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3年,恆瑞醫藥引入「重磅人物」,獲得曾擔任基石藥業董事長兼CEO的江寧軍加盟,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

重點:

  • 恆瑞醫藥的營收和淨利潤近年明顯下挫,市場將觀望江寧軍能否協助公司挽回劣勢
  • 公司自去年起已有四名副總經理辭職,市值比2020年末的高位縮水近60%

莫莉

中國醫藥巨頭之一的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00276.SH),剛熬過了困難的2022年。該公司在營收、淨利潤同步下跌的泥潭中掙扎,加上管理層頻頻出現變動,打擊投資者信心,股價曾跌至四年半低位。

新年伊始,恆瑞醫藥隨即於1月2日引入「重磅人物」,創新藥企基石藥業(2616.HK)其中一名創辦人、前董事長兼CEO江寧軍,將擔任恆瑞醫藥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負責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江寧軍將與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副總經理兼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組成戰略決策小組,三人會全面負責公司戰略和研發決策。

然而市場未給出積極回應,在消息公佈後的兩個交易日,恆瑞醫藥的股價分別下跌0.2%和上漲0.9%,也許投資者需要更多時間觀察江寧軍能為該公司作出甚麼貢獻。

現年61歲的江寧軍在醫藥研發和商業化領域頗有經驗,既有在外資藥企的工作經歷,又曾參與創辦本土創新藥企。他曾在賽諾菲工作14年,先後擔任中國臨床研究中心副總裁、亞太研發總部總裁及全球副總裁。

2016年,江寧軍以創始CEO的身份參與創辦基石藥業,其後被任命為董事長。短短五年時間,他引領基石藥業的四款創新藥產品獲批上市。江寧軍還主導基石藥業與美國藥業巨企輝瑞(PFE.US)達成戰略合作,將國內競爭激烈的PD-L1產品權益轉讓給對方,讓公司獲得最高可達2.8億美元(19.2億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額外的特許權使用費。

不過,江寧軍於2021年批准時任基石藥業財務副總裁翁曉路使用公司閒置資金投資招銀國際金融發行的基金掛鈎票據(FLN),涉及違規投資並連累公司錄得損失,基石藥業於去年5月底宣布江寧軍離職,由非執行董事李偉接任。

轉型業績慘淡

由於恆瑞醫藥正處於從仿製藥企轉型為創新藥企的艱難過程,業內人士認為,該公司引入江寧軍,看中的不僅是他的研發背景,還有他推進創新藥上市的能力。

恆瑞醫藥是成立於1970 年的老牌藥企,2000 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化學仿製藥起家,2011年至今,共有11款藥物獲批上市,產品涵蓋抗腫瘤藥、手術麻醉藥、糖尿病藥、自身免疫藥及心血管藥等。該公司業績近年開始走下坡,其中2021年上半年淨利潤僅按年增長0.2%,到了第四季度,營收和淨利潤更下降約31.4%和84.4%,拖累全年業績下挫。去年頹勢延續,前三季度營收按年減少21.1%,淨利潤則下降24.6%。

恆瑞醫藥業績走低,主要受政策影響。作為中國主要的仿製藥企業,其仿製藥業務約佔營收比重約50%至60%。2018年底以來,中國政府組織多次藥品帶量集中採購,令其仿製藥業務受明顯衝擊,因為旗下藥品如果在集採中獲選,價格將需要大幅下降,影響盈利表現;但如果由競爭對手的產品中選,則會被搶佔市場份額。

該公司在去年的中期報告披露,2021年9月開始陸續執行的第五批「集採」涉及的8款藥品,於去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同比大降88%。自2018年以來,恆瑞醫藥產品中,涉及帶量採購的共有35個品種,當中有22個品種中選「集採」,中選價格平均降幅高達74.5%。

至於恆瑞醫藥大力投入的創新藥領域,也同樣面臨國家醫保談判的降價壓力。去年起,公司旗下多款創新藥開始執行新的醫保談判價格,價格平均下降33%,令利潤空間受挫。受疫情反覆、產品准入困難等因素影響,創新藥收入增長較慢,加上公司主攻的腫瘤藥物領域同質化競爭加劇,令轉型面臨頗大挑戰。

