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虧損的上海電動汽車製造商擬尋求10億美元的新融資,它面臨眾多本土競爭對手日趨激烈的競爭

重點:

  • 威馬控股申請在香港IPO,據稱將融資最多10億美元,與多家在港上市的國內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展開競爭
  • 過去幾年公司銷量大幅增長,但隨著中國大力推廣清潔技術,成本和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大

史鶴立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威馬控股有限公司正開足馬力駛入金融市場,它剛剛提交了融資最多10億美元(66.8億元)的香港上市計畫。但該公司可能會發現,香港的上市“車位”十分擁擠,它將成為第五家在這座城市上市的國內電動汽車製造商。

或許威馬——這家發音接近德語“世界冠軍”(Weltmeister)的公司,也意識到香港正在變得擁擠不堪。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最初的目標是於2020年在不那麼擁擠的上海證交所上市,但後來因為未公開的原因放棄了該計畫。

雖然可能要走上一段艱難的旅程,據媒體報道,威馬控股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上市。其承銷商團隊完全來自中國,包括海通證券、招銀國際和中銀國際。

威馬被視作蔚來汽車(NIO.US; 9866.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和理想汽車(LI.US; 2015.HK)等本土電動汽車初創公司的競爭對手。在起步階段,威馬曾計畫將優步的靈活性與特斯拉(TSLA.US)的技術相結合。公司CEO沈暉曾擔任富豪中國董事長,在汽車行業擁有逾25年經驗。他還曾是富豪的中國所有者吉利汽車(0175.HK)的董事,也曾在中國的菲亞特汽車工作過。

雖然進入金融市場較晚,威馬在創造市場所需的真實產品方面毫不遜色。這是否足以使其成為名字中暗含的“世界冠軍”則是另一回事,需要時間來驗證。

上周提交的IPO檔顯示,該公司2021年銷量較2020年翻了一番,達到44,152輛,推動收入同期增長78%。其銷量基本上每年都會翻倍,例如從2019年的12,799輛增至2020年的21,937輛。

2021年,該公司汽車銷量在國內電動汽車初創公司中排名第五,落後於銷量均超過9萬的小鵬、理想和蔚來,以及銷量達69,674輛的合眾汽車。中國競爭激烈的電動汽車市場中也有更成熟的品牌,其中以特斯拉和本土的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為代表,比亞迪的投資者包括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

雖然威馬的收入增長迅猛,在2021年達到47億元,較2019年的18億元翻了一番以上,其虧損也在猛增。公司2021年淨虧損達82億元,較2019年的41億元增長了一倍。但毛虧損率多年來持續改善,2021年為負31.1%,相比之下,2020年為負43.5%,2019年達到負58.3%。

Crunchbase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1月,威馬在之前的8輪融資中共募集了53億美元。沈暉和他的妻子目前持有該公司30.8%的股份,是最大的股東。其他投資者包括地產開發商雅居樂集團(3383.HK),持股6.5%,以及搜尋引擎巨頭百度(BIDU.US; 9888.HK),持股6%。

一開始就自行製造

威馬控股自稱是首家從一開始就建立自己生產設施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預計到2022年,將總共推出五款車型,瞄準中國年輕和精通科技的用戶和家庭。該公司表示,2019年推出的EX6車型迎合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三胎家庭,並預計在未來幾年,每年都會推出一款新車型;其中M7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上市。

威馬有兩個生產基地,一個在浙江沿海城市溫州,另一個在湖北中部城市黃岡,年生產能力達25萬輛。該公司的首款車型EX5於2018年在溫州投產,兩年後黃岡生產基地投產。

2017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沈暉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計畫——不僅要生產一款體面的大眾市場汽車,還要在Uber式的未來為客戶提供靈活的所有權,為新的中國客戶,特別是年輕一代提供“電氣化、互聯互通和共用”相交融的體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威馬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其部分業務主張包括發展現代技術以增強連通性。 

直至2017年,該公司還計畫使用Weltmeister這個名字作為自己的品牌,從中可以看到初創企業對更為傳統的汽車製造商(其中許多總部設在德國)構成的挑戰越來越大。但後來它放棄了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它的四款車型都不包含Weltmeister這個名字或WM首字母縮寫。取而代之的是,該公司採用了一個更具辨識度的中國名字——威馬,意思是“威猛的馬”。

根據招股說明書,威馬汽車屬於中檔產品,價格在16萬元至26萬元之間。這比蔚來汽車便宜,後者的五款車型定價在32.8萬元到55.6萬元之間。

與競爭對手相比,威馬的上市時間較遲。被稱為“電動三寶”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已經在美國和香港上市。這三家公司最初都是在美國掛牌,但後來都到香港二次上市,借此防範因美國的證券監管機構與中國就資訊披露產生的糾紛而可能導致的退市。

