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US
Zeekr privatization hits speed bump

該新能源車企至少有六名少數股東致函公司,稱提議的私有化價格過低

重點:

  • 路透社報道稱,極氪六名少數股東抗議公司私有化要約價格過低
  • 公司股票當前市銷率僅為0.63倍,不到零跑汽車、小鵬汽車等主要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一

 

陽歌

究竟是掉隊者,還是潛力尚未兌現的玩家?

這是縈繞在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頭頂的一大問題,據路透社上周五報道,公司近期私有化推進遇阻,部分少數股東抗議收購價過低。與此同時,亦有觀點認為其低估值事出有因——極氪駛入中國新能源車賽道過晚,且今年銷量已開始收縮。

此案亦凸顯美股交易所與港交所的核心差異,作為多數中概股上市地,港交所在此類交易中對小股東的保護更為完善,美國市場則不然。

估值問題是本次事件的核心,華爾街投資者對極氪認可度不高。截至週一收盤,其68億美元市值對應的市銷率(P/S)僅0.63倍,不到其三大競爭對手零跑汽車(9863.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和蔚來(NIO.US; 9866.HK)2.19倍市銷率的三分之一,亦不及另一家中國頭部純電車企理想汽車(LI.US; 2015.HK)1.50倍市銷率的一半。

接近一個月前的5月9日,控股股東吉利汽車(0175.HK)提議以每股25.66美元收購極氪美國存托股份(ADS),較之前3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溢價20%。要約令華爾街感到驚訝,因極氪在紐約完成4.4億美元IPO僅一年多。

當時,極氪聲稱將成立獨立委員會評估要約,鑒於吉利持股比例達65.7%,要約獲得股東批准通過的可能性已相當高。

公告發出後,極氪股價跳升,迅速突破收購價。截至周一最新收盤價26.76美元,該股已較收購價溢價4.3%,顯示投資者預期吉利可能上調報價。

目前可知,現市價的重要支撐是至少六名少數股東的幕後斡旋。其中五名系極氪早期投資者,聲名顯赫:包括全球最大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頭部私募股權基金博裕資本、在線視頻巨頭嗶哩嗶哩及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旗下風投機構英特爾資本。

路透社報道,上述四家企業與Cathay Fortune共同向極氪發出兩封信函,指當前報價低估公司價值並要求提價,聲言極氪相較同行具備更優現金流與盈利前景。報道還稱,投資機構Y2 Capital亦向極氪管理層發送了類似信函。

港美規則存差異

五名股東聯名信要求極氪必須獲得多數獨立股東批准後方可推進私有化,此處正體現前文所述,美港交易所規則存在重大差異。

在美私有化僅需持有多數股份的股東批准即可推進,本例中吉利佔據絕對控股地位,意味提交股東表決的任何方案幾乎必然通過。

相形之下,港交所設有專門保護此類交易中少數股東的規則,要求方案須獲獨立股東多數票通過。意味本次私有化須取得吉利所持股份之外剩餘34.3%股份持有者的多數支持。正因如此,港股私有化方案失敗率遠高於美股。

聯名股東深知吉利無義務提價,故要求最終收購價仍需經其表決認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吉利考慮提升報價的原因何在?

參照市銷率,吉利25.66美元報價確實偏低。按理想汽車市銷率推算收購價應為64美元;若對標零跑、小鵬和蔚來的市銷率,收購價更將躍升至93美元。

極氪估值折讓有其合理成分,其入局駛入中國新能源車賽道較晚。今年4月,極氪品牌車銷量僅為13,727輛,遠低於零跑的41,039輛、理想的33,939輛及蔚來的23,900輛。此外,2024年強勁增長一整年後,4月銷量同比下滑14.7%,初顯疲態。

這些銷量數據及趨勢或可解釋市場為何看低極氪估值。不過,公司亦具備關鍵優勢,就是其背靠中國最成功民營車企之一的體系。經十餘年並購與內生增長,規模龐大的吉利旗下擁有多家上市企業,包括瑞典沃爾沃、極星及英國路特斯。

