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motor gets new state investors

國企入股力撐 市場不買賬零跑續捱沽

隨著全球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爭奪戰愈演愈烈,該公司或可通過與歐美汽車巨頭斯泰蘭蒂斯成立的合資企業獲得優勢 重點: 繼去年獲得斯泰蘭蒂斯16億美元注資後,零跑汽車再次通過發售新股,從兩家國有背景的投資者獲得8,430萬美元資金 這家總部位於杭州的初創公司去年交付新車144,155輛,同比增長30%,成為中國排名第十的新能源車企       譚英 隨著農歷新年將至,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63.HK)的未來道路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一種解讀是,它在1月19日宣布獲得兩家國有背景的實體6.59億港元的新投資是絕望之舉,是在向地方國有實體化緣,以幫助彌補其巨額虧損。另一種解讀是,新一輪融資是對全球汽車巨頭斯泰蘭蒂斯(STLA.US)去年10月收購其20%股份遲來的認可。 在更詳細地分析這兩種情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上周公佈的交易。這兩家新投資者,即金華市產業基金和武義縣金投,都是零跑新能源汽車製造廠所在市和縣的國有實體。2022年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廠年產能為20萬輛。 零跑汽車的首款車型於2015年7月在金華新能源汽車小鎮下線,並登上了金華市政府官網。這次入股,金華市產業基金將在已持有零跑汽車1,150萬股H股的基礎上,再購買約500萬股H股,持股比例增至1.22%。購買價為每股43.8港元,和斯泰蘭蒂斯當時的購買價格一樣,後者去年10月宣佈投資零跑汽車,金額則要大得多,達16億美元。 與此同時,武義縣金投也將以每股約合43.8港元的價格,購買零跑汽車1,000萬股內資股,持股比例0.74%。武義縣金投是武義縣財政局下屬獨資企業。 斯泰蘭蒂斯在零跑董事會擁有兩名董事席位,或許是它堅持要求,這兩家國有投資者用和它去年10月一樣的價格購買零跑汽車的股票,即便按週一22.5港元的收盤價計算,該股較那時已下跌了近一半。兩家新投資者都沒有透露和最新股價相比溢價這麼高的原因。 如果高溢價是為了傳遞積極信號,實際的效果卻是截然相反,消息公佈後,零跑汽車股價下跌近13%。起初在10月26日斯泰蘭蒂斯的交易公佈時,投資者也同樣不為所動,不過如今,投資者總體上不會對任何中國股票特別感興趣。 所以說,斯泰蘭蒂斯很可能選擇了一個失敗者。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的數據,12月份零跑汽車甚至沒有入圍中國新能源車企前十。當月,該公司的銷量為18,618輛,是其最好的成績,但依然遠遠落後於小鵬汽車(XPEV.US)的20,041輛,與市場領導者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的263,066輛新能源車銷量相比更是差距懸殊。 零跑汽車去年躋身中國全年的十大新能源車企,以144,555輛的銷量位列第十,僅次於蔚來的160,038輛。但其全年的總銷量仍比20萬輛的目標少了近30%。 海外市場的潛力 不過,對於中國這樣競爭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來說,這個結果不算壞。僅去年一年,中國就推出了約100款新車型,大約15家公司倒閉。但根據惠譽評級去年11月的一份報告,今年中國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速預計將從2023年的約30%放緩至20%。 按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的說法,與其盯著放緩的國內市場不放,不如把目光轉向增長更為穩健的新能源車出口上。根據CAAM的數據,去年中國製造的新能源車銷量增長了38%,達到950萬輛,而新能源車的出口增加了78%,達到120萬輛。 這推動中國在去年坐上了全球汽車頭號出口國的交椅,這個位置此前多年由日本把持。 與斯泰蘭蒂斯的交易,可能有助於零跑汽車銷量的大幅提升。斯泰蘭蒂斯是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旗下品牌包括菲亞特、克萊斯勒和標緻。根據集團三季度的投資者介紹,對零跑汽車的投資瞄准的是全球市場,為此雙方在荷蘭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目標是到2030年,在中國之外的市場實現50萬輛的年銷量。 歐洲將成為零跑新能源車的第一個海外市場。如果預期中的歐盟調查認定中國向新能源車製造商提供了不公平的政府支持,那麼這家合資企業可以把生產放在歐洲,以避免可能徵收的反傾銷關稅。 斯泰蘭蒂斯認為,中國公司生產電動汽車的成本可以比西方公司低30%。