7.13億元,短短四年半時間,債務增加200%。公司解釋淨負債問題,主要也是來自對投資者的優先股權贖回,引致賬面值變動所致。 撇除優先股權的問題,公司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也教人失望,過去四年分別是負現金流640萬元、4,374萬元、4,777萬元及1,845萬元,2025年上半年為正現金流4,371.8萬元。驟眼看,今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終錄得正數,但是否因今年申請上市,在會計上的調動得出,我們不得而知;而且去年上半年時,經營活動也錄得1,310萬元現金流,到全年時,卻有近兩千萬元的現金流走,反映閃回的經營現金流並不穩定,而且也並不充裕。 可以說,閃回的行業縱獲國策支持,但以公司目前狀況,投資價值有限,在新股市場旺盛下短炒無妨,要長期押注回收這個板塊,似乎萬物新生屬首選,一方面市場佔有率大,另外公司收入遠大於閃回,兼且已有盈利,市盈率雖高達57倍,但在云云對手中,實已脫穎而出。除非我們看到閃回未來兩三年的業務能急速上揚,否則倒不如選擇龍頭企業更具值博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reatily makes 3D printers

以平價3D打印機為賣點 創想三維闖關港交所

這家公司已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著力打造單價低至199美元3D打印機的大眾級消費市場 重點: 擬赴港上市的創想三維通過十年變革,將消費級打印機價格從4,000美元以上壓縮至199美元的低點,實現3D打印技術普惠化 儘管毛利率顯著低於西方同業,這家3D打印機製造商去年仍實現8,900萬元淨利潤    陳竹 3D打印機製造商深圳市創想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故事,源於中國製造業對極致成本控制的偏愛。公司的四位聯合創始人初識於某3D打印展會,他們共同觀察到:當時市場由昂貴的工業級設備主導,僅有一兩個品牌生產消費級產品,且多為進口設備,單台售價高達30,000至40,000元(約合4,178美元)。 聯合創始人劉輝林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正是此類高得令人卻步的價格,促使四人於2014年創立公司,以「讓3D打印技術走進千家萬戶」為使命。如今,這家企業正將其「從零打印」的創業故事推銷給投資者。上周,其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創業十年之際,該公司已基本實現「全民3D打印機」的願景。總部位於深圳的創想三維設備起售價低至199美元,躋身全球消費級3D打印機市場最大廠商之列。其大刀闊斧的降價策略推動3D打印技術普及化進程,使全球個人消費者、教育機構及小微企業皆能觸及該項技術。 申請文件顯示,創想三維計劃募資以強化研發實力,並深化拓展海外市場,後者已是其重要收入來源。雖然具體募資目標尚未公佈,但選定中金公司作為獨家保薦人顯示本次發行規模可觀,或募資逾1億美元。 創想三維的財務表現印證消費級3D打印市場整體擴張態勢。該公司營收從2022年的13億元躍升至去年的23億元,近乎翻番。申請文件顯示,強勁增長勢頭延續至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攀升29%至7.08億元。 頭部之爭暗流湧動 相較西方同類產品,創想三維具備顯著價格優勢。其3D打印機價格區間覆蓋199至1,499美元,同時提供起價3,400美元的專業級系列。設備應用場景廣泛,涵蓋燈具、玩具等生活用品製造,乃至假牙、齒科模具等醫療產品生產。 極致壓縮成本的底氣源於中國製造體系加持,使創想三維較國際對手獲得顯著成本優勢。政府強力扶持亦功不可沒,2015年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已將3D打印列為關鍵戰略產業。 政府通過直接補貼、稅收減免、企業採購3D打印技術專項補貼等多元渠道提供支持。此類舉措是中國通過國家協同發力搶佔新興技術制高點的整體產業戰略組成部分。不過,這類扶植也引發西方政府異議,指責其賦予中企非對稱優勢,且常導致產能過剩。 中國的戰略成效有目共睹。目前,中國企業已主導3D打印機入門級領域。據科技媒體Tom's Hardware七月援引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數據,2024年定價低於2,500美元的入門級3D打印機市場中,中國製造商佔據95%的份額,形成市場壟斷。 Tom's Hardware報告顯示,創想三維以39%的市佔率位居全球入門級消費市場最大供應商。但該公司招股書引用的第三方研究略有差異:創想三維被定位為2024年全球第二大廠商,消費級3D打印機市場份額達16.9%,全球出貨量700,000台。招股書未明確其「消費級3D打印機」分類的具體價格區間及市場定義,這或是數據偏差的根源。 低價策略必然壓縮毛利率,這恰是中企基於市場佔有率優先戰略長期秉持的競爭哲學。過去三年,創想三維毛利率徘徊於28.8%至35.2%區間,顯著遜於西方同業。以美國3D打印巨頭Stratasys(SSYS.US)為例,其最新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毛利率達47.7%。 低毛利下持續盈利 儘管毛利率承壓,創想三維仍保持盈利韌性:去年淨利潤8,900萬元,今年一季度淨利達8,200萬元。該數據證明其犧牲毛利仍可持續盈利的能力,折射出卓越運營效能與堅實市場需求。 然而,創想三維的中國消費級3D打印機龍頭地位正遭受本土新銳廠商衝擊。拓竹科技、閃鑄科技及智能派等競爭對手同樣甘於利潤換市場。儘管申請文件顯示,創想三維2020-2024年累計出貨量居首,但單年數據顯示去年已退居次席。這表明其增速落後於部分同業,預告著中國3D打印市場或將成為新一輪「價格血拼」的戰場。 申請文件雖未明示2024年市場魁首,但其描述直指拓竹科技。後者的迅猛崛起令創想三維如芒在背:這家同樣扎根深圳的企業由全球最大無人機廠商大疆前高管於五年前創立,意味著其在技術資源與資本圈層面或具深厚背景。 儘管競爭加劇,3D打印產業仍處技術快速迭代的早期階段。創想三維預見巨大增長潛力:第三方預測顯示,消費級3D打印機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410萬台激增至2029年的1,340萬台,年複合增長率達26.6%。 Stratasys當前市銷率(P/S)僅1.24倍的低位,或反映市場對其近兩年收入下滑及持續虧損的擔憂。若適用同等估值倍數,創想三維估值約4億美元。但鑒於其持續強勁的營收增長與盈利能力,投資者或給予更高溢價。 雖然創想三維推動3D打印平民化的貢獻值得稱道,但低價機型必然伴隨微薄利潤。潛在投資者將密切關注其能否在高階機型市場同步提升競爭力。實現這種平衡布局,或有助其在日趨擁擠的賽道中突圍制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能源類

Daqo is a solar company

多晶硅賣得愈多蝕得愈重 大全新能源望政策打救

二季度產能利用率僅三分之一之際,這家多晶硅龍頭透露,產品售價持續跌破生產成本 重點: 大全新能源二季度營收驟降66%,多晶硅產量下滑60%,產能利用率僅34% 公司及同行冀望,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政,可遏制光伏行業惡性競爭   陽歌 6月底至今,密集出台的政府舉措劍指光伏產業惡性競爭,為行業近期復蘇帶來曙光。儘管新政公布後7月價格曾短暫回暖,但隨後仍持續探底。 本週,中國光伏電池核心材料多晶硅龍頭製造商大全新能源(DQ.US; 688303.SH)財報傳遞出上述關鍵信息。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產能利用率維持在三分之一,折射全行業嚴重過剩現狀。較低產能利用率反而幫助「止血」,原因是當季公司的多晶硅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26美元,較4.19美元的平均售價高出42%,意味每銷售一公斤即虧損3.07美元。 大全新能源打破慣例,在季報開篇即向投資者披露:截至6月底持有約20億美元現金及短期投資、定期存款、應收票據等。儘管較上年同期的25億美元有所下降,但表明公司仍有充足“彈藥”,應對分析師預期將持續至明年的虧損周期。 叠加財報影響,大全新能源的美股周三收跌2.9%。雖表現欠佳,但若非政府扶持光伏行業的新政托底,拋壓或更猛烈。需要注意,該股52周漲幅達55%,但股價仍徘徊五年低位。 過去三年,在2022年綠色能源裝機熱潮推高產品價格背景下,中國以光伏電池、組件及多晶硅製造商為主體的光伏產業大舉擴產。大全新能源堪稱行業縮影,截至去年底,新建產能使其年產能躍升至30萬公噸,約為2022年末的兩倍。 然而,如此快速的增長,加上全球新建太陽能發電場的放緩,導致嚴重的供過於求,價格大跌。中國是該行業新建太陽能發電場的亮點之一,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不過,今年5月底補貼截止日前搶裝潮過後,6月國內新增裝機量驟降。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徐翔稱,伴隨這一變化,4至6月多晶硅價格暴跌約20%。 「二季度光伏產業仍處周期底部,但季末已現積極信號。」徐翔表示。 政策支持 過去一年間,政策干預論調在中國光伏圈持續發酵。早在去年10月,大全新能源即透露官方「建議」,多晶硅企業限產至五成產能。企業實際執行力度更大,據公司披露,二季度產能利用率34%,較一季度的33%微升。 正如我們此前所述,純粹市場力量,已促使大全新能源等企業有充分動機大幅減產,因其每生產一公斤多晶硅都在承受巨額虧損。 公司最新經營指標全面走弱,季度營收由上年同期的2.2億美元銳減66%至7,520萬美元。參照行業巔峰期,分析師預期其今年營收5.75億美元,較2022年景氣高點46億美元大跌88%。 二季度多晶硅產量由上年同期的64,961公噸下滑60%至26,012公噸。即便如此,當季實際銷量僅18,126公噸,意味約三成產量成為庫存。公司預估三季度產量將在27,000至30,000公噸,略優於二季度實績的預測,傳遞出謹慎樂觀信號。 通過控產止損,大全新能源二季度淨虧損由上年同期的1.198億美元收窄至7,650萬美元。 這引出了大全新能源對行業企穩的謹慎預期依據:縱然市場不利因素疊加,但最新政府的措施,構成關鍵支撐。公司表示,新政源頭可追溯至6月29日《人民日報》發文,呼籲「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兩天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7月2日,政府召集14家光伏龍頭,商討「高質量發展」路徑。最新舉措是7月24日發布的《價格法》修正草案,明確不正當價格行為認定標準,強化「對價格違法行為法律責任的追究」。 大全新能源指出,多晶硅現貨價格在7月政策密集期有所反彈,但未說明反彈態勢8月是否延續。我們推測回暖行情難持久,並對新政效力持保留態度。歸根結底,市場力量才是決定行業何時以何種方式走出低谷的核心因素。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fire makes hydrogen fuel cells

商業之路仍漫長 重塑能源業績暫難突破

這家氫燃料電池系統製造商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收入持續萎縮,但降幅小於去年 重點: 重塑能源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約10%,較去年28%的跌幅有所收窄 公司財務審慎,資產負債率僅為0.52,現金儲備達10億元   陽歌 若政策紅利能確保成功,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70.HK)或將成為中國較成功的企業之一。 上周五發布的財報最大亮點是冗長的政策清單,羅列了中國政府扶持氫能的最新舉措。作為直接受益方,重塑能源上半年獲得政府補助2,700萬元(約376萬美元),較去年同期1,450萬元增長近一倍。 然而,投資者正對重塑能源及其同行失去耐心,這些企業當前幾乎僅依賴中國對氫能的宏大願景維繫經營。 重塑能源去年12月登陸港交所後備受追捧,其股價曾於今年3月飆升至283港元,較147港元發行價近乎翻倍。此後,股價大跌,但仍高於發行價約10%。氫能裝備商國富氫能(2582.HK)同樣經歷大起大落,去年11月上市後股價暴漲逾倍,隨後價值回歸,現略高於發行價。 投資者對重塑能源的最新財報及其中詳盡的氫能扶持政策,幾乎無動於衷,周一僅推高股價1.2%,這折射出市場對該企業及同業的信任危機加劇。投資者渴望更具實質性的業績回報,期待強勁營收增長及未來盈利曙光。 重塑能源最新財報未見上述積極信號,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約10%,從去年同期的1.19億元降至1.07億元。收縮態勢與行業高速發展預期雖背道而馳,但需指出,營收較2024全年28%的降幅已顯改善。 分業務看,核心氫燃料電池系統銷售額同比增長逾倍,從去年同期的3,180萬元增至7,680萬元,佔總營收72%。但需重申,增長基於2024年該品類銷售額近腰斬的基礎實現,反映諸多產品尚處實驗階段,導致市場劇烈波動。 公司當前主攻氫能重卡領域,此舉頗具前瞻性,因為氫能乘用車量產仍需數年。近期公司聯合製造商及旅遊企業,完成氫能旅遊巴士測試,並宣布兩台內地至香港跨境往返運輸巴士,已獲香港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原則性審批。 這意味著若推進順利(不確定性很高),未來一兩年或開展更大規模試運行。不過,距離商業運營仍有數年之遙,這解釋了為何投資者對這項存在數十年的技術正快速失去耐心。 客戶結構多元化 業務規模不足的現狀,導致重塑能源上半年銷售成本達1.2億元,形成成本倒掛。儘管前述政府補助可緩衝部分壓力,但一家企業終難永續依賴政策「輸血」。 略呈積極信號的是,重塑能源營收佔比超10%的核心客戶數量,從去年同期的1家增至4家。反映公司正拓展大客戶渠道,未來或將增強收入穩定性。 成本管控方面,重塑能源展現高度財務審慎性,0.52的超低資產負債率即是明證。截至今年6月底,現金儲備約10億元,較年初增加約20%。上半年行政支出同比腰斬,研發費用因股權激勵減少亦下降50%,令虧損從去年同期的4.66億元收窄至3.53億元。 公司未提及短期增長前景,預示未來一兩年難有大幅突破。即便恢復增長也非重大利好,因為目前營收規模仍然有限。 財報用大量篇幅贅述上半年國家政策動向,包括國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強調「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 重塑能源還提及國家燃料電池示範城市群新增6個城市,並披露國家層面設立瞄准氫儲能等前沿科技的創投基金,以及能源局宣佈將遴選部分項目和區域,開展氫能試點工作的計劃。 公司在財報中稱:「隨著中國持續推動氫能產業政策接續發力,積極落實氫能納入能源管理相關工作,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制儲運用」全產業鏈將進入進一步快速發展的階段。」 儘管許多投資者對此類表述已感倦怠,但市場對重塑能源及同行仍持觀望態度。公司市銷率達18.6倍,相對較高(部分原因是營收基數小),高於國富氫能15.9倍,但二者均低於借助SPAC在美上市的氫能卡車企業司凱奇(SCAG.US)的27.9倍。 未來,上述公司的股價走向,或取決於商業化進程而非新政發布。若未來數季度無法實現兩位數實質增長,可能顯著減弱投資者熱情,進一步影響重塑能源股價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woda makes EV batteries

