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僅兩年的AI製藥公司劑泰醫藥,剛完成最新兩輪合共9.5億元的融資

重點:

  • 從2020年1月成立至今,劑泰醫藥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
  • 劑泰醫藥由AI製藥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晶泰科技孵化,後者的最新投後估值已超過130億元

莫莉

當人工智能遇上生物醫藥,會擦出什麽樣的火花?AI醫療影像、AI醫療機器人、AI製藥等一系列AI醫療相關的初創公司,透過資本市場給出了答案。作爲兩大投資熱點的交叉領域,同時受到來自AI和醫療行業的資本追捧,AI製藥公司近年成爲投資者寵兒。儘管商業化前景未明,仍有多家明星基金一擲千金,希望在這個尚處在技術前沿的賽道提前布局。

一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初創──杭州劑泰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METiS Pharmaceuticals)上周三(4月6日)宣布連續完成兩輪融資,籌資金額共計1.5億美元(9.54億元),這是中國AI 製藥領域今年以來的最高融資額。投資方背景星光熠熠,最新的融資由人保資本、國壽股權領投,紅杉中國、招銀國際、光速中國與峰瑞資本等新舊股東跟投。

從2020年1月成立至今,劑泰醫藥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有報道說,它在去年11月的估值已達6億美元,比不少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還高,相信經過最新的兩輪融資後,其估值會更上一層樓,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上市。

在AI 製藥領域,劑泰醫藥專注於AI藥物及遞送系統開發,是全球首家以人工智能驅動“製劑優化”,通過製劑改進原藥性質,從而提升新藥開發效率的公司。

具體來說,劑泰醫藥通過自主研發的高通量的自動化實驗平台,獲得了不同的藥物遞送的劑型、遞送途徑産生的大量物理參數和數據,再基於這些數據,了解分子是如何與輔料、遞送的載體産生交互作用、如何在人體中實現拓展性。結合數據驅動的 “AI算法”跟進建模,預測在特定微環境下的小分子和核酸藥的理化和生物特性,可以更快速、全面、智能地找到製劑優化條件,從而加速複雜分子藥物的臨床推進。

“製劑優化如同設計火箭,藥物分子本身是炸藥,需要被定向輸送到病灶,路綫中避免傷及無辜,而製劑就是這個爲藥物分子保駕護航的高精度火箭,” 劑泰醫藥首席執行官賴才達在一次採訪中解釋道。

成本低開發期短

相對於研發創新藥,製劑優化的成本更低、開發周期較短而且風險更低,因爲這是對已知藥物的遞送方式進行改進,或是採用“老藥新用”的方式研發製劑創新藥。劑泰醫藥披露,公司現已申請了多項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專利技術,並布局多條小分子和核酸研發管綫,其中進展較快的管綫,預期於2023年開展關鍵性臨床試驗。

劑泰醫藥能在創立短時間內,就獲得資本市場高度關注,與其豪華團隊及創始法人的背景不無關係。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創始人賴才達曾任職於諾華(NOVN.SWX)的研發中心,專長於藥品制程及新藥數字化戰略;美國公司總裁兼研發負責人陳紅敏爲美國工程院院士,曾擔任Kala製藥(KALA.US)的首席科學官,並帶領Kala製藥於納斯達克上市。

此外,劑泰醫藥是由AI製藥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晶泰科技孵化,後者在概念形成、驗證(包括底層算法)和平台搭建等過程中給予劑泰醫藥支持。晶泰科技成立於2014年,專注利用AI技術發現藥物分子,2021年8月完成4億美元D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130億元。

AI製藥已經成爲製藥領域的新晋熱門賽道。全球2019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的藥企,如今均已在AI領域與不同初創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目前,劑泰醫藥已先後與華海藥業(600521.SH)、博騰藥業(300363.SZ)與康芝藥業(300086.SZ)等多家國內上市藥企達成合作,共同進行藥物製劑處方研發、製劑工藝研究開發等。

不過,國內多數AI製藥企業還處於投産研發階段。但是,無論是仿製類還是原研藥、創新藥,其藥物研發管綫金額都偏高。艾瑞諮詢的報告指出,儘管當前乃至未來5年內,AI製藥企業獲取的藥物研發管綫數量有限,但少數量的管綫收入較爲可觀,且隨著研發效率的提升、合同“里程碑”任務的完成,未來收入將實現翻倍增長。據艾瑞建模測算,2020年中國AI製藥市場規模僅爲8,163萬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74億元,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可達56.8%。

在“老藥新用”方面,AI已經初現成果。2020年2月,英國AI製藥公司BenevolentAI在《柳葉刀》發表論文,稱其研發的AI平台檢索海量科學文獻後,發現巴瑞替尼(Baricitinib)或可用於治療新冠,翌年7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修訂了巴瑞替尼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用於治療部分重症新冠患者。

