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香辣海蟹鍋連鎖店申請上市前不斷擴充,在新冠病毒疫情下,收入和盈利仍錄得高速增長

重點︰

  • 在中國排名第三的火鍋連鎖集團七欣天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其估值或接近140億元
  • 公司的門店在不到兩年內翻倍,或許是為了在上市時取得更好估值

裴梓龍

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變化多端,當中有1,700多年歷史的火鍋,隨時代不停演變,近幾年再成為潮流,連鎖店其門如市,例如吃東北口味的東來順、賣服務的海底撈(6862.HK)、主打單人鍋的呷哺呷哺(0520.HK)等,後兩者已成功在港股上市,其中海底撈的市值更高達千億元。

上週三,在中國專營香辣海蟹鍋的餐飲集團七欣天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這家將炒蟹、海鮮和火鍋融為一體的連鎖店,目前在中國有256家門店,遍佈江浙滬、福建、廣東、海南、湖北、湖南和安徽等地,吃一頓飯的人均單價131元,主打的客戶群絕對是中產以上。

除了七欣天外,主打粵式水鍋的撈王,去年9月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但至今仍然處於擱置狀態,未通過上市委員會聆訊。

火鍋作為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過去幾年在中國的增長速度非常穩定。根據招股檔引述的資料,全國火鍋餐廳的年收入由2016年的3,955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4,38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2.6%,隨著國民消費升級,預計2020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4.2%。

上市前部署

在中國開過餐廳的,都明白競爭非常激烈,其中火鍋市場更是高度分散。2020年全國有50萬到60萬家火鍋餐廳,以收入計算,前5名的火鍋餐廳佔市場僅僅7.9%,當中排第一、最著名的海底撈佔5.8%,處於絕對領先;第二佔1.2%,七欣天排第三,市佔率也只有0.3%。

然而,七欣天選了一條對的細分賽道:螃蟹和海鮮,它在這個賽道上暫時領先群雄,以2020年收入約14.1億元計算,屬全國第一,市佔率1.2%。

過去兩年,幾乎所有餐廳老闆都被新冠病毒害得叫苦連天,強如海底撈都要關店縮小規模,不少個體戶餐廳更直接關門轉行,七欣天卻 “疫市擴充”,餐廳數目由2019年1月的115家,大增至去年9月底的250家;收入也從2019年的12.9億元,增長10.9%至2020年14.1億元。

到了2021年,七欣天的增長加速,前9個月的收入更同比增長了49.5%至14.8億元,主要受惠於中國疫情受到控制、門店重開和餐廳數目增加;另一招是加強外賣業務,相關收入佔比由2019年的11.2%,提升至去年前9個月的16.4%,相關收入為2.43億元,同比增長48.3%。

盈利方面,七欣天2019年只賺了8,115萬元,翌年翻倍到1.72億元,而2021年前9個月已經大賺2.59億元,增幅相當驚人;淨利潤率也從2019年的6.3%,大幅提升到去年9月底的17.5%。從這些資料看來,七欣天在疫情中堅持大舉擴充,或許是為了在上市時取得更好估值,與海底撈2018年招股前的部署,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較之下,根據其招股檔,七欣天截至去年9月底的翻枱率只有每天2.2次,撈王截至去年6月底的翻枱率是2.4次,海底撈、呷哺呷哺是是3.4次和2.6次,以七欣天最低。

但是,七欣天的同店收入增長率為同業最佳,去年前9個月同比增長31.9%,比呷哺呷哺、海底撈和撈王的14.7%到29.8%為高,可見七欣天各有優劣之處。

估值不算低

在疫情下,無論是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的海底撈,或者是呷哺呷哺,股價也經歷風浪。雖然海底撈在一年內大挫七成,但市盈率仍高達57倍;走勢接近的呷哺呷哺,市盈率約21.3倍;至於另一家主打酸菜魚的九毛九(9922.HK),股價一年也跌了約四成,目前市盈率達44.4倍,以餐飲股來說估值不低。

