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僅兩年的AI製藥公司劑泰醫藥,剛完成最新兩輪合共9.5億元的融資

重點:

  • 從2020年1月成立至今,劑泰醫藥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
  • 劑泰醫藥由AI製藥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晶泰科技孵化,後者的最新投後估值已超過130億元

莫莉

當人工智能遇上生物醫藥,會擦出什麽樣的火花?AI醫療影像、AI醫療機器人、AI製藥等一系列AI醫療相關的初創公司,透過資本市場給出了答案。作爲兩大投資熱點的交叉領域,同時受到來自AI和醫療行業的資本追捧,AI製藥公司近年成爲投資者寵兒。儘管商業化前景未明,仍有多家明星基金一擲千金,希望在這個尚處在技術前沿的賽道提前布局。

一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初創──杭州劑泰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METiS Pharmaceuticals)上周三(4月6日)宣布連續完成兩輪融資,籌資金額共計1.5億美元(9.54億元),這是中國AI 製藥領域今年以來的最高融資額。投資方背景星光熠熠,最新的融資由人保資本、國壽股權領投,紅杉中國、招銀國際、光速中國與峰瑞資本等新舊股東跟投。

從2020年1月成立至今,劑泰醫藥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有報道說,它在去年11月的估值已達6億美元,比不少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還高,相信經過最新的兩輪融資後,其估值會更上一層樓,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上市。

在AI 製藥領域,劑泰醫藥專注於AI藥物及遞送系統開發,是全球首家以人工智能驅動“製劑優化”,通過製劑改進原藥性質,從而提升新藥開發效率的公司。

具體來說,劑泰醫藥通過自主研發的高通量的自動化實驗平台,獲得了不同的藥物遞送的劑型、遞送途徑産生的大量物理參數和數據,再基於這些數據,了解分子是如何與輔料、遞送的載體産生交互作用、如何在人體中實現拓展性。結合數據驅動的 “AI算法”跟進建模,預測在特定微環境下的小分子和核酸藥的理化和生物特性,可以更快速、全面、智能地找到製劑優化條件,從而加速複雜分子藥物的臨床推進。

“製劑優化如同設計火箭,藥物分子本身是炸藥,需要被定向輸送到病灶,路綫中避免傷及無辜,而製劑就是這個爲藥物分子保駕護航的高精度火箭,” 劑泰醫藥首席執行官賴才達在一次採訪中解釋道。

成本低開發期短

相對於研發創新藥,製劑優化的成本更低、開發周期較短而且風險更低,因爲這是對已知藥物的遞送方式進行改進,或是採用“老藥新用”的方式研發製劑創新藥。劑泰醫藥披露,公司現已申請了多項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專利技術,並布局多條小分子和核酸研發管綫,其中進展較快的管綫,預期於2023年開展關鍵性臨床試驗。

劑泰醫藥能在創立短時間內,就獲得資本市場高度關注,與其豪華團隊及創始法人的背景不無關係。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創始人賴才達曾任職於諾華(NOVN.SWX)的研發中心,專長於藥品制程及新藥數字化戰略;美國公司總裁兼研發負責人陳紅敏爲美國工程院院士,曾擔任Kala製藥(KALA.US)的首席科學官,並帶領Kala製藥於納斯達克上市。

此外,劑泰醫藥是由AI製藥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晶泰科技孵化,後者在概念形成、驗證(包括底層算法)和平台搭建等過程中給予劑泰醫藥支持。晶泰科技成立於2014年,專注利用AI技術發現藥物分子,2021年8月完成4億美元D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130億元。

AI製藥已經成爲製藥領域的新晋熱門賽道。全球2019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的藥企,如今均已在AI領域與不同初創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目前,劑泰醫藥已先後與華海藥業(600521.SH)、博騰藥業(300363.SZ)與康芝藥業(300086.SZ)等多家國內上市藥企達成合作,共同進行藥物製劑處方研發、製劑工藝研究開發等。

