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Old Buildings

劉智恒

    

香港

    

千幢大樓已屆70高齡

香港舊樓林立,截至2020年,樓齡達70年的舊樓約1,000幢,達50年的更達12,500座,重建問題迫在眉睫。香港政府除透過市區重建局去進行都市更新外,亦倚賴私人發展商的收購重建。然而,由於許多舊樓業權分散,要成功統一十分困難,政府最近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建議降低舊樓「強拍」申請的門檻,由現時收購八至九成,按不同物業及樓齡而放寬到六成半,即只要收購舊樓業權至65%,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在公開市場強制拍賣。

對發展商來說,放寬收購成數要求可以大大增加成功機會。我們認為,市區舊樓問題嚴峻,若有方法加快重建步伐,對社會及民生也有好處。不過,現時樓市疲弱,發展商對收購舊樓重建的意欲大減,即使新例通過,發展商也不願貿然冒進,因看不透未來樓市前景,發展商擔心樓價持續下跌,重建項目隨時要損手,即使樓價持平,他們花幾年時間去重建發展,在高息環境下亦不化算。

信置投長沙地博撈底

本財政年度政府招標的土地經過六次流拍後,大嶼山長沙東涌道的低密度住宅地,終成功由信和置業(0083.HK)投得,作價近2.04億港元,每方呎樓面地價2,492港元,屬市場估值2,370至5,000港元的下限,而且信置是唯一入標者,反映發展商仍對未來樓市相當審慎。

根據資料,是次的成交呎價,是七年半以來最低的住宅土地成交價。不過,這幅土地位置較偏遠,發展規模有限,可建總樓面面積約8.2萬方呎,預計建110個單位,實際的代表性未必全面。姑勿論如何,以信置的規模,只花兩億元買入作土儲及試市場水溫,亦屬便宜,即使樓價再下跌,對集團影響有限。

新世界大執位有玄機

新世界集團近期就繼任人問題引起市場話題,主席鄭家純表示仍在物色接班人,近日旗下公司又有變動,鄭家純長子鄭志剛原任新創建(0659.HK)執董,現調任為非執董,新創建的行政總裁馬紹祥亦辭任,轉而擔任新世界發展(0017.HK)首席營運總裁。至於鄭家二公子鄭志明,亦是現任新創建執董,將出任新創建的聯席行政總裁。

由於鄭志剛續任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市場估計,鄭氏家族將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各分予一位兒子管理,將兩人的權責劃清,大兒子續掌舵新世界發展,二兒子就專職掌管新創建,各主理一家公司,可以減少爭拗,又可看看不同公司在兩人管治下,那間做得更出色,到時或許會決定繼任人誰屬。

內地

    

碧服盈警股價急插水

內房債務揮之不去,房企的負債更連累旗下公司,碧桂園服務(6098.HK)發盈警,指因要為關聯方(外界估計是碧桂園)的應收款減值撥備,以及為商譽與無形資產進行減值,料今年淨利潤將減少約32億至41億元。受到消息影響,碧服股價翌日一度跌近13%至6.05港元。

我們估計,碧服受關聯方所拖累的事件只屬冰山一角,市場有多家房企旗下的物管公司也在港上市,當母公司債務纒身自顧不暇時,隨時會拖累物管公司的收益,甚至要為之前雙方的生意往還作出減值或撥備。極端例子是之前中國恒大(3333.HK),動用旗下的恒大物業(6666.HK)逾百億資金,以解燃眉之急,結果被揭發而受港交所譴責。

海口放寬規管救樓市

內地房產市場經過一輪政策刺激後,銷售又再歸於平淡,多個省市政府因應當地情況,都酌量調整規限,希望可以盤活市場。據悉海南省海口市住建部,近日向當地房企口頭轉達政策變化,調整核心區限購、取消離異限購及企業購買住宅限制等。

海南省於2018年時實施全城限購,當時被視為最嚴厲的限購政策,現時將規限放寬,反映樓市情況確實十分不濟。不過,我們認為現時樓市疲不能興,即使放寬部分措施,實際效力有限。畢竟市場供應實在太多,樓價正陷入下行螺旋,加上市民擔心房企能否交樓,影響購買意欲。人們買樓的心態就如是,「愈升愈要去搶,愈跌愈沒有人買」,除非跌至一個極度便宜水平。情況一如香港97年後,至2003年樓價累跌七成,才陸續吸引買家入市。

咏竹坊文章

Klook

    

港產獨角獸成功故事

《咏竹坊》報道港產獨角獸Klook的成功故事,公司由三位年輕人於2014年成立,主要經營網上旅遊及體驗平台,期間獲多輪融資,投資者星光熠熠,包括有紅杉、高盛,軟銀願景等大型基金。Klook今年的銷售額高達30億美元,並首次獲得盈利,預計會在美國或香港上市,市場估計集資3至5億美元。

Klook受港人注目,皆因香港近年甚少有創意而做得成功的企業,而且是港人一手一腳成立,具有一定代表性。不過,我們看見旅遊平台強手環伺,內地有攜程(9961.HK, TCOM.US)、途牛、飛豬,外地亦有Expedia及Tripadvisor,還有台灣的KKDay,Klook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公司在最新一輪融資後,亦提到會加強產品、拓展KOL社群,以及會開拓人工智能服務。Klook能否應對競爭日烈的挑戰,尚待時間證明。