在最近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該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談到與零跑汽車的合作時告訴分析師:「我將投資一家能夠與中國競爭對手競爭的中國車企。」 那麼,零跑汽車準備好迎接挑戰了嗎?從戰略角度來看,該公司早期專注於純電汽車是一個錯誤。去年1月,在銷量跌至約1139輛的低點後,該公司在3月份推出了一款雙動力增程車型,並在9月份開始交付另一款。 零跑汽車的首款全球車型C10也將同樣提供純電版和增程版。C10於去年9月的慕尼黑車展上首次亮相,從1月10日開始預售,起步價約為15.2萬元,約為競爭對手理想汽車(LI.US;2015.HK)類似車型L7的一半。零跑汽車表示,在預售開始後的24小時里,它收到了15,510個預購訂單。 儘管隨著中國新能源車銷售放緩,零跑汽車及其同行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但至少其2.05倍的市銷率與同樣虧損的蔚來汽車的1.47倍、小鵬汽車的2.81倍和理想汽車的2.75倍處於大致相當的水平。在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機構中,大多數認為其遭受重創的股價有巨大的上漲潛力,並押注與斯泰蘭蒂斯的合作可能正是其銷售進入快車道所需要的推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gal signed MOU with MISA

尋找中東資金的故事 富豪夥沙特建酒店王國

近年美歐對華實施打壓措施,香港的資本市場也受影響,外資基金不斷流走,港府及本地企業開始尋找新的投資者 重點: 富豪酒店及四海國際與沙特簽署合作備忘,共同在中東發展酒店 合作投資金額初步估計達50億美元,在中東建50家酒店,當中30家在沙特       劉智恒 中東壓歐美,成未來在中國內地及香港投資的一股新動力。 去年初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團走訪中東,向當地說好香港故事,上月沙特阿拉伯投資部(MISA)到港,與本港投資推廣署簽定諒解備忘錄。不到一個月,香港羅旭瑞家族旗下的富豪酒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078.HK)及四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120.HK),即與沙特簽定備忘錄,成為首家大型港企與沙特開展合作關係。 富豪酒店夥四海國際與MISA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合作酒店開發及項目管理,估計初步涉及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357億元)。富豪酒店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羅寶文透露,集團會以旗下的「富薈酒店」品牌作拓展,計劃到2035年前增加100間富薈酒店,包括在中東會新增50間,其中30間會選址沙特。除實際興建酒店外,亦會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即以富薈品牌提供酒店管理服務。 另外,富豪及四海又會成立投資平台,用作籌集資金發展及收購酒店相關項目之用,模式包括成立合營企業或投資基金,又會考慮通過沙特或香港的上市公司作為募資的平台。 沙特產業單一有風險 沙特阿拉伯投資部副部長Saleh Al-Khabti表示,沙特未來的發展,旅遊是關鍵的投資領域。去年沙特的入境旅遊人次超過1,800萬,遠超其他阿拉伯國家,預計未來10年,能保持每年約11%的增長率。 沙特的經濟情況跟澳門相近,大家也是靠單一產業去支撐國家收入,沙特是石油,澳門是博彩。沙特有感長遠不能只仰賴石油收益,特別新能源的發展,令未來石油的需求可能變得沒有那麼重要,於是要尋求多元化。 在此背景下,沙特推出「2030願景」計劃,具體是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新的投資機會,MISA就是負責推動國家投資策略,並為投資者提供更利便的商業機會。 自從歐美國家針對中國,不斷打壓,部分國際資金深恐受牽連而減少在中國內地的投資,政府於是要另覓投資者,適逢中東要多元化經濟發展,雙方一拍即合,遂拉起中東資金在內地投資的帷幕。 中東能頂半邊天 去年蔚來(9866.HK; NIO.US)先後獲阿布扎比投資局旗下的CYVN兩次入股,合共投資了33億美元,持有蔚來20.1%股權。另外,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投資華人運通2.5億美元。卡達投資局又以2億美元,認購企業管理軟件和雲服務提供的金蝶軟件(0268.HK)4.26%股份。 除了真金白銀投資入股,又透過合作發展項目。海昌海洋公園(2255.HK)與沙特阿拉伯旅遊發展基金(TDF)簽署備忘錄,將根據沙特的旅遊戰略合作,開發沙特阿拉伯王國海昌海洋公園項目。 