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構投資者在選擇資金投向時,正越來越多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CSR)因素

邱峰

在中國企業中,企業社會責任(CSR)已經開始成爲普遍的概念,這主要是與政府議程上的扶貧等議題有關。對中國而言,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全盤概念,雖然仍是一項嶄新的事物,但由於金融機構對ESG的興趣越來越大,它近年在中國投資市場獲得了更多關注。

對於投資者來說,當分析一家公司時,ESG是協助識別重大風險和增長機會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它最終目標是衡量企業的可持續性、以及和影響社會有關的要素。至於CSR是一種更加自律的模式,讓公司在展示其公衆形象時、出於戰略或道德目的,而行使這種責任。

ESG和CSR是相關的,但也不盡相同。ESG依賴於具體的指標,可以用來評估一家公司、並確定它是否值得投資。相比之下,CSR一般被理解爲有助於提高品牌聲譽的戰略措施。

換句話說,當從公司作爲負責任社會成員表現的角度來看,ESG可以被認爲是“定量”的一面,而CSR是“定質”的一面。由於ESG具有更全面和可量化的衡量標準,它已經得到了更多金融機構的關注。

雖然相對落後於更成熟的西方市場,但中國近年來已採取措施規範ESG實踐。例如它已經發布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和《可持續發展投融資項目支持目錄(中國)》等公開文件,以規範企業如何實施ESG實踐,確保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隨著ESG的發展,一些可以爲投資者提供指導的評級系統也同步發展,包括全球指數編制者MSCI、Wind和富時羅素創建的系統,而一些本地創建的ESG評級系統也已經開始出現,這些系統會研究公司作出的承諾,以及他們計劃如何實現其目標。事實上,設定一個目標是第一步;之後,重視ESG的公司應該有明確的計劃,以實現他們的目標,並定期披露他們的ESG實踐進展。

另外,一些資產管理公司也開發了自己的評級系統,利用大數據挖掘,將公司的實際言行與他們自願提供的信息分開比較。

一般來說,國有企業的ESG信息質量,往往會較民營企業為佳,尤其是那些在香港和中國A股市場雙重上市的企業。國有企業的信息披露往往更加透明,有些甚至已經開始了第三方核查。

關注環境與公司治理

在更廣泛的ESG“三大概念“中,中國企業相對更關注“環境”和“公司治理”要素;碳中和、共同富裕和財富的公平分配,在中國也都成爲重要的ESG話題。

中國此前宣布了到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以及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與此同時,該國在發布前提到一些與ESG相關的政策時,都將溫室氣體排放的規定納入其中。作爲相對容易衡量和量化的東西,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爲中國企業在ESG戰略中的一個强有力的焦點領域。

對環境的關注,是在中國整體能源結構發生較大轉變的時候出現。這意味著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將在未來擁有巨大的投資機會,因爲中國正在尋找替代目前佔全國總碳排放量很高比例的化石燃料的能源。因此,推廣綠色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並可能會成爲企業ESG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企業也意識到,良好的公司治理對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並明白投資者在决策時,會考慮治理結構和高管人員等要素。近年來,公司董事會中的男女比例也受到廣泛關注,因爲許多人認爲這種多樣性,可以幫助公司作出更好的决策。

總括而言,ESG投資已經成爲機構投資者的一項重要戰略,亦是衡量一家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ESG投資的戰略目標,是獲得更高回報和更低風險,通過將ESG因素納入决策,更全面地監測目標公司的行爲,讓投資者可以把資金投放於高質量的目標。因此,ESG的長期價值特徵,對中國機構投資者非常有吸引力。

邱峰是一位投資專家,專注於中國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相關投資。他的大量研究資料來自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位於深圳的資產管理企業,其管理的資產規模達2,762億美元

(本文爲翻譯文章,中英文版本如有衝突,以英文版本爲准。如欲參考原文,請點擊這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特朗普擬限制中國藥品與療法 引發製藥巨頭反彈