房企拖累海銀陷危機

內房債務影響陸續蔓延,與房企有業務往來或相關的公司,受拖累的情況日益嚴峻,海銀控股(HYW.US)就是其中一家受害者。公司主要從事財富管理產品中介銷售,當中房企發行的產品佔比較高。由於房企債務纒身,無力支付理財產品的款項,透過海銀買入產品的客戶,將矛頭直指海銀

現時看,海銀的壓力十分大,即使產品並非由其發行,但經其銷售,投資者在收不到回報或不能贖回下,會對公司大興問罪之師,對海銀的聲譽、客戶關係及業務有重大影響。我們認為,類似的事件在2024年會不斷出現,與房企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因房企資金匱乏,企業未能收到賬款,將陷入極大困境。事實上,問題現已出現,估計來年的情況將更白熱化,對內地經濟有相當影響。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機器人春晚舞出未來 宇樹科技擬年底上市

這家科技企業,在央視春晚的機器人跳舞表演驚艷觀眾,計劃在年底前進軍資本市場 重點: 宣布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之際,宇樹科技計劃今年底前上市 儘管人形機器人引發市場熱議,但性能不穩或使規模化商用仍需數年   陳竹 中國初創企業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人形機器人,在近兩年異軍突起,成為行業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的勁舞視頻,引發全網刷屏。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公司斬獲百米障礙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長跑等幾乎所有競速項目冠軍。宇樹科技更成為拳擊賽事獨家設備供應商,在競爭對手側目之下,包辦全部參賽機型。 乘此東風,這家風頭正勁的企業計劃轉戰資本市場上周宣布擬於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此番聲明坐實了持續數月的上市傳言,路透社報道稱,宇樹科技目標估值達70億美元。 上市將成為宇樹科技重要里程碑,為加速產品研發與商業化進程,這家公司亟需資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中國政府對人形機器人領域給予強力支持,以期佔據產業制高點。此次上市,也將檢驗市場對中國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的信心。 總部位於杭州的宇樹科技,由機械發燒友王興興創立,他對機械創新的熱忱由來已久。王興興曾因僅耗資200元,打造雙足機器人而名聲大噪。大學時期,他便以科技狂人聞名,宿舍堆滿工具零件,雙手密布的傷痕,見證用廢料加工精密部件時難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為繼馬雲等初代創業者後的新生代創始人代表,2016年大學畢業的王興興,在無人機巨頭大疆任職兩月後,於同年創建宇樹科技。 王興興的熱忱同樣贏得資本界青睞,宇樹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輪融資,吸引順為資本、初心資本、中信證券、深創投及紅杉中國等知名本土機構。據媒體報道,公司當前估值約100億至150億元(約合14至21億美元),距其尋求的60億美元目標估值僅達三成左右。 人形機器人價格下行 雖以人形機器人著稱,宇樹科技當前主要收入,仍來自其拓展人形機器人業務前的初始產品四足機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財務詳情,但表示將於年內公布更多數據。據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數關鍵指標,公司2024年營收的65%來自四足機器人,30%來自人形機器人,5%為組件產品。 在今年6月的公開活動中,王興興曾向媒體稱公司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但未指明具體年份。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機器人H1,是中國首個具備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號。公司在新一代產品中顯著壓縮成本,2024年發售的H1,售價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機型性價比進一步躍升,入門價僅39,000元。 定價與歐美同業形成鮮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報顯示,2024年頂級人形機器人成本約20萬美元。宇樹科技實現超低定價的核心優勢,在於借力中國完備的製造業生態。從電池、傳感器到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應商網絡,助力企業以可控成本快速擴大產能。 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也給予強勁助力,通過補貼、稅收減免與低成本融資等多重組合拳助推行業進階。部分受益於政策驅動,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突破千家量級,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機器人、松延動力等。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車企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領域頭部企業,或親自下場,或投資佈局。 儘管宇樹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業價格戰亦日益白熱化。如加速進化的K1人型機器人定價88,000元,與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國內眾多過熱賽道的發展軌跡,人形機器人領域或將陷入價格持續下探的內卷式廝殺。 多家機構研報力證人形機器人產業潛力,麥格理證券今年2月預測,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26年的36億美元,飆升至2031年的516億美元。 不過,短期市場表現或難支撐此等樂觀預期。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參賽機型頻現摔倒碰撞的報道,印證性能尚欠穩定。儘管機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場景的奔跑搏擊表現亮眼,但在實際應用中,執行取物等基礎任務的能力仍存瓶頸。 近期,港股機器人板塊漲勢如虹,意味宇樹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將引爆市場熱情。優必選(9880.HK)當前市銷率高達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達47倍,顯示投資者對此類公司前景極為看好。 這對宇樹科技及其同業堪稱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廠及家庭等場景執行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可能尚有漫長征途。部分產品已顯積極信號,宇樹科技20%的四足機器人,應用於檢測消防等工業場景。如今,需證明人形機器人不囿於歌舞競速,更能超脫實驗環境,投入大規模應用場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