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近百億融資 智己準備打一場翻身仗
銷量並不亮眼的智己汽車,並未被新能源車企的內捲壓力打敗,反而完成總額94億元的B輪融資 重點: 公司2024年B輪融資共募得94億元 明年將推出增程型車型,進軍更大市場 李世達 就在極越汽車爆雷事件的餘波下,作為上汽集團(600104.SH)征戰新能源車市場的主力軍,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IM Motors)在造車新勢力的內捲中找到「上岸」的希望。在整體大環境低迷下,智己近日宣布順利完成B1輪股權融資,整體B輪融資金額達94億元(12.8億美元)。 算上天使輪100億元和A輪的30億元,智己成立以來融資總額已達224億元。智己表示,此次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數字智能底盤、線控轉向、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研發,並將加快新產品推出。 事實上,當外界在討論誰是下一個倒下的造車新勢力時,智己的名字總是會被提及,但在高合、威馬、極越2024年陸續倒下後,智己卻漸漸站穩腳跟。2024年12月,智己汽車宣布由成立至今,累計達成交付量10萬輛的里程碑,同時10月和11月連續兩個月銷量破萬輛,創下新紀錄,銷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10萬輛通常被視為新能源車企的「生死線」,只有跨過這道門檻,才有繼續生存的可能。 股東實力雄厚 成立於2020年的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與張江高科(600895.SH)、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等出資組建,上汽集團直接和間接持股約46.5%,阿里系企業持股約13.1%。部分供應商也是股東,包括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300750.SZ)和清陶能源分别持股0.49%,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Momenta亦持股0.24%。這份股東名單代表的是智己背後的科技實力。 截至目前,智己汽車已推出四款車型,銷量卻仍在月均萬輛徘徊,較其他頭部品牌還有很大差距。智己聯席CEO劉濤2024年設定的目標,是年銷量12萬至13萬輛,即平均月銷量需超過1萬輛,但2024首11個月,累計銷量僅57,000輛,雖然按年增長106.5%,但年度目標達成率還不到50%。以銷量計算,智己在造車新勢力中還排不上前十名。 銷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售價。智己創立之初,就定位為高端品牌,前兩款車型L7和LS7售價都超過40萬元。從銷量看,消費者似乎不為這種策略埋單。 2024年11月,兩款高端車型單月合計銷售不到200輛,而售價不到21萬元的L6和LS6反而大賣,其中光是LS6就賣出5,509輛,甚至超過售價更便宜的同級車蔚來(NIO.US; 9868.HK)樂道L60。意味若能推出更多高性價比車款,銷量或許還可再上層樓。智己透露,計劃在2025年推出四款新車,其中兩款將是增程式混動車型,擴大市場接觸面,有望成為公司的新增長點。 另外,2024年5月,上汽集團與奧迪簽署協議,共同開發電動車型。財經媒體財新報道,新車型將來自智己平台,這代表智己的技術能力得到高端品牌認可,有望轉換成更好的市場表現。 一把手親自督軍 智己顯然被上汽集團寄予厚望。作為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旗下合資品牌銷量持續下跌,智己的增長已成為集團業績唯一亮點。 2024年前三季度,上汽營收同比下降 17.4%,股東應佔溢利則下滑近四成,若不是2024年出售MG印度公司股權換回51.3億元,盈利下跌會更慘。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燃油車市場逐漸被電動車蠶食,合資品牌不再「躺著賺錢」。包括上汽在內的許多車企,都要面對電動車業務不斷燒錢,燃油車卻越來越不賺錢的兩難。 為此,上汽2024年下半年進行了高層人事調整。12月初,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接任智己汽車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職務,一把手親自督軍,顯見集團對智己的重視。 46歲的賈建旭在7月剛剛成為上汽最年輕總裁。他在10月一場內部講話中說:「要學會跪著做人,才有站起來的一天」,直言汽車市場已不再是合資主導的世界,自主品牌才是成功的關鍵,「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對智己品牌的重視不言而喻。 相比被投資方拋棄的極越汽車,資金到位的智己,有了母企的全力支持,已準備好打一場翻身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持續燒錢的哪吒 急謀上市集資補血
