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YU.US
DouYu's revenue slides 30% in first quarter

董事會主席在刑事調查中失聯影響下,這家直播遊戲運營商一季度收入下降30%,較上一季度23%的下滑有所加速

重點:

  • 鬥魚一季度的大部分關鍵指標都下降20%或以上,包括收入下跌30%,每用戶平均收入下降24%
  • 自去年11月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因涉嫌開設賭場罪被逮捕以來,公司一直由一個三名成員組成的臨時管理委員會領導

陽歌

鬥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DOYU.US)的名字意思是「奮鬥的魚」,但如今看上去更像是一條失去了頭,在中國充滿競爭和監管風險的遊戲市場中奮力游動的魚。這些挑戰在公司週三公布的一季度業績中非常突出,幾乎所有主要指標都暴跌了20%或以上。

2021年與主要競爭對手虎牙(HUYA.US)的合併計劃,被中國市場監管機構否決後,公司就陷入了困境。這筆交易是由兩家公司共同的主要支持者騰訊(0700.HK)安排的。作為兩家公司中規模較小的那一個,鬥魚似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

公司的收入在2020年達到頂峰,此後一直在下滑,因來自短視頻服務的競爭加劇,不斷侵佔直播領域,導致它難以保持市場地位。雪上加霜的是,鬥魚在過去三年里,還受到一系列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活動的監管打擊。

去年11月,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陳少傑因涉嫌開設賭場罪在成都被捕,進一步加深公司的困境。在4月底提交的年報中,公司稱不知道陳少傑受到的指控,似仍在等待更確切的消息,然後再決定是否任命新的或代理首席執行官或董事會主席。

期間,公司由三人組成的臨時管理委員會領導,其中唯一的“C級”成員是首席戰略官蘇明明。自2019年在紐約首次公開募股以來,公司從未有過首席財務官,最高財務負責人是財務副總裁曹浩,也是管理委員會三名成員之一。三人委員會中的另一名成員是任思敏,他是在委員會成立時才被任命為副總裁。

鬥魚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文明於2021年辭去聯席首席執行官一職。

這一切讓我們認為,鬥魚在發展的關鍵時刻,看起來就像一艘沒有船長的船。這導致它一季度的各項指標加速下滑,尤其是收入從去年同期的14.8億元下降30%至10.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下降速度,較去年第四季度23%的收入降幅有所加速,而那是陳少傑仍在公司發揮積極作用的最後一個時期。

投資者對最新報告不太滿意,在週四的交易中鬥魚股價下跌2.3%。儘管存在諸多問題,但隨著在美上市的中國股票普遍上漲,該股今年迄今其實上漲了大約6%,自3月底以來上漲約50%。

但即便如此,公司的市銷率(P/S)依然很低,僅為0.45倍。虎牙的市銷率為1.22倍,幾乎是它的三倍,而中國領先的短視頻平台之一快手(1024.HK)的市銷率更高,達到1.89倍。

指標下滑

鬥魚營收下滑30%,與一季度幾乎所有主要指標的走勢一致。公司的用戶正迅速流失,而留下來的用戶花費也減少。

核心的直播業務營收從去年同期的13.6億元,下跌41.5%至8.01億元,仍佔總營收的80%。曹浩表示:「雖然我們鞏固了基本面,但仍面臨宏觀經濟疲軟、直播業務持續調整,以及運營不確定性帶來的營收壓力。」

公司的平均移動月度活躍用戶(MAU)同比下降10%,至4530萬,管理層將原因歸咎於來自短視頻網站的競爭。更令人擔憂的是,季度付費用戶更是從一年前的450萬下降到340萬,降幅高達24%。留下來的付費用戶,在該平台上的支出也有所減少,季度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同比下降24%,從314元降至238元。

財報中一個小小的亮點是「廣告及其他」業務收入翻了一番,增至2.39億元,佔收入的23%,而去年同期的佔比僅為7.7%。管理層表示,重大進展大多來自較新的服務,比如基於語音的社交網絡服務等。

不過,好消息轉瞬即逝,鬥魚在財報中還披露,公司自願與某些第三方主播歷史非法活動相關的1.117億元收益,退還給了相關部門。公司表示,已將這筆款項記為本季度的運營費用。公司沒有進一步詳細說明,不過時間似乎與涉及陳少傑的開設賭場調查有關。

公司表示,自願退還資金對其業務「沒有重大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該公司未來不會面臨處罰或其他監管行動,這可能是今後的另一個潛在風險。

這一額外開支,加上其他因素,削弱鬥魚的毛利潤,使其下降了38%至1.09億元,毛利率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至10.5%。

公司報告本季度淨虧損8,800萬元,是公司連續第二個季度虧損,此前連續四個季度盈利。公司近期無需擔心現金短缺,因截至3月底它持有現金67.6 億元,僅略低於比去年年底的68.6億元。

儘管如此,再次陷入虧損對公司來說,仍是一個重大挫折,這與陳少傑的失聯大致相對應。因此,在陳少傑的問題得到解決,並且公司重新找到一位合適的掌舵人,帶領公司渡過當前的難關之前,我們不會對它繼續虧損感到意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老鋪黃金折讓4.5%配股籌27億港元 用於增加黃金儲備

