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由直接貸方轉型而來的貸款服務商,2021年業績優於同樣於上周發布業績的兩個同行,帶動股價大漲30%

重點:

  • 儘管金融科技貸款服務商面臨監管阻力,從直接貸方轉型爲貸款服務商的信也科技集團四季度收入增長32%
  • 正在向貸款促進業務轉型但仍然直接提供貸款的樂信,四季度收入下降27%,它爲了改善風險管理而犧牲了增長
  • 仍在充當直接放貸機構的趣店,第四季度收入大跌近90%

梁武仁

網絡借貸在中國可能是一個擁有無限機遇且利潤豐厚的行業。這裏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會缺少想要借錢的消費者和企業。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國內這種巨大的信貸需求:是自掏腰包放貸,還是充當其他貸方的中間人?

雖然直接放貸讓企業有機會收取利息,省去了給中間商的費用,但卻受到更嚴格的監管,潜在的違約風險也更高。貸款促進機構受到的監管較寬鬆,違約風險更小,但要依賴穩定但不那麽豐厚的服務費作爲主要收入來源。

至少目前而言,貸款促進的業務模式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信也科技(FINV.US)、樂信(LX.US)和趣店(QD.US)這三家公司最新的業績就反映了這一點。幾年前,三家公司還都是直接放貸機構。但異常嚴厲的監管行動促使它們和同行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

信也科技現在完全是貸款者和銀行之間的網絡中介、趣店堅持直接放貸,樂信介於兩者中間,正在向貸款促進業務模式轉型,同時仍然保留了一些直接貸款業務。

從這三家公司上周發布的最新業績就能看出,它們的命運出現分化,原因就在於業務模式。

上周一公布的最新業績顯示,信也科技去年四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長32%,至25億元,總交易額增長超過80%。2021年全年淨收入增長25%至95億元,貸款服務費幾乎增長了一倍。這種增長是有代價的,它伴隨著銷售和營銷成費的上漲。但是最終,全年淨利潤也增長了27%,達到25億元。

該公司2020年以前的資産負債表上都會披露貸款總額,但是2021年的財報中沒有這麽做,這顯示出它不再直接提供貸款。

與另外兩家公司不同,信也科技將繼續支付股息。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將支付0.205美元的現金紅利,派息率約爲15%,與2018年至2021年的平均水平持平。

信也科技發布財報的第二天,樂信公司公布了喜憂參半的最新業績。該公司第四季度總運營收入下降了約27%,至22億元人民幣,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幾乎减半。

不過,雖然收入下滑,樂信全年利潤幾乎翻了兩番。這可能是因爲貸款損失準備金大幅下降。這意味著,收入下滑是因爲公司更關注有實力的借款者,這不可避免地導致放貸活動的放緩。這種謹慎態度可能會受到股東的歡迎,不過收入下降可能會嚇跑一些注重增長的投資者。

趣店未讓投資者興奮

趣店上周五發布的財報未能讓投資者高興。去年第四季度,它的總收入同比縮水近90%至3.79億元,導致該季度陷入虧損。2021年全年的總收入下降了50%以上,導致全年淨利潤下降了約39%。

不過,財報當中並非完全沒有積極的內容。與樂信一樣,隨著逾期貸款的减少(這可能是努力避免高風險借款者的結果),趣店去年大幅削减了不良貸款撥備。它還一直在縮减課後輔導業務——萬裏目少兒成長中心的規模。這看起來是明智的,因爲家教是中國監管機構最近嚴厲打擊的另一個行業,而且它也並非趣店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如今,做金融科技的直接貸款人很難。中國政府正在嚴肅對待此類經驗不足的互聯網平台的大舉放貸行爲,以防止可能隨之而來的違約浪潮。衆所周知,中國監管機構打擊P2P貸款機構的行動在2018年達到頂峰,導致許多公司關門,並迫使信也科技、樂信和趣店等公司退出了這一業務。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年降低了民間貸款最高利率司法保護的上限,給該行業再潑冷水。

