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物安全法案》未落地 藥明康德海外減磅避風險
市場傳聞藥明康德可能出售的WuXi ATU從事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其他高端治療的開發、製造和商業化,面臨法案限制風險
重點:
- WuXi ATU屬早期業務,後續增長恐怕乏力,但剝離該業務卻能減少公司整體政策風險
- 《生物安全法案》2024年單獨立法概率較低,也未能納入國防授權法案快速通過
莫莉
今年以來,受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立法進展影響,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及藥明生物(2269.HK)等「藥明系」A、H股上市公司,股價已多次波動。如今,這把懸在「藥明系」頭上的利劍已暫時移開,帶動整體醫藥外包(CXO)概念股大漲。但是,為防範政策捲土重來,藥明康德仍考慮出售部分海外業務,以進一步剝離風險資產。
上週二,藥明康德對於外界傳言出售旗下WuXi ATU業務作出回應,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評估各種選項,以保持 WuXi ATU 業務的持續營運,未就出售WuXi ATU形成任何決議,「我們正在根據我們的優先事項評估繼續 ATU 運營的選擇:我們的員工和需要必要的、時間緊迫的和挽救生命的治療的患者。」
目前藥明康德共有五大主營業務板塊,包括化學業務(WuXi Chemistry)、測試業務(WuXi Testing)、生物學業務(WuXi Biology)、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業務(WuXi ATU),以及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WuXi DDSU)。WuXi ATU主要包括從事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其他高端治療的開發、製造和商業化。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明確提及「阻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資料和個人健康資訊」,WuXi ATU的細胞和基因療法(CGT)直接面臨法案限制風險。今年上半年,該業務板塊貢獻收入5.75億元,按年銳減19.4%,在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僅3%。藥明康德在財報中指出,該分部收入不及預期的原因,是商業化項目仍處於放量早期階段、部分項目延遲或因客戶原因取消,以及受美國擬議法案影響,令新簽訂單不足。
對藥明康德來說,WuXi ATU屬於早期業務,受政策影響後,增長恐怕乏力,但剝離該業務卻能讓政策風險減少,從這一角度看,出售是合理的商業決策。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24年第一季以來,該業務增長乏力,成本高企,如果分拆,公司的注意力將回到其核心的小分子藥物合同開發生產(CDMO)業務上,有於利潤率上升。
但是,細胞療法和基因治療是當前癌症治療領域中最前沿的方法之一,也在探索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療,未來潛力巨大。細胞療法如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通過改造患者的T細胞來識別並攻擊癌細胞,已經在血液癌症的治療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多款CAR-T產品獲批。作為全球CXO行業巨頭的藥明康德,若能在這一頗有前景的業務提前佈局,亦是長遠之舉。
政策風險已降低
因此,美國《生物安全法案》是否真正落地,成為影響藥明康德決策的重要因素。該法案最終立法可以通過兩大途徑,第一是作為單獨法案立法,今年9月9日,眾議院以高票數通過《生物安全法案》議案,之後需要在本屆美國國會屆滿、即明年1月3日前獲得參議院批准,並調和兩院版本之間差異、經總統批准等一系列步驟。從現有的參議院立法排期來看,該法案尚未提上日程,意味今年單獨立法概率較低。
另一種立法途徑,是加入參議院版本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中一併通過,但9月19日公佈的NDAA中並未包括該法案。摩根大通發表研究報告指,美國《生物安全法案》未納入NDAA,令國會今年通過該法案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事實上,中國CXO公司作為生物醫藥行業分工細化中的關鍵參與者,在美國藥企的研發和製造過程已經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通過立法禁止中國CXO公司在美國開展業務,很可能影響美國製藥行業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CXO企業也在積極向美國以外的地區拓展業務,力圖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今年5月,藥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發及生產基地正式開工建設,凱萊英(6821.HK)宣佈完成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佈局,博騰股份(300363.SZ)也宣佈斯洛維尼亞的研發生產基地投入營運。
政策風險降低疊加中國股市回暖,藥明康德自9月下旬至今經歷一輪暴漲,從9月19日收市時的38港元,一度升至本月最高價72.45港元,漲幅達到90%。但以目前市盈率約15.5倍計算,仍低於同行凱萊英的市盈率18倍,並與2021年股價高峰時的過百倍相距甚遠。上半年財報顯示,藥明康德的在手訂單仍在快速提升,在維持現有超過6,000家活躍客戶基礎上,新增客戶超過500家,可見其業績仍相當穩健,估值有追落後的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