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串流音樂服務提供商的三季度盈利表現,讓投資者耳目一新

重點:

  • 受惠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目增長近兩成,騰訊音樂三季度淨利潤大增38.7%至超過10億元
  • 該公司減少依賴廣告,收入結構更平衡,更暗示訂閱服務有加價空間

羅小芹

這家被視為「中國版Spotify」的在線音樂服務提供商,看來已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

初步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1698.HK)上周二公布的第三季業績有點令人擔憂。這是因為其第三季度的收入下降了5.6%至73.7億元,主要是由於其核心社交娛樂和其他服務的收入下降了20%至39.4億元。但仔細觀察發現,越來越多使用者意識到「音樂有價」,導致其付費音樂客戶增長了19.8%,達到8,530萬名,帶動音樂訂閱收入增長18.3%至22.5億元,佔在線音樂服務收入的比例達66%。

受利好因素帶動,該公司的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調整後凈利潤及股東應佔淨利潤,分別錄得14.1億元及10.6億元,同樣大幅增長32.7%和38.7%,超過市場預期。美銀證券的報告認為,騰訊音樂第三季業績穩健,隨着該公司與更多中小型音樂公司簽署新的利潤分享協議,並降低龍頭音樂公司的固定費用,加上收費用戶及每戶平均收入平衡增長,相信其利潤仍有進一步增長空間,因此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8.3美元。

消息公布後,騰訊音樂在紐約上市的股份當日大漲30.6%至5.81美元,其港股翌日升幅接近,盤中曾創23.3港元的上市以來新高。然而,由於母公司騰訊控股(700.HK)宣布實物分派美團(3690.HK)股份,作為騰訊系一員,市場擔心騰訊音樂將成為下一個被減持的對象,因此其美股上周三隨即調整9.3%,以5.27美元收市。

表現遠勝同業

所謂「音樂無界」,音樂串流媒體業務的競爭也是世界性,騰訊音樂面對的強大對手如Apple Music、Amazon Music和YouTube Music,都屬於業內科技巨頭旗下業務,即使深耕多所謂「音樂無界」,音樂串流媒體業務的競爭也是世界性。但騰訊音樂比其全球對手更有優勢,因為它的大部分業務都是在中國本土市場開展的,而蘋果音樂、亞馬遜音樂和YouTube音樂等大公司在中國幾乎沒有業務。因此,大多數全球大公司都面臨著賺取利潤的艱難時期,包括領先的直播平台Spotify Technology(SPOT.US),該公司在過去三年裏一直虧損。相比之下,騰訊音樂通過成為其中國本土市場的領先者而實現了盈利,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願意為其網上音樂服務付費,這有助於該公司降低之前對廣告和其他收入的嚴重依賴,投資者也對此表示歡迎。

財報也顯示,騰訊音樂季度毛利按年增長4.1%至24億元,毛利率則上升3個百分點至32.6%,遠高於同業Spotify同期的24.7%水平。該公司指出,毛利率提升是得益於公司對內容成本的有效控制,當中包括直播業務的收入分成成本,以及有效提升經營成本效率,同時也受益於數碼專輯銷售收入的增長。

如果把今年第三季業績,與2019年第三季、即新冠疫情前的業績比較,可以更清楚騰訊音樂的業務結構有甚麼重大變化。該公司今年第三季的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為22.5億元,比三年前同季增長約1.4倍;反觀社交娛樂收入較三年前倒退15.5%,因此拖累同期總收入的增幅僅為13.2%。由此可見,該公司的音樂訂閱業務正快速增長,比社交娛樂業務更具前景。

事實上,在業務組合發生變化的一年前,騰訊音樂因壟斷行為被罰款50萬元,該公司與許多全球主要音樂公司簽署了中國的授權合約,使其成為這些公司在市場上所有音樂的把關人。罰款之後,該公司放棄了這些交易,不得不更直接地與國內同行競爭,儘管它已經免除了主授權合約的巨大成本。

業界掀加價潮

騰訊音樂首席財務官胡敏在業績簡報會上表示,大部分用戶的每戶月平均收入(ARPU),已從第二季的8.5元增加至8.8元,預計第四季將持續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的優化訂價策略。她預計在訂閱收入增長和持續有效控制成本下,第四季在線音樂業務的毛利率可能再提升。

騰訊音樂管理層在此道出了未來收入的潛在增長點,暫時未知是直接上調訂閱收費,還是有其他優化的訂價策略。但無論如何,基於收費便宜,加上廣受用戶歡迎,在中國音樂串流媒體服務商中,騰訊音樂是少有具提價能力的音樂平台。

以往串流媒體音樂商非常依賴廣告收入,並以此積極催谷免費用戶規模,但服務商因未能有效控制成本,一直難以圖利。踏入2022年,多家公司加強訂閱用戶服務,並上調收費水平,希望建立更平衡的收入結構。

