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6.HK 600196.SHG

中國新冠疫情基本結束,加上世衞調整疫苗接種建議,疫苗需求迅間急降,這家曾經賺取新冠紅利的醫藥公司如何自處?

重點:

  • 復星醫藥去年復必泰新冠疫苖銷量下挫三成,加上投資組合損手,拖累淨利潤跌逾兩成
  • 該公司轉型創新藥取得突破,研發新品貢獻百億元營收

 

陳嘉儀

這家醫藥公司被關了一道門,但另一扇窗已為它打開。

中國綜合製藥集團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剛於3月底交出了一份讓投資者喜憂參半的年度業績,主要因為其新冠疫苖收入大降,但創新藥表現出色,正好填補收入缺口。

復星醫藥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38億元,按年增長12.7%,淨利潤則下降21.1%至37.3億元,雖然兩者的表現均遠遜2021年約30%的增長,但公司指淨利潤下降,主要受累於其持有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所致,其中出售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BNTX.US)股份所造成公允價值損失淨影響逾10億元;如果扣除上述非經常性損益,其淨利潤仍然按年上升18.4%至38.8億元。

業績公布後,復星醫藥股價反應不大,連續四個交易日在22港元水平上落,波幅僅約1%,但該股距離2021年8月的82港元高峰,已錄得逾七成跌幅。該公司的最近港股市盈率約14倍,低於其上海交易所股票的23倍,或反映國內投資者對其前景的看法,比起盤踞在港股市場的國際投資者較為樂觀。

復星醫藥主營業務分別為製藥、醫療器械、醫學診斷及醫療健康服務,按業務板塊劃分,去年製藥業務去年貢獻營收308億元,佔總營收超過70%,主要來自新上市產品以及次新品的收入。其中銷售規模超過10億元的製劑單品或系列共5個,分別為復必泰mRNA新冠疫苗、用於HER2陽性乳腺癌領域治療的漢曲優、用於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漢利康,新冠口服藥捷倍安阿茲夫定片和肝素系列製劑。

復必泰和捷倍安都是抗新冠感染產品,前者自2021年3月起分階段銷往港澳台,受惠於新冠疫苗需求強勁,全年銷售約2,200萬劑,帶動製藥業務營收在該年增長32.1%。然而,去年隨著疫情政策變化和接種率達峰,復必泰銷量大跌30%至1,554萬劑;幸好該公司與真實生物聯合開發的捷倍安於7月獲批緊急上市,剛好趕及去年底疫情大流行前推出,並累計售出647萬瓶,抵銷疫苗銷量下降對業績的部分衝擊。

按主要治療領域劃分,去年抗感染核心產品收入85.82億元,按年減少約0.5%,與2021年的120%按年增速比較,跌勢非常明顯。隨著世界衞生組織調整新冠疫苗接種建議,認為非高風險人士不用再打加強針,而且健康兒童無必要接種疫苖,復星醫藥的疫苖銷售恐怕進一步看淡,往後如何填補抗感染產品的營收缺口,將受到市場緊密關注。

營收破百億元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坦言,由於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要把一些疫情防控產品轉為常態產品來對待;他同時指出,創新藥板塊新品及次新品保持快速增長,去年創新藥營收突破100億元,在製藥業務中佔比逾30%,因此研發創新產品,並加強部署國際市場,是未來的主要轉型方向。

據財報顯示,去年製藥業務第二大收入來源,是以創新藥為主的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營收增長近四成至55.2億元,增幅冠絕其他類型產品。除了反映漢曲優、漢達遠等次新品銷售增長,去年3月始在中國內地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1單抗藥漢斯狀,推出僅大半年已錄得3至5億元收益,潛力相當不俗。今年1月,漢斯狀聯合卡鉑和依託泊苷用於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再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相信將帶來另一個收入引擎。

事實上,復星醫藥早於2009年嘗試轉型創新藥,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和深度孵化的方式,圍繞腫瘤及免疫調節、代謝及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領域搭建和形成小分子創新藥、抗體藥物、細胞治療技術平台。至2019年,也就是埋首耕耘10年後,首款自主研發的生物類似藥──漢利康終於獲批上市。

往後每年,該公司都有新的生物類似藥和創新藥產品獲批上市,截至去年底已有6款自研創新藥和4款許可引進創新藥獲准於中國和美國銷售,並有多款創新藥物及新適應症被納入最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逐步邁向收成期。

此外,復星醫藥近年在美國、歐洲、非洲及印度設藥品臨床及註冊團隊,加強海外藥品註冊申報能力。隨著創新藥產品陸續面世,該公司加速推進國內外生產線朝國際品質體系認證推進,並在全球6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推廣和銷售管道,協助海外收入持續增加,去年達139.4億元,佔整體營收近32%。

復星醫藥的擴張策略也贏得券商認同。浙商證券指出,該公司已啟動漢斯狀於美國市場的商業化籌備工作,看好該產品能成功國際化,給予「買入」評級;國金證券也看好該公司旗下漢斯狀、奕凱達、漢利康等產品,認為它們均具有年收入超過20億元的市場潛力,預計今年營收將上升17.3%至516億元,同樣建議「買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In ‘Warring States Era’ for smart cockpits, Megatronix bets on modular approach