正當沙特與中國內地企業打得火熱時,富豪系成首家港資企業搭上沙持這輛資金快車,未來對集團肯定十分有利。 富豪系的主席羅旭瑞,是香港老牌大家族鷹君集團(0041.HK)已故創辦人羅鷹石的兒子,羅旭瑞早年已脫離家族創業。80及90年代間,以財技聞名,先後收購多家上市企業,現時旗下共有五間上市公司,除富豪及四海外,還有百利保(0670.HK)、世紀城市(0355.HK)及富豪產業信託(1881.HK)。 97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加上本港樓市崩圍,羅旭瑞當年因過度投資房地產,集團負債累累,一度頻臨破產邊緣,可幸2003年沙士後中國推出自由行,刺激香港經濟,加上全球經濟復蘇,富豪系得以出售物業渡過難關。然而經此一役後元氣大傷,多年轉趨低調,是次借力沙特資金,在蟄伏多年後重新大展拳腳。 沙特或成大水喉 富豪酒店在港共有十家酒店,分別以富豪及富薈為品牌,除香港機場的麗豪航天城酒店是集團擁有外,其餘九家均只是負責為富豪產業信託經營及管理。此外,在上海、德州及西安,共管理四家酒店,另有一家在成都的酒店正在興建中。公司今年中期業績收入7.8億港元,按年跌25%,虧損7.6億港元。 這次與沙特的合作,富豪主要角色是以多年建立的酒店品牌,與沙特聯手發展酒店,並以及相關知識與經驗,提供營運及管理。至於沙特阿拉伯,透過MISA為富豪酒店物色當地的投資者、企業或基金,以提供資金去發展一系列酒店或相關的項目。對於富豪來說,若憑自己集團的財力,要在中東發展50間酒店實在力有不逮,若加上沙特的資本助力,就有能力擴展版圖。 至於四海國際,主要是經營物業發展及投資,但因為股價極為波動,市場有人戲稱其為「妖股」。合作消息公布後,股價一度急升23%。因市場估計,四海將會成為其中一個融資平台,沙特及富豪會透過這個上市載體與投資者或基金合作,出資發展或收購項目,協助富豪酒店在中東開疆拓土。 暫時來說,備忘錄只是初步的文件,最終發展如何仍有待觀察,特別要注意羅寶文說,本月或2月會再度出訪沙特,了解當地機場,並物色酒店選址。不過,總的來說,是次的合作,對富豪及四海肯定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HK Public Housing

地產快訊:未來建41萬公屋 足夠香港10年之用

劉智恒      ▷ 香港      公營房屋供應充裕 香港一直透過公營房屋去解決基層住屋需求,香港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多年來香港興建超過1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售出近51萬個資助房屋單位。現時房委會管理193個公共屋邨,約有210萬人居住在公屋。未來10年,房委會將建41萬個單位,足夠應付30多萬的公營房屋需求。 內地政府早明言要解決香港住屋問題,港府近年即時加把勁去發展房屋,公營房屋當然是重中之重,從政府的行動可見,未來公營房屋的供應問題理應不大。另外,政府同時亦增加推出私樓土地,加快及簡化規劃、以及重建與補地價等各項程序,亦籌劃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原在可見未來,私樓供應問題可以逐漸緩紓。然而,近期發展商擔憂樓市前景而不投地,接連有六幅土地流拍,對未來私樓的供應會有影響。 李寧買商廈被指不務正業 李寧(2331.HK)斥資近21億港元購入恒基地產(0012.HK)位於北角的「港滙東」,將用作香港總部,作為擴展香港及海外業務的分部辦公室。消息公布後,市場有認為李寧不務正業去投資物業,股價即時插水,迫得李寧急不及待斥資30億港元進行股份回購。 企業購商廈作總部其實並不罕見,只不過現時香港商廈租金回軟,而李寧收購金額又龐大,加上公司今年業績表現停滯不前,令市場批評聲音不絕於耳。不過,樓價起起伏伏難料,若有實際需要亦無可厚非,大家沒忘記的話,2001年時任金管局總裁的任志剛也在樓市疲弱時,以37億港元購入國金中心二期14層樓面,當時也被市場大肆批評,認為金管局不應置業;但今天回望,中環商廈價值以倍計上升,或許市場又說任志剛眼光獨到,決斷英明。 地產中介又要政府撤辣 那些人最想政府撤辣?答案是地產代理。仲量聯行預期明年中小型住宅樓價將跌10%,豪宅亦會下跌5%。該行香港主席曾煥平認為,政府只是減辣對樓市沒有大幫助,建議多項救市措施,包括要政府全面撤辣,並為首次置業的年輕人提供無息貸款等。 仲量聯行的建議非但要撤辣,還要落藥刺激樓市。事實上,樓市是否這樣差勁,或頻臨崩潰緣,以致要大力去拯救。若曾經歷97年的香港人,當年的情況遠較現時嚴重,亞洲金融風暴後,樓價一開首暴跌三成,接著經濟出現通縮,打工仔別說減薪,連工作也未必能保得住,租金又大幅下挫。相比現時情況,香港樓市及經濟遠遠未如當年嚴峻。 ▷ 內地      內房問題拖經濟後腿 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中國經濟續要穩中求進。但部份證券界對明年的內地經濟有一定保留。野村證券認為中央若將經濟增長定在4.5%會較合理,因為內房債務危機持續,將拖累內地經濟表現。