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消費者習慣了疫情封鎖期間商品送貨上門,該公司有望受益於本地配送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

重點:

  • 剔除了某些配送服務付費方式變化的影響之後,達達集團首季度收入強勁增長
  • 奧密克戎疫情正在加速推動網絡購物的發展,這應該會讓達達這樣的公司獲得助益,即便封鎖和其他限制措施開始放鬆

梁武仁

當前不乏關於中國經濟的悲觀報道。你還不知道從哪裡看起?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在主要城市的出現,以及遏制其傳播的相應措施——包括上海整個城市已經持續兩個月的封控——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這樣的時期,面向消費者的企業必然會遭受損失。但上海的本地同城配送服務提供商達達集團(DADA.US)卻處在成功的有利位置。但即使對達達而言,周一發布的最新季報乍一看也十分嚴峻。首季度公司收入同比下滑約21%,至約20億元人民幣(約合2.96億美元)。

不過,銷售額下降實際上是因為公司調整了對部分服務收入的確認方式。去年4月,達達集團開始通過第三方公司為達達快送(Dada Now)短距離配送服務的騎手支付工資。達達快送是達達的兩項核心服務之一,面向想要在本地遞送物品的個人和商家。因此,該公司不再登記與這些服務有關的成本和收入。

拋開這一變化不談,達達集團的業務實際上正蓬勃發展。剔除新制度的影響之後,達達快送的收入同比增長了逾60%。達達的另一項主要服務,從控股股東京東(JD.US; 9618.HK)那裡收購的京東到家,收入增幅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達到80%,佔公司總收入的近70%。一年前,京東到家僅佔達達集團收入的不到一半,此後活躍用戶數和訂單規模均大幅增長,這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京東的大力支持。 

達達集團首季度業績還顯示淨虧損收窄,使其更加接近於盈利的目標。雅虎財經匯總的分析師評估顯示,該公司明年可能實現首次年度盈利,預計今年剩餘時間淨虧損將進一步縮小。

這樣的業績令人印象深刻,因為目前中國與零售相關的企業日子並不好過。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從過去兩年新冠疫情影響中恢復的道路上已經步履蹣跚,2月底,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又遭遇了奧密克戎毒株的衝擊。達達集團總部所在地的病例激增,導致從3月開始長達數月的封控措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陷入停滯。更糟糕的是,疫情已經蔓延到其他地方,包括北京。

因此,中國的零售額3月同比下降了約3.5%,4月跌幅進一步擴大至10%以上。

就連2月份獲得達達控股權的電商巨頭京東在首季度也遭遇了巨額虧損。就像大多數在全國佈局的公司一樣,京東受到了物流中斷以及消費者支出下降的衝擊,由於新冠肺炎病例的再次出現,人們的出行普遍受到限制,甚至在上海封控之前就是如此。

疫情引發需求

雖然中國經濟遭受重創,但對達達來說,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敘事。隨著奧密克戎的爆發,困在家中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各種日常必需品。在討論首季度收益的電話會議上,公司CEO蒯佳祺說,達達已經得到政府批准,可以「在幾乎每座城市」從事快遞業務。

現在,隨著大流行最糟糕的階段過去,對於達達來說,未來美好可期。

隨著奧密克戎的爆發得到控制,情況將恢復正常,普通消費者將打開錢包消費。總體上,這應該為達達這樣的企業帶來更多商機,這些企業提供從食品雜貨到電商產品、食物外賣等網購的遞送服務。

達達與京東物流(2618.HK)和中通快遞(ZTO.US;2057.HK)等其他大型物流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專注於同城服務,因此它的成本結構明顯低於大公司。它的服務既與大型快遞公司競爭,也與外賣餐飲專業美團(3690.HK)和在線食品雜貨平台叮咚買菜(DDL.US)等更專注於同城的快遞服務競爭。

當人們在封鎖期間別無選擇,只能讓雜貨和其他基本物品送到家門口時,他們會喜歡上這種便利,整個行業都將因此而受益。相應地,許多以前習慣於在實體店購買這類物品的人,除非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可能不願意再像過去那樣出門購物。

