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準備到港股上市的檢測公司,因依靠新冠核酸檢測而營收大增,但其他業務收入出現下滑態勢

重點:

  • 優迅醫學營收連年增長,但主要受益於新冠核酸檢測收入,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緩和,其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 除了病原檢測外,該公司的其他業務收入下降,近年開始由盈轉虧

 

斯年

臻和科技後,再有醫學檢測公司申請到港股上市。這家企業因疫情催生的核酸檢測需求,享受了短暫的「新冠紅利」,但其他業務收入卻不升反降。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緩和,其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這裏說的,是在上周二向港交所遞交初步招股文件優迅醫學生物科技。它是一家以平台為基礎的生物基因科技公司,從事開發及銷售臨床分子檢測儀器、產品及服務業務,其業務分為產前檢測、精準腫瘤學及病原檢測三大部分。

其中,病原檢測業務是該公司招股文件中篇幅最小的部分,卻是近年的營收「大頭」,主要因為得益於新冠核酸檢測需求大增,令公司成功賺了一轉「快錢」。

如果簡單閱讀招股文件,優迅醫學的營收連年增長,看來如日方中,但仔細分析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卻可能讓投資者憂慮。

在2020年和2021年,優迅醫學分別錄得2.47億元與2.66億元收入,而去年截至9月的收入已達到4億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翻了接近一倍。

然而,其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中國為應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短暫核酸檢測需求。核酸檢測歸屬於優迅醫學的病原檢測業務版塊,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首9個月,該業務分部的收入分別約6,100萬元、8,300萬元和2.71億元,分別佔總收入25.9%、31.3%及67.8%。

毛利率明顯下降

隨著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在去年12月初開始鬆綁,民眾進入各類場所不再需要出示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在各地的「優迅醫學」核酸亭前,再也沒有出現長長的人龍。其病原檢測業務的收入高增長已成過去,今年更很大機會出現明顯降幅。

更值得留意的是,激增的新冠核酸檢測雖帶來收入增長,但由於新冠核酸檢測的價格需與政府指導水平一致,隨著政府政策的變更,其檢測價格下降,令毛利率不斷降低。

回顧該公司的整體毛利率,已從2020年的74.3%降至2022年9月末的47%。銷售成本方面,相關開支在2020年及2021年佔集團收入25.7%和24.9%,但踏入去年前9個月,由於存貨成本及外包服務成本增加,以及增聘服務供應商協助進行新冠檢測,令銷售成本大增347%至2.11億元,佔營收比例高達53%,加上1.83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值虧損,該公司期內的淨虧損達到1.79億元,比前一年同期飆升670%。

事實上,比起營收貢獻更大的核酸檢測,優迅醫學在招股文件用了更多篇幅介紹其另兩項業務──產前檢測和精準腫瘤學。這兩項業務均身處分子檢驗市場規模領先的領域,市場潛力比病原檢測更大,但優迅醫學的競爭力有限,近年甚至出現收入下滑的趨勢。

其他業務難接力

該公司聲稱在產前檢測方面已經成功商業化,並用於產前篩查、遺傳病篩查與診斷,以及妊娠風險評估的臨床實驗室自建檢測項目(LDT)檢測服務;至於精準腫瘤學業務方面,也成功開發或正在開發針對主要婦科腫瘤的各種檢測服務和產品,以及推出一系列針對不同腫瘤的LDT服務。

然而,這兩項業務的營收並不樂觀,其中產前檢測收入從2021年前三季度的1.2億元,微降至去年前三季度的1.13億元,未有受惠於市場規模的增長。精準腫瘤學業務的收入表現更差,從2020年約3,400萬元營收,逐步下降至去年前三季度的約1,500萬元。

在衝擊上市前,優迅醫學曾獲得資本青睞,最新一輪融資是在去年5月成功籌得約3億元的C1/C2輪融資,由德誠資本領投,英飛尼迪資本、美年大健康產業基金、北京中關村科學城等投資方跟投,令公司估值升至28億元。以去年首9個月營收引伸到全年計算,其市銷率約5.3倍,與另外兩家規模接近的檢測商──博暉創新(300318.SZ)的6.34倍,以及實朴檢測(301228.SZ)的5.12市銷率大致相若。