AI新藥仍屬概念

2020年2月,美國AI製藥公司Schrödinger(SDGR.US)作爲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掛牌首日上漲68.47%,隨後股價一路上揚,最高曾於2021年3月上漲至117美元,較發行價17美元漲近6倍。由於Schrödinger尚未實現盈利,其市銷率約爲17倍。

中國暫未有AI製藥公司成功上市,但是在發展更爲成熟的AI醫療影像、AI醫療大數據領域,已有多家企業上市,包括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的醫渡科技(2158.HK),爲醫院等客戶提供醫療數字化服務;至於鷹瞳科技(2251.HK)主要提供AI醫療影像服務。不過,這兩間企業在掛牌後股價便一路下行,目前市銷率均爲16倍,可見市場願意給予這個富有潜力行業頗高的估值。不過,劑泰醫藥未有提供任何銷售及營運資料,暫時較難評估其合理市值。

儘管製藥界對AI 寄予厚望,但迄今爲止,並沒有一款由AI發現的新藥成功上市,它能否幫助人們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找到新藥,仍需時間檢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準AI數據中心供電市場 陽光電源開啟新征途

AI時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陽光電源,以儲能為核心切入AI供電市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重點: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變器市佔率25.2%,儲能市佔率11.9% 上半年儲能業務收入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    李世達 當AI帶來算力革命,能源便成為新的黃金,也為中國光伏企業指明一條新道路。來自中國合肥的光伏巨頭——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試圖透過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邊界。 成立於1997年的陽光電源,以光伏逆變器聞名全球。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4年出貨量計,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在全球的市佔率約為25.2%,連續十年全球領先,產品銷往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8.4%。 這家從合肥起家的企業,與中國新能源產業幾乎同步成長。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將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核心設備,相當於電站的「大腦」與「心臟」,同時負責系統保護與效率管理。然而,當光伏行業進入微利化競爭階段時,從光伏走向AI供電與智能儲能,似乎是必然的選擇。 近三年,陽光電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億元升至2024年的77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7%,2025年上半年收入進一步增至434.4億元,同比升約40%。毛利率則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續上升趨勢。 從「供電」到「管電」 這得益於儲能系統業務的快速成長。2025年上半年,公司儲能系統業務收入達178億元,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佔比降至35.3%),成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這一轉折標誌陽光電源完成從「供電」到「管電」的升級,轉向高附加值的儲能與電力控制領域。 公司表示,其儲能系統2024年全球市佔率達11.9%,位居世界領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歐洲與中東均已落地百兆瓦級項目,累計開發新能源電站規模超57GW。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興起讓數據中心成為全球新增用電主力,「算力電力化」成為了能源產業的新敘事。從逆變器到儲能,陽光電源正加速布局AI供電解決方案與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 花旗估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將需要55GW的新電力容量,相當於2.8萬億美元的增量支出。這無疑是能源行業的必爭領域。 布局AI供電 在技術層面,陽光電源於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儲能系統,以高功率密度與模組化結構為特色。在2025年美國RE+大會上,陽光電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場的新一代光伏與儲能方案,包括模組化逆變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儲能系統。後者為6.9MWh液冷整合型儲能設備,採用碳化硅(SiC)功率轉換技術,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並支援快速響應與黑啟動功能,專為AI資料中心與大型電網場景設計。 不過,儲能業務資金投入龐大、回款周期較長,公司應收賬款達291.5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動負債佔比逾八成,顯示營運資金壓力依然存在。經營現金流在2024年雖錄得120.7億元淨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約34億元。手頭現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約179.1億元。 陽光電源在A股的表現不俗,股價今年至今漲幅約120%,反映市場對其業務結構轉型與AI供電敘事的期待。目前陽光電源市值3,350億元,延伸市盈率約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業如信義光能(0968.HK)約5倍、陽光能源(0757.HK)約3.3倍,估值存在明顯分水嶺。 由於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股的整體估值折讓幅度較大,若陽光電源上市定價仍參照A股水平,市場在初期可能出現估值消化或股價回調的壓力。不過,考慮到其AI供電與儲能業務的高速成長潛力,以及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新需求,長線仍有被重估的機會。 陽光電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當光伏行業進入成熟期,AI供電與儲能正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對投資者而言,陽光電源正由「光伏製造」邁向「智能能源運營」。若AI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如預期釋放,這家合肥企業或將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京東物流擬收購母公司旗下兩項本地即配業務

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與其母公司京東集團(JD.US; 9618.HK)達成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本地即時配送企業達盛與達疆。 京東物流表示,此項收購將完善現有業務矩陣、拓展運營版圖,並增強末端配送能力。達盛與達疆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合併淨利潤7,52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61億元。 京東物流稱:「目標公司過去數月業務表現,均具備商業潛力及可進一步讓我們拓展業務機會。」 受收購消息提振,京東物流股價周四收漲3.5%,公司年內累計漲幅溫和。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