七欣天暫時未公佈招股價與籌資金額等資料,我們以海底撈、呷哺呷哺和九毛九的平均市盈率約40倍計算,如果七欣天去年第四季盈利平穩,估計全年賺3.46億元,公司上市估值約138.4億元(169億港元),是呷哺呷哺的3倍,每家分店約值5,400萬元,與海底撈接近。

七欣天的籌資所得大部份用於擴充網路,預計今年在華東再開40家新店,2023及2024年在華南、華中與華北增加230家新店。這條快速擴充的道路,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也是過來人,但在新冠疫情揮之不去、中國仍然實施社區封鎖的情況下,強如海底撈去年11月也宣佈關閉300家分店,調整發展戰略;呷哺呷哺去年也一口氣關了200家餐廳,承認擴充太快,導致盈利難以追趕。

七欣天會否重蹈兩者覆轍,我們仍要拭目以待,但相信在港股氣氛普通的情況下,七欣天難以說服投資者接受高估值,因大家都經歷過海底撈的“神話破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天岳先進招股集資20億港元

半導體企業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31.HK; 688234.SH)周一在港公開招股,發售4,774.57萬股H股,香港公開發售佔5%,其餘為國際配售,每股招股價不高於42.8港元,集資最多20.44億港元。 招股期至8月14日,每手100股。該股預期8月19日掛牌。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中,約70%用於擴張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襯底的產能;約20%用於加強研發能力,保持集團在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天岳先進主要從事碳化硅襯底的研發與生產,是製作晶片的原材料,產品主要應用於光伏與新能源車領域。受到產品價格下跌、銷售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今年首季公司收入按年減少4.25%至4.08億元,淨利潤更是大降81.52%至852萬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寧德時代江西鋰礦停產

據媒體報道,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位於江西省梘下窩鋰礦,自本月10日開始停產,短期沒有復產計劃。消息指,寧德時代未能延長到期的採礦許可證。 寧德時代沒有作出回應,但市場估計,中國政府正處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並加強對礦業的審查。 寧德時代是於2022年4月時,以8.65億元人民幣投得梘下窩鋰礦的採礦權,該礦面積6.44平方公里。 公司周一開市升1%報411元,自今年上市以來,股價已上升5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和黃醫藥今年中期收入下滑

醫藥企業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HCM.US; 0013.HK)公告稱,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核心產品的微幅增長,未能抵消其他主力藥物銷售下跌。受惠於一次性收益,公司半年利潤大增。 上周四發布的業績,公司期內收入2.7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06億美元下降9%。公司治療結直腸癌的暢銷藥物呋喹替尼(Fruzaqla),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至4,300萬美元,但增幅未能抵消三大產品的27%至50%下跌。 因出售資產獲4.77億美元的一次性收益,上半年淨利潤從去年同期的2,580萬美元升至4.55億美元。 公告發布後兩個交易日內,和黃醫藥在美市場累計下跌16.3%,截至上周五收盤報15美元。股份年內累計漲幅達4.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手回料中期扭虧為盈 最多賺6.8億元

保險中介服務提供商手回集團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錄得淨利潤介乎6.6億(9,200萬美元)至6.8億元,去年同期為淨虧損7,500萬元,實現轉虧為盈。 公司表示,業績轉正主要受惠於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賬面值變動收益,該項收益較去年同期的變動虧損增加約7.95億至8.15億元。 然而,期內經調整股東應佔淨利潤預計為5,600萬至7,600萬元,按年減少約5,000萬至7,000萬元,主要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大、金融消費需求放緩,以及保險業在「報行合一」政策下調整中介經紀費率所致。 上半年收入料介乎5.45億至5.65億元,按年減少約1.4億至1.6億元;成本及費用則減少約7,500萬至9,500萬元,跌幅低於收入降幅。 手回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4.93港元,升5.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