動力電池業務擠壓 欣旺達謀港上市補血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謀求新資金支持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發展 重点: 中國動力類電池慘烈的價格戰,正擠壓欣旺達盈利空間,公司欲借香港上市籌資求生 這家公司的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增長陷入虧損,依靠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維繫整體盈利   陳竹 寧德時代 (300750.SZ;3750.HK) 與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雄踞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王座,第二梯隊企業只能爭搶殘羹剩飯。慘烈價格戰恐導致大批企業出局,行業迎來生死存亡期,這正是中國眾多產能過剩新興產業的共同寫照。 嚴峻局勢下,企業爭相籌集資金,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洗牌。這類資本不僅關乎生存命脈,更因客戶唯新技術是瞻,企業須在快速迭代的賽道中持續創新投入。 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正寄望挺過行業洗牌,公司計劃赴港上市吸納全球資本,距首次披露意向僅數周,上周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隨著滬深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港股熱度攀升,欣旺達借近期香港IPO市場回暖態勢上市集資。今年5月,寧德時代募資46億美元,創全球年初至今最大IPO紀錄,引發轟動,欣旺達擬效法寧德舉措上市集資。 欣旺達尚未披露具體融資規模,不過聘請高盛與中信證券兩大頂級承銷商,意味其IPO規模可觀。畢竟,參考兩家投行典型交易規模,幾乎可確定將超1億美元。 發力動力類電池 1997年,王明旺、王威兄弟在深圳創立欣旺達,彼時電動車尚處於藍圖階段。與同處深圳的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相似,欣旺達以消費類電池起家,現已成為該領域龍頭企業,2020年起蟬聯全球手機電池製造商榜首。儘管大眾認知有限,但從華為到飛利浦等主流品牌,當前均內置欣旺達生產的電池。 2014年成立動力類電池事業部後,欣旺達正式進軍電動車電池領域。相較2008年入局的寧德時代等老牌企業,入局晚近十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賦予欣旺達充足增長機遇。據上市文件披露,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由2022年的127億元,增至2024年的151億元(約合20億美元)。該業務增速領跑公司整體發展,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24.3%攀升至去年的27%。 上市文件顯示,欣旺達客戶涵蓋理想、小鵬、零跑、廣汽、上汽、雷諾、日產等中國市場主流電動車企。然而,據中文媒體報道,公司出貨量高度集中於單一客戶,理想去年獨佔其四成訂單。 能源市場追蹤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前五月,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佔據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67%的累計裝車量。欣旺達以2.87%市佔率位列第七,與中創新航(3931.HK)、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蜂巢能源等市佔率2.99%至6.26%的二線廠商同處混戰格局。 深厚的消費類電子根基使欣旺達持續保持盈利,這令多數同行望塵莫及。中國數據供應商Wind顯示,過去十年該公司季度財報從未虧損。今年一季度延續傳統,其營收123億元,淨利潤3.87億元,同比增幅達21%。 但切莫被數據迷惑,這家公司整體盈利主要依賴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支撐,該板塊今年一季度毛利率達20.2%。反觀其動力類電池業務,同期毛利率僅12.9%,差距明顯。 港股上市文件雖未披露動力類電池具體虧損額,但此前擬分拆該業務赴深交所上市的文件顯示,2020至2023年,該業務持續虧損,僅2023年就虧損15.6億元。因未達深交所盈利要求,分拆計劃最終擱淺。 虧損現象絕非欣旺達獨有,多數同行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虧損數據,但財報毛利率同樣低迷。例如同樣謀求香港二次上市的億緯鋰能,2024年動力類電池毛利率僅14.2%,較欣旺達今年首季12.9%的毛利率高出不多。 如此微薄的利潤主要源於價格戰,電動車企自身深陷生存鏖戰,為保銷量開啓慘烈降價,進而向電池供應商傳導成本壓力,令行業雪上加霜。 作為擴張戰略環節,欣旺達宣稱將加速海外佈局。鑒於中國電動車市場漸趨飽和,該策略堪稱審慎,但踏上此道的企業遠非其一家。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海外營收,公司整體海外銷售額今年一季度佔比已達40%。 欣旺達已啓動全球產能佈局,泰國春武里府的巨型電池生產基地,於今年3月獲當地政府批准,兩座工廠總投資額逾100億元。 未來,動力類電池仍將是欣旺達主攻方向,成熟消費類電池業務則為持續擴張輸血。但要在賽道中立足,這家公司或需另辟蹊徑突破價格戰困局。關鍵在於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差異化技術壁壘,實現難以複製的溢價優勢。 出海佈局雖關鍵,但本土動力類電池業務未盈利之際,欣旺達須嚴防擴張節奏避免財務透支。其消費類電池業務的造血能力,構築了關鍵競爭優勢,截至今年3月末,其現金儲備逾100億元。公司的未來成敗繫於兩難抉擇,既要培育動力類電池的盈利造血功能,又需嚴守運營紀律,防止現金流枯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消費

Lanvin is a fashion company

Lanvin光環漸退拖累 復朗中期虧損續擴大

受累於核心品牌Lanvin 銷售同比大跌42%,復星國際旗下的復朗集團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 重點: 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毛利率收縮四個百分點,虧損進一步擴大 在實施關店策略並迎來新總裁後,復星國際預計下半年奢侈品業務將企穩回升   陽歌 復星國際(0656.HK)旗下奢侈品業務復朗集團(LANV.US),是否需要考慮更名? 復朗集團(Lanvin Group)以法國標誌性奢侈品牌Lanvin命名,後者不僅是其最具認知度的資產,更曾長期穩居業績支柱地位,但這一局面在今年被打破。一周前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整體遇冷的全球奢侈品市場中,Lanvin品牌光環正加速消退。該品牌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跌42%至2,790萬歐元(約合3,250萬美元),營收貢獻排名從榜首跌落至第三位。 本季度業績「亮點」是美國品牌St. John Knits母公司St. John,營收僅微降0.8%至3,970萬歐元,躍居復朗集團第一大營收來源。Wolford部門上半年營收下滑23%至3,300萬歐元,同樣超越Lanvin躋身次席。 儘管我們認為復朗集團尚未會因品牌貢獻度變遷而更名,但其轉型進程顯然遠未完成。該業務前身為復星時尚集團,復星國際2010年代後期通過系列收購整合而成。2021年10月,復星國際將之更名復朗集團後, 2022年末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在美上市。 上市後,復朗集團經營持續承壓,高管層與創意團隊頻現人事動蕩。今年初,原St. John品牌首席執行官Andy Lew擢升集團執行總裁。此前,復朗集團開始推展節流措施,除關店及削減行政支出外,市場推測進一步將會裁員。今年上半年,降本行動仍在持續,據首席財務官 David Cha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集團共「精簡」29家門店。 當前,只有一位分析師覆蓋復朗集團的股票,且僅給出「持有」評級,這絕非積極信號。更令人憂慮的是,據電話會議記錄,因無分析師參加,本次財報會異常簡短,全程僅由Lew和Chan宣讀既定文稿。 客觀而言,行業系統性困境難辭其咎。現實是全球奢侈品市場自去年起遭遇疫情後首度萎縮,今年頹勢更顯加速。頭部企業路威酩軒(LVMH, MC.PA)上半年營收下滑4%,古馳(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 KER.PA)跌幅更達16%。 營收領跌者 復朗集團以22%的同比跌幅領跌同業,上半年營收報1.33億歐元。公司將業績不振歸咎於「全球奢侈品行業普遍疲軟」及自身「戰略調整」。Lanvin銷售大跌42%構成最大拖累,其他品牌同樣全線下跌:前述St. John微降0.8%,Wolford下滑23%,Sergio Rossi大跌25%,Caruso亦回落11%。 經營困局中,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從58%收窄至54%,同比收縮4個百分點;經調整EBITDA虧損由4,200萬歐元擴大至5,200萬歐元。 按區域劃分,歐洲及大中華區表現尤為疲弱。北美市場相對堅挺,這解釋了以美國為主戰場的St. John為何表現優於其他品牌。 復星曾冀望借力中國渠道優勢,將旗下奢侈品業務打造成全球巨頭,彼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全球最蓬勃的奢侈品市場。2021年,貝恩-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Bain-Altagamma)曾預測,2025年中國將佔據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25%至27%的份額。而其今年最新分析顯示,中國佔比僅12%,不足原來預期的一半。…
New Gonow earnings

高端房車市場受挫 新吉奧業績失速

從露營地到資本市場,收入盈利雙降的房車製造商新吉奧需要一個新故事 重點: 上半年淨利潤下跌22.4%至3,070萬元 期內房車交付量按年下滑4.2%至1,367輛    李世達 在房車文化成熟的澳洲與新西蘭,露營與自駕遊是家庭常見的消費場景,而擁有一輛房車,象徵著家庭戶外休閒與旅行的自由。而對新吉奧房車有限公司(New Gonow Recreational Vehicles Inc., 0805.HK)而言,房車的特殊性也為持續增長帶來考驗。 根據新吉奧房車公布的中期報告,新吉奧房車上半年收入4.1億元,按年下降2.4%;淨利潤則錄得3,070萬元,按年跌22.4%,毛利率由32%降至29.5%。公司解釋,業績下滑的原因是房車銷量減少,以及新推出車型採用促銷定價策略。 新吉奧主要在中國內地生產房車,並在澳洲和新西蘭銷售。報告期內,房車總交付量1,367輛,較去年同期的1,427輛下滑4.2%。但在結構性調整上,公司仍顯示一定韌性,直銷模式的銷量由438輛提升至610輛,收入相應增加至1.88億元,帶來規模效應;同時,受惠於旗下門店推出以舊換新計劃受到市場歡迎,二手房車業務收入飆升至3,540萬元,按年增加超過五成。 暫退出高端市場 旗下品牌結構的分化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瞄準中端市場的Snowy River銷量達1,247輛,較去年同期1,234輛逆勢小幅增長1.1%,該品牌主要面向澳洲與新西蘭最龐大的家庭與退休人群,需求相對穩定。 相比之下,高端品牌Regent僅售出25輛,較去年同期78輛暴跌67.9%。公司表示,由於高端市場需求收縮,公司決定暫時退出豪華房車市場,將「重新檢視品牌定位與產品設計,以更符合市場需求」,計劃在條件成熟後再重返。 至於NEWGEN,上半年銷量亦按年下滑17.4%至95輛。該品牌針對年輕消費群體,走入門與潮流設計路線,但年輕人更傾向於租賃房車而非直接購買,市場規模較有限。整體而言,公司目前幾乎由Snowy River獨力支撐,品牌集中度過高,意味一旦中端市場出現波動,風險將被放大。 不過,受惠於成功在港上市,募集到的資金顯著改善了公司資產結構。根據財報,截至期末公司資產淨值升至3.3億元,較去年底大幅增加;流動資產淨額由負轉正至2.72億元,意味公司擁有更多資源投入研發與市場推廣。 從直銷模式銷量增長來看,公司強化自營渠道的策略已經見效。然而,因開設新店和加大廣告投放導致銷售及經銷開支飆升64%至5,280萬元,開支增速遠超收入增速,對盈利能力帶來壓力。 尋找差異化切入點 海外拓展是新吉奧講給投資者的故事,公司已成立小組推進歐洲市場,包括潛在併購與歐盟認證,並在加拿大市場設計樣車、籌備推廣。但挑戰不容小覷。歐洲與北美市場的法規壁壘高,消費習慣差異明顯,進入成本巨大,更別說要與Winnebago(THO.US)和Thor Industries(WGO.US)等全球品牌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澳洲與新西蘭的市場基數雖不算龐大,但近年保持穩健增長,也正處於轉型期,從量的增長轉向結構性的轉變。高端車型因經濟壓力呈現萎縮,年輕人入門需求未完全形成,年輕人傾向租賃而非自購,對功能的需求更為凸顯,混合拖掛式、越野型、新能源等車型逐漸成為增長焦點。 為此,新吉奧上半年推出SRH-Hybrid 2025系列混合拖掛式房車,定位於兼具越野性能和舒適度的家庭與年輕族群,公司寄望此產品改善毛利率結構。公司亦計劃在歐洲市場引入新能源房車,以迎合政策與消費升級趨勢,或成為差異化優勢的切入點。 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新吉奧股價跌3.42%至1.13港元,但今年1月上市至今仍有15.31%的升幅。目前市盈率為16.1倍,低於美國兩大房車巨頭Winnebago的22.2倍與Thor Industries的26.3倍,顯示市場對其增長前景仍抱審慎態度。…
Domino's makes pizza

