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Gen as problems and losses pile up

榮昌生物多事之秋 出海受挫業績難扭虧

榮昌生物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重點: 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曾在去年拋出一份定增方案,但至今未能完成,現金流持續緊張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領域,擁有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ADC(抗體偶聯)的榮昌生物(688331.SH , 9995.HK )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標桿企業。然而,自從去年市場屢屢出現公司現金流緊缺的傳言以來,榮昌生物資金緊缺的處境似乎未能得到改善,到了今年2月,榮昌生物更是進入了多事之秋,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當市場情緒持續低迷之際,榮昌生物在2月27日公布2024 年度業績快報,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同比增加 58.40%,主要是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的銷量增加,銷售收入增加,但是仍然錄得14.68億元的淨虧損,較2023年僅僅減虧2.8%。自從2021年因維迪西妥單抗依靠海外授權實現盈利後,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榮昌生物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4年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於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投入增加。但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產品毛利率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較年初減少42.2%至1.99億元,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ROE)為-54.06%,意味著虧損速度遠超淨資產消耗速度,公司面臨較為嚴峻的財務壓力。業績快報公布後,榮昌生物的股價的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高達16.5%。 今年2月7日,榮昌生物公布,2020年加入公司的技術高管何如意因個人職業發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二屆董事會執行董事、戰略委員會委員及首席戰略官的職務,不久後他便宣佈加入傳統藥企揚子江藥業。 何如意在醫藥評審領域有豐富經驗,曾經在美國FDA負責臨床審評審批達17年,回國後曾在原中國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2020年加入榮昌生物後,何如意帶領團隊推動了兩款核心產品上市並且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他也促成維迪西妥單抗的成功「出海」。 但是,當榮昌生物面臨現金流緊張局面後,何如意等高管在2023年大幅降薪,財報數據顯示,何的年薪從2022年的2,604萬元驟降七成至772萬元。或許因為收入銳減,到了2024年7月,何如意不再擔任高級管理人員,頭銜從首席醫學官變更為首席戰略官。 現金流壓力未解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榮昌生物曾在去年3月緊急向市場「伸手要錢」以支持研發,公司拋出一份募資額不超過25.5億元的定增方案,到了7月底,榮昌生物將定增募資預案下調至不超過19.3億元。但是,或許因A股定增需要較長流程且股價持續下行,定增募資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方面,與榮昌生物共享實控人的邁百瑞的創業板上市也在2月宣告終止。邁百瑞的主要業務是提供生物藥領域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服務,榮昌生物是其第一大客戶。邁百瑞衝擊IPO失敗可能導致其資金緊張,繼而影響雙方後續的合作項目推進,也可能影響投資者對榮昌生物的信心。 2021年,榮昌生物與ADC藥物龍頭企業Seagen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以首付款2億美元及最多為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價格,將維迪西妥單抗大部分海外市場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轉讓給Seagen,交易額刷新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最高紀錄。 然而,在Seagen在2023年被輝瑞收購後,輝瑞在2024年的財報中將維迪西妥單抗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2億美元,恰好與當年Seagen支付的首付款數額相當。市場因此擔憂輝瑞或許將維迪西妥單抗「退貨」,榮昌生物的「出海」之路又將遭遇波折。不過,榮昌生物對此猜測回應稱,由於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維迪西妥單抗的一些適應證不推進了,所以預期價值相較交易時間有所下降。 榮昌生物曾在2020年和2022年先後登陸港股和科創板,通過IPO及時補充了「彈藥」,兩款實現商業化的創新藥也能為公司持續帶來現金流。但是,由於生產和銷售需要,榮昌生物此前將所募資金大量投入生產設施建設以及自建商業化團隊。 同時,多條研發管線的推進亦消耗頗大,2024年前三季度榮昌生物的研發費用為11.5億元,而同期的營收為12.09 億元。在持續數年的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中,榮昌生物的財務狀況有惡化趨勢。目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6倍,同樣持有ADC藥物的科倫博泰(6990.HK)的市銷率為19倍,如果榮昌生物未能及時募資支持現有業務運轉,這家研發實力強勁的公司可能面臨進一步削減人手、出售管線權益的局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Vigonvita Life Sciences Co. Ltd.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新冠藥物研發中嶄露頭角 旺山旺水遞表港交所