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以其價格實惠的汽車瞄准國內外客戶 重點: 尋求在香港上市的合眾正在迅速消耗現金——從2022年的68億元降至去年年底的28億元 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海外收入在2023年迅速增長,但海外擴張可能進一步加劇其本就緊絀的財務狀況 陳竹 隨著曾推動中國電動汽車(EV)製造商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日益飽和,海外擴張已成為它們的一項關鍵戰略。主力生產哪吒品牌的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朝這方向邁進的最活躍公司之一,在上周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IPO申請中,它稱這一轉變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石。 對於合眾而言,上市的決定意義重大,因它希望籌集資金來支持其雄心勃勃的全球擴張計劃。公司希望全球擴張計劃能幫助其從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和極氪(ZKR.US)等一眾虧損的中國上市電動汽車製造商中脫穎而出。 在IPO時機上合眾可能別無選擇,籌集的資金可能有助鞏固其緊絀的財務狀況。它還可用這些資金來支付海外工廠的費用,這是其高風險海外擴張戰略的關鍵部分。 說合眾的財務狀況“岌岌可危”一點也不為過。從上市文件來看,公司去年底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28億元,較上年的68億元減少了一半以上。這麼劇烈的下降,主要是虧損已從2021年的48億元擴大至去年的69億元。 我們稍後會深入介紹該公司的全球擴張戰略,但首先來看看,合眾在中國龐大但競爭激烈的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中的地位。 合眾成立於2014年,是中國政府將新能源汽車(NEV)確定為戰略產業,並開始提供豐厚的補貼,以促進其發展後湧現的首批新能源汽車製造商。2018年推出哪吒品牌後,公司的增長開始起飛,哪吒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話人物,以年輕人的勇敢和正直等令人欽佩而聞名。 哪吒迅速贏得市場份額,並在2022年達到頂峰,銷量超過15萬輛,成為中國新興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中最暢銷的品牌。它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瞄准了平價電動汽車市場。2018年至2022年售出的哪吒電動汽車,大部分補貼後的價格在10萬元以下。 哪吒在過去幾年,開始通過增加更昂貴的車型來實現產品多樣化。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2023年4月推出的哪吒GT,起售價17.88萬元。 對合眾來說遺憾的是,戰略轉變恰逢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開始打激烈的價格戰。這場價格戰由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於2023年初發起,此後不斷升級,導致比亞迪(1211.HK)等其他大公司,以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初創公司的加入。價格戰迫使哪吒的最新車型,與目前充斥市場的10萬元至20萬元價格的其他車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增長停滯 此後,合眾一直難以保持增長勢頭,2023年,哪吒全系的銷量同比下降約16%。上市文件顯示,哪吒2023年在中國僅售出105,278輛,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僅為1.2%。 面對國內的困難,合眾開始更加註重海外擴張。2021年,它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首次進軍海外市場。 合眾全球擴張的一個核心要素是,在關鍵市場進行本土製造,而不僅僅是出口它在中國製造的汽車,這種做法往往頗受外國政府的歡迎。公司目前有三家海外工廠,兩家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已經投產,還有一家在馬來西亞,已於今年初開工。 和很多采用類似的本地化策略的中國車企一樣,合眾打算通過減少運輸費用,以及降低進口關稅來降低成本。這種策略還能讓合眾避開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發貨的車輛徵收的反傾銷稅。 合眾在全球市場上的積極進取已初顯成效。公司海外收入從2022年的2.41億,元激增至2023年的16.2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從區區1.8%增長至12%。 但進一步的海外擴張,無疑將加劇其財務壓力,因這種擴張需要大量新投資。中國本土科技媒體虎嗅網的一份報告引用的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在泰國投資的一家工廠耗資20億元,而廣汽集團的子公司廣汽埃安在泰國設立的另一家工廠耗資13億元,這種財務負擔可見一斑。 