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估計,內房企業債務沈重,開發商缺資金完成項目,地區政府要照顧保交樓,市民又不願置業,令市場陷於惡性循環,經濟增長受到影響。我們也認為,內地債務問題在明年不但難以解決,隨時會惡化,有企業或會被清盤,土地及項目有機被拋售,牽連整個內房市場,樓價有機進一步下滑。 碧桂園救亡態度正確 受債務困擾的碧桂園(2007.HK)公布,將持有的珠海萬達商管1.79%股權,以30.7億元售予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或萬達指定的一方。碧桂園指出,正積極化解階段性流動壓力,而且持有珠海萬達商管的權益有限,出售是提前退出及鎖定價格 。另外,碧桂園多名董事減薪,當中楊惠妍年薪由37萬元減至12萬元,莫斌及楊子瑩減幅最大,分別由每年300萬元及200萬元,降至12萬元。 按目前集團負債,出售少數投資股權套現是合理做法,至於減薪,區區數目只不過杯水車薪,不過起碼態度正確,能夠從自身開始去盡力救公司,不像中國恒大(3333.HK),在頻臨倒閉邊緣時,前主席許家印涉嫌藉與妻子離異,將資金調走美國。 ▷ 咏竹坊文章      恒大真的大到不能倒? 本周《咏竹坊》文章探討恒大問題,究竟一家負債逾兩萬億的公司,是否能大到不能倒,還是負債多到不能救?這情況確實讓債權人及中國政府費煞思量。債權人若要將恒大清盤,雖然恒大手上有龐大資產,但當短期拋出市場放售,肯定令供應大增,拖累整個樓市,樓價急跌,結果是資產價值大貶,債權人最終能收回多少,實屬未知之數。 若希冀政府打救,是否又過份樂觀?雖然恒大破產,勢必牽連甚廣,但正如前面所講,天價的債項又是否政府能解決;若政府出手,其它有問題的內房是否又要政府救助。事實上,政府的「白名單」已經提示,有資格接受政府融資支持的,只有財務相對穩健的房企。政府是怕市場的不利消息影響,會導致較健康的房企面對流動性的風險,於是才定出名單相助較健全房企。反之債務問題幾已病入膏肓的房企,若希冀政府出手,或許是市場一廂情願。…
Xiaomi quarterly results better than expected

小米季績超預期 利好因素或已透支

小米第三季度業績比市場預期強勁,但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卻跌穿1000元大關,為2019年第四季後首次。 重點: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季出貨量下跌,但小米出貨量卻上升,市佔率更連續三季有增長 小米預期市盈率逾廿倍,對比龍頭科網中概股估值不平      白芯蕊 港股2023年似乎難逃衰運,恒指年初至今跌逾一成,如無意外將會連續四年見紅。當中拖累大市最大元兇是美團(3690.HK)及京東(9618.HK),藍籌科技股中,小米集團(1810.HK)表現亮麗,是匯豐控股(0005.HK)及中國移動(0941.HK)後,第三大貢獻主力,令恒指今年未再跌得更深的重要支柱之一。 小米股價跑出,今年累飆42%(截至11月28日止),因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寒冬,但它仍成功霸佔更大市場佔有率。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跌1%至2.95億部,當中市佔率第一及第二大巨頭三星電子(005930.KS)與蘋果(AAPL.US),上季出貨量分別只有5,860萬和5,000萬部,按年分別降8.5%和5.5%,市佔率也從2022年第三季的21.5%和17.8%,下降到2023年第三季的19.9%和17%。 相反小米手機在環球市佔率卻有所提升。據小米第三季業績披露,集團上季出貨量達4,180萬部,按年增長4%,市佔率達到14.1%,年增0.5個百分點,更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市佔率按季增長,令集團上季經調整淨利潤約60億元(8.4億美元),大增1.8倍,遠比市場預期47億元佳。 不過,季績公布後翌日(11月21日),小米股價不升反跌,全日更挫4.9%,原因是市場關注平均售價及手機業務收入下跌,尤其是上季均價按年挫5.8%至只得997元,為2019年第四季首次跌穿1,000元大關,令小米第三季手機收入按年跌2%至416億元。 手機毛利率創新高 幸好受惠產品組合升級,同時境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以及核心零件價格下降,帶動智能手機毛利率在第三季按年大升7.7個百分點至16.6%,創紀錄新高,令上季手機業務毛利大升83.1%至69.3億元,足以抵消手機收入下滑及平均售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儘管小米手機業務收入下跌,但毛利率及銷量支撐下,集團總裁盧偉冰對明年形勢感樂觀。他在季度業績會上表示,集團最初預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今年會跌半成至一成,但第三季表現已明顯跌幅收窄,故有信心第四季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能重返增長正軌,更派定心丸料明年行業形勢樂觀,料全球手機出貨量按年將有機會增5%。 