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鎳產品貿易商已向港交所申請上市,計劃籌資拓展上下游業務,捕捉電動車電池市場的龐大機遇

重點:

  • 寧波力勤資源申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並於上周二提交文件
  • 公司業務延伸上下游業務,需要大量資本開支,或對財務水平帶來挑戰

劉明

電動車市場高速發展,令動力電池需求大增,電池原材料成爲兵家必爭之地,作爲全球主要鎳產品貿易商的寧波力勤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加快發展步伐,上周二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準備籌資以擴大上下游業務。

鎳鐵以往主要應用於不銹鋼製造,隨著電動車迅速發展推動電池增長,成爲鎳需求上升的動力。三元聚合物鋰電池是使用鎳、鈷及錳作爲電池正極材料的電動車鋰電池,由於電池的能量密度是續航里程關鍵,因應高鎳三元電池能擁有更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增加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加上鎳價明顯低於鈷價,高鎳電池便成爲商用電動車製造商的主要鋰電池選擇,爲力勤資源帶來龐大商機。

不過,中國作爲全球最大鎳礦消耗國,鎳礦儲量却卻有限,需要高度依賴其他國家進口。以2020年計,中國佔全球鎳礦貿易量高達82.3%,根據市場研究公司灼識諮詢報告預計,2020年至2026年全球對中國鎳鐵貿易量的複合年增長率達12.2%。據力勤資源於招股文件引用的資料顯示,該公司爲中國最大鎳礦資源貿易商,其鎳礦貿易進口量約佔全國市場30%,同時爲全球第四大鎳礦貿易商,相信可以受惠於鎳礦需求持續增長。

目前全球的鎳礦資源主要由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俄羅斯、土耳其和危地馬拉等國家供應。爲了發展國內鎳產業鏈,鎳產量佔全球30%的印度尼西亞,2020年開始禁止礦商直接出口原材料鎳,要求企業在當地投資及設廠生產鎳產品才可以出口。因此,當地貿易商及中國企業均轉向投資鎳產品業務,以去年爲例,已有華友鈷業(603799.SH)、中偉股份(300919.SZ)、億緯鋰能(300014.SZ)、贛鋒鋰業(1770.HK, 002460.SH)等中資公司在當地開拓相關項目。

力勤資源卻早著先機,早於2018年已開始與印度尼西亞合作夥伴投資鎳鈷化合物濕法冶煉(HPAL)項目,目前已有2條相關生產綫投產,總設計年產能爲3.7萬金屬噸,另有4條鎳鈷化合物生產綫正在施工階段,預計將於2022至2023年陸續投產,届時生產規模將比目前增長超過兩倍。

此外,力勤資源與當地合作夥伴在當地開發鎳鐵生產礦熱爐工藝(RKEF)項目,目前正在建設20條鎳鐵生產綫,預期於2022開始投產,總設計年產能爲28萬金屬噸鎳鐵。公司持有該項目一期、二期項目分別36.9%和65%股權,而這次上市籌資的用途,便主要是投資HPAL項目第三期及RKEF項目的第二期。

除了布局上游業務外,力勤資源也向行業下游擴展。集團與寧德時代(300750.SZ)成立合營企業寧波普勤時代,專注電動車電池項目的開發及建設,而這次申請上市的另一部分資金,也就是準備向這家公司注資。

上下游的協同效應

力勤資源圍繞鎳資源上游及下游垂直發展,可以全面受惠鎳需求快速增長,推動長期收入及利潤。同時,發展整個產業鏈,也可以减少單一貿易業務波動影響,輔以能提供穩定原材料供應的上游業務,也能爲下游業務貢獻較高毛利率,提高盈利能力。

但是,上游生產業務屬於資本密集型,需要持續及大量資金投入,或會對現金流造成壓力,以最近兩年九個月爲例,集團的資本開支便高達15.9億元,但截至去年9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只有6.9億元,也因此說明公司確實有籌資需要。