美國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來自中國的藥品和實驗性療法,措施若落實,恐衝擊美國製藥產業與病患用藥來源。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草案要求,美國製藥公司收購中國新藥須經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強制審查,並提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中國臨床數據的審核門檻與監管費用;同時推動本土生產抗生素與止痛藥,並給予稅收優惠與政府採購優先,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此舉在華府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遊說。支持該項草案的保守派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創投家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等,主張中國生技業快速崛起已對美國形成「生存威脅」,必須果斷反制。他們在美國初創生技公司持有龐大投資,卻因中國競爭而難以退出。相對地,輝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國藥企,近年大量收購中國低價實驗藥物,視其為研發管線的重要來源,因而對新政感到不安。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藥企收購案中有38%涉及中國藥物,十年前幾乎為零。同時,中國今年上半年發起的新藥臨床試驗數量已超越美國,而美國生技IPO市場則陷入低迷。業內人士稱:「美國目前仍領先,但我們正在失去優勢,必須立刻行動。」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ai Lab under pressure over clinical results and rival drugs

產品增長疲軟核心臨床進展不順 再鼎醫藥遭遇挑戰

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再鼎醫藥核心產品增長疲軟與研發管線受挫的雙重困境 重點: 貝瑪妥珠單抗作為重磅預備產品,最終分析結果不及預期觸發市場負面情緒 市場普遍認為再鼎醫藥的業績不及預期,兩款核心產品艾加莫德、則樂收入表現不佳    莫莉 在生物醫藥行業,一直流傳著一條「雙十定律」——研發一款創新藥需要耗費10年時間、10億美元,並且大約90%的新藥會倒在半路上,藥物研發的臨床進展不及預期在醫藥行業並不罕見。可是,當再鼎醫藥有限公司(Zai Lab Limited, 9688.HK)公布一項核心產品的 III期臨床遭遇挫折後,其港股股價次日卻應聲暴跌,這一劇烈的市場反應似乎不太尋常。 9月3日,再鼎醫藥發布公告稱:合作夥伴安進公司評估貝瑪妥珠單抗聯合化療用於一線胃癌治療的FORTITUDE-101 III期臨床研究完成最終分析,結果顯示在最終分析中,此前於中期分析時觀察到的生存獲益幅度減弱。  因此,再鼎醫藥決定等待另一項FORTITUDE-102研究結果再提交貝瑪妥珠單抗的註冊申請,這意味著該產品的上市申請將被推遲至少半年。 貝瑪妥珠單抗是再鼎醫藥於2017年授權引進的一款全球首創(FIC)的FGFR2b靶向單克隆抗體,再鼎醫藥支付500萬美元首付款和最高不超過4,000萬美元的里程碑款項獲得該藥物在大中華區的獨家研發和商業化權利。在FORTITUDE-101臨床研究的中期分析中,貝瑪妥珠單抗成為全球首個在隨機III期試驗中證實可為某一類胃癌患者帶來顯著生存獲益的FGFR2b抑制劑。胃癌是全球常見高發的惡性腫瘤,中國是全球胃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對於IV期胃癌患者,其總體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貝瑪妥珠單抗作為再鼎醫藥備受矚目的重點在研產品,其中期分析時展示的優異臨床數據曾極大提振了市場預期,然而最終分析的反差結果顯著挫傷了投資者信心,成為引發市場負面情緒的直接導火索。消息公佈後,再鼎醫藥港股次日開盤低開近7%,盤中一度下探至22.52港元,股價創下逾三個月新低,全日收跌幅11.99%。 不過,此次下跌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創新藥板塊整體熱度較高、累積漲幅較大的背景下發生,當日創新藥概念股普遍遭遇回調,恆瑞醫藥 、歌禮制藥等個股均錄得超過5%的跌幅。 業績不及預期 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再鼎醫藥核心產品增長疲軟與研發管線受挫的雙重困境。2025年第二季度,再鼎醫藥總收入為1.1億美元,同比增長9%,期內的淨虧損為8,916.5萬美元,同比收窄33.33%。儘管公司維持 2025 年全年收入5.6-5.9 億美元的指引不變,但投行浦銀國際認為,該指引目標對應下半年的收入需要實現同比 63%-77%的增速,具有一定挑戰性。 市場普遍認為再鼎醫藥的業績不及預期,產品毛利率同比下降4.3個百分點至60.6%,主要原因在於兩款核心產品艾加莫德、則樂收入表現不佳。作為再鼎醫藥的「現金奶牛」,則樂在第二季度遭遇顯著下滑,收入僅為4,100萬美元,環比銳減17.1%,同比下滑8.8%。管理層坦言,這主要源於奧拉帕利仿制藥的集中入市,其激烈的價格競爭顯著蠶食了則樂的市場份額。 另一核心產品艾加莫德的表現同樣不及預期。其第二季銷售額錄得2,650萬美元,同比增幅收窄至14.47%,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20%-25%。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款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藥物即將迎來強勁對手——榮昌生物的泰它西普相關適應症有望納入醫保。若其成功入圍,艾加莫德當前依賴的醫保價格優勢將被削弱,直面更嚴峻的市場競爭。 再鼎醫藥是中國License-in模式的開創者和標桿企業,但中國醫藥政策的環境壓縮了創新藥的盈利空間,License-in的商業模式已經面臨挑戰。因此,再鼎醫藥也積極嘗試向自主研發轉型,公司的核心自研項目ZL-1310是一款靶向DLL3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在小細胞肺癌治療領域顯示出巨大潛力,已經獲得美國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認證,即將在2025年啓動小細胞肺癌的關鍵性研究,預計在2027年獲批。 截至6月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8.3億美元,為下半年市場投入與自主研發的推進提供了充足保證。當前再鼎醫藥的市銷率約為8倍,與同樣以License-in模式著稱的雲頂新耀(1952.HK)相比,後者的市銷率為22倍,顯示再鼎醫藥正遭遇市場的質疑。管理層預計,隨著經營虧損同比收窄,公司有望在第四季度實現盈利目標,再鼎醫藥能否在轉型中獲得成功,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雲鋒金融獲開展虛擬資產業務