隨著政府對民營貸款機構態度的轉變,風險管理已成爲金融科技平台的頭等大事。清除潛在的不良借款人不僅對直接貸款人至關重要,對信也科技和樂信等貸款促成機構也是如此。

雖然一個真正的中間商不必擔心它向實際貸款人介紹的借款人違約,但信也科技和樂信的協議規定,當它們爲貸款合作夥伴安排的貸款違約時,自己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它們爲這種可能性留出了準備金,儘管有時在實際貸款損失小於預期的情况下,它們也會釋放資金。

信也科技促成的貸款質量提高了不少。逾期90天或更長時間的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從一年前的1.56%降至2021年底的1.26%,按照行業標準這已經是很低的數字了。去年年底,樂信的這一比率爲1.92%,與12個月前的水平相當。趣店在最新財報中沒有提供可比較的數字,不過它說,截至2月底的D1逾期率在5%左右。

這表明信也科技有一個更好的借款人篩選系統,使其能够在限制違約風險的同時繼續擴大業務。投資者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信也科技發布最新財報後,到上周五該公司股價上漲了逾30%。該股目前的市盈率爲3倍,相比之下,樂信和趣店的市盈率分別爲1.68倍和1.41倍。

雖然樂信和趣店的業績不如信也科技,但投資者可能仍然關注風險控制改善的迹象。兩家公司的股價在財報出來後的幾天內都有所上漲,不過漲幅不及信也科技。

對於這三家公司來說,野蠻生長的日子已經過去。在監管更爲嚴格的新環境下,金融科技貸款博弈的核心是爲了减少需要擔心的問題。憑藉更爲輕盈的商業模式,信也科技擺脫了作爲一個貸款人的麻煩,因此它看起來處於蓬勃發展的有利地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同行努力勒緊褲頭 BOSS直聘卻花大錢

這家中國領先的網上招聘平台去年第四季營業成本飆升70%,導致期內錄得虧損 重點: BOSS直聘上季度營收持平,卻因花巨資在世界盃上賣廣告和在香港二次上市而錄得虧損 該公司表示,今年首兩個月招聘服務需求激增,因為企業在去年底因疫情大規模裁員後,已開始重新聘請員工   陽歌 人人都喜歡逆向投資。這是領先的網上招聘公司看準科技有限公司(BZ.US; 2076.HK,又名BOSS直聘)最新業績中的關鍵亮點之一。去年第四季,該公司增加支出,而其他所有公司幾乎都正好相反。 根據本周較早前發佈的最新季報,該公司在去年最後三個月的經營成本飆升70%。這導致這家旗下營運著廣受歡迎的BOSS直聘服務的公司陷入虧損,並使其淨現金流入量下降了70%。 但投資者似乎並不介意,在業績公佈後的第二天,更把其股價抬高了6%。經歷了輕微上漲後,BOSS直聘目前的股價為18.95美元,與近兩年前IPO時的19美元幾乎持平。這雖然不算是甚麼成就,但在目前的市況下,看上去還是相當不錯,因為在那時於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現在的交易價格大多都比IPO價格低80%甚至更多。 BOSS直聘與大多數虧損互聯網同行的區別,在於其盈利能力,在第四季陷入虧損之前,它大部分時候都是盈利的。該公司也是中國利潤豐厚的網上招聘市場當仁不讓的領導者,以有效利用技術連接僱主和求職者而聞名。 其領先地位反映在市盈率上,遠期市盈率約為26倍。這是美國巨頭萬寶盛華(MAN.US)約11倍的兩倍多,也遠高於國內同行同道獵聘(6100.HK)的12倍。 隨著中國在去年10月和11月實施了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BOSS直聘和中國的大部分公司一樣,在第四季的日子不好過。在那期間,企業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由於很多公司被迫長時間關門或縮短營業時間,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招聘新員工。 