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ailing pioneer adds reinvented MDL Wholesale to IPO shopping list

麥德龍供應鏈收入佔比最大的業務,是主要服務系內物美集團,故毛利率偏低

重點:

  • 物美科技剝離零售業務,變身麥德龍供應鏈再闖關在香港上市
  • 上市前投資者包括騰訊、聯想等,惟同業估值不高

白芯蕊

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2021年曾計劃將兩大皇牌業務包括物美超市與麥德龍中國門店,打包成物美科技在香港上市,惟最終未能成事。不過,物美科技經過重組剝離零售業務後,計劃將旗下主營食品供應鏈服務的麥德龍供應鏈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說起張文中,確是位傳奇人物,2006年曾因犯詐騙罪、單位行賄罪、挪用資金罪而被判入獄,直到2013年因減刑獲釋放。張氏強調自己無犯案,不斷堅持最終沉冤得雪,最後在2018年改判無罪。

至於物美集團則由張文中在1994年創辦,最初經營得有聲有色,物美更是內地率先使用自主開發的POS(銷售點情報管理)和MIS(管理信息)系統。但自領軍人物張文中入獄後,加上阿里巴巴和京東集團的崛起,令物美進入低潮期。

不過,經歷冤獄的張文中似乎有新領悟,更在2021年彭博訪問時稱「一切都會過去」,更帶領整個物美系內集團重新出發。

儘管如此,當前的零售格局競爭激烈,在百貨方面要與阿里巴巴和京東對抗,在食品雜貨領域則要面對拼多多、美團、叮咚和盒馬鮮生的挑戰。

根據麥德龍的上市申請文件中顯示,集團1994年使用物美品牌進行營運,到2008年擴大發展至提供餐飲服務及分銷業務,在2020年更向德國企業Metro AG收購麥德龍中國,以物美及麥德龍中國品牌開展零售業務,但到2024年將零售業務出售給控股股東。至於計劃上市的麥德龍供應鏈,目前只專注向中國地區提供食品快消供應鏈解決方案。

儘管剝離零售業務,但集團股東仍星光熠熠。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上市前投資者便包括騰訊旗下的意像構架投資、聯想集團旗下的Ultimate Lenovo Limited、中國光大控股旗下的耀藝、內地險商大家保險集團及招商銀行旗下的Easy Joy Ventures Limited等等。

零售商配送佔六成

回顧過去業務表現,麥德龍供應鏈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收入分別為278.2億元、271億元和248.6億元,業務佔比最大是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分別佔2021至2023年總收入的59.8%、60.6%及60.1%。

所謂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業務,即向客戶提供倉儲、庫存管理及物流解決方案服務,現時麥德龍物流網絡方面,在中國擁有兩個中央配送中心、16個區域配送中心和100個地區履約中心,最主要客戶是物美集團,涉及內地100家麥德龍品牌門市,以及物美品牌366家超市及304家便利店,提供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

除物美集團外,客戶亦擴展至包括湖北及湖南以外地區的獨立第三方連鎖零售商,包括食品及非食品類別,故此麥德龍供應鏈商品組合總處理量達3.4萬個SKU(存貨單位)。

無可否認,中國食品快消供應鏈行業增長快。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該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7.04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9.9萬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1%,預計2023至2028年複合年增長率稍微加快至7.4%,即到2028年市場規模可提高至14.1萬億元,意味行業理論上增長動力仍平穩。

不過,值得留意是麥德龍供應鏈佔比最大的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業務,由於客戶主要是系內物美集團,故2021至2023年該業務毛利率只分別有3.4%、3.3%及3.7%,實屬一個偏低水平。

幸好麥德龍其他業務較爭氣,當中收入佔比第二大的食品服務及配送解決方案(佔2023年收入14.2%),去年毛利率達20.6%,收入佔比第三大業務的福利禮品解決方案(佔2023年總收入14.1%),去年毛利率則達17.7%,最終拉高整體集團去年毛利率至10.7%,也帶挈麥德龍2023年經調整淨利潤達4.3億元,按年升4.4%。

港股勢弱難獲高估值

細看目前香港上市的物流供應鏈企業,較大成交及市值的股份分別是京東物流(2618.HK)與嘉里物流(0636.HK)。據彭博數據顯示,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6.5倍和8.8倍,麥德龍較兩者規模要少,未必能爭取高估值,以去年盈利約2.5億元計算,若以7倍市盈率上市,在港市值約19億港元。

尤其是香港股市整體氣氛仍偏弱,除人民幣持續貶值外,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贏面較大,有機會令中美爭拗升温,嚇怕投資者重回港股,就算目前恒指要重上兩萬點大關也頗有拉牛上樹之感,加上新股市場表現差,綜合上半年合共29家新股上市,當中15隻首日掛牌便跌破招股價,對新股上市的企業,絶對是一個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興通訊第三季淨利大減87%

