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US 9618.HK

中國第二大電商公司宣佈計畫分拆旗下工業和房地產部門,但出於戰略原因,仍會保留對這兩個業務部門的控制權

重點:

  • 京東提出分拆計畫,擬分拆旗下京東工業和京東產發於香港獨立上市
  • 預計會有更多巨頭效仿京東和阿里巴巴對業務進行分拆,但目前未清楚這是否會讓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滿意

  

西一羊

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上周公佈了一項分拆旗下兩家公司的計畫,稱此舉將為可能希望投資其房地產工業業務的人創造機會,因為它們準備獨立上市。公司補充說,該計畫對京東也有好處,因為分拆這兩項業務會讓它專注於核心電商業務。

但該公告隱含了一句不言而喻的重要潛台詞。就在幾天前,京東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表示將把自己分拆成6大業務集團,傳遞出了類似的潛台詞,那就是:這類措施是否會讓越來越不信任大型科技公司的中國監管機構放心。

京東沒有像阿里巴巴那樣給出詳細的重組方案,但在中國大量科技公司遭受長期打壓後,此舉仍標誌著向監管機構再次示好的一步。在這兩家公司發佈最新的分拆公告之前,它們已經剝離了大量各種各樣的業務,讓其作為獨立營運實體。京東當然希望通過剝離更多業務,讓自己在政府眼裡變得更小,因為後者對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行為感到擔憂。

但這些公司可能會發現監管機構並不信服,至少如果它們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在「解散」的話。這是因為京東和阿里巴巴都可能會保留對正在剝離、以便讓其獨立發展的各家公司的控股權。我們稍後再來分析此類計畫是否足以安撫監管機構。

但首先,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京東擬分拆的兩項業務。京東工業和京東產發這兩家公司都是在內部培養起來的,起初是為了服務京東自身的需求,後來才開始為協力廠商客戶提供服務。京東工業營運著一個連接工業供應商和買家的B2B平台,而京東產發則專門從事物流園區和商業園區等領域的基礎設施管理和營運。

據京東工業在香港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它2022年的營收增長36.9%至141億元,淨虧損13億元。京東產發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它在同一時期收入增加一倍至23億元,淨利潤22億元。

分拆已足夠?

新的分拆是對京東表現出的一種趨勢的延續,它範圍廣泛的業務已經擁有了幾個單獨上市的部門。除了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外,該公司目前還有兩個上市部門:京東健康(6618.HK)和京東物流(2618.HK)。目前,它還在對金融科技業務京東科技進行分拆,據報道,它也在考慮單獨上市。

儘管努力引入外部資本,但京東仍對其大部分分拆業務擁有明確的控制權。據企業資訊網站企查查的資料,它目前持有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67.62%和63.55%的股份。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的IPO檔顯示,在擬議的分拆完成後,它將持有這兩家公司超過50%的股份。

不難理解為什麼京東堅持保留對分拆業務部門的控制權,因為它們在其核心電商業務中仍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例如,京東核心電商服務享有可靠的聲譽,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內部物流部門的支持。由於分拆出來的公司增加了第三方客戶,京東也可以在不放棄子公司控制權的情況下享有額外收入。

然後就是前文提到的縮減規模問題,以及新的分拆會讓監管機構感到高興還是憤怒。阿里巴巴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根據它的重組方案,它也計畫保留旗下6大業務集團的控股權。

根據重組方案,阿里巴巴6大業務集團都將擁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和制定商業戰略的自主權。其中5個集團可以選擇籌集外部資金,並在有朝一日單獨上市。據彭博新聞社上周報道,其中之一,阿里巴巴的物流部門菜鳥已經開始準備在香港上市。

雖然縮減規模能讓它們看起來更小,但這些公司還必須讓監管機構相信,它們在市場份額和如何行使權力方面並不具有壟斷性。例如,在較小市場營運但份額過大的公司,如果決定提高價格,並找到其他方式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犧牲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也可能引發監管風波。

雖然監管部門的反應還有待觀察,但其他中國科技巨頭,從騰訊(0700.HK)到美團(3690.HK)和字節跳動,可能會效仿阿里巴巴和京東。也許是預料到了這一點,包括騰訊在內的其他科技巨頭的股價上周大幅上漲,因為大家預計其中一些巨頭有可能採取類似的行動。

不管京東最新的分拆舉動動機為何,投資者還是滿意的,至少在最初是如此。京東股價上漲7.8%,創9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但這種熱情轉瞬即逝,該公司的股價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回吐了所有漲幅。現實情況是,中國的監管部門是出了名的善變和不透明。因此,早期對分拆可能降低未來監管衝突可能性的熱情,可能很快就會被監管的善變現實所抵消。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Keep Inc.預告中期虧損大幅收窄

健身科技公司Keep Inc.(3650.HK)周一公布,預計截至6月底止中期錄得淨虧損約3,600萬元(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63億元大幅收窄約78%。同期經調整淨利潤轉為正數,達1,000萬元,較去年同期經調整虧損1.6億元明顯改善。 公司指出,業績好轉主因包括業務結構調整、收入質量提升及AI技術賦能,令毛利率改善,經營效率與人效穩步提升,經營費用亦得以壓縮。不過,受產品精簡策略影響,短期內收入出現同比下滑。 公司稱,將持續聚焦於APP端AI智能化及自有品牌健身產品發展,優化運動場景與工具,以提升用戶體驗與留存率,並加強新品開發與拓展銷售渠道。 Keep Inc.周一高開4.6%,隨後轉跌,至中午休市報5.45港元,跌3.3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資產減值後 華寶國際上半年盈利翻倍