不過,國內多數AI製藥企業還處於投産研發階段。但是,無論是仿製類還是原研藥、創新藥,其藥物研發管綫金額都偏高。艾瑞諮詢的報告指出,儘管當前乃至未來5年內,AI製藥企業獲取的藥物研發管綫數量有限,但少數量的管綫收入較爲可觀,且隨著研發效率的提升、合同“里程碑”任務的完成,未來收入將實現翻倍增長。據艾瑞建模測算,2020年中國AI製藥市場規模僅爲8,163萬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74億元,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可達56.8%。

在“老藥新用”方面,AI已經初現成果。2020年2月,英國AI製藥公司BenevolentAI在《柳葉刀》發表論文,稱其研發的AI平台檢索海量科學文獻後,發現巴瑞替尼(Baricitinib)或可用於治療新冠,翌年7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修訂了巴瑞替尼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用於治療部分重症新冠患者。

AI新藥仍屬概念

2020年2月,美國AI製藥公司Schrödinger(SDGR.US)作爲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掛牌首日上漲68.47%,隨後股價一路上揚,最高曾於2021年3月上漲至117美元,較發行價17美元漲近6倍。由於Schrödinger尚未實現盈利,其市銷率約爲17倍。

中國暫未有AI製藥公司成功上市,但是在發展更爲成熟的AI醫療影像、AI醫療大數據領域,已有多家企業上市,包括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的醫渡科技(2158.HK),爲醫院等客戶提供醫療數字化服務;至於鷹瞳科技(2251.HK)主要提供AI醫療影像服務。不過,這兩間企業在掛牌後股價便一路下行,目前市銷率均爲16倍,可見市場願意給予這個富有潜力行業頗高的估值。不過,劑泰醫藥未有提供任何銷售及營運資料,暫時較難評估其合理市值。

儘管製藥界對AI 寄予厚望,但迄今爲止,並沒有一款由AI發現的新藥成功上市,它能否幫助人們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找到新藥,仍需時間檢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手回料中期扭虧為盈 最多賺6.8億元

保險中介服務提供商手回集團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錄得淨利潤介乎6.6億(9,200萬美元)至6.8億元,去年同期為淨虧損7,500萬元,實現轉虧為盈。 公司表示,業績轉正主要受惠於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賬面值變動收益,該項收益較去年同期的變動虧損增加約7.95億至8.15億元。 然而,期內經調整股東應佔淨利潤預計為5,600萬至7,600萬元,按年減少約5,000萬至7,000萬元,主要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大、金融消費需求放緩,以及保險業在「報行合一」政策下調整中介經紀費率所致。 上半年收入料介乎5.45億至5.65億元,按年減少約1.4億至1.6億元;成本及費用則減少約7,500萬至9,500萬元,跌幅低於收入降幅。 手回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4.93港元,升5.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丘鈦7月銷售續向好 攝像頭模組同比升16%

攝像頭生產商丘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478.HK)周五公布7月的銷售數據,上月手機攝像頭模組售出3,783.6萬件,按年及按月均上升15.9%;指紋識別模組售出1,440.2萬件,按年及按月升2.6%及3.6%。 今年首七個月,手機攝像頭模組共售出2.2億件,按年跌10.8%,指紋識別模組累計售出1.087億件,按年大升48%。 丘鈦周五開市升0.2%報12.7港元,股價自年初以來接近倍翻。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eahka targets Japan

拿下日本收單牌照後 移卡能否輸出「中國模式」?