達勢股份佈局低線市場 達美樂中國登頂全球排行榜

達美樂比薩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商披露,上半年通過淨新增190家門店實現營收同比增長27% 重點: 達勢股份上半年營收、利潤雙雙強勁增長,延續其在中國市場的新店擴張戰略 公司在六個月內淨新增190家門店,總門店數達1,198家,全年淨增300家新店的目標有望如期達成   陽歌 達勢股份有限公司(1405.HK),作為達美樂比薩(DPZ.US)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的特許經營商,如今正深刻體會到,成功有時亦是一把雙刃劍。 該公司已成為達美樂全球體系中的亮眼明星,在全球新店開業首30天業績排行榜前50席中獨佔48席。如此優勢表現,部分源於其深耕中國非一線城市的策略,在這些地區,比薩仍被視為新潮美食,新店開業常能吸引大量追逐餐飲風潮的客流。 這樣的新鮮效應會隨時間和門店加密分流,新店通常在開業一年或更久後銷售額回落到更低且更可持續的常態化水平。這導致明星門店難以避免地面臨短期同店銷售額下滑。 其8月28日發布的中期財報顯示,達勢股份上半年同店銷售額出現1%的微降,首次體驗到“首店開業紅利”消退的影響。這對急速擴張成為中國第二大比薩連鎖企業的公司而言,標誌著其迎來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最新財報顯示達勢股份今年仍保持強勁的營收利潤雙增長,其持續在「非一線新增長市場」的低線城市極速拓店。由此,公司正向全年淨增300家新店的目標穩步邁進,較去年末1,008家門店總量提升約30%。 在當前經濟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達勢股份還發現,隨著消費者轉向更具性價比的餐飲選擇,其位於最發達國際大都市的成熟門店表現依然穩健。 「我們將延續「走深」與「走廣」的網絡擴張策略,構築全國佈局網絡並提升達美樂的品牌價值。」達勢股份在中期業績公告中稱。 達勢股份最初於2010年與達美樂品牌展開合作,2017年成為該美式連鎖品牌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獨家總特許經營商。此後公司啓動極速擴張,去年憑借第1,000家門店突破重要里程碑。目前是中國第二大比薩連鎖品牌,但相較行業龍頭必勝客來說,仍有可觀的增長空間,後者截至6月末擁有3,864家門店,規模約為達美樂中國的三倍。 2023年的香港IPO成為達勢股份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後股價已近翻番。近期達美樂啓動股份減持,表明其認為達勢股份已具備獨立運營能力。儘管公司流動性已有所改善,但公司大部分股權仍由一些秉持長期投資理念的股東持有。當前主要投資方包括持股約7.9%的The Capital Group Cos.及其他長期股東。 版圖持續擴張 上半年達勢股份營收同比增長27%至25.9億元(約合3.6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4億元。報告期內公司全國淨新增190家門店,總量達1,198家。7月迄今開設43家新店,另有62家處於在建或簽約階段,今年淨增300家新店的年度目標已近在眼前。 上半年進軍九座新城使其全國覆蓋版圖擴至48城。瀋陽首店尤為亮眼,開業僅198天以3,100萬元即刷新達美樂全球單店年銷售額紀錄。原紀錄保持者是位於廈門的門店,該店首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 強勁的開業表現助力新店實現驚人的短期回報週期。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進駐15個新市場開設的64家門店,實際或預期平均回本周期僅11個月,遠低於成熟市場約三年的常規水平。截至8月15日,其中24家新店已實現現金回本。儘管快速回本令人矚目,但正如前文所述,此類門店銷售額終將回歸可持續的常態水平,由此形成「雙刃劍」效應。 相對而言,成熟門店的同店銷售表現更為穩健。公司特別指出2022年12月前開業門店上半年同店銷售額保持正增長。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該指標同樣為正,彰顯「在高度競爭市場中具備韌性表現與強大的品牌認知」。截至6月末,公司在一線城市擁有515家門店,低線城市則為683家。 達勢股份同時著力構建會員體系,截至6月末會員數達3,010萬,同比增量達1,940萬。此類客群當前貢獻公司約66%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63.6%有所提升。客戶規模擴張疊加規模經濟效益,助力上半年單店經營利潤率升至14.6%,同比微增0.1個百分點。 經營優化疊加快速門店擴張,推動2025年上半年調整後淨利潤同比激增79.6%至9,140萬元(上年同期5,090萬元)。雅虎財經調研的11位分析師中,2人給予「強力買入」評級,其餘9人均建議「買入」,市場對其成長敘事及股票前景普遍樂觀。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中國比薩市場2022至2027年預計年增15.5%,期末年銷售額將達771億元。達勢股份正共享這一盛宴。與許多進入中國的外國品牌類似,達美樂中國也推出多款貼合本地口味的產品,包括榴蓮比薩、可可芝士流心卷邊比薩等備受歡迎的風味。 儘管存在前述同店銷售短期波動,但達勢股份在低線城市的極速擴張與持續提升的品牌認知度,有望支撐其長期穩健增長。在快速開店與可持續盈利之間尋求平衡的同時,公司或將憑借中國比薩市場的不斷擴容,進一步鞏固其行業領先地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With digital avatar, can Be Friends “forget” Luo Yonghao?

數字人能否讓交個朋友忘掉羅永浩?

多家直播電商都在經歷「去個人化」的考驗,交個朋友以矩陣化策略及AI技術布局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重點: 上半年收入錄得8.7%增長,但期內利潤大減32.7% 毛利率由53.8%驟降至43.7%,主因平台流量獲取成本上升及技術投入增加   李世達 在中國直播電商快速發展的短短幾年裡,兩個故事如同鏡像般的存在。其一是羅永浩與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1450.HK),另一個則是董宇輝與東方甄選(1797.HK)。前者從個人IP起步後走向去個人化;後者本是公司化運作卻被個人IP意外放大。兩者的反差,揭示了直播電商這門生意的本質,既離不開個人魅力的效應,又不得不尋求去個人化的持續經營。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過程啟動得更早,從最新財報看來,這家公司正處在關鍵的耐力測試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錄得總收入6.7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新媒體服務收入達6.2億元,仍是最主要的業務驅動。 然而,盈利數據卻不容樂觀。期內利潤僅5,635萬元,同比下跌超過32.7%,新媒體板塊的利潤也僅5,536萬,按年跌超37%。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 53.8%驟降至43.7%。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平台流量獲取成本增加,以及持續推進「朋友雲」智能系統等研發投入加大,導致增收不增利。 交個朋友吧 交個朋友的故事要從羅永浩說起。他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圈的標誌人物,曾因創立手機品牌「錘子科技」而名聲大噪。2019年,他以「還債」為由進入直播帶貨,打著一句「基本上不賺錢,交個朋友」成了標誌性的開場白,也成就了「交個朋友」這一品牌。 雖說「只是交個朋友」,但「不賺錢」卻非公司所願。2022年6月,羅永浩宣布退出管理層,交個朋友馬上「交了新朋友」。 2022年8月,交個朋友與世紀睿科簽署合作協議,後者正式接管其抖音賬號運營。到了2023年5月,世紀睿科全資收購交個朋友,同年7月,公司更名為「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交個朋友完成「借殼上市」。 然而,要在明星流量紅利消退後保持增長,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交個朋友的答案是矩陣化、多平台與技術化。 首先是矩陣化經營。副總裁崔東升在2024年公開指出,公司真正的收入來源已經從「單一頭部主播」轉向「垂直領域矩陣號」,涵蓋美妝、酒水、運動、家居等不同場景。數據顯示,羅永浩兩個主賬號帶來的收入佔比已降至3%以下,這意味著公司完成了從「羅永浩直播間」到「交個朋友矩陣」的轉型。 其次是多平台布局。除了深耕抖音,公司也積極拓展淘寶、京東,並與百度優選達成戰略合作,試圖打破單一平台依賴,分散風險並拓寬流量來源。 推出AI虛擬主播 最後是AI與技術化。公司持續投入「朋友雲」智能系統,意在打造選品、投放和運營的數字化中台,提升效率與轉化率。2025年「618」購物節期間,公司正式推出「數字人」版本的「羅永浩直播」,直播時長6.5小時,吸引超1,300 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創下了數字人直播帶貨的新紀錄。然而,數字人的形象依舊沿用羅永浩,凸顯了即使採用AI技術,仍需要頭部IP來帶動的矛盾。 此外,交個朋友也在嘗試自營產品與供應鏈管理,通過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這一步若能落地,有望緩解毛利率下降的壓力。 業績公布後首交易日,交個朋友跌3.96%報0.97港元,今年以來已跌逾10%。目前市銷率約為1.02倍,低於東方甄選的6倍,顯示市場對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足夠信心,難以支撐股價。 與交個朋友相比,東方甄選的陣痛更為明顯。2025財年,東方甄選持續經營業務淨溢利僅619萬元,大跌97.5%。在董宇輝離開後,公司不得不全力推動「去董化」,轉向自營產品和會員制,試圖打造「線上山姆會員店」。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進程更早,矩陣號和多平台戰略已初見雛形。問題在於,雖然收入規模穩住了,但盈利能力卻因流量成本而受損,尚未找到像東方甄選那樣的「自營產品」護城河。兩家公司雖走在不同路徑上,但同樣印證了直播電商的命題:去個人化之後,誰能率先找到新的增長模式,誰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xue is a bubble tea chain

業績勁升股價反跌 蜜雪冰城緣何遭冷待?

分析師稱,隨著外賣平台承諾縮減折扣與代金券力度,這家新式茶飲龍頭企業的營收及利潤雙增態勢恐難以為繼 重點: 公佈今年上半年強勁的營收及利潤增長後,蜜雪冰城股價當周累計下挫15% 助推蜜雪冰城及同行增長的中國外賣平台價格戰正趨於緩和,預示著未來業務增速放緩   譚英 當白熱化的非理性價格戰在多行業輪番上演,「內卷」已成為當下中國的流行語。這一常被稱為「惡性價格戰」的現象,最新案例始於今年2月:互聯網巨頭京東宣布進軍外賣市場,旋即撼動美團與餓了麼的雙寡頭格局。 此輪外賣價格戰,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2097.HK)成為贏家之一,其高性價比的冰淇淋、奶茶與咖啡產品,借力外賣騎手實現量價齊升。上周披露的中期財報印證這一利好: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9.3%至149億元人民幣(約合21億美元),淨利潤躍升44.1%至27.2億元。 不過,財報發佈當周,公司股價累計跌幅超15%,鑒於市場對上半年高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頹勢或將延續。 高盛率先指出隱憂,稱外賣平台高額補貼行將結束,蜜雪冰城的業績增速將回歸常態。該行在維持「買入」評級時稱,7月全國外賣銷售額增速較6月放緩已是「明確信號」,預示近期外賣戰火漸熄。 按2026年的30倍預期市盈率計算,高盛將蜜雪冰城目標股價從599港元下調至570港元。大和證券則將目標價由608港元大幅調低至535港元,但仍維持「跑贏大盤」評級。大和認為,相比高定價競品,蜜雪冰城對外賣平台補貼依賴度更低,持續吸引加盟商的能力,彰顯其經營韌性。 蜜雪冰城的主打產品位居行業價格帶底端,普遍定價在8至20元(約合1至3美元)區間。憑借雪王IP、甜筒冰淇淋與珍珠奶茶等明星產品,在中國市場收穫龐大規模客群。此前戰況激烈時,外賣優惠券疊加補貼可使甜筒冰淇淋實現零元配送到家,而蜜雪冰城不承擔實際成本。 5月價格戰高峰期,外賣單量激增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三家頭部科技外賣平台,要求「理性參與競爭」。至8月,三家平台已承諾規範經營,這既引發對蜜雪冰城未來外賣銷售的擔憂,也波及茶百道(2555.HK)、古茗(1364.HK)及滬上阿姨(2589.HK)等同行。 政策變動時機對四家連鎖企業均不利,這些企業上周集中發布中期財報。作為行業龍頭、且因低價策略堪稱價格戰最大受益者,蜜雪冰城股價受挫尤為明顯。 上市後的超級明星 自今年3月在港上市募資4.44億美元後,蜜雪冰城始終是市場寵兒。截至6月底,公司以加盟為主的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網絡同比增長超20%,總數突破53,000家。今年上半年,向加盟商銷售物料設備的主營業務收入達1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6%。 在過熱的本土市場外,蜜雪冰城與同行也尋求海外增長,但公司國際化拓展更為審慎。因關停印尼、越南的低效門店,以及應對部分海外市場當地供應鏈問題,截至6月底,其在11個國家有4,733家門店,數量較去年末的4,895家有所收縮。 即便遭遇財報公布後拋售,蜜雪冰城股價仍較3月上市發行價翻番(上市首日一度暴漲43%)。茶百道、古茗與滬上阿姨情況類似,上半年業績雖穩健,外賣價格戰高峰期股價表現強勁,此後走勢持續低迷。 茶百道上周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3%至25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增長38%至3.26億元。儘管如此,其股價之後一個交易日仍下跌4%。與蜜雪冰城相似,分析師對公司仍持相對樂觀態度,雅虎財經調研的三家機構均給予「買入」評級。 古茗上半年營收增長41.2%至57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勁增逾一倍至16億元。但與其他企業類似,財報發布後數日股價同樣走低,即便雅虎財經的12位分析師全員給出「買入」評級。與蜜雪冰城相仿,相較今年2月在港上市募資2.32億美元時,古茗股價迄今漲幅仍超一倍。 滬上阿姨也披露,上半年營收增長9.7%至1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提升20.9%至2.03億元。與其他企業相仿,財報公布後數日其股價下跌約6%,但仍較今年5月上市發行價(募資2.73億港元)高出約20%。 結論不言而喻,在近期外賣價格戰終結引發的拋售潮後,四家茶飲企業估值有可能被低估。在當前民眾青睞高性價比餐飲的消費環境下,不失為優質投資標的。這些企業雖尚未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但顯然具備潛力。即便當前市盈率居高(蜜雪冰城32倍、茶百道21倍、古茗30倍、滬上阿姨39倍),經歷此輪拋售後,仍值得深入研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醫療保健/生物技術

