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6.HK
Fosun returns to financial health

得益於資產出售,這家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有所改善,正尋求將復星旅文和復宏漢霖私有化

重點:

  • 在新年感言中,復星國際創始人郭廣昌強調之前宣佈的私有化復星旅文和復宏漢霖的計劃
  • 私有化收購表明,得益於資產出售和債務削減,復星國際的財務狀況有所改善,這個龐大的集團正走出早先的債務危機

梁武仁

在陷入財務危機後,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的生活仍在繼續。

過去幾年里,億萬富翁郭廣昌擁有的復星國際的主要投資部門,通過拋售資產規避了一場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後,正在恢復穩定。隨著財務狀況得到改善,該集團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尋求增強其在旅遊和醫療領域的核心業務。

在最近的新年感言中,郭廣昌強調對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復星旅文(1992.HK)和復宏漢霖(2695.HK)的私有化要約。此舉突顯了復星國際此前的論斷,即旅遊和醫療將是其未來重點關注的兩個領域。也表明該公司擁有足夠的財務資源為此類收購提供資金,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因為公司不久前的處境看上去比現在要糟糕得多。

復星國際大約一個月前,公布了復星旅文的私有化計劃,提議以每股7.80港元的價格回購外部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較該股在消息公布前的最後收盤價溢價95%。此方案將耗資約23億港元(2.96 億美元),擁有Club Med度假村連鎖品牌的復星旅文將用自有資金、借款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支付這筆錢。

按照去年6月公布的方案,復宏漢霖將由其直接母公司復星醫藥(2196.HK)私有化。和復星旅文一樣,復星醫藥將使用內部或外部資金完成這筆交易。

雖然收購價格較交易公布前的最新交易價有大幅溢價,但仍然只是兩家公司上市價格的一半左右——可見這兩只股票被忽視的程度之嚴重。

郭廣昌說:「回首揮別2024的精彩,我們更期待轉身擁抱2025的新篇」他續稱:「把產品做到最好,把服務做到最好,與每一個家庭共同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就一定能在挑戰中開闢新途。」

復星正尋求重整自己的關鍵業務,因其財務狀況有所改善,這要歸功於它處置資產帶來急需的現金,並努力減少了債務。Bondsupermart匯編的數據顯示,在一系列資產出售收益的幫助下,該集團的子公司能夠在2022-2023年償還或回購近35億美元的離岸債券。

集團目前專注於瘦身,這與它早前在2010年代那場由債務推動的收購運動形成了鮮明對比,收購運動將該集團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業務組合遍布全球。在那場收購狂潮中,復星迅速積累了一系列資產,從時尚品牌到保險公司,甚至還有一個足球俱樂部。但在疫情期間,其現金流嚴重惡化,危及到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為了避免違約,復星國際在2022年開始匆忙出售資產。

儘管這個戰略大轉變並不在復星國際早先的計劃中,但它正在見效。復星集團層面的現金持有量在多年縮水後,自2023年底以來,在去年上半年出現增長,而其有息債務總額則有所減少。

改善融資渠道

隨著公司前景向好,銀行現更願意為它提供實現最新目標的新資金。從去年5月到8月,它總共借入了逾8億美元,為一筆三年期離岸銀團貸款進行再融資。去年8月底,復星國際還獲得一筆16億港元的一年期銀團貸款,主要用於香港一個房地產項目的貸款展期。

改善融資渠道,尤其是銀行再融資渠道,是標普全球評級去年5月決定維持復星國際的信用評級,並給出穩定展望的一個主要因素。標普表示,憑借銀行的支持和持續出售資產帶來的收益,復星國際應該能夠繼續管理其債務,不過債務短期到期仍是一個風險。

這一票信任票與2022年末信用評級機構的語氣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標普和穆迪都下調了復星國際的公司債券評級,原因是擔心其流動性不足,以及在試圖支撐資產負債表方面可能面臨的困難。

據Bondsupermart去年4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復星國際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遠遠超過其未來幾年到期的海外債務總額,因此僅通過出售資產來籌集資金償還這些債務並非難事。