從近期小米14銷情火熱,手機業務毛利率創新高,連蘋果最強分析員天風國際的郭明錤亦睇好小米,大讚目前品牌認受性高,佈局亦全球化,遠比中國其他手機品牌具有更大競爭優勢,估計明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將有雙位數增長,相信今年第四季及明年利潤有望超過市場預期。 冀登上世界五大 除小米14大賣外,集團更大賣點是小米電動車有望在2024上半年登場。據內地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車申報資訊顯示,市場期待已久的小米汽車,最終會以轎車形式出現,電池則會採用比亞迪(1211.HK;002594.SZ)旗下的弗迪電池,以及寧德時代(300750.SZ)供應的三元鋰電池。據報小米汽車已經小量試產,預計12月批量生產,明年2月開售。盧偉冰在季績會中亦大展雄心壯志,希望用15年至20年時間,打入世界頭五大車廠。 早在十年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對發展電動車已雄心勃勃,2013年他曾先後兩次拜訪特斯拉(TSLA.US)行政總裁馬斯克,隨後更購買特斯拉電動車,之後更入股多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包括在2015年參投蔚來(9866.HK, NIO.US)A輪融資,翌年進一步加碼投資蔚來。到2017年參投小鵬汽車(9868.HK, XPEV.US)A+輪融資。至於汽車電動化領域方面,小米已投資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的蜂巢能源,還有贛鋒鋰業(1772.HK;002460.SZ)旗下的贛鋒鋰電,連下一代的固態電池與電池原材料領域,也已見小米投資的身影。 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 不過,電動車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特別是特斯拉連番減價搶佔市場,加上理想(02015.HK, LI.US)MEGA大賣,還有比亞迪擁有一條龍電動車產業鏈,變相在成本擁有極大優勢,更大敵人是老對手華為,首款轎車智界S7比小米汽車更早登場,華為董事長余承東揚言會蝕錢賣車,因此小米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汽車市場,闖出血路絶不容易。 更何況小米估值絶對不平,據《彭博》數據顯示,集團預期市盈率達21.2倍,預測股本回報率(ROE)只得10.6%,對比中概科網龍頭騰訊(0700.HK)、阿里巴巴(9988.HK)及京東(09618.HK)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8.5倍、8.6倍和9.7倍,ROE則分別達16.3%、12.3%和11.1%,小米不單市盈率貴,ROE亦偏低,加上電動車業務經營初期難免會面對燒錢情況,相信小米股價在早前抽升過後,現水平已透支近期利好因素。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is Chinese maker of electric vehicles has emerged as the No.4 auto brand in the world after Toyota, Volkswagen and Honda.

新能源車價格戰 比亞迪勝特斯拉

這家中國新能源車龍頭,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品牌,僅次於豐田、大眾汽車及本田 重點︰ 比亞迪最近公佈盈利預喜,預計第三季淨利潤為95.5億元至115.4億元,按年大升最多一倍 該公司在新能源車價格戰中仍能維持盈利高速增長,市場認為受惠於垂直產業鏈,更有效控制成本   裴梓龍 今年初,新能源車掀起價格戰,各大品牌相繼減價搶佔市場,到8月再打響次輪降價混戰,特斯拉(TSLA.US)、比亞迪(1211.HK)、蔚來(NIO.US; 9866.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和上汽大眾等多款新能源車紛紛降價,希望在消費不振的大環境下,捍衛市場佔有率。 這場「無煙之戰」雖然仍在繼續,但兩家巨頭率先公佈成績,結果來自中國的比亞迪頂住了壓力,相反特斯拉的業績在價格戰中暫告敗陣。 根據比亞迪在10月17日晚上公佈的第三季盈利預告,期內淨利潤在95.5億至115.4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升67%至102%,平均每天賺逾1億元;至於首第三季盈利在205億元至225億元,大增120%至142%。公司表示,旗下新能源車銷量持續創新高,穩居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 相反,特斯拉第三季盈利按年大挫44%至18.53億美元(136億元),收入233.5億美元,增長速度為9%,比華爾街預期低,並創三年以來最小升幅。