移卡攻入日本市場,獲得當地信用卡業務資格,揭示其從跨境支付走向本地商業服務的全球戰略轉型 重點: 公司獲得在日本開展線上與線下掃碼收單業務的資格 不只服務海外中國遊客,而是試圖成為當地支付市場參與者    李世達 在日本,電子支付的選擇不少,但現金依然是支付主流。根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2024年國內無現金支付比率僅42.8%,且以信用卡(佔82.9%)為主,行動支付(如掃碼支付)僅佔9.6%,大多集中於如PayPay、LINE Pay、Rakuten Pay等本地品牌。這樣的市場特性,讓外來支付工具難以真正打入日常場景,只能在觀光區或特定商戶中擁有一席之地。 正是在這樣一個高壁壘、低轉換的市場中,來自中國的支付科技公司移卡有限公司(9923.HK)選擇正面進場。本周,移卡宣布其日本子公司Yeahpay Japan已取得日本《割賦販賣法》下的信用卡合約業務者註冊資格,並同步通過PCI DSS國際安全標準認證,正式獲得在日本開展線上與線下掃碼收單業務的資格。 牌照讓移卡得以從跨境支付「遊客模式」,晉升為具備在地清算與商戶服務能力的參與者,也揭示了其全球化布局的新階段。 本地業務「新參者」 移卡此次在日本取得的牌照,與Alipay、WeChat Pay在日本的運營模式有本質區別。Alipay、WeChat Pay主要透過當地收單合作夥伴與商戶簽約,以「跨境支付」方式接入日本商戶,也就是說,當中國旅客使用這些App掃碼付款時,實際的結算仍發生在中國本土系統,商戶透過當地收單服務商完成結匯。這是一種依賴「遊客消費」的輔助性場景,商戶也多集中在觀光區與連鎖零售。 移卡此次獲得的是一張真正的「本地經營牌照」,是進入「本地商業支付體系」的門票,可以自主與日本商戶簽約,建立收單與結算網絡,合法串接日本的信用卡支付體系,進行本地清算與商戶服務,為商戶提供一體化的收單與商業服務平台,服務日本本地消費者與中小企業,而非僅依賴中國遊客的流量輸入。 這也不難看出移卡的出海策略:不只是服務海外的中國遊客,而是試圖成為當地支付市場參與者的一員。 然而,日本支付市場遠比表面看來更複雜。日本本土市場早已由PayPay、Rakuten Pay、d払い與交通系IC卡如Suica等主導,不僅用戶數龐大,還深度整合了電商、電信與積分體系,使消費者黏性極高。與此同時,來自Square與Recruit旗下AirPay等國際與科技型平台,也憑藉簡易的POS設備與一體化的商戶解決方案,佔據中小企業市場。 平台生態聯動 移卡著眼的,是將其在中國累積的商戶服務能力、會員經營與數位廣告推廣等優勢成功移植,或許能在高度飽和的日本市場中,尋找到具備特色的利基切入點。 根據公告,移卡將與其投資企業富匙科技共同推進日本業務發展,並借助其在小紅書、大眾點評海外版等平台的運營經驗,為品牌商家提供「到店+本地生活」整合服務,輸出類似中國的商業數字操作系統。富匙科技主要為線下商戶提供數字化營運解決方案,已在東南亞地區與超過兩萬家門店建立合作關係。 更進一步看,若能以「中資電商平台出海的基礎設施商」為核心定位,綁定內容、供應鏈、支付、會員經營等多環節,或許也有望在海外市場突圍。 除了日本與東南亞,移卡在今年5月底剛拿到美國亞利桑那州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牌照,以及去年底獲得的Money Services Business(MSB)牌照,其海外布局似乎將逐漸迎來收成階段。…
Techtronic makes power tools

關稅戰下盈利續增長 創科未來真能獨善其身?