Akeso shares take a hit

康方生物銷售收入創新高 股價大跌或因創始人減持

在公司仍處虧損階段、急需市場信心的當下,「高位套現」的行為顯得格外敏感 重點: 上半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4.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20% 依沃西在關鍵臨床試驗的總生存期(OS)最終分析中取得了統計學顯著獲益結果    莫莉 作為有望衝擊「全球藥王」寶座的中國創新藥明星企業,康方生物一向備受資本市場熱捧,年初至今股價已經上漲超過1.5倍,港股市值一度突破1,400億港元。8月26日晚,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9926.HK)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公司上半年實現總收入14.12億元,同比增長37.75%,與此同時,虧損幅度也進一步擴大,從去年同期的2.49億元增至5.88億元,同期增幅超過135%。 面對這份「增收不增利」的財報,公司股價在財報公布次日大跌7.1%,28日繼續下探3.18%。投資者負面情緒蔓延之際,8月28日,公司宣布發行新股募資35億港元,以及兩位創始人配售老股大幅套現4.5億港元,恐將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根據公告,康方生物擬配售2,355萬股新股,佔擴大後股本2.56%;每股配售價149.54元,較8月28日收市價157元折讓4.75%,集資35.22億元,此次集資所得的80%將用於全球及中國的創新研發管線、技術平台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此同時,康方生物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瑜及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李百勇將各配售150萬股現有股份,以每股配售價149.54港元計算,兩位創始人可共套現近4.5億港元。 夏瑜和李百勇套現之前,康方生物的股價剛剛在8月27日達到上市以來的歷史高點179港元/股。儘管從體量上看,300萬股僅佔公司總股本的0.36%,夏瑜的持股比例僅由11.4%下降至10.94%,但是在公司仍處虧損階段、急需市場信心的當下,「高位套現」的行為顯得格外敏感。此外,截至財報期末,康方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了65.92億元,公司並無急迫的流動資金需求,此時推進新股發售,其時機的選擇耐人尋味。 商業化收入增長近50% 拋開管理層在財務領域的動作不提,康方生物這份財報仍然展現出了業績的穩健成長性。拆解康方生物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其增長主要來源於已上市產品的銷售放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4.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20%,成為拉動總營收的核心引擎。 這一增長背後,兩大核心產品——PD-1/CTLA-4雙抗卡度尼利和PD-1/VEGF雙抗依沃西功不可沒。這兩款產品於2024年底被首次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推動銷售額快速爬坡。依沃西在2025年4月新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卡度尼利在2025年6月獲批用於一線治療持續、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新適應症的獲批帶來更多銷售貢獻。此外,康方生物新獲批的PCSK9藥物伊努西和IL-12/IL-23藥物依若奇也已經開始銷售。 為支撐產品商業化,康方生物持續擴充銷售團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商業化團隊人數已從去年同期的844人擴張至1,221人,銷售費用也隨之同比增長30%至6.7億元。銷售規模化效應正在顯現,銷售及營銷開支佔商業銷售收入比率為47.80%,相比去年同期降低7.13個百分點。 既然收入端表現亮眼,康方生物的虧損為何呈現擴大趨勢?公司在財報中解釋,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合作夥伴Summit公司的股權投資損失擴大,上半年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收益損失1.9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91億元。其二是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期內的研發開支達到7.31億元,同比增長23.02%,佔總收入的51.8%。公司表示,這是由於新增多個註冊性III期臨床研究以及新平台、新產品管線的開發。其三,股權激勵費用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確認2,720萬元,同比增加了2,190萬元。 儘管面臨短期股價波動和減持困擾,康方生物的核心價值仍在於其產品管線的競爭力。公司近期宣佈,依沃西在一項關鍵臨床試驗的總生存期(OS)最終分析中取得了統計學顯著獲益結果,證明瞭其良好的治療潛力。目前,康方生物的市銷率約為45倍,中國創新藥企業另一公認的Biopharma信達生物(1801.HK)的市銷率為13倍,顯示市場給予了前者更高的估值溢價。隨著依沃西OS數據的完整公布和更多適應症的獲批,康方生物能否憑借出色的產品力繼續支撐高市值,值得投資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倫博泰ADC商業化破局 營收利潤雙降仍獲看好

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核心產品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 重點: 旗下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納入醫保,將推動銷量大增 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現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期內營收9.5億元,同比下滑31.3%,淨虧損也擴大至1.45億元。但與此同時,公司股價卻在8月創下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躋身港股創新藥板塊第一梯隊。這一反差的背後,是源於科倫博泰營收結構改變,資本市場對科倫博泰估值邏輯發生變化。 中期財報顯示,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許可及合作協議的里程碑付款同比減少54%至6.28億元,但是相較於去年營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權,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佔營收比重躍升至32.6%,當中Trop2 ADC蘆康沙妥珠單抗佔比97.6%,實際銷售額3.02億元,藥品銷售的所有應收賬款均於付款期限內收回,資金回籠高效穩健。 蘆康沙妥珠單抗是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Trop2 ADC,於2024年11月獲批用於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倫博泰首款商業化上市的藥物。財報稱,蘆康沙妥珠單抗的已覆蓋全國 30 個省份、300餘個地級市,以及2,000餘家醫院,其中超過1,000家醫院實現了銷售收入。 這款核心產品的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今年3月,蘆康沙妥珠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准批用於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為全球首個在肺癌適應症獲批上市的TROP2 ADC藥物。肺癌是目前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東亞地區患者佔比近50%。其中EGFR突變陽性是亞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見的基因變異之一,但靶向治療後耐藥問題突出,亟需突破性療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蘆康沙妥珠單抗之外,科倫博泰還有PD-L1單抗塔戈利單抗、生物類似藥EGFR單抗西妥昔單抗N01獲批上市,但貢獻的收入有限。科倫博泰已經組建了一支超過350人的營銷團隊,上半年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79 億元,同比增長334.8%,由於核心產品從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業銷售,市場推廣、學術推廣活動等成本相應增加,且商業化團隊持續擴大。 科倫博泰旗下的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通過談判成功納入醫保,將顯著提升這些產品的可及性,推動銷量快速放量。此外,科倫博泰已經積極推進蘆康沙妥珠單抗納入廣東、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級及市級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約可以降至30%至50%。 海外市場與默沙東深度綁定 今年6月,科倫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價格成功配售了591.8萬股H股,募集資金淨額約2.5億美元(17.92億元),為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儲備彈藥。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現金支撐可以後續的研發投入及全球化佈局,抗風險能力躍升。 作為中國ADC 行業龍頭,科倫博泰早在2022年開始就與默沙東達成多項授權合作,將包括蘆康沙妥珠單抗在內的9款在研ADC藥物的海外權益獨家授予默沙東,默沙東亦直接入股科倫博泰。 儘管默沙東在2023年10月同時做出了「引進」與「退出」兩項決定——即以220億美元引進第一三共的3款ADC藥物,並終止了科倫博泰兩項臨床前ADC項目的合作,但其對核心產品蘆康沙妥珠單抗的海外投入並未受到影響。財報顯示,默沙東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14項針對蘆康沙妥珠單抗的III期臨床試驗,覆蓋乳腺癌、肺癌、婦科癌症及胃腸道癌症等多個癌種。與此同時,科倫博泰與默沙東合作開展了多項II期臨床試驗,探索該藥物作為單藥或聯合療法治療多種實體瘤的潛力。 一旦默沙東推動蘆康沙妥珠單抗在海外獲批上市,科倫博泰的業績有望進一步爆發。券商中信建投預測,蘆康沙妥珠單抗以及塔戈利單抗今年將實現商業化放量,全年的營收可以達到21.4 億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實現扭虧為盈。當前科倫博泰的市銷率約為52倍,同樣在ADC領有布局的榮昌生物(9995.HK)市銷率約為19倍,前者的溢價或許已經反映了市場對下半年核心產品銷售額大增的期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aiyunshan supports stock price with high dividend yield despite plain business performance

白雲山業務欠驚喜 股息率高助撐股價

白雲山大健康業務中期利潤升14%,主要來自王老吉貢獻 重點: 受大南藥業務影響,白雲山中績倒退 飲料業務競爭大,王老吉開拓海外市場   白芯蕊 涼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王老吉涼茶及多款中藥產品的廣州白雲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874.HK;600332.SH),最近公布中期業績,雖然飲品業務表現強現強韌,但製藥業務仍缺乏起色,令淨利潤按年倒退1.3%。 白雲山前身是為廣州藥業,集團於1997年成立,同年在香港港交所掛牌,2001年亦在上海交易所上市,2013年完成合併白雲山,隨後公司名稱由廣州藥業改名為白雲山,目前大股東是廣州醫藥集團,持有白雲山45.04%股權,廣州醫藥集團則是廣州市人民政府旗下企業。 大健康業務佔利潤51% 集團完成重組後,基本完成「大南藥」、「大商業」及「大健康」業務佈局,其中大健康業務是白雲山利潤主力來源,上半年利潤總額為15.8億元,按年升13.9%,佔集團總利潤金額51.1%。大健康業務主要由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組成,主要產品包括王老吉涼茶、荔小吉系列、潤喉糖、龜苓膏等產品。 尤其王老吉品牌更是集團皇牌,該品牌於1828年創立,最早以涼茶鋪形式出現,王老吉積極現代化轉型,廣藥集團於1992年獲得「王老吉」商標,並以紅罐「王老吉涼茶」迅速在中國走紅,一度與加多寶集團就「王老吉」商標展開法律糾紛,但最終由白雲山持有,目前王老吉在涼茶市場市佔率高達70%。 不過,以收入計算,集團大健康業務上半年收入只得70.26億元,佔集團總收入418.34億元的16.8%,遠比第一大收入的大商業業務的290.63億元少。所謂大商業業務主要經營醫藥流通業務,包括醫藥產品、醫療器械、保健品等的批發、零售與進出口業務等。 大商業收入大毛利率少 雖然大商業業務收入佔比大,但毛利率卻不高,上半年只得6.13%,因此利潤總額只有3.46億元,佔集團總利潤金額僅11.1%,相反以王老吉為主的大健康業務,毛利率高達44.67%,更按年升1.69個百分點,因此大商業業務雖然收入大,但利潤貢獻卻比大健康業務少。 大健康業務由王老吉涼茶支撐,上半年利潤也錄增長,但面對內地飲品業百花齊放,尤其新茶飲市場不斷擴張,令中國涼茶市場亦近天花板,據尼爾森調查顯示,18至35歲主力消費群體中,選擇王老吉作為解渴首選的比例已從2022年前的43%,大降至2025年3月的27%。 王老吉拓海外覓商機 王老吉作為中國涼茶業龍頭,為對抗茶飲新勢力,更年也積極開拓其他新口味,以迎口顧客需要,例如推出無糖味涼茶、茶花風味涼茶等新產品。 除此之外,白雲山也為王老吉涼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集團於2024年啟動海外品牌標識「WALOVI」,品牌已在美國、泰國、意大利、沙特、馬來西亞等多國陸續發布,尤其是主攻東南亞與北美市場,並與美國Costco、亞馬遜、展開深度協作,以拓大海外商機。 不過,白雲山大南藥業務仍拖集團後腿,繼2024年該業務收入下跌10.4%後,最新業績仍未見好轉勢頭,2025上半年收入按年跌15.2%至52.4億元,當中中成藥收入跌幅達20.1%至32.5億元,化學藥則下滑5.9%至20億元。 白雲山的大南藥板塊主要涉及中成藥及化學藥研發生產和銷售,擁有陳李濟藥廠、何濟公藥廠、潘高壽藥業、白雲山等中華老字號企業,不過面對市場競爭激烈,尤其白雲山化學藥皇牌輝瑞仿制藥金戈(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去年存量激增49.78%,暗示銷售壓力大,已為大南藥業務敲響警鐘。 另一方面,白雲山創新能力不足亦是一大問題,由於缺乏持續爆款新藥登場,造成大南藥業務表現呆滯。幸好白雲山已有針對性部署,出資近15億元設立廣藥基金二期,該基金主要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開展生物醫藥股權投資,從中獲得投資收益,盼扭轉投資新藥不足的問題。 整體來講,白雲山股息率不俗,預期股息率分別為4.9%和5.4%,較10年期美債息4.3厘好,加上美國潛在減息空間大,變相支撐股價,但由於業務驚喜度不足,除了大南藥業務倒退拖後腿外,王老吉業務則面對新興茶飲市場競爭,故股價上升空間未必太大,只會在區間浮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億港元戰略定增 兩個半月股價飆漲逾15倍