主要開發創新小分子藥物,旗下擁有9款創新藥管線,當中包括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備受關注的新冠口服藥VV116 重點: 最大股東、創始人沈敬山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三款核心產品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研發 VV116的對外授權收入下降,旺山旺水2024年收入銳減,重新回到虧損狀態    莫莉 農歷新年假期前,主攻創新小分子藥物研發的蘇州旺山旺水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書,獨家保薦人為中信證券。在新冠藥物研發過程中,旺山旺水曾經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嶄露頭角,目前已構建起覆蓋「研究-臨床開發-製造-商業化」 全產業價值鏈的完整體系。 旺山旺水成立於2013年,主要開發病毒感染、神經精神及生殖健康領域的創新小分子藥物,旗下擁有9款創新藥管線,當中包括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備受關注的新冠口服藥VV116。除了創新藥管線外,旺山旺水也在同步推進仿制藥管線,4款仿制藥管線中2款已經獲批上市,可為公司產生一定現金流。 其中核心產品VV116已經在中國內地和烏茲別克斯坦獲批用於治療新冠。自從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中國科學院和旺山旺水就開始合作研發新冠藥物,在2020年10月,旺山旺水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病毒研究所簽訂協議,獲得VV116在全球範圍內的獨家知識產權。這離不開旺山旺水的最大股東、創始人沈敬山的背景,沈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課題組長及博士生導師。 2021年9月,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從旺山旺水獲得VV116在全球大部分地區研發、生產、商業化用於新冠的獨家權利。旺山旺水還將VV116的原料藥供貨商的獨家權利轉讓給一家位於海南省的藥廠,這兩項對外授權也為旺山旺水帶來一大筆營收收入。2023年1月VV116在中國獲批附條件上市,並且在2024年1月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根據君實生物2023年上半年的財報,VV116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不過隨著疫情消退,VV116的收入下降,君實生物沒有再單獨披露該產品的收入貢獻。目前,旺山旺水正在將VV116的適用範圍拓展至1至24個月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啓動三期臨床試驗。 有意思的是,旺山旺水進展較快的另外兩大管線LV232、TPN171,也同樣是由旺山旺水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研發,旺山旺水再從該研究所取得這兩款產品的全球獨家知識產權。招股書稱,公司另一位創始人、第二大股東田廣輝在LV232、TPN171的研發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LV232是一款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將於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啓動II期臨床試驗;TPN171可用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已經在烏茲別克斯坦獲批,公司預計在今年年中在中國獲批,有望直接為旺山旺水帶來產品銷售收入。 2024年收入驟降 雖然旺山旺水手握部分獲批上市管線,擁有14名僱員的商業化團隊,但產品銷售並非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得益於自對外授權VV116、提供CRO服務以及銷售藥品,公司在2023年及2024年前九個月分別錄得收入1.9億元、1,000萬元,同期股東應佔溢利分別為4,851萬元和-1.5億元。 在招股書中,旺山旺水對2024年收入銳減解釋稱,由於2023年觸發VV116對外授權的里程碑付款,該年度亦拿到轉讓VV116原料藥供應商的付款,因此2023年收入基數較高。從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可見,2023年來自君實生物的對外授權收入高達1.02億元,原料藥供應商的授權付款亦有9,434萬元,而2024年前九個月來自君實生物的收入減少至798萬元,同期不再有原料藥供應商的付款。 缺少對外授權收入後,旺山旺水很快回到虧損狀態。不過,得益於創始團隊良好的醫藥研發背景,旺山旺水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4年分別完成了5輪融資,尤其是在2022年4月的B輪融資中,投後估值從4個月前的15.7億元大增至42億元。2024年4月的最後一輪C輪融資獲得1.6億元,估值較B輪融資略微上漲至44.5億元。 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跌至9,505萬元。在新藥上市尚有時日,對外授權收入難以提升之際,旺山旺水衝擊港股市場或許是擴大融資渠道、為後續研發補充資金的好時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straZnenca tax probe