另外,鎳價及鎳產品價格的起伏,或令公司未來業績變得波動。以最近爲例,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的鎳現貨價格曾漲至每公噸2.41萬美元(15.3萬元),創11年新高,雖然這可能對力勤資源的收入帶來正面影響,但集團認爲若情况持續,客戶或會尋求最終產品的替代路徑,例如以另外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或其他更經濟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以代替三元電池,令鎳產品需求减少。

慶幸的是,力勤的收入與盈利近年一直錄得增長,去年首9個月的收入與純利分別爲82.9億與4.15億元,同比大增58%與82%。要評估其市值,參考在香港上市的鎳鈷股洛陽鉬業(3993.HK)與金川集團(2362.HK),預測市盈率分別爲19倍和8倍,如果力勤第四季的盈利水平相若,參考上述兩家同業的市盈率中位數,力勤的市值可達75億港元(61億元)。

但值得留意的是,其他鎳鈷股除了在冶煉生產外,也同時擁有礦資源,但力勤作爲貿易商卻沒有涉及礦資產,好處是可以减少礦資源價格波動造成估值上的非經常性利潤或虧損,業績比傳統資源股穩定。

總括而言,鎳產品需求殷切,力勤早年於行業上游布局,加上擴展至下游業務,表面看是踏出了正確一步,但要發展成爲上下游全產業鏈公司,還要視乎公司的執行力及交出業績確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去年虧損再擴大 開拓藥業創新低

最新:開拓藥業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業績,期內公司未錄得任何收益,虧損由前一年同期的8.42億元擴大13.3%至9.54億元。 利好:受惠於去年12月配股集資約5.1億元,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定期存款達8.8億元,足以支持藥物研發及臨床研究工作。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的研發成本增加7.8%至8.3億元,但表示由於中國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藥獲批銷售,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減少旗下新冠口服藥普克魯胺的臨床試驗開支。 深度:開拓藥業的本業爲生產抗癌藥物,於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獲批准商業銷售的藥物,並已至少連續五年虧損擴大。在新冠疫情於全球爆發後,該公司於2021年開始研發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普克魯胺,但該藥物至今仍處臨床試驗階段,並未正式推出市場。由於研發成本大增,該公司單是去年上半年已錄得6億元資金淨流出,因此去年12月決定配股,以補充營運資本需要。 市場反應:開拓藥業周五股價大跌,中午收市挫6.2%至6.61港元,創52周新低。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9939.HK