雖然海外市場可能會讓合眾的業務重回更強勁的增長軌道,但國內市場依然至關重要,因那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至少目前如此。為了吸引並留住投資者,合眾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扭轉目前國內銷售額兩位數下滑的趨勢,同時在持續的價格戰中,保持成本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據本土科技媒體36氪報道,該公司在2024年前五個月,售出了43,564輛哪吒品牌汽車,僅相當於其全年銷量目標30萬輛的14.5%。 出口情況稍好一些,今年前五個月,合眾向海外出口了16,458輛哪吒品牌汽車,保持了2023年以來的勢頭。這個數量使合眾在新勢力車企中位列第一。儘管如此,公司僅完成了其年度出口目標的16.5%,這表明就連海外擴張可能也開始失去動力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憂市況逆轉 極氪趕美上市
據報道,隨著同行估值迅速下跌,這家新能源車企正在重啓紐約上市計劃 重點: 據報道,極氪已重啓IPO計劃,並降低融資目標,在中國新能源車企前景的惡化而進一步下跌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從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緩至下半年的44% 陽歌 在因市場情緒疲弱而暫停赴美IPO後,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門,似乎想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前上市。 這是我們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做出的評估,報道稱公司已重啓赴紐約上市的計劃。事實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請以來,極氪每個月都會定期更新招股說明書,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讓外界對極氪的近況有了一些瞭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數據。更新文件顯示,極氪的銷售情況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緩,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趨勢同步 。 與此同時,極氪的勁敵如理想汽車(LI.US; 2015.US)和蔚來(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縮水,因為投資者為它們的持續虧損和銷售增長放緩感到擔憂。蔚來最近跨過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銷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銷率1倍本來沒有什麼可以說,但對於一家自認為處於熱門增長領域的公司來說,低於這個數字就相當尷尬。理想汽車的市銷率高於1倍,目前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趨勢持續下去,它可能很快也會跌破這個數。 鑒於極氪的情況與蔚來類似,它1倍的市銷率似乎是合適的,以此計算,按照最新招股說明書中的2023年銷售數據,該公司的市值為71億美元。這遠低於我們去年11月首次關注極氪IPO時,進行類似分析後得出的100億美元估值結果,大約是該公司在2023年2月融資時13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據報道,估值迅速縮水促使極氪推遲了最初的上市計劃。但現在看來,該公司正急於在估值進一步下滑之前登陸資本市場。據路透社報道,極氪的籌款計劃已從之前10 億美元或以上的目標,降至5億美元左右,可見市場情緒不斷惡化。 此次IPO正值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整體疲軟之際。一季度,此類上市僅籌集資金4,690萬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4.28億美元,成為2017年以來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實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國股票整體顯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跡象,中國ETF-iShares MSCI (MCHI.US) 較1月底的近期低點上漲約10%。但由於對中國經濟快速放緩,以及西方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的擔憂,新能源汽車股逆勢而跌。