逃稅風波下 阿斯利康中國營收仍創新高

事件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重點: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或面臨最高450萬美元的罰款 2024年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1%,佔阿斯利康總營收的12%    莫莉 2024年,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在中國遭遇重大變故,但上周四公布的全年財報卻顯示,中國市場的業績表現依然不俗。在這份財報中,阿斯利康披露了一項重磅消息,因涉嫌通過粵港水路走私兩款抗癌藥物,公司被深圳海關指控偷逃稅款90萬美元,而這場風波的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財報顯示,2025年1月,阿斯利康收到深圳海關出具的《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以及《鑒定意見通知書》,意見書顯示阿斯利康涉嫌偷逃進口稅款90萬美元。根據相關信息,阿斯利康判斷,走私所涉藥品為度伐利尤單抗(Imfinzi)和替西木單抗(Imjudo)。 替西木單抗尚未在內地獲批,但是香港已經批准將替西木單抗與度伐利尤單抗聯合用於肝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因此有人將這兩款藥物從香港非法走私到內地牟取私利。這與阿斯利康在11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透露的消息相吻合,公司當時表示,有員工涉嫌非法將某些腫瘤藥物從香港走私到中國內地。 中國區總裁落馬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可能被處以偷逃稅款一至五倍的罰金,公司表示將會繼續全力配合中國相關部門。以深圳海關所指的偷逃稅款90萬美元計算,罰款額最高為450萬美元,這相對於阿斯利康全年70.4億美元的稅後利潤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或許市場解讀認為,該調查所涉的風險不高,並未影響阿斯利康在中國的核心業務,財報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高開4.5%,全日收漲2.01%。 當時間回撥到3個月前,即2024年10月底,阿斯利康突然在官網披露,時任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區總裁王磊被帶走調查。這一消息如同一顆投入深水的重磅炸彈,導致阿斯利康股價連續下跌,7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14%,市值蒸發約300億美元,阿斯利康一度失去英國市值第一上市公司的寶座。 資本市場的恐慌源於對阿斯利康中國業務穩定性的擔憂。王磊執掌阿斯利康中國長達10年,在這期間中國區成為阿斯利康全球市場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2017年王磊升任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亞太區的戰略及業務發展,創下中國本土職業經理人在跨國藥企的晉升天花板。不過,王磊帶領的團隊以「狼性」文化出名,部分銷售人員在追求業績過程中手段較為激進,2021年以來曾有多名員工涉嫌騙取國家醫保資金被捕。 中國市場營收創新高 儘管阿斯利康管理層在2024年遭遇風波,但公司整體業績表現相當亮眼,總營收同比增長21%至541億美元,稅後利潤更是同比上漲29%至70.4億美元。其中,中國區的營收達到了64.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佔公司總營收的12%,營收額創下歷史新高,也讓阿斯利康超越默沙東,重新成為在中國收入最多的跨國藥企。 阿斯利康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充滿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耕中國市場。」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總計9個藥物及適應證被納入最新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4全年,阿斯利康共有8個新藥及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5年1月,又有3個藥物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4 年,阿斯利康宣佈在無錫投資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 目前,阿斯利康的市盈率約為32倍,遠高於同樣在華取得優異成績的默沙東(MRK.US),後者的市盈率僅有13倍,但是比起憑減肥藥備受關注的禮來(LLY.US)高達75倍的市盈率,阿斯利康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間。 2024年12月4日,阿斯利康任命此前領導疫苗和免疫療法業務部的Iskra Reic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全面負責包括中國、亞洲和歐亞市場等地區的整體戰略。Iskra在阿斯利康任職已超過20年,2017年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歐洲和加拿大負責人,但她未曾涉足過中國業務,接管中國業務後能否處理當前公司在華的複雜政商關係、延續王磊在任時中國市場的高增長,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enlius Bio

私有化失敗的復宏漢霖 前路如何走?