宜明昂科獲禮來支持 冀藉腫瘤新療法上市

這家專注於腫瘤治療熱門賽道的創新藥企業,雖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卻遠高於在美國上市的同業 重點: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預計第四季啟動關鍵性試驗 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經歷6輪融資,獲跨國藥企禮來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期望藉醫藥板塊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醫藥行業逐漸回暖,赴港上市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6個月後招股書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數據後,該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厲,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其聯席承銷人。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宜明昂科成立於2015年6月,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擁有十多款創新候選藥物管線,其中8個項目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詃公司暫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向外授權的收入也極其有限,僅於2019年與未公佈名稱的第三方訂立過技術轉讓協議,獲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過去兩年,宜明昂科僅確認收入507萬元及54萬元,來自2019年與一名獨立第三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項下的授權許可費、銷售細胞株及其他產品,以及提供檢測服務。與其他醫藥公司一樣,研發的持續投入帶來高昂開支,過去兩年的相關支出分別為1.76億元和2.77億元,而期內則錄得7.33億元和4.03億元淨虧損;公司稱,去年淨虧損減少,主要由於投資者優先權按公允價值的虧損計算,已在2022年1月終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為單藥或與其他藥物聯用,有望用於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治療,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細胞肺癌等患者眾多的癌種。在各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IMM01與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聯合療法,已經於 2022 年 1 月開始 Ib/II 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四季度啟動關鍵性試驗。 專注腫瘤研發熱點 腫瘤免疫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症療法,旨在通過刺激和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而 CD47靶點的藥物研發被認為是繼PD-1之後,又一個腫瘤藥物研發熱點。相比PD-1/PD-L1僅有約20%的患者響應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種廣泛表達於多種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通過與巨噬細胞上表達的抑制性受體SIRPα結合,傳遞「別吃我」的信號,以抑制巨噬細胞的腫瘤吞噬作用。巨噬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先天免疫細胞,廣泛分佈於多種腫瘤類型中。由於CD47的靶向藥物可以阻斷信號,讓巨噬細胞攻擊腫瘤細胞,因此成為目前最有開發前景的腫瘤免疫靶點之一。 由於PD-1/PD-L1的賽道已相當擁擠,全球許多創新藥企業已開始在CD47佈局,正在臨床開發的CD47/SIRPα靶向候選藥物已經有52種。宜明昂科擁有11款靶向CD47的創新藥組合,除了進展最快的IMM01之外,雙抗注射用IMM0306已經在今年3 月在中國開始 IIa 期臨床試驗。 許多跨國製藥公司也通過數十億美元的授權引入或併購交易,以便快速進入CD47領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億美元(337億元)收購專門開發研究CD47靶向藥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體項目;同年9月,艾伯維(ABBV.US)以最高達29.4億美元的付款,從天境生物(IMAB.US)獲得處於臨床階段的CD47抗體於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 宜明昂科招股書援引的研究預計,隨著首款該類藥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療的全球市場有望迅速擴大。這個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08.2%。 估值高於美股同業 事實上,目前尚無CD47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可能因為它在藥物設計和開發方面存在較高門檻。因為CD47抗體在攻擊腫瘤細胞的同時,會與正常紅細胞結合從而引起血液學副作用,例如嚴重貧血,這使得CD47抗體作為癌症治療手段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受到阻礙。不過,申請臨床試驗的研發者已解決此類不足。…

