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問答平台知乎在香港雙重上市,將成爲第一家以這種形式掛牌的中概互聯網公司

重點:

  • 在中美監管當局夾擊下,知乎選擇雙重上市方式,除了對上市地位更有保障,也有助接觸更多中國內地投資者
  • 知乎招股反應僅屬一般,或反映投資者對其獲利能力的擔憂

何仲尼

又一家中國公司趕上到港交所雙重上市的潮流,而且有望成爲首家以這種形式掛牌的中概互聯網企業。

港交所網站顯示,中國網上問答平台知乎(ZH.US; 2390.HK)上周五通過上市聆訊,獲批在港股市場上市。與快狗打車獲批上市兩個月仍未開始招股的取態不同,知乎明顯“打鐵趁熱 ”,隨即在本周一上載招股文件,並於同日開始接受公開申購,反映公司渴望儘快登陸港股市場。

知乎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發行2,600萬A類股份,全部是來自前期投資者的舊股。發行股份中,10%在港股市場公開發售,每股發行價不高於51.8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約5,232港元,上市後市值將達164億港元。

知乎採用“雙重上市”架構在港股掛牌,意味在美股與港股兩個資本市場均爲第一上市地。迄今爲止,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是以“第二上市”方式在港股市場掛牌,這個過程比知乎正在嘗試的更簡單,但也有一些額外的弊端。

有別於 “第二上市”方式,雙重上市的監管要求較高,不如第二上市企業般享受相對寬鬆的審核標準與豁免。例如申請雙重上市的新股,需符合與香港首次公開發行股份(IPO)完全一樣的上市條件。雖然知乎過去三年均錄得虧損,但由於仍能通過市值、收入及現金流測試,加上屬於新經濟科網公司,因此獲港交所放行。

受中美監管當局夾擊

以雙重上市方式掛牌後,知乎的美股與港股無法跨市場流通,股價表現相對獨立,可能因此產生價差,但日後如滿足監管當局的市值與成交量等條件,便能成爲滬港通與深港通股份,讓中國內地投資者直接買入其股票,除了增加流通量,對股價亦有正面作用,而這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第二上市股份所不能享有的福利。

此外,因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針對中概股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容許SEC把未能提供審計紀錄的中概股停牌甚至退市,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面臨退市壓力下,越來越多公司到監管當局及投資者態度相對友好的港股上市,爲其主要上市地位購買一份保險。除了上月成功於港股雙重上市的蔚來汽車(NIO.US;9866.HK)外,也有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這家在港第二上市的科網公司,爭取轉換至雙重主要上市身份。因此,知乎選擇這種方式到港股掛牌,相信是考慮到公司長遠利益的權宜之計。

不過,即使知乎成功到香港雙重上市,讓公司在美國政府的逼迫下稍鬆一口氣,也不能忽略在太平洋對岸面對的監管風險。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去年12月發表通報,認爲知乎網多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約談了其負責人,責令整改及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雖然報告未有對知乎實施罰款、暫停業務或把應用程式下架等嚴厲懲罰,但在中國複雜多變的監管環境,集團仍需時刻警覺,以免觸及官方紅綫。

知乎在2010年成立,2013年開放予公衆注册,並發展爲中國主要的綜合在綫內容社區。公司2016年開始提供廣告服務,去年相關營業額11.6億元,爲最大收入來源。自2019年起,其收入模式轉化爲“馬車”,在同年推出的“鹽選”付費會員計劃,讓購買者享有精選知識服務及社區功能等權益,截至去年12月底的平均每月訂閱會員爲507.6萬人;相關收入從2019年的8,800萬元大升6.6倍至6.68億元。

另外,集團近年擴展職業培訓與電子商務活動,令內容商業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從2019年的64萬元激增1,500倍至去年的9.7億元。在兩項新業務帶動下,知乎去年錄得29.6億元收入,自2019年以來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達110%。

商業化成功但未獲利

以上這些,都貫徹創始人周源“把好內容變成好收入”,協助公司從商業化中收割的目標,雖然廣告以外的商業化效果開始顯現,但不足以讓公司賺錢。因爲在收入上升同時,知乎伴隨著營運開支的大幅增長,例如去年爲提升品牌形象及擴大用戶群的營銷開支便倍增至16.3億元,佔收入接近一半;此外,因應用戶增長導致的雲服務和擴展內容生態成本上升,也令研發及行政開支同步大增88%與133%,拖累去年的淨虧損高達13億元,比2020年大增150%。

連年虧損下,知乎過去三年經營活動均錄得現金流出,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爲21.6億元,更預告未來或繼續錄得現金流出。由於這次上市僅能協助舊股東套現,未有爲公司籌集新資金,投資者或關注公司的現金流狀况。

知乎去年3月在美國上市,招股價9.5美元,但在經歷中美監管當局的打壓下,股價曾大挫至1.39美元,本周一啟動香港上市程序後,其美國股票下跌12.9%,報2.23美元,比發行價低76.5%。與知乎業務接近,同樣未能獲利的嗶哩嗶哩快手(1024.HK),市銷率分別爲3.2倍和2.89倍,稍高於知乎的2.64倍,或反映投資者對後者的前景看法較保守。

事實上,知乎在香港的招股反應冷淡,綜合8家主要券商數據,其“孖展”認購部分最終只接獲約6,300萬元申購額,僅爲公開發售部分的籌資額不足一半。

知乎虧損之路似乎未到盡頭,如何說服投資者接下現有股東的“火棒”?這個問題,一向擅於解答問題的知乎,看來也不容易給出答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金力永磁首三季盈利年增最多1.8倍

