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3.HK

這家新能源車製造商在第一季燒掉了26億元現金,截至3月底,其庫房裡僅餘89億元

重點:

  • 零跑科技在第一季交付了10,509輛汽車,按年下降51.3%,因為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增長急劇放緩
  • 由於車輛價格上漲,該公司的毛利率在本季度明顯改善

 

陽歌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63.HK)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二線品牌是如何在中國快速增長但競爭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中,迅速失去地位。

也許最令人擔憂的是,該公司的銷售表現滑落──包括第一季汽車交付量減半,正在對其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隨著銷售量急劇下降,該公司正依賴其迅速減少的現金來支持營運。如果零跑科技的銷售不能很快回升,它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燒錢,其現金可能只夠維持到今年底。

在回顧零跑科技的最新季度業績時,我們首先要從最宏觀的層面了解一些背景。這包括中國在過去兩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因為中國政府通過廣泛的政策來積極推動該行業。但是這種支持現在已經結束,迫使那些靠政府慷慨解囊的車廠,需重新利用自己的資源來自給自足。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新能源車買家的大部分補貼在去年底結束,因此,其銷售從2022年接近三位數的增長,大降到今年第一季的22%。隨著數字的下降,頂級的新能源車製造商和像零跑科技這樣的小型參與者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鴻溝。

其中兩個最大的新能源車品牌,本土巨頭比亞迪(1211.HK; 002594.SZ)和來自美國的特斯拉(TSLA.US),在第一季仍能保持按年增長,前者的銷量幾乎翻倍,後者增長27%。但零跑科技的發展方向相反,報告稱其今年第一季交付量按年下滑51.3%,至10,509輛。

該公司將其歸咎於一些因素,包括政府補貼的終止。

在業績公佈後翌日,零跑科技的股價在週二下跌了3.6%。但是,在去年9月上市後的首兩個星期裏,該股最初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市值,其後稍為回升,本週三收市報33.8港元,仍比其IPO價格48港元低約30%。

有趣的是,該公司的市銷率為3倍,高於許多同行。比亞迪的市銷率低得多,為1.3倍,而國內競爭對手蔚來汽車(NIO.US; 9866.HK)的市銷率為2.1倍,其第一季交付量按年增長21%。反觀特斯拉的市銷率較高,為6.2倍;而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在公佈第一季汽車出貨量下降47%後,其市盈率仍維持4.6倍的較高水準。

如此大的差異,反映在業務倒退掙扎中的行業玩家,估值反而比表現較好的龍頭企業為高,似乎表明投資者仍然希望它們能找辦法度過目前的低谷。零跑科技正試圖讓投資者相信這一點,指出它在3月推出了2023年的全新車型,應該有助於刺激其銷售。

加速燒錢

全新車型的推出,幾乎可以肯定會幫助零跑科技第二季的出貨量。但更緊迫的問題是銷售量將提高多少,因為該公司正在迅速消耗其現金。

該公司表示,它在第一季為其經營活動燃燒26億元現金,高於去年第四季的16億元,以及去年第一季相對溫和的3.85億元。

同時,該公司表示,截至3月底,它的庫房裏餘下88.8億元現金,這包括它在首次公開招股中籌集的63億港元(55億元)。因此,如果該公司繼續以第一季的速度燃燒現金,其目前的現金仍足以資助未來三個季度的營運。

雖然隨著全新車型的推出,燒錢情況可能有所紓緩,但零跑科技今年稍後也可能需要籌集更多資金,這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為其股價帶來壓力,因為這種集資很可能是通過折讓價出售新股來實現。

由國防科技公司大華技術股份(002236.SZ)及其主要創辦人在2015年成立的零跑科技,在去年秋天上市時已推出四款車型,並計畫在2025年底前推出7款新車型,涵蓋轎車、SUV和MPV的所有尺寸,但其創辦人兼董事長朱江明看來對未來一年的前景並不十分樂觀。

他在評論第一季業績時表示:「基於對新能源車行業的理解,我們認為2023年市場仍將高速發展並充滿挑戰。」

儘管前景蒙上陰影,零跑科技的最新業績,確實包含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該公司的收入按年下降28%至14.4億元,這比其銷售的車輛數量下降51.3%要溫和得多。這似乎意味著公司已調高今年的平均售價,表明它在高價位車型的銷售或有所增長。

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該公司的毛利率從去年第一季的-26.6%,明顯改善到最新季度的-7.8%。其第一季淨虧損為11.3億元,僅比一年前公佈的10.4億元虧損輕微擴大。

最後,我們不會在零跑科技這種奮力掙扎的二線車廠下大賭注,因為在該行業的未來整合中,它可能會成為典型的潛在受害者。但是,如果該公司在第二季推出全新車型能帶來一些增長動力,那麼對於一些風險胃納較高的投資者來說,其股票仍然值得一看。

