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HK TSLA.US
This Chinese maker of electric vehicles has emerged as the No.4 auto brand in the world after Toyota, Volkswagen and Honda.

這家中國新能源車龍頭,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品牌,僅次於豐田、大眾汽車及本田

重點︰

  • 比亞迪最近公佈盈利預喜,預計第三季淨利潤為95.5億元至115.4億元,按年大升最多一倍
  • 該公司在新能源車價格戰中仍能維持盈利高速增長,市場認為受惠於垂直產業鏈,更有效控制成本

 

裴梓龍

今年初,新能源車掀起價格戰,各大品牌相繼減價搶佔市場,到8月再打響次輪降價混戰,特斯拉(TSLA.US)、比亞迪(1211.HK)、蔚來(NIO.US; 9866.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和上汽大眾等多款新能源車紛紛降價,希望在消費不振的大環境下,捍衛市場佔有率。

這場「無煙之戰」雖然仍在繼續,但兩家巨頭率先公佈成績,結果來自中國的比亞迪頂住了壓力,相反特斯拉的業績在價格戰中暫告敗陣。

根據比亞迪在10月17日晚上公佈的第三季盈利預告,期內淨利潤在95.5億至115.4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升67%至102%,平均每天賺逾1億元;至於首第三季盈利在205億元至225億元,大增120%至142%。公司表示,旗下新能源車銷量持續創新高,穩居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

相反,特斯拉第三季盈利按年大挫44%至18.53億美元(136億元),收入233.5億美元,增長速度為9%,比華爾街預期低,並創三年以來最小升幅。最令市場失望的是,特斯拉第三季毛利率受價格戰嚴重拖累,比去年下降7.2個百分點,只有17.9%,是超過四年以來的低點。

業績公佈後,兩家公司翌日股價高下立見,比亞迪大漲6.9%,反觀特斯拉重挫9.3%,創三個月最大跌幅,上周更累跌逾15%。

近年比亞迪在國策支援下發展迅速,根據TrendForce的資料,以銷量計算,該公司今年8月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品牌,僅次於豐田、大眾汽車與本田,而比亞迪的純電動車銷售,與特斯拉的王者地位也只是一步之差。

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資料顯示,比亞迪前首三季累計銷量按年增長76.2%至207.9萬輛,已完成今年目標300萬輛的近70%,純電動車銷量共104.8萬輛,按年增長八成。單計第三季,其電動車銷量為43.16萬輛,比第二季增長23%,特斯拉第三季的交付量則為43.5萬輛,兩者差距只有約3,400輛。

作為世界兩大新能源車企,比亞迪一直在狙擊特斯拉,去年相繼推出對撼特斯拉Model 3及Model Y的「海豹」及「海豚」車款。投行瑞銀更拆解了「海豹」的成本,由於75%的零件由比亞迪自行生產,它比在上海超級工廠出產的特斯拉Model 3低15%,更比大眾在歐洲生產的類似車型便宜多達35%。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楊韻銳稱,比亞迪第三季盈利增長的幅度高於整體銷量,意味在市場大打減價戰的時候,它每輛車的利潤反而增加,這點最令市場驚喜。

他分析說,隨著銷量持續上升,規模效應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比亞迪有自己的電池,旗下也有比亞迪電子(0285.HK)提供零件及晶片,這種垂直產業鏈模式是其絕對優勢,更容易控制成本。」

與特斯拉不同的是,比亞迪一直維持「車海戰術」,推出大量車款,除了「海豚」及「海豹」外,下半年至少陸續推出其他6款新車,加上在高端市場部署了「仰望U8豪華版」,售價逹109.8萬元,助力盈利上升。

另一方面,比亞迪早在兩年前已宣佈「乘用車出海」計畫,目前已經進軍巴西、澳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去年更打入歐洲19個國家,最近進一步在匈牙利首都開設兩家門店,推出BYD ATTO 3、「海豚」及「海豹」三款純電動車,是公司進入中東歐市場的首站。

海外增長成新引擎

比亞迪出海成績相當不錯,9月份乘用車出口量達28萬輛,按年增長2.6倍,出口量佔整體銷量9.8%,公司更明言海外將會是主要增長引擎。為減低物流成本,比亞迪正在海外擴充廠房,去年9月在泰國購地建廠,估計主攻東南亞;今年1月宣佈與鳥茲別克汽車工業公司合作於當地生產,可能是為了進軍中東;7月再宣佈於巴西設廠,可想而知其海外擴充的野心。

