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ekr files for US IPO

儘管相對年輕,但憑借與中國本土汽車巨頭吉利的緊密聯繫,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在內地市場很快就受到了關注

重點:

  • 極氪已申請赴美上市,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和中金等大型投資銀行承銷
  • 中國電動車市場在2022年增長超過一倍,但之後開始放緩,極氪的市值可能已從2月的130億美元,下跌至約100億美元

      

陽歌

隨著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提交赴美上市招股說明書,一個新的選擇正在逼近起跑線。與在美國掛牌的眾多中國新能源汽車股相比,這家公司因與中國領先的民營汽車製造商吉利(0175.HK)關係緊密而知名。

極氪還因進入中國新能源車領域相對較晚而受人注意,其成立僅兩年時間。相比之下,行業領頭羊比亞迪(1211.HK;002594.SZ)生產新能源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2008年已吸引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資。

比亞迪的背後是睿智、有遠見的王傳福,該公司已超越特斯拉 (TSLA.US),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EV)製造商。但吉利的創始人李書福也毫不遜色,他同樣具有遠見卓識,將吉利打造成中國第一家全球化汽車企業,擁有包括沃爾沃和路特斯在內的一系列品牌。

憑如此強大的資歷,我們預計此次IPO,將成為今年或明年中國公司規模最大的IPO之一。上週四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顯示,承銷商名單巨頭雲集,包括高盛、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由於中美監管問題,大型投行今年一般都避開了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美國證券監管機構,仍在測試與中國證券監管機構達成的一項新合作協議,該協議使其能夠查閱極氪等公司存放在中國的會計和審計記錄。

與此同時,在中國從今年開始,所有擬赴境外上市的企業,都必須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自今年初以來,一直在受理此類申請,極氪正是獲批的企業之一。

招股說明書中沒有給出募資數目,但此前的報道顯示,極氪希望籌集10億美元或以上資金。在當前市場情緒疲弱的環境下,加上新能源汽車股已經已有過剩情況,這樣的目標可能過於進取。

起步晚

不管在招股說明書中怎麼說,極氪由於進入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較晚,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參與者。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據極氪招股說明書引用的第三方數據,這個市場目前約佔全球電池驅動新能源車銷量的60%。

儘管如此,極氪仍未進入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 (CPCA)每月公佈的10大新能源車製造商名單。該公司專注於售價30萬元(4.12萬美元)或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車市場,並將國內初創企業蔚來汽車(9866.HK, NIO.US)以及寶馬(BMW.DE)和梅賽德斯-奔馳(MBG.DE)視為主要競爭對手。

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指出,起售價30萬元的極氪001,是中國2023年前9個月最暢銷的高端車型,在此期間售出了52,680輛。另一款車型極氪009起售價50萬元,在前9個月售出13,672輛,在最受歡迎的高端車型中排名第六。

從整體銷售數據看,10月份的銷量略高於1.3萬輛,僅相當於比亞迪301,833輛的一小部分,但接近蔚來同期16,074輛的銷量。

與大多數同行一樣,由於中國繼續推動新能源車的銷售,極氪的收入仍在增長。但隨著中國政府減少部分激勵措施,希望這些公司能靠自身實現盈利,但在眾多國內企業中,目前只有比亞迪做到了盈利。

該公司2022年的收入較前一年增長約四倍,從2021年的65.3億元增至319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大幅放緩至136%,從上年同期的90億元增至213億元。隨著極氪擴大規模,這種放緩應該是意料之中,儘管公司在市場的增長放緩可能會讓潛在投資者望而卻步。

極氪在成本方面似乎控制得不錯,這有助於它控制虧損。公司今年前六個月的淨虧損為38.7億元,僅比去年同期的30.8億元高出26%。

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是極氪的早期投資者之一,它在後者2021年成立前後投入了1億美元。據報道,今年2月,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 Global(MBLY.US)的創始人阿姆農·沙書亞(Amnon Shashua)向該公司注資1,000萬美元,當時該公司的估值為130億美元。

新能源車企業的市銷率差別很大,特斯拉高達9.3倍,而比亞迪則令人意外,只有1.2倍。但如果以蔚來汽車目前2.3倍的市盈率作為最佳衡量標準,那麼極氪目前的市值約為100億美元,較2月份減少了23%。在中國迅速降溫的市場中,即便這樣的估值可能也過於樂觀。

無論市場情緒如何,我們預計極氪都將推進上市進程,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上市。儘管姍姍來遲,但它的全球足跡、快速增長以及與吉利的緊密聯繫,應該會讓它在相對擁擠的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中,成為一個相對有吸引力的選擇。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晶泰收購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CC

AI藥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購專注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簡稱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購價格。 晶泰表示,LCC已開發出一個「結合AI軟件與自動化技術,能夠在上億個分子的手性化學庫中進行虛擬篩選目標分子,並在自動化裝備的幫助下,高校完成合成並投入實體測試。」 公司稱:「透過收購項目,集團在化學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實力持續增強,並在1服務本地及國際客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報6.07港元,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開發行價上漲約1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新聞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創紀錄

