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S.US

這家在線折扣零售商二季度的業績超出了分析機構的預期,但由於中國經濟不景氣,其三季度的預測要黯淡得多

重點:

  • 唯品會二季度營收增長13.6%,淨利潤猛增64%
  • 隨著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面臨困難,該公司預計三季度收入增長將大幅放緩至最多 5%

 

梁武仁

投資者對唯品會控股有限公司(VIPS.US)的情緒出奇地悲觀。

這家在線折扣電子商務公司的最新季度報告看上去相當樂觀——直到你看到預測截至9月底的本季度前景明顯悲觀的章節。唯品會明顯的謹慎態度,與關於中國經濟的最新警示信號相吻合,兩者相結合令投資者感到擔憂。若非如此,他們可能會對該公司最新的季度業績感到高興才對。

唯品會二季度的總淨收入同比增長13.6%至約280億元。 由於成本降低,其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毛利潤增長23%,淨利潤更是增長64%。營收和淨利潤均超出了分析機構的預期。

但也僅限於此。

唯品會表示,預計三季度收入同比最多僅增長5%,最壞的情況是可能會持平。 這不僅相比於二季度大幅放緩,和一季度相比也急劇放緩。一季度,該公司收入增長9%,表明其正走在從去年新冠疫情造成的低迷中復蘇的前進道路上。

唯品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亞在討論最新季度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正在為收入增長疲軟做準備,部分原因是當前季度是服裝銷售淡季,而服裝銷售是唯品會的關鍵收入驅動力量。 但同樣的季節性因素肯定也在去年三季度產生了類似的影響,因此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現在的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沒有好轉,當時中國經濟仍嚴重受疫情影響。

沈亞接著表示,服裝購買的退貨率往往高於其他產品,而雪上加霜的是,消費者日益謹慎。 這種謹慎態度首次表現出來是在今年早些時候。當時,汽車、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高價物品的銷量急劇下降。 但現在,這種情緒似乎也正沿著食物鏈蔓延到服裝等沒那麼昂貴的物品上。

 「下單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反覆考慮,然後退貨率就會呈上升趨勢,」沈亞說。

鑒於中國經濟迅速惡化,這個解釋更說得通了。中國在2022年底取消了大部分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後,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一季度開局良好,增長速度高於預期。但隨著經濟困難的跡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這一勢頭很快就消失了。其中最令人不安的一個跡象是,年輕人作為唯品會最大的客戶群體之一,失業率在二季度每個月都創下新高,促使國家統計局從7月開始停止發佈相關數據。

該局上個月公佈的其他關鍵數據,從零售銷售到工業生產,均低於分析機構的預測。更糟糕的是,7月消費價格下降,這使中國在世界其他地區都在努力應對高通脹之際,陷入了面臨通貨緊縮這一不同尋常的境地。這些看起來都不太令人鼓舞。

定時炸彈

經濟的低迷還體現在企業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型定時炸彈。比如,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2007.HK)最近因面臨巨額虧損而出現債券違約。許多人擔心,該公司可能成為中國低迷的房地產行業最終倒下的眾多骨牌之一,從而拖累整個經濟。

另一個不祥之兆是,本月早些時候,有政府背景的中融信託也未能向三家上市公司兌付理財產品。此事非同小可,因為這表明中國金融業可能也面臨流動性問題。

光是舉足輕重的房地產行業的麻煩就已經夠糟糕了,陷入困境的金融體系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令人擔憂。

就此而言,投資者似乎更關注這些擔憂,而不是唯品會或其他公司公佈的業績,即使這些業績是最新的。唯品會股價在上周公佈二季度收益的當天下跌了8%。它在同行中不是唯一一家面臨這種反應的。行業巨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自公佈超出分析機構預期的二季度業績以來,股價一直處於自由落體式的下跌中,京東(JD.US; 9618.HK)也是如此。

如果中國經濟下滑,消費者抑制支出,唯品會主打折扣商品將是加分項。自2008年成立以來,唯品會一直專注於折扣市場,以低價從大品牌手中收購過剩庫存,並以折扣價售出,類似於奧特萊斯實體零售店。在該公司取得初步成功之後,聚尚網、聚美優品、蘑菇街和卷皮折扣等大量模仿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過它們大多都已經消失或陷入了困境。

相比之下,唯品會自2013年以來每個季度都錄得淨利潤。這樣的盈利能力對這類中國公司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優點,因為許多同行儘管收入快速增長,卻依然難以減少虧損。在目前的環境下,即使是前幾年的收入快速增長,也很快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唯品會的股價目前較2021年的峰值大幅下跌,但仍較2012年的IPO價格上漲多倍。其往績市盈率約為11倍,考慮到其快速放緩的增長,這是一個合理的倍數。但這個數字仍遠低於阿里巴巴的20倍和京東的18倍。