金融科技保險供應商雲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證監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已批准一項申請,將其現行證券交易牌照升級為涵蓋虛擬資產交易服務。 公告發佈後,股份周三飆升28%,創七年新高,收盤報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虛擬資產相關事宜後,也錄得較大漲幅。 上月,雲鋒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3%,至6.86億港元,利潤則增長142%至4.86億港元。 加密貨幣挖礦和交易在中國大陸屬非法,但在香港卻是合法。眾多企業正在香港試水虛擬資產投資及提供相關服務。香港於8月1日推出穩定幣監管框架,為發行方訂立許可與合規要求。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寧德時代江西鋰礦即將恢復生產 快於市場預期

中國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於江西宜春的梘下窩鋰礦,在停產近一個月後,即將重啟運營。該礦於8月9日採礦許可證到期,並於8月10日全面停產,此舉曾一度推動中國碳酸鋰價格在短短10日內上漲24%。 據CnEVPost報道,寧德時代子公司宜春時代新能源礦業周二召開「梘下窩鋰礦復產工作會議」,會議上透露江西省梘下窩鋰礦採礦權證及採礦許可證審批進展順利。消息人士稱,恢復速度「快於市場最樂觀預期」。 停產期間,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每噸70,000元躍升至86,500元,反映供應收縮帶來的即時衝擊。雖然近期價格回落至約75,000元,但波動顯示鋰供應對新能源汽車成本結構的重要性。碳酸鋰與磷酸鐵是鋰鐵電池的核心原料,佔電動車整體成本比重甚高。 寧德時代港股周三高開,至中午休市報432.8港元,升0.4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