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6.HK NIO.US
Nio saw its losses expand further, facing a long and arduous path to profitability

儘管銷量不如預期且虧損擴大,蔚來管理層仍重申年底實現盈利的目標

重點:

  • 首季度淨虧損按年擴大30.2%,距離實現盈利越來越遠
  • 首季度交付量4.2萬輛,不及年度目標的十分之一

 

李世達

隨著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內部對激烈「價格戰」的反思聲浪愈演愈烈,新能源車行業這場曾勢如破竹的綠色革命,如今已顯現出疲態。全球增速放緩,中國市場產能下滑、毛利率下降、價格戰空前激烈,行業似乎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今年5月起,工信部、中汽協、全聯車商等多個部門與機構密集發聲,嚴詞批評「價格戰式內捲」,強調須糾正違背市場規律、傷害品牌與服務體系的惡性競爭行為。這是中國首次以官方角度承認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進入「拐點期」,而一批處在產業轉型壓力下的二線車企,如蔚來集團(9866.HK; NIO.US),便成為這場內外夾擊困局中的典型縮影。

蔚來近日公布今年季度財報,期內交付量4.2萬輛,按年增加40.1%,但環比減少42.1%。同期,汽車銷售額同比增長18.6%、環比減少43.1%。公司設定的年度銷量為44萬輛,意味著首季度成績還不到年度目標的十分之一。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蔚來首季度的銷量甚至不及理想(LI.US; 2015.HK)、小鵬(XPEV.US; 9868.HK)、零跑(9863.HK)的一半。

期內收入120.35億元(16.58億美元),按年增長21.4%,淨虧損為67.5億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擴大30.2%。汽車毛利率回落至10.2%,按季減少2.9個百分點,整體毛利率按年增2.7個百分點至7.6%,但較上季下滑4.1個百分點。

定位高端市場的蔚來,去年三季度末開始銷售定位大眾市場的第二品牌樂道,2025年4月末開始銷售第三品牌螢火蟲。公司對樂道首款車型L60寄予厚望,但實際表現卻不及預期。2025年第一季度,L60共銷售1.47萬輛,而此前設定的目標是單月2萬輛。此外,主品牌NIO一季度銷售也在下滑,按年跌10%至2.73萬輛。

銷售與行政成本大增

與此同時,蔚來的運營開支仍高踞不下。銷售與行政費用高達44億元,按年大增46.8%,公司稱主要因為銷售職能的人員成本增加,以及銷售及營銷活動增加。顯示在價格戰壓力下,營銷需加碼「品牌護城河」,以及在惡性內捲下,品牌需維持高曝光與用戶體驗的壓力。而公司從去年開始推出第二品牌樂道,今年再推出第三品牌螢火蟲,也都需要更大量的初期營銷投入。

此外,研發投入也增加11.1%至31.8億元。與理想的25億元相比,未來的研發投入多出6.8億元,但收入卻不到理想(259億元)的一半。

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斌指出,被寄予厚望的樂道品牌首季銷量不如預期,導致集團在4月調整了樂道銷售及核心管理團隊,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在4月初宣布離職,並承認未有讓L60達到與它的產品力相匹配的銷量。

全年展望仍樂觀

今年是蔚來產品大年,三品牌合計推出九款車型。其中,樂道第二款車型L90將於第三季上市,該車型在上海車展亮相後十分受到用戶期待,連同將在第四季上市的L80及在售的L60,公司預估三款車型第四季月交付輛將達2.5萬輛,加上第四季將交付的ES8,料能讓主品牌蔚來第四季月交付量也達2.5萬輛。

李斌稱,若三品牌總銷量突破月交付5萬輛,毛利率維持17%至18%,銷售與研發費用比例控制在合理範圍,公司仍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季度盈利。

而為實現目標,蔚來計劃將第四季度研發費用控制在20億至25億元;同時優化銷售和管理費用,比例將佔到銷售額的10%左右。

不過,券商似乎對公司的樂觀不買單。招銀國際就指出,公司盈利的預期基於四大假設,包括銷量、毛利、研發與銷售降本等等。其中第四季銷量要達到第一季的四倍,才有可能實現盈利,何況要同時達成所有假設,難度相當高。

截至一季末,公司帳面現金與等價物約260億元,流動負債已超過流動資產,且淨現金流為負,對比季度虧損規模與未來幾季可能的資本支出壓力,4月已在港股配售集資40.3億港元的蔚來,或仍須尋求市場支持。

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蔚來港股升1.6%至27.95港元,但年初至今仍跌去20%。公司目前的市銷率(P/S)只有0.77倍,低於理想的1.57倍、小鵬的2.67倍與零跑的2.2倍,反映投資人對其未來成長性與盈利能力的保留態度。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宏股份預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電商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預計2025年首三季錄得淨利潤2.57億元(3,600萬美元)至2.7億元,按年大增約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於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及紙製快消品包裝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整體營收與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公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亦達2億元至2.1億元,同比升幅在55%至65%之間。 吉宏股份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廈門,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業原是紙制包裝,初期以產品設計和營銷為基礎,在識別消費者需求方面累積相當經驗,隨後開始拓展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採取「信息找人」的推廣方式,實現「貨找人」的跨境社交電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至今股價累升63.2%。盈喜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8.34 港元,升2.1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東工業獲中證監備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遙