楊韻銳認為,特斯拉在海外增長有一定阻力,例如難以進入低價的東南亞市場,「相反比亞迪有能力推出廉價車款,其次是充電問題,由於歐洲的充電設備仍然不足,特斯拉是純電動車,而比亞迪有提供混能車,加上車價具競爭力,因此看好公司在歐洲的發展。」

從估值上看,比亞迪的預測市盈率只有22倍,特斯拉則為約56倍,前者相對被低估,估計部分是反映股神巴菲特的沽貨壓力,以及中國整體股市疲弱。

但是,一眾投資銀行仍然看好比亞迪,高盛認為公司業續比該行預期更佳,而電池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抵銷價格戰的影響,重申「買入」評級,目標價321港元。野村則相信,比亞迪將進一步鞏固市場領先地位,受益於持續增長的業務規模,評級「買入」,目標價上調7.3%至382港元。

看得「最牛」的投行是美銀,把比亞迪2023年至2024年銷售預測調高,每股盈利上調24.9%及13.6%,至11.18元及12.88元,目標價更高達431港元。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女股神入股 阿里股價狂飈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近日股價節節上升,據媒體報道,美國女股神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旗下基金,在4年前清倉阿里巴巴股份後,再斥資1,630萬美元購入該股。 另外,在2025年阿里雲棲大會上,公司宣布與英偉達開展Physical AI合作,包括數據合成處理、仿真數據生成、模型訓練及環境仿真強化學習等。 同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在大會上表示,積極推進3年3,800億元人民幣的AI計劃,並會持續加大投入;同時強調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至2032年時將較2022年提升10倍。 受到多方好消息帶動,阿里周三在港股收市急升9%,周四則平開報174元,公司股價自今年初以來大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obotaxi company

在數字之外:如何看懂robotaxi公司的財報?

Robotaxi是一場概率的賽跑,在財報數字之外,成敗關鍵隱藏在無人化與規模化的細節里    楊哲 自從去年底小馬智行(PONY.US)和文遠知行(WRD.US)在納斯達克上市後,每個季度的公司財報,為解讀robotaxi公司和這個賽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首先,robotaxi公司短期內不會盈利,頭部企業也只是有希望單位毛利(unit economics)轉正,這是個行業共識,所以沒法看市盈率。robotaxi公司一年營收也就幾個億,也沒法看市銷率。這個賽道既像機器人賽道,也有點像創新藥,投資人看的其實都是未來的市場空間和這家公司未來成功的概率。 就像人形機器人短期內都不可能給你養老,投資機器人公司應該看的是各家對於AI的理解,不應該看一個季度讓多少台玩具去春節晚會跳秧歌。robotaxi市場空間公認很大,如果現在還沒有盈利,那看的其實是未來盈利的概率,而不是短期內賣給甲方多少台車來獲得一次性的收入。如果看賣車收入來決定估值,那自動駕駛企業也應該按車企去估值,一家一年只賣幾百幾千台車的車企估值是多少呢?說是零估計都多了。 所以L4公司(無論是robotaxi還是robotruck)要通過財報(當然也可以通過平時的新聞等等)看長線計劃的進展,而不是看過去一個季度賺多少錢——更何況也沒盈利,只是營收。 在robotaxi這個賽道,需要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各家畫的餅(企業目標)你是否認可;其次,畫餅之後,你是否有辦法追蹤這家公司的進展。能追蹤進展很重要,否則你可能會被騙。在這個賽道,你應該假設所有人都是騙子,然後找不可粉飾的驗證方式去驗證。 內行看門道 那對於robotaxi賽道的公司,你如何去追蹤驗證呢?可以看「無人化」和「規模化」,且有先後順序。先有能力做無人化,然後在無人化的前提下擴大無人車隊運營規模。 無人車隊運營規模,不是看在資產層面有多少車,而是看各地用戶有多容易搭得到一台無人的車,以及這台車在各種極端場景、時間、天氣下是否還能跑。無安全員的車越多,每天的無人化里程越大,安全風險越大。無安全員之後大約平均每多少公里出一次事故的概率,每個廠商自己心裡是清楚的,外界不容易直接獲取,但它會體現在其他變量上——能不能無安全員、能不能晚高峰接單及去繁忙區域接單、能有多少台無人車每天上路隨時接單等等。 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安全性沒有信心的公司,就會想盡辦法控制無人車在複雜場景道路上跑的規模,或控制運營時段、運營路段,從而控制安全風險暴露程度。 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的robotaxi,只能搭到有安全員的車(無論安全員在主駕還是副駕),到搭到10台無安全員的車,再到公開搭到100台無安全員車,其背後的安全風險暴露程度是分別差一個數量級的,其對技術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是分別差一個數量級的;可以讓你在高峰期、繁忙地段搭車,和只敢在非繁忙地段和時段讓你搭車,兩者差別很大,因為複雜場景的事故率遠高於非複雜場景,哪怕人類駕駛都是如此。 一旦安全性指標和技術要求差一個數量級,其技術差距就是有代差的。有代差、落後的公司不一定能達到下一個數量級。L4級robotaxi作為第一個大規模商業化的具身智能AI agent,其對技術研發的要求很高,並不是所有的團隊都能實現。 自動駕駛本質上是個概率問題,統計學學不好的人,做不了自動駕駛,也做不了自動駕駛的投資。通過財報、公開文件、和實際用戶可感知的體驗,投資人能夠推測出不同公司的技術代差,而有代差的公司,彼此成功抵達robotaxi終局的概率,當然也是不同的。 楊哲,小馬智行高級總監,在自動駕駛領域擁有接近10年專業經驗,他的聯繫方式:mail@yangzhe1991.org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詠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 wild ride for TransThera investors