珠寶零售商老鋪黃金股份有限公司(6181.HK)周三公布,以每股732.49港元配售約371.18萬股新H股,較前一日收市價767港元折讓約4.5%,預期淨籌27.07億港元。此次配股佔擴大後H股及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2.59%及約2.1%。 公司表示,籌資所得七成將用於增加黃金存貨儲備,以應對聖誕、元旦及春節等銷售旺季;一成用於門店拓展及現有門店優化與擴建;餘下兩成則用作補充流動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包括人才引進與營運支出。 老鋪黃金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251%至123.5億元,期內利潤同比增285.8%至22.67億元。公司曾於5月配股籌資約26.98億港元,截至9月底結餘約1,000萬港元。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707.50港元,跌7.7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謀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資拓海外

這家支付服務提供商計劃上市集資擴展海外業務,冀扭轉營收與利潤雙降的局面 重點: 謀求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外拓展增長空間,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為抵消本土市場營收及利潤下滑的影響,這家支付領域公司正尋求新增長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國企業的重要命題。此類行動能否成功雖當別論,畢竟中國企業不僅面對中國同行的競爭,在陌生的海外市場難免碰到當地及全球老牌競爭對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這一行列,擬通過赴港上市為海外擴張募集資金,提升國際聲譽。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中,這家公司旗幟鮮明地表明,此次募資核心目標是構築全球化佈局。 拉卡拉謀劃宏大的國際化擴張計劃並非孤例。伴隨中國經濟承壓,後疫情時代下,從製造業到零售、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眾多企業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軟增長。不過,海外擴張知易行難,需長期投入且耗資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資之舉正源於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及中國香港設有子公司;這些海外業務實際創收不多,甚至還未產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營收規模過小,無法在財報中進行區域細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堅信局面可以扭轉,寄望作為港股主力的國際投資者能理解其全球化願景,並注資助其實現目標。 公司給出初步出海路線圖,稱將優先運用上市資金,重點開拓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美洲及歐洲市場;實現在所有核心經濟區域的戰略佈局。具體舉措包含牌照申請、組建本土團隊、設立新辦事處及展開全域營銷推廣。 此外,拉卡拉計劃強化技術實力,開發全球化產品;同時,物色有助於國際業務發展的並購機會。 作為中國元老級支付企業,拉卡拉在國內缺乏支付寶、微信及銀聯的知名度與規模效應。去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3%至57.5億元人民幣(約合8.0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頹勢加劇,營收同比再降11%至26.5億元,業績表現凸顯其本土市場困局。 盈利持續承壓 盈利能力弱化對拉卡拉構成同等嚴峻挑戰。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間,從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約25%。毛利率惡化因向渠道合作夥伴提供的佣金費率不斷上升,即通過渠道合作夥伴,向商戶推廣POS終端設備支付的佣金佔營收比例持續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費用同比降幅不足1%,遠低於其同期10%的營收跌幅。差距如此懸殊,原因或在於市場競爭白熱化,迫使公司讓利渠道合作夥伴,以犧牲利潤空間換取合作。此類情形將導致盈利惡化及營收下滑的雙重打擊。 由此引發盈利持續滑坡,2023年以來公司利潤連年下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減41%,從去年同期的4.2億元縮水至2.48億元(約合3,500萬美元)。 拉卡拉將海外擴張視為重振盈利增長的押注,同步推進的還包括,加強依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向商戶提供超越支付範疇的綜合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 這類「端到端數字化解決方案」當前營收貢獻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於銀行卡及二維碼支付手續費。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強調此類產品在全球各主要區域的增長潛力,似乎有意將其打造為海外擴張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為中企熱門目的地的東南亞國家,其端對端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由2025至2029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達15%,高於中國市場的10%。日本前景更為可觀,年增長率預測值達18%。 自2005年作為支付服務先驅誕生至今二十載,拉卡拉正尋求破局。公司由現任董事長孫陶然和小米創始人雷軍聯合創立,並獲聯想母公司聯想控股注資。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銀聯成立推動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實現擴張,2008年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後迎來高光時刻,支付寶用戶可通過遍布全國便利店的POS機進行賬戶充值,此項業務成為重要創收來源。2011年,公司躋身首批獲頒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 怎料,智能設備興起導致支付寶、微信主導的移動支付全面衝擊POS終端。公司曾推出手機音頻插孔信用卡讀卡器應對,產品高開低走後,數次轉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賴銀行卡交易手續費。 自2019年登陸深交所以來,拉卡拉股價縮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對優勢,其市銷率(P/S)達3.5倍,高於同樣佈局海外的國內競爭對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優於全球巨頭PayPal(PYPL)的2.1倍。 為恢復營收及利潤的增長,國際擴張似乎是拉卡拉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確定,赴港上市無疑成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六福第二季度銷售表現理想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公布2026財年第二季度銷售表現,截至9月底止,與首季度比較,整體零售值環比升18%、零售收入升15%,同店銷售升10%。 六福於香港、澳門及海外市場的零售值及零售收入均按年均升13%;內地市場第二季零售值按年升 20%。另外,香港同店銷售較首季上升10%,澳門上升15%,海外市場上升13%。 公司在香港市場的黃金產品第二季度平均售價,由去年同期的12,600 港元升 27%至16,000 港元,而定價首飾產品則由4,800 港元升 27%至 6,100 港元 周三六福開市跌0.6%報25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從低位上升逾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On-site slaughter of live fish for sauerkraut fish: Is this Jiumaojiu's salvation or a pitfall?