反映這一點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上漲,而同期蔚來的股價卻下跌了約30%。 銷售放緩 極氪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車型。它的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批頂級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車為首。吉利是中國領先的民營汽車製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還擁有沃爾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極氪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來自銷售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主要是賣給吉利旗下企業。 公司目前有四款車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說明書顯示,最新款是極氪高檔轎車車型,去年11月發佈,今年1月開始交付,目標客戶是“精通技術的成年人和家庭”。該公司認為自己是一個高端品牌,售價一般不低於30萬元,與蔚來的定位類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長,因為它在2021年10月才開始交付產品。去年的增長更能反映它未來的潛力,全年總收入從2022年的319億元增長到517億元,增幅達62%。以半年為單位,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會發現,它的收入增長從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車銷量目前約佔該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長趨勢也出現了類似的放緩,從去年上半年的約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個略顯積極的趨勢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增長了72%,超過了汽車交付量65%的增幅,這表明公司每輛車獲得的收入增加了。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隨著銷售開始放緩,去年很多新能源車企大部分時間都在降價。但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後,極氪正在推出越來越高檔的車型,而Zeekr 001的起步價為30萬,處於目標區間的底部。 該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標是交付23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幾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輛的一倍。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公司在年初的銷量有望達到這一增速,1月和2月的總銷量同比增長134%,達到20,047輛。但在市場放緩的情況下,這種增長將越來越難以維持。 總言之,極氪的前景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總體前景正迅速失去動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該公司突然如此急於重啓上市,它最終籌集到的資金甚至可能低於已經調低了的5億美元目標,因此估值可能會遠低於100億美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理想季績無限好 行業增長近黃昏
這家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第四季度車輛銷售收入增長134%,但預計2024年一季度總營收增速將放緩至70%左右 重點: 理想汽車第四季度實現三位數營收增長、利潤率提升,但預計本季度增長將大幅放緩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長迅速放緩,並且可能進一步惡化,因最近爆出一系列有關該技術的負面新聞後,消費者擔憂加劇 陽歌 過熱的中國新能源汽車(NEV)行業正進行整合,而理想汽車公司(LI.US; 2015.HK)越來越像是這場競爭中的幸存者,要看看整合結束時究竟誰還保持屹立不倒。與此同時,公司週一公佈強勁的第四季度業績,其中諸多跡象都直指行業競爭激烈,並且很多人都預測到今年會急劇放緩。 在越來越多的負面報道,讓中國消費者質疑購買新能源汽車是否明智後,這種放緩可能會比預想的更嚴重。就在上週五,南京一小區發生可能由電瓶車電池引發的火災,造成15 人死亡、44 人受傷。 理想汽車公布業績後,投資者顯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它跑贏行業的表現上,週一推動該股在紐約的股價上漲近20%。財報中不僅公佈了強勁的銷售增長,公司還保持了可觀的利潤,在中國大量本土新能源車企中,只有少數幾家能夠做到這一點。 