智能座艙戰國時代 鎂佳盼藉模塊化突圍

正申請在港上市的鎂佳股份,試圖以「模塊化+多域融合」為核心策略,證明他們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重點: 公司收入在2023年大幅增長,去年小幅回落至14.2億元 過去三年虧損持續收窄,但去年應收票據激增336%   李世達 在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驅動下,「智能座艙」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創新焦點之一。從過去僅止於語音控制與大屏幕顯示,到如今結合AI語義理解、視覺識別、情境交互與遠端OTA升級,智能座艙已逐漸從附加功能變為主機廠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場域。 這場由軟件定義主導的新技術浪潮,不僅改變了汽車產業的供應鏈格局,也催生出一批介於博世、大陸等傳統Tier 1巨頭與模塊零件廠之間的「Tier 1.5」供應商,它們以模塊化架構、AI算法與可重復部署為賣點,快速搶佔主機廠的下一代車型平台。 這股趨勢促使了包括博泰車聯網、四維智聯(已通過上市聆訊)及佑駕創新(2431.HK)等智能座艙領域公司紛紛選擇赴港上市,而2018年創立的鎂佳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去年底上市的佑駕創新,其股價至今已上漲39%。 根據申請文件,鎂佳股份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整合式的智能座艙+X產品理念。簡單來說,該方案通過整合多種智能汽車功能,包括智能座艙、ADAS泊車、ADAS駕駛、車聯網、OTA升級等,嵌入統一的實體域控制器,以用於置入車輛中。 鎂佳稱,其採用模塊化、可重復的軟件架構,使不同廠商可以快速集成至各自車型中,這種「預開發模塊庫」邏輯不需要在每次得到定點後重新開發,可以有效縮短開發交付時間至「以月為單位」,適合中國汽車市場當下「快週期、低成本」的需求環境。 主動放棄最大客戶 截至目前,鎂佳的客戶包括奇瑞、長安、東風、長安馬自達、日產和福特等頭部車廠的多款車型。而自2022年首款搭載鎂佳方案的車型量產以來,公司業績也經歷了強勁增長。 自2022年起,公司收入從3.88億元(5,400萬美元)躍升2.9倍至2023年的15.13億元,2024年小幅回落至14.2億元。同期公司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2.05億元、8.02億元和3.24億元,佔其收入約52.8%、53.0%和22.8%。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24年初決定與過去兩年的最大客戶終止合作關係,該客戶即中國智能座艙龍頭德賽西威(002920.SZ)。退出合作之後,雖然當年收入有所下降,但毛利率卻由2023年的12.1%大幅增長至21.8%。 當同行都在犧牲利潤換規模時,鎂佳選擇反其道而行,雖失去最大客戶,但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客戶集中度,令其業務結構朝向更可盈利的方向優化。 截至2024年底,該公司已與12家車廠建立合作關係,累計獲得48個車型定點,年交付量超過63萬套,申請文件中稱:「中國約每十輛搭載智能座艙域控系統的新車中,就有一輛使用鎂佳股份的解決方案」。 不過,就如同中國汽車供應鏈上的其他產業,鎂佳也處在虧損階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虧損分別為4.23億元、3.57億元及2.91億元,呈持續收窄的趨勢。公司稱,虧損的收窄歸功於零組件實現國產替代與供應鏈優化,以及更多高毛利的模塊進入產品組合,同時模塊化平台的導入,有效降低新項目開發的邊際成本。 去年應收票據暴增 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87億元,另有2億元受限制現金,但去年公司應收票據從2023年的5,719萬元暴增336%至2.49億元,另外還有約6.49億元的應收帳款。這意味著愈來愈多貨款結算轉向票據支付形式。票據支付延長了實際回款周期,往往達三至六個月甚至更長,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運營壓力。 在資本支持方面,鎂佳自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多輪融資,至今年5月完成3,069萬美元的D+輪融資後,估值達9.3億美元,與博泰車聯網傳出的估值逾10億美元相若。不過,鎂佳盈利狀況好過博泰車聯網,前者虧損持續收窄,後者同期則擴大至5.4億元。從毛利率看,鎂佳的21.8%也好過博泰的11.8%、佑駕創新的16%。 當前智能座艙行業正從「燒錢創新」進入到「落地量產」階段,鎂佳股份憑借模塊化平台與預開發策略,在技術交付與成本控制上展現出較強的系統集成能力。雖尚處虧損,但其毛利率改善及與頭部車廠的合作基礎,已使其具備進一步放量成長與平衡盈虧的潛力。 而隨著佑駕創新等同業在港股市場獲得積極定價,智能座艙的估值參照正在上升,為鎂佳創造了有利的上市窗口。若未來能在客戶結構、現金流與產品出海等方面實現突破,資本市場對其預期也有望隨之抬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泰國對中國遊客吸引力下降

財新報道,據航班管家的數據估計,今年七八月旅遊旺季,中國航司計劃執行中泰航線班次達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赴泰旅遊人次降至195萬,同比減少33%。 財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國遊客望而卻步,包括演員王星赴泰時被綁往緬甸詐騙園區。其他擔憂還包括地震,以及泰銖對人民幣升值,導致赴泰旅遊成本上漲。 當中國遊客對泰國興趣減退之際,他們正湧向日韓等亞洲地區。中國航司計劃,於七八月執行中日航線的航班達25,300架次,同比增長35.3%;中韓航線計劃執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長13.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