心懷繁華都市夢 香頌國際紐約上市

來自中國西部的香頌國際將利用通過IPO籌集的資金,把剛剛起步的美國咖啡連鎖擴大到約12家門店的規模 重點: 中國烘焙連鎖品牌營運商香頌國際,通過在納斯達克IPO籌集1,360萬美元,並計畫用這筆資金擴大在紐約的業務 該公司在首次提交申請兩年後才得以成功進行IPO,反映它面臨的多重困難,包括美中監管糾紛,以及其家鄉所在城市因新冠疫情長達兩個月的封鎖   陽歌 中國西部新疆地區冷清的首府城市烏魯木齊,和紐約繁華的麥迪遜大道有什麼共同點? 答案是沒甚麼共同點,至少在本周之前是這樣的,而現在,這兩座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城市,因為香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CHSN.US)的IPO而聯繫在一起。香頌國際來自烏魯木齊,雖然它的名字聽起來很法國,但連紐約市場也被它吸引住了。該公司以每股4美元(相當於4美元至6美元價格區間的下限)的價格出售了340萬股股票,籌集資金1,360萬美元(9,360萬元),金額相對來說不算大。 不過,該股週四在紐約上市時下跌,表明投資者也許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接受這份來自中國的「紐約早餐」。 該公司將利用這筆資金擴大在紐約剛剛起步的咖啡店連鎖,後者的名字取自法語中「歌曲」這個詞,緣於創辦人兼董事長李剛這位中國人對西式糕點的熱愛。 香頌國際走到這一步不容易,雖然有很多美國投資者希望押注中國龐大的餐飲市場,但這一隻新餐飲股的上市過程遭遇了重重障礙。根據香頌國際本月提交的最新招股說明書引述的第三方資料,2020年,中國烘焙食品市場價值313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416億美元。 香頌國際最初是一個中國烘焙連鎖品牌,目前在烏魯木齊擁有33家門店,供應由中央工廠生產的烘焙食品。公司成立於2009年,其紐約之旅始於它在當地設立的子公司,2017年在23街開設了第一家Patisserie Chanson。 它目前在紐約有三家門店,其中一家剛於3月中旬開業。它預計還要在中國和美國各開7家新店,使門店總數在今年底達到50家。我們稍後再來詳細介紹該公司在中國和美國的擴張計畫。首先,我們來看看有關其漫長的上市之旅的更多細節。 該公司2021年首次申請在紐約公開上市,計畫籌集的資金額度也不大,僅為2,200萬美元。但不久後,美國和中國證券監管機構之間就審計文件的查閱問題爆發爭執,給之前源源不斷的中國公司赴華爾街上市按下了停止鍵。 去年,雙方監管機構簽署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信息共享協議,使該問題得到解決,該協議在去年秋天的試運行期間,獲得了美國監管機構的高度評價。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幾乎同時就中國企業在紐約上市的法律地位發出信號,促使一些人擔心它可能會禁止這類之前處於灰色地帶的公司上市。今年初,中國監管機構發佈中國公司海外上市新規,表明將允許這些進程繼續時,這個問題也解決了。 疫情的挑戰 香頌國際通往華爾街之路的最大挑戰,或許來自中國的本土市場。去年,為了遏制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中國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零售商經常被迫數周甚至數月關閉門店。香頌國際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去年8月,它的中央工廠開始感受到當地疫情防控措施的衝擊,最終導致所有門店關閉近四個月。 隨著中國去年12月初突然取消大部分疫情防控措施,這種風險應該也已成為過去。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由於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性通脹,該公司不得不應對麵粉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麵粉是該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 香頌國際招股書最新的財務數據截至去年上半年,它的收入比上年同期的674萬美元增長27%,至854萬美元,並未反映下半年因疫情封鎖帶來的壓力,我們預計,由於疫情導致的中斷,全年增長可能會收窄,甚至可能出現下降。 該公司中國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烘焙產品。由於餐飲模式的原因,它在美國門店的收入則更為多樣化,大約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烘焙食品,四分之一來自餐飲食品,一半來自飲料。 其盈利能力也相對不錯,儘管去年上半年的純利從上年同期的42.3萬美元降至22.1萬美元,降幅近一半。 該公司的最新市值約為3,100萬美元,根據其2021年的收益,它的市盈率非常高,不過隨著後新冠時代利潤的反彈,這個數字可能會降到更合理的水平。以2021年1,470萬美元的營收計算,該公司的市銷率為2.1倍。這低於在中國經營肯德基和必勝客餐廳的百勝中國 (YUMC.US; 9987.HK)的2.7倍,以及美國咖啡巨頭星巴克(SBUX.US)的3.5倍。 對於該公司的創辦人李剛來說,Patisserie Chanson並非玩票性質,2017年,他請來糕點師Rory Macdonald來領導他在紐約的第一家門店。他的影響力幫助這家店登上了《紐約時報》“Off…

快訊:淋巴瘤藥物商業化 藥明巨諾收入飆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業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飆升373%至1.46億元,扣除非經營損失的經調整虧損,則收窄10.9%至6.05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淋巴瘤藥物倍諾達於2021年9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後,去年已展開其商業化活動,並帶來顯著收入增長。公司預期,隨著更多患者接受該藥物治療,今年的銷售收入會繼續增加。 值得關注:雖然該公司實施的成本削減計劃,去年成功令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減少1.6%及10.8%,但由於涉及倍諾達的推廣費用上升,其銷售開支仍錄得11.8%的增幅。 深度:藥明巨諾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MY.US)旗下朱諾醫療和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於2016年共同創立,並於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為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雖然旗下首款藥物在2021年獲批銷售,但由於該產品費用不菲,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在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下,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市場反應:藥明巨諾周四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軟5.1%至3.3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6.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