復宏漢霖私有化失敗的阻力主要來自H股股東,私有化要約的價格相比IPO招股價幾乎腰斬 重點: 復星醫藥對此表示遺憾但尊重股東的決定,並承諾將繼續支持復宏漢霖的長期發展 復宏漢霖業績表現亮眼,是港股18A板塊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創新藥企    莫莉 近年來,港股市場長期低迷,生物醫藥行業股價表現平平,恆生醫療保健指數連續四年下跌,不少創新藥企業在港股市場的估值處於相對低位。在此背景下,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的私有化計劃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然而,港股18A公司的私有化第一槍,卻在H股中小股東的強烈反對下沒有打響。 1月22日晚間,復宏漢霖及其控股公司復星醫藥(600196.SH)發布公告,宣布關於吸收合併及私有化復宏漢霖的特別決議案未獲通過。這意味著,籌劃了半年的復宏漢霖私有化計劃宣告失敗,公司將繼續保留其H股上市地位。事實上,此次私有化的失敗已有先兆,復宏漢霖股價在揭曉結果前的8個交易日連續下跌,累計跌幅高達27.5%,意味著希望借私有化拉高股價的投資者已經提前「出逃」。 具體來看,復宏漢霖私有化失敗的阻力主要來自H股股東。根據香港證監會《收購守則》的規定,私有化議案不僅需要獲得股東大會的批准,還需要獲得至少75%的H股股東同意,且反對票不得超過10%。截至2024年6月,復宏漢霖的股份總數為5.43億股,其中1.63億股為H股,3.80億股為非上市股份。雖然三分之二以上的復宏漢霖股東已經批准私有化計劃,但在H股股東大會上,19.25%的H股股東投下反對票,因此私有化計劃流產。 復星醫藥在公告中稱對此表示遺憾但尊重股東的決定,並承諾將繼續支持復宏漢霖的長期發展。復星醫藥仍持有復宏漢霖59.56%的股權,控股地位不受影響。 根據2024年6月的私有化計劃,復星醫藥以24.60港元/股、總交易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吸收合併子公司復宏漢霖,與停牌前的不受干擾交易日前3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16.18港元/股相比,這份私有化的要約溢價約52.04%。不過,這一私有化價格對於許多H股股東來說並不算高,復宏漢霖在2019年港股IPO時的發行價為49.60港元,而私有化要約的價格幾乎腰斬,對於H股早期投資者來說,這一價格顯然難以接受。 此外,復宏漢霖近年來業績表現亮眼,是港股18A板塊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創新藥企。但是,復宏漢霖在上市時並未將其內資股轉換為H股,因此港股流通股並不多,影響了交易活躍度和市場流動性,股價無法充分反映公司的實際價值。 私有化失敗的消息公佈次日,復宏漢霖的股價開盤一度下跌超過11%,當日收跌7.95%,報15.74港元,比半年前的私有化要約價格低36.2%。不過,在隨後的兩個交易日,股價小幅上揚,反映資本市場對私有化失敗態度複雜。一方面,復宏漢霖保持獨立發展,或許會影響復星醫藥對其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私有化失敗後,復星醫藥有更大動力採用資本運作方式提升復宏漢霖的市值。 業務穩健發展 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商業化布局,復宏漢霖如今實現了持續盈利和穩健增長,有曲妥珠單抗、斯魯利單抗、利妥昔單抗等6款產品在中國上市,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多個領域。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53.95億元,同比增長67.89%,首次扭虧為盈。 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9.8%至27.46億元,淨利潤3.83億元,同比增長61%。期內,曲妥珠單抗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攀升,實現銷售額14.06億元,同比增長約13.5%;在海外市場也高歌猛進,實現海外銷售收入約0.682億元,同比增長79.1%。2024年4月曲妥珠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中美歐三地獲批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同年6月成功發貨沙特,有望成為首個登陸中東市場的國產單抗生物藥。另一款核心產品斯魯利單抗實現銷售收入約6.778億元,同比增長21.8%。作為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斯魯利單抗已在中國、印尼、柬埔寨、泰國等地獲批上市。 憑借海外市場的銷售貢獻,復宏漢霖的業務還將繼續穩定盈利,而維持H股的上市地位不僅能擴大國際知名度,也能優化資本結構,拓展融資渠道。當前復宏漢霖的靜態市盈率約為15倍,另一家曾依靠產品實現年度盈利的18A企業康方生物(9926.HK)的靜態市盈率為24倍,顯示復宏漢霖的市值仍有較大成長空間。未來,復宏漢霖能否在復星醫藥的支持下實現更大的突破,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江蘇荃信H股全流通獲批