稀土磁性材料生產商金力永磁(6680.HK; 300748.SZ)周四公告,預計截至9月底的前三季度,淨利潤將達5.05億(6,500萬美元)至5.5億元,按年增長157%至179%。 單計第三季,盈利預計介乎2億至2.45億,增長159%至217%。 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在行業競爭持續加劇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層堅持穩健、組織優化及精益管理,不斷提升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同時,靈活調整原材料庫存策略等措施,積極應對稀土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保障交付能力獲得國內外客戶的充分肯定。目前,第四季度在手訂單充足。 另外,金力永磁此前已成立具身機器人電機轉子事業部,首三季度具身機器人電機轉子及磁材產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飛行器領域公司亦有小批量產品交付。 金力永磁港股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XX港元,升X%。今年以來股價已升2.4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摯達低位定價 首日掛牌午收升183%

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650.HK)周五首日在港掛牌,開市勁升184%報190港元,之後股價在區間上落,中午收報189.4港元,升183%。 公司發售近600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由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終以低位定價。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5,440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集資淨額3.26億元。 摯達主要銷售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位列中國第一。若按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銷量計,在中國的市佔率約13.6%,全球市佔率則約9%。 公司過去三年仍然處於虧損狀況,今年首三個月,經調整虧損為1,570萬元人民幣,公司解釋是因為受市場影響,銷售及經營開支增加,產品平均售價及毛利率波動。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準AI數據中心供電市場 陽光電源開啟新征途

AI時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陽光電源,以儲能為核心切入AI供電市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重點: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變器市佔率25.2%,儲能市佔率11.9% 上半年儲能業務收入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    李世達 當AI帶來算力革命,能源便成為新的黃金,也為中國光伏企業指明一條新道路。來自中國合肥的光伏巨頭——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試圖透過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邊界。 成立於1997年的陽光電源,以光伏逆變器聞名全球。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4年出貨量計,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在全球的市佔率約為25.2%,連續十年全球領先,產品銷往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8.4%。 這家從合肥起家的企業,與中國新能源產業幾乎同步成長。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將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核心設備,相當於電站的「大腦」與「心臟」,同時負責系統保護與效率管理。然而,當光伏行業進入微利化競爭階段時,從光伏走向AI供電與智能儲能,似乎是必然的選擇。 近三年,陽光電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億元升至2024年的77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7%,2025年上半年收入進一步增至434.4億元,同比升約40%。毛利率則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續上升趨勢。 從「供電」到「管電」 這得益於儲能系統業務的快速成長。2025年上半年,公司儲能系統業務收入達178億元,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佔比降至35.3%),成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這一轉折標誌陽光電源完成從「供電」到「管電」的升級,轉向高附加值的儲能與電力控制領域。 公司表示,其儲能系統2024年全球市佔率達11.9%,位居世界領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歐洲與中東均已落地百兆瓦級項目,累計開發新能源電站規模超57GW。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興起讓數據中心成為全球新增用電主力,「算力電力化」成為了能源產業的新敘事。從逆變器到儲能,陽光電源正加速布局AI供電解決方案與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 花旗估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將需要55GW的新電力容量,相當於2.8萬億美元的增量支出。這無疑是能源行業的必爭領域。 布局AI供電 在技術層面,陽光電源於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儲能系統,以高功率密度與模組化結構為特色。在2025年美國RE+大會上,陽光電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場的新一代光伏與儲能方案,包括模組化逆變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儲能系統。後者為6.9MWh液冷整合型儲能設備,採用碳化硅(SiC)功率轉換技術,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並支援快速響應與黑啟動功能,專為AI資料中心與大型電網場景設計。 不過,儲能業務資金投入龐大、回款周期較長,公司應收賬款達291.5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動負債佔比逾八成,顯示營運資金壓力依然存在。經營現金流在2024年雖錄得120.7億元淨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約34億元。手頭現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約179.1億元。 陽光電源在A股的表現不俗,股價今年至今漲幅約120%,反映市場對其業務結構轉型與AI供電敘事的期待。目前陽光電源市值3,350億元,延伸市盈率約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業如信義光能(0968.HK)約5倍、陽光能源(0757.HK)約3.3倍,估值存在明顯分水嶺。 由於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股的整體估值折讓幅度較大,若陽光電源上市定價仍參照A股水平,市場在初期可能出現估值消化或股價回調的壓力。不過,考慮到其AI供電與儲能業務的高速成長潛力,以及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新需求,長線仍有被重估的機會。 陽光電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當光伏行業進入成熟期,AI供電與儲能正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對投資者而言,陽光電源正由「光伏製造」邁向「智能能源運營」。若AI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如預期釋放,這家合肥企業或將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京東物流擬收購母公司旗下兩項本地即配業務

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與其母公司京東集團(JD.US; 9618.HK)達成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本地即時配送企業達盛與達疆。 京東物流表示,此項收購將完善現有業務矩陣、拓展運營版圖,並增強末端配送能力。達盛與達疆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合併淨利潤7,52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61億元。 京東物流稱:「目標公司過去數月業務表現,均具備商業潛力及可進一步讓我們拓展業務機會。」 受收購消息提振,京東物流股價周四收漲3.5%,公司年內累計漲幅溫和。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