理想汽車目前的市銷率 (P/S) 為3.4倍,遠遠領先於其他同類公司,比如2.5倍的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1.3倍的蔚來(NIO.US; 9866.HK)和1.9倍的零跑汽車(9863.HK),這反映出投資者對其長期生存能力的信心不斷增強。但它依然落後於特斯拉(TSLA.US)的6.9倍,後者被很多人認為是前景最好的公司。出人意料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1211.HK;002594.SZ),目前的市銷率僅為0.9倍,似乎是近期投資者對該股缺乏熱情所造成。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回到理想汽車,它的最新業績在主要同行中名列前茅,看上去確實相當亮眼。該公司第四季度交付汽車131,805輛,同比增長185%,這也推動該公司2023年全年總交付量達到376,030輛,同比增長182%。 理想汽車第四季度車輛銷售收入總計40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3億元增長134%。 車輛銷售收入增速遠低於實際銷量增速這一點,反映出市場競爭激烈,車企不斷降價以吸引新業務。 儘管如此,隨著經驗和規模經濟的取得,理想汽車的盈利能力不斷增強。這體現在毛利率上,它的毛利率從第三季度的22%提高到了第四季度的23.5%,上年同期為20.2%。效率提升推動理想汽車當季利潤達到57.5億元,而第三季度為28.1億元,2022年第四季度為2.65億元。 儘管公司的競爭對手尚未公佈第四季度業績,但理想汽車去年第三季度就曾以271%的營收增長輕鬆打敗一眾對手,相比之下小鵬汽車僅增長25%,蔚來僅增長47%。因此,理想汽車強勁的第四季度增長很可能會繼續跑贏競爭對手。 前路坎坷 回顧了這些積極的數據之後,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看看眾多麻煩的跡象,它們表明,在經歷了數年的爆炸式增長後,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在2024年大幅放緩。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增長38%,達到約950萬輛,其中出口銷量不斷增長。這已經比2022年銷量倍翻的增長率下降了,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最近告訴《環球時報》,今年的增長率可能進一步放緩至22%左右。 理想汽車1月份的銷量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指引都反映了這一放緩趨勢。該品牌1月份的交付量增長106%,達到31,165輛,遠低於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更重要的是,考慮到2022年的春節在1月(店面通常會關門),而今年卻在2月,這個增長率看起來更疲軟了。 理想汽車表示,預計整個一季度將交付10萬至10.3萬輛車,同比增長90%至96%。該公司預計一季度營收增長66%至71%,達到313億至322億元。這兩方面的增長率都比去年要慢得多。 而且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最近圍繞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一系列負面新聞,可能會對本就疲軟的銷售產生更大的影響。南京的火災造成15人死亡,44 人受傷,越來越多的小區對電瓶車引發火災的危險發出了警告,這只是其中最新的一起。雖然電瓶車的技術含量顯然遠低於汽車,但負面報道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看法。 春節期間,該行業也是負面報道纏身,很多新能源車主在這期間開車前往溫暖的海南島,但由於潛在的火災隱患,輪渡上新能源車的數量受到嚴格限制,令車主離開時被困在當地。正如許多西方人今年冬天發現的那樣,中國北方地區的人們也發現電動車在極冷的氣溫下經常出現性能問題。 行業大洗牌正在加速,豪華電動車初創企業高合汽車的創始人表示,由於目前資源只夠維持未來三個月的運營,公司正尋找潛在收購者或新的投資者。在他透露這一消息之前,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曾表示,由於財務困難,將停產六個月。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智能充電上市集資挑戰馬斯克