「我認為從長期來看,疫情有助於客戶教育,」蒯佳祺說。「所以我認為,在大多數城市,消費者對於按需送貨和送貨上門業務,以及電商業務都並不陌生。但我認為從長期來看,鑒於這種客戶教育,影響將是積極的。」

此外,最近有信號表明,中國政府可能會放鬆對國內科技公司的新一輪監管,因為它希望在遏制不良行為和支持疲軟的經濟之間保持平衡。這種放鬆,加上之前做出的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和支持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承諾,都應該對達達及其母公司京東等企業有利。

至少就目前而言,這應該能消除京東承壓出售達達的風險,達達的營收狀況已經越來越依賴母公司。尤其是,京東和達達已經發展出良好的共生關係,通過京東到家將業務從京東轉移到達達。京東到家原本屬於京東,後來在一筆交易中賣給達達,形成了現在的公司。

所有這些因素促使摩根大通將達達股票的評級從「中性」上調至「增持」,並在公司發佈首季度業績後,將其目標價從7.50美元上調至10美元。

達達股價在財報發佈後的第二天出現下滑,但此後有所反彈,週四在紐約收盤時上漲近8%,報7.14美元。不過,該股的價值還不到2020年IPO時的一半。此外,它的市銷率適中,為1.5倍,相比之下,電商領頭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為2.4倍,中通快遞甚至更高,為4.6倍。

隨著奧密克戎疫情的緩解,看起來達達可能已經度過了最糟糕的時期。當中國經濟全面復蘇時,該公司將獲得收益,這意味著該股目前的估值可能對它來說並不公平。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從玉智農發盈警料去年盈轉虧

從事農業種植及銷售的從玉智農集團有限公司(0875.HK)周一發盈警,截至去年底止料由淨利潤轉為淨虧損,預計蝕1.3億元人民幣(下同),而2023年則有盈利5,140萬元。 公司表示,期內子公司所獲得的收益減少,同時又確認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相反2023年則有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的回撥。 從玉智農周二開市沒起跌,報0.58港元,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從高位下跌超過7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oconut water giant if abandoning Singapore for Hong Kong, while coming up against the IPO deadline in a VAM agreement