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達289.67億元(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1%;但淨利潤僅2.64億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計,收入總額達1,005.2億元,同比增長11.63%,淨利潤降至53.22億元,按年下滑32.69%。期間營業成本大增30.08%至698.11億元,增速遠高於收入增幅。 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按年減少77.9%至17.77億元,主要因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報268.01億元,按年減少15%。 中興通訊A股周三低開7.9%,至中午休市報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眾假期休市。該股在深證及港股在過去六個月均上漲近5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計劃投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香港IPO

據彭博社周二報道,美國共享出行巨頭優步科技(UBER.US)計劃投資中國兩大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將在香港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优步可能在小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資約1億美元,但未披露對文遠知行潛在投資的金額。 小馬智行擬在香港上市籌集近10億美元資金,而文遠知行的集資目標約為4億美元。兩家公司預計將於11月6日在香港掛牌交易。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於約一年前在美國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來越多在紐約掛牌的中資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資兩家公司在美國的IPO,並與它們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周二,小馬智行美股上漲11%,較IPO發行價累升約68%;文遠知行股價同日亦漲5%,但仍較其美國上市價低約2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資者湧入中國股市 中信証券迎來黃金期

得益於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熱潮的帶動,中國最大券商中信証券第三季度營收與利潤均大幅攀升 重點: 中信證券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增52%,營收增速與支持平 中國股市的上漲推動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場復蘇則帶動其投行業務攀升    梁武仁 中國股市擺脫多年低迷,重獲資金追捧之際,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時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財報顯示,受市場回暖推動,這家中國最大券商三季度淨利潤同比激增52%至94億元(約合13億美元),營收增長56%至228億元。營收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收入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的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個月,中信證券收入同比增長33%,淨利潤同比增長38%,在經歷同等時長下滑周期後,首次實現連續兩年利潤增長。 上述數據印證,儘管宏觀經濟仍顯疲弱,但作為頭部金融集團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證券正受益於科技板塊帶動的股市反彈。牛市行情直接帶動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時也為其所持資產帶來估值收益。 與此同時,香港IPO市場復興對雄踞亞洲投行金字塔頂的中信證券構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資活動再度升溫,眾多中國企業爭相把握機會,利用香港這一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市場籌集新資金,以支持業務擴張,特別是海外發展。憑藉其廣泛的人脈與強大的承銷能力,中信證券在這場IPO盛宴中佔據吸金制高點,有望從大量新股上市中獲取可觀手續費收入。 中信證券傭金收入結構顯示,內地及香港兩地股市繁榮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業務。首先,經紀業務淨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長51%至約110億元,佔公司季度收入總額近半。 中國股市持續升溫 如此表現實屬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間,中國股市表現火熱,上證綜指漲幅逾12%,而以科技股為主的深證成指更飆升超過30%。強勁市況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傭金收入水漲船高。特別是中信證券憑藉其行業龍頭地位與品牌規模,在吸引散戶投資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務方面擁有明顯競爭優勢。 經歷長期低迷後,港股IPO市場強勢復蘇,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佣金收入順勢勁增32%至37億元。今年首九個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資約23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該數據令香港遙遙領先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重奪全球最大IPO市場桂冠幾無懸念。 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遞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請,平均每天超過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國「十一」黃金周假期導致市場短暫放緩,申請活動仍保持活躍。 這波新股熱潮為中信證券帶來豐厚收益。該公司在亞太地區(不含日本)投行手續費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這家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於5月在港集資超過50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個案是挖掘機製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剛完成募資16億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證券擔任承銷商。 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收入亦上升16%,達87億元。雖較另兩大業務增速稍顯溫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環境下,眾多企業尚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已屬難能可貴。 不過,中信證券的順境能否持續猶未可知。當前A股市場高漲情緒或難以為繼,其與消費疲軟、地產低迷等經濟結構性短板已然脫節,更遑論中美貿易摩擦壓力。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創年內新低。 此類隱憂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當下,投資者不僅湧入A股,更競相增持中信證券股票(H股年內漲幅56%),因其被視為中國市場的投資風向標。目前,該股市盈率達17倍,高於主要競爭對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與國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證券無疑正處於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它能否長期維持這種勢頭?當投資者最終意識到中國經濟可能無法支撐當前的樂觀情緒時,這波行情是否會遭到現實檢驗、從而削弱其優勢,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海辰儲能營收飆升 更新香港IPO申請

儲能企業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請,顯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69.7億元(約合9,800萬美元),同比飆升224.6%,毛利潤激增逾10倍至9.16億元。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是全球頂尖的儲能系統(ESS)電池及成套設備製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針對多元應用場景定制的儲能產品與解決方案,業務貫穿全產業鏈——從儲能電芯到集成儲能系統和端到端解決方案。 公司處於儲能需求爆發式增長的風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國本土生產儲能系統的中國企業。自去年起已實現調整後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續此態勢,經調整淨利潤達2.47億元,正快速邁向全年淨利轉正的目標。 海辰儲能憑借差異化技術構築顯著競爭優勢,尤其在長時儲能賽道擁有很大的領先優勢。公司強調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時儲能電池的企業。 公司規模化生產覆蓋587安時與1,175·安時等多規格儲能電芯,形成適應電力和工商業場景的產品矩陣。公司亦是業界首家實現314安時儲能電池量產的企業。 陽歌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