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Tea brews up IPO-funded small-town expansion plan

連鎖中式餐廳綠茶集團第四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計劃集資廣開分店

重點:

  • 綠茶全國共有382家分店,盈利接近3億元
  • 集團主力只有「綠茶」一個品牌,翻枱率平均每天3.3次

劉智恒

夫妻創業聽起來總是動人,奈雪的茶(2150.HK)源自趙林與彭心的一段相親良緣、滬上阿姨來自單衛鈞與周蓉蓉夫婦閒逛上海弄堂得出的靈感,綠茶則是黃勤松及單長梅在西湖邊的故事。

綠茶餐廳的成立,或許是一個偶然。2004年黃勤松及單長梅在杭州西湖區開設綠茶青年旅舍,招待來自各地的背包客時,意識到在提供食物方面,怎樣可適合不同地方的顧客,於是嘗試融合各方菜式,並成功創出幾道名菜。許多並非旅客也到來光顧用餐,夫婦見大有商機,遂於2008年在杭州西湖邊開設第一家綠茶餐廳。

上市舉棋不定

經過十多年發展,綠茶愈做愈大,2021年綠茶集團有限公司先後兩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到2022年初雖順利通過聆訊,但因未有開展招股工作而失效。同年4月捲土重來,但10月時又過期失效。

上市遲遲未能成事,有估計是當時港股市場氣氛問題,令綠茶臨陣退縮。然而黃勤松沒放棄要登上港股這個大舞台的目標,近日再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據上市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集團收入分別為22.9億元、23.8億元及35.9億元,股東應佔溢利為1.14億元、1.66億元及2.96億元。

截至申請上市前,共有382間分店。黃勤松今次在港上市志在必得,準備工夫十足,為要增加在港的知名度,已在銅鑼灣希慎廣場租用位置,將於今年8月開設首間綠茶餐廳。

過氣網紅店

曾幾何時,綠茶的中式風格裝修,配以獨創的特色菜品,在內地異常火爆,一度是網紅的打卡餐廳。近年在競爭者不斷加入,都費盡心思在門店裝修上下功夫,營銷上又別出心裁,推陳出身,綠茶的特點就顯得沒有那麼搶眼,甚或有點遜色,有聲音更批評綠茶是過氣的網紅店。

菜品方面,綠茶缺乏創新,或者應該說,集團曾努力開發新菜式,卻始終未能創出爆款食品;結果多年以來,還是要靠「麵包誘惑」及「綠茶烤雞」等老一代產品為賣點,然而年青一代貪新忘舊,喜愛新鮮,加上競爭對手的模仿,製作相同食品,在雙重打擊下,即使招牌食品的受歡迎程度也江河日下。

翻枱率亦是一大困擾綠茶的問題,王勤松早於2014年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透露翻枱率對綠茶來說是命脈,只有滿客後的翻枱率才能賺錢。一天翻枱率達4次才可保本,最高效益則是7次。

然而,當看看申請文件,綠茶過去三年的每日平均翻枱率為3.23次、2.81次,及3.3次,就連王勤松口中的四次也不到,若然王勤松之前的說法今天仍有效,那綠茶的利潤豈不大受影響。

王勤松夫婦也嘗試在綠茶品牌外,能創出另外的副線或子品牌,2016年推出西餐品牌Playking,一年內在6個城市開設14家分店。但在內地經營西餐並不容易,最後亦要陸續關門。至於另一主打燉品的「關東造」,也以失敗告終。多次努力亦未能打造出另一品牌。相反競爭對手九毛九(9922.HK)就成功創立太二酸菜魚,後者更後浪推前浪,超越九毛九成為頭號品牌。

成敗還看下沉市場

翻枱率未有達標的同時,人均消費亦停滯不前,過去三年分別為60.5元、62.9元和61.8元。在每家分店盈利有限的情況下,集團每年要提升財務報表的盈利,只能靠增加分店去推動整體收入與利潤,簡單講是以量為主。綠茶整個集團的開店目標,今年至2027年分別是112家, 150家, 200家及213家。

增加分店的部署上,一線城市的佈局已相當廣,想拓展更大的市場,目光就要放在下沉城市。集團計劃加快在二三線城市的開店步伐,今年至2027年的目標為60家、115家、134家及156家。

不過,下沉市場也不是容易拓展,綠茶的競爭對手小菜園及太二等,亦正準備投入龐大資源去攻克二三線市場,都要爭奪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更別說當地市場原有的地頭龍,競爭肯定更激烈。

綠茶的如意算盤能否敲得響,首要看開店能否達標,這方面又很視符能否成功上市集資,取得一定資金去開疆拓土。不過目前九毛九的市盈率只有11倍,海底撈(6862.HK)也不過16倍,綠茶應如何定價確是費煞思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多點數智準備申請穩定幣牌照