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重點: 戰略合作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2024年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場,創新藥板塊以113%的指數漲幅成為全球醫藥資產的領跑者,遠超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與A股醫藥板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罕見病龍頭企業北海康成製藥有限公司(1228.HK)成為漲幅冠軍,從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盤中高點2.30港元,兩個半月的股價漲幅高達1,591%,市值亦從不足1億港元,飆升至突破9億港元。 北海康成股價在短期內暴漲背後,是三重關鍵利好的集中釋放:5月自研戈謝病新藥獲批上市並於7月開出首張處方;8月國家醫保局《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通過其三款產品,罕見病支付體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醫藥1億港元戰略定增,一舉緩解現金流枯竭危機。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漲周期為8月7日至13日,在這四個交易日內,其股價分別單日上漲了7.07%、27.36%、23.7%和25.75%。這一輪大漲的背後是北海康成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戰略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海康成將以每股1.34港元的價格向百洋醫藥發行總價為1億港元的股份,百洋醫藥認購的股份將約佔公司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7.65%,及經擴大後股本的14.99%。 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是為上游藥企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合作企業包括羅氏製藥、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全球知名藥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醫藥也獲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特定產品的獨家商業服務業務,百洋醫藥的關聯公司還可選擇作為上述市場的分銷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戰略股權融資旨在優化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並增強其商業能力,加速已上市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這場合作亦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據公司2024年財報,期內的營收僅8,510萬元,同比減少約17.3%,而年內虧損高達4.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6.84%,期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有望破解支付難題 北海康成在罕見病領域研發實力受到認可,亦有三款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產品,為何業績表現如此慘淡?因為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少,無法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但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導致定價昂貴,國內醫保基金優先保障基礎疾病,對於治療費用高昂的罕見病藥物報銷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產品維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寧)為例,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針對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ERT),於5月15日正式獲批上市,7月2日開出首個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糖脂代謝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屬罕見病,過去中國患者只能使用進口藥物,一年治療費用逾百萬元,戈芮寧的上市定價對比同類的現有療法的降價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謝病在中國的患者僅約3,000人,即便大幅降價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難以為公司帶來大額營收。 8月1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名單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寧、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療膽汁淤積性瘙癢的邁芮倍三款產品全部入圍。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調整進一步豐富了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物的覆蓋範圍,有助於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療質量。 「商保創新藥目錄」是2025年國家醫保談判首次設立的,聚焦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顯著但支付壓力較大的藥品。該目錄通過商業保險的補充支付機制,為高價罕見病藥物構建了多層次支付通路,或許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業難回款」的行業困境。 儘管國內罕見病支付體系正在升級,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公司透露,正在計劃推動戈芮寧出海。當前北海康成的市銷率約為8.4倍,同樣佈局罕見病的榮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銷率約為23倍,顯示前者的股價曾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押注北海康成潛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財經

Noah does wealth management

國際業務漸見成效 諾亞出海迎來第二春

國內挑戰持續之際,這家財富管理機構的國際業務,在第二季度推動其重回營收增長軌道 重点: 諾亞控股第二季度海外營收同比增長約6.5%,推動整體營收增長2.2% 這家資產管理機構2022年啓動國際化佈局,瞄准海外富裕華人群體,延續從服務普通投資者轉向的戰略調整   梁武仁 在當前國內經濟疲軟掣肘下,出海正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主流選擇。然而現實是,面對當地競爭與文化差異等重重阻礙,多數企業折戟沉沙。成功者(尤以金融零售等面向消費者的領域為甚)的核心制勝因素,在於瞄准海外華人聚居市場。 就此而言,數年前才揚帆出海的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能快速取得成果實屬可貴。 這家財富管理機構上周四在香港披露,第二季度淨營收同比增長2.2%至6.295億元人民幣(8,790萬美元)。表面看,這一個位數增幅平平無奇,但深入剖析可見,為應對國內業務放緩,諾亞控股在境外取得實質性突破,其海外淨營收達2.967億元,同比增長約6.5%,佔總營收近半壁江山,而國內業務則呈收縮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周五業績發布的後續公告中(全文高頻凸顯「海外」關鍵詞),諾亞控股宣稱,公司85%的新增營收源自境外銷售產品。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其海外客戶經理數量達152人,較上年同期增長逾三分之一,服務客戶超18,900名。 作為國內最老牌私營資產管理機構之一,諾亞控股遲至2022年才開啓國際化進程,主攻全球華語群體的高淨值人士。2019年,涉及欺詐性影子銀行產品的危機後,公司已開始從服務普通投資者轉向聚焦中國富裕客群。 在疫情持續擾動、房地產長周期下行,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挑戰,導致經濟遇冷,諾亞控股堅持錨定高淨值客群,轉向海外佈局。當前,中國富裕階層避險情緒升溫,傾向於囤積現金,而非通過財富管理機構獲取超額收益。市場研究公司GlobalData調查顯示,2024年中國超四分之一高淨值資產配置於現金及同等低風險產品,遠高於亞太地區約18%的平均水平。 受困於上述難題,諾亞控股2022年營收大跌28%,次年微幅反彈後,2024年再度下滑21%。頹勢延續至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5.4%。因此,儘管二季度增長看似溫和,卻可能標誌著連續六個季度滑坡後復蘇周期的起點。雅虎財經調研的五位分析師平均預測,該公司今年營收增速將達5%。 更令人鼓舞的是,諾亞控股通過削減國內業務運營成本優化整體盈利,二季度淨利潤猛增79%至1.79億元。雅虎財經分析師一致預測,其今年淨利潤有望同比增長15%,增速超越營收。  諾亞控股CEO殷哲表示:「我們欣然交出一份穩健答卷,彰顯公司在財富管理行業逆週期中的韌性與靈活性。得益於過去數季度提升運營效率與加速海外擴張戰略,投資產品盈利能力和營收強勁反彈。」 獲權威媒體背書 今年3月,權威金融期刊《歐洲貨幣》授予諾亞控股「中國最佳離岸財富管理機構」稱號,肯定其「在海外資產管理領域展現卓越專業能力與強大全球佈局」,為其境外成就提供有力背書。 諾亞控股的海外成功法則,在於聚焦熟悉其品牌的海外華人富豪,而非純外資客群。其吸引力源自雙語服務能力(涵蓋銷售代表與應用程序界面),以及對目標客群產品偏好的精准把握。 目前,亞洲金融重鎮新加坡、日本及中國香港構成諾亞控股核心海外市場。同樣在這些市場取得成功的中國公司,包括在線券商富途(FUTU.US)與老虎證券(TIGR.US)。隨著企業競逐存量有限的海外華人客群,業務摩擦或將加劇。 今年上半年,諾亞控股在新加坡設立財富管理品牌ARK全球總部,並與日本東京之星銀行,達成財富管理業務戰略合作。此類協同,使其可借合作夥伴的本土渠道加速市場滲透。公司計劃,下半年通過同類「商業夥伴」模式,拓展日美加等發達市場客群。 與此同時,諾亞控股涉足加密貨幣領域。公司正與 Coinbase 合作,以 Olive 品牌為其海外資產管理業務建立穩定幣基金﹐Olive專注以美元計價的私募股權基金和私募二級產品。 財報發佈後,諾亞控股股價持續走強,其中港股在業績日大漲8.7%。當前,其港美兩地交易市盈率(P/E)均徘徊在11倍左右,雖屬合理區間,但仍遠低於全球巨頭貝萊德的27倍,也顯著低於老虎證券的20倍與富途的27倍。 過去數年,受困國內多重挑戰,諾亞控股財務表現乏善可陳。不過,最新季報釋放業務復蘇的積極信號,或將助力其逐步拉近與國際同業,及佈局全球的中國金融機構的估值差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utu does stocks

富途業績無限好 只是股價近黃昏?

受惠於股票交易量大升,富途的收入及利潤增長強勁,股價自年初以來倍翻 重點: 富途披露其二季度營收增長70%,因股票交易激增使利潤翻倍有餘 日益增多的做空者押注,這只券商股年初至今暴漲120%後,或將迎來回調 陽歌 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近期高歌猛進,核心客群主要是投資暴漲的美股或港股的中國投資者,公司借此獲利頗豐。受美港兩地股市大漲助推,富途周三再顯崢嶸,其公布的多項核心業務指標均實現強勁雙位數乃至三位數增長。 財報發布後,富途周三股價大漲6%,逼近2021年中概股暴漲時期創下的歷史高點。公司透露,二季度部分收益源自借貨沽空激增。雖然未具體說明遭做空的公司,但我們推測多為富途用戶熟稔、但美國股民不熟識而又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由此引伸出關鍵問題,做空者是否正沽空富途股票,以押注在近期上漲後將迎來回調?雖然我們無法確認富途是否提供自家股票融券,但彭博數據顯示,該股正日益成為做空者押注回調的熱門股份,當前近2%的流通股遭做空,較4月不足1%的空倉比例翻倍有餘。 富途深耕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日本及澳大利亞等核心市場,服務海外華人及上述市場的本土投資者,其業務數據確實亮眼。與眾多券商相同,公司正受益於牛市行情,其核心交易市場美國的標普500指數與香港恒生指數,年內至今分別累計上漲8.5%及25%。 分析師同樣青睞富途,雅虎財經調研的14位分析師中,僅1位未給予「買入」或「強烈買入」評級。不過,分析師目標價透露出不同信號,周三財報公布後,股價飆升至178.66美元收盤,較分析師平均目標價168.72美元高出約6%。 分析師通常對覆蓋個股持樂觀態度,目標價常高於市價20%-30%。這表明富途股價近期飆升過快,分析師尚未及時上調目標價,儘管多數仍建議投資者買入。年內迄今,富途股價漲幅達120%,市場對其高增長不吝掌聲。經此上漲,該股市盈率已達30倍,顯著高於客群相似的老虎證券(TIGR.US)23倍與微牛(BULL.US)12倍的估值水平。 做空的暗湧 在闡釋富途股價或將回調的論點後,我們深入解讀這份確實亮眼的最新財報:當季營收同比增長70%至53.1億港元,雖表現強勁,但較一季度81%的增速明顯回落。公司高管指出,4月特朗普政府全面加徵貿易夥伴國關稅,導致美股港股短線急挫,交易情緒遭受衝擊。 細分收入結構,佣金及手續費同比飆升87%至25.8億港元,佔總收入近半壁江山。富途強調增幅源於季度交易量大漲121%,而佣金費率下行,部分抵消了增長動能。 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佔總量四分之三的美股交易量環比增長19.7%,符合牛市預期;但佔其餘份額主體的港股交易量環比下滑9%。富途將此歸因於投資者對日益增多的港股科技股興趣減弱,此類公司在中美關係趨緊前原計劃赴美IPO。 利息是富途另一大收入來源,同比增長44%至22.9億港元,增幅相對溫和。富途首席財務官陳宇解釋,全球降息背景下維持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公司願意借出股份予客戶沽空,我們前文推測這些都是在美上市中概股。 年內多隻中概股強勢反彈,除富途外還包括可穿戴設備商Zepp(ZEPP.US)、在線教育企業量子之歌(QSG.US)等。儘管此類公司此前估值深陷窪地,但股價數月內數倍暴漲的凌厲走勢,仍被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漲勢過急。 富途同時宣布達成重要里程碑,當季超半數賬戶(即付費客戶)位於香港以外地區。二季度賬戶數同比增長41%至288萬個。雖未按市場細分,但公司高管言論暗示,中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為最大市場,美國、新加坡次之,日本、澳大利亞居末。 當季,富途的成本同比僅增16.8%,營業費用上升20.6%,均遠低於營收增速,最終推動淨利潤同比增長113%至25.7億港元。 富途的核心基本面仍保持高速增長,但若美股港股漲勢失速,這種增長隨時可能停滯。屆時,其估值高企的股價必將隨市下行,關鍵懸念在於這一轉折點何時到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ill new investor Goldstream bring its Midas touch to Saint Bella?

十倍股金涌的煉金術 入股聖貝拉要點石成金?

