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勢股份已提交更新的招股說明書,顯示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的廣泛干擾,2022年上半年增長放緩

重點:

  • 達美樂薄餅連鎖店在中國的營運商達勢股份,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更新招股說明書
  • 該公司與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必勝客不同,它更專注於外賣服務,並且處在早期發展階段

陽歌

做一頓美餐是一回事,把它端上餐桌則是另一回事。

這是來自一批快速增長的中國餐飲營運商們的資訊。它們今年上半年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請,但尚未發行股票。這其中包括達美樂薄餅連鎖在中國的營運商達勢股份,它上周提交了更新的招股說明書,表明雖然市場環境不佳,它仍在尋求上市。

最新文件是在3月份的首次招股申請到期後提交的,包含今年上半年的最新資料。這份更新顯示,隨著國家推出了新一波嚴格防疫措施來遏制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毒株,就像中國多數面向消費者的公司一樣,達勢股份在今年上半年急劇減速。

與許多其他在此期間同店銷售額出現收縮的公司不同,達勢股份設法保持了增長,但增速低於前一年。在這種艱難環境中實現增長,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它積極的擴張,加上高度重視外賣業務。與堂食相比,外賣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小。

在這一點上,我們將仔細看看關於這家公司的宏觀資訊,以及更新招股說明書中的新資料。

該公司目前是中國第三大薄餅連鎖店。無可爭議的市場領導者是必勝客,它與肯德基和塔可貝爾連鎖品牌都由百勝餐飲集團(YUM.US)擁有。百勝和達美樂在中國使用相似的商業模式,把主特許經營權授予一家單獨的公司,以應對龐大的市場。百勝的中國總特許經營商是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

達美樂持有達勢股份約15.7%的股份,不過如果該公司最終成功在香港上市,這個比例可能會下降。

雖然達美樂和必勝客在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一些關鍵的區別。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達勢股份在中國更依賴外賣而非堂食,而必勝客的業務則以堂食為主。

達勢股份稱,過去三年,外賣訂單佔其業務的70%左右,今年首六個月則達到71.5%。相比之下,招股說明書引用的第三方資料顯示,去年中國薄餅市場的規模約為364億元,外賣銷售僅佔一半左右。

招股說明書指出,外賣業務的增速預計將超過整個薄餅市場的增速,到2026年佔到全部銷售額的64%左右。從我們在上海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說,這個預測看起來比較穩妥,因為美團和餓了麼等熱門應用程式上的訂餐服務越來越受歡迎,這應該會讓達勢股份的未來增長處於有利位置。

網上訂單

作為對外賣業務的強調,達勢股份和達美樂中國也採用了比必勝客和傳統餐飲連鎖店更依賴網路訂單的系統。達勢股份表示,2021年和 2022 年上半年,其高達95%的訂單來自網上途徑,遠高於不到70%的行業平均水平。

達勢股份和達美樂與規模更大的必勝客之間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它們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前者仍然相對早期。該公司在2010年獲得了中國的特許經營權,而百勝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要早得多。1987年,百勝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肯德基,是進入中國市場的首家大型西方速食營運商。

百勝中國來得早,意味著它在中國的下沉市場具有更好的代表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京滬等一線城市的市場趨向飽和,下沉市場提供了理想的增長潛力。相比之下,達勢股份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它仍然高度專注於一線城市。該公司的招股書顯示,截至 6 月底,其營運的 508 家門店中,有 394 家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佔到總數的逾四分之三。

百勝中國與達勢股份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前者是盈利的,而後者在門店層面盈利,但總體上仍處於虧損。今年上半年,達勢股份報告的淨虧損為9,550萬元,比去年同期2.05億元的虧損縮小了約一半。

達勢股份預計將會繼續虧損,這是由於它積極開店的緣故,包括計畫在2022年和2023年再開300家門店,這將使得它的中國門店總數在2023年底達到768家。相比之下,截至6月底,百勝中國在華擁有2,711家必勝客門店,由此可以看到,達勢股份在追趕規模大得多的競爭對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我們來看看達勢股份的最新財務資料,它們顯示其增長在今年上半年放緩——隨著疫情的影響開始消退,這種放緩應該是暫時的。