高管變動頻繁

由於業績承壓,恆瑞醫藥管理層近兩年來頻繁變動。2021年8月,曾執掌30年的孫飄揚在退休一年半之後重回一線,再次擔任董事長。在他回歸後,公司的發展重點聚焦於創新藥研發和藥品「出海」。去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累計研發投入高達29.1 億元,佔銷售收入達28.4%。

在恆瑞醫藥的轉型陣痛期,多名高管的離職,也打擊了市場對公司發展的信心。自去年以來,公司已先後有四名副總經理辭職,當中一名兼任首席醫學官(腫瘤)的副總經理,甚至在升職半年後便火速跳槽。

恆瑞醫藥在2020年12月的市值曾超過6,100億元,一度成為「醫藥行業一哥」。但隨著業績表現下滑,周一的市值已降至約2,500億元,大幅縮水近60%,重回2018年7月的低位。然而,恆瑞醫藥當前的市盈率仍高達72倍,遠高於同類藥企邁瑞醫療(300760.SZ)、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和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的16倍至40倍,反映其龍頭地位仍獲投資者認同。

東吳證券的研報認為,仿製藥企的利淡消息即將盡出,加上旗下6款創新藥有望獲批,預計恆瑞醫藥今年將迎來業績突破。在新任首席戰略官帶領下,其業績能否回到持續增長軌道,市場將拭目以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瑞幸咖啡一季度同店銷售重回增長

瑞幸咖啡公司(LKNCY.US)周二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1.2%至88.7億元人民幣(下同),在經歷2024年困境後恢復盈利,並重回同店銷售增長軌道。 瑞幸表示,首季淨新增1,757家門店,總店數較2024年末增長7.9%至24,097家。其中自營門店15,598家,加盟門店8,499家。自營門店收入同比增長41.5%至64.8億元,約佔整體營收的四分之三。 首季自營門店同店銷售額增長8.1%,在經歷四個季度連續收縮後,當中去年一季度曾驟降20.3%,今年首季終能重拾升勢。伴隨經營改善,公司上季成功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5.25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8,320萬元。 瑞幸股價周二下跌2.6%,該股年內累計漲幅仍接近4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inanciering is Linklogis' speciality