今年新聞多多的金涌投資,新近又有動作,於公開市場購入經營月子中心的聖貝拉股份 重點: 金涌突然公布購入聖貝拉183萬股 金涌7月股價爆升,較6月升近十倍   劉智恒 8月1日香港的《穩定幣條例》生效,而自從5 月 21 日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後,香港資本市場就不再穩定,部份上市企業高調公布與穩定幣相關的發展宏圖,股價即時爆升,當中金涌投資有限公司(1328.HK)更是表表者,可謂吃透穩定幣的概念,股價以幾何級數倍升。 公司近日公布,於7月28日至8月1日間,在公開市場累計購入聖貝拉(2508.HK)183萬股,每股介乎7.3286至7.5536港元,涉資1,382.3萬港元,佔聖貝拉已發行股份約0.29%。 有月子中心「愛瑪仕」之稱的聖貝拉,2017年由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八十後向華創立,除經營超奢華的月子中心外、還包括家庭護理及女性健康食品。公司上市前先後獲7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騰訊、高榕資本、國壽投資、新鴻基公司及太古地產等。 公司於今年6月在港上市,每股定價6.58港元,共有7名基石投資者,當中包括華夏基金及SS Morgan Capital等。掛牌首天股價一度衝上11港元,但瞬即回軟,至近日回落至7.11港元水平,似乎市場對聖貝拉並不買賬。 在星燦熠熠的投資者加持下,聖貝拉都未能發光發熱,這次金湧投資在公開市場密密吸納,未來又能否將聖貝點石成金? 金涌背後的男人 金涌主要從事投資管理及策略直投,背後大股東及董事局主席是中國投資界赫赫有名的趙令歡,他管理的宏毅投資,資金規模達1,200億元。 趙令歡2003年加入聯想並成立弘毅,曾投資中國玻璃、石藥集團、中聯重科、先聲藥業、字節跳動、錦江股份及新奧股份等。另外,弘毅更管理一線城市多個商用物業,規模達90萬平方米。 趙令歡手底下的金涌,前身是精英國際,2018年趙令歡購入後,多年來股價都暮氣沉沉,今年六月低位時每股仍是1.5港元,直至上月一則公告,將金涌的前景變得不一樣。 站在穩定幣的風口 7月4日,金涌表示與AnchorX 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後者是亞洲數位貨幣解決方案提供商。雙方擬在跨境支付、穩定幣應用場景拓展、數位資產交易管理,以及區塊鏈技術投資等四大領城,展開深度合作。 趙令歡乘著香港大力推行穩定幣而下了這一步好棋,公告發表後,金涌股價一路狂奔,一天急升533%,若與6月低位比較,升幅近十倍。 七月底,公司公布批出1千萬美元,供發展第三代互聯網(Web3.0)業務,並投資虛擬資產,特別是以太幣。金涌的公布,向市場傳遞進一步信息,明確在虛擬資產發展的步伐。 深懂資本市場運作的趙令歡,這次相中聖貝拉,究竟往後有何步署?會否持續增持或增持多少?會為聖貝拉帶來甚麼效應?暫時仍未明朗,但有一家深懂財技的公司入股,對聖貝拉肯定是利多於弊。 盈利漸入佳景 事實上,公司股價表現理想,資本操作及趕風口是一回事,最終一切還看業務表現。過去三年,聖貝拉的業績持續改善,2022至2024年間收入由4.72億元上升至7.99億元, 期間雖錄虧損,但主因是金融工具公允價值影響,若撇除後的經調整盈利,2023及2024年分別有2,077萬元及4,226萬元。 聖貝拉7月底更發盈喜,料今年中期收入將升25%至4.48億元,淨利潤更升至3.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8億元。若不計算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及上市開支,經調整利潤為3,800萬元,同比增長122%。反映業績不但扭虧為盈,更漸入佳景。 養老服務或成突破點 雖然市場質疑,中國嬰兒出生率持續下跌,對月子中心會有影響;不過聖貝拉針對的是頂端客戶,這片市場是有其獨特性,加上富人對於金錢花費不會太計較,最重要是服務質素,因此對走超高檔路線聖貝拉影響有限。 再者聖貝拉未來一大發展領域是養老服務,今天中國內地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峻,對相關服務需求甚欣,而社會較以往富裕,著重養老服務的質素;聖貝拉已計劃未來開拓養老護理業務,我們且看這方面業務發展,倘能闖出一條路,聖貝拉的前景將一片光明,或許這也是金涌押注的一大原因。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電子商務

With digital avatar, can Be Friends “forget” Luo Yonghao?

數字人能否讓交個朋友忘掉羅永浩?

多家直播電商都在經歷「去個人化」的考驗,交個朋友以矩陣化策略及AI技術布局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重點: 上半年收入錄得8.7%增長,但期內利潤大減32.7% 毛利率由53.8%驟降至43.7%,主因平台流量獲取成本上升及技術投入增加   李世達 在中國直播電商快速發展的短短幾年裡,兩個故事如同鏡像般的存在。其一是羅永浩與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1450.HK),另一個則是董宇輝與東方甄選(1797.HK)。前者從個人IP起步後走向去個人化;後者本是公司化運作卻被個人IP意外放大。兩者的反差,揭示了直播電商這門生意的本質,既離不開個人魅力的效應,又不得不尋求去個人化的持續經營。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過程啟動得更早,從最新財報看來,這家公司正處在關鍵的耐力測試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錄得總收入6.7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新媒體服務收入達6.2億元,仍是最主要的業務驅動。 然而,盈利數據卻不容樂觀。期內利潤僅5,635萬元,同比下跌超過32.7%,新媒體板塊的利潤也僅5,536萬,按年跌超37%。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 53.8%驟降至43.7%。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平台流量獲取成本增加,以及持續推進「朋友雲」智能系統等研發投入加大,導致增收不增利。 交個朋友吧 交個朋友的故事要從羅永浩說起。他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圈的標誌人物,曾因創立手機品牌「錘子科技」而名聲大噪。2019年,他以「還債」為由進入直播帶貨,打著一句「基本上不賺錢,交個朋友」成了標誌性的開場白,也成就了「交個朋友」這一品牌。 雖說「只是交個朋友」,但「不賺錢」卻非公司所願。2022年6月,羅永浩宣布退出管理層,交個朋友馬上「交了新朋友」。 2022年8月,交個朋友與世紀睿科簽署合作協議,後者正式接管其抖音賬號運營。到了2023年5月,世紀睿科全資收購交個朋友,同年7月,公司更名為「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交個朋友完成「借殼上市」。 然而,要在明星流量紅利消退後保持增長,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交個朋友的答案是矩陣化、多平台與技術化。 首先是矩陣化經營。副總裁崔東升在2024年公開指出,公司真正的收入來源已經從「單一頭部主播」轉向「垂直領域矩陣號」,涵蓋美妝、酒水、運動、家居等不同場景。數據顯示,羅永浩兩個主賬號帶來的收入佔比已降至3%以下,這意味著公司完成了從「羅永浩直播間」到「交個朋友矩陣」的轉型。 其次是多平台布局。除了深耕抖音,公司也積極拓展淘寶、京東,並與百度優選達成戰略合作,試圖打破單一平台依賴,分散風險並拓寬流量來源。 推出AI虛擬主播 最後是AI與技術化。公司持續投入「朋友雲」智能系統,意在打造選品、投放和運營的數字化中台,提升效率與轉化率。2025年「618」購物節期間,公司正式推出「數字人」版本的「羅永浩直播」,直播時長6.5小時,吸引超1,300 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創下了數字人直播帶貨的新紀錄。然而,數字人的形象依舊沿用羅永浩,凸顯了即使採用AI技術,仍需要頭部IP來帶動的矛盾。 此外,交個朋友也在嘗試自營產品與供應鏈管理,通過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這一步若能落地,有望緩解毛利率下降的壓力。 業績公布後首交易日,交個朋友跌3.96%報0.97港元,今年以來已跌逾10%。目前市銷率約為1.02倍,低於東方甄選的6倍,顯示市場對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足夠信心,難以支撐股價。 與交個朋友相比,東方甄選的陣痛更為明顯。2025財年,東方甄選持續經營業務淨溢利僅619萬元,大跌97.5%。在董宇輝離開後,公司不得不全力推動「去董化」,轉向自營產品和會員制,試圖打造「線上山姆會員店」。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進程更早,矩陣號和多平台戰略已初見雛形。問題在於,雖然收入規模穩住了,但盈利能力卻因流量成本而受損,尚未找到像東方甄選那樣的「自營產品」護城河。兩家公司雖走在不同路徑上,但同樣印證了直播電商的命題:去個人化之後,誰能率先找到新的增長模式,誰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eeta is Meituan's foreign food delivery arm

美團滴滴再起爭端 巴西外賣市場互訴

兩大中國互聯網巨頭,在南美最大國家就外賣業務的不正當競爭相互提起訴訟 重點: 美團與滴滴本月在巴西相互提起訴訟,雙方均尋求在當地拓展外賣業務 進軍巴西是兩家企業出海戰略的組成部分,旨在規避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   梁武仁 當中國企業為對衝本土競爭加劇、經濟疲軟及監管風險而開拓新市場之際,它們或許會將標誌性的殘酷競爭模式帶至海外。當前,行業龍頭美團(3690.HK)與網約車巨頭滴滴正以極為激烈的方式上演這般場景。 隨著兩大企業在拉美最大市場的外賣爭奪戰升級,雙方在巴西陷入複雜的法律纏鬥。據財新報道,這場商戰最新進展是:滴滴旗下巴西外賣業務99Food,上周二於聖保羅法院起訴美團海外品牌Keeta,指控其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不到一周前,美團指控99Food以預支貨款為誘餌,要求餐廳夥伴終止與Keeta合作。此番針鋒相對的過招,標誌本月剛開啓的法律交鋒驟然升級。 這場對決是日益增多的中國互聯網服務商,將高強度競爭模式移植海外的最新案例。另一相似案例中,快時尚平台Shein與拼多多(PDD.US)旗下跨境業務Temu在美國深陷連環訴訟,從版權侵權到脅迫供應商等指控不一而足。 美團與滴滴在中國外賣市場短暫交鋒後,轉戰巴西再起衝突。2018年,以網約車聞名的滴滴進軍外賣領域,挑戰美團霸主地位,推出類似Uber Eats的服務。不過,該業務未能持久,2019年滴滴退出市場。其後雖嘗試多種外賣模式,均未掀起風浪。 美團佔據中國外賣市場超三分之二份額,與阿里旗下餓了麼、京東(JD.US; 9618.HK)等資金雄厚的對手競爭,這一格局令滴滴等新入局者難有施展空間。 滴滴並未延續國內外賣市場的失勢之戰,轉而聚焦出海擴張,尤其看重城鎮化快速推進、年輕人口基數龐大且數字化服務普及加速的拉丁美洲。 滴滴涉足巴西外賣市場,始於2017年投資網約車初創企業99。次年全資收購該公司後,2019年推出99Food,卻在2023年關停業務。今年4月,該業務重啓運營。 在拉美其他地區,Didi Food於2019年初登陸墨西哥,至2022年已成為該國下載量最高的餐飲應用。目前,滴滴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及秘魯開展外賣業務,這些地區也提供其核心網約車服務。 美團也因國內外賣市場趨近飽和,及消費者支出趨謹而轉戰海外。創始人王興親自掛帥的出海戰略,始於2022年Keeta登陸中國香港,去年延伸至中東。今年5月,美團宣佈斥資10億美元布局巴西。該公司尚未在拉美開展運營,卻已與滴滴陷入激烈對抗。 美團小勝一局 美團本月起訴99Food通過購買關聯關鍵詞,在谷歌截流Keeta流量。聖保羅法院判令99Food三日內,停止該行為否則處以日罰金,美團暫獲小勝。美團還指控99Food以現金支付,要求商戶不與Keeta等競爭對手合作。此類排他性條款通常構成壟斷,曾導致阿里巴巴2021年在中國被罰創紀錄的280億元人民幣。 99Food在最新訴狀中指稱,Keeta外賣袋、網站界面的配色方案,以及字體等品牌元素與其過度相似,易致巴西消費者混淆。該公司要求賠償並禁止Keeta使用近似設計,美團回擊稱黃色作為品牌主色調已沿用超14年。 美團當前在中國的財務表現堪稱穩健:一季度營收同比增18%至866億元人民幣(合120億美元),毛利率改善驅動淨利潤飆升87%至100億元。 相較之下,滴滴一季度交易總額同比增13.5%至1,02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業務貢獻增長約28%,佔比近四分之一。該季度淨利潤亦現暴增,達上年同期兩倍。  2016年收購優步中國業務的滴滴,在網約車領域的統治地位堪比美團之於外賣市場。然而,其正面臨本土對手日益增強的擠壓,市場份額持續緩慢下滑。 此前,滴滴也遭遇國內監管重擊。2021年紐約IPO因未通過上市前數據安全審查,激怒監管機構,其應用遭國內商店下架,最終被迫從紐約退市,並因數據違規被處天價罰款。 此番際遇凸顯出中國企業(尤其敏感科技領域)在本土面臨的高監管風險,這正是眾多企業發力出海的動因之一。滴滴料將持續加碼海外佈局,正如美團及Shein、Temu等同行所為。這意味著更多企業或將在海外市場乃至法庭,陷入日益頻繁的衝突。 美團股價年內累計跌去20%,當前17倍市盈率雖遠高於京東的約9倍,但二者估值均未顯高位。這反映投資者對二者保持謹慎,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監管風險以及出海可能面臨的類似問題。 美團股價下行,顯示投資者對其在華持續實現高利潤增長漸生疑慮,化解這一擔憂的最可靠方案是出海擴張,但包括勁敵滴滴在內的眾多企業也持此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ast Buy does e-commerce