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18.6%至9.09億元,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較公司去年報告的46%的營收增速大幅放緩。同店銷售額增長達到13.9%,這個數字看起來也不錯,但2021年的同店銷售額增幅為18.7%。

我們此前曾經寫過,如果達勢股份能夠跟百勝中國一樣,市銷率在2.1倍左右的話,其估值可能達到約5億美元(36億元)。這個判斷目前看仍然有效,而且鑑於它較低的成本結構,以及因為專注網路訂單和配送所帶來的更大增長潛力,加上它在中國市場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以上種種因素讓人相信,它的估值甚至有可能再高一些。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Genuine Biotech

對賭協議壓頂之下 真實生物三闖港交所

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重點: 2024年9月,真實生物收回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00.5萬元    莫莉 曾幾何時,新冠藥物研發企業是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行業熱潮迅速降溫,這些曾經依賴「明星特效藥」光環的企業紛紛面臨嚴峻的轉型考驗。在這股寒流中,曾憑借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嶄露頭角的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真實生物曾於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兩次遞表,均未能在半年內通過聆訊。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實生物的上市闖關堪稱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真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治療病毒感染、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製造核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擁有五款候選管線,核心產品是首款獲批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以及其餘四款尚處於臨床前期的管線。隨著新冠疫情平息導致相關藥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實生物正致力於開發阿茲夫定的聯合療法,希望將適應症拓展至肝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茲夫定在2022年7月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治療新冠,一直面臨臨床研究時間短、數據不透明、療效不顯等一系列質疑。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附條件批准要求,阿茲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以充足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換取正式批准,否則阿茲夫定的藥品註冊證將在2027年被被撤銷,屆時將退出市場。真實生物在申請文件中透露,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臨床研究報告。 即便阿茲夫定獲得正式批准,真實生物銷售額的大幅滑坡趨勢也難以逆轉。申請文件顯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2.38億元和1,653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92%,這一斷崖式下滑主要源於與復星醫藥終止合作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大幅減少。 2022年,真實生物曾與復星醫藥達成商業化合作,由復星醫藥產業獲得阿茲夫定在內地的獨家商業化權利,2023年和2024年真實生物的營收絕大部分由這筆合作貢獻。但是,2024年9月,真實生物與復星醫藥產業終止合作,收回了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公司選擇聘用經銷商進行銷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實生物已與74家經銷商訂立經銷協議,但是轉型效果遠不及預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財務狀況嚴峻 真實生物的盈利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4004.2萬元和1.65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5萬元,較2024年底的1.38億元大幅減少。 研發投入也因資金壓力被迫收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和5,405.2萬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實生物的資產總值減流動負債為負9.84億元,顯示公司面臨嚴重的短期償債壓力。 真實生物面臨的最大壓力來源於即將到期的對賭協議。申請文件披露,公司於2021年和2022年完成兩輪融資,累計募資7.13億元。這些融資帶來了附帶贖回權的對賭條款,若真實生物上市申請被駁回或是或自首次遞表後47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購優先股。真實生物首次遞表時間為2022年8月,至今已過去近40個月,這意味著公司僅剩7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輪融資後,真實生物的投後估值曾高達35.6億元。但是,在核心產品營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線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需要持續的大額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真實生物恐怕難以維持高估值。在若此次無法成功上市,真實生物還將面臨巨大的贖回資金壓力。資本市場是否會為一家營收下滑、虧損持續、現金流瀕臨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買單,仍是未知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etary fiber