最令市場失望的是,特斯拉第三季毛利率受價格戰嚴重拖累,比去年下降7.2個百分點,只有17.9%,是超過四年以來的低點。 業績公佈後,兩家公司翌日股價高下立見,比亞迪大漲6.9%,反觀特斯拉重挫9.3%,創三個月最大跌幅,上周更累跌逾15%。 近年比亞迪在國策支援下發展迅速,根據TrendForce的資料,以銷量計算,該公司今年8月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品牌,僅次於豐田、大眾汽車與本田,而比亞迪的純電動車銷售,與特斯拉的王者地位也只是一步之差。 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資料顯示,比亞迪前首三季累計銷量按年增長76.2%至207.9萬輛,已完成今年目標300萬輛的近70%,純電動車銷量共104.8萬輛,按年增長八成。單計第三季,其電動車銷量為43.16萬輛,比第二季增長23%,特斯拉第三季的交付量則為43.5萬輛,兩者差距只有約3,400輛。 作為世界兩大新能源車企,比亞迪一直在狙擊特斯拉,去年相繼推出對撼特斯拉Model 3及Model Y的「海豹」及「海豚」車款。投行瑞銀更拆解了「海豹」的成本,由於75%的零件由比亞迪自行生產,它比在上海超級工廠出產的特斯拉Model 3低15%,更比大眾在歐洲生產的類似車型便宜多達35%。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稱,比亞迪第三季盈利增長的幅度高於整體銷量,意味在市場大打減價戰的時候,它每輛車的利潤反而增加,這點最令市場驚喜。 他分析說,隨著銷量持續上升,規模效應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比亞迪有自己的電池,旗下也有比亞迪電子(0285.HK)提供零件及晶片,這種垂直產業鏈模式是其絕對優勢,更容易控制成本。」 與特斯拉不同的是,比亞迪一直維持「車海戰術」,推出大量車款,除了「海豚」及「海豹」外,下半年至少陸續推出其他6款新車,加上在高端市場部署了「仰望U8豪華版」,售價逹109.8萬元,助力盈利上升。 另一方面,比亞迪早在兩年前已宣佈「乘用車出海」計畫,目前已經進軍巴西、澳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去年更打入歐洲19個國家,最近進一步在匈牙利首都開設兩家門店,推出BYD ATTO 3、「海豚」及「海豹」三款純電動車,是公司進入中東歐市場的首站。 海外增長成新引擎 比亞迪出海成績相當不錯,9月份乘用車出口量達28萬輛,按年增長2.6倍,出口量佔整體銷量9.8%,公司更明言海外將會是主要增長引擎。為減低物流成本,比亞迪正在海外擴充廠房,去年9月在泰國購地建廠,估計主攻東南亞;今年1月宣佈與鳥茲別克汽車工業公司合作於當地生產,可能是為了進軍中東;7月再宣佈於巴西設廠,可想而知其海外擴充的野心。 楊韻銳認為,特斯拉在海外增長有一定阻力,例如難以進入低價的東南亞市場,「相反比亞迪有能力推出廉價車款,其次是充電問題,由於歐洲的充電設備仍然不足,特斯拉是純電動車,而比亞迪有提供混能車,加上車價具競爭力,因此看好公司在歐洲的發展。」 從估值上看,比亞迪的預測市盈率只有22倍,特斯拉則為約56倍,前者相對被低估,估計部分是反映股神巴菲特的沽貨壓力,以及中國整體股市疲弱。…
WM Motor faces uncertain road with Kaixin

威馬汽車冀合併開心汽車赴美上市 (下篇)

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痛苦的大洗牌,這兩家陷入困境的公司,上周簽署並購意向書, 重點: 即使新能源車企正在進行洗牌,開心汽車計劃通過收購威馬汽車和另一家新能源車企,轉型為新能源車製造商, 自宣佈收購威馬汽車以來,開心汽車的股價已下跌44%,雖然之前進行合股,但現時股價已重返1美元大關      欲閱讀本文上篇,點擊這裡 譚英 希望借殼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0860.HK)在港上市的計劃落空數天後,四面楚歌的新能源車製造商威馬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上周宣布,找到了白武士——開心汽車控股(KXIN.US)。至於市值只有區區5700萬美元的開心汽車,究竟是何方神聖?  威馬汽車需要人來拯救這艘正在下沈的巨輪,包括因缺乏資金而在今年停擺的業務,但坦率地說,開心汽車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威馬汽車需要的那種大救星。開心汽車曾有抱持機會主義的態度進行變身,包括最近進軍新能源汽車。最新這次轉型的時機似乎也不太好,在經歷了2018年至2020年的新能源車繁榮期(中國三分之二的新能源汽車是在這期間登記的)後,過熱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了大洗牌的跡象。 繁榮正在迅速成為歷史,而擁有百度(BIDU.US; 9888.HK)和騰訊(0700.Hk)等重量級投資者支持的威馬汽車,是昔日「電車四小龍」中,首家陷入掙扎求存境況的企業。 