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a IPO

嘀嗒出行近日第四度遞交上市申請,再闖港股延續上市夢

重點:

  • 嘀嗒出行已由中國第一大順風車平台跌至第二位,被對手哈囉爬頭
  • 為求翻身加入補貼戰,燒錢導致毛利率下降,若然生意量追不上,盈利前景堪憂

     

陳嘉儀

曾三度入表港交所爭取來港掛牌的嘀嗒出行(Dida Inc.),屢敗屢試,於8月30日再度遞交更新文件,四度闖關港股。翻開初步招股文件,最搶眼球的一句是:「按2022年交易總額及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出行經營中國第二大的順風車平台……」。按之前於2020年10月、2021年4月和2023年2月遞交的初步招股文件,嘀嗒一直以「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平台」自居,沒料只不過半年時間,「順風車一哥」寶座已旁落。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按2022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完成搭乘次數約9,420萬次,市佔率為32.5%,位列國內順風車市場第二;遭第一位的對手完成搭乘次數1.23億次,市佔率42.5%,遠遠拋離。按交易總額計,嘀嗒出行去年交易總額約61億元,市佔率比為31.8%,同樣遠遠落後排第一位的80億元及41.7%市佔率。

雖然嘀嗒沒有披露新一哥的名字,但從近年走勢可以判斷,後來居上的是做共享單車起家,於2018年及2019年先後進軍網約車及順風車業務的哈囉。

嘀嗒出行創立於2014年,目前擁有三大業務,按收入規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順風車平台、智慧計程車服務以及廣告及其他。經營模式主要通過嘀嗒出行、嘀嗒出租車司機等移動App及微信小程式為個人用戶提供服務;另外還通過「鳳凰出租車」這項管理出租車的雲工具,為公司客戶(包括出租車營運商及出租車協會)提供雲平台服務。

初步招股文件資料顯示,於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嘀嗒出行營業收入分別為7.54億元、7.8億元、5.69億元和3.96億元,去年營收顯著倒退27.1%。期內順風車平台服務貢獻營業收入比率,由2020年的89.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4%,業務單一化越趨嚴重。

疫情影響盈利倒退

盈利方面,雖然以經調整淨利潤計,2020年至今年6月30日上半年,分別盈利3.43億元、2.38億元、8,471萬元和8,572萬元,成為中國順風車市場中唯一連年實現盈利的平台;但按國際會計准則計算的淨盈虧波動甚大,2021年仍賺1.73億元,去年卻轉蝕近1.8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蝕2.2億元。盈利能力轉差,除了是受到去年第四季中國防疫政策轉變,全國爆發大規模新冠疫情影響用戶出行次數,令公司收入減少外;也反映優先股價值變化的賬面變動,以及公司為提升市佔率而提供補貼,導致盈利表現受挫。

一直以來,嘀嗒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只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擁有或租賃車隊車輛;加上補貼成本比較低,故能保持80%以上的高毛利率。不過,從過去三年半的毛利率變化,由2020年的82.7%,一度降至去年的75.1%,公司解釋主因是持續增加向私家車車主提供補貼,以及需支付更高的保險費。

這其實很大程度反映市場競爭加劇,除了哈囉大派補貼搶客,滴滴回歸也帶來巨大衝擊。滴滴於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安全問題暫停順風車平台服務,是造就嘀嗒能坐上「順風車一哥」寶座的關鍵,2019年其在國內順風車市場市佔率高達66.5%。不過,滴滴於2020年回歸,憑藉其網約車一哥地位、龐大的資金實力、用戶數和司機數,通過增加對用戶的營銷推廣及給予大量補貼,火速便從後追上;按交易總額計,市佔率由2020年的10.8%,到2022年升近倍至18.4%。

融資受挫後勁不繼

為了維持競爭力,嘀嗒也被迫燒錢換市場,於2021年給予私家車、出租車司機及用戶的補貼,由2020年的1.239億元,佔總收益1.3%;增加至1.549億元,佔總收益19.9%;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補貼佔比更達23.7%及23.5%。打補貼戰需要財力,嘀嗒截至今年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約5.34億元,相信這正是其誓要衝擊港股的苦衷。

事實上,嘀嗒自成立以來共進行了5輪融資,獲包括IDG、騰訊、高瓴、京東、蔚來等多家知名機構參投,累計投資額約18億元;但是自2018年6月後,長達5年沒有新融資,原因極可能與最後的D、E輪融資每股認購價0.4954美元,較C輪融資的認購價0.8727美元,大跌逾43%,即使公司隨後按反攤薄條款無償向C輪股東發行額外優先股作補償,把每股認購價降至0.7184美元,也難填補損失所致。