吉利創始人李書福以商界謀略著稱,這正是其可能聽取六名不滿股東抗議的原因。寧德時代或是吉利新能源車核心電池供應商;英特爾、博裕和嗶哩嗶哩均系業界翹楚,若感知遭受不公,或將傷及吉利商譽及未來融資潛力。

據此,我們或可預期吉利將提升報價。核心問題在於提價幅度,追平國內同行估值幾無可能,但若按0.75倍市銷率(即理想汽車當前比率的一半)折算,收購價仍將達30.54美元,較現股價溢價約14%。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聞

簡訊:三花智能招股 最高集資81億港元

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50.HK ,002050.SZ)周五在港公開招股,發售3.6億股,公開發售佔7%,餘下為國際配售,每股售價21.21至22. 53港元,集資最多約81億港元,於本月18日截止認購,20日掛牌。 三花智能去年收入279.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13.8%,其中製冷空調電器零部件佔59.3%,汽車零部件佔40.7%。去年利潤31.1億元,升6.1%。 集資所得的30%用於研發產品組合,約30%用於在中國擴建及新建工廠,以及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約25%用於擴大海外產能,約5%用於加強數字智能基礎設施,餘下10%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elco International will close operations of Grand Dragon Casino.

衛星賭場謝幕 或重塑澳門博彩業版圖

衛星場模式走入歷史,或將為澳門博企帶來EBITDA利潤率結構性修復的潛力 重點: 三年過渡期至今年底屆滿,澳門現有11間衛星場將全部退場 新濠旗下僅一家衛星賭場,受影響程度不若擁有9家衛星賭場的澳博控股    李世達 對澳門博彩業來說,本周一是歷史性的一天,博彩企業新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0200.HK)率先宣布,將於今年年底結束旗下駿龍娛樂場及三間摩卡角子機場的營運。駿龍娛樂場是俗稱「衛星賭場」的娛樂場,指的是在博企授權下,於非博企物業內設立、由其他營運商營運的賭場。 根據新濠國際的公告,做此決定是基於整體發展策略調整,相關博彩設施如賭桌、角子機與人員,將重新調配至集團旗下其他物業,而餘下三間摩卡角子機場則擬申請保留營運許可,仍需澳門政府審批。 繼新濠國際後,澳博控股(0880.HK)與銀河娛樂(0027.HK)也先後宣告旗下衛星場將於年底結業。至此,澳門現有11間衛星賭場都將結業,意味著這種曾遍布澳門半島老城區、以酒店樓層為主體、依賴分成收益的商業模式將全數退場。 一個時代的結束 衛星場模式是澳門「原創」。1990年代,當時澳門賭業由何鴻燊、霍英東等人組成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澳博控股前身)專營,其他有意開賭場者需與專營公司合作,逐漸衍生出衛星場的經營方式。衛星場由博企負責賭場運作和人員管理,但實際經營風險和盈虧由衛星場場主承擔。博企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衛星場則自行引客、承擔開支,賺取收入。 這種「分帳模式」讓不少本地中小型資本能以較低門檻進入博彩產業,也促進了舊城區酒店與周邊服務的繁榮,最高峰時期,澳門衛星賭場超過20家,遍布新馬路至高士德一帶。不過,由於場地與業務並非由博企直接管理,監管存在結構性問題,周邊區域容易成為罪案熱點。 現有的模式下,衛星賭場每100澳門元博彩毛收入中,約40澳門元歸政府、55澳門元歸衛星賭場、5元歸博企。然而2022年新修訂的《博彩法》規定,自2026年起,衛星場物業需由持牌博企擁有,或者需改以管理費模式營運,衛星場業主不再能夠分享博彩利潤,只能收取約15%的管理費,意味著將失去大部分收入。 油水不再,結業成為必然。儘管法律規定有三年過渡期,但銀娛旗下的利澳與總統娛樂場已於2022年先行關閉,預告了行業的結局。 根據政府公布,新濠國際關閉旗下一間衛星場與三間角子機場;澳博旗下澳娛綜合現時經營9間衛星場,其中僅凱旋門娛樂場與十六浦娛樂場有望在收購物業後轉為自營,其餘7間將全數關閉;銀河娛樂則將關閉旗下唯一一間衛星場。所有場所共涉及約5,600名僱員,這些僱員將由博企負責安置。 對於衛星場的退場,市場普遍認為對博企的基本面影響不大,甚至可能帶來中長線正面效應。 瑞銀指出,去年所有衛星場在博彩市場的市佔率合共約5%,衛星場終止營業是博彩需求重新分配機會,有關需求轉移會推高博彩企業收益。如果可以完全吸收來自衛星場的博彩需求,博彩企業EBITDA邊際利潤率可以提升20%至30%。2024財年整個行業物業EBITDA相應提升4%至6%。 澳博情況複雜 摩根大通則指出,衛星場佔銀河與新濠過去12個月EBITDA的貢獻僅為0%至2%,因此轉型影響可忽略不計。但對澳博來說,情況相對複雜。其7間預計停運的衛星場約貢獻4% EBITDA,還有約440張賭枱需重新分配,將為澳博帶來潛在數千名員工的人事負擔。若無法提升賭枱使用率,這筆薪酬壓力可能拖累利潤。 對於澳博來說,部分結業場館如金碧滙彩仍具盈利能力,停運或會影響短期現金流。雖然澳博計劃將原衛星場賭枱調至旗下新場如上葡京與葡京人,但市場份額未必能完全保住,還需時間消化與重建人流動線。中信里昂認為,若順利完成轉移,對新場加速回本有正面作用。 花旗則較悲觀,澳博財務壓力較大,截至2025年首季淨負債達235億港元(29.94億美元),高於行業平均。若未能順利處理收購或調整,澳博在2026年起或面臨利潤下滑風險。 這種看法也反映在股價上,新濠與澳博當日均升逾3%,銀娛則是微升0.45%。但對於衛星場經營者來說,衝擊就相當大。經營金碧匯彩娛樂場的匯彩控股(1180.HK),當日股價崩跌近48%,主因是公司來自娛樂場的收入佔總收入超過66%,管理層已預告明年收入與盈利將大幅減少。 衛星場結業後,澳門老城區的街頭巷尾將重歸平靜,但是博彩企業牌桌上的精算才正要開始。不論是新濠、銀娛或擁有最多衛星場的澳博,短期的人事與成本波動不可避免,卻也是一次順勢轉型的良機,如能有效吸納流量,引導賭客去向,或是一次改寫行業版圖的機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晶泰收購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CC