電子煙產品製造商華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336.HK)周五表示,年前進行多項資產減值後,公司於2025年上半年盈利約倍翻。 公司預計2025年前六個月的利潤介乎1.51億元至1.77元間,同比增幅分別為91.3%至124.3%,較2024年上半年報告的7,900萬元顯著提升。 公司表示:「該增幅主要於2024年同期確認了商譽減值約0.293億元、其他資產減值約人民幣0.202億元,以及聯營公司的投資減值撥備約0.480億元所致,而本報告期間則沒有類似減值撥備。」 在調整後,即扣除股份支付費用和減值相關損失後,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稅前利潤為2.236億元至2.496億元,同比增長1.1%至12.9%。 華寶國際股票周一開盤上漲,每股港幣3.42元,漲5.2%。該股年內已上漲54%。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核數師對恒達持續經營產生重大疑問

房地產開發商恒達集團(3616.HK)周一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截至12月底止,收入27.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22%,並錄得虧損2.7億元,2023年同期則有盈利4,094萬元。 期內集團的現金及受限制銀行存款約4.1億元,短期銀行借款為3.7億元,長期銀行借款為3.88億元。公司的槓桿比率為66.8%,較2023年底止的51.1%增加約15.7個百分點。 公司的核數師指出,恒達向第三方及一名關聯方提供的財務擔保,可能產生現金流出達68.4億元,鍳於集團現金流較低,而產生足夠現金流能力又不明朗,可能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問。 恒達自去年4月2日開始在聯交所暫停買賣,停牌前報0.26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動盪內捲嚴峻 陷困局的智譜謀港上市

原正在進行A股上市輔導的人工智能企業智譜,突有消息指正考慮轉往港股上市 重點: 智譜先後獲多輪融資,估值達400億 公司今年出現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繼離任 劉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大出風頭,被描述為中國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國Open AI 眼中的勁敵或許另有其人,矛頭直指甚少出現在公眾目光的低調高手—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諱言,智譜在中國對外拓展上扮演關鍵角色,其在海外的業務,以及與中國政府的深厚聯繫,值得國際社會關注。美國政府更在今年1月,將智譜列入貿易限制黑名單。 香港投資者未必認識智譜,但隨著近日一則消息,港股市場開始對智譜的關注。7月中彭博報道,被視為A股市場「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譜,雖已啟動內地的上市輔導,但亦考慮將上市地點從內地轉至香港,初步計劃集資3億美元。 語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於2019年的智譜,專注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創始人來自清華大學的唐傑及張鵬。智譜原屬校企,後脫離獨立,先後歷十多輪融資,投資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騰訊、紅杉、啟明創投及君明資本等。 不光如此,國家對智譜亦鼎力支持,國企珠海華發、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區,今年3月共投入18億元。市場估計,最近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400億元。 在內地AI六小虎中,智譜被認為是老大哥,一來成立較早,二來屢獲國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規模語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亞洲唯一入選斯坦福評測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當Chat GPT忽然爆紅,內地私募或風險基金對AI公司趨之若鶩,爭相捧著資金來敲智譜的大門。不過AI市場的變化,一點也不遜於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譜的光環逐漸褪色,更陷入一場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連離職,本來人事變動在AI行業並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譜的情況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戰略官張闊及專責融資的副總裁曲藤相繼離任後,融資推進就有點困難。二月時,應用AI及合作副總裁李惠子亦離任。到上月,就連COO張帆也宣布離職,據聞是對業務重新劃分有所不滿。市場更傳出智譜AI院的負責人東昱曉也辭任,雖然公司否認,但消息仍不逕而走。 其實在人事變動前,公司的問題已開始浮現,特別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殺了專攻大型語言模型的六小虎一個措手不及,作為虎頭的智譜更是首當其衝。 DeepSeek橫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後,市場發覺原來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東西,仍在不斷輸血的大型語言模型企業的情況就變得尷尬;投資者質疑,究竟是否仍對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資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即時轉變戰略,不再繼續投資基礎模型,改攻醫療保健應用。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亦表示停止投資開發基礎模型。 事實上,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智譜也被迫走上降價之路,如GLM-4-Flash的價格每百萬tokens(模型理解和處理文本的計算單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個tokens收費為 0.5元,可想而知降價幅度是何等驚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發布的DeepSeek-R1,讓智譜平添不少壓力,因為現時許多客戶均傾向於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響智谱的B端業務部署,令智譜要向企業拿訂單時面對更大挑戰。 一方面開源陷困局,另外節流又難做到,畢竟大模型的研發,是需要高額的投入,智譜堅持自研技術,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據《財經雜誌》報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僅約3億元,但虧損達到20億元。 面對內憂外患,又未能開源節流,智譜暫只能寄望盡快拿到資本市場的上市車票,除可以融到資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層次,後續的拓展更有一個大平台支撐。碰巧香港新股市場正藉大熱,特別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場寵兒,有見及此,智譜除在內地續進行輔導外,也作出兩手準備,不忘香港這個窗口,始終香港都是面向國際的資本大舞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