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歐洲開疆拓土 全球化再邁進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員,公司收購的西班牙Teka,產品是超過一半西班牙人採用 重點: 美的完成歐洲家電商Teka收購,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業績強勁,惟關稅戰引發全球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白芯蕊 有「白電之王」之稱的內地家電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風是透過多品牌及收購擴大業務,近日集團品牌又增一員,宣布順利完成對德國家電商Teka的收購。 擁有百年歷史總部設於德國的Teka,最初以製造農業機械起家,後轉型主攻家庭電器、不銹鋼水槽及抽油煙機等廚房設備。集團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件產品,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擁有業務,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廠及近3,000名員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業績早已披露,集團在2024年6月以1.75億歐元向Heritage收購Teka 97.38%股權,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根據《歐盟並購條例》,已批准美的併購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購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億歐元完成收購供暖、制冷及通風設備商Climate,令美的業務變得更多樣化。 在此兩項收購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東芝、美的、小天鵝、酷風、Comfee和華淩,各品牌產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東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鵝及酷風則主要面向大眾市場,Comfee和華淩則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由何享健在1968年創辦的美的,最初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起家,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家電業百花齊放,美的亦發展風扇業務,之後進軍空調產業鏈、電飯煲、電機、洗碗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業,成為覆蓋家電上下游的製造業龍頭。 成全球最大家電商 據國信證券報告指,按收入及銷量計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2023年全球銷量份額為 7.9%,在空調、洗衣機、廚電等多類家電中,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業務主要分兩大範疇,包括家電的智能家居業務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後者則細分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及機器人與自動化。 去年智能家居業務仍是美的收入主力,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的65.9%,收入達2,695億元,按年升9.4%,至於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則佔集團總收入25.5%,達1,045億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太陽能產能調整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受壓,令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終令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但卻未有拖低美的整體毛利率,去年反升0.7個百分點至26.2%。 特別是智能家居業務表現優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個百分點至30%,美的解釋是通過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高毛利產品佔比,強化高毛利業務組合競爭力。 至於美的剛完成收購的Teka,過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場,目前在歐洲家電市場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網頁指出,在西班牙市場一半的家庭擁有Teka產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的主要贊助商。 參照美的2016年收購日本東芝電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是次收購有望照辦煮碗,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美的整體毛利率。 關稅風險揮之不去 唯一較大風險是國際業務情況,畢竟美的已成為國際龍頭家電企業,去年中國業務佔集團收入58.7%,海外業務收入佔41.3%,儘管管理層亦曾提及美國收入佔比很低,受關稅戰影響細,但要留意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最終會否衍生成全球經濟衰退,對美的的影響不容忽視。 幸好全球經濟衰退目前仍未發生,在品牌優勢下,美的首季業績表現仍亮麗,按中國會計準則,營業總收入1,278億元,按年增加20.5%,淨利潤124億元,按年大增38%。 不過,市場對對美的增長戒心仍重,料今明兩年純利分別只得3.6%和9%增長,目前美的預期市盈率達12.5倍,比海爾智家(6690)和海信家電(0921)分別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價難再有上升空間。 總括來講,美的完成收購Teka有助壯大集團品牌矩陣,符合一向以來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戰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時令國際業務收入進一步提高,從而減輕對內地業務的依賴,絶對是一舉兩得,但關稅戰會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影響集團未來業績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利來私有化計劃未獲股東批准

服裝品牌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東兼主席曾智明建議將公司私有化之計劃,在法院會議上未獲股東批准,其中,贊成及反對分別佔出席投票的股東股數55.332%及44.668%。因此,建議及計劃已告失效。 曾智明於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來並未在市場上集資,上市地位「無關緊要」。其出價每股1.5232港元雖較當時市價溢價約24.85%,但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東應佔每股資產淨值(NAV)4.4741港元,折讓約65.95%。 根據年報,金利來去年收入12.2億港元(1.57億美元),同比下滑8.4%,淨利潤則下滑19.9%至9,310萬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銀行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5億港元。公司投資物業及發展中物業資產賬面總價值逾33億港元。 公司股價周一大幅低開39.6%,報0.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1.05港元,跌29.5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譜率先搶上市 成敗還看能否續創收入