酸菜魚活魚現殺 是九毛九的救贖或陷阱?

曾經的酸菜魚王者,如今正用「活魚現殺」賭一次重生,九毛九第三季數據顯示,情況正在好轉 重點: 第三季度數據顯示,太二酸菜魚同店日均銷售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改善 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太二門店完成升級改造,公司計劃於年底前突破 200家    李世達 回望2020年在港交所敲鐘的那一天,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價一路上攻,首日收漲近56%,當時許多人相信,這家以酸菜魚料理風靡全國的餐飲企業,將成為新的巨頭。 但五年後的畫風卻不是這樣,九毛九最新市值僅剩約29億港元,較巔峰近550億港元蒸發九成以上;股價從最高38.4港元跌至2港元上下,跌幅高達95%,被投資人戲稱「真的只值九毛九」。 轉折出現在2024年,收入雖增長1.47%至60.74億元,但淨利潤暴跌87%至5,580萬元,店鋪層面經營利潤7.48億元,同比下降超30%。 九毛九的高光與失速,其實都來自同一套邏輯。2015年公司將資源由西北菜轉向太二酸菜魚,以「單品極致+標準化複製」策略高歌猛進,靠效率與翻枱率打下全國市場。 這套打法在商場紅利時期確實奏效,小店型、低人力、高出餐,太二成了年輕人社交的代名詞。然而當酸菜魚賽道全面擴張、消費分級與品類分流並行,單一爆品反而成為風險。 高價預製菜 特別是近年來的預製菜爭議,讓太二陷入信任危機,社交平台上「七分鐘上菜」的影片一度發酵,加上公司推出預製酸菜魚包,更放大了「工業化」的形象反差,尤其酸菜魚是預製菜的一大品類,盒馬工坊430g賣11.8元,山姆會員店1.5kg賣59.8元,而七分鐘上菜的太二,最便宜一份也要約70元,被消費者歸類到「高價預製菜」的不利位置。 對此,九毛九選擇採取「鮮活」策略。今年3月起,公司推出「太二5.0鮮活模式」,強調「活魚、鮮雞、鮮牛」三鮮供應鏈,現殺現炒,並開放後廚,讓顧客可視化整個過程。餐廳設計全面改造,菜單加入熱炒與新品,滿足多人用餐場景;品牌調性也從「規矩文化」轉為「真心服務」,希望用體驗重建信任。 不過,業績難以立刻止跌回升。從數據看,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錄得收入27.53億元,同比下降10.1%;淨利潤為6,069.1萬元,同比下降16%。門店總數由771家降至729家,到第三季度末進一步縮減到686家。 太二仍為主要收入來源,上半年貢獻19.5億元,同比減少13.3%,翻枱率同比從3.8次降至3.1次。人均消費則從71元上升至73元。同店銷售額則按年跌19%至15.4億元。 到了第三季度,調整趨勢開始顯現。截至9月底,太二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收窄;翻枱率回升至3.3次;人均消費74元亦較上半年的73元有所增加。 「鮮活」之道 管理層指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門店實現同比正增長,顯示「太二5.0鮮活模式」逐步發揮效用。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門店完成升級,年底目標超200家,兩年內覆蓋全部餐廳。 強調「鮮活」意味著增加成本。公司曾透露,活魚損耗、冷鏈配送與新增人員使單店毛利率下降約1至2個百分點,但隨著集中採購與規模效益顯現,管理層預期中期毛利率有望回升。 餐飲市場快速變化,但不少餐飲品牌在上半年仍實現了逆勢增長。如小菜園(0999.HK)和綠茶集團(6831.HK),均實現收入和營利的雙雙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綠茶以中央廚房模式運營,去年也被爆出其「佛跳牆」使用預製菜,因而撤下「本店無預製菜,現點現做」的招牌。然而其出品融合多種菜系,經常推陳出新,加上採取小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場,今年上半年收入錄得同比23.1%的增長,經調整淨利潤達2.51億元,增幅高達40.4%。顯示同一套標準不能應用在所有個案上。 目前九毛九市盈率約69倍,遠高於小菜園的17.9 倍與綠茶的11.9 倍。這一差距主要反映出九毛九盈利基數過低,股價大幅下滑的同時盈利也在快速萎縮,投資吸引力仍有限。 餐飲的本質是好吃、實惠、放心,能否把這三件事重新做到極致,決定未來的成長,使用「預製菜」與否其實並非成敗關鍵。講究「鮮活」而放棄效率,是讓九毛九重回增長曲線,還是陷入另一個增長陷阱,值得後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