儘管這家電動工具製造商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和中國的生產力,其今年上半年銷售額仍同比增長7.5%,利潤同比增長14% 重點: 創科實業稱上半年取得穩健的營收與利潤增長,並表示處於非常有利位置,能夠應對下半年「不斷變化的全球貿易政策」帶來的挑戰 截至目前,這家公司得以規避美國關稅衝擊,部分得益於其在美國、越南和墨西哥設立的新工廠,對中國原有生產基地形成補充 陽歌 關稅衝擊?哪裡來的衝擊? 這正是電動工具製造商創科實業有限公司(0669.HK)最新財報傳遞的核心信息。這家一度被視為中美貿易戰中最脆弱的企業,主要收入源自Milwaukee及Ryobi品牌電動工具,相當比例的產品在中國製造後銷往美國。 然而,創科實業今年上半年最新財報未見貿易戰影響痕跡。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等國家商品施加了多級關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自特朗普1月就任以來,美國對華進口關稅波動劇烈,最近平均水平維持在55%左右。 因主要生產基地設於中國,且約四分之三銷售額依賴美國市場,創科實業原本極易受關稅衝擊。意識到市場擔憂,公司今年2月曾發布特別公告稱,當時美國關稅對其年度業績影響「微不足道。」 最新財報顯示此言非虛。本周二發布的財報表明,公司上半年業務表現亮眼,營收增長7%,利潤增幅達14%。在財報中,公司確實提到了「關稅」一詞,但僅有兩次,且都是在指其為降低這一威脅所採取的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創科實業部分減損策略具短期性特徵,主要涉及在關稅較低國家建立庫存。因此,若中美年內未能達成長期貿易協議,創科實業或將在2026年承受持續高關稅壓力。 目前,公司尚處順境,其另一主業是以Hoover品牌吸塵器為代表的清潔產品。相較處境相似的諸多中國企業,創科實業因總部位於中國香港,且高管團隊呈現國際化特徵而獨具特色。 公司正籌備重大人事交接,年邁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席霍斯特·帕德威爾(Horst Julius Pudwill)擬退位,由其子等新一代領導者接棒。我們雖不諳悉其內部運作機制,但創科實業最終將總部遷至新加坡,甚至美國以規避地緣風險的可能性,並非天方夜譚,畢竟中美博弈短期內難見緩和。 營收持續增長 當前,創科實業的業務底盤依然穩固。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7.5%至78.3億美元,上年同期為73.1億美元,較去年全年6.5%的增速略有提升。電動工具貢獻95%的銷售額,同比增幅達8.3%。 地板護理及清潔業務成半年報短板,該板塊收入下降4.8%至4.08億美元。公司將下滑歸因於為提高盈利能力,而對該業務板塊進行的優化調整,但並未單獨披露該板塊的利潤率。 區域表現方面,北美地區(主要為美國)銷售額同比增長8.1%,增速超過去年全年的5.5%。增長提速至少部分源於關稅新政前的搶購潮,消費者趕在特朗普實施關稅前提貨,以避免未來支付更高價格。 創科實業早先主要依託毗鄰香港的東莞生產基地,近年已將製造版圖擴展至美國、墨西哥和越南。雖未披露中國產能佔比,多份報告預估數據在40%至80%之間。 創科實業正將中國以外全部產能用於供應美國市場,但這顯然不足以滿足其美國主銷區的需求。為此,公司採用特朗普實施關稅前在美囤積的零組件進行週轉。截至今年6月末,其庫存規模從上年同期的40.3億美元增至42.9億美元。庫存周轉天數同比減少一天至103天,正印證其利用戰略囤貨規避關稅的策略。 上半年運營開支增長6.5%,略低於營收增速。這推動期間利潤同比增長14.2%至6.28億美元,上年同期則為5.5億美元。為彰顯前景信心,公司中期股息同比上調15.7%。 公司在財報中表示:「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們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夠應對當前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全球貿易政策所帶來的挑戰。」 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幾無波動,顯示投資者對業績既無驚喜也無憂慮。該股當前18倍市盈率處於舒適區間,低於史丹利百得(SWK.US)的22倍,但高於日本同行牧田(6586.T)的16倍。 雖難料中美貿易關係走向,創科實業正竭力傳遞其置身事外的信號。此說目前或可成立,且公司至今妥善應對了貿易摩擦。但若貿易戰持續甚至升級,創科最終仍難獨善其身。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