走不出房產低迷 聯易融深陷困局

由於未能減少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首季度該公司在供應鏈融資平台上的交易量僅增長7% 重點: 一季度聯易融科技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增7%,遠低於2024年一季度45%和去年全年28%的增速 公司一直在嘗試減少對基礎設施和建築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依賴,但收效甚微 梁武仁 聯易融科技集團(9959.HK)在嘗試擺脫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陰影的過程中,似乎碰壁了。 公司已成為房地產長期低迷的受害者之一,因為其基於雲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嚴重依賴基礎設施和建築等相關行業客戶。鑒於房地產市場低迷看不到盡頭,公司一直在努力拓展其他領域的客戶。但上周發布的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顯示,這一努力收效甚微。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在當前動蕩的經濟環境下,聯易融科技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增速和多元化而盲目拓展客戶,因它仍需篩選能夠履行還款義務的高質量用戶。 這意味和其他很多金融機構一樣,公司需要在業務增長和風險管理間找到平衡。一季度公司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比上年同期增長7%至1,000億元(137億美元),或許正是它在兩者之間盡力維持平衡的印證。這個增速和2024年一季度45%的同比增長,以及去年全年28%的增長相比,大幅放緩。 在供應鏈融資中,一家公司(有時也叫「錨」)利用其欠供應商的未付賬單,幫助供應商獲得資金,這是公司用自身的信用度讓供應商獲益。錨和供應商都能從中受益,因為前者有了更多的賬單支付時間,而後者可以獲得運營資金。聯易融科技旗下的平台旨在通過數字化,從基礎資產管理到證券化的各個環節,讓供應鏈融資變得對有關各方都更加便捷。 近年來,這種供應鏈融資在中國發展迅速,部分原因是傳統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信貸普遍不足。但聯易融科技的現狀證明,在艱難時期,比如眼下,這個融資細分領域也會感受到壓力。 如果不是「多級流轉雲」產品,該公司一季度整體交易量會大幅下降。「多級流轉雲」產品交易量增長37%,憑一己之力抵消了包括「AMS雲」和「ABS雲」在內的其他服務的下降。在聯易融科技的最新業務發展公告中,首席執行官宋群將其他平台交易量萎縮,歸因於市場情緒「低迷」以及資產支持證券(ABS)延遲發行。 營收增長乏力 聯易融科技一季度的營收增速可能會低於7%的交易量增幅,考慮到收費面臨壓力,營收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下滑。在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中,公司並未提供實際的營收數據。但去年,公司全年營收增長19%,落後於28%的交易量增長。 具體而言,鑒於多級流轉雲服務交易量的快速增長,並未轉化成相應的營收增長,該平台的收費似乎低於AMS雲服務和ABS雲服務的收費。多級流轉雲服務是聯易融科技相對較新的一款產品,但它已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這項服務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將中小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產生的應收賬款轉換成數字憑證(Digipos)。 到2022年,多級流轉雲在交易量方面超過AMS雲,成為聯易融科技最大的產品,之後實現了幾何級增長。2023年,多級流轉雲業務的交易量激增82%,去年又增長了52%。但聯易融科技主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在2023年實際上出現了下降,去年僅增長了約18%。 公司的獲客速度也有所放緩,反映它在為產品尋找新用戶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在房地產相關領域之外。比如,其最大的客戶群體——核心企業夥伴去年增長了45%,而就在2021年時,其增長還接近翻倍。 與此同時,去年聯易融科技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有所加深,儘管由於市場持續低迷,這類客戶的風險可能有所上升,進而吸引力有所下降。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在聯易融科技總交易量中的佔比從2023年的44%和2022年的48%,上升至去年的51%。這意味公司的很多新客戶都來自地產行業,或是來自這些領域的現有客戶,在聯易融科技的平台上變得更加活躍。鑒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蕭條,這兩種情況對聯易融來說都不是好事。 公司去年的減值損失幾乎增加了兩倍,抹去大部分毛利潤,足見其客戶壓力增大。也因此,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公司淨虧損卻擴大了。 雖然聯易融科技本質上是一家平台運營商,但當客戶未能支付賬單時,它確實需要承擔一些責任。這是因為公司將可證券化的供應鏈資產收集起來,如未付賬單,然後在一定時期內將其暫記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叫「倉儲」。如果一家公司在倉儲期間拖欠賬單,聯易融科技就必須以減值成本的形式,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損失。 有互聯網巨頭騰訊支持的聯易融科技,股價自2021年上市以來已下跌逾90%,僅今年就下跌了31%,目前市銷率僅為2倍。不過,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估值也同樣低迷,比如信也科技(FINV.US)雖然處於盈利狀態,但市銷率僅為1倍。這表明,由於這類公司面對中國當前經濟疲軟的風險敞口,投資者對其持謹慎態度。 這意味著聯易融科技要贏得投資者青睞,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大全新能源首季收入下滑70.2%

多晶硅生產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DQ.US; 688303.SH)周二公布,首季收入1.239億美元,同比下降70.2%,股東淨虧損為7,180萬美元,較上季淨虧損1.8億美元收窄,而去年同期為盈利1,550萬美元。 首季度,公司錄得毛損8,15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毛利7,210萬美元;毛利率錄得-65.8%,去年同期為17.4%。期內,多晶硅銷量為28,008噸,按年下跌48.1%;平均售價為4.37美元,低於現金成本5.31美元。 公司表示,今年首季太陽能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持續存在,多晶硅價格低於現金成本水平,導致公司本季度維持淨虧損,但虧損額已環比收窄。預計第二季度將生產約2.5萬至2.8萬噸多晶硅,全年則將生產約11至14萬噸多晶硅。 大全新能源美股周二下跌13.75%,收報12.77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聯華超市首季盈利倍升至1.8億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0980.HK)周二公布首季度業績,截至今年三月底止,收入59.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15%,但盈利同比大升141%至接近1.8億元。 集團旗下的大型綜合超市收入同比跌22%至24.5億元,超級市場跌9.3%至31億元,便利店則跌13.8%至4.1億元。集團沒有解釋收入下跌但盈利倍升的原因。 期內聯華超過在華東地區關店37家,其中32家是加盟店。區內新開的門店為34家,當中21家為加盟店。 周三聯華超市開市升7.4%報0.365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超過三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