但與此同時,持續的資產處置將不可避免地阻礙復星的整體收入和利潤增長。去年上半年,它的總收入幾乎沒變,同比僅增長0.8%至978億元(133億美元)。更糟糕的是,其淨利潤下降了47%,至7.2億元。

因此,復星國際選擇最有前景的業務並好好扶持它們,對其長期繁榮至關重要。在盈利能力方面,其醫療健康板塊,包括復宏漢霖並以復星醫藥為核心,在去年上半年表現最為出色,雖然收入實際上略有下降,但淨利潤貢獻同比增長了43%。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於2010年的復宏漢霖在2023年實現了盈利,對於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去年,該公司的淨利潤繼續增長,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4%至3.86億元。然而,在復星國際宣佈收購計劃之前,該公司的股價與2020年的峰值相差甚遠,因此很容易理解該集團為何希望將其私有化。

復星旅文是復星「快樂」板塊的一部分。儘管板塊整體的淨利潤在去年上半年有所下降,但期內復星旅文的淨利潤卻逆勢增長,同比增長了20%,不包括2023年度假村出售的一筆單次收益。但與復宏漢霖的股票一樣,該公司的股票多年來一直不受投資者青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疫情的影響。

復星國際自己的股票最近表現得也不是特別好,考慮到過去幾年來的種種麻煩,倒也不足為奇。它的市銷率僅為0.17倍,低於另一企業集團長和(0001.HK)的0.57倍。

由於償還債務似乎不再是復星的當務之急,這樣的估值看上去相當低。這或許表明,投資者正在觀望該公司是否能夠通過精簡資產組合、重新關注健康和快樂板塊來重振增長。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汽車之家第三季度盈利微跌1.5%至4.2億元

汽車交易平台汽車之家(2518.HK ; ATHM.US)周四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17.8億元人民幣(下同),與去年同期相若;期內盈利4.2億元,同比微跌1.5%。 汽車之家首席財務官曾岩表示,因在內容多元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推動用戶增長。據QuestMobile數據,公司9月移動端日活躍用戶達7,656萬,同比增長5.1%。另外,得益於新零售業務的強勁貢獻,在線營銷及其他業務收入實現同比增長32.1%。 公司在第三季度的營業成本為6.46億元,按年大增58%。公司解釋因在下沉市場拓展創新業務,加上股權激勵費用上升,產生較高的交易成本。 汽車之家周五平開報48.6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2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an Wah subsidiary Remacro NEEQ listing