今年1月,法國音樂串流媒體平台Deezer(DEEZR.PA)開始在當地提價、收費堪稱業內最昂貴的蘋果音樂最近也將家庭月費計畫提價至16.99美元,而亞馬遜音樂也同步加價至15.99美元,繼續比其頭號對手便宜1美元。如果騰訊音樂能夠把握這波加價浪潮,將有助提升其盈利表現。

騰訊音樂的同業多數由全球科技巨頭支持,能直接對比的上市公司只有Spotify及Deezer,但這兩家公司未錄盈利,參考其市銷率(P/S ratio)分別為1.38及0.95倍,均低於騰訊音樂的1.76倍,可能足以反映公司的相對優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Daqo is a solar company

多晶硅賣得愈多蝕得愈重 大全新能源望政策打救

二季度產能利用率僅三分之一之際,這家多晶硅龍頭透露,產品售價持續跌破生產成本 重點: 大全新能源二季度營收驟降66%,多晶硅產量下滑60%,產能利用率僅34% 公司及同行冀望,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政,可遏制光伏行業惡性競爭   陽歌 6月底至今,密集出台的政府舉措劍指光伏產業惡性競爭,為行業近期復蘇帶來曙光。儘管新政公布後7月價格曾短暫回暖,但隨後仍持續探底。 本週,中國光伏電池核心材料多晶硅龍頭製造商大全新能源(DQ.US; 688303.SH)財報傳遞出上述關鍵信息。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產能利用率維持在三分之一,折射全行業嚴重過剩現狀。較低產能利用率反而幫助「止血」,原因是當季公司的多晶硅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26美元,較4.19美元的平均售價高出42%,意味每銷售一公斤即虧損3.07美元。 大全新能源打破慣例,在季報開篇即向投資者披露:截至6月底持有約20億美元現金及短期投資、定期存款、應收票據等。儘管較上年同期的25億美元有所下降,但表明公司仍有充足“彈藥”,應對分析師預期將持續至明年的虧損周期。 叠加財報影響,大全新能源的美股周三收跌2.9%。雖表現欠佳,但若非政府扶持光伏行業的新政托底,拋壓或更猛烈。需要注意,該股52周漲幅達55%,但股價仍徘徊五年低位。 過去三年,在2022年綠色能源裝機熱潮推高產品價格背景下,中國以光伏電池、組件及多晶硅製造商為主體的光伏產業大舉擴產。大全新能源堪稱行業縮影,截至去年底,新建產能使其年產能躍升至30萬公噸,約為2022年末的兩倍。 然而,如此快速的增長,加上全球新建太陽能發電場的放緩,導致嚴重的供過於求,價格大跌。中國是該行業新建太陽能發電場的亮點之一,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不過,今年5月底補貼截止日前搶裝潮過後,6月國內新增裝機量驟降。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徐翔稱,伴隨這一變化,4至6月多晶硅價格暴跌約20%。 「二季度光伏產業仍處周期底部,但季末已現積極信號。」徐翔表示。 政策支持 過去一年間,政策干預論調在中國光伏圈持續發酵。早在去年10月,大全新能源即透露官方「建議」,多晶硅企業限產至五成產能。企業實際執行力度更大,據公司披露,二季度產能利用率34%,較一季度的33%微升。 正如我們此前所述,純粹市場力量,已促使大全新能源等企業有充分動機大幅減產,因其每生產一公斤多晶硅都在承受巨額虧損。 公司最新經營指標全面走弱,季度營收由上年同期的2.2億美元銳減66%至7,520萬美元。參照行業巔峰期,分析師預期其今年營收5.75億美元,較2022年景氣高點46億美元大跌88%。 二季度多晶硅產量由上年同期的64,961公噸下滑60%至26,012公噸。即便如此,當季實際銷量僅18,126公噸,意味約三成產量成為庫存。公司預估三季度產量將在27,000至30,000公噸,略優於二季度實績的預測,傳遞出謹慎樂觀信號。 通過控產止損,大全新能源二季度淨虧損由上年同期的1.198億美元收窄至7,650萬美元。 這引出了大全新能源對行業企穩的謹慎預期依據:縱然市場不利因素疊加,但最新政府的措施,構成關鍵支撐。公司表示,新政源頭可追溯至6月29日《人民日報》發文,呼籲「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兩天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7月2日,政府召集14家光伏龍頭,商討「高質量發展」路徑。最新舉措是7月24日發布的《價格法》修正草案,明確不正當價格行為認定標準,強化「對價格違法行為法律責任的追究」。 大全新能源指出,多晶硅現貨價格在7月政策密集期有所反彈,但未說明反彈態勢8月是否延續。我們推測回暖行情難持久,並對新政效力持保留態度。歸根結底,市場力量才是決定行業何時以何種方式走出低谷的核心因素。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山東黃金上半年盈利增102%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六個月,公司收入收入達567.66億元,按年增長24.01%;淨利潤28.08億元,按年大幅上升102.98%。 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受惠於金價高企及自產金銷量增加,帶動收入和盈利同步提升。上半年公司礦產金產量達24.71噸,去年同期為24.52噸,自產金銷量23.60噸。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淨額105.03億元,增加81.7%,主要是購銷業務產生的現金淨流入增加。 展望下半年,公司認為全球政經局勢不確定性高,避險需求料繼續支撐金價,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山東黃金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29港元,升1.1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攜程二季度盈收雙升