優迅醫學在招股文件中表示,上市募集所得的資金,將計劃用於協助商業化LDT服務和體外診斷設備、投資於在研產品和服務、升級現有技術,以及擴充產能等。看似雄心勃勃,但投資者也應該注意到,該公司所處的各項檢測領域均面臨激烈競爭,在測序儀僅由極少數公司提供的情況下,行業內各公司服務的同質化明顯,要突圍並不容易。

優迅醫學也有推出自家品牌的測序平台,是中國少數擁有國家藥監局批准自由品牌DNA測序儀的公司之一,這個舉措或許是意圖減少昂貴的上游測序儀對其服務帶來的掣肘,並增加收入來源,但目前成效並不明顯。因此,即使優迅醫學將來獲批上市,要在競爭激烈的檢測賽道成功突圍,恐怕也絕不容易。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淋巴瘤藥物商業化 藥明巨諾收入飆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業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飆升373%至1.46億元,扣除非經營損失的經調整虧損,則收窄10.9%至6.05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淋巴瘤藥物倍諾達於2021年9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後,去年已展開其商業化活動,並帶來顯著收入增長。公司預期,隨著更多患者接受該藥物治療,今年的銷售收入會繼續增加。 值得關注:雖然該公司實施的成本削減計劃,去年成功令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減少1.6%及10.8%,但由於涉及倍諾達的推廣費用上升,其銷售開支仍錄得11.8%的增幅。 深度:藥明巨諾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MY.US)旗下朱諾醫療和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於2016年共同創立,並於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為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雖然旗下首款藥物在2021年獲批銷售,但由於該產品費用不菲,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在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下,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市場反應:藥明巨諾周四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軟5.1%至3.3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6.HK

播客:科網股派息新趨勢,淺談「投資未來的未來」股票

中國科網巨頭京東集團突然宣布派發末期股息,並暗示未來或恆常派息,可能會掀起科網股的派息新趨勢?百度近期推出的聊天機械人「文心一言」坊間口碑一般,但其未來增長潛力不容忽視,專家建議,不妨把它視為「投資未來的未來」股份看待。

