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領先的多晶硅生產商表示,去年下半年利潤大增兩倍,但分析機構預計,隨著今年產品價格不斷下跌,這個數字將會收縮

重點:

  • 協鑫科技表示,去年下半年因核心多晶硅產品價格大漲,其利潤增加兩倍,延續了接近當年較早前的增長速度
  • 分析界越來越不看好該公司及其同行,因為擔心即將到來的供過於求,可能會導致多晶硅價格暴跌

陽歌

請綁好安全帶!

在經歷了一年的飛速增長之後,隨著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價格在大漲兩年後開始下跌(或許是大幅下跌),預計多晶硅生產商今年的利潤將出現中等乃至大幅度下滑。最近這輪過山車式的上漲趨勢,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商之一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3800.HK)周日發佈的最新盈利預告中得到了體現。

這塊多晶硅拼圖有好幾個相互關連的拼塊,它們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分析機構預計今年少數生產商的收入會增長,但大多數會下降。

出現這些收入趨勢之際,像協鑫科技這樣的公司正在爭相大舉擴張產能,鎖定在過去一年中發展勢頭強勁的太陽能行業。以上發展最初是由爭相減少碳足跡的國家推動的,但去年隨著俄烏戰爭開打,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飆升,進而促使西方國家決心加速擺脫化石燃料,令這一勢頭得到大大加強。

新太陽能發電場的大規模建設,可能再加上一點點炒作,導致多晶硅價格在過去兩年飆升。價格最終在去年下半年見頂,今年1月初已經比去年8月的高位下跌了50%以上。價格暴跌一直持續到上月底,在2023年首三周下降了三分之一。

但協鑫科技在其最新的盈利預告中沒有談論未來,而是沉浸在過去一年的豐厚利潤。根據用其新預測進行的計算,該公司去年下半年預計錄得86億元或以上的利潤,大約是上年同期利潤27億元的三倍。

它表示,利潤大漲「主要受益於全球光伏行業持續維持高景氣度,多晶硅產品供不應求,量價齊升」。

去年下半年利潤增加兩倍,較上半年187%的增長略有加快,反映了去年全年多晶硅價格持續走強,以及協鑫科技部分新產能開始投產。

去年上半年,協鑫科技在位於徐州的基地完成了大規模擴建,使該基地的總產能增至每年6萬噸。去年7月,它在樂山開始營運一座10萬噸產能的新工廠,並計畫在內蒙古建設兩個年產能各為10萬噸的大型工廠,部分產能預計在去年第四季投產。

協鑫科技並不是唯一一家這樣大舉增加產能的。它在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大全能源(DQ.US; 688303.SH)也正在內蒙古新建大型工廠,從而將多晶硅產能提高兩倍左右,達到每年約30萬噸。

市場反應動盪

股東對協鑫科技樂觀的盈利預測作出了反應,週一將其股價推高了近 2%。但在過去一年裏,該股的整體情況要動盪得多,反映出投資者越來越擔心多晶硅很快會從大繁榮演變成大蕭條。協鑫科技的股價在過去52周下跌了24%,較去年7月的高位下跌了44%,與許多海外上市中國股票在最近幾個月大幅上漲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該股目前的市盈率為5.2倍,與德國競爭對手瓦克化學(WCH.DE)的5.5倍接近,遠遠領先於大全能源的2.1倍。大全市盈率不高,部分原因可能是它相對較遲進入產能擴張博弈,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該公司的基地位於敏感的新疆地區。

今年1月,雅虎財經調查的21家分析機構中,有略為超過一半對協鑫科技的評級為「持有」或「賣出」,在經常給予「買入」和「強烈買入」評級的投資界,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在接受調查的14家分析機構中,有7家對大全能源給予「持有」或「賣出」評級,而瓦克化學則是這個群體當中的燙手山芋,21家分析機構當中有16家給予「持有」或「賣出」評級,由此可見投資者對這個群體的謹慎程度。

看看分析機構對這個群體的預期,就會意識到協鑫科技似乎相對最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它是產能擴張博弈中的先行者。

協鑫科技是我們提到的三家公司中,唯一一家預計今年收入將實現增長的公司,分析機構預測,它2023年的收入將上升6%,但較去年上半年74%的增長大幅放緩。相比之下,它們預計大全能源和瓦克化學今年的收入將分別下降23%和13%。

考慮到協鑫科技和大全能源今年將推出規模巨大的新產能,所有這些預測資料都顯得尤為脆弱。這意味著,隨著多晶硅價格下跌,它們每生產一噸多晶硅,所獲得的收入都將大為減少。

由於價格下跌無法抵消新產能投產帶來的收入,分析機構預計,生產商的利潤率和利潤將不可避免地下降。協鑫科技在這方面再次表現強勁,分析機構預測今年其利潤將相對溫和地下降7%。相比之下,大全能源的利潤預計將下降30%,而瓦克化學的利潤預計將大幅下降53%。