無糖時代的「隱形配方」 膳食纖維走上中國餐桌

隨著全球體重管理、腸道健康與慢病防控需求增長,膳食纖維市場迎來高速擴張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國,已成為最大消費市場    頭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為新消費時代關鍵詞之際,膳食纖維正由過去被動攝入的基礎營養成分,躍升為主動選擇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無糖飲料、早餐穀物、代餐粉及膳食補充劑等產品中快速普及,成為食品創新與功能食品定價的重要標籤。 業內普遍認為,膳食纖維作為被營養學界補充認定的「第七類營養素」,在體重管理、血糖控制、腸道菌群維護等多重健康機制上的科學證據愈加明確。其吸水膨脹的特點可增強飽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纖維經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調節腸道微生態,使其在代謝健康議題日益受關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膳食纖維市場銷售額達到5.14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擴張至10.0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10.03%。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慢性病預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創新加速,以及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消費意識變化。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膳食纖維消費市場。儘管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25至30克膳食纖維,但中國居民平均攝入量仍明顯不足,存在顯著「攝入缺口」。龐大人口規模疊加健康消費意識崛起,使膳食纖維成為食品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國膳食纖維產業產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業正加速擴產布局,例如有企業建設年產3萬噸可溶性膳食纖維項目已正式投產,反映市場預期的增長趨勢。 從產業結構看,膳食纖維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澱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產品,受玉米、甘蔗等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中游為關鍵生產環節,有望憑技術迭代實現成本下降和顆粒品質提升;下游則與食品、飲料、乳製品、烘焙食品與保健品密切相連。 可溶性膳食纖維應用擴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因口感較佳、配方適配度高,更受飲料及乳製品企業青睞。在乳酸菌奶中作為活性菌營養源,並用於提升口感;在高纖飲品中提高穩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長貨架期、改善結構性,應用持續擴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業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纖維產品,代餐及輕食品牌亦強化「添加膳食纖維」作為價值賣點,顯示其功能化特徵正重塑配方邏輯及產品溢價能力。 業內預測,未來膳食纖維將從基礎營養補充走向系統健康管理,在體重和血糖管理、腸道微生態調節及免疫功能增強等方面形成更明確的功能定位。隨著精准營養、老齡化營養和慢病預防的市場需求上升,「膳食纖維+功能食品」有望成為食品工業新一輪競爭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纖維賽道具有明確的長期邏輯:需求增長確定性強、應用領域擴展快速、產業鏈技術迭代驅動降本,但同時也面臨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行業競爭加速等挑戰。 在健康理念全面轉向「預防大於治療」的趨勢下,膳食纖維被視為繼蛋白質、益生菌之後最有潛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為食品行業通往千億級藍海的關鍵增長曲線。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賺67%

內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運營商看準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動回暖及商業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錄得顯著增長。期內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億元,淨利潤按年增67.2%至7.75億元(1.1億美元)。期內,來自企業客戶的線上招聘服務收入為21.47億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務收入(主要為向求職者提供的付費增值服務)為1,640萬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釋,減少主要源於對部分增值服務的優化,精簡了相關功能,以增強平台黏性並推動生態系統的長期發展。 期內付費企業客戶數達680萬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戶(MAU)達 6,380萬,亦按年增10%。創辦人兼CEO趙鵬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術在產品及運營中的應用,持續改善求職者與用人企業體驗,並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預期,2025年第四季度總收入介乎20.5億至20.7億元,增加12.4%至13.5%。 業績公布後,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報20.79美元。公司股價今年累升約5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電動車收入創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勁升130%

手機製造商小米集團(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為1,13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億元,經調整利潤113億元,同比上升80.9%。 期內集團的「手機×AIoT」收入為人民幣841億元,同比增長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30萬台,同比增長0.5%,收入為人民幣460億元。在中國大陸地區,小米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二,市佔率達16.7%;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則排名前三,市場份額為13.6%。 智能電動汽車收入及AI等創新業務,第三季收入創歷史新高達290億元,同比增長199.2%。當中電動汽車收入為283億元,期內共交付108,796輛,亦創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內地SUV銷量第一。 周三小米開市升1.9%報40港元,公司股價過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