椰水一哥if棄星選港 對賭協議要衝死線

椰子水品牌if創立12年,已成中港兩地銷量一哥,近期要向資本市場進軍 重點: 公司去年盈利按年增長近一倍 對賭協議下,要趕在2026年底前上市   劉智恒 中國飲料市場龐大,賣水的龍頭有農夫山泉(9633.HK)及華潤飲料(2460.HK)的怡寶,涼茶有加多寶及王老吉、功能飲品以東鵬及紅牛為領頭羊,至於近幾年流行的椰子水,泰國的if已手執牛耳之位。 2013年泰國人Pongsakorn Pongsak創立if品牌,主力生產即飲天然椰子水,並將其引入中國市場。經過12年發展,if母企IFBH Pte.Ltd.計劃進軍香港資本市場,近日已遞交上市申請。 根據申請文件,公司2024年的收入為1.58億美元,較2023年大升80%。 去年盈利3,332萬美元,按年勁升98%。公司的收入中,椰子水佔比達95.6%;集團去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35.5上升1.7個百分點至37.2%,。 IFBH以輕資產模式運營,委託代工廠負責製造,代工廠要向IFBH認可的椰農及採集商採購椰子水。IFBH通過與各地分銷商合作,藉後者的渠道將產品流向市場。至於倉配流程等,則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合作。 贏在一個塑料瓶 If能在市場打出一條光明大道,當然有許多成功要素,但主要一步棋,竟是以塑料瓶裝載椰子水。驟眼看你會以為沒甚大不了,但當你想明白椰子水的特質,就會發覺這確是一大妙著。 椰子水的賣點是天然健康,清甜解渴,其汁液就像水,以塑料瓶裝載,可讓消費者直接察看清澈的椰子水,心裡就認為從椰子中取出沒兩樣,感覺是天然產品,無添加,更健康。 正如農夫山泉為突顯其水的天然,經常掛在嘴邊說自己的工作不就是天然水搬運工;以百分百椰子水為賣點的if,標榜的其實就是把椰子裏的水汁裝起來賣給你,其營銷方法跟農夫山泉強調的賣點如出一徹。 消費者對if的天然賣點極受落,到2020年if已成內地椰子水的一哥,銷量更連續五年位居榜首,市場佔有率達34%,大幅拋離第二位的競爭對手。在香港市場更是一騎絕塵,自2016年開始,已連續九年銷量第一,市佔率達到60%。 2026:對賭死線 公司原計劃在新加坡上市,最終卻急轉彎,選擇香港作為資本賽道。公司解釋,在港上市可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企業形象;而且公司的主要市場在中港兩地,港交所與內地的連繫緊密,選擇香港更為恰當。 去年3月15日,公司與Aquaviva訂立股份認購協議,後者同意認購125,000股新股,佔擴大股份約11.1%,涉資1,750萬美元。同時,Aquaviva亦獲IFBH大股東Pongsakorn Pongsak授出一項認沽期權,若IFBH未能於2026年12月31日上市,投資者有權按每年12%的回報率計算,向Pongsakorn Pongsak行使認沽權利。 目前Aquaviva 已解散清盤,並將股份分配予三名股東,分別是淡馬鍚旗下的Fullerton、Oasis Partners及10BIF Ltd。 強勁品牌護城河 雖然明年底是上市最後期限,但相信要在死線前完成上市,對IFBH問題不大。首先,其所處的椰子水為飲料中增長最快的市場,根據灼識諮詢,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預計從2024年的10.93億美元,以19.4%的複合年增長率升至2029年的26.5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上,椰子水亦從2024年的50億美元,增長至2029年的8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1.1%。 另外,市場方興未艾,競爭者雖不斷湧現,然而if已成功建立飲品的形象,打造了自家的品牌,市場認受性十分強,後來者要分一小杯羹不難,要搶奪if的江山及衝破其護城河,殊實不易。 一隻產品有多成功,只要看看市場的模仿者有多少,心裡就有一個大概。電商平台上,曾先後出現了TF、LF 及1F的椰子水,與if只屬一字之差,不就是想混淆市場消費者,讓人們以為質量與if等同,或是if的同系產品。從一眾山寨版if,就知其品牌的市場地位如何超然。 全球椰子水市場上,龍頭企業Vita…

簡訊:六福集團3月季度營收下滑 同店銷售額跌幅擴大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上周四披露,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期間,其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同店銷售額則下降10%。 公司在港澳市場表現最差,三月當季零售收入同比驟降11%,同店銷售額大幅下挫14%。相較之下,中國內地業務表現較好,當季零售收入增長20%,同店銷售額亦錄得2%升幅。 報告期內,集團淨減少56間門店,總門店數從去年9月底的3,343間縮減至今年3月末的3,287間。 由於復活節假期,香港交易所上周五與本周一休市。六福集團股價今年以來已上升6.6%。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oCao operates a ride hailing service