騰訊音樂借助AI 慳囊中尋求增長

這家中國網上音樂平台正面對激烈競爭,市場對其第四季業績不太滿意 重點︰ 騰訊音樂去年第四季收入輕微下跌,但公司積極節省開支,協助淨利潤按年增長逾一倍 該公司創作的虛擬偶像市場反應不俗,未來希望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創作更多音樂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機   裴梓龍 過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嚴厲監管雙重打擊,中國科技企業難以高速發展,要維持可持續經營,節省開支是可行之途。被視為「中國版Spotify」的網上音樂服務提供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長的企業。 打開騰訊音樂上周二公布的第四季業績報告,投資者可能會既驚且喜,開心的是淨利潤按年增長高達115%至11.5億元;但讓他們驚訝的是,期內營收只有74.3億元,按年下滑2.4%,與上一季比較則上升不足1%。 從全年來看,其收入更減少近一成至283.4億元,淨利潤則增長21.4%至36.8億元。業績公布後,投資市場並不買賬,雖然公司宣布新一輪5億美元(34.4億元)的回購計劃,但其美股當日曾大挫14%,收盤軟9.2%至7.14美元;該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隨下跌7.3%。 季度開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騰訊音樂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長,靠的其實是「節流」。該公司第四季經營開支按年大降25.1%至13.6億元,其中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比2021年大幅減少64.5%,主要是受惠於部分優化營銷開支的舉措。 騰訊音樂在過去一年轉變策略,不再大撒金錢爭取新用戶,變陣提升既有用戶質量,三大平台QQ音樂、酷狗音樂及酷我音樂的付費用戶,在第四季按年增長16.1%,達到8,850萬戶,創公司成立以來新高,加上付費用戶月均收入上升4.7%,帶動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增長逾兩成。 投行花旗認為,該公司第四季收入及利潤表現都好於預期,管理層有信心今年實現總收入及利潤同步增長,預計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再錄得20%以上的升幅,但僅維持「中性」評級,並把其目標價由9美元下調至8.2美元;大和則認為,騰訊音樂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購計劃,重申「買入」評級,維持港股目標價42港元,比現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間。 騰訊音樂的最新市盈率約23倍,與其直接競爭的雲音樂(9899.HK)仍處虧損狀態,市銷率約1.4倍,遠低於前者的3.2倍;與國際同業比較,其市銷率也拋離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許說明即使投資者未必滿意騰訊音樂的最新業績,但對其在中國的行業龍頭優勢仍然予以肯定。 回顧兩年前,中國官方嚴厲反壟斷,打破騰訊音樂獨家版權的護城河,雖然僅處以50萬元罰款,但最受影響是需放棄所有獨家音樂版權。自此以後,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主要對手雲音樂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蘋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樂與抖音的競爭,令騰訊音樂的市佔率面臨重大威脅。 科技創造音樂 除了在線音樂外,被視為騰訊音樂增長引擎的社交娛樂服務,也開始步入衰退。該公司通過提供線上K歌服務,並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樂為主的直播,讓觀眾購買虛擬禮物打賞「直播主」,從而抽取分成收入。但這項業務在短視頻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競爭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兩成,付費用戶更減少了24.3%。 經過一年降本提質,面臨收入減少困局,騰訊音樂重新意識到開源的重要。據《韓聯社》報道,該公司高管最近到訪韓國音樂製作公司,市場猜測其動機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國。畢竟中國官方最近已對韓國電視劇及遊戲重新開放,雖然韓國歌手仍未能到中國演出,但唱片銷售、網上粉絲會已全面恢復,反映中國因韓國部署「薩德」導彈系統而實施長達7年的「限韓令」,正出現放寬跡象。 另一方面,科技將成為推動騰訊音樂增長的重要一環。自從不能再簽署獨家版權後,各大網上音樂平台已出現同質化,截至去年底,騰訊音樂與33家唱片公司簽署版權,網易雲音樂則有29家,但其中15家與騰訊音樂一樣,導致平台間的音樂作品相當接近。要展示獨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戶,原創音樂人製作內容(UGC)和人工智能生產音樂(AIGC),將會是未來的主戰場。 去年7月,騰訊音樂發布「TME製作人聯盟」計劃,讓音樂人可以通過開放平台自主定價及發布數碼專輯,以增加原創音樂能力和收入來源。截至去年第四季,獨立音樂人在騰訊平台已創作了逾230萬首作品,當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達到一億次以上。 騰訊音樂還有另一個「殺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該公司旗下的QQ音樂已上線AI繪圖功能,為用戶生成二次元圖片與專屬背景音樂,還利用「AI歌詞海報」和「AI黑膠播放機」提升視覺效果;此外,去年騰訊音樂宣布首位虛擬偶像鹿曉希(Lucy)出道,並已發布首支單曲,並會在元宇宙空間與樂迷交流,成功吸納大量粉絲。 隨着ChatGPT橫空出世,將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騰訊音樂也明言將繼續探索如何在圖文、視頻和音樂等領域加以應用,以探索新的商機。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1698.HK TME.US

快訊:商湯商業客戶流失 經調整虧損升兩倍

最新:人工智能(AI)企業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二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減少19%至38.1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虧損擴大234%至47.4億元。 利好:為響應ChatGPT的廣泛應用,該公司計劃今年中推出以AI為基礎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式,而公司去年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方面取得技術突破,能提供6K高清圖的生成、回應中文古詩詞作為提示詞來生成對應圖片等。 值得關注:受到新冠疫情及宏觀經濟不利影響,該公司去年的智慧商業客戶數量減少22.2%至717名,令該部分收入下降25.2%至14.6億元,抵銷了智慧生活板塊收入的增長。 深度:商湯是中國電腦視覺AI初創企業「四小龍」之首,通過開發AI軟件平台,向政府及企業客戶提供應用於智慧城市、監控及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即服務(AI-as-a-Service)。雖然該公司曾被美國政府列入「中國軍工企業」黑名單,令上市計劃一度延遲,最終仍順利於2021年12月掛牌。值得注意的是,受龐大研發開支拖累,該公司自2014成立以來一直未能盈利,主要靠以往的多輪股權融資「輸血」,而且在過去5年已累計錄得逾430億元淨虧損。 市場反應:商湯股價周三下挫,中午收市軟2.6%至2.61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0020.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