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8.HK ZLAB.US

這家創新藥企去年虧損收窄,隨着產品收入前景樂觀,預告兩年後扭虧為盈

重點:

  • 再鼎醫藥計畫在2025年底前上市另外至少8款產品,今年將有多款產品迎來里程碑事件
  • 該公司手握10億美元現金儲備,可能會繼續引入更多管線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行業中,再鼎醫藥有限公司(ZLAB.US; 9688.HK)以獨特的輕資產營運商業模式而著稱。與一般創新藥企投入重金自主研發藥物不同,該公司採用的是VIC模式(VC+IP+CRO),即通過資本支持獲得藥物授權,引入創新產品管線,憑藉研發團隊的合作繼續推進產品線,一旦成功獲批上市,再以研發外包的形式生產藥物。

再鼎醫藥這種商業模式,一度因引入授權開支過大而被市場詬病,不過,隨著商業化藥物的銷量大增,其虧損正在大幅收窄。其創辦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杜瑩在3月初公佈的全年業績報告中透露,正計畫在2025年底前上市另外至少8款產品,實現企業整體盈利。

財報顯示,再鼎去年總收入為2.15億美元(14.9億元),按年增長49%。期內研發支出大幅縮減50%至2.86億美元,主要由於新的授權引進協議預付款減少,因此全年淨虧損減少37%至4.43億美元。

業績公佈後,再鼎的港股當日微漲1.7%,翌日下跌6.1%,但第三日又忽然飆升10.8%,這或許顯示投資者對其業績表現見解不一,以致股價反覆波動。

迎來更多里程碑

再鼎目前共有4款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均為授權引入後上市,其中核心產品「則樂」是卵巢癌特效藥。市場之前擔心,「則樂」於2021年12月進入了中國醫保目錄後,價格下跌將影響整體收入。不過,財報數據紓緩了投資者憂慮,去年則樂的銷售收入為1.45億美元,按年增長55.2%,佔總收入達67.5%。

至於腫瘤電場療法「愛普盾」的年收入為4,730萬美元,按年增長21.6%,這是一種可擕式的癌症治療方案,使用特定電場頻率干擾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1月5日,再鼎與合作夥伴Novocure(NVCR.US)宣佈,「愛普盾」聯合標準療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關鍵性臨床研究達到總生存期(OS)的主要終點,與單獨使用標準療法相比,總生存期在統計學上有顯著且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預計將在2023年下半年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交該適應症的上市申請,同時在歐盟申請合格認證(CE)標誌。

再鼎另外兩款上市產品的銷售規模不大,胃腸間質瘤創新藥「擎樂」的年收入為1,500萬美元,按年增長28.7%;2021年12月才上市、用於治療細菌性肺炎等疾病的「紐再樂」亦貢獻收入520萬美元。今年1月,擎樂和紐再樂獲納入了中國醫保目錄,雖然價格或有所下調,但預計將對今年的銷售額帶來正面作用。

除了上述四款產品外,再鼎今年可能會有多款新產品獲批上市。其中艾加莫德(Efgartigimod)用作治療重症肌無力的新藥上市申請,於 2022 年 7 月獲中國藥監局正式受理,該藥物於 2021 年 12 月已獲 FDA 批准上市。馬吉妥昔單抗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也於 2022 年 1 月申請上市獲受理,而舒巴坦鈉-度洛巴坦鈉(SUL-DUR)也在2022年底向中國藥監局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股份去年「摘B」

再鼎成立於2014年,以其VIC模式迅速吸引資本關注,公司先於201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20年再在港交所掛牌,至今已完成19項授權引入交易。憑藉大規模管線儲備,以及在臨床開發、註冊審評和商業化方面的高效執行速度,該公司已經快速躋身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前列,港股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港元。

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第8.05(3)條規定,滿足年收入大於5億港元(4.4億元),市值大於40億港元條件的生物科技公司,經港交所批准可移除「B」的標記,即等同於常規下在主板上市。去年11月,再鼎港股名稱後的「B」字正式取消,成為6隻「摘B」的生物科技股之一,意味投資潛在風險較低。

由於授權引入模式在引進時,需要支付高昂的首付款,在產品研發的關鍵節點需要支付里程碑費用,同時上市後的銷售分成亦會降低產品毛利,市場曾對再鼎的引進模式充滿擔憂。相比之下,採取自研模式的創新藥企擁有更深的技術護城河,在產品上市後能獲得更高毛利,亦有望授權海外權益,可是研發週期長、費用高,也存在研發失敗的風險,可說是一把「兩面刃」。

再鼎的管理層亦嘗試洗刷授權引入的市場標籤,公司在去年首季財報中,強調採用「外部合作+自主研發」的雙輪驅動模式,更聲稱授權引入只是公司成立初期實現短期目標的方式。不過,該公司去年已暫停了兩個自研項目,目前的自研管線中,僅有一款ZL-1102進展較快,預計將在今年啟動全球二期臨床試驗,其餘管線均未進入臨床階段。