這家歐洲第二大電動車快速充電樁銷售商,希望通過赴美上市來增強財務實力 重點: 智能充電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去年前九個月收入同比增長46% 公司由兩名前特斯拉工程師創立,希望以其回流電網的快速充電樁脫穎而出 譚英 名不見經傳的快速充電樁製造商智能充電有限公司希望在納斯達克上市來充實資本,從公司預計不到1億美元的市值來看,此次IPO的規模似乎不大。但受益於公司穩健的前景,並且包括德意志銀行、中國的華泰證券和老虎證券等強大承銷團隊,此次融資是有可能出現驚喜結果。 智能充電的電動車充電樁是全球儲能解決方案市場的一部分,根據本月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中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預計到2026年這個市場將達到900億美元。使用直流電的快速充電樁市場增長最快,需求每年增長約33%,從2021年的4.0TWh增長到2030年的52.0TWh。招股說明書稱,智能充電是歐洲第二大直流快速充電樁銷售商,儘管該市場分散且競爭激烈。 那麼,又名XCharge的智能充電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它擁有由5萬多個「超級充電樁」組成的全球網絡,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據《EV Magazine》報道,第四大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是中國的能鏈智電(NAAS.US)。其他主要充電站製造商包括EVgo(EVGO.US)和Blink Charging(BLNK.US)。 Blink Charging目前的市銷率 (P/S) 為1.72倍,EVgo 的市銷率則要略微低一些,為1.56倍。按照今年預計銷售額計算,同樣1.6倍左右的市銷率,智能充電的市值約為6,000萬美元。 雖然自稱全球領導者,但智能充電的實際銷量依然相當小。公司的直流快速充電樁銷量從2021年的807個增長到2022年的1,934個,增加了一倍多,去年前九個月銷量總計1,443個。同時,它聲稱自近十年前成立以來,已在全球賣出超過4萬個充電樁。 智能充電的收入依然相當有限,不過正在快速增長。去年前九個月,這個數字較上年同期的 1,920萬美元增長了46%,達到2,800 萬美元。毛利率也從2021年的35.2%,穩步提高到去年前九個月的44.2%。但同期營業費用增加了兩倍,從630萬美元增至1,840萬美元,主因是首次公開募股前要支付750萬美元的股權補償。最重要的是,公司在2023年前九個月陷入了虧損,淨虧損670萬美元,2022年同期則錄得淨盈利70萬美元。 智能充電的產品線包括最大輸出功率200kW的智能直流充電樁C6EU、最大輸出功率400kW的C7超快充電樁,以及輸出功率210kW的最新NET ZERO淨零系列。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輸出功率為250kW。淨零系列一個差異化的因素是,它能夠讓多餘的電力返回電網,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吸引買家。 緣起特斯拉 智能充電由前特斯拉項目經理侯逸飛和丁銳於2015年成立,他們最初將目標定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兩人從中看到商機,2009年左右中國新能源汽車熱潮開始時,充電樁非常缺乏。侯逸飛在特斯拉任職期間負責特斯拉的公共充電。只乾了一年多一點,他就離開了特斯拉,因他認為自己和丁銳可以通過給硬件添加基於雲的管理軟件,來改進這些充電樁。丁銳在特斯拉任職的時間也不到兩年。 兩人開始為能源和運輸行業客戶的車隊或服務站提供套餐,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電網運營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到2018年,他們已在中國供應了2萬個充電樁,大部分位於北京和深圳。 公司在漢堡開設了辦事處,開始探索最近也蓬勃發展起來的歐洲市場。和中國一樣,歐洲的充電業務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它的歐洲業務最近超過了中國業務。公司在歐洲的支持者包括殼牌風險投資公司,後者參與了它2021年的B輪和2023年的C輪融資。2022年,該公司歐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0%,達到1,820 萬美元,而來自中國的收入僅為420萬美元,來自其他國家的也只有690萬美元。 那麼,對於這次上市,我們應該抱持怎樣的期待?Seeking Alpha的分析師多諾萬·瓊斯(Donovan Jones)並不看好這家公司,因為它收入增長放緩、經營業績參差不齊而且儘管「淨零系列」產品,有能力將未使用的電力返回電網,但基本未經檢驗。但是,如果充電樁運營商喜歡「淨零系列」能降低成本的功能,也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因為智能充電是為數不多生產此類「電池到電網」充電設備的企業。 公司在2023年表示,將利用最新一輪融資的資金,在美國為「淨零系列」(該系列於去年8月在德克薩斯州推出)建一座充電樁廠。在招股說明書中,公司表示還將把IPO所得的50%用於投資德州的工廠,20%用於研發,20%用於全球市場擴張,10%用於營運資金。 智能充電至少表現出了先見之明,把重點首先放在發展迅速的歐洲市場,而不是發展緩慢的美國。2021年,歐洲安裝的充電樁數量為4.5萬個,而北美的充電樁數量為2.31萬個。招股說明書顯示,預計2022年至2026年,歐洲的這個數字將以每年83.6%的速度增長,略高於北美81.5%的預測。意味著到2026年,歐洲的充電樁安裝量將達到91萬個,遠遠超過北美的54.42萬個。…
吉利再展財技 蓮花汽車在美上市
