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NE.US 6160.HK
BeiGene was slapped with a patent lawsuit by U.S. rival AbbVie in June, and suffered another blow to its global ambitions in July when Novartis pulled out of a drug collaboration.

 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海內外銷量超預期,這家生物製藥公司第二季產品收入按年大增81.8%

重點:

  • 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百悅澤第二季全球銷售額3.08億美元,增幅達139%
  • 繼6月被艾伯維指控專利侵權,諾華也於7月中退出一項合作計劃,令該公司的產品出海大計接連受阻

 

陳嘉儀

專注於開發創新抗腫瘤藥的百濟神州有限公司(6160.HK; 688235.SH; BGNE.US)最近公布了相當亮眼的第二季業績,見證了其自主研發產品開始踏入收成期。

百濟神州上周三公布,第二季總收入達5.95億美元(42.5億元),按年大增74%,主要得益於自主研發產品銷售增長;同時,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5.66億美元,大幅縮減32.7%至3.81億美元,主要因為期內產品收入的81.8%增幅,拋離經營費用的17%增長,令經營表現改善。

百濟神州已上市的三款自研產品中,全國首個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淋巴瘤的百悅澤,以及在國內PD-1領域佔先的百澤安,是兩大銷售主力。季內,作為強效BTK抑制劑的百悅澤全球銷售額達3.08億美元,按年飆升139%;其中美國銷售額約2.24億美元,大幅增長152.9%。百澤安於內地銷售額則為1.5億美元,增幅為42.5%。

以上半年計,集團總收入約10.43億美元,按年增長60.9%;淨虧損約7.3億美元,縮減2.71億美元或27.1%。其中百悅澤全球銷售額5.19億美元,增長123%,主要受惠於美國銷售額大增132%至3.62億美元。百澤安內地銷售額則達2.64億美元,按年增長37%。

雖然百濟神州季績理想,但投資者的反應相當飄忽,在公布業績後一天,其股價下挫3.3%,但翌日卻回升6.2%。有券商則調升其目標價,瑞信認為該公司第二季收入升幅優於預期,主要是因為百悅澤銷量理想,協助虧損收窄,加上銷量組合持續變化以及經營槓桿增加,把目標價從180港元輕微調升至180.6港元,評級維持「跑贏大市」。

東吳證券則指出,百悅澤在全球多中心「頭對頭試驗」中,打敗了美國藥廠艾伯維(ABBV.US)與強生公司(JNJ.US)合作研發和商業化的領先產品伊布替尼,上半年獲批躋身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一線用藥,將為百悅澤的海外銷售帶來持續高速增長。此外,由於另一主力產品百澤安在中國境內已獲批11項適應症,其中醫保納入9項適應症,考慮到第二季產品收入增長超過了經營費用增長,看到了盈利信號,決定維持「買入」評級。

不過必須留意的,是該公司實質仍處於虧損狀態,在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更已累計虧損57.43億美元,主要反映其重研發和自主「出海」模式的產品銷售成本、研發費用、銷售及管理開支仍然高昂。此外,也包括因美元走強,按美元計價子公司所持外幣貨幣價值重估,所錄得的匯兌損失。

諾華退出合作

至於百濟神州的另一個隱憂,是接二連三的商業糾紛,可能會成為其進軍全球的障礙。

雖然該公司與百時美施貴寶(BMY.US)因Abraxane注射用紫杉醇被召回、因此自2020年展開的訴訟,已於8月1日達成了仲裁和解,對方同意在無現金補償下,向百濟神州出讓所持約2,327萬股公司普通股,換取終止雙方簽署的許可和供應協議。但今年6月,該公司卻遇上更大挑戰,遭美國藥企艾伯維透過旗下Pharmacyclics LLC對百濟神州和其美國分公司BeiGene USA提出申訴,聲稱百悅澤涉嫌侵犯其專利。

百悅澤是百濟神州首個成功商業化的自研產品,2019年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為第一款中國本土企業自主研發、並在美國獲批上市的抗癌新藥,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英國等超過65 個國家及市場獲批,證明獲得歐美主流市場認可,而且增長勢頭迅猛。

由於其在全球多中心頭對頭試驗中,在有效性、安全性層面均優於艾伯維的伊布替尼,而伊布替尼曾經是血液瘤領域的領跑者。因此,艾伯維眼見百悅澤美國銷量以倍速增長,藉專利訴訟試圖加以遏抑,在製藥商是很常見的現象。

雖然百濟神州已回應會奮力辯護,並強調百悅澤是基於公司的原始開發,但類似訴訟往往拖延數年,期間可能會為其銷售帶來不穩定因素。

除此以外,跨國藥企諾華製藥(NOVN.SWX)於7月上旬決定退出公司在研的TIGIT抑制劑歐司珀利單抗項目,對百濟神州也是一個打擊。TIGIT一度被看好可成為新一代免疫治療靶點,根據雙方最初的協議,百濟神州通過對外授權,能獲得諾華分階段付款逾28億美元,而這次終止協議,雖然不會影響前期已收到的3億美元現金首付款,但餘款難有著落,恐怕會影響未來收入。同時,諾華的退出也可能被市場理解為投下不信任票,或意味該項目前景並不樂觀。

估值方面,百濟神州暫未錄得盈利,可與同類創新藥公司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市銷率作比較。百濟神州最新市銷率為12.3倍,稍低於君實生物的13.6倍,但由於君實的港股今年已累挫逾五成,反觀百濟神州的港股跌幅僅12.7%,意味市場對後者的看法可能稍為樂觀,說不定在今年稍後時間,百濟神州能享受較明顯的估值修補。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招股集資132億元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開招股,發售1億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131.5港元,集資131.5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13,282.62港元。公司於本周五截止認購,下周三在港掛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42.69萬輛,按年增長183%,旗下與華為合作的「問界」已推出四款車型,去年交付量達20萬輛,其中問界9成為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的銷量冠軍。 賽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長3倍至1,451億元,並扭虧為盈取得利潤59億元。今年首六個月,收入微跌4%至62.4億元,但純利增長81%至2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mited Scale, Fierce Competition, Capital Securities May Need Deep Discount to Attract Investors