藥捷安康股價坐上過山車  「妖股」背後業績成色幾何?

雖有臨床管線進展的利好,但股價暴漲的更大推力來自該股票被快速納入重要指數引發被動資金集中買入 重點: 藥捷安康是一隻典型的港股「小盤股」,在港股的實際流通股僅約550萬股 現有管線均在研發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盈利,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僅360萬元    莫莉 近期,港股醫藥市場上一支上市不足三個月的次新股成為資本市場焦點,創新藥企藥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7.HK)的股價在短短六個交易日內股價最高飆升超過550%,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躋身港股醫藥龍頭行列。然而暴漲之後緊接暴跌,僅在9月16日單日,其市值就蒸發近1,900億港元,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過山車」行情,如此極端的股價波動背後,究竟有何推手? 從消息面來看,藥捷安康此輪股價的抬升與公司核心產品的臨床進展相關。9月10日晚間,藥捷安康發布公告稱,其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聯合氟維司群用於治療經治失敗的激素受體陽性(HR+)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或低表達(HER2-)的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II期臨床試驗,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默示許可。「臨床默示許可」意味著,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在提交後經過60個公示日且未收到否定或質疑意見,藥企可依據提交的試驗方案啓動相應臨床試驗。 替恩戈替尼是一款First-in-Class的MTK抑制劑,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來發揮抗腫瘤作用,有潛力治療膽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膽道系統癌症等各種復發或難治、耐藥實體瘤。今年6月,替恩戈替尼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授予治療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快速通道認證。 但是,對於創新藥企而言,披露旗下管線獲得臨床試驗許可,相比於藥品正式獲批上市、達成重磅授權合作等里程碑事件,並非典型的重大利好,更不足以單獨支撐股價飆升超50倍的現象。其背後更大的驅動因素,在於該股被快速納入多個重要指數,進而引發大量指數ETF基金進行被動型資金配置,這種機制性的資金流入成為了股價暴漲的核心推手。 9月8日,藥捷安康被納入港股通標的,同時成為恒生綜合指數、恒生綜合中小型股指數、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恆生創新藥指數等9支恒生系列指數的成分股。在南向資金的持續加持下,藥捷安康的股價從9月10日開始開始騰飛,10日至12日的股價單日分別上漲27.57%、20.78%和77.09%。 9月15日,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實施季度定期調整,藥捷安康也被納入成份股,股價進一步暴漲,當天以上漲115.58%、報415 港元/股收盤。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是一個反映港股通範圍內創新藥上市企業整體表現的指數,選取的是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額大於1000萬港元、日均總市值排名前50名的創新藥公司,多支港股通創新藥ETF錨定該指數進行被動交易。 藥捷安康是一隻典型的港股"小盤股",市場流通盤稀缺。公司於今年6月23日正式登陸港交所,在此次IPO中,藥捷安康的發行價為13.15港元,總股本約3.97億股,IPO公開發行1528.1萬股。此外,藥捷安康IPO還引入5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約977.40萬股,並設有6個月禁售期。扣除基石投資者認購部分及原股東持股後,藥捷安康在二級市場上的實際可自由交易的流通股僅約549萬股。 這意味著,藥捷安康在二級市場上的可交易籌碼極為有限,價格更容易受到資金集中買入賣出的影響。當藥捷安康被納入相關指數後,跟蹤這些指數的ETF基金出於複製指數的需要,必須對其進行被動配置和買入。這種集中性的需求出現在流通盤很小的背景下,會迅速推高其股價。 尚處於研發期 面對一度超過千億的市值規模,市場不少聲音質疑藥捷安康及其在研管線能否支撐起如此高的估值?藥捷安康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以臨床需求為導向、處於註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專注於發現及開發腫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 除了替恩戈替尼之外,藥捷安康還擁有五款臨床階段候選產品及多款臨床前階段候選產品,現有管線均在研發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盈利。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滑65.1%至360萬元,主要由於銀行存款利息及理財收入減少410萬元以及政府補助同比減少270萬元。公司近年來持續處於虧損狀態,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虧損金額分別為3.43億元、2.75億元和1.23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藥捷安康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比減少21%至4.49億元。 當前藥捷安康的市值已經回落至590億港元,相較於高峰期的市值下跌近八成。港股市場對於遲遲無法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一直信心有限,例如,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HK)儘管有合作授權收入,但市值僅有21億港元。雖然藥捷安康擁有前景看好的核心產品,但其股價過大的波動性顯然存在過度炒作之嫌,投資者需要警惕入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ork Medical makes medical devices