網上旅遊平台攜程集團有限公司(9961.HK,TCOM.US)周四公布業績,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6%至148億元人民幣(下同),盈利49億元,按年升25%。 集團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受惠於日益強勁的旅遊需求,特別是在假日時的表現。期內的住宿預訂收入達62億元,同比上升21%;交通票務收入上升11%至54億元;旅遊度假業務則上升5%至11億元;商旅管理業務收入升9%至6.92億元。 攜程透露,根據今年2月的回購計劃,截至美國東部時間8月27日,已回購美國存託憑證達700萬股,涉資4億美元。 公布業績後,攜程在美市場收市後交易時段升8.6%,周四公司在港開市升5.7%,報541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倫博泰ADC商業化破局 營收利潤雙降仍獲看好

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核心產品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 重點: 旗下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納入醫保,將推動銷量大增 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現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期內營收9.5億元,同比下滑31.3%,淨虧損也擴大至1.45億元。但與此同時,公司股價卻在8月創下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躋身港股創新藥板塊第一梯隊。這一反差的背後,是源於科倫博泰營收結構改變,資本市場對科倫博泰估值邏輯發生變化。 中期財報顯示,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許可及合作協議的里程碑付款同比減少54%至6.28億元,但是相較於去年營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權,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佔營收比重躍升至32.6%,當中Trop2 ADC蘆康沙妥珠單抗佔比97.6%,實際銷售額3.02億元,藥品銷售的所有應收賬款均於付款期限內收回,資金回籠高效穩健。 蘆康沙妥珠單抗是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Trop2 ADC,於2024年11月獲批用於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倫博泰首款商業化上市的藥物。財報稱,蘆康沙妥珠單抗的已覆蓋全國 30 個省份、300餘個地級市,以及2,000餘家醫院,其中超過1,000家醫院實現了銷售收入。 這款核心產品的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今年3月,蘆康沙妥珠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准批用於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為全球首個在肺癌適應症獲批上市的TROP2 ADC藥物。肺癌是目前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東亞地區患者佔比近50%。其中EGFR突變陽性是亞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見的基因變異之一,但靶向治療後耐藥問題突出,亟需突破性療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蘆康沙妥珠單抗之外,科倫博泰還有PD-L1單抗塔戈利單抗、生物類似藥EGFR單抗西妥昔單抗N01獲批上市,但貢獻的收入有限。科倫博泰已經組建了一支超過350人的營銷團隊,上半年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79 億元,同比增長334.8%,由於核心產品從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業銷售,市場推廣、學術推廣活動等成本相應增加,且商業化團隊持續擴大。 科倫博泰旗下的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通過談判成功納入醫保,將顯著提升這些產品的可及性,推動銷量快速放量。此外,科倫博泰已經積極推進蘆康沙妥珠單抗納入廣東、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級及市級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約可以降至30%至50%。 海外市場與默沙東深度綁定 今年6月,科倫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價格成功配售了591.8萬股H股,募集資金淨額約2.5億美元(17.92億元),為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儲備彈藥。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現金支撐可以後續的研發投入及全球化佈局,抗風險能力躍升。 作為中國ADC 行業龍頭,科倫博泰早在2022年開始就與默沙東達成多項授權合作,將包括蘆康沙妥珠單抗在內的9款在研ADC藥物的海外權益獨家授予默沙東,默沙東亦直接入股科倫博泰。 儘管默沙東在2023年10月同時做出了「引進」與「退出」兩項決定——即以220億美元引進第一三共的3款ADC藥物,並終止了科倫博泰兩項臨床前ADC項目的合作,但其對核心產品蘆康沙妥珠單抗的海外投入並未受到影響。財報顯示,默沙東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14項針對蘆康沙妥珠單抗的III期臨床試驗,覆蓋乳腺癌、肺癌、婦科癌症及胃腸道癌症等多個癌種。與此同時,科倫博泰與默沙東合作開展了多項II期臨床試驗,探索該藥物作為單藥或聯合療法治療多種實體瘤的潛力。 一旦默沙東推動蘆康沙妥珠單抗在海外獲批上市,科倫博泰的業績有望進一步爆發。券商中信建投預測,蘆康沙妥珠單抗以及塔戈利單抗今年將實現商業化放量,全年的營收可以達到21.4 億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實現扭虧為盈。當前科倫博泰的市銷率約為52倍,同樣在ADC領有布局的榮昌生物(9995.HK)市銷率約為19倍,前者的溢價或許已經反映了市場對下半年核心產品銷售額大增的期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