與許多虧損的同行不同,即使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唯品會也可能得以繼續經營。因為人們仍然需要購買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們會希望有折扣,而唯品會正是以折扣著稱。不過,歸根結底,投資者需要的是增長,包括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尤其是後者。在經濟形勢逆轉的情況下,任何公司要實現這個目標都不容易。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行業簡訊:6月澳門賭收大升近兩成 半年收入1,188億澳門元

澳門博監局周二公布,6月的博彩毛收入為210.64億澳門元(下同)(204.4億港元),按年升19%。不過,按月則微跌0.6%。今年上半年,澳門賭收已達1,187.7億元,同比上升4.4%。 今年初澳門賭收有放緩趨勢,1月賭收更按年下跌5.6%,之後幾個月的賭收增速也是個位數字。直至在5月及6月有回勇態勢,兩個月均錄得超過2,000億元收入。 澳門2024年賭收達2,280億元,今年初政府估計全年賭收是2,400億元,但5月時修訂為2,280億元,現時上半年賭收已達修訂目標的52%,相信今年要達標並沒困難。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ina plays catch-up to U.S. in stablecoin rivalry

中美穩定幣競逐浮上水面

在美國正為鏈上金融制定規則之際,焦慮的中國正透過香港試圖在虛擬貨幣世界中尋求突圍    李世達 近年來,穩定幣憑藉其鏈上支付與清算能力,在虛擬資產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積極推進穩定幣立法尋求規則主導,中國則透過香港制度改革與中資券商的布局,試圖在這場數位貨幣清算權爭奪戰中打開缺口,令全球貨幣清算的戰場正式延伸至虛擬貨幣世界。 今年4月,美國《STABLE Act》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獲得通過,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須持有銀行牌照並接受聯邦監管,而另一部更為嚴格的《GENIUS Act》近日也在參議院通過。美國的戰略意圖明確——將USDC、USDT等美元掛鉤穩定幣納入官方體系,鞏固其在鏈上金融中的主導地位。受此推動,Circle(CRCL.US)作為USDC的發行商,其股票在6月初上市至今已漲了3.8倍,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美元鏈上清算優勢的預期。 所謂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與特定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資產,常見如與美元1:1掛鉤的USDT、USDC。其價值穩定性使其成為DeFi、跨境支付、代幣化資產(Tokenized Assets)等場景中的首選清算工具。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波動性極高的虛擬貨幣不同,穩定幣強調的是可預期、可兌換、可用於支付結算的貨幣功能。 美國穩定幣立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消費者的保障與反洗錢的監管,更在於將穩定幣納入官方金融清算體系,使其具備跨境支付與資產清算的合規身份。這一步一旦完成,就意味著美元(或其他貨幣)透過穩定幣「駐紮」在全球各個區塊鏈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無需經由傳統SWIFT或商業銀行網絡。 九成穩定幣掛鈎美元 根據數據提供商CoinMetrics,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通中的穩定幣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其中逾九成掛鉤美元。這一事實意味著,即使在去中心化的Web3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美元依然透過穩定幣維持其主導地位。 這對急欲提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而言,顯然是一場不容忽視的挑戰。 由於中國明令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雖然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e-CNY),但主要由央行主導,其封閉式設計難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在此背景下,中國對美元穩定幣滲透亞洲、非洲等區域市場感到警惕。今年以來,中國官媒多次點名批評美國推進穩定幣立法,稱其本質是構建「數字美元霸權」。 不只是嘴上説說,中國也在展開具體行動。同樣是6月,香港正式通過穩定幣發牌制度立法,並於8月1日起實施,中國透過香港正式邁出參與數字資產國際清算體系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中資券商國泰君安國際(1788.HK)獲准成為首家可於香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與託管服務的內地背景金融機構,象徵著中國資本開始謹慎試水區塊鏈金融。雖尚未直接涉及穩定幣發行,但結合金管局提供的制度框架與監管路徑,未來推動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並非不可能。 除國泰君安外,包括中信建投、海通國際等其他大型中資券商亦被傳出正在積極研究入局可能性,甚至著手建立虛擬資產平台與風控模型。這種制度與商業的雙向積極,顯示香港可能成為人民幣推動鏈上國際清算的試驗場。 儘管與美國立法方式不同,香港採用的是行政指引與牌照制度,但其針對資產儲備比例、資訊披露、清算透明度的規範已具備完整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容許掛鉤港幣與人民幣的穩定幣發行,為未來更多中資金融機構參與創造制度空間。 目前來看,中國內地放寬虛擬貨幣管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由於缺乏較為開放的虛擬資產生態與參與空間,中國要追趕美元穩定幣勢必面對不少困難,但在香港或透過特定跨境用途上進一步的放鬆是可能的。透過香港作為特殊金融樞紐,以「受控實驗場」方式發展人民幣穩定幣或其他清算方案,終究不會讓中國在新一波貨幣競爭中缺席。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後 朝聚眼科重啓收購擴張模式?