零售軟件服務提供商多點數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並已通過公開市場HashKey Exchange購買比特幣,其資金來源爲本公司現有的現金儲備。 公司稱,已於今年2月與HashKey Group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公司將在HashKey Exchange開設交易帳戶,雙方將圍繞數字資產交易、Web3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區塊鏈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穩定幣支付在內的技術服務,並推動穩定幣在零售支付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消息公布後,周四多點數智股價一度升近九成,收市報11.14港元,漲23%,成交額達18億港元(2.3億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掛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後股價持續下滑,最低見4.78港元,目前股價雖有回升,仍較上市價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億港元,跌至目前約100億港元。 多點數智主要為零售行業提供雲基礎數字零售SaaS平台服務,惟其客戶高度集中,近九成業務來自大股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系內公司。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首開即崩盤 撥康視雲午收勁跌30%

眼科醫藥公司撥康視雲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掛牌,開市股價即跌6%報9.5元,之後股價持續下跌,中午收市報7.04元,跌30%。 公司發售6,058.2萬股,每股定價10.1元,錄得超額認購78倍,國際配售並不足額,集資淨額5.22億元。 撥康視雲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則錄得收入1,000萬美元,去年虧損9,913萬美元,按年收窄2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BM notches up another mega deal

和鉑醫藥獲6.7億美元BD大單 轉型之路能否久長?

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重點: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 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業績容易出現波動    莫莉 從全鏈條重資產模式到以BD(Business Development)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輕資產商業模式,和鉑醫藥走出了一條與其他創新藥企業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上周一,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與大塚制藥株式會社(4578.T)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以最高6.7億美元(48億元)的交易總金額將其自主研發的BCMA×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HBM7020在大中華區之外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出售給大塚制藥。 根據協議條款,和鉑醫藥在此次BD交易中將獲得總計4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達成特定研發和商業里程碑後,和鉑醫藥還有權獲得高達6.23億美元的額外付款,以及基於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交易對象HBM7020是一款針對BCMA(B細胞成熟抗原)與CD3(T細胞表面抗原)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激活T細胞並殺傷目標惡性B細胞。2023年8月,HBM7020獲批在中國開展針對癌症的I期臨床試驗。全球首個被批准上市的BCMA/CD3雙特異性抗體強生Teclistamab,被獲批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根據行業媒體醫藥魔方的統計,和鉑醫藥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和鉑醫藥就通過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完成了6筆交易。 除了與大塚制藥的合作之外,和鉑醫藥在3月21日與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簽署總金額45.75億美元的全球合作協議,阿斯利康將與和鉑醫藥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多特異性抗體,並獲得兩個臨床前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及未來提名開發更多靶點的權利,為此阿斯利康向和鉑醫藥支付1.75億美元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最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這是和鉑醫藥與老朋友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22年,和鉑醫藥以3.5億美元曾授權給阿斯利康一款CLDN18.2xCD3雙抗,2024年,和鉑醫藥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的一項臨床前單抗項目以超6億美元授權給阿斯利康。這一次的攜手合作,雙方的關係更加深入,阿斯利康不僅以真金白銀引進了項目,更是以1.05億美元認購了和鉑醫藥9.15%的新發行股份,雙方還將在北京共建一個創新中心。 跨國企業的認可,也讓資本市場對和鉑醫藥尤為偏愛。與大塚制藥的合作消息公布當日,和鉑醫藥的股價大漲了12.32%。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去年業績規模收縮 和鉑醫藥的股價暴漲,與其股價曾長期處於低位有關。在生物醫藥低谷期,和鉑醫藥一度砍管線、賣工廠,以求實現「斷腕重生」。2022年下半年,由於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又難以融資獲得現金支持,公司只能將核心產品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亦結束了一款重要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還將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6,193萬元虧損。 和鉑醫藥也在2022 年底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提供CRO業務,另一個子品牌和鉑醫療則將持續推進內部管線的全球臨床開發進程。這種雙輪驅動的輕資產運營模式,讓和鉑醫藥可以將資源集中於管線的開發。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曾多次在媒體訪問中,將和鉑醫藥與通過技術平台驅動和BD合作實現商業化的再生元(REGN.US)進行類比:「我們希望通過與阿斯利康可能長達十年的深度合作,將我們的整個運營體系搭建在一個穩固且強大的平台之上,實現商業回報的穩步增長,進而加速轉變成像再生元這樣的世界級卓越企業。」 2024年,和鉑醫藥儘管實現了連續兩年盈利,但是期內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57%至3,810萬美元,淨利潤為278萬美元,更是同比銳減88%。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單純依靠BD模式,業績容易出現波動。和鉑醫藥當前的市盈率已經高達325倍,甚至遠超過再生元的市盈率13倍。儘管和鉑醫藥與醫藥巨頭的綁定讓其業績短期內的預期向好,但是長期發展仍取決於技術平台的創新力與對外授權項目的研發進展,投資者需注意其商業化缺位的潛在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