專注為企業客戶提供大型語言模型的智譜,今年已向政府融資20億元 重點: 智譜欲在中國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競爭對手正逐漸放棄成本高昂的基礎模型 公司嚴重依賴政府扶持,但這策略存在風險,其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所受的教訓,已充份證明此點 陳竹 識別型AI還是知識型AI? 這是橫亙在中國數量眾多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面前的問題,它們在努力探索既能規避爭議及過渡依賴政府,同時兼具強大增長潛力的道路。雖然很多早期參與者專注識別型AI(其最大的應用領域之一是監控),但新一代初創公司在基於知識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中,發現了更大的潛力,而且爭議也相對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據財經媒體《財新》報道,智譜正謀求在新一批純LLM公司中拔得頭籌,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邁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順利,智譜有望在以LLM為依託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陸資本市場。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儘管最近聲名鵲起,但DeepSeek並不屬於LLM領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別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階躍星辰和零一萬物,其中兩家已經發出戰略轉移信號,不再專注於LLM所屬的基礎模型。由AI先驅、著名風險投資家、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已表示,將停止投資基礎模型的開發,因基礎模型開發需要在AI芯片和研發方面投入巨資。 這些公司正轉向以DeepSeek開發的基礎模型而開發的應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執行官王小川創立的百川智能,同樣也表示將轉變戰略,專注醫療保健應用,而不是繼續投資基礎模型。 雖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並未就各自的戰略發表評論,但智譜因對基礎模型開發的堅定投入,終能脫穎而出。公司最近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於3月推出一款其專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還採取類似DeepSeek的額外舉措,開源其基礎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領域的AI「六小虎」中,智譜展現出驚人的融資能力。過去一年,同行在籌資方面相對沈寂,而智譜卻成為了投資者的寵兒,僅在今年就獲得至少20億元(2.76億美元)的資金。 這輪籌資始於3月初,作為浙江省會的杭州,市政府成為一輪10億元融資的領投方。隨後,中國其他三個城市也加入投資:廣東珠海市出資5億元;四川省會成都市投資3億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資了2億元。 鑒於中國大力發展該領域,最近這波由政府支持的資金頗值得關注。智譜抓住這一政策紅利,標誌已改變公司對私人資本的依賴。 2019年由清華校友唐傑、張鵬創立的智譜原本是校企,後從清華脫離。其早期的融資輪吸引知名私營投資機構,如紅杉(前身為紅杉中國),以及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脫胎於中國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學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獲得大量國有資本青睞的原因。 智譜是中國大語言模型開發領域的先驅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變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發中國的人工智能熱潮,眾多公司競相開發本土替代產品。智譜的所有主要競爭對手,都是在後ChatGPT時代成立。 從公司的融資歷史,可以看出其財務實力。研究公司來覓的數據,自成立以來,智譜已完成14輪融資,籌集資金超過90億元。在中國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領域,其強大的籌資能力以及早期對大語言模型的專注,使其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然而,智譜真正的競爭並非來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而是來自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雖然智譜擁有來自政府和風投的強大支持,但這些老牌企業借核心業務的造血能力,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儲備。 雖然人工智能商業化仍處早期階段,但爭奪消費市場份額的競爭,揭示了當前的市場狀況。根據人工智能產品追蹤網站Aicpb.com4月的數據,智譜清言的月活用戶為900萬,排名第九,與市場領先者差距明顯。阿里巴巴的誇克以1.49億月活躍用戶數領先,其次是字節跳動的豆包,月活躍用戶數為1.07億,Deepseek的月活躍用戶數為9,600萬。 話說回來,消費者應用程序並非智譜的主要關注點。公司的定位是為企業客戶和政府機構,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這類業務往往比面向消費者更賺錢。 在中國的技術市場,政府機構以及國有和地方國有企業,是軟件和數字解決方案的最大買家之一,由於智譜與政府關係緊密,這可能對其有利。 但嚴重依賴政府本身也存在風險。ChatGPT出現之前的「AI四小龍」,正正是前車之鑒。彼時,AI主要與識別技術有關,涉及計算機視覺。 AI四小龍,即商湯(0020.HK)、曠視科技、雲從科技(688327.SH)和依圖科技,業務主要圍繞政府工作開展,提供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監控系統。然而,隨著政府削減監控相關項目的支出,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輝煌。 由於無法實現客戶群的多元化並拓展新的應用場景,這些曾經顯赫一時的AI公司,如今面臨業務萎縮和虧損加劇的困境。面對這一現實,商湯最近正將業務重心,從原來的識別技術迅速轉向更具商業潛力的基礎模型。 總而言之,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要與科技巨頭一較高下,智譜憑借雄厚的財力,有望笑到最後。然而,準備在同類公司中拔得上市頭籌之際,智譜仍面臨著一項嚴峻挑戰:如何向投資者證明能夠通過自主研發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可持續的收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招股集資310億元 寧德時代勢成今年新股王

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一公開招股,發售近1.18億股,7.5%在港公開發售,每股價不超過263元,集資總額達310億元。 據彭博消息,寧德時代的發售將採取「Reg S」方式,即不會向美國境內投資者售股,目的是減低美國的風險。 公司過去三年的盈利持續增長,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335億元人民幣(下同)、473億元及553億元。 寧德時代的基石投資者包括有科威特投資局(KIA)及中石化,各投資5億美元,另外內地私募之王高瓴亦投資2億美元。集資所得約90%用於推進匈牙利項目第一及二期建設,約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