最初的救世主Apollo出行並沒有給威馬汽車帶來多少收入。但該公司擁有超級富豪的持者,包括李澤楷的電訊盈科(0008.HK)和已故賭王何鴻燊的信德集團(0242.HK)。相比之下,開心汽車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撐它的雄心壯志。開心汽車通過發行新股收購了兩家新能源車企,即晨星汽車和現在的威馬汽車,這稀釋了現有股東的股份,他們長期以來一直遭受著煎熬。 在9月11日宣佈與威馬汽車簽訂非約束性並購意向書三天後,開心汽車宣布將股份15合1,以使股票達到納斯達克交易價格不低於1美元的要求。合股令每股股價提升,並可給投資者帶來精神上的振奮,不過它們不會改變公司市值。 但開心汽車這次合股並沒有帶來積極情緒,反之合股生效以來,該股在五個交易日內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市值。自宣佈與威馬汽車合併以來,開心汽車股價已下跌44%,哪裡是投資者有信心的表現。 開心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林明軍表示,威馬汽車時尚的產品和強大的品牌與開心汽車是「絕配」。「通過本次並購合作,威馬汽車將擁有更大的資本舞台,更好地推動智慧出行產業的發展,」他說。 開心汽車現在的首要任務之一——也是最大的任務,就是找到啓動威馬汽車今年暫停業務所需的資金。該公司是中國少數幾家自建工廠的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努力,當時看起來令人欽佩,但現在再看似乎是狂妄的表現。中國其他大多數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都依賴第三方製造商。 迂迴的旅程 開心汽車進軍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可謂一波三折。早在2020年8月,公司就宣佈將關閉二手車經銷業務,並預計收入將出現暫時下降。當時,開心汽車與進口汽車電商平台海淘車網合併,後者的創始人林明軍出任新CEO。一年後,公司宣佈與北京步甲運車簽署了1萬輛新能源物流車的供貨訂單,為期五年。 在協議簽訂前幾個月,沒有任何新能源車製造經驗的開心汽車,於2021年8月收購了河南御捷時代,並表示已在華東城市蘇州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總部。接著,該公司又通過發行新股,收購了御捷時代的母公司晨星汽車,交易是在宣佈收購威馬幾周前完成。 據開心汽車稱,晨星生產的朋克牌迷你電動車,在中國生活水平較低的小城市很受歡迎。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宣佈訂單數已經達到5萬輛,並準備把新能源車作為公司的「首要事項」。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威馬的高端新能源車,將擴大開心汽車的產品系列。後者還將獲得威馬汽車在溫州和黃岡的兩個生產基地(年產可達25萬輛),以及由621家實體店組成的銷售和服務網絡。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開心汽車真的能拯救威馬汽車及其CEO沈暉嗎?這位吉利汽車的前高管,因在2010年策劃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海外並購案——收購富豪,而讓人刮目相看。 當然,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但開心汽車的財務狀況看起來並不太令人鼓舞。到2022年底,公司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僅有710萬美元(5186萬元),與威馬汽車重啓運營所需的資金相比,這個數字微不足道,而就在今年1月,威馬汽車的估值還高達20億美元。 開心汽車2022年的營收只有區區8,280萬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67%,淨虧損8,470萬美元。該公司於201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但自2019年以來一直沒有盈利,2020年虧損530萬美元,2021年虧損1.96億美元。它仍然欠著前母公司人人網(現已更名為Moatable,MTBL.US)的貸款。 開心汽車加速推出新能源汽車的時機,可謂生不逢時。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迅速整合,隨著政府補貼的削減,車企紛紛大幅降價。專家認為,最終可能只有5到10家企業能活下來——與2017年估計的300家企業相比,只剩零頭。在那段時間湧現的眾多初創企業中,只有少數幾家取得了相對穩定的銷量,比如蔚來(NIO.US; 9866.HK)、小鵬(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和合眾汽車。曇花一現才是常態,比如自游家,它已於去年12月停止了運營;還有雷丁汽車和拜騰,它們分別在今年5月和7月提出了破產申請。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Weima

