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純電動車生產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據報集資額將達64億元

重點:

  • 零跑科技計劃登陸港交所,成爲港股市場第四家掛牌的純電動車製造商
  • 公司成立7年仍未能獲利,預計今年持續虧損,並積極投入資本進軍中高端電動車市場

羅小芹

中國電動車行業頻繁參與資本市場操作,以爭取資金滿足研發資金需要。繼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與蔚來集團(NIO.US; 9866.HK)後,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到港股上市,爭取成爲第四家登陸港交所的中國純電動車製造商。

零跑科技由安防科技巨頭大華技術股份(002236.SZ)和其主要創辦人於2015年共同創立,但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從未錄得利潤,去年度營收31.32億元,同比增加近四倍;虧損28.46億元,比2020年擴大159%。有報道引述市場消息說,公司計劃上市集資10億美元(63.6億元)

由於電動車是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前期研發投入極大,投資回本周期長,所以電動車初創企業能否存活下來,要看其爭奪資本的能力。據天眼查應用程式顯示,從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零跑科技累計融資僅120.6億元,意味公司要在投資額以千億元計的造車行業競爭,未來的融資需求非常迫切。

零跑科技至今已推出3款車型,首款量產車是2019年7月的小型車零跑S01,補貼後售價由11.99萬至15.09萬元,但銷情平平;第二款爲2020年5月推出轎車零跑T03,補貼後售價爲6.98萬至8.49萬元,是公司的熱銷車款;第三款爲去年10月交付的SUV零跑C11,補貼後售價15.98萬至19.98萬元。

去年公司銷售39,149輛T03,帶動整體電動車銷量大增4.4倍至43,748輛,但T03屬微型轎車,無論是盈利能力及品牌效應,對零跑科技沒有太明顯的利好作用。因此,公司未來將聚焦價格15萬至30萬元的中高端純電動車,而推出零跑C11,是測試市場反應的新車款。

截至去年,純電動汽車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已達82%,預計將繼續成爲新能源汽車的主流車型。據零跑科技招股書引述的市場報告預測,於2020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錄得42.9%複合年增長率,至2026年達到1,060萬輛,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43.9%,可見行業擁有龐大商機。

與比亞迪爭天下

據公司的初步招股書披露,這次上市籌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智能電動汽車研發、提升生產能力與品牌知名度。零跑科技計劃今年第三季交付一款名爲C01的中大型轎車,與零跑C11由同一平台打造,雖然車長逾5米,但由零至一百公里加速時間只需3秒,並擁有700公里續航能力,在中高端車群中有其技術賣點。市場傳聞C01的挑戰對象是比亞迪(1211.HK; 002954.SZ)的“漢EV”和小鵬的P7等20萬元以上中高端車款,所以有意將價格訂在15至20萬元的較低區間。

招股書還提到,公司計劃每年推出一到三款新車型號,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推出8款新車,涵蓋各種尺寸的轎車、SUV及多功能休旅車(MPV)。

財務數據顯示,零跑科技汽車及零部件銷售的收入約30.6億元,佔總收入98%,但礙於高達45.2億元的銷售成本,期內錄得13.88億元毛虧損,同比擴大3.34倍,更預計2022年將持續未能獲利。

由於公司繼續投資於未來車型及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單是去年的相關開支便同比大增156%至7.4億元,佔總收益23.6%,研發投入的比例,與其他三家在香港上市的純電動車股接近。

近年新能源車銷售快速增長,反映消費者對座駕智能化的需求殷切,由於新能源車的充電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加上市場接受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未來潜力巨大;但新能源車行業也面對不少挑戰,例如供應鏈近年經常因疫情受阻,加上中國官方亦逐步下調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影響新能源車企的經營業績。

不過談到行業近期最頭痛的問題,則肯定是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電池原材料如銅、鋁、鈷及鎳的價格飛升,已足以推動全國7家車企的新能源車宣布漲價,其中有車款的漲幅更超過3萬元。