風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於永樂2025年北京春拍中創下新高。6月10日舉行的全球首場「初代藏品級Labubu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萬元(15.03萬美元)落槌,連佣金以124.2萬元成交,不僅刷新Labubu成交紀錄,也創下其創作者、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asing Lung)的個人拍賣新高。 據財新報道,這件作品為龍家昇在與泡泡瑪特(9992.HK)簽約前創作,為「全球唯一一隻」,以無底價起拍,最終由網上藏家競得。同場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萬元成交。整場拍賣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數成交,實現「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達372.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5月蘇富比香港以約18.6萬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僅隔不到一個月即在永樂再現拍場,最終以58.65萬元成交,價格翻逾三倍,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Labubu之父龍家昇1972年生於香港,自幼移居荷蘭,其創作深受北歐精靈傳說啟發,自2011年起推出繪本與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畫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創作力與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Labubu IP現為泡泡瑪特旗下,該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憑搪膠毛絨公仔引爆話題。2024年4月,韓籍女星Lisa與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熱潮,帶動Labubu在東南亞爆紅。蕾哈娜、貝克漢等歐美名人更將其搭配愛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為潮流密碼,Labubu更被戲稱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場價格飆漲,有款式溢價逾24倍。據泡泡瑪特2024年報,Labubu所屬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達30.4億元,同比大增7.3倍,成為公司增長引擎。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歐化國際發盈警 料全年蝕4,500萬元

傢俬零售商歐化國際有限公司(1711.HK)於周三發盈警,預計截至5月底的年度,將虧損不多於4,500萬元,對上年度則虧損2,500萬元。 公司解釋,主要是24/25年度業務經營困難,導致總收入下降10%;另外亦錄得減值虧損約1,700萬元,對上一個年度來自減值的虧損為521.7萬元。 歐化國際是從歐洲進口優質傢俬作零售,主要的營業地點在香港,在24/25中期業績時,集團已錄虧損1,110萬元。 周四公司股份平開報0.067元,過去一年股份從高位下調逾四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Pharma teases big bucks deals after earnings miss

一季度收入下滑兩成 石藥罕見預披露50億交易合作

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石藥集團此舉或許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 重點: 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也同比下滑8.36%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出海」浪潮奔湧的背景下,傳統醫藥巨頭正加速轉型,從過去的「以仿養創」即依靠仿制藥利潤支撐創新研發,到如今創新藥業務的授權合作交易(BD)成為拉動業績的新引擎,中國創新藥研發逐漸進入收成期。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最近的動向成為這一轉變的典型縮影。 5月30日,石藥集團突然披露公司正在進行潛在大額交易,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該公告稱,公司稱目前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有關該集團若干產品在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這些產品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及由自主研發的其他藥品。 石藥透露,每項潛在交易項下,可能應付予該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石藥還表示,其中一項BD即將在2025年6月完成。不過,這些潛在交易的條款及條件尚未最終確定,其亦未就潛在交易訂立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 2025年,石藥已經完成了兩筆重大的授權合作。5月19日,石藥宣布與百濟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達成MAT2A抑制劑SYH2039全球授權協議,石藥獲得了1.5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權收取最高1.3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2月19日,石藥集團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合作,後者獲得一款ROR1 ADC在歐美等地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石藥集團將獲得1,500萬美元首付款,1.5億美元開發和監管里程碑金額、10.75億美元銷售里程碑金額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若未來的三項潛在授權交易最終達成50億美元總收入,則單項目平均價值約17億美元,同石藥集團與百濟神州的交易規模基本持平。但是,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一季度業績下滑 對於石藥集團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後預告潛在大額交易,市場認為此舉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由於石藥集團在5月29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就已提前披露相關消息,其股價在29日和30日分別上漲11.9%和6.38%,但隨後的四個交易日內,漲幅有所收窄,在消息公佈後的六個交易日內,石藥的股價累計上漲16.9%。從市場反應來看,石藥集團這一招成效明顯。 5月29日,石藥集團公布第一季報財報,期內營業收入為70.1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14.78億元,同比下滑8.36%。其中,作為收入支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多美素、津優力納入集採而降價,導致該板塊的收入減少27.3%至55億元,抗腫瘤業務收入更是暴跌65.7%。 第一季度的業績疲軟只是石藥集團收入和利潤受挫的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的收入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至46.82億元。儘管石藥近年來大力向創新藥業務轉型,研發投入佔比持續提升,第一季度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1.4%,佔營收比例達18.56%,但創新藥收入尚未形成規模支撐。市場擔憂石藥集團傳統業務萎縮後,或難以長期對創新藥輸血,其股價在2025年初一度達到4.17港元的低谷。 即便高額交易預期或許能抵消財務數據的負面影響,投資者也需要注意BD終止合作的風險。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完成的62起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中,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今年3月,石藥集團與Elevation的一項合作就宣告終止。2022年,Elevation以2,700萬美元預付款、11.5億美元里程碑金額的交易額從石藥集團引進EO-3021,但該藥物在美國的臨床一期數據遠不及石藥集團在中國臨床試驗的數據,因此Elevation決定終止推進該項目研發。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BD管線的臨床失利實屬常態,但中美臨床數據的較大差異仍然對石藥的聲譽產生負面影響。目前,石藥集團的市盈率約為20倍,遠低於剛剛完成「A+H」兩地上市的恒瑞醫藥(600276.SH;1276.HK)的市盈率51倍。創新藥研發本質上是高風險的長週期探索,石藥集團當前正處於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雙重壓力期,投資者或許需要更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