嘀嗒面對強手圍攻,急需融資打翻身仗,趁上半年業績略有改善再遞表;但是即使獲港交所接納,恐怕也要面對估值考驗。嘀嗒E輪融資投後估值約30.26億元,以今年上半年收入3.96億元,年度化計算,市銷率約3.82倍,目前港股未有同類股份,上市的網約車平台只有主力做貨運的快狗打車(2246.HK),但該公司未錄得盈利,上市後股價一瀉千里,最新市銷率僅0.8倍,兩者差距明顯。即使嘀嗒盈利表現較佳,但考慮到經營環境惡化,市場亦一直關注順風車監管問題,如何定出公司、早期投資者及市場均接受的估值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ack Sesame challenges Qualcomm with homegrown chip substitution advantages

挑戰高通地位 黑芝麻擁國產替代優勢

黑芝麻研發的C1200系列晶片,能媲美高通高端晶片,屬業務發展的重點 重點: 黑芝麻的研發及銷售開支增,拖累中期業績見紅 公司的汽車晶片潛力大,並進軍機械人產業   白芯蕊 有中國輝達之稱的晶片設計商寒武紀(688256.SS),今年股價累升逾倍,加上國產替代憧憬下,引發市場對晶片股的熱情。在香港上市剛超過一年的自動駕駛晶片生產商黑芝麻智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533.HK),最近也公布業績,雖然業績見紅,但2025上半年收入增長快,按年升超過四成。 黑芝麻於2016年成立,為一家汽車計算晶片設計公司,專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2019年推出第一代華山系列系統級(SoC,即System On Chip)晶片,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性能計算。到2021年黑芝麻通過武當系列擴大產品線,推出能夠集成多種汽車功能的跨域SoC晶片。 受惠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增加,黑芝麻2025上半年收入升40.4%至2.5億元,當中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達2.4億元,按年升41.6%,佔整個收入93.6%。 儘管收入增長快,但集團2025上半年業績卻要見紅,由盈轉虧蝕7.6億元,但要留意去年錄得盈利主要是向投資者發行金融工具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所致,該項目錄得19.3億元盈利。撇除上述影響,按非國際財務準則,黑芝麻2024上半年實質虧損6億元,至於2025上半年,實質虧損收窄8.3%至5.5億元。 研發開支高於收入 集團業績見紅,主要因研發開支巨大,上半年已達6.2億元,較收入高144%,還有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成本上升111%至1.9億元,最終令黑芝麻上半年業績錄得虧損。 不過,智能駕駛發展空間巨大,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便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為436億元,隨著滲透率提升,料到2030年便擴大至超過1,550億元人民幣,主攻汽車智駕晶片的黑芝麻,將會是重大契機。 尤其是現時全球智能駕駛只是起步階段,整體上智駕大致以L0至L5劃分,L0需由駕駛員操控,L5則是完全自動化,現時普遍處於L2有條件自動化至L4高度自動化階段。黑芝麻開發的晶片,目前涵蓋L1到 L3級別的自動駕駛為主。 整個智駕系統架構高度依賴晶片,細分可分為三個重要晶片系統,包括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及執行系統。感知系統透過車上的感應器,例如激光雷達或鏡頭,收集汽車行駛時數據,收集後交由決策系統,透過晶片算法計算出行車路徑,再將結果送去執行系統,根據決策的結果作出行車線路及速度控制。 黑芝麻生產的智能駕駛晶片,便是技術關鍵所在。目前智駕普遍用上SoC晶片,SoC晶片內包含多個處理器,包括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像處理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其優點是體積較細,將不同處理器整合在一枚SoC晶片內,因此只需要封裝測試一次,變相可壓低成本。 客戶全屬大品牌 現時黑芝麻主要客戶包括吉利、比亞迪、東風等,今年起產品已安裝在吉利銀河系列等多款車型。黑芝麻也進軍機械人領域,為人形機械人製造商傅利葉的靈巧手,提供模組的處理能力,還與小米、宇樹科技等合作。 雖然智能駕駛晶片發展前景大,但行業競爭激烈,除了輝達外,還有特斯拉(TSLA.US)的FSD系統、高通(QCOM.US)等等,國內對手則有華為及在香港上市的地平線(9660.HK)等。 不過,黑芝麻C1200系列座艙控制器晶片以7納米工藝設計,能夠處理多達12個高清攝像鏡頭輸入數據,對標高通現時主流的高通座艙控制器晶片,為內地僅少量能國產替代高端晶片之一,亦可佈局於機械人大腦及小腦系統,有望成為集團殺手鐧。 整體來講,目前黑芝麻雖然未錄得盈利,預期今年市銷率達9倍,估值處偏高水平,將限制股價表現,但由於與內地多間車廠合作,加上進軍藍海的機械人市場,只要收入維持高增長,在自動駕駛及機械人概念下,將有望吸引基金追入,值得長期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