總而言之,協鑫科技最新的盈利預告過於關注過去,因此在下月發佈2022年全年業績之前的幾周內,其股價不太可能獲提振。不過,投資者可以從全年業績中尋找該公司2023年的前景,其中可能會充滿謹慎和警告——在2024年行業可能開始穩定之前,未來一年將是艱難的一年。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Obesity drug maker Sciwind IPO

騰訊美團押注減肥藥明星企業 先為達生物衝刺港股

核心產品埃諾格魯肽注射液預計將於2026年正式獲批上市,公司已處於商業化前夕 重點: 臨床數據顯示,埃諾格魯肽在療效上優於司美格魯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體激動劑 先為達生物已達成兩項海外授權,其中一項潛在交易總額超24億美元    莫莉 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減肥神藥」席捲全球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GLP-1類藥物在全球生物藥市場佔據近三成份額,其巨大的商業潛力正強力推動中國創新藥企的資本化進程。近期,憑借一款與司美格魯肽對標的減重候選產品,杭州先為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首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文件,加入當下創新藥企競逐資本風口的行列。 儘管先為達生物目前尚無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但其核心產品埃諾格魯肽注射液(XW003)針對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請(BLA)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預計將於2026年正式獲批上市,標誌著公司已處於商業化前夕。 利拉魯肽和司美格魯肽等傳統GLP-1激動劑是非偏向型的激動劑,這類產品在產生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募集β-arrestin,繼而導致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逐漸下降。埃諾格魯肽作為一款偏向型的GLP-1受體激動劑,可以顯著減少β-arrestin的招募,有望實現更持久、更穩定的治療效果,並可能減輕相關副作用。 埃諾格魯肽的臨床數據令人印象深刻,根據《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表的三期臨床數據,埃諾格魯肽注射液在療效上優於司美格魯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體激動劑,並且能以更低劑量達到替爾泊肽等GLP-1/GIP雙靶點受體激動劑的療效。這一數據使其在全球GLP-1藥物競爭中具備顯著優勢。若上市順利,埃諾格魯肽注射液有望成為全球首款獲批的cAMP偏向型GLP-1受體激動劑。 自2017年成立以來,先為達生物始終專注於針對肥胖症及相關疾病的創新體重管理療法的研發,8大候選管線不僅針對超重及超重╱肥胖症、2型糖尿病,也同樣涵蓋了中重度肥胖症、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症、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及其他肥胖相關併發症。全球體重管理藥物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體重管理及肥胖症相關併發症屬於全球增長最快的迫切醫療需求,預計全球體重管理藥物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1,128億美元增長到2029年的1,659億美元。 但是,體重管理藥物市場的競爭也相當激烈。目前,全球已有三款GLP-1藥物獲批准用於超重/肥胖症適應症,另有七款候選藥物處於Ⅲ期臨床階段。在中國,多款創新GLP-1藥物獲批用於治療超重/肥胖症適應症,包括仁會生物的貝納魯肽、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禮來的替爾泊肽和信達的瑪仕度肽,更有眾多藥企在減重領域積極佈局,今年以來在港股上市的銀諾醫藥(2591.HK)、派格生物(2565.HK)等藥企均瞄准GLP-1賽道。 背靠明星股東 面對激烈的競爭,先為達生物憑借其偏向型GLP-的技術尋求差異化優勢,同時開發了療效更好、患者依從性更強的口服制劑XW004,該藥物在I期臨床試驗中已展現出顯著的差異化優勢。 在國際化戰略布局上,先為達生物亦先行一步。2024年4月,公司將諾格魯肽注射液在韓國的開發和銷售權益授權給了韓國頭部消費醫療公司科瑪集團旗下的Inno.N。2025年1月,先為達生物與英國Verdiva達成協議,向後者授權XW004等管線組合在大中華區及韓國以外地區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先為達生物將獲得近7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24億美元的潛在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商業化後的銷售額提成。 由於暫無商業化產品,先為達生物處於持續虧損狀態。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6.2億元、4.86億元及1.08億元,累計虧損超12億元,同期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56億元、2.84億元和6500萬元。2025年上半年,先為達生物首次實現9,107萬元收入,主要來自合作夥伴的首付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7.8億元。 先為達生物的股東名單堪稱豪華,騰訊投資、IDG資本、美團、正心谷資本、君聯資本等知名機構均佔據重要股東位置,其中騰訊和美團分別持股12.83%和9.6%。公司在IPO前已完成七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22億元。2024年D輪融資後,先為達生物的估值約48.68億元,近期登陸港股的銀諾醫藥市值高達190億港元(174億元),顯示前者仍有較大溢價空間。先為達生物核心產品上市在即,正站在向商業化階段轉型的關鍵節點上,公司能否憑借其偏向型GLP-1技術在減重藥物這一千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投資者可以拭目以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