借殻Apollo失敗 威馬急併開心汽車求翻身 (上篇)

威馬借殻Apollo失敗後,將與開心汽車併購,雙方已簽署意向 重點: Apollo出行終止收購威馬汽車,意味威馬借殻上市港交所失敗 威馬汽車轉而與開心汽車協商,後者將增發新股,併購威馬全部權益      欲閱讀本文下篇,點擊這裡 伊索 如果是由老師傅去打擂臺,是否一定勝算更大?這幾年內地新能源車開始爆發式增長,但當初被市場最為看好的威馬汽車科技集團,反而就淪為資本市場棄兒。隨著近日借殻港股上市失敗,其處境更加岌岌可危。這個故事所帶來的啟示:如果是在一個未知的擂臺,越是成功的經驗,反而更容易導致失敗。 9月8日,Apollo出行(0860.HK)宣布,終止以20.2億美元(147.2億元)收購威馬汽車的交易,意味著後者借殼上市告吹。但深陷困境的威馬汽車仍在掙扎自救。在9月11日,在美上市的中國二手車經銷商開心汽車 (KXIN-US) 宣布,已經和威馬汽車簽署非約束性併購意向書,將增發一定數量的新股,併購其股東持有的 100% 股權。具體作價及發行多少新股也沒透露。 不過,開心汽車目前正處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階段,能否挽救威馬汽車非常成疑? 開心汽車股價低迷,近期更跌至0.2美元水平,美國納斯達克要求,上市公司股價必須維持在1美元或以上,否則可能會被退市。開心汽車在9月14日進行合股,將15股合為1股,才得以逃過被退市命運。 沈暉在車界叱咤一時 2015年,在內地新能源車市場大爆發的前夕,被譽為是「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第一人」的沈暉創辦了威馬汽車。沈暉在傳統車企行業戰績非常彪炳,曾操盤吉利集團完成中國汽車工業史上最大的海外併購,將當時中國人眼中遙不可及的汽車品牌瑞典富豪(內地稱:沃爾沃)收入囊中,並負責重組富豪汽車全球的治理架構。 創始人有著這樣的履歷,新能源汽車又是最被看好的超級賽道,可以想見威馬汽車創立後拿錢拿到手軟。威馬汽車成立以來共進行了A至D輪12次融資,累計融資約410億元。該公司的D輪融資高達100億元,這也是當時內地新能源車企史上最大單輪融資。同時,威馬汽車也引進了包括騰訊、百度、紅杉中國、盈科資本、長江產業基金、合肥產業引導基金等眾多知名企業或機構。 錢多氣就壯,在巨額資金的加持下,身為「老師傅」的沈暉,帶領具有豐富傳統車企經驗的高管團隊,建成了內地新能源車企中,首個自主建成投產的製造整車工廠。2018年9月,威馬交付首款車型威馬EX5;在2019年,威馬以1.7萬輛的成績坐上新能源車銷量亞軍的位置,與蔚來(9866.HK, NIO.US)、理想(2015.HK, LI.US)、小鵬(9868.HK, XPEV.US)並稱「四小龍」。 威馬汽車一開首就是自建整車工廠,其實是一件非常「土豪」的事情,畢竟其它「三小龍」:蔚來、理想、小鵬最開始也是選擇代工模式。但事後回顧,當時沈暉團隊基於在傳統車企的經驗,堅持高起點搞車廠,並不是一個明智選擇。公司擁有兩家完全自有、高度自動化的自建工廠,溫州和黃岡工廠的總產能達到25萬輛,但如今產能利用率極低,導致生產成本高企。 連年虧損裁員減薪 造車是一門極度燒錢的生意。根據威馬汽車此前發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淨虧損分別為41.5億元、50.8億元、82.1億元,虧損額逐年增加。2021年,威馬汽車連續發生自燃現象,遭遇產品品質危機,這些也都給進入2023年後的停產停銷、降薪裁員、拖欠貨款等等問題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在2022年,威馬全年銷量約為3萬輛,較2021年大幅下滑。但同一年,「蔚小理」的銷量分別是12.25萬輛、12.08萬輛、13.32萬輛。同為昔日的「四小龍」,威馬汽車已經被遠遠拋離賽道。 雪上加霜的是,威馬汽車的上市之路充滿坎坷,從最早準備衝刺內地科創板,到後續謀求海外上市,遭遇中概股赴美上市停滯後,再次轉道香港IPO,又因為上海疫情遇阻。通過Apollo出行借殼上市又告吹,現在只剩下開心汽車的收購協議可以落實,能夠實現美股上市這一線渺茫的希望。 由於資本運作遲緩,導致威馬汽車一失再失,同一起跑線的「蔚小理」均借助行情窗口期順利登陸上市,獲得大額輸血,可以燒錢搞研發加強競爭力。如今,全球地緣政治衝擊加劇,資本市場低迷,威馬汽車或許已錯過了上市時機。 威馬汽車創辦人基於以往輝煌成績的自負,以傳統車企的邏輯造新能源汽車,是走到如今困局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何全球車企巨頭都已經在新能源車奮起直追,但還是都打不過特斯拉這個後起之秀的原因。因為在新的領域,只有放下以往認知的包袱,才能勇往直前。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