規模有限競爭熾烈 首創證券或需大折讓招徠

首創證券擬成為第十四隻A+H上市的證券股,但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屬中小型規模,料需比A股有較大幅折讓招徠 重點: 首創今年上半年盈利僅增長2.8% 中小型證券股普遍較A股折讓逾四成   鄭瑞棠 內地證券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在A股上市的證券公司已有42家,當中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601136.SH)算是規模較小,據集團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文件顯示,2024年度的收入及淨利潤在42家中皆排名28,但增長的表現則排名較前。22至24年間的收入及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排名分別為第五及第十;平均資產總收益率更是排名第一。 首創證券22、23及24年度利潤分別為5.5億元、7.01億元及9.85億元,有穩步增長,但25年6月底止半年盈利則為4.9億元,只比上年同期微升2.8%,主要由於資產管理業務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產品的業績報酬費下降,但另一方面,投資收入卻因股市暢旺大幅上升。 資產管理出色 首創證券的收入主要來自資產管理、投資、投資銀行及財富管理四大業務,其中資產管理業務可說表現較出色。近年中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呈下降趨勢,資產管理產品淨值由2020年的8萬億元,降至2024年的5.5萬億元,但首創證券則逆市增長,資產管理規模由22年底的1,073億元,增至25年6月底的1,655億元。收入來自收取管理費0.45%至0.55%之間,這部分相對穩定,至於業績報酬費0.15%至0.65%,則受到投資表現所影響。 投資類業務當中,只有固定收益投資交易有穩定回報,在22、23、24及25半年的綜合收益率分別為8.85%、7.92%、9.14%及9.76%。而證券投資的表現較為波動,22年、23及24年股票持倉分別為4.05億元、2.81億元及21.7億元,回報率僅為負3.73%、0.5%及負0.27%,可說是輸多贏少,到25年6月底股票暢旺,持倉大幅增加至55億元,而回報率亦只有4.72%。 但首創屬中小型證券行,較少參與新股上市的保薦及承銷業務,25年上半年的投資銀行收入僅佔總收入5.1%,未能在近期熾熱新股融資市上場分一杯羹。 受A股氣氛影響 內地證券股的表現很受股市的走勢影響,近年A股表現反覆,令內地證券業的規模也停滯不前,20至24年間內地證券業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1%。上證指數今年中一度牛氣沖天,六月中由3,400點起步,至8月直衝上3,800點,但之後只能在這水平橫行,近日更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陰霾影響,證券股的調整也比大市為深。所以首創證券招股有機會受大市氣氛影響,如果相信A股牛市未完,上市後應還有炒作空間。 目前在A股上市的42家證券公司中,有13家有在本港以H股上市,對上一隻以A+H上市的證券股已是2019年上市的申萬宏源(6806.HK),首創證券有望成為第14隻A+H上市證券股。 首創證券的業務已連續多年出現經營負現金流情況,截至23、24年及25年6月底止,經營現金流出分別為3.13億元、19.71億元及1.2億元,截至2024年底的現金值26.5億元,同比下降12.6%,到25年6月現金值進一步下降至18億元。首創在港股集資得來資金相信可擴充資產規模,維持充足的流動性,持續發展融資融券業務,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中增加打仗的本錢。 三年市值倍翻 首創證券於2000年成立,大股東為國企首創集團,是北京市國資委控制的券商,2022年12月於上交所上市,首日上市股價已大漲44%,市值達278億元,到目前不足三年市值已倍翻至約600億元。首創證券截至10月17日一年股價升5.86%,但過去一個月下跌8.5%,市盈率59倍,市賬率4.5倍。 縱觀目前13家有A+H股上市的證券股,規模較大的中信證券(6030.HK)及華泰證券(6886.HK),H股比A股折讓僅為6.3%及14.8%;至於中小型證券商如東方證券(3958.HK)及中州證券(1375.HK)等,折讓達40%及47%。首創證券在內地證券業中屬中小型規模,在港招股的估值,相信也須較A股有較大幅的折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全球票房復蘇 IMAX中國上季淨利大增48%

大銀幕影院運營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9.HK)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上升16.6%至1.07億美元(7.62億元),期內淨利潤報2,262萬美元,按年大增48%。 公司指出,受惠於全球票房復蘇及IMAX格式影片供應擴增,上季「圖像增強及維護服務」收入按年大增30%至6,103萬美元,「技術租金」收入亦上升45%至2,334萬美元。 前三季合計收入2.85億美元,按年增9.8%,淨利潤增長67%至4,300萬美元,反映營運效率及成本控制顯著改善。截至9月底,集團現金及等價物達1.43億美元,按年增加42%,負債總額維持4.53億美元。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7.71港元,升0.2%。過去六個月累升約2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平安好醫生首九個月盈利勁增72%

醫療平台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周四公布首九個月業績,盈利按年大增72%至1.84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則上升13.6%至37.2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達2.16億元,按年增長45.7%。 公司表示,主要受惠於公司的醫險協同模式不斷深化,保險+醫養會員模式的持續深耕,以及在企業健康管理業務上的快速推進。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強化與平安集團的協同,並推動核心服務的數字化和AI化,通過更一體化的整合式體驗,提升用戶口碑和滿意度。 周五平安好醫生開市升1.7%至15.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升逾1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