中國的一些二線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也在尋求海外資本市場融資。浙江的零跑汽車3月份申請在香港上市,總部位於北京的前途汽車上個月表示,將通過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紐約納斯達克上市。

在傳聞威馬汽車將於2020年在上海上市時,媒體報導猜測IPO後它的估值可能達到43億美元。蔚來汽車在2018年上市時的估值為64億美元,當時處於預期區間的底部。

但從那時起,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充滿幻想,對電動汽車的整體看法也變得更加樂觀。隨後的反彈將蔚來汽車的市值推高至目前的320億美元,而理想汽車和小鵬緊隨其後,分別為280億美元和197億美元。 

理想汽車的市銷率為4.5倍,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分別是6.2倍和4.8倍,這個群體的平均市銷率為5.2倍。考慮到威馬汽車是國內第五大電動車製造商(按汽車銷量計算),它的市銷率可能與同行類似,這將使該公司的估值達到約36億美元。

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Fosun international

出售醫療集團套現26億 復星葡國業務重新佈局

復星出售光明醫療四成股權,這是近年繼出售銀行及地產業務後,再一次出售葡萄牙資產,但每次皆是出售部分股權,仍維持控制性股東地位 重點: 復星近年透過瘦身健體策略,不斷出售資產減債,從流動性危機中復蘇 復星去年重投美元債市場,月初再成功發行3億美元債券   鄭瑞棠 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在9月初公布,旗下葡萄牙附屬公司Fidelidade擬出售當地醫療集團光明醫療(Luz Saude)四成股權,作價3.1億歐元(折合約3.6億美元或25.9億人民幣),但仍然保留約六成權益。復星預期交易將令集團有三項裨益,包括優化資本結構及提升流動性;藉與經驗豐富的戰略夥伴合作,推動公司業務發展及價值創造;及強化股權結構,為公司的中期增長提供更強的支持和動力。 光明醫療為葡萄牙最大的私人醫療集團之一,提供廣泛的綜合醫院及臨床服務,擁有29家醫療服務機構,覆蓋葡萄牙75%人口。今次交易買家則為麥格理資產管理的投資基金。 保留項目控制權 葡萄牙原是復星歐洲投資的重要一環,涉及保險、醫療、地產、銀行幾大範疇,今次出售光明醫療集團股份,只是貫徹集團近年瘦身行動,有序地出售資產套現,改善集團的財政狀況,但交易都是出售部分股權,復星仍保留項目的權益。如2024年一月以2.35億歐元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5.6%股權,保留逾兩成股份,維持主要股東地位;今年5月向葡萄牙中央銀行出售里斯本Entrecampos地產項目其中兩幢大樓,作價1.92億歐元元,佔總樓面面積約19%,自己仍有項目的控制權。 此策略顯示集團並不是看淡葡國前景而退出市場,而每項目皆保留部分權益,仍可享受日後發展的收益。出售部分股權套現後,既可改善集團債務情況,又可降低項目所承擔風險,並引入策略性夥伴,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復星投資於葡萄牙可追溯至2013年,當年受歐債危機影響,葡萄牙面臨嚴重資金短缺,為減少公共債務,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私有化措舉,因而讓復星找到投資機會。2014年5月,以10億歐元收購葡國最大保險公司Fidelidade;同年10月,Fidelidade在復星的支持下,以4.6億歐元收購聖靈集團醫院業務96%股權(後來更名光明醫療)。 2016年11月,復星以1.75億歐元收購葡國商業銀行BCP16.7%股權,後來增持至約20%。當年葡萄牙剛從歐債危機中復蘇,資產價格相對處於低位,提供了投資機會,而且葡國經濟穩定,加上地理位置連接歐洲與非洲,有利復星全球化佈局。今次主要業務皆出售部分股權並引入新股東,顯示其葡國業務的新布局。 流動性大幅改善 隨著復星近年積極減債,集團漸從三年前的債務危機中復蘇。最近公在的中期業績報告中,復星國際截至25年6月底止總債務為2,221億,較24年12底的2,141億元有所上升,同期的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3%,也比24年底的52%稍為上升。不過,同期現金及銀行結餘678億元,加上集團尚未提用的銀行信貸額達1,394億元,為集團提供充裕的流動性。 復星的債務危機出現在2022年,集團多年的積極擴張令負債急速上升,但疫情對公司現金流有嚴重影響, 22年9月標普將復星評級從BB下調至BB-,一度令復星境外美元債斷崖式下跌,穆迪更在23年4月因信息不足而撤銷其評級。 不過復星持有的資產價值始終超過負債額,從22年中開始積極瘦身,有序地出售資產,包括青島啤、新華保險等國企股份,並積極地出售海外資產,改善融資渠道,成功令集團從債務危機中復蘇。 重投美元債市場 24年11月復星成功發行3億美元3.5年期高級無抵押債券,是復星隔三年多以來重啟境外美元債,標普認為此對復星融資溝通的拓寬起積極作用,給予公司信用評級BB-,展望穩定。至今年9月初,復星亦成功發行4億美元債券,票息6.8厘。 復星債務危機暫時紓緩,但股價仍在低位徘徊,現價約5.6港元,差不多只及債務危機前的一半。花旗指復星出售資產帶來的現金流有助提高股東回報,現價比資產淨值折讓七成,認為估價復修空間可期,將目標價提高至6.5元,建議買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kTok Deal

