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法案」遏華發展 回流本土生產非易事
美國阻止高科技晶片出口中國,同時大力推動晶片製造業當地語系化,但當中的努力可能會白忙一場
買方研選
美國上週二宣佈收緊對華出口先進晶片的限制,以進一步壓制中國超級計算器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空間。為防止先進的美國晶片通過第三國進入中國,美國還要求晶片製造商獲得許可證,才能向其他幾十個受美國武器禁運限制的國家發貨。
回顧簡稱「晶片法案」的《晶片與科學法》,是第117屆美國國會頒佈的一項聯邦法規,由總統拜登於去年8月9日簽署成為法律。該法提供了數百億美元資金,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和製造,並阻止中國取得美國的晶片高端技術。
美國制定《晶片法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在晶片領域的領導地位。法案的內容大致包括:通過補貼建立半導體生產的激勵措施,同時禁止拿到聯邦補貼的企業在中國擴產先進製程的晶片。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補貼的方式推動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回流,同時通過限制投資的方式,降低中國在半導體先進製程領域的經濟活動及發展進程。
補貼不是新鮮事,很多產業發展之初、產業鏈還未發展完全的時候,政府都會以補貼協助建立產業循環。當產業規模具備經濟性時,產業發展具備相對比較優勢,行業就進入了自我發展的循環之中,人才、產業鏈、資本、技術投入隨之形成生態。
《晶片法案》生效一年多以來,白宮報告顯示,企業共宣佈1,660億美元(1.2萬億元)的半導體與電子設備投資,美國全國宣佈50多個半導體建設項目。從短期效果來看可以說是十分顯著,但長期來看,要說能實現半導體製造環節回流美國,仍然不應特別樂觀。
人力成本太高
從半導體全球產業鏈的分佈來看,過去美國在半導體的設計、核心IP、半導體設備製造等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半導體製造環節依賴亞洲。這樣的產業鏈格局背後是相對比較優勢的作用。台積電(TSM.US)創辦人張忠謀曾公開表示,以台積電在美國奧勒岡設廠25年的經驗來看,在美國發展晶圓製造的成本太高、太過浪費,美國為了製造業本地化所做的努力將白忙一場。
因此,導致美國半導體製造環節相對比較弱勢的,是居高不下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各式各樣的相關法規,這一點長期難望改善。
即使短期來看可能也存在諸多挑戰,從影響成本中最重要的人力成本因素來看,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行業投資增加,也會產生相應的人才需求,但半導體行業的從業人員培養並非一蹴而就,人才缺口將人力成本進一步抬升。
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報告顯示,新增半導體的本土投資在一年內催生了4.4萬個就業崗位,由於半導體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培養時間偏長,當中有大量的崗位人才缺乏。SIA預測,拉長來看,到2030年,即使培訓週期最短的技術工人,仍將有兩萬個缺口。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本土製造環節的大量投產對於全球供給的衝擊,半導體製造業回流的過程可謂任重而道遠。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享平台「買方研選」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