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ChatGPTAI聊天机器人引发投资界及科技界高度关注,认为将改写人类未来使用网络搜寻的习惯

重点:

  • ChatGPT最近在全球引起热议,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与京东等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战场,推出自家类似产品
  • 投资界认为,阿里巴巴及腾讯会比较受惠于ChatGPT的应用

裴梓龙

在刚过去的情人节,你有没有收到爱人的情书呢?你能否确认这封情书是由他/她亲自撰写,还是由一款热爆全球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tGPT代笔呢?

根据一项访问了5,000名全球用户的调查,有26%受访者表示会找ChatGPT在这个情人节代写情书,因为这款由微软(MSFT.US)投资的初创企业OpenAI推出的AI聊天机器人,不仅可以回答使用者的问题,还能撰写情书、论文、剧本及分析文章等,甚至可以为计算机门外汉编写程序,其精准度远高于苹果公司(APPL.US)研发的Siri,因此推出短短两个月,每月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人次。

ChatGPT的原理,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模型分析大数据,并以人类语言与用户对答,属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一种程序,利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技术,从数以亿计的数据中学习并进行模仿,用户只要输入指令,ChatGPT就可以生成文章或给出答案。

Google处境不利

作为投资者的微软,最近便宣布把旗下搜索引擎Bing与ChatGPT合并,被科技界视为将有力挑战Alphabet公司(GOOGL.US)旗下Google在搜索引擎的霸主地位。

易方资本分析员王逸研认为,Bing的用户本来不多,如果ChatGPT能吸引用户转用Bing搜寻器,对依赖竞价排名广告收入的Google来说,无疑将带来沉重打击。

面对微软的挑战,Google上周三急急召开发布会,介绍自家AI聊天机器人Bard,但Bard竟然答错“关于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新发现有哪些?”的简单问题,连累Alphabet的股价在紧接的三个交易日内累挫12.1%,失去了近1,700亿美元(1.16万亿元)市值。

既然ChatGPT背后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又怎会少了一众中国科网巨头的参与?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及搜索引擎头部企业的百度(BIDU.US; 9888.HK)上周率先宣布加入战团,推出“文心一言(ERNIE Bot)”聊天机器人,它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预计3月完成内部测试。由于百度计划把文心一言接入旗下搜索引擎,刺激上周二股价单日大涨15.3%。

其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证实旗下阿里达摩院研发类似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并正在进行内部测试。从网上流出的截图来看,阿里或许会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集团旗下的企业级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结合;至于腾讯(700.HK)也不甘寂寞,据外电援引消息报道,该公司正计划开发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加大投入内容生成工具。

除了“BAT”这三家中资科网龙头外,京东(JD.US; 9618.HK)上周五也宣布,旗下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将整合过往产业实践和技术积累,推出产业版ChatGPT,命名为“ChatJD”,并公布了“125”落地应用路线图,包括一个平台、两个领域及五个应用。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表示,目前百度在开发AI聊天机器人的进度领先其他对手,有助重新评估其基本因素,“随着中国经济复常,推动公司广告收入,加上预测市盈率大约17倍,处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投资者可以关注这家公司。”

腾讯阿里最受惠

不过,中长期来说,当ChatGPT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基金界认为百度面对的处境将与Google类似。易方资本的王逸研分析称,百度核心收入同样来自竞价广告收益,加上其他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旦广告收入减少,将影响自动驾驶等短期内仍未有大量收入的业务。

王逸研认为ChatGPT这种新技术,将更有利阿里巴巴及腾讯,“ChatGPT其中一个特点在于分析能力,阿里可以利用它向淘宝和天猫的客户推荐产品,有助提升销售收入;至于腾讯则可以在其角色扮演游戏加入ChatGPT技术,让玩家与角色深入对话,增加玩家沉浸感,促进游戏内消费。”

美股方面,两人都比较看好微软,杨韵锐认为微软作为OpenAI的主要投资者,旗下产品例如云业务Azure可以与ChatGPT深度合作,产生协同效应。

王逸研则相信ChatGPT可与微软的办公软件Office融合,“例如用户只需要打出一个标题,ChatGPT就可以完成文字工作,即使微软收取20美元、甚至2,000美元月费,企业仍然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微软则可以获取新的收入来源。”

AI聊天机器人未来能为企业节约多少成本,目前还要拭目以待,然而每次有新的炒作概念时,股市都会“先涨为敬”。以最近的ChatGPT热潮为例,就连知乎(ZH.US; 2390.HK)都曾经单日大涨近60%,需知道知乎作为网络问答小区,未来很可能会受到ChatGPT的影响而失去流量,因此其升势可说是匪疑所思。至于内地A股也有不少ChatGPT概念股连续几日涨停,炒作情况形同去年热炒的“元宇宙”概念。

这种股市乱象已引来官方高度关注,官媒《证券时报》上周发表文章,警告部分上市公司在AI智能聊天机器人只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商业化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部分公司更只是掌握少量相关技术,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上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