證監會開綠燈 曹操出行IPO接近衝線

上周,在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一年後,這家由吉利投資的網約車應用程序終於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境外上市許可 重點: 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後,曹操出行耗時一年的港股上市計劃或即將完成 該公司去年上半年收入增長25%,超越競爭對手,在此期間它進軍32個新城市,業務版圖擴大逾60%    陽歌 汽車巨頭吉利一向在最新的駕駛科技與服務領域起步稍晚,但往往能憑借更雄厚的資源與執行力迅速迎頭趕上。這點在吉利對標Uber(UBER.US)打造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身上或許會再次應驗。如今,其一度停滯的IPO計劃終於接近終點線。 曹操出行一年前首次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但未能成功,後於去年10月重新提交申請。上週五,中國證監會終於批准了此次上市,清除了主要的監管障礙之一。現在,曹操出行須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此事可能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完成,這將為其最終上市鋪平道路。 屆時,曹操出行將加入一個日漸擁擠的賽道,與中國的上市同行一較高下,其中包括規模較小的嘀嗒出行(2559.HK)和如祺出行(9680.HK)。許多人認為,行業巨頭滴滴也可能會在不久的未來在香港上市,在2021年因未能通過必要的數據安全審查而在紐約短暫上市後,再次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中等規模的中國投資銀行華泰國際、農銀國際和廣發證券(香港)為此次上市的保薦人,這表明其規模應該相對較大。彭博新聞社此前報道稱,此次上市或將籌集數億美元。 在中國擁擠的網約車行業,2015年成立的曹操出行相對而言是個新手。吉利創始人李書福持有84%的股份,這是其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吉利是中國最成功的民營車企,旗下目前擁有一系列上市資產,從吉利汽車(0175.HK),到瑞典的沃爾沃(VOLCAR.US)、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ZKR.US)、跑車製造商路特斯(LOT.US)和智能汽車技術開發商億咖通(ECX.US)。 曹操出行有別於競爭對手的地方在於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己開發的定制車輛,由吉利旗下公司生產,再由曹操出行將其出售或租賃給司機。這種模式與出租車的方式類似,與多數平台讓司機自備車輛的做法不同。 「我們利用吉利體系內龐大的換電站及汽車維修店網絡,為司機造就巨大的成本優勢,從而提高他們的淨收入,」曹操出行在去年10月提交的最新版申請書中表示。「我們的定制車亦為司機優化了經濟性及駕駛體驗。」 雖然這一策略自2022年才啓動,但公司迅速加大投入。2023年,專用車輛佔其平台總交易金額(GTV)約五分之一,並於去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26.4%。公司表示,該比例將持續上升,目標是最終為所有司機提供定制車輛。 聚合應用程序 曹操出行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越來越多地使用聚合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整合了許多不同網約車服務平台的服務。這種應用程序在中國越來越常見,它降低了一些資源較少、無力自己開發應用程序的小公司的准入門檻。但這也導致許多小公司進入了市場,從而加劇了競爭。使用聚合應用程序還能降低營銷成本,因為大多數此類平台都由知名企業運營,如高德地圖和外賣餐飲巨頭美團。 曹操出行起初依賴自己的應用程序,但首次接入聚合應用程序不久後,業務便迅速向它們轉移。從那以後,通過聚合應用程序完成的網約車訂單比例,已從2018年的3.5%上升到2023年的30%。公司表示這一比例將繼續增長,預計到2028年達到訂單總量的一半左右。 公司指出,聚合應用程序的使用大幅降低了獲客成本,在GTV中的佔比從2021年的23.6%降至2023年的18.1%。 隨著基本商業模式的確定,曹操出行開始了積極的擴張。僅去年上半年,它就進入了32個新城市,截至去年6月,其業務覆蓋範圍擴大了60%以上,達到83個城市。這使得它在去年上半年實現了25%的營收增長,從一年前的49.4億元攀升至61.6億元(8.44億美元)。相比之下,滴滴去年全年的營收增長要慢得多,僅為7.5%,而如祺出行的營收增長了14%,嘀嗒出行的營收實際上還下降了3.4%。 快速增長也使得曹操出行的營銷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從2021年的7.1%上升到去年上半年的8.4%。在此期間,公司通過降低一般及行政費用和研發費用在營收中所佔的比例,部分抵消了這一增長。 這些努力幫助公司在2023年創下有史以來的首次毛利潤,去年上半年,其毛利潤從上年同期的1.65億元增至4.29億元,增長了一倍多。在此期間,公司毛利率從5.8%提高到7.0%,而隨著作為僅次於滴滴的第二大參與者地位更加鞏固,這個數字似乎還會繼續改善。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曹操出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上市文件顯示,該行業的頂級參與者(應該是指滴滴)在2023年控制了約75%的市場份額,而它的份額僅佔4.8%。 在估值方面,業內其他公司的估值倍數差異很大。像優步(Uber)和Grab(GRAB.US)這樣的頭部企業目前的市銷率(P/S)分別為3.7倍和5.9倍,而如祺出行和嘀嗒出行的市銷率則低得多,前者只有0.79倍和1.25倍。我們預計曹操出行應該能夠獲得更接近頭部企業的估值,市銷率或許在3倍左右,這將使其估值達到非常可觀的400億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