敏華分拆銳邁科技掛牌新三板 開啟智能製造第二舞台

家具龍頭敏華控股將旗下智能零部件業務銳邁科技分拆赴新三板掛牌,打造「港股+內地」雙平台布局,試圖突破估值瓶頸、重塑智能製造定位 重點: 掛牌後銳邁仍為敏華附屬公司,母公司持股超八成 鋭邁所屬業務收入錄得下滑    李世達 在中國家具製造業的版圖上,敏華控股有限公司(1999.HK)長年穩坐龍頭。從「芝華仕」(Cheers)沙發的家庭標配,到全球功能椅市場的主要供應者,這家誕生於廣東東莞的企業幾乎與「中國製造的舒適」劃上等號。近日,敏華做出了不尋常的決定,讓旗下智能化轉型的引擎——銳邁科技(Remacro Technology Co. Ltd.),單飛赴內地新三板掛牌上市。 銳邁科技是敏華供應鏈中較少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卻幾乎支撐整個產品體驗的存在。它設計並製造電動沙發的金屬支架、智能電機和控制模組,決定了產品能否靜音升降與在全球市場競爭力。 根據敏華2024/25年度年報,銳邁所屬的「其他產品」業務,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年中錄得約16.7億港元收入,按年下滑約8.4%,主因是內地家具需求轉弱,從而導致鐵架及智能家具零部件的銷售下降,但毛利率仍維持約30%,按年增長三個百分點,顯示出相當韌性。 智能製造的隱形引擎 銳邁的角色,其實正是敏華轉型的縮影——從傳統家具製造商,走向「智能家居」與「模組化製造」的高附加值路線。分拆掛牌讓這個技術部門獲得獨立融資與估值空間,從內部支援者成為對外可見的智能製造品牌。 新三板全稱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最初設立於2013年,主要為未能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業,提供股份掛牌與融資管道。自2023年起,新三板持續推進市場分層與制度銜接改革,形成「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的遞進架構。 其中,精選層企業可經審核申請轉板至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通中小企業從掛牌培育到公開上市的資本通道。這使得新三板的角色,從早期的場外交易市場,逐步轉型為服務「專精特新」與智能製造企業的孵化與過渡平台。 雙平台資本布局 對銳邁而言,這個平台恰好對應其規模與發展階段——技術成熟但仍需研發投入、擁有固定訂單但估值未被充分反映。新三板能提供人民幣融資與政策性基金的對接,也為敏華建立「內地估值窗口」,更貼近中國本土政策紅利與製造業資本圈,形成港股與內地資本互補的雙平台布局。 公告顯示,掛牌後銳邁仍為敏華附屬公司,母公司持股超八成,財務仍併表。這意味著,敏華並未放棄控制權,而是在既有框架內創造新的增長空間。一方面,銳邁可藉獨立身份拓展智能零部件外部客戶,甚至進入更多家具品牌供應鏈;另一方面,敏華可利用子公司的市場估值與融資能力,支撐自身高端製造升級與自動化投資。 當前,敏華的基本面正面臨一定壓力。公司截至2025年3月底的財年,主營收入按年下滑8.2%至169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更按年跌10.4%至20.6億港元。整體毛利率由39.4%升至40.5%,反映成本控制改善,但內地房地產與家居需求疲弱仍拖累主營業務表現。管理層指出,將持續透過自動化與智能製造提效,而銳邁科技的獨立融資則有望為製造端升級提供新動能。 敏華股價自2024年底以來呈震盪回升格局,過去六個月雖累升約15%至 4.7港元,但年初至今仍跌1.6%。近期多家券商,包括瑞銀與里昂,均上調評級,認為內房地產市場疲軟的預期已充分體現,雖然美國關稅帶來不確定性,但也可能創造股價上漲機會。 目前公司延伸市盈率約為8.9倍,低於同業如顧家家居(603816.SH)的16倍,與恒林股份(603661.SH)的17倍。這樣的差距反映出港股市場對內地家居需求疲弱的審慎態度。不過,若考慮敏華的全球品牌布局、穩定現金流及智能化升級潛力,現時估值水平已接近歷史低位,提供一定的修復空間。 隨著銳邁科技分拆後在新三板建立人民幣估值窗口,若能帶動集團製造端盈利改善與資本市場關注,敏華的估值中樞有望逐步回升。對中長期投資者而言,當前股價或許正處於「估值重構」前的低檔蓄勢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文遠知行港股首掛破發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文遠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掛低開7.8%,隨後跌幅擴大,全日收報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國上市的文遠知行公布,此次發行8,825萬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72.44倍超購,觸發回補機制,最終配發佔比增至20%,國際發售佔80%,獲8.85倍超購。最終發售價爲每股27.1港元,淨籌約22.64億港元(2.91億美元)。 公司表示,集資所得約40%用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另外40%用於加快L4級車隊的商業化量產或運營,約10%用於建立營銷團隊和分支機構,餘下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兩億元,同比增長32.8%,虧損達7.92億元,按年收窄約1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定價遠低目標 小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掛牌,開市報124港元,較招股定價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報121港元,跌13%。 自小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開招股後,其在美上市的存託股份持續受壓,周三收市報16.25美元(126.75港元),過去一周下跌23%。 小馬智行經調整後的發售量為4,824.9萬股,招股價最高不超過180港元,是次定價遠低於目標價近23%。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近15倍,國際配售超額6.7倍,集資總額67億港元 公司在中國4座一線城市提供L4自動駕駛服務,現時擁有自動駕駛的士超過720輛,另有170輛自動駕駛貨車。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萬美元,但虧損按年擴大87.2%至9,608.6萬美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