告別網紅主播模式 東方甄選要做「線上山姆」

這家由教育機構轉型的直播電商公司,正通過自營產品業務,試圖打造線上的山姆 重點: 東方甄選在上個財年呈現營收、利潤及GMV同步下滑 公司在財年下半段開始恢復盈利,增強投資者對其最新商業模式的信心   譚英 當在線教育機構新東方在線2023年1月轉型為直播電商公司時,新更名的東方甄選控股有限公司(1797.HK)前景似乎一片光明。這家教培巨頭新東方(EDU.US; 9901.HK)旗下的原在線業務子公司,在2021年政府叫停課後輔導後,完成了非常規轉型。 轉型初期,東方甄選勢頭強勁,截至2023年5月的財年錄得45億元(6.28億美元)營收及9.71億元淨利潤的創紀錄表現,扭轉了之前財年虧損困境。次年,這家公司業績更為亮眼,營收躍升至70億元,淨利潤達17億元。 不過,據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年報顯示,公司復蘇勢頭在剛過去的財年突遇波折。因捲入與頭部主播的高調糾紛,截至今年5月的財年,營收、利潤及商品交易總額(GMV)均大幅下滑。 財報顯示,東方甄選最新財年持續經營業務營收同比驟降32.7%至44億元,對上一財年大額利潤幾乎化為烏有,全年淨利潤僅錄得570萬元。核心電商及自營產品業務GMV,更從上年的143億元大跌40%至87億元。 最新業績未包含爆款直播間「與輝同行」的貢獻,該直播間由曾是英語教師的董宇輝主持,後者去年與東方甄選分道揚鑣。若計入該直播間收益,最新財年營收、利潤及GMV的跌幅將進一步擴大。 市場對業績表現反應消極,財報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本周一),東方甄選股價下挫13%。即便經歷此番下跌後,該股年內累計漲幅仍達76%。 儘管年報數據降幅顯著,但積極信號在於,上個財年的下半年營收較上半年小幅增長。更關鍵的是,繼上半年報虧9,670萬元後,東方甄選下半年實現1.024億元淨利潤,成功扭虧為盈。 國信證券認為,最新財報「初步驗證公司轉型成效」。國信證券進一步指出,東方甄選依託自營產品及會員體系構築的新增長模式,將通過打造爆款商品注入增長新動能。 持此觀點的不只國信,投資者似乎青睞東方甄選現行戰略,該戰略旨在突破對頭部主播的過度依賴,轉向打造線上沃爾瑪的倉儲式折扣店山姆會員店。業績指標顯示,戰略正初顯成效。 教科書級過度依賴案例 東方甄選與董宇輝的經歷,堪稱企業過度依賴單一個體的教科書案例。董宇輝於2024年7月離職時,帶走粉絲量達2,000萬的「與輝同行」直播間。 據飛瓜數據顯示,董宇輝個人影響力此後持續攀升,粉絲規模目前已達3,000萬。相形之下,東方甄選自董離職後流失186萬粉絲,在飛瓜數據榜單滑落至第22位。包括「黃金一代」主播敬文、頓頓在內的核心主播也相繼離職,東方甄選CEO俞敏洪在股東大會上稱,不會再出現某個主播成立獨立平台。 除董宇輝事件外,東方甄選在抖音之外的直播渠道的拓展同樣舉步維艱。最新財年因董宇輝貢獻消失,其抖音付費訂單數從上年1.81億單腰斬至9,160萬單,抖音平台仍佔據公司GMV總量的70%。 俞敏洪承認,單一渠道依賴存在隱患,同時指出新推的自營產品會員體系,是弱化主播依賴風險的重要舉措。然而,東方甄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小紅書及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的多渠道建設,尚未達到分渠道的效應。 早在2022年4月,董宇輝離職前,東方甄選就啓動了聚焦自營產品與會員折扣的「山姆會員店模式」。該體系成效斐然,最新財年自營產品創收35億元,貢獻近八成總營收。 東方甄選將會員業務視為未來核心,通過直播電商渠道及專屬會員App,雙軌銷售自營產品。公司稱其品牌「在業內影響力日顯,已成為品質、親民及生活美學的代名詞」。2023年10月推出的付費會員App,訂閱數量最新財年增長33%,從19.86萬人增至26.43萬人。 期內,App端自營產品GMV佔比從16.3%攀升至28.8%,數量從488款增至732款。飛瓜數據顯示,今年6月東方甄選8.8億元GMV總額中,自營產品貢獻3.5億元,同比增長15%。 以當前380億港元(49億美元)市值及5.52倍市銷率(P/S)計,機構對東方甄選看法呈現分化。雅虎財經調研的分析師中,7位給予其「強力買入」或「買入」評級,3位建議「持有」,2位對其評級為「表現弱於大盤」。 平均下來,分析師預測,隨著董宇輝事件影響淡化,東方甄選本財年營收將增長約25%,利潤增長有望超過一倍。 財報發布後,國信證券下調東方甄選未來三年利潤預期,但維持「跑贏大盤」評級。華泰證券表示:「我們看好公司向品牌化穩步轉型的長期發展潛力。」因而保持「買入」評級,並上調未來三年營收預期,同時將本財年利潤預測向上微調1%。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igaCloud sells furniture

季度業績平平無奇 大健雲倉為何急升?

在發布充滿中美貿易摩擦動蕩跡象的最新財報後,這家B2B電商平台股價跳漲30% 重點: 受中美貿易摩擦拖累,大健雲倉第二季度營收僅增長4%,並預期未來零增長 即便在發布平淡財報後股價飆升30%,這家電商公司市盈率仍徘徊在9倍的相對低位   陽歌 一份增長放緩且未見重大轉機的平淡財報,何以令人矚目? 答案似乎在於大健雲倉(GCT.US)四個字。上周四,這家B2B跨境電商平台發佈這樣一份財報後,股價飆漲30%。周五強勢拉升後,公司股價年內累計上漲56%,28.91美元的收盤價,較2022年12.25美元的IPO價翻逾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大健雲倉披露其二季度營收僅微增3.8%,較去年全年65%的增幅顯著下滑。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預計當季營收或將停滯不前,這在相當程度上源於中美貿易摩擦造成的衝擊。 財報中亦現若干積極信號,包括公司在整合2023年問題收購項目上取得穩健進展,以及開拓歐洲作為美國波動市場的替代陣地。不過,這些尚不足解釋30%的股價大漲,從而令大健雲倉估值陡增近2億美元,市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 那麼,市場為何突然青睞這家撮合中國、越南、馬來西亞傢具、家電、健身器材等大件商品製造商與歐美日買家的企業?答案或許是過去四年形成的巨大估值鴻溝,眾多在美上市中概股較全球同業遭到嚴重低估。 我們近期將此類股票稱為「中國復活節彩蛋」——它們長期處於顯性低估狀態。其中,醫美機構運營商新氧(SY.US)自6月中旬以來股價漲逾五倍,可穿戴設備製造商Zepp Health(ZEPP.US)7月初迄今更飆升近十倍。 大健雲倉與兩者類似,業務基礎穩固且估值水平相對低廉。即便經歷上周五大漲後,其市盈率仍僅9.4倍,遠低於國內同業EDA集團控股(2505.HK)的25倍估值,與Salesforce (CRM.US)38倍、Shopify(SHOP.US)83倍的美國同行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儘管Salesforce和Shopify規模顯然更大,但大健雲倉作為連接發展中國家製造商與發達市場零售商的平台,可能蘊藏獨特潛力。 公司早期貨源主要來自中國,現已拓展至越南和馬來西亞,未來可能新增類似市場以規避中美貿易摩擦。同時,雖曾高度依賴美國買家貢獻主要銷售,現正加速進軍歐洲市場,並在日本佈局。 營收增長失速 在闡釋投資者當下關注大健雲倉的原委後,我們回歸這份喜憂參半的最新業績。財報內文及高管在業績電話會上的陳述,頻現中美貿易摩擦衝擊,稱當前面臨「挑戰性環境」與「空前不確定性」。 「我們遭遇了意外變數」, 大健雲倉董事長兼創始人吳磊在電話會議上表示。 營收層面,公司勉強實現同比微增,由去年同期的3.11億美元升至3.23億美元。大健雲倉雖持續吸納平台新用戶,但活躍買家與賣家的新增註冊速率雙雙放緩。 更令人擔憂的是,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內,活躍買家年均消費額從2024年同期的151,276美元下滑13%至131,359美元。公司將此歸咎於新買家湧入,這類用戶通常從小額採購起步,待適應平台後再逐步擴大交易規模。 三季度形勢恐進一步惡化,公司預計當季營收為2.95億至3.10億美元。該區間中值3.025億美元意味著,較去年同期3.03億美元幾近零增長。 區域表現方面,當季美國本土產品銷售額同比下降11%(公司未披露具體金額),歐洲營收同比激增59%形成有效對衝。公司在德國新增履約中心,使該國運營樞紐總數達六處。據其披露,強勁增長後,歐洲營收貢獻度現約佔四分之一。 大健雲倉總裁Iman Schrock表示:「歐洲正崛起為增長引擎,更是全球擴張的戰略支柱」他續稱: 「我們認為歐洲有望在未來數年,發展成與美國本土業務規模相當的地區」。 受關稅擾動影響(包括4月美對華商品關稅短暫大幅上調),公司毛利率同比由24.6%降至23.9%,但因一般行政費用驟降(主因是股權激勵支出減少),淨利潤同比大增28.1%至3,460萬美元。 大健雲倉通過內生增長及並購實現擴張, 2023年斥資8,500萬美元收購破產的美國家居B2B分銷商Noble House Furnishings,即為重大舉措之一。公司高管在電話會議上多次提及整合Noble House的進展,稱其產品線現已完成「結構性優化」,運營體系也已融入大健雲倉。…

AI/基礎建設/資源

Tuya operates a PaaS

塗鴉智能加速AI戰略  裝載AI功能品類出貨量佔總出貨量超93%

該全球AI 雲平台服務提供商正採取廣泛措施,將AI技術融入開發者工具及其賦能的硬件設備和應用程序 重點: 塗鴉智能表示,截至六月底,在其開發者平台上部署的產品中約93%已配備AI功能 公司制定了雙管齊下的戰略:運用AI賦能開發者,並優化接入其平台的AI產品   陽歌 隨著全世界大踏步進入AI時代,全球AI 雲平台服務提供商塗鴉智能(TUYA.US; 2391.HK)也融入其中,確認AI將在未來尖端聯網設備中扮演核心角色。公司在最新財報中著重強調其對新興的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的深耕佈局,凸顯其如何運用AI技術賦能開發者生態。 塗鴉智能在闡述財務穩健態勢持續向好的同時,發佈了AI戰略宣言。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4.7%至1.55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35億美元。 佔總收入約三分之二的核心PaaS(平台即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2%,從上年同期的約1億美元增至1.12億美元。截至六月的十二個月內,貢獻 PaaS營收近90%的優質客戶數量增至285家,較此前十二個月週期的280家有所增加。 今年上半年經營利潤率幾近盈虧平衡,同比改善顯著,表明其即將實現GAAP(通用會計准則)營業利潤。按non-GAAP(非通用會計准則)口徑,剔除股權激勵等支出後,該公司已實現盈利且利潤率相對穩健。 公司上半年實現2,360萬美元淨利,逆轉了上年同期40萬美元虧損態勢。鑒於去年首度盈利,2025年全年利潤有望創歷史新高。公司同時警示美國關稅政策給部分客戶帶來不確定性,但預計隨著形勢趨穩,四季度相關壓力將緩解。 塗鴉智能核心業務圍繞其PaaS平台展開,該平台承載各類應用程序來連接家電、玩具、家居安防系統乃至餵鳥器等實體設備。此類設備通過實時網絡連接以及越來越多的AI支持,實現多樣化功能:比如讓玩具與兒童實時互動;讓家居安防系統識別住宅內外的活動並在發現可疑情況時發出告警。隨著更多接入平台的應用程序和設備利用AI實現高階功能,公司正日益聚焦AIoT領域。 AI滲透率持續提升 Global Market Insights報告顯示,全球AI硬件市場規模2034年預計將達約2,963億美元,2025至2034年復合年增長率達18%。隨著硬件領域AI融合度的持續提升驅動強勁增長,該趨勢有望進一步提速。 塗鴉智能同期披露,截至六月底,平台上裝載AI能力的品類出貨量佔總出貨量約93%。此外,其開發者平台提供的AI智能體服務,日均支持全球1.5億次AI交互,覆蓋翻譯、醫療健康、能源管理、寵物護理、玩具及AI機器人等領域。 塗鴉智能聯合創始人、COO兼CFO楊懿表示,公司在AI領域有兩大重心:第一是降低海量開發者使用塗鴉平台的門檻,正通過AI Agent開發平台等推進該目標;同樣重要是,塗鴉也助力開發者將更多AI功能融入硬件與應用,以提升性能並加速商業化。例如開放集成ChatGPT、DeepSeek、通義千問和Gemini等主流模型,並將文本生成、圖像生成等功能一站式賦能給開發者。 「塗鴉始終站在AI硬件和應用落地的最前沿,我們正在全力推進AIoT生態建設」, 楊懿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強調,「目標是不斷降低AI硬件產品的開發門檻,並推動其在更大範圍內的AI創新和普及。」 強化AI生態佈局 截至六月,塗鴉註冊開發者覆蓋200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超151萬,較2024年末的132萬增長約15%。 為拓展開發者生態,塗鴉通過AI開發者平台降低使用門檻。該計劃包括開源框架TuyaOpen,支持主流開源軟硬件生態,幫助開發者將項目移植部署至芯片或開發板。 除內部舉措外,塗鴉還聯結外部開發者社群,舉辦線上線下「黑客松」加速AI技術滲透。2025年上半年此類活動催生數百個具商業潛力的AI硬件原型。其中,Otto機器人項目表現亮眼,該項目運用智能體開展營銷推廣並採用了塗鴉T5開發板。公司還與DFRobot社區合作,將AI硬件開發引入高校及嵌入式系統課程,為學生提供AI應用實踐機會。 公司正加強AI聯合開發力度,積極尋求高潛力AI硬件投資項目,推動前景良好的方案市場化。 「管理層重申將持續推進AI驅動的產品與生態擴張」,股票分析社區SeekingAlpha在研報中概括塗鴉最新財報基調,「當前戰略重心仍是深化客戶關係、加速AI硬件商業化、保持強勁經營槓桿,使塗鴉既能抵御短期波動,又可深耕智能設備領域長期增長。」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ninglamp makes marketing software