新聞概要:中美馬德里會談就TikTok交易達成框架協議

TikTok交易將化解美方對安全的擔憂,但同時保留這個熱門社交平台的「中國特色」    李世達 中美官員周一表示,雙方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會談中,就TikTok問題達成一項框架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表示,該協議將在周五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中確認。 此次會談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率團,美方則由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領銜,議題涵蓋美方單邊關稅措施、出口管制以及TikTok問題。這是自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啟動新一輪關稅戰以來的第四次會談。 這項涉及1.7億美國用戶的熱門社交媒體應用的潛在協議,成為這兩個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在數月談判中罕見的突破。 據財新報道,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關於TikTok問題,中國一貫反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絕不會以犧牲原則立場、企業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為代價,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李成鋼說:「中方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中資企業合法權益,依法依規開展技術出口審批。同時,中國政府充分尊重企業意願,支持企業在符合市場原則基礎上,開展平等商業談判。」 貝森特則在會談結束後表示,雙方就TikTok問題達成了框架協議,他稱這項協議是兩個私有主體之間的事,但商業條款已達成一致。他強調,該協議將解決美國在安全方面的擔憂,但同時會保留TikTok的中國特色。 CNBC報道稱,貝森特指出,在該框架下,可能會由美國控制TikTok的所有權。 TikTok的未來動向一直是中美談判焦點。特朗普今年以來已三度簽署行政令,將TikTok出售期限不斷延後,最新截止日期為9月17日。根據美方立法,一旦無法剝離,TikTok將面臨在美被禁的命運。 特朗普先前曾強調,美國已有潛在買家,包括地產大亨弗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AI初創公司Perplexity AI以及由Employer.com創辦人廷斯利(Jesse Tinsley)組成的財團等,不過方案涉及收購範圍與股權結構各有差異。 然而,TikTok是否能夠出售,最終需經中國政府批准。早在2020年,中國商務部與科技部便將「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服務技術」及「人工智能交互界面技術」納入出口管制清單,意味TikTok核心演算法若要轉讓,必須獲得主管部門許可。 中方先前已多次強調,將依法依規處理TikTok相關事宜,堅決維護企業正當權益,並強調中國政府從未要求企業違反當地法律提供境外數據。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自駕龍頭首掛 禾賽科技午收升逾一成

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禾賽科技有限公司(2525.HK, HSAI.US)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7.7%報229.2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237.2元,升11.47%。 公司發售1,955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定價212.8元,錄得超額認購167.7倍,國際配售超額13倍,集資淨額40億元。 過去三年,禾賽科技均為全球第一大激光雷達供應商,去年在全球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市場排名第三。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12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去年的20.77億元。今年首三個月,收入3.59億元,同比增加46.3%,虧損則收窄84%至1,750萬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英國零售商Sainsbury’s向京東出售Argos談判告吹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近期積極在歐洲市場尋求併購實體零售商,但其拓展計劃在英國受挫。 英國連鎖超市集團J Sainsbury plc(SBRY.L)周日公告,已終止與京東關於出售旗下商品零售商Argos的談判。公司稱,在媒體披露雙方洽談出售的消息後,京東大幅修改收購條件,但該方案不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因此決定退出洽談。 Argos是英國第二大綜合商品零售商,擁有全英第三大訪問量的零售網站及逾 1,100個提貨點,在2016年被Sainsbury's以11億英鎊收購。 Sainsbury's預計,2025至2026財年可實現零售基礎經營溢利約10億英鎊(13.6億美元),以及超過5億英鎊的零售自由現金流。 京東港股周一平開,至中午休市報132.7港元,升0.7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