AI藥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購專注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簡稱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購價格。 晶泰表示,LCC已開發出一個「結合AI軟件與自動化技術,能夠在上億個分子的手性化學庫中進行虛擬篩選目標分子,並在自動化裝備的幫助下,高校完成合成並投入實體測試。」 公司稱:「透過收購項目,集團在化學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實力持續增強,並在1服務本地及國際客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報6.07港元,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開發行價上漲約1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新聞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創紀錄

風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於永樂2025年北京春拍中創下新高。6月10日舉行的全球首場「初代藏品級Labubu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萬元(15.03萬美元)落槌,連佣金以124.2萬元成交,不僅刷新Labubu成交紀錄,也創下其創作者、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asing Lung)的個人拍賣新高。 據財新報道,這件作品為龍家昇在與泡泡瑪特(9992.HK)簽約前創作,為「全球唯一一隻」,以無底價起拍,最終由網上藏家競得。同場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萬元成交。整場拍賣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數成交,實現「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達372.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5月蘇富比香港以約18.6萬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僅隔不到一個月即在永樂再現拍場,最終以58.65萬元成交,價格翻逾三倍,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Labubu之父龍家昇1972年生於香港,自幼移居荷蘭,其創作深受北歐精靈傳說啟發,自2011年起推出繪本與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畫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創作力與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Labubu IP現為泡泡瑪特旗下,該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憑搪膠毛絨公仔引爆話題。2024年4月,韓籍女星Lisa與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熱潮,帶動Labubu在東南亞爆紅。蕾哈娜、貝克漢等歐美名人更將其搭配愛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為潮流密碼,Labubu更被戲稱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場價格飆漲,有款式溢價逾24倍。據泡泡瑪特2024年報,Labubu所屬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達30.4億元,同比大增7.3倍,成為公司增長引擎。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