在港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絕大多數創新藥企業是以自研為主,市場估值較理想,以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為例,其港股市銷率高達18倍,而再鼎的市銷率更達19倍,反映其估值與行業龍頭不相伯仲。目前再鼎手握10億美元現金儲備,或將繼續引入更多管線,隨著重磅產品的里程碑一一兌現,市值或有望再度攀升。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白酒消費減弱 珍酒李渡預告上半年少賺24%

中國白酒生產商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億至25.5億元,預計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是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費減少,尤其是在商務及社交宴請及送禮場合。公司於6月推出全新戰略性旗艦產品,並著力提升核心市場滲透率、加快渠道周轉,同時積極擴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場,期望於下半年帶來銷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擁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等白酒品牌,產品涵蓋醬香型、兼香型和濃香型白酒。核心產品「珍酒」去年銷量為12,284噸,為連四年下跌。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但隨後回升,至中午休市報7.09港元,升3.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子不語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電商企業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稱,受惠於品牌影響力擴大及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逾30%。 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億元至20.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6億元增長30%至40%。預計期內淨利潤達1億元至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40萬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將強勁營收增長歸因於「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設」,並稱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也推動了利潤提升。 子不語集團股價周三平開報3.51港元,股價年內累計跌幅約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網上遊戲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發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下跌,盈利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據去年經重列盈利3.13億元計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億元至2.35億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較預期減少,以及因購買加密貨幣,令銀行存款減少,使期內的利息收入較預期為低。 博雅周三開市跌4.1%報7.5元,公司年初以來股價跌逾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銀行盈利背後的隱憂:競爭熾烈息差收窄

這家區域性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長3.8%,遠低於資產擴張速度,凸顯強烈的息差壓力 重點: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約17%,但營業收入僅微增2.2%,淨利潤上漲3.8% 中國央行為刺激經濟持續降息,銀行業面臨嚴峻息差壓力 梁武仁 在超長經濟放緩周期衝擊下,中國銀行業多重承壓。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如今也難以交出亮眼成績單。以華東地區重要城商行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為例,該行上周五試圖通過盈利預告「解釋」最新利潤增長,但困擾全行業的沈痾痼疾依然待解。 這份公告讓投資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財務表現,用「積極」字眼製造利好氛圍,似以巨額利潤增長相誘。 細讀公告,恐難掩失望。雖然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勁增約12%,較上年同期增約17%,主體貸款業務擴張迅猛,但上半年以貸款利息為主的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2%至210億元,淨利潤微升至93億元,漲幅僅3.8%。 徽商銀行以華麗辭藻「解釋」中報業績,將「向好業績」歸因於「始終堅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還羅列諸多成績。 資產擴張與利潤增速的巨大鴻溝昭然若揭:在央行連續降息刺激經濟的背景下,該行信貸業務息差承壓明顯。 淨息差壓力並非徽商銀行獨有。中國銀行業衡量利差的淨息差(NIM)指標已整體承壓多時。理論上來說,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維穩息差,但同業白熱化競爭等因素正影響這種動態平衡。 經濟不振時,貸款需求趨弱,銀行間競相殺價爭奪優質客源。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客戶,銀行會下調貸款利率,但這會侵蝕其利潤空間。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後一年)以來,競爭因素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年,監管機構引入了一套機制,使貸款利率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地掛鈎。 去年,徽商銀行淨息差較2023年縮窄17個基點至1.71%,而2019年該指標高達2.51%,顯示已苦戰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並非當下唯一痛點。經濟困境使貸款違約風險攀升,銀行風控承壓。這一方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銀行,資產質量指標優於中小同業。 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98%,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較之下,總資產規模為其一半的宜賓市商業銀行(2596.HK)不良率儘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達1.68%。瀘州銀行(1983.HK)的不良率則為1.19%。 徽商銀行由十幾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合併組建而成,其規模優勢或有助於在吸引大型、財務穩健企業的過程中,維持較低的不良率。該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個人借款人,後者本身風險更高。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來維持較低的不良率,後者在還款出現困難時,通常可獲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國有企業馳援。 借款方承壓 然而,財報暗藏隱憂。去年,對困境企業的貸款重組量同比增9%;且潛在劣變貸款,即關注類貸款大增62%,佔比升至1.13%,顯示客戶群經營壓力正持續累積。 2020年,該行曾因接管包商銀行四家分行引發關注。這家內蒙古銀行前年破產,成為二十年來首例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這意味著,徽商銀行在疫情動蕩期既要化解自身風險,又需處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遺留問題。遲至去年,該行仍向第三方轉讓約7.01億元包商系不良資產。 儘管盈利預告成色不足,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徽商銀行股價仍漲超5%。眼下投資者對任何利潤增長都持「飢渴」心態,此輪上漲存在內在邏輯。 不過,徽商銀行的估值仍處窪地:市盈率(P/E)僅3倍,市銷率(P/S)1.3倍,市淨率(P/B)更低至0.3倍。該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賓市商業銀行——後者市盈率達21倍,市銷率5.2倍。 市場對徽商銀行前景的冷淡態度不難理解:只要經濟下行週期延續,任何利潤增長,尤其是疲軟增長引發的樂觀情緒,終將快速消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