投資者星光熠熠的明略 獲中證監放行擬集資1億美元

這家領先營銷軟件製造商的香港上市計劃,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此次上市可能籌集超過1億美元 重點: 明略科技赴港上市獲中國證監會放行,為公司籌集逾1億美元的上市計劃鋪平道路 投資者包括騰訊、WPP及淡馬鍚的明略,正積極削減成本,向實現盈利邁進   陽歌 明略科技上市申請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頂級投資者陣容,幾乎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財務狀況的穩步改善;上週五,公司的上市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意味香港上市的進程取得重大監管進展。 明略科技潛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去年收入有所下滑,公司的服務旨在幫助企業通過更好地理解客戶,進而提升營銷能力。公司也在相當積極地削減成本,這體現出良好的內控紀律,但如果力度過大,可能導致未來的業內領導地位動搖。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快速發展的潛力下,公司過去三年將其研發支出削減過半,在行業中這做法可能過於激進。 繼前一次申請過期後,明略科技今年6月再次提交香港上市申請。根據上周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的公告,明略科技的上市計劃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新申請可繼續推進。公告還顯示,明略科技擬發行不超過830萬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在2024年1月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降至16.7億美元,較2020年11月融資後高峰期的30億美元估值大幅縮水。此次上市計劃由國內投行龍頭中金公司承銷。最新估值加上中金公司的行業地位,上市可能籌集相對可觀的1億美元或更多資金。 儘管如此,我們將深入剖析該公司的運作細節,其基本面雖存少量問題但仍較為樂觀。在多年跟蹤中國科技領域的經歷中,鮮有見到像明略科技這樣具備眾多明星投資者的公司。這一名單以互聯網巨頭騰訊為核心支柱,後者持有明略科技約30%的股份。 騰訊的投資背景可能是幫助明略科技吸引其他知名機構的關鍵因素,包括紅杉中國、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以及全球風投巨頭凱鵬華盈。其他投資者還涵蓋兩大媒體行業巨頭,英國的WPP和中國領先短視頻平台快手。這些投資者持股比例各異,從1.8%到紅杉中國的7.5%不等。 根據上市文件,公司核心產品「秒針系統」去年佔其總收入的90%,該系統「整合媒介預算優化、社交媒體管理及客戶增長軟件」。明略科技提供工具,幫助企業客戶,如消費品製造商、零售商和餐飲企業,更好地理解消費者行為,並優化主要通過在線媒體平台投放的營銷內容。 例如,上市文件指出,客戶可利用明略科技的分析服務發現,北方地區的產品消費者在冬季更喜歡觀看以雪景為背景的視頻,且喜愛視頻中的小提琴音樂。「可推斷廣告素材中文字、圖片與視頻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影響,協助企業識別出可能生成最佳營銷效果的廣告內容。」 收入下滑 接下來,我們將審視財務數據。公司收入去年短暫受阻,但盈利指標正穩步改善,儘管仍處於虧損狀態。 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5%至14.6億元(約合2.05億美元),但去年下降5.5%至13.8億元。未提供今年的財務數據,但我們推測降幅在今年上半年可能延續。公司三大主營業務板塊中,運營智能和營銷智能去年雙雙下滑,兩者佔總收入九成以上;僅有行業解決方案板塊實現11.3%增長,但該板塊僅佔收入的9%。 相較而言,據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數據,明略科技處於龍頭地位的中國數據智能應用軟件市場,預計2023至2028年的年均增長18.7%,到2028年銷售額可達713億元。因此,明略科技增長已滯後行業均值;去年收入收縮又顯著喪失市場份額,作為自居市場領軍者的公司而言,這不是好兆頭。 然而,下滑的主因看似合理,即公司正嘗試從低毛利的定制產品轉向更盈利的標準化產品。伴隨這一轉型,毛利率從2023年的50.1%改善至去年的51.6%,不過兩者均低於2022年53.2%的水平。 過去三年,明略科技也在大幅削減開支,進而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如先前所述,研發支出從2022年的7.51億元降至去年的3.53億元,降幅逾半;同期行政開支下降38%,銷售及營銷支出減少55%。 所有這些開支削減,幫助公司去年實現首次調整後經營利潤58萬元,2023年同期則虧損1.18億元。公司調整後淨虧損,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及股票薪酬,也從2023年的1.74億元大幅收窄至去年的4,500萬元。 現金流也穩步改善,明略科技預計今年這一趨勢將「顯著向好」。淨現金量增長的同時,負債比率從2023年末的47.9%銳降至去年的13.8%。 所有這些向好趨勢意味著,此次上市一旦落地,可能吸引相對較強的投資者關注。雄厚投資者陣容構成重大信心信號,成本自律及盈利指標的改善也是積極因素。這家公司很可能成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受益者,但需謹慎維持下滑的研發支出,以免被更激進對手趕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xshare Precision, Apple’s primary mainland supplier, a 300 billion yuan worth empire built up from ground up

最強果鏈企業上市 立訊精密從零到3千億王國

果鏈三巨頭之一的立訊精密,近日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趁市場熾烈趕上市 重點: 2025年首三個月盈利增長31%至34億元 今年7月更成功收購德國的汽車線纜製造商萊尼   劉智恒 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火熱,中國內地企業競相到港上市集資,蘋果在內地供鏈上的三大企業早對港股上市虎視耽耽,藍思科技(6613.HK,300433.SZ)率先於今年7月登陸港股,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最近也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冀在熾烈的港股市場上集資,並取得一個具國際地位的融資平台。 立訊精密的故事,絕對充滿傳奇與勵志,1988年農民出身的王來春,不甘心只當一介農民,更不願在家鄉嫁人而過著平凡的生活,想讓生活更豐足,毅然跑到深圳追求新的人生。適藉富士康在深圳設立首座工廠,王來春加入成為一位流水線工人。 王來春做事認真肯拼肯捱,老闆郭台銘慧眼識英雌,十年間將王來春擢升為課長,管理千名員工。但一名工頭又怎能載得下王來春的雄心,1999年她與兄長王來勝一起創業,2004年成立立訊精密,那時主要客戶就是富士康,2010年時來運到,不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更成為蘋果供應鏈廠家,自此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至今A股上市公司市值達3,000億元。 立訊精密是一家從事精密智造創新科技的公司,為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與數據中心的全球客戶提供精密零組件、模組到系統的垂直一體化開發,以及智造解決方案。 業績佳市佔率高 立訊精密的業績表現理想,過去三年拾級而上,2022至2024年間,收入分別是2,140億元、2,319億元及2,688億元,期間盈利為105億元、122億元及146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收入為618億元,同比增長18%;賺34億元,同比增加31%。 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的純利介乎64.75億至67.45億元,同比增長20%至25%。 另外,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銷量計算,在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中,立訊精密排名全球第四,在中國內地排名第一。上市文件又披露,全球平均兩部智能手機、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每五部智能汽車中,就有一部使用該公司的產品。 布局完善邁向全球化 立訊精密近年在業務及地域布局上續見成效,於2016年在越南及多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2019年擴大東南亞產能,完善全球化布局。早於2017年,開始從核心零組件及模組,邁向系統集成的垂直整合,2018年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2022年深化醫療設備的發展。 公司更透過收購合併,壯大各方業務。今年7月完成收購聞泰的ODM業務,以提升消電子定製化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產品組合,以及豐富業務與客戶結構。同期亦完成收購萊尼業務,該公司是具百年歷史的德國汽車線纜及線束製造商。 經營現金流走 不過,要注意是其經營現金流,過去三年均錄得正現金流入,唯獨今年首三個月卻出現流走66.9億元。公司解釋是預付款及其他應收款增加55.3億元,存貨及合同履約成本又增加34.1億元。今年開局似乎不大理想,經營活動若未能有現金流入,似乎有點不對勁,往後情況怎樣暫時未知,但投資者要多加注意公司公布的變動,究竟是短期還是持續發生的問題? 另外,公司的毛利率並不高,2022至今年首三個月,分別是11.9%、11.1%、10.1%及10.5%,而且有出現持續下滑走勢。公司指出,毛利持續走弱,是因產品及解決方案種類繁多,各產品銷售價及利潤率存在差異,而產品組合的調整,可能導致公司盈利能力出現波動。 雖存在一點問題,但總體而言,立訊精密正處於業績上升態勢,市佔率又具有一定優勢,同時日漸走向全球布局兼業務多元化,方方面面也展現出優點,公司在港具一定投資價值。7月時藍思科技在港上市,不足兩個月股價已升逾三成,目前市盈率約33倍;而立訊精密現時在深圳上市的A股,市盈率只是23倍,並非處於一個高水平,若香港上市估值維持相若,相信不難獲得理想反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aojin Mining's profit double in first half

受惠金價牛市 招金中期盈利飆升

國際金價持續走高,帶動招金礦業上半年淨利增逾160%,但盈利結構與偏高的估值可能讓投資人卻步 重點: 公司上半年收入69.73億元,淨利同比大增160.4%至14.40億元 「其他支出」達9.43億元,按年暴增293%,其中減值損失7.11億元    李世達 黃金行業絕對是今年上半年乘風破浪的一大板塊,國際金價在地緣政治、美元債務風險,以及央行持續買盤推動下屢創新高。從倫敦現貨金價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到上海黃金交易所金價較去年同期飆升近四成,這場黃金牛市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818.HK)不例外,也成為這一趨勢的受益者。 根據招金礦業最新公布的中期業績,上半年公司收入達人民幣69.73億元,同比大增50.7%;母公司股東應佔溢利14.4億元,同比暴漲160.4%。 這份業績 放在同業之間絲毫不遜色,規模更大的紫金礦業(2899.HK; 601899.SH)上半年淨利潤按年增長54%至232.9億元;山東黃金(1787.HK; 600547.SH)淨利潤按年增長102%;至於中國黃金國際(2099.HK)則實現扭虧賺1.16億美元。 相比其他同業多樣化經營相比,招金的收入主要來自黃金開採與冶煉,屬「純黃金公司」,自產金佔比高,利潤與金價高度掛鈎。金價上升的同時,公司產量亦錄得增長,上半年黃金總產量達14,288公斤(約45.9萬盎司),同比增長8.42%,其中礦產金貢獻10,236公斤,同比增長13.8%。公司在金礦相關的收入(主要來自黃金銷售)約為61.64億元,佔總收入比重達88%。這種「黃金純粹性」在金價上漲時期帶來更大的利潤彈性。 同時,公司在成本端亦展現出一定控制力,上半年公司綜合克金成本僅小幅上升2.9%至每克216元,遠低於同期國際金價約25%的漲幅。公司毛利率由42.7%提升至43.7%,創多年高位,顯示其成本控制與金價紅利疊加的效果。 財務結構方面,上半年總資產升至582.7億元,淨資產同比增長近9.5%至275.8億元,現金及等價物達32.5億元,較去年底增加六成。雖然總負債增加8.1至306.8億元,但槓桿比率已由去年底的43.4%降至41.2%,財務壓力有所緩解。 減值拖累單季表現 不過,對於投資銀行而言,這份業績並不完全滿意,瑞銀在最新報告中對招金的評價就顯得審慎。雖然上半年業績增長160%,但單看第二季度,淨利潤僅為7.81億元,雖同比增長超過一倍,但卻低於瑞銀預期的9.5億元。換句話說,單季的表現其實不及個別投行的預期。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他支出」達9.43億元,按年大幅增加293%,其中單是減值損失就高達7.11億元,吞噬了不少利潤,也暴露出部分資產與項目在經營上的不穩定性。 若將全年預期納入考量,市場普遍預測招金2025年度淨利潤約為33億元,而上半年僅完成44%,意味下半年需要持續保持甚至超越二季度的水準,才能不負市場的期望。對投資者來說,這樣的節奏並非沒有隱憂。 另一方面,公司在產能與勘探開發方面積極布局,上半年山東瑞海項目日產1.2萬噸的系統已試車,夏甸金礦深部開拓亦在加速,為未來數年的產能增長奠定基礎。同時,公司設立超億元勘查基金,在多個成礦帶推進探礦工作,上半年新增資源量達25噸,儲備能力進一步強化。 目前市場前景看似仍對黃金有利,美國赤字居高不下,地緣局勢持續緊張,央行買盤意願強勁,這些因素共同支撐金價。然而,風險同樣存在。若美元意外走強,或避險需求出現回落,金價可能快速回調。瑞銀在報告中小幅上調了招金2025與2026年的盈利預測,並將目標價由23.6港元調升至25.3港元,但同時提醒,需要密切關注未來可能出現的減值風險。 股價方面,業績公布首交易日,招金微升0.84%至21.58港元,今年累升逾96%。高金價與亮眼業績確實提供了股價支撐,但估值水平已不低,目前市盈率達56.8倍,遠高於紫金礦業的16.7倍及山東黃金的39.5倍。考慮到目前價格及公司收入高度依賴黃金,雖然能夠在金價牛市裡成為最大贏家,但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行情轉折,跌幅也可能遠超同業。短線投資者需要警惕高追風險,耐心等待金價或股價震盪回調後再行布局或更合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