距離通過SPAC上市越來越近之際,吉利控股的蓮花汽車旗下電動車公司,成功籌集8.7億美元資金 重點: 蓮花科技將與LVMH背後支持的SPAC合併,上市前夕再獲融資8.7億美元 旗下還擁有富豪汽車的吉利,正在推進電動車品牌極氪的上市,彰顯出高超的交易能力 梁武仁 中國本土汽車巨頭吉利控股集團,繼續強化其作為新能源車領域交易之王,將該領域視為企業未來的關鍵所在。 上月底,英國名車品牌蓮花汽車旗下的電動車公司蓮花科技公司(Lotus Technology Inc.),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前夕,宣布獲得了8.7億美元(61.6億元)融資,該公司將與奢侈品巨頭LVMH支持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L Catterton Asia Acquisition (LCAA.US) 合併。吉利於2017年收購蓮花51%的股份,將其納入自己的全球品牌陣容,其他品牌還包括富豪、極星和寶騰。 獲得這筆最新融資之前,蓮花科技今年早前還獲得了約1.2億美元的融資,使得今年的融資總額已達到10億美元。公司計劃用不斷增長的資金開發新產品和技術,並擴大全球網絡。 完成SPAC上市後,公司的流通股比例約為19%,屆時參與最新這輪融資的投資者,將獲得蓮花科技公開交易的股票。蓮花科技年初首次宣布上市計劃時表示,將在今年底前完成交易,但在最新公告中並沒有透露最新進展。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對達成交易當然不陌生。2010 年,他的公司以 18億美元現金加債務從福特手中收購了富豪汽車,相當於福特1999年收購富豪時65億美元的一小部分。他由此登上全球新聞頭條,這是當時中國汽車製造商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案。隨後,吉利又在2021年讓富豪以18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在持有富豪的十年裏為自己賺到了豐厚的回報。 隨著旗下品牌的不斷增加,吉利似乎很喜歡為它們設計類似的交易。它於2015年通過富豪收購極星,並於去年讓該公司通過SPAC上市。去年12月,吉利支持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Ecarx (ECX.US)通過另一項SPAC交易成功上市。吉利目前還讓其主要的電動車品牌極氪智能科技在紐約上市。其上市歷史最悠久的是吉利汽車(0175.HK),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 回到蓮花科技,公司在最新這輪融資中估值為55億美元。與吉利2017年出資2.35億美元收購蓮花汽車51%的股份,確是一次巨大的增長。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為了重振蓮花品牌,吉利向其注入了30億美元的資金,包括斥資13億美元在武漢新建一家工廠。 戰略至關重要 蓮花科技將在這家英國名車品牌的未來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蓮花汽車的目標是到2028年成為全電動車品牌,這與富豪計劃到2030年淘汰所有搭載內燃機的汽車類似。蓮花還希望從一個小眾車企轉變為一個更加大眾化的汽車製造商,到2028年年銷量達到15萬輛,這可能要通過它相對較早地大舉押注電動車技術,從同行中搶佔份額來實現。 蓮花科技預計,隨著新車型的推出,年收入將從今年預估的9億至12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86億美元。隨著銷售額的增長,公司還預計盈利能力將顯著提高,2025年毛利率將達到21%至23%。這樣的利潤率將與規模更大且實現了盈利的特斯拉(TSLA.US)去年的利潤率相若。 3月,蓮花科技推出了武漢工廠生產的首款車型Electre,這也是該品牌的首款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它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再推出三款新車型,其中包括一款名為Emeya的純電動車,該車型已於9月亮相,明年開始在武漢量產。 根據蓮花科技10月份對這筆交易的最新投資者介紹,SPAC上市後企業估值約為61億美元,即63億美元的資產淨值加上6.73億美元的債務,再減去現金持有量。這大約是其2024年預估營收的1.2倍,遠低於特斯拉過去12個月收入得出的7.75倍。 這意味著蓮花科技的股票最終上市時可能看起來不貴。不過,由於該公司缺乏業績記錄,這種便宜可能是合理的。與佔據主流的特斯拉車型相比,售價在10萬美元以上的蓮花汽車的目標市場要小眾得多。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眾多新企業和老品牌,越來越多地將重點轉向更為環保的產品。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吉利的眾多賭注是否會得到回報,儘管它過去的記錄看起來相當強勁。像吉利這樣大舉收購的中國企業並不少見。但與其他那些後來潰敗的公司不同,它有能力專注於核心的汽車製造業務,增加一些看起來與現有業務互補的企業,然後大舉投資,幫助它們取得成功。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