這家私立醫院及診所運營商宣布了兩項新收購計劃,或標誌著其去年一度沉寂後,公司重返收購賽道 重點: 朝聚眼科宣布,計劃全資收購寧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機構,同時收購寧夏地區另一家機構70%的股權 公司去年下半年營收縮水,利潤驟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長    陽歌 對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在中國國家醫保體系外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中國數千家醫保體系之外的民營醫院及診所經營者近年獲得的教訓,它們試圖通過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費醫療服務盈利。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消費者正收緊非醫保覆蓋的自費醫療項目支出。 伴隨業務停滯甚至出現萎縮,部分企業正試圖通過收購擴張重振股價。朝聚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為其中一例。該公司周一宣布,計劃收購兩家醫院,分別位於浙江寧波市與寧夏的吳忠市。 兩項收購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資者關注。2021年IPO時,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為中國眼科行業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兩筆交易都缺乏亮點(下文將詳述原因),但更具象徵意義的是,在長達一年多未進行重大收購後,此舉可能標誌著該公司重啓收購模式。 最新公告顯示,朝聚眼科對兩家機構的收購金額都不高,折射出此類機構的盈利困境。其中較大規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萬元(200萬美元)收購寧波博視眼科醫院有限公司37%的股權,該機構整體估值約3,800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寧波博視63%的股權,早已是該機構控股股東,並將其納入財報合併範圍。因此,嚴格來說此項交易不構成收購。 第二筆交易則構成實質收購。朝聚眼科將以約500萬元,購得吳忠市雲視康眼科醫院有限公司70%的股權。該作價顯示,這家機構總值僅714萬元(約100萬美元),遠非大額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稱:「本次收購系既定戰略規劃組成部分,公司將進一步整合浙江及寧夏的醫療資源,通過多點布局,增強行業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有效應對市場風險。」 朝聚眼科選在7月1日香港公眾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資者反應需待周三開盤後顯現。不過,考慮到交易總額僅2,000萬元(不足300萬美元),市場反應平淡也不足為奇。 民營醫療機構熱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價表現,反映出整體民營醫療板塊的低迷情緒,其股價年內維持橫盤。該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2021年IPO時因有望整合高增長賽道而備受矚目,但此後表現多遜於預期。其港股最新收盤價為2.85港元,較10.60港元的發行價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價表現絕非個例,其當前9.2倍的市盈率雖顯著低於藥品及醫療器械板塊同業,卻與民營牙科機構現代牙科(3600.HK)9.9倍、醫美連鎖機構完美醫療(1830.HK)10倍估值相當。 IPO之後,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頗為活躍,走出內蒙古大本營後展開較為激進的收購。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該公司運營17家眼科醫院及24家視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醫院及兩家視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續擴張節奏,新增10家機構(7家醫院+3家視光中心),至當年末,其網絡擴大至31家醫院及29家視光中心。然而,此後擴張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顆粒無收。去年年初,雖宣布以3,680萬元收購北京明玥眼科診所有限公司的計劃(屬較大規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報顯示,這家醫院沒有被合併納入財務報表,表明該交易並未完成。 伴隨併購停滯,朝聚眼科也開始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去年全年勉力實現2.6%的營收增長,總額達14.1億元。但結合年報及去年上半年數據測算,其去年下半年營收出現0.9%的負增長(上半年則同比增長6%)。 去年,該公司毛利率下滑近兩個百分點至43.5%(2023年為45.4%),反映出在運營成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診人次及客單價承壓,導致盈利能力萎縮。 受此影響,該公司去年全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2%至1.86億元(上年同期為2.21億元)。數據顯示,其去年下半年淨利潤同比大跌30%,遠高於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確實擁有充足的併購資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賬面現金達7.8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63億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預示,該公司準備重啓併購模式。若能鎖定優質標的,或可提振其股價,但仍需對當前疲軟經濟環境下財務不穩的資產予以警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譚仔國際私有化獲高票通過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線品牌連鎖店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獲高票通過,將於7月28日最後交易,並於8月19日收市後正式除牌。 根據公告,私有化方案於法院會議中獲99.7%贊成票,反對票僅0.29%;獨立股東的反對票僅佔0.13%。在特別股東大會上,持股74.25%的大股東亦投下99.96%贊成票。 譚仔國際控股股東東利多控股(3397.T)於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作價每股1.58港元,較2021年上市價為3.33元低52.6%。譚仔指,公司在海外擴展方面未能充分發揮效力,而大股東東利多擁有相關資源及專業知識,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擴展海外業務及加強內部以應對行業逆境的挑戰。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譚仔全年純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萬港元,收入錄得28.4億元,上升3.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