生物製藥公司江蘇荃信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509.HK)周二公布,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完成就其合共1,732萬股未上市股份實施H股全流通的備案。股份轉換涉及3位股東。 成立於2015年的江蘇荃信,是一家專注於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生物療法的臨床後期階段生物科技公司。是中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方面獲最多IND(新藥臨牀試驗)批准的候選藥物公司之一。荃信生物的產品管線包括2個核心產品QX002N、QX005N,以及7個其他候選藥物,當中4種處於臨床階段。目前公司尚無產品實現商業化。 2024年3月,江蘇荃信在港交所上市,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得163.15倍認購,募集資金總額約2.4億港元。上市以來,公司股價已下跌三分之二。 去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491萬元,主要來自授權協議,去年同期收入為零;期內虧損1.8億元,較去年同期收窄3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諾誠健華授予Prolium雙特異性抗體海外商業權

生物製藥公司諾誠健華(9969.HK; 688428.SH)周一公布,其子公司北京諾城健華與康諾亞生物(2162.HK)子公司成都康諾亞以及兩者的合資公司,與美國藥企Prolium Bioscience Inc.簽訂獨佔許可協議,在全球非腫瘤領域以及除亞洲以外的全球腫瘤領域,開展ICP-B02(CM355),即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的開發、註冊、生產和商業化的獨佔權利。 北京諾誠健華和成都康諾亞將按各50%的比例合計獲得1,750萬美元(1.28億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並根據特定臨牀、監管及商業化里程碑的實現情況,有權合計獲得最高5.025億美元(36.8億元)的額外里程碑付款。同時,雙方還將獲得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層特許權使用費,且作爲本次交易對價的一部分,北京諾誠健華和成都康諾亞還將有權獲得Prolium的少數股權。 ICP-B02 (CM355)旨在結合腫瘤細胞上的CD20及T細胞上的CD3,重新定向及激活T細胞,通過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TDCC)消除腫瘤細胞。這種雙特異性抗體在腫瘤學及非腫瘤學領域均顯示出強大潛力。目前,ICP-B02 (CM355)正在進行臨牀試驗。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復宏漢霖銷售倍增 惟下半年虧損擴大

最新: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上周五公布,去年收入大增91.1%至32.1億元,淨虧損收窄29.4%至6.95億元。 利好:其核心產品漢曲優去年的銷售收入大增95.2%至16.9億元,佔集團整體營收一半以上,並計劃今年全力推動該產品於美國、巴西、印尼等地的上市註冊進程。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下半年的虧損額為4.43億元,高於上半年的2.52億元,主要因為持續加大對創新型研發項目的投入,令下半年研發開支較上半年大增64%所致。 深度: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是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旗下的生物製藥公司。該公司於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同年取得一項重要突破,獲得中國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的銷售批准,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雖然該公司已有5款產品成功商業業化,引領上市後收入大幅增長,但伴隨著昂貴的研發及銷售開支,至今仍然未能扭虧,過去5年已累虧逾40億元。 市場反應:復宏漢霖股價周一大漲,中午收市升5.8%至11.96港元,但仍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