沃氪醫療借戰略合作進軍RWA領域

該醫療器械製造商計劃運用RWA技術,改造並利用現有產品架構和新興的人工智能業務 重點: 沃氪醫療與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建立合作,並獲任該組織「理事會副理事長」 公司同時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達成合作,加速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臨床生態系統   陽歌 中國香港從今年8月1日開啓擁抱虛擬資產的新時代——正式推出名為穩定幣的虛擬貨幣監管和許可框架。此後,不斷有中國企業在該市場開始探索多個行業領域的虛擬資產及其底層區塊鏈技術。 醫療器械製造商沃氪醫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WOK.US)也是其中之一。公司宣布攜手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啓動探索RWA(現實世界資產)通證化及相關區塊鏈技術的重大新計劃。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的宗旨是通過標準化研究推動全球Web3.0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合作正值沃氪醫療登陸納斯達克一年後,是其持續進化的「Healthcare + Payment + Technology = RWA + Web3 + AI」戰略組成部分。公司還計劃與金融領域若干擁有合格資質的機構展開戰略協作,為資產通證化藍圖搭建關鍵合規通道。 數字貨幣做市商Keyrock與通證化平台Centrifuge五月聯合報告顯示,通證化RWA(具有價值的數字化現實世界資產)規模預計將在年底突破500億美元。報告同時指出,美國國債將主導該市場,僅相關美債價值就會推動通證化RWA總市值突破280億美元。 三大合作方向 沃氪醫療規劃了與香港合作夥伴的三大核心合作領域。首要領域是「沃氪醫療持有或投資的優質資產」的通證化。公司表示將充分利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身份及醫療器械領域,包括人工智能醫療資產的專業資產優勢。雖未具體說明,但潛在通證化標的可能涵蓋應收賬款、投資產品及知識產權 第二方向為股權投資,包括共同注資或參股基金等金融載體,加速佈局RWA領域,實現共同戰略目標。 第三方向聚焦RWA技術開發,借力香港Web3.0協會新推出的RWA登記平台。該平台賦能鏈上驗證、資產發行及跨鏈交易等協同功能,同時確保監管合規與資產安全。 公司近期動向顯示其已在積累RWA開發及管理能力。今年2月,其宣佈與另一家醫療器械企業達成合作,包含建立「產業、金融協同投資基金」的潛在計劃。該合作還可能涉及醫療基建投資、前沿技術研發及全球並購. 沃氪醫療的最新合作使其躋身探索數字化RWA新興機遇的中國企業浪潮前沿。從技術層面而言,任何持有或擁有RWA權利的企業(無論自有或代管資產)均可進入該領域。 構建智慧臨床生態體系 本周一,沃氪醫療宣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締結新合作。根據協議,沃氪醫療將支持該院推進信息化建設,並將院內文本、影像、檢驗結果等多模態醫療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整合。 雙方計劃依託瑞金醫院無錫分院的臨床專家資源,將沃氪醫療多模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從單一圖像處理升級至複雜數據類型分析。該合作旨在為多元醫療場景開發人工智能模型,建立覆蓋數據治理、模型訓練及臨床轉化的體系框架。 沃氪醫療董事長兼CEO吳雙表示,攜手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推動雙方在探索RWA技術創新,與聯合瑞金醫院無錫分院共同佈局人工智能醫療產業的兩項新合作,是開闢沃氪醫療增長新賽道、構建企業長期價值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