零跑科技未有招股詳情,而且未錄得利潤,要估計其上市市值,可比較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及蔚來集團的市銷率(P/S ratio),已公布去年度業績的理想汽車,市銷率約爲6.5倍;如果把小鵬汽車及蔚來集團前三季營收引伸至全年,前者市銷率約8.8倍,後者爲8.3倍。若取三者的平均市銷率7.9倍,以零跑科技去年收入折合約39億港元計算,其市值可達308億港元(250億元),比去年第三季融資時的220億元估值上升約14%。

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歐洲開疆拓土 全球化再邁進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員,公司收購的德國Teka,產品是超過一半西班牙人採用 重點: 美的完成歐洲家電商Teka收購,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業績強勁,惟關稅戰引發全球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白芯蕊 有「白電之王」之稱的內地家電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風是透過多品牌及收購擴大業務,近日集團品牌又增一員,宣布順利完成對德國家電商Teka的收購。 擁有百年歷史總部設於德國的Teka,最初以製造農業機械起家,後轉型主攻家庭電器、不銹鋼水槽及抽油煙機等廚房設備。集團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件產品,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擁有業務,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廠及近3,000名員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業績早已披露,集團在2024年6月以1.75億歐元向Heritage收購Teka 97.38%股權,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根據《歐盟並購條例》,已批准美的併購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購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億歐元完成收購供暖、制冷及通風設備商Climate,令美的業務變得更多樣化。 在此兩項收購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東芝、美的、小天鵝、酷風、Comfee和華淩,各品牌產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東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鵝及酷風則主要面向大眾市場,Comfee和華淩則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由何享健在1968年創辦的美的,最初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起家,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家電業百花齊放,美的亦發展風扇業務,之後進軍空調產業鏈、電飯煲、電機、洗碗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業,成為覆蓋家電上下游的製造業龍頭。 成全球最大家電商 據國信證券報告指,按收入及銷量計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2023年全球銷量份額為 7.9%,在空調、洗衣機、廚電等多類家電中,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業務主要分兩大範疇,包括家電的智能家居業務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後者則細分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及機器人與自動化。 去年智能家居業務仍是美的收入主力,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的65.9%,收入達2,695億元,按年升9.4%,至於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則佔集團總收入25.5%,達1,045億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太陽能產能調整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受壓,令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終令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但卻未有拖低美的整體毛利率,去年反升0.7個百分點至26.2%。 特別是智能家居業務表現優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個百分點至30%,美的解釋是通過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高毛利產品佔比,強化高毛利業務組合競爭力。 至於美的剛完成收購的Teka,過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場,目前在歐洲家電市場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網頁指出,在西班牙市場一半的家庭擁有Teka產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的主要贊助商。 參照美的2016年收購日本東芝電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是次收購有望照辦煮碗,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美的整體毛利率。 關稅風險揮之不去 唯一較大風險是國際業務情況,畢竟美的已成為國際龍頭家電企業,去年中國業務佔集團收入58.7%,海外業務收入佔41.3%,儘管管理層亦曾提及美國收入佔比很低,受關稅戰影響細,但要留意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最終會否衍生成全球經濟衰退,對美的的影響不容忽視。 幸好全球經濟衰退目前仍未發生,在品牌優勢下,美的首季業績表現仍亮麗,按中國會計準則,營業總收入1,278億元,按年增加20.5%,淨利潤124億元,按年大增38%。 不過,市場對對美的增長戒心仍重,料今明兩年純利分別只得3.6%和9%增長,目前美的預期市盈率達12.5倍,比海爾智家(6690)和海信家電(0921)分別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價難再有上升空間。 總括來講,美的完成收購Teka有助壯大集團品牌矩陣,符合一向以來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戰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時令國際業務收入進一步提高,從而減輕對內地業務的依賴,絶對是一舉兩得,但關稅戰會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影響集團未來業績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