該公司12月的情況依然艱難,因為在中國突然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後,全國感染病例激增。這導致找工作的人大幅減少,很多人因為患病而被迫居家數周。 儘管如此,BOSS直聘第四季卻繼續大舉花錢。當季銷售和行銷費用按年猛增82.6%,而管理費用也增加了一倍多,甚至連研發開支都增長了48%,但該公司當季營收按年持平,約為11億元。 BOSS直聘解釋說,巨額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大因素。營銷成本大幅上漲是因為適逢卡塔爾世界盃,後者被BOSS直聘當作了重要的宣傳機會。與此同時,早已在紐約上市的該公司,還於12月在香港進行了二次上市,這不但產生了與上市相關的成本,還有與當時授予的股權激勵相關的支出。 前景光明 大舉花費導致BOSS直聘從上年同期的盈利2.33億元,轉為虧損1.85億元。即便是經過調整,剔除股權激勵成本後,該公司的利潤也從前一年同期的3.485億元,驟降至僅5,950萬元。 我們在本文開首說過,投資者似乎喜歡BOSS直聘在其他人都在控制成本的困難時期大舉花錢。 但這種積極反應背後更大的原因,是該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的指引相當樂觀。所有疫情影響和感染的結束,顯然是其前景更加光明的主要推動力,但有人可能也會認為,BOSS直聘的巨額支出,讓其能夠把握中國經濟在1月農曆新年前後開始反彈的機會。 「今年初以來,由於品牌知名度提升,競爭優勢增強,我們迎來了強勁的用戶增長和參與度,」BOSS直聘創始人兼董事長趙鵬在業績報告中說。「隨著招聘需求的復甦,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幾年為股東帶來豐厚的回報。」 預示著出現轉機的最大指標是,BOSS直聘預計首季營收將在12.5億元到12.7億元之間,按年增長約10%。這將標誌著該公司在連續三個季度營收持平或下降後恢復增長。 趙鵬表示,BOSS直聘的新用戶數量在今年首兩個月出現大幅增長,同期應用程式端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增長50%以上。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去年第四季因疫情導致的經營中斷期間,許多人失業,還有許多公司裁員,在今年的頭兩個月,雙方都在忙著復工。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這種繁榮可能是暫時性的,可能要到第二季,我們才知道目前的積極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趙鵬還指出,隨著該公司在一線城市白領中的傳統優勢以外擴大基礎,它在藍領員工和僱主當中的新註冊數目,以及在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的活躍度都在增長。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就業市場中,BOSS直聘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加上知名度很高,我們大致上看好這家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和58同城等其他公司,都曾利用類似的優勢成功實現海外上市,但由於未能引起投資者的太大興趣,最終還是決定私有化。BOSS直聘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但如果它想保住投資者的關注,隨著把業務恢復到更為正常的水平,它需要實現更為強勁的增長。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S 2076.HK