這家中國領先的工業品採購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備案 重點: 京東工業的港股IPO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為上市鋪平道路 按40億至70億美元估值區間測算,公司此次募資規模可能超10億美元   陽歌 歷經三年等待,電商巨頭京東集團(JD.US; 9618.HK)旗下最新業務單元終臨近上市。我們作此項研判的依據在於,中國證監會官網最新發布的備案通知書顯示,京東集團旗下B2B平台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擱置的香港公開募股,已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此類備案是中資企業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國及中國香港)上市必須跨越的關鍵監管門檻。 中國證監會公告顯示,京東工業計劃發售2.53億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報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請,今年3月又進行新一輪申報,但申請本月底即將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請。 與聚焦消費者市場的國內電商企業不同,專注企業級產品服務的京東工業將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相較於面向消費者的B2C模式,企業採購單筆交易規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訂單往往伴隨更薄的利潤空間。 京東工業正是典型例證,公司2024年毛利率僅16.2%,顯著低於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這種差異也有助解釋,為何阿里巴巴將其2007年上市的B2B業務「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最終退市,此前該業務上市五年間股價長期低迷。 儘管如此,憑借龐大業務體量及中國市場規模優勢,京東工業仍具相對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產原料性質的工業用品)工業品服務(涵蓋辦公清潔耗材及生產維保工具等)領域穩居行業龍頭地位。據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數據顯示,其立足的中國工業品供應鏈市場規模,2024年達11.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萬億美元)。 京東工業指出,2024年龐大市場的數字化滲透率僅6.2%,但預計2029年將升至8.2%。伴隨數字化進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國工業供應鏈科技與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實現近10%的年均復合增長,從2024年的7,000億元增至2029年的1.1萬億元。 雖未在3月的申報文件中披露具體募資目標,但本次IPO獲得諸多重量級機構加持,美銀、高盛及海通擔任承銷商,中信證券與瑞銀出任財務顧問。據悉,2023年申報時擬募資10億美元,考慮到當前香港IPO市場熱況,若該公司提高募資額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級機構背書 2017年,京東工業自京東集團拆分,若成功上市將成為繼京東集團、京東健康(6618.HK)、京東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後第五家上市公司。京東曾於2020年推動旗下京東科技申報科創板,去年也為旗下房地產業務提交類似方案,兩項計劃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東工業2023年通過3億美元融資實現67億美元估值,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權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難以維持。然而,當前港股反彈疊加近年最活躍IPO市場窗口期,局面已明顯改觀。參照全球MRO龍頭應用工業技術(AIT.US)與固安捷(GWW.US)當前約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銷率的交易水平,若京東工業適用相同估值倍數,依其2024年銷售額及調整後利潤測算,公司估值介於40億至70億美元之間。 相較於當前多數企業增長乏力甚至營收萎縮的整體環境,京東工業的財務狀況相對穩健。其核心優勢在於輕資產運營模式,主要採用客戶需求歸集後向供應商下單的機制,顯著降低存貨風險。這與京東集團主站B2C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需先行採購商品儲備庫存,再根據訂單向消費者分批發貨。 公司在申請文件中稱,「該模式下,大量訂單實現了供應端直發需求端。我們以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打造了一個可擴展的業務,使我們能夠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擴大規模。」 京東工業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173億元增至2024年的204億元,同比增長18%。雖然增速尚屬穩健,但需指出,該增幅已較上一年度23%的水平顯著放緩。 公司約94%的營收(去年佔比)來自產品銷售,其餘為服務貢獻。但服務對毛利潤的貢獻率明顯更高,去年約佔總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遠高於產品銷售業務。不利因素是,過去三年服務收入停滯,所有營收增長均依賴產品銷售提升,最終拉低整體毛利率。 儘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現仍具相當吸引力,2024年淨利潤7.62億元,調整後淨利潤達11億元。對投資者而言,京東工業憑借其主導的市場地位,整體上看起來相對有吸引力。這些優勢疊加當前港股IPO市場熱潮,應可轉化為強勁的市場認購需求,但投資者無疑將密切關注其最終定價策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長風藥業招股集資6億港元

藥物生產商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發售4,119.8萬股,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港元,集資總額約6.01億港元。招股於10月2日截止,並於10月8日掛牌。 集資所得的40%用於吸入製劑候選產品的持續研發,及為臨床開發提供資金;約20%用於為多個管線計劃及技術的臨床前研發提供資金;30%用於設備採購及生產管理系統的擴張與升級。 長風藥業去年收入升9%至近6.1億元人民幣,錄得2,109萬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億元,按年跌2.7%;期內錄得1,281.5萬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