快訊:上季收入減少 寶尊股價大挫

最新: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三公布,去年第四季總營收按年減少19.5%至25.5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利潤則大増82.7%至1.38億元。 利好:該公司的業務去年第四季受新冠疫情衝擊,但經調整利潤仍比第三季的1,690萬元大增718%,主要受惠於品類多元性及增值服務高滲透力,令業務韌性提升,協助實現利潤增長。 值得關注:該公司上季的交易總額(GMV)為255.6億元,按年減少1.7%,主要因為小家電和電子品類銷量下降,令經銷GMV大減37.2%至8.68億元,而非經銷GMV則為246.9億元,按年表現持平。 深度:寶尊電商的總部位於上海,2015年開始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並於2020年在香港二次上市。該公司長期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合作,提供與資訊科技、門店營運與倉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被喻為「中國版Shopify」。該公司近年渴望擺脫阿里巴巴的影響,並尋求主業之外的多元化發展。以去年第四季為例,非天貓交易平台佔寶尊的GMV比例為29.8%,高於過去兩年同期的26.1%及21.7%。 市場反應:寶尊電商的股價周三在紐約大挫9.4%至5.2美元;其港股周四中午收市也下跌8.4%,報13.82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N.US 9991.HK

抗癌藥首錄收入 樂普生物迎收成

這家主攻抗體偶聯藥物的藥企首次錄得銷售收入,準備踏入收成期 重點: 樂普生物首款商業化產品去年11月開始銷售,在短期內貢獻1,557萬元收益 該公司在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   莫莉 在經歷多年「燒錢」研發,以低於C輪融資定價在港交所「打折」上市後,樂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57.HK)終於成功開拓商業化道路,不僅有一款自主研發的PD-1單抗藥物去年獲批上市,今年初更拿下了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的授權大單,預付款收入達6,300萬美元(4.33億元)。對於去年真金白銀在IPO階段支持樂普生物的投資者而言,上週五公佈的2022年業績報告,或許讓他們看到了曙光。 2022全年,樂普生物收入1,557萬元,收入來自於唯一獲批上市的產品普特利單抗。雖然相比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信達生物(1801.HK)等創新藥龍頭企業而言,樂普生物的營收數字只是很低,但普特利單抗去年7月和9月才獲批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及黑色素瘤患者,其商業化團隊仍處起步階段,產品從11月才開始啟動銷售,未來營收數字將有很大上升空間。不過,普特利單抗處於競爭極為激烈的PD-1抗體治療賽道,單在中國已有超過10款PD-1單抗上市銷售。 去年2月,樂普生物在港交所上市之際,遇上醫藥股「資本寒冬」,最終IPO定價較C輪融資價格打了86折,「流血」上市的苦衷,是其高度緊張的現金流。樂普生物在招股書中直言,按照預設的現金消耗率計算,當時擁有的資金僅可維持3.7個月。據財報顯示,其2021年底的賬上現金僅有1.55億元,但到了去年底,現金已增至6.69億元,公司解釋主要由於融資活動籌集資金增加,以及研發開支減少。 在2022年生物科技企業的寒冬中,樂普生物成功上市得以「續命」,但公司在過去一年也在努力開源節流,年內淨虧損已大幅減少32%至6.89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從2021年的7.91億元縮減至5.24億元,按年下降33.7%,主要因為將資源優先用於最具潛力的候選藥物及適應症。財報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適逢市場因瑞信被瑞銀收購等事件影響,港股恒生指數大跌2.7%,樂普生物股價也下挫2%。 收取巨額預付款 今年2月,樂普生物與康諾亞生物(2162.HK)成立的合營企業KYM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訂立獨家授權授權合約,阿斯利康獲得癌症候選藥物CMG901的研究、開發、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全球許可,並負責進一步開發及商業化CMG901相關的所有成本及活動,KYM將獲得6,3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在達成若干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後,收取最多11.25億美元的額外潛在付款,未來亦有望從阿斯利康獲得銷售淨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CMG901是一款抗體偶聯藥物(ADC),去年4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認證及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治療胃癌(GC)或胃食管結合部(GEJ)癌症,同年9月獲得中國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CDE)破性治療藥物認定,有望加速藥物審評。 ADC藥物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這種藥物具備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被稱作「生物導彈」。去年底以來,ADC賽道明顯升溫,授權合作和併購頻頻發生,今年3月13日,輝瑞(PFE.US)宣佈溢價32.7%收購ADC龍頭藥企Seagen(SGEN.US),總企業價值約430億美元。 去年12月,默沙東(MRK.US)與科倫藥業(002422.SZ)子公司科倫博泰達成合作協議,獲得7款臨床前候選ADC藥物授權,科倫博泰將獲得首付款1.75億美元,未來最多可收到默沙東里程碑付款93億美元。 樂普生物在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涵蓋多個熱門靶點,適應症包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膽道腺癌、復發轉移性鼻咽癌等多個高發癌種,是中國ADC藥物研發第一梯隊。其中核心產品MRG003和MRG002的多項適應症,已經進入二期甚至三期臨床試驗。 計劃科創板集資 雖然其定價低於上市前融資,但樂普生物在掛牌以來,股價仍然表現平平。去年9月初因獲納入深港通合資格股票、並建議到上海科創板上市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其股價曾在去年9月9日一度單日飆升386%至31.8港元,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在市值突破400億港元(352億元)後,其股價快速回落至5至6港元水平,最新市值僅約92億港元,仍較招股價下挫約20%。 正如剛才所述,樂普生物計劃衝刺科創板二次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並直接接觸內地投資者。據去年9月的公告,該公司擬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申請發行不多於4.15億股A股,但該申請暫未獲批。 估值方面,由於其去年營收未能展現全年銷售情況,較適合用市帳率與同類藥企比較,該公司最新市帳率為7.1倍,稍高於同類公司榮昌生物(9995.HK)與信達生物的4.3倍及5.7倍。雖然其估值看來較高,但其股價向來較波動,樂普生物需要在商業化方面有更顯著的進展,才可望獲得投資者的長期支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57.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